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略分析
一、总说
(一)外散的定义(过患),如何做(应专注)
(二)别说:专注的必要
(三)引出下文
二、分说(六识贪执外境之过患)
(一)眼识贪执色法
(二)耳识贪执声音
(三)鼻识贪执芳香
(四)舌识贪执美味
(五)身识贪执所触
(六)意识贪执外境
(七)总结
三、别说:断除三世分别念(意识角度)
(一)应断除三世分别念
(二)如何断除三世分别念
(三)别说之别说:“莫妄想未来”(三时之未来角度)
展开分析
戊四、外散
一、总说
(一)外散的定义(过患),如何做(应专注)
(二)别说:专注的必要
修法角度:令心专注不易,应不断对治
闻法角度:
1)为什么要专注(凡夫只有一个分别识)
2)结论:闻法时要专心致志
(三)引出下文
二、分说(六识贪执外境之过患)
(一)眼识贪执色法
1. 比喻:飞蛾扑火自取灭亡
2. 补充:关于飞蛾扑火现象的解释
1)世间解释:错认月光判定方向,趋光性
2)佛教解释:前世贪执美色、喜好打扮会转生飞蛾(劝诫莫贪色法)
(二)耳识贪执声音
1. 比喻:野兽闻声毙于毒箭
2. 补充:贪执声音的过患
1)(来世)过患的角度:贪执声音很可能转为耽著乐器的旁生
✅ 例说:蒋扬夏巴上师超度歌手亡灵
2)(今生)无实义角度:
① 案例:学院道友边炒菜边听歌
② 案例:有人认为闻法时要放背景音乐
(三)鼻识贪执芳香
1. 举例:有些人喜欢喷香水,但旁人未必喜欢
2. 比喻:蜂执芳香缠死花丛
1)例说:《莲苑歌舞》中两只蜜蜂的爱情故事
2)旁述:《大圆满前行》的重要性
① 例说:麦彭仁波切于梦中叮嘱法王传授《大圆满前行》
② 结论:从两个角度阐述《大圆满前行》的重要
A 麦彭仁波切叮嘱的角度:说明《大圆满前行》是非常甚深的教言
B 法王最后讲《大圆满前行》的角度:对我们来说是非常好的缘起
③ 消归自心:上师以随学法王的方式发愿传讲一千或一万遍
(四)舌识贪执美味
比喻:被饵所诱鱼儿上钩
补充:讲究饮食,后世转为别人锅里的美食
(五)身识贪执所触
比喻:象贪清凉身陷淤泥
补充:很多人为了吸引异性造恶业
(六)意识贪执外境
比喻:意为法欺如骆驼失子
(七)总结:
正面说:要断除对五欲六尘的执着
反面说:完全不耽著不可能,但听课、修行时要全心全意投入
三、别说:断除三世分别念(意识角度)
(一)应断除三世分别念:
总说:无论听法、传法还是修行,都应该断除过去、现在、未来三世分别念
分说:
1)传法:心不容易外散
2)闻法:很容易“人在寺院里,心在城市中。”
3)修行:
① 现状:不经常实修的人几分钟也无法把握
② 如何做:
A 观察修时以正知正念缘法义
B 长期反复的串习
(二)如何断除三世分别念:
断除分别过去
1)教证:“昔日感受苦乐如波纹,已尽无迹切莫追忆之,若念当思盛衰与离合,法外何有可依嘛尼瓦?”
2)解释前两句:昔日感受苦乐如波纹,已尽无迹切莫追忆之
① 直接解释
② 举例解释:出家人/在家人
3)解释后两句:若念当思盛衰与离合,法外何有可依嘛尼瓦?
① 解释前半句:
A 直接解释:若念当思盛衰与离合
B 举例解释:盛衰(地方&人物)/离合
② 解释后半句:
A 直接解释:法外何有可依嘛尼瓦
B 名词解释:嘛尼瓦
4)总结:莫耽执过去,如果要谈,应与无常观结合起来
断除分别未来
1)教证:“未来生计如旱地撒网,舍弃无法实现之希冀,若念当思死期无定准,何有行非法空嘛尼瓦?”
2)解释前两句:未来生计如旱地撒网,舍弃无法实现之希冀
① 直接解释
② 俗语解释
③ 举例解释
3)解释后两句:若念当思死期无定准,何有行非法空嘛尼瓦?
断除分别现在
1)教证:“暂时琐事如梦中生计,精勤无义是故当舍弃,如法食亦以无贪印持,所作所为无义嘛尼瓦?”
2)解释前两句:暂时琐事如梦中生计,精勤无义是故当舍弃(名词解释:暂时)
3)解释后两句:如法食亦以无贪印持,所作所为无义嘛尼瓦?
总结
1)教证:“后得调伏三毒分别念,一切念境未现法身前,非思不可之时当忆念,莫纵妄念散乱嘛尼瓦!”
2)分说:
① 名词解释:“三毒”应该是“三世”
② 直接解释
(三)别说之别说:“莫妄想未来”(三时之未来角度)
教证:“莫妄想未来,若妄想未来,则如月称父。”
公案:
1)藏地:妄想未来如同月称父(两个版本)
2)汉地:乞丐中奖,扔掉奖票
结论:对未来不要抱有太大幻想
1)反面说:应舍之行为
① 父亲为不切实际的幻想打死孩子
② 出家人幻想以后如何建寺庙
2)正面说:应取之行为
① 正说:对过去的分别念也要断除,调伏自心转入善法
② 补充:对未来修法方面的打算可以有,其他无意义的筹划能免则免
✅ 为什么:未来的事情不一定能随心所欲,随缘转比较好
如何做:要杜绝外散,令心转入善法
(此部分由发心师兄个人分别念所写,仅供参考)
虽千万人,吾往矣
追求美食、美色、动听的音乐,美丽的景色……是很多人生活的常态。人生的乐趣,大部分就停留在这些“色声香味触”上。没有学习佛法前,我们不知道,这些再正常不过的行为,有个词叫“外散”,是导致我们不断流转的罪魁祸首。因为把外境当做实有,拼命追逐这些美好,造成了永无休止的轮回。
可是大家都这样啊!街上打的广告,学校里的教育,直接的间接的给你灌输:这些是值得追求的,于是你也这样认为了。商家用各种美好的包装引诱你,教导你生活应该是怎样的;即使小孩子,为了今后能活的体面而努力学习,而努力的最终目的,也是能够有能力好好的享受这些五欲六尘而已。
这些公认的美好,如果当了真,过于追求,它们背后所隐藏的巨大过患,别说来世,今生也能很快凸显出来:很多年轻人,为了所谓的精致生活,负债累累陷入恶性循环;家长为了让孩子将来能够吃的好、穿得好、住得好,给孩子安排各种培训班补习班,养成的孩子即使人格健全且优秀,大多数也不过是追求一己私利,在自认为有意义中匆匆过完一生。最终归零,毫无实义。
适可而止吧。即使所有人都这么做,也不代表我就得这样做。
另一方面,对五欲六尘不过于耽著,也不要简单的理解为不接触外境,从此不好好吃饭,不注重身体卫生,穿破烂衣服就是断除了五欲。虽然一些外在行为确实有助于我们减少贪欲,但最重要的还是根植于内心的认识,道理上明白了,内心不再像往常那样执着,才是最关键的。“既无心于万物,何妨万物围绕。”以中道的方式安立见解,不堕两边,见解妥当,行为才能妥当。
避免身在闻法,心在世法
本课中讲到了眼耳鼻舌身意的外散,尤其重点提到了闻法时要断除三世分别念,更不要对未来充满妄想。这确实是很多人控制不住的地方。看起来做得端端正正,也没有发出任何声音,可是天知道这一堂课下来,自己走神儿了多少次,真正专注于法义的时间又有多少。可以说,一个小时完全专注于听闻不走思的,极少,每一次都专注不走思,更是凤毛麟角。凡夫人就是这样,心没有一刹那安住下来,不由自己的想东想西。上学时候也是如此,坐在课堂上胡思乱想天马行空,想着一会儿下课去哪儿玩,晚上还有连续剧没看……
佛法和世间的学科不一样。如果说世间的学科是为了让我们今后能在社会上立足,那么佛法就是解决我们根本性的问题,它不是生活中的点缀,是关乎所有人生老病死的大事,学好了不仅自利,还能利他。
了解到了这点,我们要有意识的提升自己对佛法的兴趣,如果对善法非常希求,渴望闻法,那么这一节课中,肯定会竭尽全力认真听闻的,收获也会满满;另外,在上课前把该处理的事处理好,保证闻法时心不耽著其他事物也很重要。既然已经决定投入这一小时在闻法上了,好好听闻也是一小时,散乱也是一小时,何必浪费自己的时间呢?毕竟,今生能够听闻《前行》,也许真的只有这一次机会。
珍惜人身,不当“吃货”
大家可能都会发现,在朋友圈发一些闻思修佛法的帖子几乎没人回复,但只要一晒美食,晒旅游,各种吃喝玩乐,下面就很多人点赞并询问:这在哪儿啊?好吃吗?有什么推荐菜?“吃货”是一个可爱的词,是融入广大人民群众的法宝,增进彼此关系的利器。如果仅仅吃喝玩乐倒没有什么不妥,但很多人为此花费了大量的时间精力,甚至不惜杀害其他生命:和朋友外面吃一顿饭,堵车加上饭桌上聊天的时间前前后后要花4、5个小时,再加上大部分饭馆都是海鲜、肉食为主,吃活鱼活虾,一顿饭下来,够地狱里呆好几辈子的了。
为了那一会儿的愉快感受,花了时间精力金钱,得到的却是空耗人身、造了难以超离的恶业,不值当啊!
学佛前不知取舍,大家怎么做我也怎么做,现在既然学了佛,知道了,就不能再干这赔本儿的事了。吃的简单些,营养搭配稍微注意些,就可以了。拒绝不必要的聚会,腾出来时间用于闻思修,几年下来,你会发现自己的进步已经和饭桌上的朋友拉开了距离。她们依然在吃,但你已经不是之前的你了。可能从此以后看起来和别人没有什么共同语言,但是这些和真正的价值相比,都不那么重要了。
《格言宝藏论》中的一个偈颂说的很有趣:
不察有益与无益,
不求智慧不闻法,
唯有寻求充腹者,
真实一头无毛猪!
编辑师兄:定解B22
审核师兄:定解B06
【档案编号B01008-定解B06-001】
发愿讲法一千遍,是从耳根的侧面安立
以前我也发愿讲一千遍还是一万遍,这次应该能完成。虽然我不是讲了这么多遍,但每个人的耳边都听了一遍,有这么多人听的话,从耳根的侧面来安立,说我没有讲是不可能的,肯定有一千或一万遍以上了。
此处有助于我们随学上师的善巧方便,利用现代设备,把佛法广传到各地,帮助更多的人。
“吃货”们可怕的下场
现在城市里的人对饮食十分讲究,成天津津乐道的就是某某馆子里这个好吃、那个好吃,看到一个动物,不管是陆地上的,还是水里的,首先向的是它也许好吃、如何新鲜,这样的话,所造的业非常可怕。下一辈子你很可能转生为动物,而那些动物转生为人,到时你就会成为他们热锅里的美食。
追求美丽引发别人贪心,得不偿失
众生有时看来的确可怜,如果没有造业,希求皮肤好、身材好倒不要紧,但之所以如此,就是为了吸引异性,在这方面造了许多贪爱的业,以及其他种种可怕的业,真的没有必要!
如何观察修?
完全安住的话,细微分别念还是有害,然而我们现在是观察修,比如修人身难得的一个引导文,只要想着它就可以,一旦产生其他分别念,用正知正念把心安住,这不是很困难。如果从来没有观过心,就像有些小孩从来没有上过学,跑来跑去谁也管不了,可如果在学校里受过老师的教导,稍微有点调皮时,老师一教训马上就听话了。
心要长期训练,才会有效果
当然,诚如莲花生大士在《六中阴》中所说,凡夫人刚开始时,心难以控制、无法安住,一刹那也不停止,自己对自己也会生厌烦心。不过这种现象很正常,毕竟你从来没有观过心,现在一观,才发现它动摇得特别厉害,也不要有厌烦心,应当不断地对治各种执着分别。
包括我们每天讲完《大圆满前行》之后,有几分钟的实修,修行比较差的人在这么短的时间里,心都没办法把握,产生这个分别念、那个分别念,自己对自己也非常失望;而以前经常实修的人,就会觉得这易如反掌。……无始以来我们狂象般的心未曾被调伏过,如今只用几天就想让它一下子静下来,也是不太现实。因此,最好的办法就是多修、多串习。
以如幻如梦的见解印持
现在很多人不懂如梦如幻,把什么都看得特别实有,因实执而造各种各样的业,若能以无贪、无执着、空性、如幻如梦的见解印持,就会知道世俗中的所作所为皆无实义,唯一行持佛法才有意义,此外对来世不利的非法恶业更要抛弃。
打破了二元对立,才是证悟
你得地以后,一切分别念和外境全是法身的游舞显现,但没有达到如此境界之前,最好不要想过去、现在、未来。
我的人生我掌控?
我有时候很想这个月好好呆在家里,结果却住不成,突然有一种因缘,就被业风吹到外面去了;本想下个月出去一趟,要办什么事情,心里打算的好好的,结果又去不成。未来的事情并不一定能随心所欲,因此不必想太多,随缘转比较好。既然几个月以后的事情现在决定不了,那几年以后的事情更不用说了。
外散时绝不能置之不理,一定要及时发现及时制止
心如果外散的话,务必要以正知、正念、不放逸将其转入善法,这是非常甚深的窍诀。倘若不懂这些,表面上你再听法行列中,实际上什么法义都得不到;假如懂得这些窍诀,就像明白仪器的说明书后即可使用一样,不管修学什么样的法,全部可以融入自相续。
笔记师兄:定解B24
审核师兄:定解B06
【档案编号B01008-定解B06-004】
六尘
(名数)色声香味触法之六境也,此六境有眼等六根入身以坌污净心者。故谓之尘。圆觉经曰:“妄认四大为自身相,六尘缘影为自心相。”净心诫观下曰:“云何名尘?坌污净心触身成垢,故名尘。”法界次第上之上曰:“尘以染污为义,以能染污情识,故通名为尘也。”
——《佛学大辞典》(丁福保编)
欲界
1、(界名)三界之一。淫欲食欲二欲强有情所住之处,名为欲界。上自六欲天为始,中自人界之四大洲,下至八大地狱是也。
——摘自《佛学大辞典》(丁福保 编)
2、欲指财、色、名、食、睡五欲。欲界中众生贪爱段食,贪行淫行,享妙五欲;其器世间亦为有贪欲的众生之所居处,故有此名。《涌莲藏真》
此中众生贪爱段食,贪行淫行,享妙五欲;其器世间亦为有贪欲的众生之所居处,故有此名。《藏汉佛学词典》
三界中之下界,由五欲尘,或淫欲所显,故名欲界。《佛学词典》
——以上三条摘自【《藏传佛教辞典》V1.1 【中华佛典宝库 编】
法身
1、佛之真身也。
—— 摘自《佛学大辞典》(丁福保 编)
2、佛三身之一,又名自性身,或法性身,即诸佛所证的真如法性之身。
——摘自《佛学常见词汇》(陈义孝)
3、谓如来法性真常,湛然清净,周遍法界。经云:佛以法为身,清净如虚空,是名法身。
——摘自《三藏法教》(明,一如等撰)
五欲
1.色、声、香、味、触。色是指美丽的色相;声是指宛转的声音;香是指芬芳的香气;味是指可口的味觉;触是指适意的触乐。以上五者因能使人生起贪欲之心,故名五欲。
2.财欲、色欲、饮食欲、名欲、睡眠欲。经云:“财色名事睡,地狱五条根。”
—— 摘自《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习气
又作烦恼习、余习、残气。略称习。就是我人经常生起的思想及行为,其熏习于我人心中的习惯、气分、习性、余习、残气等,称为习气。如由纳香之箧中取出香,箧内犹存香气;用以比喻虽灭除烦恼之正体,尚存习惯气分。唯识宗以习气为种子的异名,乃现行熏习之气分,具有产生思想、行为及其他一切有为法之能力,含藏于阿赖耶识中。又将习气分为三种,称为三种习气,即名言习气、我执习气、有支习气。
——摘自《唯识名词白话辞典》(唯识名词白话新解) (于凌波居士著)
指烦恼的余气,亦即现代人所说的“坏习惯”。
——摘自《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分别识
第六意识也。大藏法数曰:‘于六尘等种种诸境而起分别也。此言由第七末那识传送,第六意识能起分别,故名分别识也。’又曰:‘分别识即第六意识,谓于显识中分别五尘好恶等相,故名分别识。’
——摘自《丁福保佛学大词典》
三世
过去世、现在世、未来世。凡已生已灭之法叫做“过去世”,已生未灭之法叫做“现在世”,未生未起之法叫做“未来世”。——摘自《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三毒
谓贪嗔痴皆能破坏出世善心。故名毒也。一贪毒引取之心。名之为贪。若以迷心对一切顺情之境。引取无厌。是名贪毒。二嗔毒忿怒之心。名之为嗔。若以迷心对一切违情之境。便起忿怒。是名嗔毒。三痴毒迷惑之心。名之为痴。若于一切事理之法。无所明了。颠倒妄取。起诸邪行。是名痴毒。
—— 摘自《三藏法数》(明·一如等 撰)
正知正念
所谓的正知,《般若经》中是这样定义的,在行住坐卧等一切威仪中,时时刻刻观察自己的三门,知道自己在坐着、在说话、在做事、在睡觉……,知道自己到底在干什么。所以,时时刻刻观察自己的三门,这叫做正知;始终不忘行持善法,就叫做正念。
正知正念的基本概念:希望大家不要混淆。无著菩萨说:“正念是指忆念自己承诺的所断与所修,正知是指精通该断该修的一切事宜。”以前高僧大德们常将自心比喻成马,正念喻为拴马之索,正知喻为马的主人,经常看护马。
当年寂天菩萨也是通过他的修行体悟,认识到作为一个修行人,尤其是作为一个凡夫人,如果没有护持自己的心,以后的修行是不会圆满的。知道了这个关键问题后,他老人家诚恳地劝请我们一定要护持自己的心,而护心最关键的,就是守护正知正念。寂天菩萨曾说:“我们应以正知、正念、不放逸来守护根门,于白天晚上三时当中,务必要护持自己的相续。”阿底峡尊者亦是如是强调的。
——摘自《入行论广解4》
本课教证
1、《窍诀宝藏论》:“意为法欺如骆驼失子。——第1册第147页
心若迷恋诸法,对男女、财物执著不舍,必定会被法所欺诱,就像骆驼痛失爱子,以致肝肠寸断,最终丧身于迷恋爱子的痛苦。
2、藏地俗话:“人在寺院里,心在城市中。——第1册第148页
有些人身体在经堂中听法,心却早跑到城市里搞非法了。
3、无著菩萨:“昔日感受苦乐如波纹,已尽无迹切莫追忆之,若念当思盛衰与离合,法外何有可依嘛尼瓦?”——第1册第149页
往昔的一切感受,苦也好、乐也好,就像水中的波纹,已经消失无迹、无踪无影了,没有必要再去回忆。……如果你非要追忆过去,就应该思维盛衰与离合。……除了佛法以外,没什么可信赖的,也没什么可靠的。
嘛尼是一个村子的名称,嘛尼瓦是说嘛尼村的人。
4、无著菩萨:“未来生计如旱地撒网,舍弃无法实现之希冀,若念当思死期无定准,何有行非法空嘛尼瓦?”——第1册第150页
对未来的百般筹划打算,就像在旱地上撒网想捕鱼一样,是不现实的黄粱美梦。……如果你非要忆念未来,则应思维死期不定。……一想到无常,你便有种强烈的紧迫感,进而精进地积资净障,没有空闲行持非法,不会随随便便散乱放逸。
5、藏地俗话:“希望的周围,总环绕着绝望。”——第1册第150页
6、 帕单巴尊者:“若思死亡何许皆无须,应当诚心忆念当热瓦!”——第1册第150页
【无须】意思是不必须。 ——出自《南史·何承天传》
【当热瓦】 指当热地区的人。——前行广释66课
7、无著菩萨:“暂时琐事如梦中生计,精勤无义是故当舍弃,如法食亦以无贪印持,所作所为无义嘛尼瓦!”——第1册第151页
“暂时”指现在。对于现在的事情也不能太执著,要把它看作如梦如幻、现而无实,任自己如何精勤,也不会有多大意义,从而应当舍弃一切贪执。
8、无著菩萨:“后得调伏三毒分别念,一切念境未现法身前,非思不可之时当忆念,莫纵妄念散乱嘛尼瓦!”——第1册第151页
后得(出定)时一定要调伏三世分别念。平时听法或者修行,不要忆念过去的种种,想这些也没有什么用;不要随念现在,以种种分别念扰乱自己;不要妄想未来,应舍弃一切虚幻的梦想。
9、无著菩萨:“莫妄想未来,若妄想未来,则如月称父。”
【莫妄想】禅林用语。喝令他人勿起妄想之意。乃严厉制止执著于分别意识者所用之语。不起妄想,则可直得菩提之果。——佛光大辞典
【月称父】月称还没有降生,月称的父亲已经离开人间了。(详见当课公案)
笔记师兄:定解B23,定解B30,定解B29
审核师兄:定解B06
【档案编号B01008-定解B06-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