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笔记 | 《中观宝鬘论广释》第15课

一、科判坐标


二、内容归摄(总义):

本节课开始学习《中观宝鬘论颂》第二品“轮番说因果”中的内容。

在第一品中,我们分别学习了“增上生与决定胜之因果”,本品接着“轮番说增上生决定胜之因果”,“增上生许乐,定胜许解脱”,通过学习这二品,可以帮助我们理解因果正见,最终获得解脱之果。

轮番说因果分三:戊一、决定胜之因果;戊二、宣说增上生之因果;戊三、复说决定胜因果。

决定胜之因果分二:己一、破边执见;己二、甚深难证之理。

在第一品“广说决定胜之摄义”科判中,龙树菩萨讲解了人法二无我,那么,二无我与破边执见有什么关系?

实际上,人法二我可以划入四边当中。

首先,人我认为我存在实有,所以是有边,破掉人我就是打破有边。但人我只是有边的一部分,所以破人我只是破了有边的一部分。其次,法我可以归摄为四边,比如,承许瓶子、柱子、五蕴等自性存在属于有边。认为没有瓶子、柱子属于无边所摄,无边是认为无实有存在,是法我的一部分。亦有亦无边,指一个法上存在有的部分,也存在无的部分,既是有也是无,有无同体。非有非无边,即不是有也不是无。

本节课学习“破边执见”,首先对科判“破边执见”简单进行分析。

边就是边执、边戏的意思,四边指有边、无边、亦有亦无边、非有非无边,即本节课颂词4中的“有无俱非俱”。“破”是破除的意思,“破边执见”指破除我们对四边的执着。

破边执见分三:庚一、以比喻能忆念前述内容;庚二、以教理真实遮破;庚三、是故佛未授记四边。(详见上面科判坐标)

本节课学习“以比喻能忆念前述内容”和“以教理真实遮破”中的内容,分为二部分


A、在第一品中,通过理证和教证遮破了人法二我的自性成立,此处通过芭蕉树无有实质的比喻,说明六界以及依于六界而假立的补特伽罗或士夫微尘许也不成立实有的道理。(详见颂词1)

B、以教证、理证成立我与无我、有实无实均不存在自性,并提出佛陀为何未授记轮回后际的疑问

1、在真实义中,我与无我均自性不成。(详见颂词2)

2、以教理宣说真妄二者并非真实成立,从而遮破有或无的自性成立。(详见颂词3)

3、佛未宣说四边的原因。(详见颂词4)

4、提出佛陀未授记轮回后际的疑问(详见颂词5),对此疑问的答辩将在下节课中学习。

三、颂词详解及重难点分析:


颂词1

犹如芭蕉枝,尽析无所有,

倘若剖析界,士夫亦同彼。

1-1消文释义

犹如对芭蕉树枝聚合而成的一堆加以剖析寻觅,所谓芭蕉树的实质一无所有。同样,被称为各种界的补特伽罗或士夫也是如此,如果以智慧观察剖析六界,则如同上述比喻一样,所谓的士夫微尘许也不成立实有。(源自《中观宝鬘论广释》)

六界指地、水、火、风、空、识等六大。

1-2本颂重点

重点:本颂所在科判为“以比喻能忆念前述内容”,“前述内容”指第一品的最后一个颂词“如是当思维,受想行识蕴,如大种及我,故六界无我”,即以离一多因等正理寻觅诸法的体性,丝毫也得不到成实之法,仅是喜爱戏论的一切凡夫所假立而已。本颂通过剖析芭蕉枝的比喻来说明同样的道理,通过观察身边的事物,我们可以很好地理解甚深法义。

1-3相关教证

经中云:“如于潮湿芭蕉树,为求实质士剖之,然诸内外无实质,一切诸法如是知。”

1-4思维讨论

许多经论中也以芭蕉树为比喻来说明诸法无有实质。如《入菩萨行论》中云:“犹如芭蕉树,剥析无所有,如是以慧观,觅我见非实。”上师针对此颂词开示道:

因果所依的相续之我,只能在心识上安立,但心识通过未来、现在、过去三时观察,并不存在任何实质,就像芭蕉树一样,从外到里一层层剥开后,只有一个个皮壳,根本找不到坚实的部分,如同一筒卫生纸。《三摩地王经》云:“如湿芭蕉树,人析求其坚,内外不得实,诸法亦复然。”同样,从轮回乃至涅槃之间的万法也没有任何实质,佛经中说过,甚至超越涅槃之法也是如梦如幻的。

我们在剖析人我时,应该像剥芭蕉树一样,不论是观察六界还是用七相推理,从皮肤、血肉一直到骨头、骨髓,身体上找不到实有的我;从眼识一直到意识,心识中也遍寻不到我(若认为“我”在心上存在,也可观察自心是否找得到,如果找不到,“我”就不可能存在)。通过自己的智慧和传承上师的加持,再加上这么殊胜的推理方法,最终得出一个结论:“我”在胜义中不存在,如同芭蕉树。龙猛菩萨在《大智度论》中也说:“诸法如芭蕉,一切由心造,若知法无实,知心亦是空。”(源自上师《入行论讲记》)



颂词2

诸法称无我,是故诸佛说,

六界皆无我,即为汝抉择。

如是我无我,真实不可得,

故大能仁遮,我与无我见。

2-1消文释义

从圣教的方面来说,一切法成立体性无我。为此,三世诸佛说,由此缘故,诚信圣教当观所谓的无我。

假法补特伽罗与设施处六界这一切均不成立为我,这里以诸多理由为国王你抉择而宣说。

诚如前文中所说,在真实义中,诸法中我与无我二者真实如实不可得,正由于我与无我自性成立是颠倒之见,大能仁佛陀才对这两种边见进行了遮破。(源自《中观宝鬘论广释》)

2-2本颂重点、难点

重点:本颂所属科判为“以教理真实遮破”诸法的自性成立,前面通过理证分析遮破了诸法的自性成立,所以佛陀所宣说的圣教量是经得起理证观察的,我们应该对诸佛菩萨及其教言生起诚挚信。

难点:理解一切法成立体性无我,同时也要理解无我自性不成,即“如是我无我,真实不可得”。

“无我”可以对治对“我”的执着,而“无我”是观待“我”而假立的,所以,如果“我”不存在,“无我”也不可能真实存在。因此,我与无我二者均自性不成。

2-3思维讨论

《宝积经》中云:“迦叶,所谓我是一边,所谓无我是第二边,此二边之中间,即是无色、无表等中观之义。”如何理解此处“中间”?是指左右二边的中间?

提示:此处“中间”只是一种表达方式,不是真实存在。


颂词3

佛说见闻等,非真亦非妄,

倘若成违品,彼二实非有。

如是胜义中,此世离真妄,

故于真实中,佛不许有无。

3-1消文释义

大能仁佛陀说,眼见色法、耳闻声音等六境,并非真实成立也不是本无虚妄的。原因在于,前者是从依于真如的角度而言的,后者是指在名言中。

如果有人说:由此可见,真妄二者并不是依靠实空真如而宣说的。

驳:这种说法不合理,即便与有实法自性成立的方面相对立的违品无实法需要自性成立,但由于有实法自性不成立的缘故,无实法也不成立虚妄的自性。这样说的理由是,真妄二者并非真实成立之故。

真实显现如果不成立,那么对治法虚妄显现也无法立足,因此耽著它就是过失。见闻等仅是分别而并不真实。可见,如果从胜义的角度出发,现有一切世间界本来即超离自性成立的真妄。

如果有人问:难道佛陀不也亲口承认名言中存在有无吗?

综上所述,从真实详尽分析的侧面,不见真妄一切,由此佛陀并不承许一概说自性成立有或无。(源自《中观宝鬘论广释》)

3-2本颂重点

重点:本颂词是宣说“有实法无实法的自性不成”,重点在于理解“眼见色法、耳闻声音等六境”非真实成立也不是本无虚妄,前者是从依于真如的角度而言的(一切万法的真实自性根本没有),后者则是指在名言中(存在见闻觉知的现象)。所说角度不一样,但实际并不矛盾。

难点:通过学习离一多因等理证分析方法,我们能理解万法不成立自性,为破边执见,我们还要理解虚妄也不成立自性,即“非真亦非妄”。

3-3相关教证

《梵胜心请问经》中云:“无诤之此法,诸佛所宣说,若知世等性,此无真或妄。何者若已得,真或妄此教,边执者成我,无别于外道。”

《优波离请问经》中云:“具眼一切则可见,眼虽可见诸色法,夜无诸缘不可见,是故离聚乃分别……”

3-4延伸学习

理解有实法和无实法之间的关系。

在世俗中,外境的法相安立为能起功用。而无实法——虚空中的鲜花等,依靠自力和他力都不可能在这个世界上显现。那么,无实法是依靠什么安立的呢?依赖有实法来安立。

比如说“无瓶”,依靠有瓶可以建立瓶子没有。因明中,将其称为“遣余”,这在因明中是非常重要的概念。遣余可以分语言的遣余和分别念的遣余两种。语言的遣余,比如,我口头上说柱子,此时除柱子以外的瓶子等所有名词全部抛开,从而建立了柱子;分别念的遣余,我心里面想柱子的时候,除柱子以外的其他法——瓶子、山川等等全部除开,唯一建立了柱子这一法,这也叫做意识上的遣余。因此,遣余以总相的方式来趣入。

所以,无实法依靠遣余的方式可以假立,比如石女的儿子,从石女没有儿子这一角度,可以称为石女儿,我们在心里可以如此假立,但它的自相其实根本不存在。(源自上师《中观庄严论释》讲解)

3-5思维讨论

我们的眼睛明明可以看到外境的色法,为什么佛陀却说“眼见色法、耳闻声音等六境”非真实成立?

提示:眼根虽然可以见到诸法,但完全是依赖因缘聚合(比如在夜间无光时眼根则不可见)的分别显现。如果真实可见,则不需要观待因缘。


上师开示

在念完“故于真实中,佛不许有无”的颂词后,上师开示道:

世间中的一切,无论真假,在胜义中都不存在。所以,如《三摩地王经》云:“有无是二边,净不净亦尔,是故有智者,离边不住中。”佛陀最究竟的观点,是既不承认单独的有,也不承认单独的无,有和无都是边。智者不会住于边,连中间也不住,这就是中观。很多人以为中观就是住于中间,或者观中间才叫中观,这都是不正确的。不观中观才是真正的中观。

我翻译的《八大菩萨传》里有一个《寂调音所问经》,讲到:文殊师利言:“天子。彼所说法不为生贪欲故,不为尽贪欲故。不为生嗔恚故,不为尽嗔恚故。不为生愚痴故,不为尽愚痴故。不为生烦恼故,不为尽烦恼故。所以者何?夫法无生则无有尽。”有人问文殊菩萨:“你去的刹土是什么样的?”文殊菩萨说,“在那个刹土里,佛陀对贪嗔痴不赞叹,对远离贪嗔痴也不赞叹,对贪嗔痴产生与否都不在意,只有远离了四边八戏,才是真正的中观。”

所以,若想让我们的学佛达到较高的境界,千万不能沉溺在单空或单独的有无之中。否则就说明我们还没有弄明白心的本性,对中观般若实相一无所知。只有远离了所有的言思,才算对中观的境界有一定认识。

其实不用问别人,也不用问上师:“我是不是证悟了?”我也看不出来什么。也许这段时间你吃得比较好,长胖了,这个能用肉眼见到。除此之外,光凭眼睛是无法看出证悟与否的。有些证悟的人很瘦,有些证悟的人很胖,从外表上无法辨别。但自己依照正确的见解,应该可以判断自己所达到的证悟境界。



颂词4

如是一切法,全然皆非有,

故佛如何说,有无俱非俱?

4-1消文释义

如果有人说:遮破自性存在之后就成了永不存在,或者,遮破不存在就成了永远存在,因为真实存在、真实不存在相违。

驳:真实存有、无二者自性均不成立,由于我与世间一切法在何时何地自性成立绝对有与无都不存在的缘故,遍知佛陀如何开示说“世间有边、无边、二俱、非俱”呢?这正是佛未宣说四边的原因所在。(源自《中观宝鬘论广释》)

4-2本颂重点、难点

重点:“有无俱非俱”指四边,“有”指“有边”,“无”指“无边”,“俱”指“亦有亦无”,“非俱”指“非有非无”。“四边”包括了众生的一切执着方式。

众生看待事物的方式,通常不是落到有(边)里面就是落到无(边)里面。佛法对于有和无都要破掉,在打破有的时候并不承许无,打破无的时候也不承许实有,这就是本论所揭示的万法自性。

难点:“如是一切法,全然皆非有”,一切法没有一点自性,我们要改变对有、无的执着。

4-3思维讨论

佛陀未宣说四边的原因是什么?

提示:因为有、无以及建立在有、无之上的俱、非俱,都没有一点自性。


5-1消文释义

假设有人说:虽然未授记轮回的前际,但对轮回的后际不作授记不合道理,因为:先前已涅槃、未来将出世、现在住世的圆满正等觉不计其数,每一尊佛也是变成俱胝数将更多的三世一切众生安置于解脱果位,他们正是为了一切有情才安住于三世来成办将众生趋至涅槃的伟业。

前所未有的众生不可能产生,因此众生不存在增长的情况,佛陀安住三世也不是增长世间众生的因,那么,佛陀为什么不授记众生的前际与后际?(源自《中观宝鬘论广释》)

5-2本颂重点

重点:对方提出应该授记众生的前际与后际的理由为:既然前所未有的众生不可能产生,佛陀安住三世也不是增长世间众生的因,因此众生的数量不会增长,而过去、现在、未来有无数佛陀出世并度化了无量众生,佛陀每度化一个众生,众生的数量就会减少一个,因此必然会存在一个众生被度化干净的后际,佛陀为什么不对此进行授记呢?

对方推理的逻辑似乎很有道理,如何答辩?我们先自己进行思维,下节课中将学习龙树菩萨是如何答辩的。

5-3思维讨论

反观自心,我们会不会有同样的疑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