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笔记 | 《中观宝鬘论广释》第10课

一、科判坐标


二、内容归摄(总义):

本节课学习的内容为“遮破有实自性成立”,分为四个部分(详见科判坐标)


A、轮回和涅槃在真实义中同样都是无来、无去、无住。(详见颂词1)

B、以理遮破有为法“初生、中住、末灭”三相成实的观点。(详见颂词2)

C、破除其它宗派的观点

1、破斥胜论派所许微尘常有的观点;(详见颂词3)

2、破斥遍入天派所许神我常有的观点;(详见颂词4)

D、遮破刹那无分的观点

1、刹那决定有分;(详见颂词5)

2、破斥有分自性成立。(详见颂词6)

三、颂词详解及重难点分析:


颂词1

灭无去无来,刹那亦不住,

超越三世体,世间实存耶?

二者真实中,无有去来住,

故世间涅槃,实有何差异?

1-1消文释义

释义:(所谓的世间万法,如果有少许自性存在,那么需要住于三时之中,因而)灭时不去某处,生时也不从某处而来,并且出生之后同样是刹那也不住留,由此可见,完全是超离安住三时的本性。世间蕴界的一切有实法如此这般显现,事实上,有什么自性成立的呢?没有。

理由何在呢?世间与涅槃二者在真实义中,无去无来无住,是自性不生的等性。正是由于这种原因,世间与涅槃二者实际上根本不存在自性空不空的任何差异。(源自《中观宝鬘论广释》)

消文:“灭无去”,即灭自性不存在,没有一个法存在从此处到彼处的灭。比如,幻化师所幻化的象马消失时,因为没有实际的象马,也就没有真正的灭。

“无来”,即生无来,没有一个从某处而来的生,一切法是因缘和合而生。

“刹那亦不住”,即无住。

“超越三世体”,即一切万法超越安住三时的本性。

难点:我们容易认为世间是低劣的,是应舍的;涅槃是超胜,是应取的。我们要了知轮回和涅槃二者在真实义中都是“无有去来住”。

1-2相关教证

教证1:《中论》云:“涅槃与世间, 无有少分别;世间与涅槃, 亦无少分别。”在正理智慧面前,涅槃自性成立的观点虽然已经被破除,但轮回世间是不可能与涅槃之间存在少许分别差异的;同样,涅槃也不可能与轮回世间存在少许分别差异。

教证2:“涅槃之实际, 即为世间际。如是二际者,无毫厘差别。”因为,涅槃的真实边际、实相或者法性,即为轮回世间的真实边际。在二者法性为一体当中,哪怕一丝一毫的差别,也不可能存在一分一厘。

因此,在观察究竟实相的智慧量面前,真实边际的自性,是远离生、住、灭三者的平等性。轮回与涅槃的一切现分,都是本来无别、远离盈亏破立的。舍弃轮回的如来不可能存在,因为(其二者)本为平等之性的缘故。故而,包括如来的事业、众生的边际、有寂的始末以及正量等诸法,都是始终了不可得的。在了不可得的平等性界中,轮涅所摄的一切万法本自圆满。(以上教证解释源自上师《中论释》)


1-3延伸理解

既然“涅槃与世间,无有少分别”,为什么还要说无常与苦等厌离世间法呢?

《四百论》中说:“谁不厌三有,彼岂敬寂灭,如于自家室,难出此三有。”意思是,谁人不厌离三有生死,他难道还能敬重寂灭解脱吗?就像于自家室有贪则不能舍离,若无厌离心则难出离三有。

要获得无作涅槃的寂灭安乐,必须先在内心舍离三有世间,这是必须完成的前行。一个人如在内心对三界轮回生死不生起厌离心,那么他对寂灭涅槃之境必然无有敬重希求之念,试想一个对三界轮回之苦毫无厌烦,而是充满着贪爱者,他又怎么会追求出离解脱,抛弃一切贪爱去趋入涅槃之境呢?

这就像有些贪著小家室者,即使自己的家室充满穷困痛苦,仍然会执著“金窝银窝,不如自家的草窝”,由此而无法离家另谋生计。同样道理,不能由了知三有苦谛而生起厌离之心者,则于究竟解脱安乐不会生希求。既无希求恭敬无为涅槃之心,就不可能无缘无故趋入无作空性之道,而无此般若空性道,即会如同《般若摄颂》中所言:“谁求声闻独觉果,乃至法王如来果,必依般若法忍得,离此恒时不可得。”

并且于般若空性,必须依恭敬信心方可通达,而心希有漏福乐者,既然无敬重此道之心,当然也就无法得到涅槃解脱。譬如说,有些人因贪恋家乡,虽然将他押赴刑场,他仍回头顾恋,想着自己的家室美食,如同有些牦牛在拉向屠场过程中,仍贪食路边的水草一般。同样,不知三有苦患者,虽在经受着极大痛苦,仍会贪著三有,不会寻求出离而敬重寂灭解脱之道,由此而断绝解脱的机会。

因此,欲求无作涅槃者,首当对三有生起厌离。(源自上师《四百论讲记》)


颂词2

无有安住故,生灭真实非,

生住以及灭,焉能真实有?

2-1消文释义

假设此有实法存在住,那么生灭这二者也有可能,但由于本来未生,自性安住不存在的缘故,是无生,因为无生,所以灭在真实性中不成立,因此也就不存在先后顺序。如此一来,所谓对世间本不存在而假立为存在的“初生、中住、末灭”这些又岂能成实?(源自《中观宝鬘论广释》)

2-2本颂重点

重点1:佛陀为随顺众生,暂时开示有为法之法相:“诸比丘,此等三法,即为有为法之法相。有为法具生,具灭,亦具自住而往他法之变易。”(《大云经》)

重点2:一个法若有真正的安住,安住的前面就可以说有实有的生,之后会有自性的灭。有安住,就有生灭,三者是观待而有的,即一者存在,另外两者必定存在;一者不存在,另外两者也没办法存在。

重点3:“初生、中住、末灭”根本没有成实,只在名言中以相续运用而已。

难点:世间的一切万法本不存在,但由众生的业力显现在面前。佛菩萨随顺众生相续,在名言中假立存在初生、中住、末灭,引导众生生起出离心、菩提心和无二慧。

2-3思维讨论

思维生住灭三者的互相观待而成立。

提示:分别思维如果一者没有,其余二者也无。(可以补充参考上师《中论释》讲解“观三相品”)


颂词3

设若恒常变,岂非刹那法?

设若无迁变,焉能转为他?

一方或一切,穷尽成刹那?

未得不同故,彼二俱非理。

3-1消文释义

胜论派声称:承认一切有实法能生灭会导致上述的过失,然而我们承认微尘恒常,因而无有过失。

驳:请问你们,一切有实法,到底有没有阶段性变异而得他法的情况?

按照第一种情况,由于暂时恒常变异的缘故,如果是非刹那性的常法,应成不是非刹那性的常法,理由如前所说。非刹那性的有实法不存在,如同心、声音及火焰一般。

假设按第二种情况,承许无有阶段的变异,如此一来,就成了自性成立,现量见到的青年及由他变成老朽等形象岂能有截然不同?

如果对方害怕有这一过失,于是说:有实法自性刹那存在。

如同承认常恒的微尘在有些阶段为无常一样,请问你们承许一方或一部分灭尽而变化,还是一切部分完全穷尽而变成刹那性呢?不管怎样,都需要见到一切有实法后一半等变化而前一半一如既往的不同现象,由于以智慧得不到有如此不同的现象,因而以上两种情况都不合道理。恒常而无增长,所以即便由诸多微尘造成须弥山,也如先前的微尘一样,以根不可得。(源自《中观宝鬘论广释》)

3-2本颂重点、难点

重点1:胜论派承许有恒常不变的微尘,如果这样的微尘真的存在,那么这个微尘无论转变还是不转变都是不对的。

1)如果转变,那这个微尘不是变成刹那生灭的法了吗?但因为微尘是恒常的法,就不可能产生无常的自性。

2)如果没有转变,就不可能转变成其它法,但有实法是一定会变的。所以微尘恒常不变已经遮破。

重点2:对方又转而承许微尘刹那生灭,但并没有放弃恒常实有的观点。如果安立微尘是恒常的法,当微尘恒常的自性慢慢消尽之后才有刹那生灭,那么是微尘的一部分穷尽成刹那还是一切穷尽成刹那?

比如,若微尘有十个刹那,以前五个刹那为一方,后五个刹那为一方,前五个刹那为恒常的,后面五个刹那穷尽,一个法上有两个不同的自性,这是得不到的。再比如,微尘在十个刹那中都是恒常不变的,之后开始刹那穷尽,恒常和无常在一个法上面具足,这也是得不到的。

难点:对方的观点也有可能就是我们平时自己的粗大观点,所以用中观理论来破的很大成分上是在破我们自相续中实有不正确的观念,不要认为仅仅是破胜论派,与自己无关。

3-3延伸讨论

很多科学家认为,万法应该由最小的单位组成,否则不可能凭空产生。对此你如何看待?请说明理由。

提示:诸法实相中没有常有的微尘。


颂词4

刹那无整故,岂能有陈物?

常故非刹那,怎成陈旧物?

4-1消文释义

遍入天派声称:我们的遍入天是无始无终、恒常古老的神我,因而不存在上述观察自性与阶段的那些过失。

这种说法不合理,原因是,如果遍入天是有实法,则需要是刹那性,处在自己形成的第二时刻中一个整体就不存在了。先前存在的有实法本身在后时住留的陈旧物怎么可能存在?根本不会存在。假设因为是恒常、稳固的有实法的缘故,不是刹那性,但先前存在的有实法与后来也存在的所谓陈旧物直接相违,怎么会有这样的事物呢?绝不会有,因为陈旧物决定变异。(源自《中观宝鬘论广释》)

4-2本颂重点

重点1:“整体”指第一刹那和后面一百个刹那之间没有分割变化,一直是一个整体。“刹那无整”指第一刹那生起,第二刹那就灭了,没有整体。“陈物”指陈旧物,比如去年这个罐子有了,今年这个罐子还有,指事物的连续存在,不是平常认为的旧东西。

重点2:本颂与颂词3本质上没有区别,只是前颂破的是恒常不变的微尘,此处破的是恒常不变的神我。一切起功用的法都是有实法,必定是刹那生灭的自性,只是在名言上假立一个整体而已。

4-3延伸讨论

平时一直都认为眼前显现的桌子、房屋、石头等都是恒常不变的,现在学习中观后,如何通过分析观察这些法没有真实的自性存在,都是缘起法?

提示:可以根据上面颂词方法来进行观察。


颂词5

刹那有后际,如是观初中,

三刹那体故,世刹那非住。

5-1消文释义

有些人说:刹那性生而不灭停留在第二时刻绝不会存在,因此是无常的,而一刹那是自性安住的。

就像需要承认刹那成为自己之部分的后际存在一样,需要观察而承认初中也同样存在,因为无分的事物不可能存在。如此可见,由于是成为自己部分的三刹那之体性,因而器情世界一刹那也不是自性安住的。(源自《中观宝鬘论广释》)

5-2本颂重点

重点:此颂是遮破刹那自性安住的观点。

任何刹那绝对有一个后际,要灭尽的那部分叫后际;因为有后际,就会有初际和中际,这样就产生了次第性,一个刹那就出现了三个本体。因此推出刹那是有分的。

下一个颂词是接着破有分的自性成立。


颂词6

初中后三际,若如刹那析,

初中后三者,亦非自他成。

6-1消文释义

如果对方说:初中后三际各自分开自性安住。

驳:这种说法不合理,因为对于对初中后三者,如果也像观察一刹那性一样来分析有分无分,则各个都具有初中后三个部分。所分之刹那的初中后如果也是有实法,那么就离不开产生,如果少许产生,则不是由自他何者中自性安住而生。以上内容是破斥遍入天派有实法无分的观点而对自性成立加以否定。(源自《中观宝鬘论广释》)

6-2本颂重点

重点:本颂的推理方法与前一颂相同。

若初中后三际是实有的,则每个际又可分为初中后三者。

6-3思维讨论

如何衡量通过学习决定胜法以后,自己的中观见解是否有所提高?

提示:大家应该经常观察自己的相续,看一看在学习中观的过程中,自己的执著心是不是越来越减弱?如果没有减弱而是越来越强大的话,说明学得还不够深入。因为空性法门是打破分别妄念的,但是对家庭、生活、工作、地位、名声、财产等越来越贪执,说明对般若空性的见解非常薄弱和欠缺。作为学习空性法门的修行人,应该明白:一切法只不过是因缘聚合产生的一种假法,就像梦中的幻化物一样。以这种见解和行为来摄持,说明我们的中观见解已经有所提高。(源自上师《中观庄严论释》讲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