费闲歌释

上师课堂


费闲歌释


思考题

1.讲经说法要避免哪两种情况?

2.解释“愚痴无戒人,起增上散乱,相续造诸罪,去地狱非远。”

3.学习性空比丘的公案后你有何体会?今后你打算如何修行?

3.傲慢有何过失?请引用教证和公案加以说明。

4.有人说:某人闭关很多年了,所以他很了不起。这种说法对吗?为什么?

5.什么样的念佛容易?什么样的念佛难?


顶礼本师释迦牟尼佛!

顶礼文殊智慧勇识!

顶礼传承大恩上师!

无上甚深微妙法,百千万劫难遭遇,

我今见闻得受持,愿解如来真实义。

为度化一切众生,请大家发无上殊胜的菩提心!



今天我们学习憨山大师的《费闲歌》。很早以前我就看过《费闲歌》,觉得里面的内容很适合现在的修行人,相当于藏传佛教的修心法门,所以这次跟道友们一起学习这首道歌。

《费闲歌》的注释不多,我曾在某个杂志上看过一个注释,但是感觉解释者好像在乱说,没有很好地解释其中的内容,所以这次我没有寻找其他讲义,而是凭自己的理解与大家交流。在这个过程中,如果有不符教义、上下错乱之处,希望各位给予斧正。


标题:费闲歌。

为什么叫“费闲歌”呢?下文十个偈颂中,每颂第一句有“难”,第二句有“总是”,第三句有“空力”(有三颂例外),第四句有“也徒然”,在整体上构成了一种排比,故全文以“费闲”名之。

从意义上讲,所谓“费”是费了很大力气,所谓“闲”是空耗、没有实义,合起来讲就是有些人表面上费了很大力气,不管念经、闭关、参禅都特别认真,但实际上意义不大。有鉴于此,故作者以这首道歌提醒后人:修行要方法正确、表里如一、踏踏实实,不要费了很多时间、精力,实际效果却不大。

作者:憨山大师。

在上堂课已经作了介绍,所以这里不再重复。

正文:共有十个偈颂。我对每一颂用四个字作了归纳,相当于一个科判。下面看颂词。


一、静修体悟

讲道容易体道难,杂念不除总是闲,

世事尘劳常挂碍,深山静坐也徒然。

宣讲佛法的道理很容易,许多人口才比较好,讲起来天花乱坠,可是体验佛法的道理却非常难,如果所讲的法自己从来没有修过,即便修也是杂念纷飞,这样总是无有实义。在修行的过程中,如果世间尘事经常挂在心头,一直耽著名闻利养等世间八法,纵然长年累月在深山静坐苦修也徒劳无益。

“讲道容易体道难”,宣讲佛法容易,体验佛法却很难。作为一个修行人,光是口头上说法不一定有用。虽然讲经说法很好,但要注意避免两种情况:

一、有些人虽然对别人宣讲佛法的道理,但目的就是想获得名闻利养,这样不但没有功德,对众生也没有利益。《佛说华手经》云:“若人以利养,为大众说法,依于世利故,则为法所害。”意思是,如果有人以希求利养之心给别人宣说佛法,由于他的发心不清净,是为了获得世间八法,这样的说法不但没有利益,反而会害了自他。

大家一定要注意这一点。很多人口口声声说要弘法,弘法当然很好,但发心不能是为了名闻利养。现在有这种现象:某人要给别人讲法,目的是什么呢?一方面想提高自己的知名度,另一方面想获得一些供养。以这种目的宣说佛法是不合理的。

二、如果心里对修行没有感受,夸夸其谈也没有实义。虽然真正体悟佛法很难,但最起码发心不能为世间八法所染,这一点很重要。

“杂念不除总是闲”,在修行的过程中,不去除杂念总是闲,因此我们要尽量避免纷乱的心态。佛经中有一个公案:以前有一位比丘到寂静处修行,那个地方有许多鬼神,他在修行时经常听到鬼神发出怪声,比丘心里特别恐怖,产生了恶分别念:这真是个鬼地方,我不愿意再呆了……正当他想离开时,佛陀知道了他的心,便到比丘面前安慰他。这时有一头野象王也到那里,它卧在一棵树下想:我离开了象群烦杂的生活,独自在这里真舒服。佛陀告诉比丘:“这个象王有五百头眷属,它因为不愿意呆在喧闹的象群中,所以来到树下独自而住。大象是愚昧的旁生,它都向往寂静处,你身为比丘,难道连旁生都不如吗?”接着佛陀讲了一个偈颂:“乐戒学行,奚用伴为?独善无忧,如空野象。”(大意为:真正的修行人哪里需要伴侣呢?为什么在寂静处呆不住呢?应该独自安住于善法中,内心无忧无虑,就像野象王一样。)佛陀劝告后,比丘心定了下来。后来他认真修行,获得了阿罗汉果位。

这个故事很有意义。我有时候在想:也许跟前世和今生的因缘有关,有些人修行一直不能成功,有些旁生都喜欢呆在山中,可是这些修行人却喜欢到闹市中,经常与人群交往;即使偶尔产生寂静的心态,也不能长期保持,刚出家时往深山里跑,后来却又回到红尘中。这样确实非常遗憾。

“世事尘劳常挂碍,深山静坐也徒然”,大家最好抖擞干净世间的“尘土”,舍弃对世间的贪执,否则修行是不会成功的,再怎么努力也徒劳无益。此处说“也徒然”,当然我们要明白,这并非一点意义都没有,只不过要获得解脱有一定困难。实际上,不要说真正在寂静处修行,《三摩地王经》中说,以厌离心向寂静处仅仅迈七步也有无量功德。所以我们对此说法要有全面理解。

二、守持净戒

出家容易守戒难,信愿全无总是闲,

净戒不持空费力,纵然落发也徒然。

出家很容易,换件衣服、剃掉头发连半个小时都不要,刚才还是在家人,马上就变成出家人了,但一日出家、终生持戒,要守持戒律则很难,没有信愿总是无有实义。如果不守持净戒,出家只是空费力,纵然披上袈裟、剃除须发也徒劳无益。

对真正的修行人来说,不管在家还是出家都要守持清净的戒律。以戒律护持自相续非常重要。世间的愚人一般不愿意有所约束。《诸法集要经》中说:“愚痴无戒人,起增上散乱,相续造诸罪,去地狱非远。”说得很清楚,愚痴之人对戒律毫无兴趣,因为没有戒律约束而三门放逸散乱,不断造下各种罪业,这种人离恶趣也就不远了。

末法时代的很多众生轻视戒律,有些形象的出家人连一点惭愧心都没有,甚至大肆贪污挪用僧众的财产。前几年,某寺院的财务长将僧众的财物用于搞不如法的事,以致连自己的性命都丢掉了。如今外相上出家的人很多,但真正从内心出家,经常能想到:我是出家人,行为不能与世间人相同,这样的人则不太多。

当然,我并不是说出家不好。虽然大多数出家人都是凡夫,不可能出家后马上获得阿罗汉果位,依然有贪心、嗔心等烦恼,但是因为现了僧相,所以跟在家人还是不同。总的来说,出家后造善业的机会非常多,造恶业的机会则非常少,这一方面是因为自身多少会有惭愧心,另一方面如果在众人前做杀生等不如法行为,自己肯定会受到讥毁,所以行为多少会有所顾忌。

如果是有正知正念的人,出家后有许多行持善法的因缘,如果是没有正知正念的人,以出家身份反而会造很多恶业。如今也有些无惭无愧的出家人搞一些非法行为,这样一方面毁坏自己,另一方面对佛教也造成不好的影响。但是也没有办法,末法时代肯定有各种情况。

作为在家人,应该对出家人观清净心,作为出家人,自己也应该反复观察:既然已经出了家,就要守持清净的戒律。末法时代持戒一尘不染虽然很困难,但也要尽力护持学处。多的不谈,即便守持一分戒律也很有意义。《三摩地王经》中说,往昔佛法兴盛时,在百千万劫中守持圆满戒律并在十方诸佛前作种种供养,也不如末法时代一日中守持一分学处功德大。所以出家人应该严持戒律,否则,剃着光头、穿着袈裟天天造恶业没有意义。

三、依师修行

修行容易遇师难,不遇明师总是闲,

自作聪明空费力,盲修瞎炼也徒然。

表面上的修行比较容易,有善知识引导的修行却很难得,如果不遇到明师总是没有实义。自作聪明者付出再多时间和精力也没用,这样盲修瞎炼到头来徒劳无益。

修行一定要依止善知识,佛法极其深奥,如果没有善知识一步一步引导,最终会一无所得。现在有些人自认为文凭比较高、学识比较渊博,随便看一看书,随便学一学,就觉得很不错了,然后稍微修一修,就觉得自己证悟了,跟佛的境界没有差别了,可是到头来却无恶不造。这种没有系统学习的修行很危险。所以我们要依靠善知识的引导,最好能长期依止上师。

莲池大师讲过一件事:有一个名叫性空的比丘,他最初依止莲池大师很虔诚,但没过多久就离开大师,发下大愿到寂静处独自修行。后来,性空修行出了问题,发疯而死了。莲池大师觉得很惋惜,遂以此事教诫后人不要盲修瞎炼,应该长期依止善知识,否则,初学者自作主张去修行是不会成功的。

在座各位如果不注意,可能也会这样。有些人出家不到两三个月就嚷嚷着:我要闭关,我要弘法……其实,连基本的佛理都不懂,就这样着急是没必要的。大家想一想:在世间拿一个大学文凭,起码也要十几二十年的学习,一天两天、一年两年就能通达甚深的佛法吗?这根本是不可能的。

即生中遇到三宝很难,遇到善知识更难,佛经中讲了四难:“佛世难值,经法难闻,众僧难遇,明师难遭。”因此值遇善知识后切勿轻易离开。如果某善知识精通显密经论,同时有一定的实修境界,在他面前呆的时间越长越好。《山法宝鬘论》中说,初学者必须恒时不离上师,这样就能逐渐得到上师相续中的功德。《大圆满前行》中也说:一节普通的树木落到玛拉雅山的檀香林中,数年后就会熏染上妙香,它也会散发出芬芳的香味;同样,如果我们依止一位具相的高僧大德,久而久之也会熏染上他的功德妙香,所作所为也会变成和上师一样。各位道友要牢记这些道理。

现在很多人自作聪明,盲修瞎炼,结果一无所成。这一点大家要特别注意。如果没有上师的引导,随便看一些藏密的书就开始修风脉明点、光明大圆满,随便翻几本禅宗的书就开始安住参禅,这样不一定成功。如果光看书真能修成,那当然不需要依止善知识,但实际上并不是这样。因此,希望每个人好好依止善知识,对善知识依教奉行,这对解脱非常重要。

四、心离红尘

染尘容易出尘难,不断尘劳总是闲,

情性攀缘空费力,不成道果也徒然。

染上世尘容易,从世尘中摆脱出来则很难,没有断除对尘劳的贪恋总是没有实义,如果心一直耽执感情,一直攀缘亲友、财产、地位、名声等世间法,那再怎么修行也是空费力气,不会得成道果。

噶当派的大德经常祈祷:愿法融入心,愿心得堪能。这一点非常重要。如果人的心没有与法相应,表面上离开世间很久了,实际上还是很容易受到染污。一个人即使在山里呆了很久,如果他内心没有佛法的境界,到城市里以后遇到一点一滴染污就会沾染上。尤其有些人以前习气比较重,要远离习气更不容易,可能要花很长的时间。上山难、下山易,在座各位从红尘中走出来不容易,要花很多时间和精力,而染上红尘则特别容易。有些人已经出家多年了,由于看了一些短信、一部电影或者接触以前的旧友,不用两三天就毁坏了相续中的善根。

《诸法集要经》云:“是心难降伏,多攀缘欲境,若能善制之,获清凉安隐。”我们的这颗心很难降伏,它经常攀缘欲妙的对境,如果能通过佛法善加制伏此心,善加对治相续中的烦恼,就能获得甘露般清凉安隐的果位。不过道理虽然如此,要做到的确很难。遇到感情、财物、地位等对境时,一般人很容易被束缚。

当然,也有个别前世习气比较好的人,这些人就像莲池大师《七笔勾》说的那样,能够将妻儿、财产、地位等一笔一笔勾销。以前有一位仰山禅师,十几岁时家人逼他成家,为了表明自己远离红尘、不愿与世间人为伍的决心,他割下两根手指给父母看,父母被他的行为感动,最终他得以自由自在地修行。

除了个别善根深厚的人以外,一般的凡夫很容易染上世间的五欲六尘。如果没有一定的境界和看破放下的能力,即使暂时在修行佛法,最终也不一定成功。这样的人很多:有些人上半生看破一切而出家,什么都不需要,晚年又回到红尘中;有些人在短短的时间中就产生修行的境界,可是后来修行也不究竟,遇到一些因缘又卷入世间的漩涡里。所以每个人都要恒时以正知正念观察自相续,同时要经常祈祷上师三宝,千方百计保护自己的修行。

五、虚心闻思

听闻容易实心难,侮慢师尊总是闲,

自大贡高空费力,聪明盖世也徒然。

听闻经论比较容易,但以虔诚谦虚心学修佛法则非常难,如果有侮慢师尊之心,那一切所为都没有实义,自高自大之人再怎么努力也是空费力气,即使聪明盖世也徒劳无益。

《集菩萨学论》云:“若高举我慢,不重师尊,亦不恭敬礼拜,当知菩萨是为魔钩所制。”所以人不能有傲慢心,如果有了傲慢心,不管上师还是道友的功德都看不到,总觉得自己的想法和行为是正确的。傲慢者从不观察自己的过失,即使上师、道友劝他:你的行为不如法,他也不会接受。所以我们应该具足谦虚心和恭敬心,要把所有的上师、道友当作善知识,否则,自己有过失发现不了、别人有功德发现不了,那就比较麻烦了。

以前惹琼巴去印度求法,他在印度和尼泊尔依止了很多善知识,学了很多密法的高深窍诀,也学了一些外道的法。有一次,米拉日巴在定中看到惹琼巴,随后又见到一个水晶塔放出一片刺眼的光芒,尊者想:看来我的弟子遇到违缘了。为了拯救惹琼巴,尊者便前去迎接他,最终师徒在路上相遇。当时惹琼巴很傲慢,他想:我到印度求得了这么高深的密法,这次我对上师顶礼时,他会不会回我一个礼呢?可是他顶礼后,尊者却没有给他回礼。惹琼巴心里很不舒服,他想:如果是其他上师,肯定会对我隆重迎接,也肯定会给我回礼,可是这个米拉日巴太傲慢了。米拉日巴知道他的心,便想了一个调伏他的办法。在回来的途中,米拉日巴捡了一个牛角。当他们行至一处平原时,本来万里无云的晴空突然乌云密布,冰雹狂袭而下。米拉日巴钻进牛角,但稀奇的是牛角没有变大,尊者也没有变小。而惹琼巴则无处可躲,最后他向米拉日巴求助。米拉日巴在牛角里对惹琼巴唱了一首歌,大意为:如果你认为我们俩同等,为什么不入此牛角?惹琼巴听后也想钻进牛角,可是钻了半天连头都进不去。最终他的慢心被折服了,觉得米拉日巴确实与众不同,从此对上师产生了恭敬心。

从这个公案可以看出,如果相续中有傲慢心,那根本看不出别人的功德。傲慢者纵然聪明盖世,也得不到任何真实利益,所以大家一定要谦虚。

六、实修实证

学道容易悟道难,不下功夫总是闲,

能信不行空费力,空空论说也徒然。

表面上广闻博学圣道很容易,而真正体悟圣道却不容易,不下工夫修行总是没有实义,即使表面上对佛法有信心,但如果没有实际行持也只是白费力,没有境界却空空论说终归徒劳无益。

《水木格言》云:“多闻若未实修,则于自心无益,百年住于水中,石性干燥而存。”意思是,光听闻而不实修对自心是没有利益的,就像石头即使一百年住在水里,它的本性还是干燥一样。所以,如果你没有真正实修,表面上再怎么广闻博学,甚至天天听课也没有用。

现在很多人特别爱说,有些人一谈起佛法的境界时,别人听起来都吓一跳:哇!这个人已经开悟了!但事实并非如此,也许他从来没用功过,甚至一天连一个小时都没修过,这样的人纯粹是自欺欺人,他们的空谈没有实义。所以大家一定要下工夫修行。

有些人口中说得很好,实际上天天睡懒觉,这样虚度时日也没有意义。《阿育王传》记载,优波笈多尊者有一个弟子特别爱睡觉,一打坐就入睡。为了度化他,有一次他打坐正要睡觉时,尊者化为一个七头魔鬼,倒悬在他面前的空中。他特别害怕,跑到尊者面前说:“林中有鬼,我不敢在那里修行了。”尊者说:“七头鬼不足畏,睡眠最可畏。为鬼所杀不会入于生死,如果为睡眠所杀则生死无穷。”听了这个教言,他从此精进修行,后来获得了圣果。

在短暂的人生中,如果一点工夫都不下,一点精进都没有,修行要成功是很困难的。每个道友都应该观察,看自己以前修了多少法,以后打算怎样修行。有时候总结起来,我也很惭愧:这么多年以来,虽然我没有特别散乱,也不像世间人那样天天搞世间法,但是对死亡有用的善根积累了多少?以出离心和菩提心摄持的善法修了多少?这样观察的时候,还是觉得很惭愧。

作为凡夫人,在行持善法方面力量很薄弱,在造恶业方面则相反,心态、行为、方便样样齐全,所以大家要尽量祈祷上师三宝、依止对治法来调整自己的恶劣相续。

七、如理闭关

闭关容易守关难,不肯修行总是闲,

身在关中心在外,千年不出也徒然。

表面上的闭关很容易,而关住妄心和非法行为的闭关则很难,如果没有真正修持解脱法总是没有实义;有些人虽然身在关房,但心一直往外散乱,一刹那也没有观修过,这样即使闭关千年也徒劳无益。

有人认为:我闭关十几年、二十几年了,我肯定很了不起。很多人宣传上师时也说:这个上师闭关六年了,那个上师闭关十二年了,另有某个上师闭关二十四年了……其实,如果没有真正的修行境界,没有出离心和菩提心,不要说二十四年,按照憨山大师的说法,即使闭关千年也徒然。

现在有些居士的说法特别可笑:听说某上师是你们学院的,在学院呆了二十年了,他肯定很了不起。呆二十年有什么用?如果没有修行的境界,呆在学院跟石头呆在学院一模一样。石头不要说在学院呆二十年,呆一千年都有了,这又怎么样?有些考古学家说,在藏地发现了六万年前的文物,所以如果没有修行,在青藏高原呆多少年也没用。

有些人经常说:这个人很厉害,他闭关三年了……其实也许他一直在观修嗔恨心、愚痴心,毒蛇和旱獭冬天也一直闭关,它们观修的就是这些。我并不是诽谤所有闭关的人,在闭关的人当中肯定有很好的修行人,但如果仅仅因为在关房里呆的时间长,所以就很了不起,这是不一定的。

其实,有些人的“闭关”只是说法而已——他并没有修行十二年,只不过在山里一直没有出来,于是便认为自己在闭关。以前藏地交通不好,所以从广义上说,住在深山、寺院里都可以叫做闭关,开玩笑。

如果想闭关,就要像以前的高僧大德那样真实闭关。在《前行备忘录》中,对于每天的修行安排都有详细宣说,要求修行人白天晚上精进行持善法。如果能这样闭关,不要说十几年、二十几年,哪怕七天或者二十一天也有很大功德。

憨山大师讲得很好,我觉得他真正讲到了某些人的毛病。有些人表面上看起来很了不起,他们自己也认为已经闭关了很长时间,但实际上如果心没有与法相融,闭关多长时间都没有用。相反,有些人虽然没有闭关,但因为心与佛法完全相融,所作所为也与佛法相应,所以不管到哪里都得到人们的恭敬。总之,我们应该了解,什么是真实的闭关、什么不是真实的闭关。

八、信心念佛

念佛容易信心难,心口不一总是闲,

口念弥陀心散乱,喉咙喊破也徒然。

口中念佛很容易,但内心对佛陀生起虔诚的信心却很难,如果心口不一总是无有实义;假使口念弥陀而内心散乱,这样即使喊破喉咙也徒劳无益。

对佛陀生起信心很难,尤其懂得佛陀是最尊贵、最伟大的皈依处,在整个世间没有像佛陀那样的量士夫,这种随法的信心更为难得。《大宝积经》云:“佛能救世间,余无可依者,世雄甚希有,大慈难思量。”意思是,唯有佛陀能救护世间,世间再没有其他可皈依者,世尊的功德甚为稀有,他的大慈大悲以分别心难以思维衡量。大家应该对此理生起定解。

现在念佛的人比较多,很多寺院每天早上四五点钟就开始唱念,但并不是所有的人对佛陀都有信心:有些人边念佛边打瞌睡;有些人念佛不是为了解脱,而是为了逃避暂时的烦恼;还有些人念佛是为了得一些钱。真正对佛陀生起诚挚信心的人不多,尤其像《胜出天神赞》讲的那样,对佛陀生起不共信心的人就更少了。

如果一个人口中念阿弥陀佛,但心里既没有恭敬心和欢喜心,也没有认识到佛陀的伟大,甚至持有种种邪见,或者口中虽然念佛,但心里一直散乱,这样念佛没有多大意义,最多种个善根而已,即使喊破喉咙也得不到解脱的利益。所以念佛的人一定要懂得净土法门的道理,对阿弥陀佛的宏愿、佛号的功德都要有所了解。正因为如此,我才一再提倡佛教徒要系统闻思。不然学佛就流于表面了,我们没必要为表面上的学佛花费很多时间。

九、敬心拜佛

拜佛容易敬心难,意不虔诚总是闲,

五体虚悬空费力,骷髅磕破也徒然。

身体拜佛容易,但知道佛陀的功德进而生起欢喜心和恭敬心却不容易,如果没有虔诚的信心总是没有实义,这样形象上磕头只是空费力气,即使身体都磕破了,头上、手上伤痕累累,也是徒劳无益。

要顶礼佛陀,必须懂得佛陀的功德并对佛陀有信心和恭敬心,这个前提非常重要。否则磕头虽然有功德,但功德并不大。作者在此处说,没有信心恭敬心的磕头一点意义都没有。《大圆满前行》中也说,如果思想涣散、随境所转,只是身体东倒西歪地顶礼,除了身体白白受累以外没有任何实义。当然,这样磕头并不是一点意义都没有,从种善根来讲有一点功德,只不过不能成为解脱的因。

我坐车时经常看到有些藏族人三步一拜前往拉萨,一方面他们的精神很感人,我们不要说好几个月在野外磕头,一天在外面磕头都很困难,尤其寒冬腊月在雪地里磕半天头都冷得不行了,所以人和人的精神力量是完全不同的,但另一方面如果这些人没有出离心、菩提心、恭敬心,甚至怀有其他目的,这样磕头意义不一定很大。

大家磕头时一定要对佛陀有恭敬心,尤其要认识到佛陀是真正的量士夫,世间没有一个人能与佛陀相比,不管从智慧、悲心、能力哪方面来讲,佛陀都是最伟大的,如果有这样的虔诚心,哪怕磕一个头也有无量的功德。

十、诵经解义

诵经容易解经难,口诵不解总是闲,

能解不依空费力,日诵万卷也徒然。

口头上诵经非常容易,但是理解经文的意义却很难,如果口诵不解总是没有实义;即使表面上能解释,但如果没有按照经典实地行持也是白费力气,所以关键是身体力行,否则日诵万卷也徒劳无益。

口中诵《阿弥陀经》、《金刚经》并不是一点功德都没有,但最重要的是通达经典的意义。《六祖坛经》里说,法达诵了三千部《法华经》,他觉得自己很了不起,向六祖顶礼时头没有着地。六祖呵斥他:“你只是口头上诵经,并没有懂得经的意义。”于是六祖让法达给自己念《法华经》,然后为法达解释经意,并说偈曰:“心迷法华转,心悟转法华,诵经久不明,与义作仇家。无念念即正,有念念成邪,有无俱不计,长御白牛车。”法达听后言下大悟,赞叹六祖:“经诵三千部,曹溪一句亡。”从此以后,法达既领悟了经中要义,同时也不辍诵经。

我们不管诵任何经典,最好要懂得其中的意义,如果不懂得经意,即使日诵万卷也只是种一点善根。《法集要颂经》云:“智者寻一句,演出无量义,愚者诵千句,不解一句义。”所以懂意义和不懂意义的念诵差别很大。


以上大概介绍了《费闲歌》。学习这首道歌后,大家要遣除此中所说的不如法之处,以后不管是闻思还是修行,自己的心与行为都要相合于正法。

这次我以个人的浅见解释了《费闲歌》,这只不过是抛砖引玉,算是给道友们作一个参考。你们的母语是汉语,如果要你们来解释,也许能挖掘出更深的意义,所以课后大家应该反复研究,争取体会到一些更甚深的道理。


回向偈:

所南德义檀嘉热巴涅 此福已得一切智

托内尼波札南潘协将 摧伏一切过患敌

杰嘎纳齐瓦隆彻巴耶 生老病死犹波涛

哲波措利卓瓦卓瓦效 愿度有海诸有情



法师辅导

法师辅导一

法师辅导二 (智诚堪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