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笔记 | 《中观宝鬘论广释》第14课

一、科判坐标


二、内容归摄(总义):

本课为本论第一品《别说因果》的最后一课。

《别说因果》分别宣说了增上生和决定胜的因果,在“宣说决定胜因果”科判中,龙树菩萨教诫乐行国王应当了达空性缘起之深义,并为国王宣说了人法二无我之深义。

在宣说法无我时,首先破色蕴自性成立,接着类推破其余诸蕴自性成立,从而完成对法我的遮破。(见科判坐标)

本节课分为二部分内容讲解


A、前面已经以理证分析了大种、大种所造以及根、境、识、无明、业、因果等诸法均不存在成实,并依据教证说明了诸法无自性之义,下面继续破色蕴自性成立。

1、以比喻进一步说明诸法无自性之义;(详见颂词1)

2、说明中观见无有诽谤业果和断见之过;(详见颂词2)

3、破虚空成实;(详见颂词3)

B、同理推知其余四蕴(受想行识)也无自性。(详见颂词4)

三、颂词详解及重难点分析:


颂词1

不知故未见,智前本有者,

知彼故识前,后成如是灭。

许智火之薪,器情一切法,

具辨真如焰,焚烧而寂灭。

1-1消文释义

如果有人问:一切有为法是由无分别智毁灭而灭的,还是自体原本就是寂灭真如?

自性无生之义原本具足,然而由无明遮蔽而全然不知,致使异生未能了知或未能现见。本来存在的缘起性空,在圣者无分别智前能够完全现量重新了知,因此,在识前现量照见实相的智慧之后,一切增益之有法的戏论才如是灭尽。

承许如火般的修所生智之薪柴——一切器情所摄的所知法与能知,被无倒辨别此等的实相真如,具足证悟的智慧光明相达到顶峰的熊熊火焰,无余焚尽而达到寂灭。(源自《中观宝鬘论广释》)

1-2本颂重点、难点

重点:上节课中说到,诸法在圣者无分别智前的境界中即灭尽,那么,诸法是不是由无分别智所毁灭的?本颂即对此进行回答。

实际上,自性无生之义原本具足,每个众生相续中都具足佛性如来藏,即自性住种性清净,但被无明烦恼所遮蔽而不见自性;而释迦牟尼佛已经远离了一切暂时的客尘垢染(为离垢清净),此时既无有任何作者也不缘一切法,这就是智慧度的殊胜行为。

所以,圣者无智慧不是灭法之因,而是照见实相。

难点:本颂后四句用熊熊火焰焚尽薪柴作为比喻,说明在无分别智面前,器情一切法达到寂灭;《中观宝鬘论广释》中也说如同水融入水般,二取之戏论隐没于法界。请深入思维这二个比喻所代表的意义,相似体会圣者根本慧定的境界。

1-3相关教证

经中说:“不空少许若有则如来,毫未授记未说无迁变,各自之前永恒而安住,能增全然退失皆无有。”

1-4思维讨论

为什么我们承许佛陀教证作为自宗观点的依据,而不承许大自在派等外道本师的教证?

提示:无论是自宗他宗,其圣教都需要以正理进行观察,若正确则承许,若错误则舍弃。若明明有理证妨碍,还坚持说自己的教证正确,就是愚者的行为。

在《释量论》中,自宗宣说了佛陀为量士夫的道理,有兴趣者可以进一步学习。



颂词2

不知先假立,后即决定彼,

尔时不得实,岂能成无实?

2-1消文释义

如果对方说:由于你们唯一承认不存在,因而成了断见者。

驳:并不会成为如此,原因是:由具有染污性的愚昧不知所致,原先无有而假立为有,自宗只是确定抉择了自性空的真如,通达了有实法自己的无改实相,丝毫也不存在将有损减成无的过失。

如果对方又说:你们由于遮破了有实法成实而建立实空,因而属于有见。

驳:自宗只不过是破斥由愚痴而产生的增益,事实上,有实法本来即无实,因而并不存在遮破、建立的问题。

假设对方说:如果破法、无实在胜义也不存在,那难道不是又成了有实法存在吗?

有、无是观待成立的,所依有实法的本体任何时候连少许也得不到,依于它的无实法又怎么能成实存在?绝不可能。(源自《中观宝鬘论广释》)

2-2本颂重点、难点

重点:执著先前存在是增益的分别,执著无有的对治实际上也是增益,同样没有超离戏论,是以伺察意耽著空性,不是究竟的见解真实胜义。

难点:为进一步理解中观的真正见解,麦彭仁波切在《中观庄严论释》中的两句话非常关键:“否定眼前共同显现之此法的中观派何处也无有,承认自性成实法的中观也同样不存在。”即对于眼前各种各样的显现——瓶子、柱子、鲜花、佛像等,一概否认或者遮破的中观派何处也无有,中观派不会遮破世俗中所有的见闻觉知、前世今生等显现。承许自性成实的中观也同样不存在,中观派不承认任何实有之法。

2-3思维讨论

如果有人想:“畏惧对治法空性而舍弃罪大恶极,相反,欣乐依止空性无有过失。”这种想法正确?

提示:不能一概而论。身为初学者取舍所断与对治,不叫过失,而生起觉受定解之后这种妄念就不合理了,因为将执著法性的耽著与其他取舍的耽著也说为能障的缘故。诚然,空性的确是耽著有为等有实法的对治,但是证悟方便生空性之后于耽著对治的习气也需要断除。就像渡江河的方便需要航船,但已经越过江河后还是要舍弃它,如《金刚经》中说:“汝等比丘,知我说法,如筏喻者,法尚应舍,何况非法。”


颂词3

色法唯名故,虚空亦唯名,

无大岂有色,故唯名亦无。

3-1消文释义

假设有人说:无为法虚空是存在的。

驳:由于一切色法都依赖一个设施处而仅是假立名称的缘故,虚空也只是对无有触碍的部分假立的,唯一是名称,以外不成立实法。

如果说:那么,有阻碍的色存在吧。

驳:因色——一切大种无有自性前面已经分析完毕,由此,这些果色又怎么会有自性存在呢?根本无有,如同遮破因的果一样。理由何在呢?轮涅的一切法唯名本身也不存在自性成立,因为有名的一切有实法不存在之故,犹如兔角。(源自《中观宝鬘论广释》)

3-2本颂重点

重点:虚空等无实法的名言,是从无实法对立的有实法而来。所谓的虚空只是假立而已,自相并不成立。不论庄严虚空还是空隙虚空,只不过是从没有色法阻碍的角度安立为虚空,它的本体不可能存在。

3-3延伸讨论

1、有人说:“如果虚空不存在,那么世间将其列为五大种之一也就不合理了。”这种观点正确?

提示:仅仅是将色法不存在的、无有触碍的空洞洞的方所假立为虚空而已,虚空的本体丝毫也不存在,实际上,如果其本体真正有可缘的话,也就不能称之为虚空了。

2、大圆满法当中经常将自己的心比喻成虚空,说明“自己的心无生无灭,犹如虚空”。如果虚空的本体丝毫也不存在,上述说法不是不合理了吗?

提示:所谓的虚空只是徒具虚名而已,真实的本体并不存在。如果理解了这样的道理,也就会明白虚空作为万法无有本性之比喻的真正含义。佛经中说:“所谓见虚空,众生词言说,虚空岂能见?当观察此义。”人们虽然认为自己见到了虚空,并且评价虚空如何如何,这也只是一种词句的言说而已,谁真正见到了虚空呢?虚空根本不存在自相,所谓的见到虚空,也只是未经观察的一种愚笨人的说法,实际根本无法见到。在虚空等言词上采用各种名言,比如虚空不存在、虚空是无为法、虚空常有、虚空不能起作用等也是可以的;同样,对石女儿也可以说石女儿子的牙齿不存在、石女儿子的头发很难看等;诸如此类的语言以假立的方式可以安立,而其自体本身并不存在。(源自上师《中观庄严论释》讲解)



颂词4

如是当思维,受想行识蕴,

如大种及我,故六界无我。

4-1消文释义

如果有人说:其余诸蕴是存在的。

驳:并不存在,如是苦乐等受蕴、形形色色相的想蕴、心所等行蕴以及识蕴也应当如前面分析四大种那样观察有我无我,由此便可通达不存在成实,而是自性空,因为,如果这些体性或自性成立,则以上述的离一多因等正理寻觅,则丝毫也得不到成实之法,仅是喜爱戏论的一切凡夫所假立而已。所以说,正如补特伽罗一样,六界也不成立为我。(源自《中观宝鬘论广释》)

4-2本颂重点、难点

重点:五蕴含摄一切有为法,蕴皆是集聚为体,集聚之法都可以用离一多因正理成立无自性。

难点:空性与显现之间的关系。

二者的关系是,一者无有,则另一者也不可能存在;一者存在,则另一者也必定存在。比如,瓶子是空性就必定有显现,有显现的话,其本体也必定是空性的。所谓“色即是空、空即是色”的道理也在于此。二者存在的方式,既不是像黑白线搓在一起那样各自分开(即空的时候不是现,现的时候不是空),也不是排除一者后另一者才出现(即瓶子首先显现,被打烂后就变成空性了),或者是对心的本性最初没有认识时不是空性,一旦认识之后已经成为空性。

4-3相关教证

《方广庄严经》中云:“三有众生如梦境,于此无生亦无死,众生名命皆不得,诸法如泡如芭蕉。”《文殊游舞经》中说:“善女,当如何观六界?善女言:文殊,譬如三世间若以劫末火焚烧,甚至灰迹亦无有。”

至此,《中观宝鬘论》别说增上生决定胜因果第一品释终。


在本品结束之时,以大恩上师在《做才是得到》中的一段教言结尾,这段教言圆满诠释了增上生与决定胜之因果 :

若想事业顺利、家庭和合、身体健康,必须要积累福德;

若想修行无违缘,不误入歧途,必须要积累福德;

若想开启智慧,乃至开悟、成佛,必须要积累福德。

许多人对佛教的认识,经常有一种误区,认为“学佛就要不执著善,也不执著恶,一切皆空”,进而做什么都肆无忌惮。

其实,空执也是一种执著,而且是最可怕的执著。佛陀曾说过:宁可执著“有”大如山王,也不能执著“无”小如芥子许。

在没有明心见性之前,我们必须要执著善的、对的,这就相当于渡河的舟船,在未到彼岸之前,不可能将它抛弃。否则,刚到河中就把船给扔了,结果会怎么样?相信你我都清楚。

所以,学佛务必要从取舍因果做起,切莫用“不执著”为自己造恶找借口。同时,也千万不要把积累资粮放下,毕竟做一点点善事的功德也不可思议。

《旧杂譬喻经》中记载:

有一次,佛陀到舍卫城乞食,来到一个女居士的家门口。这位女居士戒行圆满,她将饮食供养到佛的钵中以后,退到一面,恭敬而住。

这时佛陀为她说法:“种一生十、种十生百,种百生千,如是生万生亿,得见谛道。”意思是,种下一,可以生长至十;种下十,可以生长至百;种下百,可以生长至千,乃至生长至万、至亿……最终便能见到真谛。

女人的丈夫不信佛法,听了佛陀的偈颂,就说:“沙门,你太言过其实了吧,施一钵饭,能得那么多的福吗?”

佛问:“你从哪里来?”

他说:“我从城中来。”

佛问:“你见到城中的尼拘类树有多高”

他说:“高达四十里,每年能收获数万斛的果实,它的种子就如芥子一样,很小很小。”

佛说:“那要播多少种子,才能长这么大的树?一升吗”

他说:“不用不用,只一粒种子而已。”

佛说:“你太言过其实了吧?种一芥子,就能长到四十里高,得十万果实?”

他说:“真是这样的。”

他说:“大地无知,尚能成熟如是果报,更何况以欢喜心供养佛陀一钵饭了?这个福德,是无法衡量的。”

这样一说,夫妇二人心开意解,当下获得圣果。

现在有些人对积累福德,持不屑一顾的态度,口口声声说:“一切都是空性,求福德干什么?这是一种执著!”

如果你真有那么高的境界,倒也可以。但一切皆空的话,你不修善、不求福,同样也可以不吃饭、不赚钱,可你平时又是怎么样的呢?

有些人喜欢走极端:要么认为一切皆空,什么都没有,故没必要积累福德;要么对空性一无所知,认为一切都实有不变,进而生起百般执著,招致万般痛苦。这两种行为都是误区。

要知道,万法虽然皆空,但因缘是不灭的,我们还是要积如幻的福,灭如幻的罪,才能断如幻的痛苦,得如幻的解脱。汉地的蕅益大师也说过:“以如幻根,缘如幻佛,灭如幻罪,生如幻福。”

假如你真正懂得了积福的必要,哪怕已证悟空性,甚至获得了佛果,也仍不会放弃行善积福。

往昔,佛陀的弟子阿那律尊者双目失明,衣服破了也没办法补,于是他大喊:“谁求福德?来帮我缝衣服吧。”

这时佛陀来到他面前,告诉他:“我希求福德,我帮你补衣服。”

一听是佛陀的声音,他吓坏了,连忙说:“佛陀!我不是说您,说的是其他人。”

佛陀回答:“为什么我不能做?成佛后也不能停止积福,福德越多越好。”

圆满如佛陀,尚且如此重视福德,更何况是我们凡夫人了?所以,不管你的境界如何高深,为了自利利他,从现在起也一定要广积福德。

怎么积福呢?就是要多行持善法,处处为他众着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