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身曼茶罗
(一)解释三身曼茶罗
1、化身曼茶罗
(1)略说
化身曼茶罗,表示一位化身佛所化的世界。
(2)详说
A. 所供、供养对境等
在不可胜数、不可思议这样的刹土中,天境人间的轮王七宝、八瑞相等,有主、无主应有尽有的上等物品,加上自己的身体受用、寿命福德、权利地位、三时中所积累的善根、幸福安乐的事情等,凡是最为喜爱的一切的一切,都无一遗漏地堆积起来,不带有芝麻许的贪爱执著之心,全部供养上师化身尊众。
B. 化身曼茶罗供堆有九堆
a. 意义:代表所有世界中的一切微妙供品,并以此作供养。
b. 具体来说:中间一堆是须弥山,四方四隅八堆,是代表这个世界的八方。
2、报身曼茶罗
(1)所供、供养对境等
A. 如何观想:用心观想,幻化出无数个五大庄严刹土,均由不可思议的良田、无量殿、嬉女等无量供养天女作点缀,以此供养上师报身尊众,这就是不共报身曼茶罗。
B. 为何如此观想:一地至十地菩萨的清净所见,在这些菩萨的所见中,也有天人的良田、无量殿及嬉女等,当然,这也是报身刹土的自性。
(2)报身曼茶罗有五堆
分别为中间、东、南、西、北。
3、法身曼茶罗
所供、供养对境等
将无生法界安立为曼茶罗的基盘形象,所显现的四相等一切分别识聚,安立为一个智慧供堆的形象,以此供养上师法身尊众,这就是殊胜法身曼茶罗。
(二)供修三身曼茶罗
1、动作
(1)第一种
擦拭基盘。念化身曼茶罗偈颂时,就把第一个圈放上,里面供九堆;念报身曼茶罗偈颂时,就放第二个圈,里面供五堆;念法身曼茶罗偈颂时,放第三个圈,只供一堆,表示法界清净,然后把宝顶放在最上面。
(2)第二种:简易一点的供法
只用基盘:一边念三身曼茶罗的偈子,一边就在基盘上加供堆,九堆、五堆、一堆,不用加圈,就这样堆在一起,然后擦掉,再供。
2、计数
(1)供量
修十万曼茶罗时,上等者,供宁提派的三身曼茶罗十万;中等者,供三身曼茶罗三万,供七堆曼茶罗七万;下等者,全部供七堆曼茶罗。
(2)计数
A. 一边供,一边计数。
B. 到了用餐、喝茶等间歇阶段时,先收好前面所供的曼茶罗,然后再去。当重新开始时,再如前一样,首先供养三十七堆曼茶,并且继续计数。
3、念诵
(1)发心
应该怀着强烈、诚挚的信心和恭敬之心念诵。
(2)偈颂
A. 化身曼茶罗
a. 偈颂
嗡啊吽 百数俱胝三千世界刹,充满人天七宝等财富,以及我身受用悉供养,愿获转法轮王之国政。
b. 释义及分析
(a)“嗡啊吽”
加持咒。
(b)“转法轮王之国政”
化身佛的果位:供曼茶罗,把三千大千世界中最好的事物,全部堆积起来供养十方三世诸佛,不是为了自己快乐、漂亮、开心、发财,而是为了让自他都成就佛果。
B. 报身曼茶罗
a. 偈颂
报身佛处大乐密严刹,具五决定五部供堆者,无量欲妙供云悉供养,愿获圆满报身之果位。
b. 释义及分析
(a)“报身佛处大乐密严刹”
五部密严刹土,具有五种决定或说五种圆满,是五部如来所居之地。
(b)“无量欲妙供云悉供养”
将报身刹土中的各种各样极其殊胜的无量欲妙供云,以普贤云供的方式,全部供养报身刹土一切圣尊。
C. 法身曼茶罗
a. 偈颂
现有清净童子瓶佛身,大悲不灭法性游舞饰,明点身持净刹悉供养,愿获殊胜法身之果位。
b. 释义及分析
在现前成就的童子瓶佛,也即众生皆具的如来藏上面,大悲是不灭的,并呈现为法性游舞的一种现象,同时还有明点、身持、清净刹土等,也都清净于法身刹土中。
(三)教诫
1、供曼茶罗是三清净供养
刚开始,你是根据条件置办曼茶盘及供品的;中间修持时,也主要是作意幻供养;供养之后,肯定不会有什么吝啬、后悔,轻易就远离了这三种垢染。
2、每天都应该供曼茶罗
(1)乔美仁波切:每天最好都能供三十七堆曼茶罗;如果做不到,那每天供一百遍三身曼茶罗;这个也做不到,每天供一百遍七堆曼茶罗;连这一点都困难的话,那至少也得念一百遍咒语。
(2)朗吉日巴尊者:“所谓供曼茶罗,伸手便可积累广大资粮,所以,再没有比它更为甚深的法要了。”
(四)供七堆曼茶罗
1、念诵
(1)偈颂
涂香鲜花遍大地,须弥四洲日月饰,观想佛刹作供养,愿诸众生行佛刹。
(2)偈颂来源
国王赤松德赞迎接莲师时,奉献自己的国土、臣民及一切受用时所念诵的供养偈。
2、供堆有七堆
A. 供堆布局:中间一堆是须弥山,然后是四洲——东、南、西、北,东是靠近自己的位置。最后是日和月,日东、月西,这样一共七堆。
B. 观想:将三千大千世界的所有供品、欲妙,天上、人间的一切珍宝之物,也包括自己的身体、善根、圆满、快乐、福德等,全部供养十方诸佛菩萨。
(五)供三身或七堆曼茶罗的共同要求
1、念诵供养咒
供三身或七堆曼茶罗之后,最后还要加上咒语:章格日RA那曼扎拉勃匝梅嘎萨莫扎萨巴RA那萨玛意啊吽。
2、三殊胜摄持
供品洁净
(一)供品要新鲜、洁净
1、新鲜
在供曼茶罗期间,用青稞、小麦等谷物供养时,如果自己经济富裕,绝不能重复使用陈旧的粮食,完全要用新鲜粮食作供养。
每个人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可以适当更换所供的粮食及供品:一天换一次可以;一个礼拜换一次也可以;或者准备两份,洗净、晒干,不断换着供,只要没有吝啬心,这样也可以;如果实在太穷了,一次供养的粮食,反反复复来供,也是允许的。
2、洁净
要先将供品中的土灰、稗子、鸟粪等所有杂质清除干净,有时还要用柏树芽烧烟熏过以后,做到所供物清净、清洁,并且用藏红花等香水浸湿后,再来供养。
(二)供养之后的供品如何处理
1、应行
将所供的粮食施给鸟类、鼠类或盲人、乞丐等,或者堆放在佛像、佛经、佛塔前,或倒在一些干净的地方等,都是可以的。
2、应断
不能归为己有。
编写师兄:定解B09
审核师兄:定解B01
档案编号B06121-定解B09-009
关于三身的理解
(一)为什么是”三”?
1、小乘佛教
只承认化身和法身,不承认报身。
《俱舍论》中只提到了化身和法身。其法身所诠释的实质内容,与大乘所指也有所不同。
2、大乘佛教
不仅承许三身,甚至承认四身或五身,但除了三身以外,四身与五身都是不同的分类而已,实际上也不外乎三身。
(二)三身也分胜义谛的三身和世俗谛的三身
1、世俗谛的三身
也即一般公认的三身:
1)清净法身佛
法身,是常住不灭的,它实际上就是佛的智慧。
2)圆满报身佛
报身是因智慧心起观照作用而感得的果报,行一切善法观照自心修证圆满,就能成就圆满报身佛的果位。报身佛位居净土世界,例如释迦牟尼佛的报身居于华藏世界,此净土世界中尚有诸多菩萨,他们是报身佛所教化的对象。
3)千百亿化身佛
众生无量,佛也无量;世界无量,佛土亦是无量。佛应机缘化于百千万亿世界中化导众生。不同世界的化佛,各有其名号,如娑婆世界教主本师释迦牟尼佛,此一化现的佛身就称为化身佛。
2、胜义谛最了义、最究竟的三身
也即心的本性——心的本性空性为法身,心的本性光明为报身,空性和光明无二无别为化身。
(三)三身的区别、联系
1、共与不共的区别
1)不共报身:从某种角度而言,也就是说要现见报身,需要更多不共的功德和因缘
佛陀在一地以上菩萨面前所显现的身相是报身,报身可以很广大,可以恒时说法,是有相的。
2)许多凡夫众生也可以见到化身,故称共同化身
佛陀在凡夫和声闻等面前所显现的身相是化身,比如三十二相,或者其他各种形象。比如,如果你生活在古印度佛陀时代,你见到了悉达多太子,那就是见到了佛陀的化身,而如果你通过修行获得了一地以上菩萨的果位,在你的境界中就会见到报身。
“化身佛的所化刹土”——意思是说,是化身佛所调化、度化的刹土。
3)法身是佛陀自己的境界,法身无相
宁玛巴和觉囊派认为:佛的法身根本不是种子或将来可以发生的可能性,而是真正的、最基本、最原始的功德,任何时刻都在我们的心里全部具备。
(四)众生本具三身
1、法身
亦名如来藏,所谓生佛不二,就是从法身层面上来说的。
2、报身
是报应所得之身。
3、化身
佛陀常常化现化身。
同样是苦行,差别咋就那么大呢
(一)你是什么苦行?
1、雪上加霜型
1)表现形式
印度至今尚有许多苦行外道,用种种残酷手段逼迫身心,或烧烤刺戮自身,或终生独脚站立,或将头埋入沙土等等。
在汉地也有形形色色的气功流派,如同精神不正常者一般,以种种闭目臆想的方式寻求安慰。
更多的人崇尚物质至上主义,为金钱物欲终生劳累不息。
2)危害等级——五颗星
这些作为毫无意义,他们所作皆是常见、断见的邪见恶业,都是轮回生死的苦因。
2、内道的苦行
1)以智慧发心为主
内道修行人的苦行是以智慧发心为主,以外表坚忍的行为为助缘,故不同于外道依行不依心的愚行。
2)现量可以证明是正法
内道修行者的苦行,世世代代依照上师善知识的传授而行,在历史上有众多修行人依此道净除了罪业,现前了殊胜菩提道,如莲华生大士、布玛莫札、那若巴、米拉日巴尊者等,从现量上即证明了这些苦行是正法,依现在诸修行人的经验也可完全证明。
(二)苦行的正确打开方式
1、苦行对解脱起作用的关键
有情要清除罪业、获得解脱,必须以清净自心为主,若心净则身行清净,若不净心,身体再苦行也只是徒劳无益的愚行,因此,若真正希求解脱,不应随顺外道邪宗,而应远离彼等,修学真正顺解脱行的内道正法。
2、解脱必须依赖于苦行吗?
1)并非在佛教中要成就都必须苦行
从历史上看,像国王恩札布德,还有很多高僧大德,没有修苦行也获得了成就。
2)苦行的力量很强大
A. 上师的故事
刚到佛学院时,公路、商店都没有,房子也是草坯房,三顿饭都吃糌粑,每天只是早上烧一次茶,一个礼拜吃一顿面条都很困难。但那时除了佛法以外不会想其他的,只有一个信念,一定要好好闻思修行。当然不仅上师是这样,像慈诚罗珠堪布、齐美仁真堪布等,都是这样度过的。虽然当时条件很差,但上师觉得在人生中,那时的生活最美好。为什么呢?因为,除了闻思修行以外,其他杂念都没有,心非常纯净。
B. 米拉日巴尊者的教言
“我最初依靠咒力降冰雹,杀了很多众生,造了滔天大罪,当时想肯定只有堕地狱而别无出路了,于是集中精力、兢兢业业地修持正法。依靠上师传授的密宗甚深要诀,经过一系列苦行,才在相续中生起了殊胜功德。而你们,由于对因果生不起诚信,故对正法不能如此精进。倘若你们也能发自内心诚信因果,像我那样刻苦精进,那凡是有毅力的凡夫人,都能生起同样的功德。到那时,你们也可以称为是金刚持或佛菩萨的化身了。”
尊者(米拉日巴尊者)就将衣袍撩起,只见他周身上下都是多年苦行而结成的网状老茧!尊者继续说:“我再没有比这更深奥的窍诀了。我是经过这样的苦行,心中才生起功德的,所以,你也要以最大的坚忍来修行才好。”这件事在冈波巴心上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象,他一生对上师的教诲也没有忘记,依靠不断的苦行,最后获得了无上成就。
3)苦行对修行的作用
高僧大德之所以强调在修行的道路上要苦行,其原因在于艰苦的环境对增长智慧有帮助。
就像现在很多条件特别好的家庭,不一定能培养出最好的孩子,而吃、穿等条件都是一般的,连手机都没有的,那些孩子反而身体健康、思想清净。因为人遇到好的环境,感官、脑海都会受刺激。
4)结论
不一定绝对要苦行,但苦行对修行有帮助。
参考资料:
《慧灯之光》、《前行备忘录》、《四百论广释》、《梦中佛事》
编写师兄:定解B19
审核师兄:定解B09
档案编号B06121-定解B19-008
整理师兄:定解B09 审核师兄:定解B01
阅读建议:请使用电脑打开以获得较好阅读体验。
科判定位
甲一、闻法方式
甲二、所讲之法
乙一、共同外前行
乙二、不共内加行
丙一、皈依
丙四、积累资粮
丁一、供曼茶罗
戊四、三身曼茶罗
戊五、供品洁净
正文脉络
一、三身曼茶罗
(一)解释三身曼茶罗
1、化身曼茶罗
(1)略说
化身曼茶罗,表示一位化身佛所化的世界。
(2)详说
A.何为化身佛
像释迦牟尼佛,就是在众生面前显现的殊胜化身佛。
B.一位化身佛所化世界有多大
a.一个三千大千世界:四大部洲、须弥山乃至梵天算为一个世界,这样数到一千,称为一千小千世界;一小千世界算为一个,这样的世界数到一千,就称为二千中千世界;中千世界算为一个,这样数到一千个,就叫做三千大千世界。
b.比如:像释迦牟尼佛,他的所化刹土就叫具诤世界,也即娑婆世界。
C.所供、供养对境等
在不可胜数、不可思议这样的刹土中,天境人间的轮王七宝、八瑞相等,有主、无主应有尽有的上等物品,加上自己的身体受用、寿命福德、权利地位、三时中所积累的善根、幸福安乐的事情等,凡是最为喜爱的一切的一切,都无一遗漏地堆积起来,不带有芝麻许的贪爱执著之心,全部供养上师化身尊众。
D.化身曼茶罗供堆有九堆
a.意义:代表所有世界中的一切微妙供品,并以此作供养。
b.具体来说:中间一堆是须弥山,四方四隅八堆,是代表这个世界的八方。
2、报身曼茶罗
(1)所供、供养对境等
A.如何观想:用心观想,幻化出无数个五大庄严刹土,均由不可思议的良田、无量殿、嬉女等无量供养天女作点缀,以此供养上师报身尊众,这就是不共报身曼茶罗。
B.为何如此观想:一地至十地菩萨的清净所见,在这些菩萨的所见中,也有天人的良田、无量殿及嬉女等,当然,这也是报身刹土的自性。
(2)报身曼茶罗有五堆
分别为中间、东、南、西、北。
3、法身曼茶罗
所供、供养对境等
将无生法界安立为曼茶罗的基盘形象,所显现的四相等一切分别识聚,安立为一个智慧供堆的形象,以此供养上师法身尊众,这就是殊胜法身曼茶罗。
(二)供修三身曼茶罗
1、动作
(1)第一种
擦拭基盘。念化身曼茶罗偈颂时,就把第一个圈放上,里面供九堆;念报身曼茶罗偈颂时,就放第二个圈,里面供五堆;念法身曼茶罗偈颂时,放第三个圈,只供一堆,表示法界清净,然后把宝顶放在最上面。
(2)第二种:简易一点的供法
只用基盘:一边念三身曼茶罗的偈子,一边就在基盘上加供堆,九堆、五堆、一堆,不用加圈,就这样堆在一起,然后擦掉,再供。
2、计数
(1)供量
修十万曼茶罗时,上等者,供宁提派的三身曼茶罗十万;中等者,供三身曼茶罗三万,供七堆曼茶罗七万;下等者,全部供七堆曼茶罗。
(2)计数
A.一边供,一边计数。
B.到了用餐、喝茶等间歇阶段时,先收好前面所供的曼茶罗,然后再去。当重新开始时,再如前一样,首先供养三十七堆曼茶,并且继续计数。
3、念诵
(1)发心
应该怀着强烈、诚挚的信心和恭敬之心念诵。
(2)偈颂
A.化身曼茶罗
a.偈颂
嗡啊吽 百数俱胝三千世界刹,充满人天七宝等财富,以及我身受用悉供养,愿获转法轮王之国政。
b.释义及分析
(a)“嗡啊吽”
加持咒。
(b)“转法轮王之国政”
化身佛的果位:供曼茶罗,把三千大千世界中最好的事物,全部堆积起来供养十方三世诸佛,不是为了自己快乐、漂亮、开心、发财,而是为了让自他都成就佛果。
B.报身曼茶罗
a.偈颂
报身佛处大乐密严刹,具五决定五部供堆者,无量欲妙供云悉供养,愿获圆满报身之果位。
b.释义及分析
(a)“报身佛处大乐密严刹”
五部密严刹土,具有五种决定或说五种圆满,是五部如来所居之地。
(b)“无量欲妙供云悉供养”
将报身刹土中的各种各样极其殊胜的无量欲妙供云,以普贤云供的方式,全部供养报身刹土一切圣尊。
C.法身曼茶罗
a.偈颂
现有清净童子瓶佛身,大悲不灭法性游舞饰,明点身持净刹悉供养,愿获殊胜法身之果位。
b.释义及分析
在现前成就的童子瓶佛,也即众生皆具的如来藏上面,大悲是不灭的,并呈现为法性游舞的一种现象,同时还有明点、身持、清净刹土等,也都清净于法身刹土中。
(三)教诫
1、供曼茶罗是三清净供养
刚开始,你是根据条件置办曼茶盘及供品的;中间修持时,也主要是作意幻供养;供养之后,肯定不会有什么吝啬、后悔,轻易就远离了这三种垢染。
2、每个人都要重视供曼茶罗
只要是凡夫,就一定背负着很多罪障,就一定欠缺福德,所以每个人都要重视供曼茶罗的修法。
3、每天都应该供曼茶罗
(1)乔美仁波切:每天最好都能供三十七堆曼茶罗;如果做不到,那每天供一百遍三身曼茶罗;这个也做不到,每天供一百遍七堆曼茶罗;连这一点都困难的话,那至少也得念一百遍咒语。
(2)朗吉日巴尊者:“所谓供曼茶罗,伸手便可积累广大资粮,所以,再没有比它更为甚深的法要了。”
4、以苦行方式供曼茶罗
(1)供曼茶罗要苦行
计数的时候,左手握着曼茶盘,右手安放供堆。在没有达到根本无法握住之前,一定要以顽强的毅力,将手抬起握着曼茶盘。最后,左手实在拿不住了,就将它放在前面的供台上,一边供,一边计数。
(2)修任何善法都需要苦行
A.如何界定苦行
并不单指口中无食、身上无衣的行持。其实,任何约束或勤奋的行为,比如晚睡早起、不散乱,严格地过一种修行生活,这都是苦行,都是在求正法。
B.态度是关键
a.一个精进的人,做任何事都能以苦行的方式进行,虽然很忙,但是修行、上课等都不耽误。
b.一个懈怠的人,加行也修不完,还总想着用“吃快餐”的方式来修行。
(四)供七堆曼茶罗
1、念诵
(1)偈颂
涂香鲜花遍大地,须弥四洲日月饰,观想佛刹作供养,愿诸众生行佛刹。
(2)偈颂来源
国王赤松德赞迎接莲师时,奉献自己的国土、臣民及一切受用时所念诵的供养偈。
2、供堆有七堆
A.供堆布局:中间一堆是须弥山,然后是四洲——东、南、西、北,东是靠近自己的位置。最后是日和月,日东、月西,这样一共七堆。
B.观想:将三千大千世界的所有供品、欲妙,天上、人间的一切珍宝之物,也包括自己的身体、善根、圆满、快乐、福德等,全部供养十方诸佛菩萨。
3、窍决修法
在观想上,乔美仁波切有外、内、密的三种观修法。
(1)外供曼茶罗:观想在上师、十方诸佛菩萨以及本尊空行面前,供养三千大千世界的一切供品。供修之后,不必将皈依境收回,让其自行消失,或住于空性无缘中即可。
(2)内供曼茶罗:对境同前,观想自己的身体是须弥山,四肢是四大部洲,整个身中的血肉等,全部观成世间的一切欲妙及供物,并以此供养上师诸佛,最后将皈依境融入自己的身体。
(3)密供曼茶罗:对境同前,从自心幻化出普贤云供作供养,最后全都入于与皈依境无二无别的境界中。
(五)供三身或七堆曼茶罗的共同要求
1、念诵供养咒
供三身或七堆曼茶罗之后,最后还要加上咒语:章格日RA那曼扎拉勃匝梅嘎萨莫扎萨巴RA那萨玛意啊吽。
2、三殊胜摄持
二、供品洁净
(一)供品要新鲜、洁净
1、新鲜
在供曼茶罗期间,用青稞、小麦等谷物供养时,如果自己经济富裕,绝不能重复使用陈旧的粮食,完全要用新鲜粮食作供养。
每个人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可以适当更换所供的粮食及供品:一天换一次可以;一个礼拜换一次也可以;或者准备两份,洗净、晒干,不断换着供,只要没有吝啬心,这样也可以;如果实在太穷了,一次供养的粮食,反反复复来供,也是允许的。
2、洁净
要先将供品中的土灰、稗子、鸟粪等所有杂质清除干净,有时还要用柏树芽烧烟熏过以后,做到所供物清净、清洁,并且用藏红花等香水浸湿后,再来供养。
(二)供养之后的供品如何处理
1、应行
将所供的粮食施给鸟类、鼠类或盲人、乞丐等,或者堆放在佛像、佛经、佛塔前,或倒在一些干净的地方等,都是可以的。
2、应断
不能归为己有。
参考资料:《前行广释.第一百二十一课》
【档案编号B06121-定解B09-002】
修行人和福德、福报
(一)福德、福报、功德是个什么东东
1、功德、福德的异同要看语境
(1)没差别
在佛经里有时没什么区别,功德也是福德,福德也是功德。
(2)有差别
A. 无漏的善叫作功德,有漏的善叫作福德
福德就是修福所得到的结果,有漏就是我们还没有证悟般若空性的情况下,去布施、持戒、忍辱等,包括做一些慈善等善行。如果所作善行是有漏的,这类有漏的善行就叫作福德。而功德是无漏的。无漏的意思:从自身的角度来讲,证悟后就没有执著了,达到了空性的境界;虽然自己没有执著了,但还要为众生去行善、做好事。
B. 福德的内容比较窄,功德的范围比较广
怎么理解功德,还要看它的语境,以及用在了什么地方。佛特有的智慧、慈悲、度化众生的力量叫作功德。平时我们讲的功德无量是与福德差不多的,所以功德的内容就比较广。福德基本上指的都是行善、修福。
2、福报和福德
福德是福报的因,福报就是福德的果,它们两个之间有因和果的关系。
(二)修行人是否不能希求功德不能一概而论
1、刚开始修行的时候要执着
刚开始修行,做不到一点也不执着。比如善,不执着善也就做不到善,执着善念也是修行。我们首先要执着,执着出离心、菩提心,经过执着的修法最后达到不执着的境界。
2、经过执着的修法最后达到不执着的境界
等真正能够达到放下、不执着的境界了,那个时候怎么做都行。那个时侯我们可以不执着地去忏悔,可以不执着地求往生,可以不执着地做家务,可以不执着地成家,可以不执着地生孩子,都是可以的。
(三)修行人应该追求出世间的福德、福报、功德
1、修行人不应该希求世间福报
(1)世间人希求的对修行人来说是枷锁:世间人所希求的那些赞誉,以及财产恭敬、名闻利养,在一个修行者看来,无疑是系缚自己于轮回中的枷锁。他们认为这是福报,但对真正的修行人而言,完全是解脱道的一种障碍。真正的修行人不求名利也不求地位,所求的就是利益众生、帮助别人,这就是他唯一的愿望。
(2)不应该希求世间福报不代表必须要放弃工作、衣衫褴褛:在家修行人有三种责任,即家庭、工作和修行的责任。不应该希求世间福报的意思是说你知道自己最重要的责任是什么,同时完成养家、生活等责任。
A. 尽到家庭义务,是在家居士的第一个责任。要从内心关注家人暂时和久远的利乐,不能彻底抛下和放弃他们。在世间人非常重视的一些事情上,你要随顺他们。在不杀生等关键的问题上,你要把握原则。要利用一切剩余时间来修学佛法。
B. 第二是对工作的责任。在工作的同时,你可以对你的领导、同事和下属慈悲以待,以大乘菩提心开显宇宙人生的实相,阐扬大乘佛法的宝藏。你的工作,就是度化众生的道场。你身边的人本来不信佛,由于你的悲心和智慧、你出众的能力、你的聪颖和善巧,最终,你可以让他们的心归向佛法。你要对工作认真负责,为你身边的人树立一个新时代佛教徒的形象,一个楷模。
C. 第三个最重要的责任,就是不间断修行。如果你天天高朋满座,就会断送自己的解脱慧命。因此,无论你身处怎样的环境,都要坚持修学佛法。或许,你会遭遇家人、同事、朋友的不解和质疑。这时,你要有面对的能力,有应对的准备和方法。你要在这方面下功夫,只要你具足机智和善巧,一切会吉祥如意的。
(3)项链不是问题,如何看待项链才是问题
A. 佛教并不阻止佛教徒享受美好的东西
a. 你绝对不应该这么想,认为佛教是一种阻止或者是享受世界美好东西的阻碍。佛教与其说是去阻止你享受这些东西,倒不如说是教导我们如何去享受它。
b. 我们一般人当脖子上戴着项链时,我们心里充满着各种希望、各种惧怕、各种骄傲、各种的方式来戴着。因为上述原因,使得我们戴着项链时只注意到:“那一面朝外或链子正不正,会不会歪歪的;也许会担心这个项链会不会被偷走,或被摔坏”。换句话说,我们戴着的项链是一串痛苦的项链,那也就是说,在我们本身许多的打扰事情之外,另加了一件事来干扰我们。佛教并不是不允许戴那条项链,佛教是如此认为:如果我们能找到任何东西,都可以戴它,但是当我戴它之时,也同时准备好,当时机变化显示要把它放弃时,我们要随时把它放弃掉。如果照上述的方式戴着项链,那就足以以一种非常优雅的佛教方式来戴它。
c. 修行人也需要世间福报:如果你可以通过相对容易的方式获得钱财,不需要为此而奔波,剩余的时间就可以很从容地闻思修行,这也是我们修行的顺缘。佛陀并没有说所有的修行人都要变成穷光蛋,每个人必须要饿死,甚至连饭都不能吃、衣服都不能穿,这是不会的,佛陀的道永远是中道。佛陀告诉我们求财的方便,什么才是殊胜、无罪、快速的方法,有了求财方法之后,不是告诉我们贪得无厌,而是告诉我们有了财富之后,剩下来的时间、精力应该用于修法,这就是佛陀的本意。
B. 福报不是问题,如何看待、使用福报才是问题
a. 不应起骄慢心:拥有世间这些福报的时候,不应该高兴,不应该生起傲慢心。其实我们正在享受的这些,就是在消耗自己以前积累的一些福报。就像个漏着的水池一样,里面本来就没有太多的水,很快就会漏尽的。所以这个时候应该更加谨慎,更加小心翼翼,应该想尽办法将它转为道用,或者用这些世间的福报再次积累福德资粮。
b. 知道这些是无常法:属于世间的任何一个法,这些地位、声誉、财富、权势等世间的福报,从本质的角度来思维观察,都是有漏的,都是无常的,都是不净的,这些并不能给我们带来快乐,反而会给我们带来无尽的痛苦,所以它们的本质也是痛苦的。
c. 执着于此就会成为障碍:对一个修行人来说,若是没有看破放下的话,这些福报也许是一种障碍,会影响我们的修行。
d. 小结:世间的名闻利养可能是福,也可能是祸。对于修行人来说,若是你能将这些名闻利养转为道用,或者能看破放下的话,对修行不会有太大的障碍,否则对修行来说有一定的障碍。
2、修行人应该追求出世间福报、功德
(1)希求佛法是一切功德的基础
如果你对佛法有上等希求心,你会成为上等修行人;有中等希求心,会变成中等修行人;有下等希求心,就会变成下等修行人;一点希求心都没有,得不得佛法无所谓,那你什么境界也得不到,不可能成为修行人。
(2)当追求出世间的财富、福报、功德
参考资料:《功德、福德、福报有什么区别(慈诚罗珠堪布)》《学佛初期应该希求世间的福德和往生的功德吗(达真堪布)》《在家佛教徒的三种责任》《修行人如何面对世间的福报(达真堪布)》《宗萨仁波切与新京报问答》《入行论讲记》
幕布链接:https://mubu.com/doc/VGwOF7cf0
编写师兄:定解B18
审核师兄:定解B01
档案编号B06121-定解B18-008
原文:将无生法界安立为曼茶罗的基盘形象,所显现的四相等一切分别识聚,安立为一个智慧供堆的形象,以此供养上师法身尊众,这就是殊胜法身曼茶罗。
分别识
分别识
即第六意识,因为第六意识常随著六尘的种种境界而起分别。
——《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分别识聚
这个分别识聚就是清净的心、清净的智慧,相应于法身的清净证悟的智慧。我们不要把“分别识聚”理解成不清净的分别心,它其实就是指清净的心、清净智慧,是清净的证悟、证悟实相的一种智慧,这个智慧和法界无二无别。
——《前行广释生西法师辅导》
原文:现有清净的童子瓶佛身,以大悲不灭的法性游舞来装饰,这是大圆满不共法语。
童子瓶佛身
旧密大圆满不共理论之一。外起之识回归于内,内在广大原始法界,具备自体显明、胜出因位、差异分明、分明解脱、不从他生、安住本位第六种特性之身及智海,即普贤意。
——《藏汉佛学词典》
原文:在不可胜数、不可思议这样的刹土中,天境人间的轮王七宝、八瑞相等,有主、无主应有尽有的上等物品……
轮王七宝,八瑞相
轮王七宝
俱舍论十二卷十二页云:经说轮王出现于世,便有七宝出现世间。其七者何?一者、轮宝,二者、象宝,三者、马宝,四者、珠宝,五者、女宝,六者、主藏臣宝,七者、主兵臣宝。
——《佛学大词典》
八瑞相
吉祥结、妙莲、宝伞、右旋海螺、金轮、胜利幢、宝瓶和金鱼。
——《藏汉佛学词典》
编写师兄:定解B21
审核师兄:定解B09
档案编号B06121-定解B21-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