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笔记 | 《中观宝鬘论广释》第12课

一、科判坐标


二、内容归摄(总义):

本课宣说“教诫国王亦应通达深义”中“宣说二无我”科判中的内容。(详见上面科判坐标)

宣说二无我分二:一、讲解人无我;二、讲解法无我。

在中观论典中,大家经常听到“二无我”的说法,那么何为二无我?

上师在《中观庄严论释》解说中说:人无我实际是法无我的部分,麦彭仁波切在其他教言中说:就像树木和巴拉夏树一样,一个是总相,一个是别相。尊者在有关二无我的修法中也说:对我和我所的执著,叫做人我;而缘我和我所的执著以外的法,就是法我。比如我执著自己是人我,执著我的柱子、我的瓶子也属于人我;而认为这是瓶子、这是柱子,并未将它执著为是我的,这就叫做法我。



A、讲解人无我,即以理抉择五蕴不是我,从而生起无我的定解

1、阐明人我是依赖六界聚集而假立的存在;(详见颂词1)

2、通过五相观察遮破人我的自性成立。(详见颂词2)

B、讲解法无我,进一步以正理破五蕴的自性成立

1、通过分析地水火风各大种均没有实有的一和多(颂词3),说明四大种自性不成立(颂词4);

2、因为各大种并非自性存在,所以大种的混合或者集聚也不可能成为自性生:

1)大种各自分开不成立,它们的集聚也就不可能成为自性生;(颂词5)

2)以“无薪则无火”的比喻说明四大种是互相观待而存在;(颂词6)

3)通过遣除一些错误观点,进一步说明四大种都是依缘而生。(颂词7)

三、颂词详解及重难点分析:


颂词1

士夫非地水,非火风虚空,

非识非一切,此外士为何?

士六界聚故,非为真实有,

如是一一界,聚故真性非。

1-1消文释义

士夫本身不是肉——地界,也不是血——水界,又不是暖——火界,同样不是气——风界与虚空孔隙,不是明知之识,这就说明六界中每一界都不是补特伽罗;六界聚合体也不是人我。那么,在每一界与聚集二者以外,士夫到底是什么呢?

所谓的士夫是依赖六界聚集而假立的,如果寻觅假立之义,则不成真实。同样,每一界也是依赖微尘多分聚合而假立,它及它的本体在真实性中不成立。(源自《中观宝鬘论广释》)

1-2本颂重点

重点1:补特伽罗为梵语的音译,意译为数取趣、人、众生,指轮回转生的主体。数取趣,意为数度往返五趣轮回者,为“我”的异名。佛教主张无我说,故不承认有生死主体的真实补特伽罗(胜义之补特伽罗),但为解说方便起见,而将人假名为补特伽罗(世俗的补特伽罗)。此处士夫、补特伽罗、人我是同样的意思。

六界指地、水、火、风、空、识之六法,此处即是指五蕴。

重点2:所谓的人我是对蕴相续假立的释词,如《教王经》中云:“人为何是五蕴续,因即业惑充满已,有漏果蕴彼之我。”所谓的士夫,就是依赖六界聚集而假立的,是由业和烦恼牵引而投生到他世,与命根相联而生存。

1-3延伸讨论

破人我的重要性:

很多中观论典当中,首先都会破人我和法我,破人我的时候,最主要是把蕴破掉。《中观根本慧论》以五相推理来破;《入中论》中以七相推理进行破斥;《智慧品》是以总的方式对六界进行分析,说明所谓的人我只是一种假象而已;《中观宝鬘论》则从五大和合的角度进行遮破。不管哪一部论典都讲到:只是将蕴的假合执著为“我”,除此以外并不存在真正的我。

明白这一点以后,就如同去除将绳子视为蛇的执著一样,完全可以将我执完全推翻。对于一条花绳,在黄昏时很容易误认成毒蛇,后来通过照明灯等其他因缘,便可以认清只是一条花色的绳子,并不是真正的毒蛇,这时根本不会对绳子执著而产生恐惧感。同样,人们从无始以来就将蕴的聚合执著为“我”,通过中观的离一多因、金刚屑因等推理进行推敲,到了一定时候,完全通达“我”只是一种假合,真正的“我”在世界上本不存在,这时,依靠“我”产生的贪心、嗔心以及业和烦恼等,一切的一切都会销声匿迹。(源自上师《中观庄严论释》解说)


上师开示

上师在念完“非识非一切,此外士为何?”的传承之后开示道:

此处讲到人无我,这是佛教中非常重要的思想。

人不是地、水、火、风,不是意识,不是虚空,不是一切。抉择人无我的时候,禅宗经常会问:“我是谁?”然而从地、水、火、风、空、识逐个去观察时,会发现都不是我。 《中观宝鬘论》用分析四大或五大的方式来抉择人无我,有善根的人甚至依此就能证悟。

我自认还算稍有善根,因为小时候有一天放牛时,我在当地一位叫扎克茨洛的老修行人的一本小小的笔记本里(那时候宗教没有开放,不能公开学佛),看到《入菩萨行论》的一个偈颂:“齿发甲非我,我非骨节血。”这是《智慧品》中对人无我的抉择方法:牙齿、头发、指甲不是我,骨头和血液也都不是我。虽然当时没有任何闻思,没有任何佛教概念,但我却有一种从未有过的触动与震惊。我一边放牛,一边思索:哇,我确实不是牙齿、头发、指甲、骨肉、血……一切的一切都不是我啊。后来学习《入菩萨行论》时,才又重遇放牦牛时见到的这位 “昔日好友”。

我们现在让有些小孩读《心经》:“无眼耳鼻舌身意……”虽然他不能马上懂得其中含义,但可以帮他种下空性的种子。长大以后他才明白:原来小时候父母教我读《心经》,真是用心良苦,现在父母已经不在人世,我才证悟空性了。(众笑)也许你们都离开了人间,自己的孩子才会有一些感悟。

《中观宝鬘论》此处抉择人无我时,阐述了颠覆三观的甚深道理。如今的每个人,都为了生活奔波劳碌,疲于挣钱、忙着花钱,只有离开人世时才能消停。我们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我。但在胜义中,我的一丝一毫都不存在,这是多么的荒诞而愚昧啊!

所谓的中观,是龙猛菩萨通过智慧来抉择空性无我,让我们明白我唯是五蕴假合,在胜义中无迹可寻的宗派。佛教不会无理取闹地强迫我们接受“我”不存在的观点。一旦证悟这一点,从今往后,我们再也不会投生轮回。如果只是从理论上明白无我的道理,但因为没有证悟,我还是会存在,我的相续仍然会在轮回中不断流转。所以,我们需要通过闻思修来证悟无我空性,这一点尤其关键。



颂词2

蕴非我无彼,蕴我非互依,

非如火薪融,是故何有我?

2-1消文释义

如果说我派声称:尽管假立之因一切界不存在,但我是存在的。

下面以五相观察破这种说法:

(1)蕴与人我不是一体,因为会招致我是无常、众多等过失。

(2)我也不是像盘中有枣一样依于蕴,蕴也不是这样依赖我。

(3)也并不是蕴不存在而我随意可得,因为如此一来,二者就成了毫不相干的他体。

(4)我蕴二者也不是像水乳交融般浑然一体。

(5)我与蕴二者也不是如同火薪一样混在一起而不分彼此,一切有实法决定有自他的缘故。

通过以上分析,我又怎么能自性成立呢?(源自《中观宝鬘论广释》)

2-2本颂重点

重点:通过五种推理进行分析

“我”与“五蕴”既不是一体,也不是异体;既不是相互依止的关系,也不是相互具备的关系。如是补特伽罗依于蕴而命名,如同零件聚合而取名为“车”一样,本体成立的此法丝毫也无所寻得。例如,能不能在汽车上找到一个汽车的“综合体”呢?把所有汽车零件组装起来放在一起,似乎存在所谓的“综合体”(汽车)。但组装后的每一个配件与它们在组装前一模一样,一个不多,一个不少,除了这些配件以外,谁能找不出一个真正的“综合体”?在每一个配件上也都找不到一个“综合体”。

所以,所谓的“综合体”是一种错误的观点,是引人误入迷途的根源。

2-3相关教证

《优波离请问经》中云:“众生狱怖我已说,成千有情不厌离,然而死后堕恶趣,彼等众生永非有。”

2-4思维讨论

1、如果有人问:那么,以业力所牵而前往善趣、恶趣难道也不存在了吗?

提示:这仅仅是无明的迷现虚幻缘起,在真实性中,去者我的实法了不可得。

2、通达人无我,为什么会对众生生起悲心?

提示:世间此近取蕴由具烦恼的无明所引起而积业,从中形成痛苦。由无明分别而对蕴假立为人我,对色等也如此假立进而耽著的一切迷现。

依靠离一多因等来抉择,当通达仅是影像而无自性时,我与蕴所摄的诸法,所承许的有实法一丝一毫也不存在。比如,将蕴假立为人我,如同将绳子假立为蛇一样不成立,蕴也如绳子一般,如果对聚合假立的每一个部分加以剖析,则任何部分也不成立,结果只剩下缘起虚幻的显相而已。

如果通达了这样的道理,就不可能不对以无明为缘的一切众生萌生悲心与菩提心。


颂词3

三大非为地,非为互依离,

一一亦如是,故大如我妄。

3-1消文释义

三大种与地大不是一体,否则有地大具全其余三大种之法相的过失。三大种并不依赖此地大,地大也不依于其余三大种,否则有法相紊乱与异类并存等过失。由于一切不存在成实,因此不成立有所依能依的关系。如果对水等每一大种同样予以观察,则正如我自性根本不成立一样,实际上均是虚妄的。(源自《中观宝鬘论广释》)

3-2本颂重点、难点

重点:本颂以地大为例,破四大种的自性存在。其余三大种亦如是推理。大种也是对设施处微尘聚集而假立的,因此也可以用颂词2中的推理来进行分析。

难点1:依据《俱舍论》观点,“种”有所依或因的意思;“大”指能周遍一切色法。四大种,即指以四大作为因可周遍于色法的每一极微。

四大各有其作用:地大,能不舍而持受果色;水大,有令不散、聚合的作用;火大,能成熟;风大,能增上。四大的法相(也即特性):地,坚硬;水,湿润;火,暖热;风,轻飘或动摇。

要注意:地水火风四大种,并不是世间人们通常所说的地水火风,如“黄色的土地”“碧蓝的河水”“红红的火焰”等等。(源自上师《俱舍论讲记》)

难点2:以四大作为因可周遍于色法的每一极微,每个大种都是与其它大种一起周遍于色法,是相互观待安立。理解了四大的意义,就比较容易理解本颂和下颂的推理方法了。



颂词4

地水火及风,各皆无体性,

三无一亦无,一无三亦无。

4-1消文释义

因此说,地水火风一切各个都无有可成立的体性,为什么呢?因为三者不存在,每一个也就无有,无有一也就不存在三,因为无有组成之基础的缘故。(源自《中观宝鬘论广释》)。

4-2本颂重点

重点:“离一多因”的推理方法:指一个法如果自性存在,就必然或者以“一”的方式存在,或者以“多”的方式存在。详细可以参阅《中观庄严论释》。

4-3思维讨论

如何理解“三无一亦无”?

提示:可以思维,如果没有水、火、风三大,地大是否可以单独存在。


颂词5

若无三无一,无一亦无三,

则各自非有,如何聚而生?

5-1消文释义

假设无有三就不存在一,同样一个火大不存在,也就无有其余三大种,因此,一切大种各自本体并非自性存在。如此一来,又怎么能以一切混合或积聚而成为自性生呢?(源自《中观宝鬘论广释》)

5-2本颂重点

重点:本颂是建立在前面颂词推理的基础上,比较容易理解。每一个法分开观察的时候如果存在自性,那么合起来的时候可能会有自性。而每一个法分开观察的时候若都没有自性,那么和合起来的时候也决不可能重新产生一个自性。


颂词6

如若各自有,无薪何无火,

动碍及摄收,水风地亦尔。

6-1消文释义

如果对方说:由于分开的各自本体存在,所以聚集成立。

驳:如果四大种互不观待而各自本体单独存在,那么没有薪柴为什么火也不存在呢?应成有火的过失。再者,动摇、坚硬或阻碍、粘合或摄收这些法相即便不存在,它们的名相水、风、地这些大种也应成了每一个都单独存在。由于在互不观待的情况下各自本体存在的缘故,就像对火的观察一样。(源自《中观宝鬘论广释》)

6-2本颂重点、难点

重点:本颂是通过观察薪和火的相互观待,进一步破大种的各自本体存在。颂词中的“薪”,特指薪柴,泛指由地水火风四大聚集而成的能够支持产生火焰的基础。如果四大种分开的各自本体存在,那么即使没有薪柴,四大的法相也应该存在。

难点:薪和火的关系较难理解,但很关键,下面引用上师《四百论广释》中破大种实有的科判内容进行详细分析。

问曰:离开大种则无有色体等,然而大种不观待任何他法,所以应许大种实有。

“暖即是火性,非暖如何烧,故薪体为无,离此火非有。”暖就是火的本性,如果薪柴燃料不是暖热,又怎么能烧呢?所以不观待火,则薪体无有,离此薪体,火亦非有存在。

诸法以支体整体观察,最后分析至地水火风四大种,有人会认为地水等大种非观待任何支体而成,应该承认为实有。这种观点也不能成立。

比如,大种中的火大有能烧的性质,暖热是它的法相,而其余三个大种,是火的所烧。如果大种自性成立,火应该恒常为能烧,不能成为所烧,地水等应永远是所烧,而无有变动,可是实际中并不如是。

火燃烧薪柴时,薪柴的本性是否为暖性?若说是暖热,暖热即是火的法相,以薪柴已具足火的法相,如是所烧应成为能烧,而火本身也成所烧。如果说薪柴不是暖热,那又怎么燃烧呢?薪柴如果不具暖热,那它本身应永远不会燃烧,如是薪柴也不能成为所烧;但是,薪柴若不是观待火的所烧,即不能称为薪柴,否则应成石头、水等不会燃烧的物体也是薪柴,也是所烧。

因此,不观待火不可能成立薪柴,能烧所烧若观待成立,即如上所作分析,二者并非有自性,而是可以有变化的缘起幻法。因此所烧薪柴与火接触,无论具暖热还是不具暖热,不能成立为实体的所烧薪柴,而无所烧存在,能烧的火亦不能真实成立。

6-3思维讨论

如同对火的观察,如何分析水风地各自本体成立的过失?

提示:参考上面《四百论广释》中的思路进行观察。



颂词7

唯火乃共称,余三何自有,

三大亦不应,与缘生相违。

7-1消文释义

假设对方说:火在无有薪柴的情况下不生,这是众所共称的,因此是观待的,而其余三大种在无有观待的情况下自体存在。

既然此火大需要依缘而生,无有本性,那么其余三大种又怎么能够自体存在?其余三者也不应当与依因存在而产生相违,因为观待他法之故。(源自《中观宝鬘论广释》)

7-2本颂重点、难点

重点:就像火大种一样,其余三大种也都是必须依靠因缘才能产生的有实法,故不应该与缘起生的规律相违背。

7-3思维讨论

观察分析火在薪柴上燃烧的缘起规律,加深对四大种及其聚集自性不成立的理解。

提示:参考以上颂词及《四百论广释》中的解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