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略分析(接上课)
二、分说:
(二)断缘心八无暇
1、总说
2、分说
1)为今束缚
2)人格恶劣
3)无出离心
4)无有正信
5)喜爱恶行
6)心离正法
7)毁坏律仪
8)失毁誓言
3、总结:断缘心八无暇也被称为“解脱灯灭”。我们务必要仔细观察杜绝邪行,才能得到今生来世的快乐。
展开分析(接上课)
二、分说:
(二)断缘心八无暇
1、总说
1)定义
2)对比
3)如何做:
① 依靠对治断除
② 祈祷上师三宝
别说:祈祷上师三宝的重要性
2、分说
1)为今束缚
① 总说:什么叫“为今束缚”
② 分说:
A. 为子女亲属束缚
a. 正说:“孩提时随父母转,韶华时随朋友转,年迈时随子女转,愚者恒时无自由。”
b. 别说:韶华时随朋友转(对感情、美色执着)
B. 为财产受用束缚
③ 对治:首先观察是否看破今世
2)人格恶劣
① 总说:什么叫“人格恶劣”
② 分说:
A. 自身角度:人格恶劣无法成为好修行人
B. 上师角度:人格恶劣无药可救
a. 教证:“弟子学识诚可改,秉性下劣实难移。”
b. 例说:博朵瓦格西摄受弟子/不摄受人格恶劣者的原因
③ 对治:对治有一定困难/坏人变好人的现象偶尔会有
补充:如何观察自己——要通过大多数人的判断来判断
3)无出离心
① 总说:什么叫“无出离心”
② 详说:
A. 例说:美国道友夸赞旧金山美丽
B. 总结:有些人不知有为法皆为痛苦,缺少出离心,没有趋入佛法的机会
③ 遣诤:大乘法不需要出离心
A. 诤:有些人声称:“出离心是小乘法,大乘密法不靠下乘的出离心。”
B. 遣:
a. 驳斥此观点:没有基础的话,高楼大厦不稳固/教证说明
b. 驳斥此等人:有些人连出离心都没有,学法的方向都没有搞定
● 劝诫:凡夫最好不要高谈阔论
④ 旁述:要记住前行的教言
A. 高标准:要成为很好的修行人,要以背诵的方式记住这些教言
B. 低标准:以世间每日读书为例,劝诫每天熏习前行的教言
4)无有正信
① 总说:什么叫“无有正信”(对法、对上师没有信心)
② 分说:
A. 不离法(智慧)需要依靠信心(相合于“如果对佛陀的教法、证法没有信心)
B. 不离上师需要依靠信心(相合于“给我们传讲真实不虚教言的上师,没有信心)
a. 对比:有无信心(正面说/反面说)
b. 如何做:安忍是信心的一种标志
● 外境角度:娑婆世界充满争论,需要安忍
● 自身角度:发心修行圆满的人,需要安忍
③ 劝诫:具足信心的标志(不离开法,不离开上师)
A. 不离开法:对所依止的法门和宗派不要换来换去
B. 不离上师:对所依止的上师不要随便换来换去
5)喜爱恶行
① 总说:什么叫“喜爱恶行”
② 分说:
A. 具体解释:什么是喜爱不如法恶行之人
B. 具体解释:身口意三门桀骜不驯、刚强难化
C. 具体解释:远离闻思修行、恭敬供养三宝等一切功德,拒善法于千里之外
③ 对治:无以对治,故也是一种无暇处
6)心离正法
① 总说:什么叫“心离正法”
② 例说:有些人得到法本一点感觉都没有
● 评价:《法句经》教证:“若人寿百岁,邪伪无有智,不如生一日,一心学正智。”
进一步解释(长寿无智的人不会有任何功德,一切功德境界依信心恭敬心而来/出世间世间例说)
③ 对治:
A. 理论:
a. 第一步:观察自心,对法信心不大的话,要想方设法对诸佛菩萨和上师的功德产生兴趣
b. 第二步:实在生不起兴趣,也要对法产生“这很了不起”的感觉
B. 如何做:
a. 例说:上师劝诫居士翻阅传记类
b. 结论:多了解大德行为,会对法产生信心
7)毁坏律仪
① 总说:什么叫“毁坏律仪”
② 原因:为什么毁坏律仪属于无暇
A. 过患角度:破戒之人今生来世都痛苦,对佛果有障碍
B、. 功德角度:戒律是一切功德的所依
③ 对治:一定要如理忏悔
● 补充:不失坏戒律与失坏戒律但能如理忏悔的人,都是具戒者
8)失毁誓言
① 总说:什么叫“失毁誓言”
② 详说
A. 什么叫破誓言
B. 如何处理破誓言:忏悔/否则不能共同闻法
● 例说:上师以最近讲《大圆满愿文》为例
● 别说:有没有严重矛盾自己判断处理
3、总结:断缘心八无暇也被称为“解脱灯灭”,我们务必要仔细观察杜绝邪行,才能得到今生来世的快乐。
修行路上最怕“硬伤”
断缘心八无暇和暂生缘八无暇相比之下更可怕,可怕之处在于这些无暇基本都属于自身的问题,硬伤,而且不是短时间能解决的。暂生缘八无暇的几种情况中,其实修行人本身还是有修法的意乐的。比如,愚昧无知的人,通过自身信心和努力可以增上智慧;懈怠懒惰者,也是渴望学修正法的,如果通过忆念无常,是可以鞭策自己有所改变的;恶业涌现者,本身正在兢兢业业地修法,但是自相续因为恶业太重生不起功德,所以容易退失……
而断缘心八无暇不是。比如“为今束缚”,并不是为他所转,为他所转的人本身是具有修法的愿望的,无奈家人不让学,工作不允许……主观能动性还是很强的,而为今束缚,是自身被今生的财产受用、子女亲属等紧紧束缚,为了他们的利益精勤劳作而散乱度日,自己都不想解脱,忙着自认为有意义的事,这就比较麻烦了;再比如人格恶劣的人,人们都说“江山易改,本性难移”,虽然只是习气并不是真正的本性,但是恶劣的人转为贤善这件事从古至今的例子都是少而又少,坏人根本就没觉得自己坏,也根本没想改;毁坏了律仪但迟迟不忏悔的,或者失毁了誓言但是一直不忏悔的,可想而知本身的人格怎样或者烦恼有多么深重……所以,这些无暇都是做人方面的“硬伤”,而“硬伤”意味着什么,想必确实包含了许多无奈的成分。
祈祷上师——需要养成的重要习惯
既然断缘心八无暇这样可怕,那么有没有办法可以解决呢?在本课的开头,上师已经把解决方法总体做了说明:“所以,我们一定要观察,看自己有没有这些违缘,有的话,应立即依靠对治来断除,同时祈祷上师三宝:以后千万不要遇到,一旦遇到了,也不要让它留存很长时间。”
依靠对治来断除断缘心八无暇的方法,上师在接下来的每一个具体问题中都已经一一说明了,但是,除了运用这些对治方法,还有很重要的一点不可忽略——祈祷上师三宝。
“有些人极其可怜,虽然很想修法,自己也舍弃家庭而出了家,可是因为业力现前,或者烦恼非常深重,违缘出现时,自己没办法面对,最后又被卷入红尘俗世中。所以,学佛过程中,要经常祈祷上师三宝,这一点至关重要。因为上师三宝的威力和加持不可思议,人没办法解决的问题,上师三宝确实有力量。因此,无论你在哪个道场,行住坐卧都要不离上师三宝的光明,这是真正修行人的行为,大家一定要切记!”
我们在修行路上,遇到了违缘困难,除了依靠各种逻辑和思考来改变自己,同时也要相信无形的力量不可思议。末学自身有过亲身体会:一个问题怎么也想不通,迈不过去心里那道坎,最后无论如何都没办法了,说服不了自己,实在没辙的时候索性什么都不想了,只是祈祷上师。然后过了两天,不知道为什么忽然间心开意解,长久堵在心中的大石头突然松动,瞬间消失地无影无踪。可以说,毫无逻辑性可言,但是事实就是这样的。所以,重视祈祷,把它当作必须要做的事情,是我们需要养成的习惯。
编写师兄:定解B09 定解B11
审核师兄:定解B07 定解B06
档案编号B02023-定解B06-001
人做不到的事情,上师三宝有力量
有些人极其可怜,虽然很想修法,自己也舍弃家庭而出了家,可是因为业力现前,或者烦恼非常深重,违缘出现时,自己没办法面对,最后又被卷入红尘俗世中。所以,学佛过程中,要经常祈祷上师三宝,这一点至关重要。因为上师三宝的威力和加持不可思议,人没办法解决的问题,上师三宝确实有力量。因此,无论你在哪个道场,行住坐卧都要不离上师三宝的光明,这是真正修行人的行为,大家一定要切记!
怎样才能知道自己是不是好人?
因此,我们要好好观察,看自己究竟是不是个好人。凡夫人都有这样的毛病:每个人相信自己是好人,就算是最坏的人,也认为自己很了不起。其实假如人人都觉得你很坏,你可能真的是坏人;但若大多数人觉得你不错,那也许只是有些人看不惯你的行为而已。总之,大家不要对自己太相信了,不要认为“在这个世间上,我跟文殊菩萨没有差别,只不过个别人嫉妒我罢了,实际上我是个大好人”,也不能这么想。每个人在所难免都有毛病,故于求法过程中,在上师和道友面前,一定要改正自己的过失。
深入体会教言的两种方法
1、背诵
那天学院个别人已发愿背诵《大圆满前行引导文》,希望你们一定要善始善终,如果真能背下来,我敢保证你会变成很好的修行人。其实能背诵这个的话,里面所有教言都记得住;如果不能背,光是在书上走马观花、囫囵吞枣,其中很深的教言无法深入体会。
2、熏习
前不久看了一本书,是个很有学问的人写的,里面说每天至少要看十分钟的书,让自己的智慧充充电,否则,你的思想会停滞不前。既然世间人都这么认为,希望大家也对出世间这么好的法——《大圆满前行》,每天能看一点、记一点,这样久而久之、长期下来,脑海中就会有非常深的印象。所谓修行,并不是一步登天,而需要长期的熏习,这一点,从那些修行非常成功的老修行人身上,也可以看得出来。
一门深入的真正含义
所谓一门深入,并不是只看一部《阿弥陀经》,此外什么都不能看,而是对所依止的法门和宗派不要换来换去。
编写师兄:定解B08
审核师兄:定解B06
档案编号B02023-定解B06-004
三菩提
1、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的简称,华译为正等觉,即无上正等正觉的意思。
2、真性菩提、实智菩提、方便菩提。真性菩提是真性不变的菩提;实智菩提是具得真实智慧的菩提;方便菩提是善巧随机化用自在的菩提。3、声闻菩提、缘觉菩提、诸佛菩提。(出处:《佛学常见辞汇》 - 陈义孝编)
别解脱戒
又名别解脱律仪,别解脱是戒法的别名,因受戒能使身口意的恶业,别别解脱,故名别解脱,因合于律仪,故又名别解脱律仪。(出处:《佛学常见辞汇》 - 陈义孝编)
八种之别解脱也。一比丘戒、二比丘尼戒、三正学戒、四沙弥戒、五沙弥尼戒、六优婆塞戒、七优婆夷戒、八近住戒。(出处:《丁福保佛学大词典》)
自然本智
从皈依到上师瑜伽,加行一共有五种修法,依靠五种修法的能力才能够证悟空性。禅宗就叫做明心见性,即看到万物的本来面目;密宗也叫做证悟自然智慧。什么叫自然智慧呢?如来藏就是自然智慧。它是无为法,也就是没有造作的东西,因为它从无始以来直至成佛之间,不会有任何变化,所以叫做自然智慧。我们修行的目的,就是要证悟自然本智。这是所有大乘佛法的共同目标。(出处:《慧灯之光二》加行的修法 )
四法印
小乘的诸行无常、诸法无我、涅槃寂静三法印,加上大乘的诸法实相印,合称为四法印。(出处:《佛学常见辞汇》 - 陈义孝编)
如来藏
一旦认识心的本来面目,实际上它就是法界,就是如来藏,也是最了义的本尊。如来藏是一切众生心识的根本来源,也就是与了义法界无二无别的阿赖耶。
(出处:索达吉堪布“台湾华梵大学问答”)
释迦牟尼佛住世时,公开地三转法轮。第一次转法轮时,佛宣讲了“人无我”,以及“因果”的存在,为我们阐述了虽然“我”是不存在的,但因果相续的循环却无欺存在的理论等等内容。第二次转法轮时,佛宣讲了空性的见解,即不论是有情世间,还是外境的山河大地,都是不生不灭的空性。第三次转法轮时,佛宣讲了“如来藏”的内容,即一切法虽然不生不灭,但不是像虚空一样什么都没有,而是存在一种用语言无法表达的东西,这就是“如来藏”。
(出处:慈诚罗珠堪布:什么是如来藏?)
三昧耶戒
略曰三昧耶戒。又曰佛戒,一道戒,三世无障碍戒,密教戒律之名也。三昧耶为平等之义,以身语意之三业平等不二、为戒之本义,故曰三昧耶戒。异于显教之诸戒,故曰秘密。(出处:《丁福保佛教大辞典》)
1、麦彭仁波切:“孩提时随父母转,韶华时随朋友转,年迈时随子女转,愚者恒时无自由。”(2册P18)
孩童时,父母天天都管着,自己也耽著一些玩具,把假象执著为实有,没有修法的空闲;年轻时,始终被亲眷好友捆缚着,修行的时间一刹那也难以空出来;老年时,只有随着子女转,对他们言听计从,更没机会去修法。总之,自己一辈子都在他人控制下,没有修行的真实机缘。
2、古大德:“弟子学识诚可改,秉性下劣实难移。”(2册P20)
弟子没有智慧、比较愚笨,倒不要紧,在老师的督促下,只要他肯学,慢慢也会变成智者。但如果他人格特别下劣,那就无药可救了,一两天中你对他教育,可能稍微好一点,但“江山易改,本性难移”,过段时间他又会故态复萌。
3、《格言宝藏论》:“劣者无论再改造,性情不会变贤善,煤炭无论再改造,其色无法变雪白。”(2册P20)
恶劣的人无论怎样改造,其性情也不会变为贤善。好比煤炭,本性为黑色,无论对它怎样改造、洗涤,其颜色也无法变成雪一样白。——《格言宝藏论释》第五品
4、《地藏十轮经》:“无力饮池河,讵能吞大海?不习二乘法,何能学大乘?”(2册P22)
若没有能力饮用池水、河水,又岂能吞下整个大海?同样,假如不修习小乘法,又岂能学习大乘法呢?
5、《大圆满心性休息》:“虽已如是作开示,然却毫不生厌离,我心真如巨铁球,或如石头无有心。”(2册P22)
缺乏因果观念的人,一讲起地狱、饿鬼、旁生的痛苦,内心一点感觉都没有,就像无垢光尊者所批评的,这种人的心真如铁球,或像石头一样没有心,已经断了解脱的因缘。
6、《中观宝鬘论》:“具信故依法,具慧故知真,此二主为慧,前行即信心。”(2册P24)
有了信心以后,我们才会希求佛法;有了智慧以后,才能通达人无我、法无我,或是佛教中四法印的道理等。而在智慧和信心这二者中,智慧是占主要地位的,因为依此可通达万法世俗谛和胜义谛的真相。但要入于这样的境界,必须依靠信心来推动
7、《宝性论》:“自生诸佛之胜义,唯是依信所证悟。”(2册P24)
殊胜的胜义空性也要依靠信心方可证悟。
8、《前行备忘录》:“喜爱恶行,无以对治。”(2册P26)
对恶法却兴致勃勃、极有信心,这种习气很难对治。
9、如云:“恶人住林亦粗暴,正士住城亦温顺。”(2册P26)
恶人住在寂静的山林也会显得异常粗暴……而正士即使住在喧嚣的城市里,仍然是温雅又善良,如同骏马一样,纵然身处闹市也非常温顺。
10、《经庄严论》:“一向行恶行,普断诸白法,无有解脱分,善少亦无因。”(2册P26)
一心想造恶、喜欢恶行的人,完全断绝了一切善法,从而没有解脱的缘分,善法方面一点因缘都没有。
11、《法句经》:“若人寿百岁,邪伪无有智,不如生一日,一心学正智。”(2册P27)
有些人活了一百岁,但邪见伪装的不如法行为,不可能产生真实的智慧,倒不如只活一天,一心接受真正的智慧。
12、《沙弥五十颂》:“破戒则痛苦,亦障获佛果。”(2册P29)
破戒之人今生来世都痛苦,且对将来获得佛果有障碍。
13、《心地观经》:“入佛法海,信为根本;渡生死河,戒为船筏。”(2册P29)
法海:(譬喻)佛法广大难测,譬之以海。——《佛学大辞典》丁福保著
14、“勿随邪业,行住卧安,世世无患。”(2册P32)
千万不要让这些邪行与自相续并存。若能如此,行住卧一切行为都会快乐,不仅今生快乐,乃至生生世世都不会有任何隐患。——原文出自《法句经》第二十一
15、《法华经》亦云:“长夜安隐,多所饶益。”
原文“如此人等,必能敬信,长夜安隐,多所饶益。”——《法华经》方便品
如果今天用恭敬心来接受您的佛法的话,在轮回的长夜当中,一定会获得极大的安慰和利益。
——《妙法莲华经》第七课
编写师兄:定解B09,定解B18
审核师兄:定解B06
档案编号B02023-定解B06-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