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笔记 | 《中观宝鬘论广释》第19课

一、科判坐标


二、内容归摄(总义):

本节课继续学习第二品中的“宣说增上生之因果”科判。本科判首先从正面宣说“成办增上生之因”,接着从反面告知“断除恶趣之因”,最后教诫我们务必要断除对于自他今生来世有害的一切非法,唯一修行对自他有利的妙法,即“以弃非法而行正法”。

“成办增上生之因”分二:辛一、总说修学增上生之因;辛二、修学增上生之特殊因。

在上节课中,我们学习了“总说修学增上生之因”,龙树菩萨教诫乐行国王,通过恒常依止正法,就能具足五种功德;在统治国家时依止高尚规范,才能令举国上下皆大欢喜;对曾经加害过自己的仇敌,也要奉行慈爱等法。反之,如果以恶规治国,将导致自他在多生累世中感受难忍剧苦。


本节课学习“修学增上生之特殊因”,此处所学特殊因包括四摄、实语等四德、依止善缘助伴三种,作为国王(或者负责人及修行者)应该修学和依止。(详见以上科判坐标)

本节课所学内容分为两部分:

A、修学四摄

通过修学四摄法,既可以成熟自相续,还可以摄受、引导、教诫他众修持世间和出世间正法,成办弘法利生大事。(详见颂词1)

B、修学实语、布施、寂静、妙慧等四德

1、宣说实语的功德利益和妄语的过患,教诫我们应如何取舍并绝对断除妄语;(详见颂词2)

2、宣说布施的功德利益和吝啬的过患,教诫我们要断除吝啬之心而竭力布施;(详见颂词3)

3、依止寂静能使国王备受人们敬重,具有威严,语言有分量,所以应当修学;(详见颂词4)

4、如果具有妙慧,就会拥有四种功德,因此要策励修行辨别取舍的智慧。(详见颂词5)

龙树菩萨还归纳告诉国王,拥有四德并为之庄严的君主,将为世间主尊天神与人类共相顶戴、称颂,因而要力求具足四法。(详见颂词6)

三、颂词详解及重难点分析:


颂词1

布施及爱语,利行与同事,

当依此一切,摄世与正法。

1-1消文释义

世人喜爱布施,通过施舍财物等而将众生摄受为眷属;增上生决定胜中要说合意的爱语而令人起信;引导他众的方便自己也要身体力行,此为同事;教诫实地行持暂时究竟的功德利益即是利行。应当依靠这所有四摄来成熟内心,进而再摄集暂时世间与究竟妙法,成办弘法利生的大事。(源自《中观宝鬘论广释》)

1-2本颂难点、难点

重点:四摄法一般是属于利他的菩萨行,此处将其归为增上生之特殊因,是教诫我们应当依靠四摄来成熟内心,进而成办弘法利生的大事。尤其作为国王(或者团体负责人),不光是自己要行持增上生之因,还要通过四摄法引导他众行持增上生决定胜之因。

难点:虽然此处把四摄法归为增上生之特殊因,但如果能够安住于空性见解或者三轮体空的境界中行持四摄,四摄法也就成为决定胜之因。

所以,在轮番学习增上生和决定胜之因果时,尤其在修学增上生之因时,最好能做到以无我空性见摄持。

1-3思维讨论

为什么喇拉曲智仁波切将修学四摄、实语等四德和依止善缘助伴归为修学增上生的特殊因,这三种因特殊在哪里?

提示:本论是龙树菩萨对乐行国王的教言,作为国王(或者团体负责人)在成办增上生之因时,与一般修行者相比,有其特殊之处,比如能够施加影响的众生数目更为广大,反之可能受到的散乱因素也会更多。


颂词2

国王唯实语,令生坚固信,

反之说妄语,最令失信心。

无欺即实语,转心非真实,

唯利他故真,不利故为妄。

2-1消文释义

身为国王,纵然具有其他许多过失,但如果唯一拥有说实语的美德,那么现世中也值得他人信赖,并可感得令人生起稳固不退的诚信,

相反,如果一味说妄言,也是最能令他人丧失信心的主要因素。所以,唯一要言说实语。

言说不欺诳他众的语言即是说实语,相反则不真实,表面似乎真实,但由转变别人心思或想法所生的不具意义的语言实际也是不真实的妄语。

借助具有意义的言词唯一利益他众就是说实语;由于对他不利的缘故,反方面的词语是妄言,表面似乎实事求是,但也并不真实,只对他众有害。所以,绝对要断除妄语。(源自《中观宝鬘论广释》)

2-2本颂重点 、难点

重点:说妄语的果报非常多,本颂主要是从具足信心的角度来宣说的。身为国王,被子民信赖尤其重要。

说妄语和说实语的果报有很大差别:有些人说什么话别人都不相信,这就是前世说妄语所致;而有些人的语言可信度非常高,随便说一句话都能得到别人的信赖,这就是前世说实语所致。释迦佛在因地成为月亮王子时说:“从出生到现在,我从未说过妄语。凡自己所发之誓愿,我根本就不会舍弃。”正是因为生生世世不说妄语,最后佛陀成了究竟的量士夫,他的语言成了究竟的谛实语,任何人都无法反驳。如《法华经》云:“佛之所说,言不虚妄”。因此,要想使自己的语言可信,就一定要从现在开始断绝妄语。(源自上师《藏传净土法》讲解)

难点:本颂说了真实语和妄语的两种评判标准:1)言说不欺诳他众的语言即是说实语,相反则不真实,表面似乎真实,但由转变别人心思或想法所生的不具意义的语言实际也是不真实的妄语。2)借助具有意义的言词唯一利益他众(不一定符合事实情况)就是说实语;由于对他不利的缘故,反方面的词语是妄言,表面似乎实事求是,但也并不真实,只对他众有害。

尤其对上面第二种衡量标准,即以是否利益他众为评判标准,在实际行持时要注意反观自心,不要以此为理由实际行持损人利己之事。

2-3相关教证

《三摩地王经》中云:“时刻言谈不粗鲁,温和适度且动听,令具缘士起信心,亦生堪为信赖处。”又云:“恒常言说真实语,获得世间师言教。”

《毗奈耶经》中云:“有情说妄语,已违一正法,毁坏其余世,此无不造罪。”


2-4思维讨论

1)有些人觉得:现在是经济社会,不说假话根本活不下去。

提示:这种想法是错误的。《正法念处经》中说:“实为第一善,妄语第一恶,舍过取功德,是人人中胜。”说实语是第一善,说妄语是第一恶,舍弃具过失的妄语而摄取具功德的实语,这种人是人中的胜士。所以,说实语是世间难得的高尚行为,说实语的正士绝不会活不下去。

2)如何理解“唯利他故真”?

如果是为了保护众生性命,比如猎人在追赶猎物时,修行人明明看到了那个动物,但为了救它,故意说“我没有看到”;或是为了保护三宝财产,对抢劫的强盗说“我没有钥匙”、“三宝财产不在这里”,像这样说妄语是开许的。

以前佛陀住世时,有个妇人的儿子突然生急病死掉了。她一下子接受不了这个现实,便去求佛陀,一定要让儿子起死回生。佛陀方便安慰她说:“哦,这个不难!你去一户从没死过人的人家,要一粒芥子给我,我就能让你儿子死而复生。”这个妇女比较愚笨,她就一家一家去找,找了很久、走了很远,也没得到这样一粒芥子。最后她就悟到了,没有一个人会生而不死,于是就接受了儿子死亡的残酷事实。当时,佛陀对她所说的话,也是一种方便妄语。

还有,比如别人生病了,医院查出是癌症,他自己还不知道。他在询问你病情时,虽然你明明知道,但也不能直言相告,而要尽量隐瞒:“没事,你的病不是很严重,先回去吃几副中药,过段时间再来复查吧。”诸如此类的妄语,是可以说的。

然而,倘若有人发心不正,为了私欲而欺骗他人,或者已经习惯说妄语了,这个绝对不允许,否则会有很大过失。(源自上师《前行广释》)


颂词3

国王之诸过,一施明能遮,

如是悭亦摧,所有诸功德。

3-1消文释义

即便国王的过咎多之又多,但怀有施舍心慷慨博施而家喻户晓,依靠这一光明便能隐没其过。同样,以吝啬或悭吝的这一过患也能摧毁国王们所拥有的信心、智慧、名声等一切殊胜功德之财。因此,要断除吝啬之心而竭力布施。(源自《中观宝鬘论广释》)

3-2本颂重点、难点

重点:布施要“怀有施舍心”。

难点:如何理解“以吝啬或悭吝的这一过患也能摧毁国王们所拥有的信心、智慧、名声等一切殊胜功德之财”?

从国王自身的角度来看,若有悭吝心,就不会上供下施、诚信三宝,渐渐就会退失对于三宝的信心,智慧也就不会增长,从而烦恼增长,智慧最终隐没。

从子民的角度来看,若国王悭吝,不愿意施惠于民,百姓就不会对其拥护。

3-3思维讨论

如何如理进行布施?

布施的时候,首先,自己的意乐一定要清净。若能如此,即使财物不多,功德也相当大。倘若意乐不清净,就算施出去的钱财再多,功德也仍然寥寥无几。所以,布施的财物并无大小、多少之别,关键要看自己意乐是否清净。假如以贪心、嗔心、吝啬心、竞争心去布施,心态就肯定不清净,功德也不会太大。

同时,施物也一定要清净。《宝鬘论》中讲了,倘若布施烟酒、武器等伤害他人之物,此举不但没有功德,反而有极大过失。包括买肉布施给众生,除了极个别特殊情况以外,这也是不合理的。所以,一个简单的布施,其中也有许多差别。

若能做到清净布施,哪怕我们在吃饭时,施一口给旁边可怜的猫狗,如《三十五佛忏悔文》所言“乃至施与畜生一抟之食……”,并将善根如理回向的话,这个功德也无法衡量。《大庄严论经》亦云:“不以钱财多,而获大果报,唯有胜善心,乃得大果报。”

所以,布施果报的大小,不在于表面的形象。有些人给僧众供养几十万,或者去印度或拉萨的时候,把几十万的百元大钞,一张一张撒在路上,让乞丐和行人欢喜若狂。表面上看,他的功德应该很大,但实际上若以炫耀心摄持的话,布施再多也没什么意义。反之,有些人因为条件所限,只能布施一点点财物,但他若是源于菩提心或善心,这个功德就远远胜过了前者。

尤其在布施完以后,大家别忘了还要回向,若能回向无上菩提,任何布施的功德都将变得不同。比如法布施的话,不管是自己讲经说法,还是别人听经闻法,最后都应将此功德回向;无畏布施——放生的话,后面也要念个回向偈。同样,我们作财布施,不能把东西给别人就完了。现在有些人搞慈善活动,只是把整个过程,拿个照相机拍一拍、抬架摄像机摄一摄,然后连一句回向偈都没有,这是相当可惜的。(源自上师《前行广释》)


颂词4

寂静深邃故,令起胜敬重,

受敬具威信,是故依寂静。

4-1消文释义

断掉放荡不羁等行为谨护根门,三门寂静、英明勇敢等,令人感到深不可测,由此可使其他众生起无比恭敬之心;如果将心思散乱的面目全盘显露,就不能起到这样的效果。

由于备受人们敬重,而使自己具有难以亲近的威严,并且语言也有分量,谁也不敢冒犯。正因为能获得这些功德,所以再难也应当去做,希望大王依止寂静。(源自《中观宝鬘论广释》)

4-2本颂重点

重点1:本颂所说依止寂静,虽然更多是从国王的行为角度而言的,因为由此可以令人感到深不可测,使其他众生生起无比恭敬之心。但作为修行人,我们也应该依止寂静,如此也可让他众对三宝产生信心。

重点2:麦彭仁波切在《君规教言论》中说:“君主当住自宫中,如同隐蔽之宝珠,诚如世间俗话说,国王不应离自座。”有身份的人应当安住于自己的深宅之中,就像隐蔽的如意宝珠一样,不为世人所常见,诚如世间俗语所说,国王不应离开自己的宝座。

个人的行为应与其身份相应是非常重要的。作为修行人,无论其相续中具有多么不可思议的功德和渊博学识,若经常出入于街头市场,已为人们司空见惯,在众人的心目中自然会降低对他的敬重与崇信。尤其是大君主应像转轮王的如意宝一样深藏不露,才能使人们倍加珍爱。俗语亦有“国王不离自宝座,上师不离自坐垫”。如是之君主方能增上威望,于尊严无损。上师更应如此,不能跑破鞋垫,而应坐破坐垫,精进于修道。

华智仁波切亦如是警策:“身体恒时应有心,床榻恒时应有身。”据西藏史中如是记载:十四世达赖喇嘛自幼深居于拉卜楞寺,即使父母来探望时,也只能从窗牖之口看一看,至于他人则更是难得一见。如今某寺一位具相上师,自幼至今二十年左右,恒时安住于她那简陋的一丈见方的小屋内,从未单独外出过,宛如珍宝明珠一样,深藏若虚,一年中仅能幸见几次,她才是“上师不离自坐垫”的真实写照。同样,世间的国王也是政不离位,才能与自己的身份相合。

为了增长深广智慧而真实修证,我们应以大德君主的行为来严以律己,慎勿放逸。(源自上师《君规教言论释》)

4-3思维讨论

为什么身为国王或众中之尊者,需要令人感到深不可测?

提示:如此可以让众生生起无比恭敬之心,因而具有威信。


颂词5

具慧心不动,稳固不随他,

亦不受人欺,故王勤修慧。

5-1消文释义

具有辨别取舍的智慧,自己的事,他者无法控制,因而心不被他夺;不仰仗他人;心不被是是非非所改变,稳如泰山;不会遭受恶友所欺骗,这四种功德的果,作为国王实该拥有,因此唯一要策励修行辨别取舍的智慧。(源自《中观宝鬘论广释》)

5-2本颂重点、难点

重点:四种功德,即心不动、稳固、不随他、不受人欺。

难点:何为“不随他转”、“不被他夺”?

所谓的不随他转,即并非人云亦云、盲目随从,而是凭着自己理证智慧的力量,对佛法的教义深信不疑。比如对因果这一道理,首先自己闻思,最后完全相信一切万法都是有其因必有其果,或者人的确有前世后世。这时,不需要依靠其他论典也不需要任何人,自己完全具有一种独立自主的定解。

无论对正法、对因果或者对三宝的加持等,对佛教方面的一切教义,自己真正获得了不可退转的信心,一切邪魔外道也不可能改变你的想法,称为“不被他夺”。

道友们在闻思过程中应该详详细细地观察,在自相续中真正生起定解。在一生中,对于佛法,真正通过自己的智慧研究,就好像糖的味道是甜的,自己已经真正品尝到它的味道以后,不需要听任何人介绍糖的味道。所谓的佛法,通过自己的苦行,真正融入自己心间的时候,别人无论如何制造违缘,自己也绝对不会舍弃的。(源自上师《中观庄严论》讲解)

5-3公案

从前,一位居士赴海,当地住的天神准备损恼他,于是显出一副丑相,而问他:“比这更丑者在赡部洲有吗?”他说:“造不善业转生恶趣的身体比这更丑陋。”天神又显出一副美丽的形象,如前一样问他:“比这更美者在赡部洲有吗?”他说:“行善投生到善趣的身体比这更美。”于是天神又显示一捧水,问:“海水与此二者哪个多?”他回答:“一捧水多。”天神问:“为什么?”他说:“因为大海会被劫末火穷尽,如果将这一捧水供养佛陀等,则功德无穷无尽,甚至比海水增上得还多。”由此那位天神生起信心,于是对他鼎力相助。


5-4思维研讨

心态稳重和固执有何区别?

提示:心态稳重是因为具有经闻思修得到的定解,不易被转变。而固执是因为没有智慧,因见识短浅而固执己见。


上师开示

在念完“具慧心不动,稳固不随他,亦不受人欺,故王勤修慧”之后,上师开示道:

在修行佛法时,应该“具慧心不动,稳固不随他”。具有一定智慧的时候,心也如如不动、稳如泰山。现在很多佛教徒总是虎头蛇尾,今天学一点,明天就半途而废不学了。学会刚开始报名有很多人,中间就少了一半,到最后,留下的人所剩无几。

今天有个人对我说:“有时候我很伤心,刚开始那么多人学,到了最后就只剩下我一个人了。”我也很伤心啊!一开始,大家都学习热情高涨,到后来,由于各种各样的原因,很多人就退失了。所以,我们很有必要具备稳固的智慧,如山王一样,不受他人欺惑,不被他转。《中观庄严论》中专门讲到:“不随他转,不被他夺。”这两个智慧是十分重要的。所以,修行人作为治理自己“王国”的国王,还是要稳中求进。



颂词6

实语施静慧,具此四善王,

犹如四妙法,人天共赞叹。

6-1消文释义

当然还有其他功德。拥有实语、布施、三门寂静与如理辨别取舍的智慧此四胜法并为之庄严的君主,如同具有四种善法的大德一样,则将为世间主尊天神与人类共相顶戴、称颂。因而要力求具足四法。(源自《中观宝鬘论广释》)


6-2本颂重点

本颂是对实语、布施、三门寂静与如理辨别取舍的智慧等四德的功德进行归纳而宣说,虽然我们不是国王,也要随学此四德。

6-3思维讨论

如何理解“四妙法”?

提示:二种理解:1)具有四种善法的大德;2)四种善法本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