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实修法
(一)修炼与运用时修法相同
无论是在修炼的时候还是运用的时候,往生的修法都是相同的。
(二)前行
1、金刚跏趺坐
在一个舒适的坐垫上金刚跏趺坐,身体端直。
2、念诵《远唤上师》和观修上师瑜伽
首先从念诵《远唤上师》颂开始,完整无缺地明观上师瑜伽修法中包括结座以上的所有次第。
(1)《远唤上师》
祈祷、赞叹、呼唤上师求加持的偈颂。
(2)上师瑜伽
上师瑜伽要修完整,从明观到祈祷,到最后结座,上师放光融入自己心间的明点,住于自己的心与上师的智慧融入一体、无二无别的境界中。
(三)正行
1、自身观作金刚瑜珈母
(1)对器世界的观想
先将整个世界观成极乐世界,任运自成,清净庄严。
(2)对自己的观想
A、由何处生起
将自己血肉组成的身体,在一刹那间观成空性,之后在空性当中,将其观成金刚瑜伽母
B、身相如何
身相:身红色,一面二臂,双足起舞式,三目直视虚空。
表情:寂静的神情中略带怒容。
法器及装束:右手在空中摇晃能唤醒无明愚痴睡眠的颅骨手鼓,左手在腰际的部位握着根除贪嗔痴三毒的弯刀,赤裸裸的身体佩带骨饰、花束。
C、观想要求
现而无自性,好似撑起的红缎帐幕一样,内外透明。
D、此种观想不观待修行者的性别
不论男女,都可以这样观想。
E、观想观待修法目的而有差别
如果是我们自己修,就将自己的身体观成金刚瑜伽母,仪轨中的念诵是“自身观为金刚瑜伽母”;而如果是在超度,那就要把面前的尸身观为金刚瑜伽母,并念诵“汝身观为金刚瑜伽母”。
2、观想体内中脉
(1)位置
又观想:位于金刚瑜伽母身体中央的垂直中脉,就像空空的室内插入柱子一样,不向左右任何一方倾斜,挺直地立在身体中央,所以称为中脉。
(2)特点
A、颜色湛蓝——表法身无变
为了表示法身无变,而将它的颜色观成靛树皮一样湛蓝。
B、薄如莲花瓣——表习气障薄弱
为了表示习气障薄弱,而将它观成莲花瓣一样的薄。
C、油灯般明亮——表遣除无明
为了表示遣除无明黑暗,而将它观成像芝麻油灯一样非常明亮(里外透明)。
D、芭蕉树干般挺直——表不入劣道与邪道
为了表示不入劣道与邪道,而将它观成芭蕉树干般挺直。
E、上端在梵净穴处开启——表善趣与解脱道
为了表示善趣与解脱道,而观想它的上端在头顶梵净穴处开启,就像打开的天窗一样。
梵净穴的位置:在两个耳朵向上的两条线与前额中间向上的一条线,三条线交叉的地方,也就是头顶的中间。
F、下端在脐下四指处封闭——表关闭轮回与恶趣之门
为了表示关闭轮回与恶趣之门,观想它的下端在脐下四指正对的部位,丝毫不漏、完全封闭。
(3)相关疑问等
A、中脉的特征观想不清楚怎么办
如果不清楚中脉的四种特征,就从大体上观想一个金刚瑜伽母,然后在她体内观想一根端直的中脉,湛蓝色,这样就可以了。
B、如此观想没危险还有功德
a、没危险
其他有些圆满次第,如果你气脉修不好,可能会出一些问题,但修颇瓦不会有这些过失。
b、有功德
如果经常想着中脉的上方是开着的,下方是封闭的,那你的心识就不会往下堕。而心识往下堕的话,在临终者来讲,一般是要堕入三恶趣的。
在有些教言中说,人死的时候,可以从身体的边缘来观察他的去处:如果从头上开始凉,说明他是下堕的;如果热气在上方长时间不消失,那么就有解脱的表示。
3、在中脉心间位置将心识观作“舍(ཧྲཱིཿ)”字
(1)如何观想
A、观想脉节
观想中脉的里面,正对心间的位置上有一个好似竹节隔断般的脉节。
B、观想明点
在脉节的上面有一个淡绿色的风团明点时刻不停地波动起伏。
C、观想“舍(ཧྲཱིཿ)”字
在风团明点的上面有代表自己心识本体、具有涅槃点“ཿ”和小阿“འ”的红色舍(ཧྲཱིཿ)字,犹如风卷旗幡般阵阵抖动,它是觉性自心的所依根本。
(2)相关问题及注意事项
A、关于红色的“舍(ཧྲཱིཿ)”字
最好观藏文的,因为藏文的“ ཧྲཱིཿ”有自心的种子这样的含义。
B、平时就要训练
平时修炼的时候,就应该观想在中脉心间的脉节上面有一个动摇的淡绿色风团明点,明点上面有一个不停抖动的红色“舍(ཧྲཱིཿ )”字,它就是我们的心识。到了后面,念“吼”的时候,要观想通过淡绿色明点的跳动,把心识推上去,经过梵净穴,投入阿弥陀佛的心间。
4、在头顶观想形象为阿弥陀佛的根本上师
(1)观想西方三圣
A. 形象
a. 主尊:阿弥陀佛
● 位置
接着观想:在自己头顶一肘左右上方的虚空中,有一个由八大孔雀严饰的宝座,上面有各种莲花、日、月的三层坐垫,垫上端坐着本体为三世诸佛总体之自性,无等大悲宝藏具德根本上师,形象为世尊怙主无量光佛。
● 形象
无量光佛,身红色,宛如十万个太阳照耀鲜艳的红宝石山一般,一面二臂,双手以等印托着装满无死智慧甘露的钵盂,具足殊胜化身梵净行的装束:身着三法衣,以头上顶髻、双足轮宝等三十二妙相八十随好为庄严,放射出无量光芒。
b. 主尊右侧:观世音菩萨
在阿弥陀佛的右边,是诸佛大悲自相的圣者观音菩萨,身色洁白,一面四臂,第一双手合掌在胸前,右下手持着水晶念珠,左下手执着白莲花柄端,花瓣在耳边绽放,以报身十三种服饰庄严。
c. 主尊左侧:大势至菩萨
无量光佛的左边是诸佛力量的主尊密主金刚手,他的身色湛蓝,双手以交叉姿势执持铃杵,以报身十三种服饰庄严。
B. 表法
无量光佛双足金刚跏趺坐表示不住有寂之边,二位菩萨双足站式表示利众不厌其烦。
C. 相关疑问及注意事项
a. 修任何法时本尊的本体都是根本上师
修任何本尊的法门时,本尊的本体都应观作自己的根本上师。
即便有多位上师,但十方诸佛菩萨都是一味一体的,观想其中一位,其他的上师也不会生气。
b. 修哪个仪轨就按照哪个仪轨的要求观想
在《极乐愿文》中,观世音菩萨和大势至菩萨的形象与此处不同,但修不同的仪轨时,就按这个修法所描述的本尊形象来修。
c. 在不同修法中为何同一个本尊的形象却不同
不同并非矛盾,就是为了接引不同所化而展现不同的形象。
因众生意乐不同而显现不同姿势:有的对坐着的阿弥陀佛有信心,那佛就显现坐着;有的对站着的佛生欢喜,那佛就站着,以此与他结善缘、接引他。
(2)观想传承上师
深道往生法的诸位传承上师宛如清净虚空密集云朵般安住在三位主尊的周围,他们都是和颜悦色、慈眉善目地注视自他一切众生,并且以满怀喜悦之情予以垂念,救度自他一切有情摆脱轮回恶趣之苦,就像大商主一样将所有众生接引到清净刹土。
往生仪轨
(一)仪轨
1、藏文
2、汉文
(二)释义
1、“唉玛吙”
呼唤词,非常稀有的意思。
2、“自现任运清净无边刹,圆满庄严西方极乐土。”
先将自己居住的地方,观想为自现的、任运清净的无边刹土,这一清净刹土就是圆满庄严的西方极乐世界。
这样观想是有必要的,也符合密法里观清净心的修法——在生圆次第的见修中,一切万法本来就是清净的,无阻无碍。
3、“自身观为金刚瑜伽母,一面二臂红亮持刀盖(托巴),双足舞式三目视虚空。”
将自己的身体观为金刚瑜伽母。
4、“体内中央之中脉,粗细犹如竹箭许,具有空净光之管,上端开于梵净穴,下端关闭于脐下。”
观想位于自己体内中央的中脉,它是一种空而清净的光脉,不是由一般的血肉等物质组成的。
5、“心间阻断之节上,淡绿风团明点中,明观自心红舍字。”
如果活着的时候能经常观想,比如将自己的心识观成“舍”字、“吽”字、“德”字等,当你离开这个身体时,就很容易,也很吉祥。
6、“头顶一肘之上方,明观佛陀无量光,具足相好圆满身。”
颂词比较略,没有讲观音菩萨和大势至菩萨,但有能力的也应该观想。
7、“顶礼供养皈依世尊、善逝、出有坏、圆满正等觉怙主无量光佛。”
这里只用了佛陀十种名号的一部分。
(三)念几遍的问题
明观的这段偈颂,平时自己修或最终运用时,也是念一遍就可以。然后,阿弥陀佛的名号念三遍、七遍都可以。
编写师兄:定解B09
审核师兄:定解B01
档案编号B07141-定解B09-009
在承认真理的同时,还应该知道窍诀的重要性
(一)传承上师十分重视窍诀
上师如意宝讲过:“如果不懂窍诀,对治烦恼非常困难;如果懂了窍诀,对治烦恼易如反掌。”
(二)窍诀起到船桨的作用
要渡过大海,光有船还不行,还需要船桨。
暇满人身如同大船,上师窍诀如同船桨。此时应该依靠上师的窍诀船桨和自己的暇满大船渡过轮回苦海,否则再没有比这更愚痴的人了。
(三)上师窍诀的重要性
1、各教派修行都需要窍诀
(1)藏传佛教经常讲上师窍诀极其重要
(2)汉传、南传佛教的修行也需要上师窍诀
2、没有窍诀就失去了修行的方向
佛法浩如烟海,《大藏经》和前辈大德们的著作多之又多,我们既没有时间一一翻阅,也没有能力提炼其中的修行重点,如何修行更是无从谈起。
所以,自学佛法的人,大多是稀里糊涂、毫无头绪、非常迷茫。
3、窍诀是开启佛陀妙法的殊胜钥匙
真正的善知识会以窍诀的方式宣讲闻思修的要点,这种窍诀是开启佛陀妙法的殊胜钥匙。
4、阿底峡尊者的金刚语
藏地非常出名的三位学者“库鄂仲”(库·尊珠雍中、鄂·勒巴协绕、仲·杰瓦穷乃即仲敦巴尊者)问阿底峡尊者:“是上师的窍诀重要,还是精通经论教典更重要?”
阿底峡尊者不假思索地回答:“上师的窍诀更重要。”
三位尊者继续问:“为什么上师的窍诀那么重要?”
阿底峡尊者说:“如果没有上师的窍诀,我们就不知道经论教典如何实修。”
(四)结合自身思维窍诀的作用
有些人可以自学佛教经论,但真正要实修就无从下手了。
如果没有遇到上师,可能不会非常重视《大圆满前行》《大圆满心性休息》《入菩萨行论》等论典。
如果没有重视这些,尽管一辈子闻思学习,也不会了解万法的真相,即使是简单的出离心和菩提心,即生当中也没有机会生起。
(五)总结
我们虽然投生于轮回的旷野里,但是有幸遇到了具足正法的上师,而且他给我们传授了珍贵的佛法窍诀,遣除了我们无始以来的愚痴黑暗,使我们的智慧本面得以开启。
重视佛法,精进修持
(一)总说佛学需要精进
无垢光尊者讲到:获得人身的同时,还需要具足上师的窍诀;有了这两个因缘,还需要精进;若不精进,世间再也没有更愚痴的人了。
(二)精进的重要性
1、世出世间都离不开精进
精进非常重要,因为不管世间法还是出世间法都离不开精进。
2、引用教证说明
《佛说菩萨本行经》说:作为在家人要精进,否则世间的基本生活都难以成办;作为出家人也要精进,否则出世间的解脱也难以实现。
(三)具体应该怎么做
1、断除大量的无用信息
我们现在面临的最大干扰就是信息爆炸,以此会导致散乱懈怠。大量无意义的信息吸引着人们不断的生起各种分别念。
因此,除了查询必要的信息以外,应该尽量断除这些无用的信息。
2、珍惜时间
时间就是生命——虽然平时必要的工作和生活需要利用一部分时间,但是也不能过于浪费生命。我们现在拥有暇满的人身,也得到了传承上师的教言和窍诀,精进就要靠自己了。
3、消除散乱,令自己的人生具有意义
我们每天都应该做有意义的事,比如听传承、看法本、参加共修、念咒、观修等等。平时参加一些慈善活动,还应当尽己所能去弘扬佛法真理。
应该尽量消除散乱,令自己的人生具有意义。
正确了解死亡
(一)为什么要了解死亡
死亡是每个人必须面对的现实。普通人对死亡充满了绝望、神秘、痛苦与哀伤,一想到死亡就会感到惊慌失措、恐惧不安。这都是不了解死亡而带来的问题。
若能正确的认识死亡,就可以消除恐惧,有备而战,修行人也可以顺利往生清净刹土。
(二)错误的生死观有什么过患
1、害怕死亡
在死亡面前彻底绝望,却不做任何准备。生死是人生最重要的重大课题,绝不能差之毫厘。
2、另一个极端,认为死了以后一切都结束了
认为“人死了以后,一切都结束了”的人生观,是非常简单、表面、幼稚、消极、悲观的人生观。根本没有深入地去解读生命,就胡乱草率地下定义,而且会导致毫无忌惮地杀盗淫妄,无恶不作。其结果,必将深受其害。
3、总结
作为佛教徒,我们要避免走这两个极端。
如果能准确地认识死亡,对死亡的整个过程心知肚明,而且做好了充分的准备,死亡不但不可怕,而且还是一个极好的提升机会。
(三)修行人对待死亡的三种态度
1、上等的修行人,非常喜欢死亡
如米拉日巴尊者说:死亡非死亡,瑜伽成小佛。
对修行人而言,每经历一次死亡,即使不一定能即身成佛,修行的境界也一定会有所提高,所以叫成小佛。
2、中等的修行人不会拒绝、害怕死亡
因为自己的修行已经有了一定的把握,知道怎样去面对,所以不会害怕。
3、下等的修行人在面对死亡的时候,不会有后悔心
虽然修行谈不上有多大的进步,但毕竟一生没有造作太多的罪业,并尽力行善修行了,所以无怨无悔,信心满怀。
(四)了解死亡的本质
1、了解死亡的途径
(1)佛教对死亡描述的最清晰
“死亡学”,是由美国的罗斯威尔.帕克(RosewellPark)在1912年提出的,并作为一门学科来研究,至今只有一百年的历史。
在物质领域,西方科学有着令人兴奋的诸多成就。
但生命的领域,却是西方科学几乎没有开垦的一块处女地,所以没有什么令人满意的答案。
藏传佛教死亡学的典籍——《西藏度亡经》,距今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
讲述死亡的佛经已经有两千五百多年的历史。尤其是释迦牟尼佛圆寂前一年,也即八十岁时宣讲的《时轮金刚》,非常清晰地描述了死亡的过程。
(2)对死亡的通俗理解
● 佛教的观点
人死以后,意识仍然存在,并可以转移到另一个身体上,身体只是精神的客栈。
● 世间人的研究成果
不仅佛教这么认为,曾获得诺贝尔奖的神经生理学家的查尔斯·谢林顿(CharlesSherrington)和约翰·埃克尔斯(JohnEccles)也持这种观点。
(3)了解死亡的必备书籍——《西藏度亡经》
这本书是最好的介绍认识死亡、面对死亡方法的书;得到了西方学者的肯定。
其中有一部分面对死亡的方法,没有灌顶的人也可以参看、修学。其他部分灌顶以后才能学习。
2、死亡是一种周期性的生命现象
(1)周期的定义
周期,指死后投生,生而复死的轮回过程。
(2)第一种周期——形成生命个体到恢复出厂设置
最开始的时候,是我们心的本性、佛性、如来藏光明。然后从如来藏光明中,形成生命的个体。关于这些详细过程,密宗里面讲得非常清楚。
我们内心当中的佛性,没有任何造作、变化。我们从如来藏中产生,然后经历轮回,最后成佛。这就是最长的生命周期。
这个周期是一个完整的轮回,上至天堂、下至地狱,游历六道世界,最后又回到光明佛性的老家。
(3)第二种周期——生死往复
这是仅仅一生,属于中等长度的生命周期。一个周期结束了,立即会开始下一个周期。
(4)第三种周期——一天24小时
每天夜晚人在进入深度睡眠的时候,我们的灵魂、生命、我执与阿赖耶识仍然存在,但因为没有知觉,眼睛看不到,耳朵听不见,没有思维,不知道周围到底发生了什么,所以也算是一种死亡。
(五) 死亡的奥秘
1、表面的死亡
● 脑死亡——心跳、脉搏、血液循环停止,瞳孔扩散,就是死亡的标准。
● 四禅境界,呼吸也会停止,但人却是活着的。
(1)此时人的意识还没有离开身体。
(2)除了接受过密法特殊训练的修行人以外,大多数人会进入一种昏迷的状态,没有痛苦,也没有任何其他感受,就像深度睡眠时的感觉一样。
2、死亡并不是一个简单的过程
人的感官和意识都是逐渐停止工作的,这是一个复杂而具体的过程。
(1)真正死亡以后,便进入中阴身的阶段
过了昏迷期,也即真正死亡以后,便进入中阴身的阶段。
这时候,亡灵从昏迷当中醒来,看见自己的尸体、周围的家人、亲戚朋友。
中阴身能知道这些人的心理状态,但绝大多数亡灵却不知道自己已经死了,以为自己还活着。他们看到亲戚朋友、父母家人哭泣时,会去安慰他们,但对方会视而不见,听而不闻,没有任何反应。这时中阴身会开始疑惑:“为什么他们会听不见呢?”之后,才慢慢意识到自己已经死了。
(2)49天后
绝大多数中阴身停留七七四十九天,然后开始投生六道。
(六)死亡的意义
1、有机会见到如来藏本性
任何人在死亡之后八识停止的一个短短的时间当中,都有机会见到如来藏本性、佛的法性,因为此时没有任何东西障碍、覆盖如来藏的显现。但如果没有经过训练,就会懵懵懂懂、一无所知地过去。只有训练有素的人,才可以利用这个机会明心见性,进入光明境界。所以,正如前面所讲,对上等修行人来说,死亡并非死亡,而是一定会成小佛,说不定还可以成大佛。
2、为什么密宗非常重视梦的修法
在进入深度睡眠以后,意识已经完全停止,利用这个机会修行,很容易现见本性。
3、死亡是恢复出厂设置的机会
对密宗修行人来说,死亡刚好是开发潜在佛性如来藏的大好时机。
在死亡的时候,“如来藏”自然而然会露出本来面目,故而很容易明心见性。
参考资料:《慧灯之光》《心性休息广释》
编写师兄:定解B17
审核师兄:定解B09
档案编号B07141-定解B17-008
整理师兄:定解B09 审核师兄:定解B01
阅读建议:请使用电脑打开以获得较好阅读体验。
科判定位
甲二、所讲之法
乙三、修持正行支分捷径往生法
丙二、往生修法
丁二、运用
丙三、往生仪轨
正文脉络
一、往生法的简要介绍
(一)名称和意义
往生法在藏文中叫颇瓦,意思是迁识,迁移心识。
(二)为何要修往生法
人死之后,心识还要在业力的支配下流转六道。
1、修行人用迁识法可以趋入清净刹土,不堕恶趣。
2、不懂这一窍诀的人,死后随着恶业堕入三恶道,感受无量痛苦。
(三)修行人对愚痴者的责任
对那些坚称没有前后世以及修往生法没有意义的愚痴者,一方面他很可怜,是我们生悲心的对境;另一方面,我们也有必要用教理跟他辩论,摧毁他的所有邪见。
二、往生法是我们临终时的保证
(一)从往生法的特点来说
它是莲花生大士传下来的几种不修便可成佛的法门之一,是解决生死的真实窍诀,是保障我们临终的方便法门。
(二)从我们自身的特点来说
1、单凭我们现在的修为,临终时能否解脱是很难讲的。
(1)我们业力深重
A.前半生:过得不仅没有意义,甚至还造下了极其可怕的罪业。
B.后半生:学佛的道路常常被中断。
不管后半生有多长,都应该用它来修行。如果能做大的转变,就即生解脱;如果做不到,就唯一行善;这一点也做不到,那就少造恶业、多行善法,再不要像前半生那样了。
(2)我们不重视佛法
A.我们是如何对待佛法的
a.如何对待的
我们的听课、学法,去是去一下,学也学一下,但丝毫都不重视。
b.此种现象的原因
根本不了解佛法的价值。
B.我们应该如何对待
a.当如何对待
哪怕是听一堂课,都要有一种特别难得的心。
b.为何要如此对待
(a)值遇难
即便是听一堂课,也绝对不是无缘无故或说碰巧得到的。它是你在过去生世当中,依止了诸多上师及佛陀,同时又造了众多善业、积累了无量资粮的结果。
(b)重视之后有大利益
假使你的后半生或说晚年,能在佛法的气氛中走完,那将是非常有意义的。
(3)我们爱说人过失
A.现象
有些修行人虽然重视佛法,也学了很多,但他不会针对自己,只会观察别人,而且常常说人过失。
B.此种现象的原因
这就是自己修行太差的原因。如果你修行好,心、眼清净,那么所得的外境也是清净的。
C.该怎么做
别骄傲,多想想自己的过失。
(4)我们不了解死亡
A.不了解死亡是很多修行中问题的原因
归结修行中很多问题的重要原因就是我们不了解死亡。
B.关于死亡我们必须要知道的
a.必死无疑
谁也逃不过死亡。
b.死缘无定
(a)教说:《亲友书》云:“寿命多害即无常,犹如水泡为风吹,呼气吸气沉睡间,能得觉醒极稀奇!”
(b)喻说:生命就像狂风中的一盏小小灯火,随时都会灭的。
(c)理说:死缘是不定的,有很多死亡是突如其来的,上一分钟还在人间,下一分钟却成了中阴身。
C.真正把握了必死无疑和死缘无定才会开始真正的修行
a.理说
修行人只有把握到死缘无定这一点,了解并熟悉死亡,才能做到真实的修行。
b.公案
一位在家的父亲问出家的儿子如何面对死亡的窍诀,得知儿子不知道之后,作为在家人的父亲说:“真正的修行人,他对死亡非常熟悉,就像是死过好几回一样。”
一个修行人只有了解死亡,只有为此作了充分的修行,好像死过好多次,到时候才会坦然无惧。
(5)让往生法成为我们临终时的保证
A.现在就要修往生法
为了后世,我们应该修习往生法的窍诀,死亡来临时,通过它而往生清净刹土。就像当兵的在与敌人交锋之前都有很多训练,这样训练好了,就可以真实去交战。
B.往生法平时修起来很容易
一般来讲,七天或十四天就能修出一些验相。修好了以后,平常只是观想一下就可以,这样到临死时就可以直接运用了。
C.临死时的心非常关键
在临死时,如果能观想“我的罪业现在已经全部清净了”,并用上往生的窍诀,在毫不恐惧的心态中离去,就一定会前往清净刹土。
a.往生法可帮助修行人临终时安详离去
(a)修持往生法,在离开世间时,就会很安详,因为很安详,就不会堕入地狱,甚至能往生清净刹土。
(b)如果没有窍诀,在嗔心、贪心等各种烦恼中死去,就一定会堕落。
b.有很多通过往生法自在投生的成功案例
(a)藏地:嘎巴堪布在世时,每天晚上修颇瓦,临终往生时特别安详,有好多瑞相。
(b)汉地:民国时期的圆照比丘尼她发愿来世转为男身,圆寂前对后世父母做了明示等,依靠颇瓦法获得成就,也显现了很多瑞相。
2、教诫
一定要重视往生法,要用这些强制性的窍诀,救护我们的心识,让我们在临终时超离轮回。
三、听往生法不必灌顶
(一)听闻修行往生法是否需要灌顶
1、最好得受过灌顶
在听受这一修法之前,如果得过密法灌顶,是最好的。因为像前行中的金刚萨埵修法和往生法都有生圆次第在里面。
2、没得过灌顶也可以修
如果没有得过,但对密法有一定的信心,也可以听受,自宗也有这样的先例。
(二)听闻《空行心滴》《杰珍心滴》等密法一定要灌顶
不仅要得过灌顶,更重要的是,一定要修过加行。只有遵循这一传统,才能获得真实的利益。
四、修行不是一天两天的事
(一)理论和实修方面的建议
1、学大经大论的同时,学些修心法是很有必要的。
修心法建议:《事师五十颂》《修心利刃轮》《孔雀灭毒》《山法宝鬘论》《开启修心门扉》等。
2、理论的学习也要系统和专业
在佛教理论方面,一定要有正规佛学院的系统闻思和修行。
3、理论是基础,实修更重要
对我们来讲,理论只是基础,最重要的还是修行,因为我们是修行人。作为修行人,如果烦恼没减少,自心没调伏,学再好的论典,修再高的法门,但到了死的时候,跟庸俗的世间人也并无差别。
(二)修行是个长期的过程
世间教育都要“百年树人”,更何况出世间的佛法?所以,修个两三年不见成效,也是正常的。
五、真实修法
(一)修炼和与运用时修法相同
无论是在修炼的时候还是运用的时候,往生的修法都是相同的。
(二)前行
1、金刚跏趺坐
在一个舒适的坐垫上金刚跏趺坐,身体端直。
2、念诵《远唤上师》和观修上师瑜伽
首先从念诵《远唤上师》颂开始,完整无缺地明观上师瑜伽修法中包括结座以上的所有次第。
(1)《远唤上师》:祈祷、赞叹、呼唤上师求加持的偈颂。
(2)上师瑜伽:上师瑜伽要修完整,从明观到祈祷,到最后结座,上师放光融入自己心间的明点,住于自己的心与上师的智慧融入一体、无二无别的境界中。
(三)正行
1、自身观作金刚瑜珈母
(1)对器世界的观想
先将整个世界观成极乐世界,任运自成,清净庄严。
(2)对自己的观想
A.由何处生起
将自己血肉组成的身体,在一刹那间观成空性,之后在空性当中,将其观成金刚瑜伽母
B.身相如何
a.身相:身红色,一面二臂,双足起舞式,三目直视虚空。
b.表情:寂静的神情中略带怒容。
c.法器及装束:右手在空中摇晃能唤醒无明愚痴睡眠的颅骨手鼓,左手在腰际的部位握着根除贪嗔痴三毒的弯刀,赤裸裸的身体佩带骨饰、花束。
C.观想要求
现而无自性,好似撑起的红缎帐幕一样,内外透明。
D.此种观想不观待修行者的性别
不论男女,都可以这样观想。
E.观想观待修法目的而有差别
如果是我们自己修,就将自己的身体观成金刚瑜伽母,仪轨中的念诵是“自身观为金刚瑜伽母”;而如果是在超度,那就要把面前的尸身观为金刚瑜伽母,并念诵“汝身观为金刚瑜伽母”。
2、观想体内中脉
(1)位置
又观想:位于金刚瑜伽母身体中央的垂直中脉,就像空空的室内插入柱子一样,不向左右任何一方倾斜,挺直地立在身体中央,所以称为中脉。
(2)特点
A.颜色湛蓝——表法身无变
为了表示法身无变,而将它的颜色观成靛树皮一样湛蓝。
B.薄如莲花瓣——表习气障薄弱
为了表示习气障薄弱,而将它观成莲花瓣一样的薄。
C.油灯般明亮——表遣除无明
为了表示遣除无明黑暗,而将它观成像芝麻油灯一样非常明亮(里外透明)。
D.芭蕉树干般挺直——表不入劣道与邪道
为了表示不入劣道与邪道,而将它观成芭蕉树干般的挺直。
E.上端在梵净穴处开启——表善趣与解脱道
为了表示善趣与解脱道,而观想它的上端在头顶梵净穴处开启,就像打开的天窗一样。
梵净穴的位置:在两个耳朵向上的两条线,与前额中间向上的一条线,三条线交叉的地方,也就是头顶的中间。
F.下端在脐下四指处封闭——表关闭轮回与恶趣之门
为了表示关闭轮回与恶趣之门,观想它的下端在脐下四指正对的部位,丝毫不漏、完全封闭。
(3)相关疑问等
A.中脉的特征观想不清楚怎么办
如果管不清楚中脉的四种特征,就从大体上观想一个金刚瑜伽母,然后在她体内观想一根端直的中脉,湛蓝色,这样就可以了。
B.如此观想没危险还有功德
a.没危险
其他有些圆满次第,如果你气脉修不好,可能会出一些问题。但修颇瓦不会有这些过失。
b.有功德
如果经常想着中脉的上方是开着的,下方是封闭的,那你的心识就不会往下堕。而心识往下堕的话,在临终者来讲,一般是要堕入三恶趣的。
在有些教言中说,人死的时候,可以从身体的边缘来观察他的去处:如果从头上开始凉,说明他是下堕的;如果热气在上方长时间不消失,那么就有解脱的表示。
3、在中脉心间位置将心识观作“舍”字
(1)如何观想
A.观想脉节
观想中脉的里面,正对心间的位置上有一个好似竹节隔断般的脉节。
B.观想明点
在脉节的上面有一个淡绿色的风团明点时刻不停地波动起伏。
C.观想“舍()”字
在风团明点的上面有代表自己心识本体、具有涅槃点“ཿ”和小阿“འ”的红色
舍()字,犹如风卷旗幡般阵阵抖动,它是觉性自心的所依根本。
“它是觉性自心的所依根本”:在众生阶段,它是我们的心识;而如果你认识了它,它就是觉性。
(2)相关问题及注意事项
A.关于红色的“舍()”字
最好观藏文的,因为藏文的“ ”有自心的种子这样的含义。
a.平时修炼的时候,就应该观想在中脉心间的脉节上面有一个动摇的淡绿色风团明点,明点上面有一个不停抖动的
红色“舍( )”字,它就是我们的心识。到了后面,念“吼”的时候,要观想通过淡绿色明点的跳动,把心识推上去,经过梵净穴,投入阿弥陀佛的心间。
b.这样修炼过以后,临终时往生就特别容易。
4、在头顶观想形象为阿弥陀佛的根本上师
(1)观想西方三圣
A.形象
a.主尊:阿弥陀佛
位置
接着观想:在自己头顶一肘左右上方的虚空中,有一个由八大孔雀严饰的宝座,上面有各种莲花、日、月的三层坐垫,垫上端坐着本体为三世诸佛总体之自性,无等大悲宝藏具德根本上师,形象为世尊怙主无量光佛。
形象
无量光佛,身红色,宛如十万个太阳照耀鲜艳的红宝石山一般,一面二臂,双手以等印托着装满无死智慧甘露的钵盂,具足殊胜化身梵净行的装束:身着三法衣,以头上顶髻、双足轮宝等三十二妙相八十随好为庄严,放射出无量光芒。
b.主尊右侧:观世音菩萨
在阿弥陀佛的右边,是诸佛大悲自相的圣者观音菩萨,身色洁白,一面四臂,第一双手合掌在胸前,右下手持着水晶念珠,左下手执着白莲花柄端,花瓣在耳边绽放,以报身十三种服饰庄严。
c.主尊左侧:大势至菩萨
无量光佛的)左边是诸佛力量的主尊密主金刚手,他的身色湛蓝,双手以交叉姿势执持铃杵,以报身十三种服饰庄严。
B.表法
无量光佛双足金刚跏趺坐表示不住有寂之边,二位菩萨双足站式表示利众不厌其烦。
C.相关疑问及注意事项
a.修任何法时本尊的本体都是根本上师
(a)修任何本尊的法门时,本尊的本体都应观作自己的根本上师。
(b)即便有多位上师,但十方诸佛菩萨都是一味一体的,观想其中一位,其他的上师也不会生气。
b.修哪个仪轨就按照哪个仪轨的要求观想
在《极乐愿文》中,观世音菩萨和大势至菩萨的形象与此处不同,但修不同的仪轨时,就按这个修法所描述的本尊形象来修。
c.在不同修法中为何同一个本尊的形象却不同
不同并非矛盾,就是为了接引不同所化而展现不同的形象。
因众生意乐不同而显现不同姿势:有的对坐着的阿弥陀佛有信心,那佛就显现坐着;有的对站着的佛生欢喜,那佛就站着,以此与他结善缘、接引他。
(2)观想传承上师
深道往生法的诸位传承上师宛如清净虚空密集云朵般安住在三位主尊的周围,他们都是和颜悦色、慈眉善目地注视自他一切众生,并且以满怀喜悦之情予以垂念,救度自他一切有情摆脱轮回恶趣之苦,就像大商主一样将所有众生接引到清净刹土。
六、往生仪轨
(一)仪轨
1、藏文
2、汉文
(二)释义
1、“唉玛吙”
呼唤词,非常稀有的意思。
2、“自现任运清净无边刹,圆满庄严西方极乐土。”
先将自己居住的地方,观想为自现的、任运清净的无边刹土,这一清净刹土就是圆满庄严的西方极乐世界。
这样观想是有必要的,也符合密法里观清净心的修法——在生圆次第的见修中,一切万法本来就是清净的,无阻无碍。
3、“自身观为金刚瑜伽母,一面二臂红亮持刀盖(托巴),双足舞式三目视虚空。”
将自己的身体观为金刚瑜伽母。
4、“体内中央之中脉,粗细犹如竹箭许,具有空净光之管,上端开于梵净穴,下端关闭于脐下。”
观想位于自己体内中央的中脉,它是一种空而清净的光脉,不是由一般的血肉等物质组成的。
5、“心间阻断之节上,淡绿风团明点中,明观自心红舍字。”
如果活着的时候能经常观想,比如将自己的心识观成“舍”字、“吽”字、“德”字等,当你离开这个身体时,就很容易,也很吉祥。
6、“头顶一肘之上方,明观佛陀无量光,具足相好圆满身。”
颂词比较略,没有讲观音菩萨和大势至菩萨,但有能力的也应该观想。
7、“顶礼供养皈依世尊、善逝、出有坏、圆满正等觉怙主无量光佛。”
这里只用了佛陀十种名号的一部分。
(三)念几遍的问题
明观的这段偈颂,平时自己修或最终运用时,也是念一遍就可以。然后,阿弥陀佛的名号念三遍、七遍都可以。
参考资料:《前行广释.第一百四十一课》
【档案编号B07141-定解B09-002】
一句大实话:“归结修行中的很多问题,其实有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我们不了解死亡。”
无常说了千万次,可是可能都在口头上
1、无常分粗无常和细无常两种
(1)粗无常是容易发现
大自然中春夏秋冬的交替;生命从婴儿、少年、老年直至死亡的进程;你的家庭或周围所呈现的你可以感觉到的变化……这些都是粗无常。
(2)细无常较难了解
一个法,当它生起的那一刹那就会灭,这就是细无常。换句话说,生即是灭,生等于灭。换一句我们比较容易理解的话说就是每一刹那尽皆趋于无常。
2、无常也有内无常和外无常
(1)外无常可分为两个部分
器世间无常及情世间无常。
(2)内无常可分为三个部
刹那无常;连续无常;暂时无常。
A. 刹那无常
即每一刹那均处于毁灭状态的无常。
B. 连续无常
即使拥有生命,却比离弦之箭与狂泻之瀑更加迅猛地往(死亡)飞驰。
C. 暂时无常
可分为四个部分:寿命穷尽无常、业穷尽无常、福报穷尽无常、于放逸之中暴死之无常。
时时做将死想、已死想的方法
1、噶当派的格西们
从前,噶当派的格西们,每晚睡觉之前常常思维:“不知道明天早晨还用不用生火?”因此,他们往往不盖火,将碗也是倒扣放置,时时都对死亡有坚定不移的胜解。按照藏地的传统,人死后才把碗倒扣起来,活人是不能随便扣碗的。有些小孩若把碗扣下了,父母会使劲打他,认为这很不吉祥。所以,噶当派的有些行为,以世人的眼光来看,或许是一种不可理喻,然而在我们眼里,这却是真正的修行境界。
2、吴信叟
宋代有一个大官员叫吴信叟,可能由于做官,家庭环境很好,他也害怕自己厌离心很难出得来,就想到了一个绝妙的方法。他做了一口棺材,每天晚上就在棺材里面睡觉,等到早上三点钟的时候,就让童子来敲这个棺材——敲醒他:“吴信叟,三界无安不能停,西方极乐当往生。”他一听敲这个棺材,马上起来坐在棺材里面:“阿弥陀佛!阿弥陀佛!”
3、印光大师
(1)接手书,知治习之心,唯勤唯切。而消习之效,未得未见。其故何也?盖以生死心不切,而只将此超凡入圣,消除惑业,成就净念,作口头活计,故无实效也。倘知人身难得,佛法难闻,净土法门更为难闻。今幸得此大丈夫身,又闻最难闻之净土法门。敢将有限光阴,为声色货利消耗殆尽。令其仍旧虚生浪死,仍复沉沦六道,求出无期者乎?直须将一个“死”字(此字好得很),挂到额颅上。凡不宜贪恋之境现前,则知此吾之镬汤炉炭也。则断不至如飞蛾赴火,自取烧身矣。凡分所应为之事,则知此吾之出苦慈航也。则断不至当仁固让,见义不为矣。如是则尘境即可作入道之缘。岂必屏绝尘缘,方堪修道乎?盖心有所主,不随境转,则即尘劳为解脱。
(2)阁下既知气愤为害,何不当发气愤之时,作我已死想。死则任人所为,绝不相争矣。若常时作将死想,则道念自切,情念自息矣。
4、我们当代的人
(1)某个普通的修行人
我看过一个修行人的遗嘱,他在遗嘱中说:我一生学佛,受益良多,倘若你们真的为我好,希望按照我的意愿处理后事,帮助我完成以下心愿......
(2)某老领导
《南方周末》曾经刊登一篇介绍李瑞环退休生活的文章,透露早在六十岁时,他就已经写下遗嘱!他甚至郑重地把这封遗嘱转交给了当时的天津市委书记张立昌。他在遗嘱信中说,他身后的事,委托天津办理。他逝世后遗留下来的东西,统统变现,资助天津贫困学生。有人就这样问他:“您才60多岁,身体又非常好,急着立遗嘱干什么?”李瑞环回答:“不少人的遗嘱都是在弥留之际立的,很难真实体现本人的意愿。我现在头脑清醒,天津熟悉我的人也都在位,正好把我的心愿告诉他们,如实记录在案。”
睡棺材、挂死字、写遗嘱.....你想试试哪一个?
参考资料:《探索内心科学的精髓》《开启修心门扉》《前行广释》《净土圣贤的传记》《增广文钞卷二·复宁波某居士书》《增广文钞三编卷三.复马宗道居士书一》《离幸福很近》
编写师兄:定解B18
审核师兄:定解B01
档案编号B07139-定解B18-008
编辑师兄:定解B08 审核师兄:定解B01
阅读建议:使用电脑打开可获得较好阅读体验。
一、课前、课后教诫的重点、难点
(一)认真闻思修行前行对可以把我们的心调伏到和法、正道相应的状态
1、我们为什么需要前行教言的引导
(1)本具但未现前佛性
每个众生本性虽然都具有佛性,或者从了义的观点来讲,现在就是佛,但没有现前佛的本性、佛功德。
A.原因
没有认识到我们本具佛性。
B.为何不认识
a.我们攒了很多客尘
我们现在的分别念、种种的执著,还有通过执著产生的很多障碍,在我们心识上沉淀,积累了很多诸如此类的让佛性无法现前的客尘。
b.尚无能力遣除客尘
虽然从中观或了义的观点来看,客尘是假立的,都是分别念形成的,本质就是一种分别,本来不存在,但因为我们现在处于迷惑的状态,对于客尘不存在这一点没有认知,或者说没有生起定解,或者还没有能力来看破这种迷惑、障碍。
(2)引导可以帮助我们现前佛性
通过教言来做引导,一步一步地让我们了知本具的佛性,让佛性现前,一步一步地让障垢从非常坚固、深厚到动荡、薄弱,直到最后消失。
2、前行的教言如何引导我们
(1)为何我们现在不能断除障垢
A.我们现在的认知还是颠倒的
因为现在我们还认为客尘是实有的、真实存在的,所以就必须要通过了义的教法,比如中观或者三转法轮里讲的他空见中的“他”——客尘的认知,来真实地了知所谓的障垢都是假立的。
B.有了正确的认知才开始动摇障垢
当我们的心相应了一分实相,或是说能真正地了知如梦如幻,相应地安住,相续中有一点感觉的时候,以前很稳固的障垢就慢慢开始动荡了;再不断地深入它的本性,它就开始薄弱,逐渐开始分离;当我们真正照见实相的一刹那,它就再没什么力量了。
(2)一下子遣除障垢的方法也有,但不适合凡夫人
对于上根利智者,或从方法方面来讲,不需要次第、一下子把障垢断掉的方法是有的,但如果是没有真正修行过的一般人,这种方法没办法掌握,无法驾驭。
(3)前行的引导方法:遵循着凡夫人的思维方式安立了次第断除障垢的方法
A.心转入解脱道
a.此阶段的主要特征
从有执著、有所缘开始,让我们耽著轮回的思想逐渐不耽著,在这个阶段还是承认轮回存在,承认客尘存在,只不过它的本性不是那么可爱,不是那么值得我们留恋。因为以前我们认为世间很美好,值得且有必要为了世间的美好而去奋斗,思想不在解脱,而是怎么样在轮回中过得更好。
b.四种专心法的目的
首先要知道轮回其实没什么值得留恋的,所以讲了轮回的很多过患,形成轮回的因就是各式各样业因——十善业道、十不善业道等等;也告诉我们现在能获得暇满人身也是非常殊胜难得的,既然很殊胜难得就应该以人身来做有意义的事情——修持出离道,修持佛法;知道暇满难得,也要知道暇满的本性是无常的,不知道什么时候这个很难得的机会就被我们放纵掉了,观想寿命无常主要是让我们在现在人身还存在的时候要珍惜,不要拖延,要马上就开始使用人身来做最有意义的事情。
c.修四种转心法的结果
通过这些引导,我们逐渐就可以生起一个想要解脱的心,把我们的心从耽著轮回转向对解脱有兴趣。
B.明确解脱道的目标
转心之后,果就是解脱道,在前行中讲了解脱的利益。
C.解脱道的重要助缘
a.走解脱道当依止上师
要获得解脱必须要依止一位有经验的专家,真实的专家就是叫善知识——他们对解脱道是有经验的。而父母朋友、世间教育的老师等人可以做世间的引导,但是解脱方面的确是不在行的。
b.善知识的标准
(a)善知识的基本标准
至少要有菩提心,对解脱道很通达,或者条件再高一点的话,他必须要有所证悟等,只有具有这样条件的人才可以称之为善知识。
(b)善知识有不同种类
有很多不同种类的、不同层次的善知识。有些给你讲论典,但是再往后他可能没有能力,但是就这部论典而言他可以帮助你了解,这是一种善知识;还有的善知识可以帮你作皈依或者传戒律,所以他也是你的善知识……
(c)关于根本上师的问题
Ⓐ不是一开始修行就需要一位根本上师
当我们的修行、心修纯熟到一定阶段了,这个时候可以寻找根本上师——真正密乘灌顶的具三恩德的金刚上师或者说根本上师,让他给你最根本的修心指引。刚开始的时候也不一定需要那么着急地去找一位所谓的根本上师。
Ⓑ善知识跟根本上师还是有区别的
在我们学习佛法的过程中会受到很多人的帮助,能帮助我们的都可以叫上师、善知识,只不过因为对自己的恩德、法恩不一样,有些善知识恩德非常浩荡,这是主要的上师、善知识,有些可能是作为一些帮助的,但我们对有帮助的善知识都要尊敬。
c.依止上师中的视师如佛
(a)刚开始依止上师时还是选择保守一点
Ⓐ这个阶段做不到的可以如实向上师陈白
刚开始我们依止上师,不是说依止之后上师所有的话都要听,不管好不好、做得到做不到都要听。
ⓐ刚刚学习的修行人或者我们自己,在依止善知识的过程中,上师的教言可以做得到的我们就可以做,做不到的就认认真真的陈白:“我做不到”,这样不做的话是没有过失的。
ⓑ如果上师给你说的教言违背了佛经、违背了正道,你说:“违背了佛经教言,我不做”,这也是没有过失的。
Ⓑ一上来就要求视师如佛是有点危险的
ⓐ视师如佛的标准
视师如佛,像佛一样的,教言是不能违背的,不管给你讲什么都要去执行。
ⓑ为何一上来就视师如佛有危险
从上师角度来说
也许这个上师是佛,也许不是。
从弟子角度来说
自己的条件还没到达那种可以把上师视为佛陀的阶段,自己相续中的智慧、辨别能力、执行力方方面面还很欠缺。
从结果上来说
这个时候如果要视师如佛可能是很勉强,或者说危险性挺大的。
Ⓒ刚开始就选择保守一点的态度
初学者不应该那么早的就进入到视师如佛的道路上来,慢慢来,不着急,刚开始的时候就把上师当成一个善知识来看待。
(b)视师如佛是有目的和要求的
法本里面讲视师如佛那是金刚上师,或者当我们修行到一定程度的时候,要打破我们的很多概念,恶的概念包括有些善的概念,那时候完全视师如佛可能没有什么问题。
就像公案里讲到的米拉日巴尊者依止玛尔巴,还有那若巴依止帝洛巴等等,这种典范的事例都是他们的修行、状态已经达到了很高的层次,需要通过这种方式来把相续中的障碍或者执著打破,上师才可以这样调伏弟子,早期来讲都不会这样调伏。
那若巴在苦行之前已经是大班智达了,他对一切显密都已经通达了,只不过相续中还残存了一些概念,可能是作为班智达的细微傲慢心,还有善恶的执著,这些可能突破不了,最后阶段通过一个具力的上师帮他突破。
D.当下我们该怎么做
a.成熟自己的心
刚开始的时候,要按照加行好好修行,主要依止善知识学法,上师给我们讲了法义:法义是这样的意思,应该这样观修的,主要是依止法来调伏我们的心,一定要通过加行把把自己的心训练成一个修行人应该有的那种心。
(a)修行人应该有什么心:比如人品很贤善,相信因果,学习道次第,还有相续中努力地看淡轮回,努力地减少对轮回的耽著,或者说修持大慈大悲心。
(b)缘法而修行:在这个阶段主要是缘法而观修、修法,为了生起这个境界做顶礼、供养或者做放生等善法作为辅助。总之,无论如何我们做任何善行,都应该知道就是为了让我的心和法相应,我在做辅助的准备。
(c)坚持下来我们的心慢慢会成熟:这样慢慢修,相续就会逐渐成熟,变成法器,然后我们就通过修皈依、修菩提心、修曼茶或者修金刚萨埵等等把该去掉的去掉,把该有的具足,最后通过修上师瑜伽把我们相续成熟到一定高度,在正行的时候就可以获得直指心性,认识自己的心性。
b.重点是老老实实去做
(a)《大圆满前行》是殊胜窍诀
《大圆满前行》法本本身是比较浅显的,上师又进一步地做了解释,把原文和上师的讲解对照起来看,这里面没什么不懂的,剩下来的事情你按照法本的指引去做就行了。只要我们下功夫,肯定可以发现怎么样修行的方式,逐渐地依教奉行,依靠法本的指示去观修去做,这样你的内心就可以改变,把我们真正的变成一个真实的修行者,而不是打引号的修行者。
(b)我们老老实实去做
修法次第是让我们变成真正的修行人,而不是表面上的修行人。对法本里所讲的内容,我们认真地去听闻、思维、观修,该打坐的打坐,该修五加行你就修。这样慢慢去落实了,我们的心在这个过程中逐渐就会转变。
(二)关于颇瓦法
1、颇瓦法是我们最后的保障
如果这辈子修法没有成功,最后就可以通过修颇瓦——往生的捷径往生极乐世界。
2、极乐世界有什么殊胜之处
极乐世界的环境不会有我们现在的种种不如意,生老病死的痛苦,还有修行的恐怖,绝对都不会有,也不会担心下世会堕恶趣,连痛苦的名称都听不到。
在极乐世界,不用担心修行会退失,阿弥陀佛早就已经加持过,所有往生的人不会生起粗重的烦恼,也不会有任何修行退步的情况,绝对保证不退转。
3、平时对颇瓦法的训练就要座上座下连成片
(1)平时就把颇瓦法串习熟练很重要
临终时要用得上,关键就是在现在的时候,要了解这个法的殊胜性和必要性,掌握这个修法,不断地串习,把它修得特别纯熟,要训练到不用去想,到了紧张也不会忘记的程度,对于次第特别熟悉,形成条件反射。
训练其他的法也是一样的,平时我们正法串习得多,它肯定是首先出来的。如果平时无常训练得多,那么遇到很多事情的时候,无常的智慧首先就会冒出来,被它引导,我们就不会落入到实执中;如果菩提心修得多,在遇到的事情的时候,它也会引导我们的思想1。
(2)座上座下要连成片
A.座上
座上修颇瓦
B.座下
座下看有关净土方面的教言或者成功的往生案例,这样对提升我们往生极乐世界的信心、或者对娑婆世界不再留恋、还有对法的纯熟、与修法相应等等都非常有必要。
C.如此有何利益
座上座下连成片,连成片就更容易修成。如果有时间,最好可以闭关修几天。
(3)临死再修就来不及了
如果现在不训练,一旦到了临死的时候,再去看书可能不一定有时间了;即便把书拿到你面前让你看,你可能也不想看了,因为要操心的事情太多了,看书可能也看不下去;别人给你指引的时候,如果平时不训练,没有准备好也做不到,比如说,现在很多普通人在死之前,如果道友在旁边说,你要放下一切,要往生极乐世界,他可能很不高兴,如果平时训练好了,那么早就放下了,就等着那个时间来临而已,到时候道友一提醒就和他心意相应了,他自己就可以顺着提醒,做更精细的观想。
4、推荐的参考资料
(1)汉地有净土宗,专门是讲净土的,可以挑有代表性的了知一下净土的功德、利益。
(2)藏传佛教里面也有净土相关的内容,比如大恩上师翻译的《藏传净土法》,还有麦彭仁波切的《净土教言》。
二、讲记中的重点、难点
(一)往生法的运用
1、修炼和与运用时修法相同
(1)原文
无论是在修炼的时候还是运用的时候,往生的修法都是相同的。
(2)有是否念长寿咒的差别:平时修炼颇瓦法之后要念长寿咒
最后运用颇瓦法的时候就不需要念长寿咒,因为马上就要走了,就不用再念长寿咒了。但是在现在训练的时候要念长寿咒,因为这个修法会对寿命有点影响。
(3)平时修炼不念长寿咒怎么样
A.修行佛法要获得成功的一个前提就是要依教奉行
修法最害怕的是自己觉得我应该这样,应该那样,这对修行人来讲是一个大忌。我们应该相信佛菩萨的智慧,而不应该相信自己的分别念。所以,这里面要求念的就要念,最后要死的时候,就按照教言直接修往生。
B.按照教言不折不扣完全去执行也体现了修行人的素质
真正不折不扣地执行教言一定会比不执行教言的人更容易成功。
C.让你怎么修你就怎么修
a.修法上我们应该相信佛菩萨
修法里不要求我们发明创造,我们对修法、对解脱没有丝毫的经验,佛菩萨的智慧告诉我们应该如何去做,我们就这样去执行,依教奉行。
b.佛菩萨绝对会根据你的根基、需要给与适切的教导
佛菩萨给我们开出来的教言,不可能说有最快的路不让我们走,反而绕一个弯路,显得佛菩萨很厉害,佛菩萨的大悲心绝对不允许他这样做。不给我们讲的原因只有一个,就是我们还没到那种层次,是为了保护我们,有些东西讲得太早了,反而对我们有害。
c.依教奉行就是了
听上师的话只是依教奉行的“教”中的一部分,还有经典、论典,修法里的教导。教言是怎么样的,我们就要依教去奉行,完完全全去落实它。
(4)修颇瓦法的两个极端
A.为了减少寿命而故意不念长寿咒
B.害怕减少寿命而不修颇瓦法
a.别担心
不用担心串修破瓦法对寿命的影响,后面的长寿佛心咒就是让这个修法对我们寿命没有损害。
b.长寿咒的诸多利益
(a)延长我们的寿命。
(b)修颇瓦的时候,让我们的寿命不受损耗。
(c)消除很多横死,比如非时的死亡等。
(d)获得健康长寿。
(e)遣除违缘:违缘也可以通过长寿佛的加持而遣除。
2、前行
(1)原文
观修往生的真正教授的顺序是这样的:在一个舒适的坐垫上金刚跏趺坐,身体端直,首先从念诵《远唤上师》颂开始,完整无缺地明观上师瑜伽修法中包括结座以上的所有次第。
(2)准备好修法环境
A.把琐事处理完
把自己该做的事情做完,把心静下来开始修法,修法时间到了,我就一心一意的修法。
B.安静的环境
初学的修行人对环境的要求比较高,有些杂音会影响观修,所以尽量挑选比较安静的环境。如果家就在闹市区,就选择比较安静的时间段。
C.选择合适的坐垫
如果我们坐得地方太差了,可能就会动来动去,影响自己的观修,所以坐垫要舒适,不要太软,也不要太硬,在自己床上或者其他地方也可以,总之要坐得比较舒适的地方,如果时间修得长一点,也不会产生额外的疼痛、劳累感。
(3)坐姿
A.“金刚跏趺坐”
一般来讲金刚跏趺坐就是双盘,如果双盘不了,可以单盘,单盘不了可以散盘,实在散盘也盘不了的话,比如有些病人,或有些腿不好的,也可以在椅子上坐端正,或者在沙发上坐端正,这也可以,不要躺着、靠着。
B.“身体端直”
身体在放松中端直,一方面要端直,一方面身体要比较放松,不要刻意坐得特别端正,不要有紧迫感,修法的状态是放松的状态,而且心也要放松,手结定印或者心性休息手印都可以。
(4)念诵《远唤上师》颂
A.只要你一念诵上师肯定会来的,就好像一个悲心很大的母亲,儿女呼喊她肯定会来,再加上颂词本身的力量,显相上更容易打动上师、打动佛菩萨,所以有专门叫做《远唤上师》颂。
B.大恩上师翻译了法王如意宝造的《远唤上师》颂,也可以去念这个,没有的话就修上师瑜伽,念“喇嘛钦”等等。
(5)明观上师瑜伽
A.任选一种上师瑜伽
a.上师瑜伽有很多种,自己可以任选一种。
b.现在修的是颇瓦正行,我们就选一个比较短的、简略的上师瑜伽,比如法王如意宝的速赐加持,前面念几个颂词观想好之后,就念祈祷文,念三遍、七遍、二十一遍都可以,看时间的长短,至少念三遍,念完之后就融入,融入之后就可以结座结束了,这是比较简短的、易修的上师瑜伽。如果你觉得上师瑜伽很重要,修稍长一点也可以。
B.为何在颇瓦法正行前观修上师瑜伽
a.遣除违缘
修深法的时候,我们障碍比较重,这个是一种缘起规律,这时最好的护佑就是修上师瑜伽。修了上师瑜伽,其他的非人,邪魔,鬼魅等就没有机会给自己做障碍。所以,刚开始的时候,修一座上师瑜伽有遣除违缘的必要性
b.得受上师加持
修这个法也要依靠上师的加持才能修成。
c.忆念师恩
所有法的来源都是上师,我们修法也要忆念上师的恩德。
3、正行
(1)原文
接下来进入正行观想:将自己的身体一刹那间观成金刚瑜伽母,身红色,一面二臂,双足起舞式,三目直视虚空。修往生法时瑜伽母的表情是寂静的神情中略带怒容,右手在空中摇晃能唤醒无明愚痴睡眠的颅骨手鼓,左手在腰际的部位握着根除三毒的弯刀,赤裸裸的身体佩带骨饰、花束,现而无自性,好似撑起的红缎帐幕一样,这是外在身体的观想法。
......
......深道往生法的诸位传承上师宛如清净虚空密集云朵般安住在三位主尊的周围,他们都是和颜悦色、慈眉善目地注视自他一切众生,并且以满怀喜悦之情予以垂念,救度自他一切有情摆脱轮回恶趣之苦,就像大商主一样将所有众生接引到清净刹土。
(2)自身观作金刚瑜珈母
A.“将自己的身体一刹那间观成金刚瑜伽母”的具体观想过程
a.首先要“一剎那”把自己观为空性
b.首先把自己观为空性的必要性
在生起次第修法里讲,因为我们是血肉之躯,有时我们就会执著:“怎样把我的血肉之躯变成金刚瑜伽母呢?”就觉得很困难,所以第一步就要把自己的身体观成虚空一样不存在,让这个具有业惑的血肉之躯首先消失,安住在大空性中,彻底在空性中,在自己的佛性里,重新生起具有智慧的本尊金刚瑜伽母。这样就不会一边把自己观成金刚瑜伽母,一边还在想,我这个肉身放哪儿啊?我的肉身怎么办呢?不会有这些想法,这样就很自然地过渡过来了,因为是从空性中生成的金刚瑜伽母。只有这样修,我们才确信自己不再是庸俗的思想、庸俗的身体和庸俗的语言。身体是清净的,语言也是清净的,心是智慧的,在这样的状态当中,再念心咒就更容易相应本尊。
B.金刚瑜伽母之身相
a.神态:“寂静的神情中略带怒容”
稍微有一点愤怒,但不是特别愤怒,表现就是眉头稍皱一点点,有一点怒容。
b.所持法器:“右手在空中摇晃能唤醒无明愚痴睡眠的颅骨手鼓,左手在腰际的部位握着根除三毒的弯刀”
(a)法器都有表法之意
这些法器都有甚深的表示,让我们在轮回中通过这种方式去觉悟。提醒我们虽然我们的身体在轮回中,但本性是解脱的,我们要随时忆念死相,不能忘记死相的意思。
(b)手鼓
Ⓐ表义
手鼓是头盖骨做的。头盖骨代表轮回,因为人投生之后都有头,投生一世就获得一次头盖骨、天灵盖。用头盖骨来做手鼓,就是让我们在轮回中修持觉悟的法,觉悟无明愚痴。
Ⓑ敲手鼓
代表唤醒无明,让自己安住在法性中。
c.身体装饰:“赤裸裸的身体佩带骨饰、花束”
(a)赤裸的身体在修法里表示没有丝毫耽著,法性特别清净,丝毫没有二取、三轮这些种种的分别念。
(b)再比如普贤如来蓝色的身体,完全赤裸的心性,丝毫不夹杂一点分别念,没有丝毫心识的本体,完全是智慧,用赤裸来表示。
d.观想要求:“现而无自性”
(a)不能把金刚瑜伽母观想成血肉之躯,不能观想成佛像一样的——这个身体观成铜的呢,还是观成泥巴的?也不是观成唐卡的那种扁平的。
(b)就是像彩虹那样,虽然显现但是没有自性、实有的体性。
(3)观想体内中脉
A.何为中脉
(a)中脉是代表解脱的,代表法界、究竟实相,在有些地方有这样地描述。
(B)表示不偏堕于轮涅二边,称为“中”,因为是法界实相。“法界实相”就是不偏堕于常、断,有、无,轮、涅,所以称之为中脉。
B.中脉的特征
a.颜色湛蓝——表法身无变:“为了表示法身无变而将它的颜色观成靛树皮一样湛蓝”
(a)法身是不变化的,法身就是我们的佛性,究竟的实相就是法身,是大无为法,所以它不会变化。
(b)不是说法身就是蓝色的,就是用这个颜色来表示法界。因为法界体现的和虚空相近,蓝色的虚空,是很干净的、很清净的状态,所以用蓝色“表示法身无变”。
b.薄如莲花瓣——表习气障薄弱:“为了表示习气障薄弱而将它观成莲花瓣一样的薄”
(a)在观很薄的时候,其实也是在对我们暗示:我的习气很薄、障碍不大。这样的想法有助于我们修成。如果我们带着很沉重的罪恶感去修法的话,这种感觉就会拖后腿:我罪业很重,可能修不成啊!带着这个心态上座,那你可能是很难修得动;如果我们充满着信心去修法,那就不一样。
(b)我们上座,心态要从很多方面调整到最佳。为什么修生圆次第的时候要把自己观想成佛?这种自信心就是说,我的本性是佛,没有什么修不成的,这些障碍很薄弱,我的本性完全是佛的自性。带着这样的自信心去修,信心、还有其他正面思想就会起作用。
c.油灯般明亮——表遣除无明:“为了表示遣除无明黑暗而将它观成像芝麻油灯一样明亮”
无明黑暗是我们的愚痴、烦恼,用黑暗来代表,有时叫痴暗。
d.芭蕉树干般挺直——表不入劣道与邪道:“为了表示不入劣道与邪道而将它观成芭蕉树干般的挺直”
(a)“劣道”
相对于圣乘来讲是劣道,指小乘。共同的圣乘就是大乘显乘,大乘叫圣乘,不共的圣乘是密宗,所以观待于大乘道来讲,小乘道是劣道——它的发心、修行的时间、获得的果位、他利益众生的事业、所证的功德等等,相对于大乘道来讲,都是不如的,所以称之为劣道。
(b)“邪道”
就是外道,世间道。如果修这种道,只能在轮回中漂流,甚至直接进入恶趣。
e.上端在梵净穴处开启——表善趣与解脱道:“总之所观想的中脉具足以上四种特征。为了表示善趣与解脱道而观想它的上端在头顶梵净穴处开启,就像打开的天窗一样”
这时不要担心什么脑浆等等,因为我们已经把自己观想成金刚瑜伽母了,脑花、脑浆等早在第一步的时候就已经观为空性了。
(4)观想神识
A.观想脉节:“中脉的里面,正对心间的位置上有一个好似竹节隔断般的脉节”
竹子每一节都有一个阻断的地方,中空,上下都有个阻断。中脉正对心间的地方有一个阻断,就像竹节一样,隔断了中脉,脉节就在这儿,自己的心识就在这儿,保证心识不往下走,因为已经封住了,只能在心间往上漂动。
B.观想明点:“在它的上面有一个淡绿色的风团明点时刻不停地波动起伏”
心间是一股风,是个风团,不停地跳动,就像力量很大的一个引擎一样。这是我们自己的风,我们的身体有很多风,身体的运动也是靠风来推动的。靠这个风团的推动,把心识从心间的中脉推到头顶上,观想推到上师阿弥陀佛的心间去。
C.观想“舍(ཧྲཱིཿ)”字:“它的上面有代表自己心识本体、具有涅槃点“ཿ”和小阿“འ”的红色舍(ཧྲཱིཿ)字,犹如风卷旗幡般阵阵抖动,它是觉性自心的所依根本。”
a.心识本没有颜色
我们的心识没有形状、没有颜色,一般来讲观不了,但为了便于观想,因为我们的心识要往生了,训练的时候我们要把它形象化,把没有形状、没有颜色的,观成有颜色、有形状,类似观想一个色法一样,它本不是色法,这是方便我们观想,通过种子字便于我们的神识修颇瓦。
b.关于种子字
(a)这里的“舍(ཧྲཱིཿ)”字必须要观想具有涅槃点的,就是旁边的那个小圈(“ཿ”),它叫涅槃点,要观成这个形状。藏文或梵文的“舍(ཧྲཱིཿ)”字,有一定的缘起。
(b)“舍”字是观世音菩萨的种子字,也和阿弥陀佛有关。因为我们现在修的是往生法,要和阿弥陀佛相应,要往生极乐世界,所以,我们要把自己的心识观想成“舍(ཧྲཱིཿ)”字。
c.“它是觉性自心的所依根本”
觉性是它的实相,自心是它的显相。
(a)“觉性自心”
在现象中是我们起心动念的心识,但它的本性是觉性,是我们的佛性。外表显现,不认识的时候是能够分别的心,一旦认知之后,心的本性就是智慧,就是佛性,所以叫做“觉性自心”。
(b)“所依根本”
这个“舍”字来代表,心识的本性、觉性都有了。
(5)在头顶观想形象为阿弥陀佛的根本上师
A.观想西方三圣
a.主尊:形象为无量光佛的根本上师
(a)“八大孔雀严饰的宝座”
Ⓐ法座是四方型的,一方有两个孔雀,四方有八个孔雀。
Ⓑ五方佛,或者说佛陀的法座,因为他们的方位所代表的缘起不一样,法座的颜色也不一样。法座一般是四方的,有些是狮子座,一方有两个狮子抬举,即八大狮子抬举的狮子座,这是释迦牟尼佛的宝座。有些是孔雀座,如阿弥陀佛的法座是孔雀座。
(b)“上面有各种莲花、日月的三层坐垫”
Ⓐ何为“三层坐垫”
宝座上有三层坐垫。第一层是莲花座,由各种珍宝组成的;莲花上面是第二层座垫,是日轮,有的是黄色的,有的是红色的,有的不明显,有的上面有一点点黄色,表示一圈;日轮上面还有一个垫子叫月轮。
ⓐ有些忿怒本尊只有日轮,黄色的一个垫子。
ⓑ平时我们看的金刚萨埵都是莲花座上面有一个白白的月轮,代表月亮。
Ⓑ有何表意
日轮和月轮分别代表空性,代表慈悲心,相当于智慧和空性无二无别的坐垫。佛菩萨具有这样的自性,安座在这种坐垫上,永远不离开空性大悲的意思。
(c)“(怙主无量光佛)身红色,宛如十万个太阳照耀鲜艳的红宝石山一般”
Ⓐ“怙主无量光佛”
ⓐ极乐世界阿弥陀佛寿命无量,极乐世界的众生寿命无量。
ⓑ无量佛、无量光佛、无量寿佛都是一个本体,只不过报身的阿弥陀佛是长寿佛。长寿佛是拿着一个长寿宝瓶,它代表长寿。
Ⓑ“身红色”
ⓐ关于身色
在藏传佛教阿弥陀佛的画像中,百分之九十九都是红色的,有时也有黄色的。
ⓑ红色的表意
五方佛中西方是红色的;有些说贪欲清净为妙观察智,所以观成红色。贪欲和红色有关,它的本性是智慧。当然佛陀不是贪心的自性,是贪心清净的智慧。妙观察智有很多具体的体现,或者这样观的时候就会忆念贪心清净为妙观察智,有这种必要性。
这些佛的颜色都有具体的解释和喻意,在密法生起次第当中有些讲得特别细致。
观的时候,如果懂喻意的话就会相应实相、都在清净自己的障垢。比如这里把阿弥陀佛观成红色,如果你知道贪欲清净为妙观察智,那么在观想莲花座的时候,观想日轮、月轮的时候,就能把大悲、空性等,一步一步地观想出来。当你所有的次第观想完之后,你就能够和法界相应到一定程度,然后再诵咒,赞叹,或者供养,取悉地等,一系列修法修下来的时候,就能获得很多加持和利益。
Ⓒ“宛如十万个太阳照耀鲜艳的红宝石山一般”
ⓐ最好能观出这种效果
平时我们观想阿弥陀佛,都是没有光泽的,就像一个画像或塑像一样,这里必须要观成光明照到红宝石上面那种效果,最好能够观想出这样一种效果。
ⓑ观不清楚也要抓住重点
如果实在观想不了那么清楚,你就观想智慧自性的阿弥陀佛就在头顶上,这样观个大概也可以。
ⓒ信心比观想清晰更重要
如果可以的话,最好是既观得很清楚,也能够很有信心,知道这是智慧的本体。
如果对于这个红光闪闪的细节观不了,一观就是唐卡里面那样,这样观就可以,反正要知道他就是真实的智慧身的阿弥陀佛。
观想不清楚但你了解他是真实的阿弥陀佛和你不了解他是真实的阿弥陀佛但是观得很清楚比较起来,你完全相信他是真实的阿弥陀佛,就在自己的头顶上,这个更重要一点。
(d)“双手以等印托着装满无死智慧甘露的钵盂”
Ⓐ“等印”
就是双手定印。
Ⓑ“无死甘露”
就是灭除轮回的意思。
ⓐ“死”
是代表生死,轮回叫生死。
ⓑ“无死”
就是说没有死了,因为你没有生的缘故,所以叫做无死。不是说你永远不死,长生不老了,就是用无死来代表无生。
ⓒ“无死甘露”
无生无死的甘露就是妙法。如果你修妙法,就可以获得无生无死,就是用这个钵盂里面的甘露来表示它充满了妙法,可以带给众生无生无死的寂灭的证悟。
(e)“具足殊胜化身梵净行的装束:身着三法衣,以头上顶髻、双足轮宝等三十二妙相八十随好为庄严,放射出无量光芒”
Ⓐ“梵净行”
ⓐ就是出家形象,出家形象的阿弥陀佛。
ⓑ长寿佛是报身佛,长寿佛的报身装束就是天冠、绫罗绸缎等,没有穿出家的衣服。
ⓒ阿弥陀佛在这个地方观想为一个化身的形象。
Ⓑ“三法衣”
化身佛都是三法衣。就像释迦牟尼佛一样,身上披的是袈裟,穿的是法衣,没有戴天冠,也没有穿天衣。
Ⓒ“头上顶髻”
如果是报身佛,头上是五佛冠;如果是化身佛,头上就是顶髻。
Ⓓ“双足轮宝”
唐卡上面两只脚上面画了法轮。脚上有轮宝、头上有顶髻,都是佛陀的三十二妙相之一。
(f)要相信我们观想佛陀在哪里他的智慧身就安住在哪里
Ⓐ观想佛菩萨和观想茶杯等无情物不一样
ⓐ有总相和自相的差别
按照因明的观点,我们第六意识观出来的东西叫做总相,它不起作用,这是假立的。比如说我在头顶上观一杯茶,这个茶不起作用的,这是假的。
观佛像不一样,虽然也是我们的第六意识在观,比如在我的头顶上观一尊阿弥陀佛,但是这个阿弥陀佛就不是总相了,而是自相——真实的叫自相。
ⓑ为何有如此差别
茶杯等是无情物,没有什么功德,也没有加持力。
观佛是不一样的。佛陀的法身周遍一切,他在哪儿出现需要观待因缘,我自己的因缘就是我的观想、我的信心。把佛观在头顶这是我的因缘,阿弥陀佛的智慧身就在我的头顶上显现,所以说,他是一个真实的佛,不是一个观想的佛,不是不起作用的。
我们一定要诚信真实的阿弥陀佛就在我的头顶上,每天都在这儿,我一观就在这里。虽然你不观的时候,他的法身还是周遍一切,但是你不观的时候,他显现上也不会在这儿出现。佛陀是随缘度化,这个缘就是看你每天忆念他多少次。你忆念得越多,就会和他越相应。
这和因明中所说的情况完全不一样,因明讲的是观现世量,一般的情况下,第六意识观的是假的,不起作用的。但如果忆念佛陀、文殊菩萨等等,不管你在什么地方观,他一定会在这儿。
Ⓑ信心和定解是得到加持的良好因缘
如果你认为他是一个假的佛,觉得自己只是观了一个佛的影像而已,这种思想就是说明你的信心不足或者这是让你不能轻易得到加持的因缘,如果你完全相信他就在这儿,具有这样的定解和信心就是一个帮助你得到加持的良好助缘。
b.主尊右边:圣者观世音菩萨
诸佛的大悲心显现成了圣者观世音菩萨,他是诸佛大悲心的总集,所以他寻生救苦的力量是很突出的。
c.主尊左边:密主金刚手菩萨
(a)“无量光佛的左边”
其实也是我们的左手边。因为观想阿弥陀佛在我们的头顶上,和我们是一个方向,所以阿弥陀佛右边就是我们右手边,这边是观世音菩萨;阿弥陀佛的左边也就是我们的左手边,那边是金刚手菩萨。
(b)“密主金刚手菩萨”
金刚手菩萨是诸佛能力的化现,遣除魔障特别迅猛,也就是大势至菩萨。
d.“无量光佛双足金刚跏趺坐表示不住有寂之边”
(a)释义
“有”就是三有,“寂”就是寂灭。
(b)谁不住三有
Ⓐ谁做不到
一般的凡夫人住于三有,没办法解脱。小乘圣者住于寂灭,因为他们没有大悲心的缘故,解脱之后也不会回到轮回当中利益众生,所以只是住于寂灭边。
Ⓑ谁做得到
ⓐ见道菩萨真实就可以不住轮涅。既不住于轮回,已经从轮回出来了,也不住于寂灭。他的种子还在,只不过不现行。
ⓑ到佛地的时候,就连轮回、涅槃种子习气都没有了,可以完完全全地不住二边。
ⓒ佛是完全不住二边,菩萨是表示不住二边。
(c)不住有寂的法
不住轮回边的法是空性,不住涅槃边的法就是大慈大悲菩提心。大乘的修法一个是智一个是悲,所有大乘道的核心就是智悲。
(d)小结
Ⓐ不住二边之道是大乘道的特点,不住有寂之边的果位是佛果的特点。不住有寂二边凡夫根本做不到,小乘圣者也做不到。菩萨能够做到一部分,还不圆满,只有佛陀才是圆满的。
Ⓑ知道画像的喻义有多重要:唐卡里,法义全部通过形象来体现的,包括忿怒本尊的装束,每一个都代表着法义。比如代表六度、四摄、菩提心、空性或者不舍弃五毒而证等觉等,都有很多甚深的表示。如果你懂得看唐卡,这里面所有的修法都有了,可以从里面看出三十七道品、六度四摄、法界、空性、大悲心,都有表示。如果你学好了之后,可以带一幅唐卡就走了,所有的法本都在里面;如果你不懂的话,还是把法本背着好一点,或者说现在好好地修学。
B.观想传承上师
“深道往生法的诸位传承上师宛如清净虚空密集云朵般安住在三位主尊的周围,他们都是和颜悦色、慈眉善目地注视自他一切众生,并且以满怀喜悦之情予以垂念,救度自他一切有情摆脱轮回恶趣之苦,就像大商主一样将所有众生接引到清净刹土。”
a.何种传承上师
深道往生法的传承上师。
b.“他们都是和颜悦色、慈眉善目地注视自他一切众生”
他们的大悲心经圆满了,特别慈悲地注视着一切众生,很欢喜地看着我们。
c.“并且以满怀喜悦之情予以垂念”
这些传承上师们除了给我们讲,并且把这个法传下来,让我们懂得了这个法之外,他们还会在我们修法的过程中给我们帮助和加持。虽然能不能修成主要看自己的信心和福德,但是他们也会在其他外在的助缘方面帮助我们。
d.“救度自他一切有情摆脱轮回恶趣之苦”
让一切众生首先不堕恶趣,造了大罪业的人,如果不通过这些就会堕恶趣,首先保证他们不堕恶趣,然后在不堕恶趣的基础上,再引导众生往生清净刹土。
e.“就像大商主一样将所有众生接引到清净刹土”
诸佛菩萨就像大商主一样,首先把我们引到清净刹土里面去,完成培训之后,通过他们的教导和大悲心,我们再返回到娑婆世界中,继续引导其他的众生。
(二)往生仪轨
1、原文
略
2、释义及分析
(1)“唉玛吙”
方方面面都很稀有。众生具有佛性很稀有、这个法很稀有、阿弥陀佛的愿力很稀有、造了大罪业的人通过修持深道往生法可以无勤成就很稀有等等,因为这些都是非常稀有的一种缘起的自性,所以首先说“唉玛吙”——很稀有啊!
(2)“自现任运清净无边刹”
A.“自现”
法界的本体来讲本来就是自现的,或者说虽然这是阿弥陀佛发愿成就的,但是从佛性如来藏的侧面来讲,极乐世界是属于自现的、任运的清净无边刹土。
B.“无边”
无量的意思,没有边际,不像中国、地球有它的界限,三千大千世界也有边际,极乐世界没有边际,就是一个无边刹土。
(3)“圆满庄严西方极乐土”
A.极乐世界纯粹是阿弥陀佛在八地以后,通过善根回向形成的,要知道八地以后一刹那就要超越以前多生累劫所修的功德,这是无勤任运的。
B.法藏比丘以前也参观过很多刹土,构思出了想建造的刹土,然后不断地回向善根。 也就是说八地以后,一方面在修自己的佛果,一方面就开始在回向极乐世界的形成,他是以无漏、广大、不可思议的善根回向所形成的刹土。我们根本没办法想象。到底有多庄严。
(4)“一面二臂红亮持刀盖(托巴)”
A.如果修行需要,想买手鼓的话,还是买木头的好一点,一般这样的不会出违缘。
B.有些人买的时候,一定要问是不是人头做的,特别喜欢这个。但有些托巴很吉祥,有些不太吉祥。如果把这些托巴放在家里面,可能会有一些违缘,一般来讲,上师们都不太赞成。
(5)“然后以坚定不移的信心,汗毛竖立、泪水横流,尽量多地念诵阿弥陀佛名号”
A.信心!信心!
(a)虽然佛陀的加持是不分远近亲疏的,但是你的信心是感召加持最主要的因。
(b)颇瓦法也要观想,更多的是靠信心和阿弥陀佛的加持。必须要对阿弥陀佛生起真实的信心,我相信他在我的头顶上,我相信他一直想让我往生,而我一直没有修,没有回应他对我的呼唤,今天我开始呼唤,去相应他,现在我们开始把手伸出去,我要去握阿弥陀佛的手,让他把我带到极乐世界去,这时候就开始形成了一种好的往生因缘。
B.“汗毛竖立,泪水横流”
(a)这是内在信心的外相。就是说信心生起来之后,自然而然汗毛竖立了,控制不住的泪水横流,就在这个状态中,念诵阿弥陀佛的名号。
(b)如果你没有出现这个相,生起信心去念就行了,也不用纠结,我的眼泪怎么也流不出来。
幕布链接:https://mubu.com/doc/2WZge0Bp30
【档案编号 B07141-定解 B08-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