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笔记 | 《中观宝鬘论广释》第16课

一、科判坐标


二、内容归摄(总义):

本节课继续学习第二品“轮番说增上生与决定胜之因果”中的“决定胜之因果”,仍然在“破边执见”的科判中。

在上节课的最后一个颂词中,有人提出疑问:既然前所未有的众生不可能产生,佛陀安住三世也不是增长世间众生的因,因此众生的数量不会增长,而过去、现在、未来有无数的佛陀出世,度化了无量众生,佛陀每度化一个众生,众生的数量就会减少一个,因此必然会存在一个众生被度化干净的后际,那么,为什么佛陀不对此进行授记呢?


本节课首先对此疑问进行答辩,最后明确告知我们佛陀未授记四边的原因。(见上面科判坐标)

答辩内容分二:一、轮回生灭去来自性不成之比喻;二、轮回唯是假名而已。

分为三个部分来学习

A、说明没有对非法器宣说无我空性之理的原因。(详见颂词1)

B、通过幻化象马的比喻,说明世间一切万法无生、无灭(详见颂词2),无来、无去(详见颂词3)

C、通过了知万法本体无自性的甚深之义,成立轮回仅是名言假立而已。(详见颂词4)

最后总结佛陀未授记四边的原因。(详见颂词5)

三、颂词详解及重难点分析:


颂词1

异生前保密,此乃甚深法,

世间如幻即,佛教真甘露。

1-1消文释义

对上述辩争进行答复:耽著有实法成实而诽谤真如的寻思者虽然询问了十四边,但佛未予以授记,其原因是,对异生前要保密的是甚深之法,为什么呢?世间在迷乱者前虽显现然而似现不成如幻术一般,这相当于是佛教中的醍醐甘露,并不是被实执所蒙蔽的所有愚者颠倒假立的一切。(源自《中观宝鬘论广释》)

异生——凡夫之异名,凡夫轮回六道,受种种别异的果报而生。

醍醐甘露,印度注释中说“这是获得佛果的主因”。

1-2本颂难点

难点:对方问佛陀为什么没有授记众生的前际后际,而龙树菩萨在本颂中回答说成佛之深密主因于非法器前莫宣说,龙树菩萨为什么会如此答辩?

可以这样来理解:提问者耽著有实法成实,认为世间有一个个自性真实存在的众生,他们被佛陀一个个地度化而趋至涅槃,所以众生数量只会减少不会增加,于是总有一天会被全部度化,因而轮回存在后际。但实际上,在世间凡夫面前貌似真实的显现,就像幻术一样似现不成、无有自性。

因此,对于耽著有实法成实的寻思者所提出的这个问题,佛陀不作正面回答,是为了避免引发常断邪见——如果正面回答,就等于认可了提问者“众生有自性,然后自性灭尽”的说法,从而落入常断二边之中。如果通达了空性,就不会提出这样的问题。

1-3延伸学习

何为十四边?

十四边即十四无记法:我与世间是常、无常、既常亦无常、非常亦非无常,此为前际四边,世间与我为有边、无边、既有边亦无边、非有边非无边,此为后际四边,如来涅槃后现、不现、既现亦不现、非现非不现,此为涅槃四边,身体与命是一体或异体,这些即是所谓的十四种未授记之法。

佛陀曾郑重地说:“对于此等问题,不要去思维是此是彼的道理。因为依此并不能使他们心趋寂灭,反而会使他们更加愚钝、大失所望。”例如,对于这些外道所问的我是否常有,从事物本体角度而言,当然是无我,但如果对被实执所蒙蔽者遮破我,根本不会有任何意义,对方必定认为实际上并不是这样而加以否认。佛陀正是考虑到这一点,才没有对此等提问予以答复。

1-4思维讨论

甚深之法为什么要在异生前保密?

提示:非法器故,宣讲有害无利。


颂词2

犹如幻化象,虽现生与灭,

然于真实中,无生亦无灭。

如幻之世间,虽现生与灭,

然于胜义中,无生亦无灭。

2-1消文释义

犹如由因缘所显现蒙蔽人们视野的虚幻大象,在名言中虽然显现为生与灭,但在胜义中本来就不存在真实成立的生与灭。同样,虽然显现成实,但实为空性如虚幻般的此世间,仅仅在名言识前显现分中显现产生与灭亡,可是在究竟胜义中,丝毫也不存在自性生与自性灭。(源自《中观宝鬘论广释》)

2-2本颂重点、难点

重点:作为凡夫,我们很难理解深密的空性法门。为帮助我们理解,佛陀就通过世间比喻来让我们体会空性法门的味道。常用有幻化八喻:

(1)如梦:一切本来无有而在迷乱者面前显现,犹如梦境。如《月灯三昧经》云:“见于三有犹如梦想。”

(2)如幻:由因缘缘起聚合而骤然显现,犹如幻术。如《大智度论》云:“一切诸行如幻。”

(3)如光影:本来无有而显现为有,犹如光影。《华严经》云:“一切色相犹如光影。”

(4)如阳焰:正在显现之时不成实有,犹如阳焰。

(5)如空谷声:里里外外均不存在而显现,犹如谷声。如《月灯三昧经》云:“如人在山谷,歌哭言笑响,闻声不可得,诸法亦复然。”

(6)如寻香城:无有能依所依,犹如寻香城。

(7)如影像:现而无自性,犹如影像。《父子合集经》云:“智者观诸世间法,譬如镜中现影像。”

(8)如幻化城:本来无有之中显现一切,犹如幻化城。

通过幻化八喻,首先了达房舍等外境显现均是虚妄的本性,再通过观察显现这些的作者——有境心的自性,从而在对境显现不灭当中,止息执着对境的分别念,于证悟虚空般明空法性的境界中安住,这种远离一切戏论不可思议的境界,就是万法的实相。(以上幻化八喻内容源自上师《前行广释》)

在实地修持空性法门时,我们要了知一切显现在胜义中是空性的,在世俗中则观为无实有的空色幻化八喻。

难点:观看魔术的愚者与魔术师虽然是相同见到魔术的幻化,但执着方式却迥然不同。魔术师自己了知虽然显现,但马象却不真实;观看魔术的愚者却将幻化的马象执为真实而加以耽著。

同样道理,异生与证悟真如的诸位圣者尽管相同见到世间万事万物,但凡夫见为实有并执著,而诸位圣者通达如幻无实而没有耽著——七地之前清净后得世间智慧所见前,虽然会出现真实显现许,但不存在实有分别念,而八地以上连真实显现许也不出现。

2-3相关教证

《金刚经》云:“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

2-4思维讨论

如何通过幻化的比喻来理解凡夫与佛菩萨境界的区别?

提示:好比一个幻化师变出大象骏马,一部分人的眼识被迷惑,认为外境中有自相的象马,对此既有显现也有贪执;幻化师面前虽有显现,但一点贪执也没有;未被幻术迷惑的人,看不到象马的显现,也没有对其的贪执。同样,对于骨肉血液组成的身体,凡夫人既有显现也有执著;作为大乘菩萨,后得时(出定)有身体的显现,但却没有对身体的贪执;获得佛果以后,既没有身体的显现,也没有对身体的贪执。(源自上师《入行论讲记》)


颂词3

譬如虚幻象,无来亦无去,

愚心所致已,真实无安住。

如是幻世间,无来亦无去,

愚心所致已,真实无安住。

3-1消文释义

犹如虚幻的大象真实本体无生,因而正当产生时,从何处也不来,最终也不去往何处,然而执著马象自性能去能来只是由于咒语等蒙昧心所导致的,真实性中,丝毫也不存在于真实本体中安住的情况。正如此比喻一样,这些器情世界现而无自性,如同魔术师的幻化一样。因而最初从何处也不来,最终何处也不去。可是,所有凡夫却执著器情的这些法自性能来能去,这只是由无明之毒蛊惑内心所致,真实性中安住自性丝毫也不成立。(源自《中观宝鬘论广释》)

3-2本颂重点

重点:前一颂以幻化的比喻说明诸法无生无灭,本颂以同样的比喻说明诸法无来无去。

咒师准备好木块,石头等物,通过咒语可以让人眼前出现幻物象马等,因为这是幻术,所以我们能够很清楚地了知象马是没有实际的来去的。

但凡夫因为由无明之毒蛊惑内心所致,会执着器情的法自性能来能去。然而,如同魔术师的幻化一样,这些器情世界现而无自性,因而最初从何处也不来,最终何处也不去。

3-3相关教证

《三摩地王经》中云:“此等法不住,非有住此等,无住虽说住,自体不可得。”

3-4延伸学习

有实宗发出疑问:“如果证悟了空性,一切都空了,就像声闻入灭一样,那么菩萨不应住于轮回救度众生,也不应精勤于修习大乘道果,这样一来,对自己和他人有什么利益呢?”

答:《入菩萨行论》中云:“为度愚苦众,菩萨离贪惧,悲智住轮回,此即悟空果。”

证悟了空性以后,不但不会有这种过失,反而对自己、对他人、对天下无边的众生有无穷利益。因为大乘菩萨通过精进修持,证悟空性之后,能够看破一切,远离贪惧二边,对轮回中的色声香味、五欲六尘,不会像凡夫俗子那样贪执,也不会像声闻缘觉那样恐惧。菩萨依靠大智慧和大悲心,虽住于三界以各种形象利益众生,却不会像声闻一样堕入寂灭边,中断了利他的相续;也不会像世间人一样堕入有边,沉溺在轮回的惑网中,不能自拔。

对大乘菩萨来说,虽已了知万法皆空,但不会因此舍弃救度众生的事业,这即是证悟了空性的结果。没有证悟空性的话,会像声闻一样,认为轮回火坑特别可怕,度化众生难如登天,一想到凡夫人的污言秽语、邪见如山,他们唯恐避之不及,宁愿独自一人趋入安乐的涅槃。然而菩萨不会这样,他们虽住于世间,但以胜义空性的加持,于世间不断救度有情,而不会为轮回烦恼所染。如《华严经》云:“犹如莲华不著水,亦如日月不住空。”莲华生长在淤泥里,却纯洁无垢,出淤泥而不染;日月住在虚空中,但能自在洒脱地运行,不滞于任何一处。又云:“不离于世间,亦不著世间,行世无障碍,如风游虚空。”菩萨不会离开世间,也不会耽著世间,他的一切所行毫无障碍,犹如空中的风。

所以,证悟空性的大乘菩萨,在智悲力推动下,永远不会舍弃众生,如地藏菩萨所发之愿“地狱不空,誓不成佛,众生度尽,方证菩提”,乃至轮回未空之前一直住于轮回。(源自上师《入行论讲记》)


颂词4

超越三时性,唯是名言立,

一切有或无,世间岂实有?

4-1消文释义

正如刚刚所说的那样,由于在胜义中是超越三时生灭去来的体性,因此唯一是假立名称的名言而已,除此之外,何法先前自性存在或者后来变成无有的一切世间决定不存在成实。(源自《中观宝鬘论广释》)

4-2本颂重点、难点

重点:一切显现法在真实义当中超越过去、现在、未来,无自性可得,是虚妄的自性,没有实实在在的本体,只是名词与言语的分别假立。对世间有或无的执着,都是不应有的,打破了有无之后,世间的本性才显现。

难点:有和无本身是相互观待的法,没有实在的“有”,也没有实在的“无”。

4-3相关教证

《三摩地王经》中云:“三有如梦无实质,速灭无常如幻术,无来亦无由此去,相续恒空无有相。”又云:“出生以及成死亡,然无有生无死亡,何者了知此法理,不难获得此等持。”

4-4思维讨论

1、此处说轮回唯是假名而已,是不是涅槃也唯是假名?

提示:轮回和涅槃是相互观待的。

2、如果轮回唯是假名,那么是不是平时我们也不用取舍因果?

提示:麦彭仁波切说过,没有破显现的中观派。瑜伽士承认柱子、瓶子是显现的,外道和未学过宗派者也承认是显现的,这上面没有任何辩论。但同样是显现,但平凡世间者被无明烦恼所障,见到柱子、瓶子等法就执为实有存在,并没有认识到它现而无自性,如幻、如梦、如阳焰的本质。而瑜伽士却了知此理,知道一切法虽然显现,却犹如水泡般不实,不会对此产生执著。

莲花生大士说:“是故见比虚空高,取舍因果较粉细。”所以,即使有再高的实相见解,不管是大圆满、大中观、大手印,还是禅宗、净土宗的殊胜见,取舍因果的行为也要细致入微,就像很多高僧大德一样,丝毫的恶法也不做,点滴的善法也要行持。


颂词5

佛陀由此因,未授记有无,

二俱非俱边,而非由他因。


5-1消文释义

遍知佛陀考虑到胜义中无所授记,对有些所化众生宣说无有实义,由于上述的原因,也就是超离四边的缘故,而对世间有边、无边、二俱、非俱所有四种类别没有予以授记,而并不是由于除此之外的其他原因。(源自《中观宝鬘论广释》)

“此因”指前面所说一切法无来、无去、无自性,真实义中超离四边。

“非由他因”,不是因为其它因,完全是因为一切法本性中没有四边的缘故而不授记。

5-2本颂重点

重点:一切法远离有边、无边、二俱、非俱四边,故佛陀未授记四边。

有边:指有边际,就像顺世外道所承许的那样,今生完结而不转后世,否定后世,因此称摄之见解。如果佛授记一切法具有边,就会符合顺世外道的观点。

无边:数论派所承认的今生的我趋入后世,而观察趋入对境,称为动之见解。如果授记具无边的话,就和数论外道的观点一样了。

有无二俱边:诸如有些裸体外道认为,暂时有边,自性无边,趋入有无二者,称为散之见解。若佛陀授记有无二俱,亦有亦无,就符合裸体外道观点了。

非俱:像犊子部承认的那样,补特伽罗聚合与独立何者也不可言说,全盘否定一切,称为收之见解。佛陀若授记非俱,则符合犊子部的观点。

5-3相关教证

《宝云经》:“大转妙法轮,方寂灭无生,自性涅槃法,怙主汝宣说。”又云:“轮回末不得,前际无法相,未来亦当知,故入业所作……”。

5-4思维讨论

通过了知佛陀没有授记四边的原因,是否对佛陀更加生起信心?

提示:可以参考本论前面颂词:“世间有边耶?问时佛默然,如是诸深法,非器前不说,故诸智者晓,佛陀为遍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