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笔记 | 《中观宝鬘论广释》第20课

一、科判坐标


二、内容归摄(总义):

本节课继续学习“宣说增上生之因果”中之“正义”,本科判分三:庚一、成办增上生之因;庚二、断除恶趣之因;庚三、以弃非法而行正法摄义。


本节课学习“成办增上生之因”之“修学增上生之特殊因”,特殊因包括修学四摄、修学实语等四德和依止善缘助伴三种。上节课学习了二种特殊因(修学四摄、修学实语等四德),本节课首先宣说第三种特殊因——依止善缘助伴,然后从遮止角度宣说“断除恶趣之因”。(详见以上科判坐标)

A、依止善缘助伴包括依止具有四种法相的良友和修持死亡无常之妙法,依止二者能帮助我们精进修持妙法,使自己的方便智慧与正法与日俱增。

1、良友具备直言不讳、意乐清净、智慧超群、悲心纯洁无垢等四种特征,交往这样的良友,可使自己的智慧与正法不断增长;(详见颂词1)

2、良善的道友难逢难遇,逆耳的忠言难闻难听,如果听到实际有利于自己的刺耳之言,应迅速遵照执行,如同欣然服用苦口良药来治愈重疾一般;(详见颂词2)

3、寿命和国政绝对是无常的,应该对轮回产生厌离而精进修行妙法。(详见颂词3)

B、生际必死,死时唯有业随身,为了避免后世感受痛苦,今生不应造作恶业,一定要断除世人所喜爱的酒、色、赌、杀生(如打猎、钓鱼等)等恶趣之因。

1、略说造恶业极不应理;(详见颂词4)

2、制止贪酒、贪赌等四种恶趣之因:

  1. 贪酒误事伤财,导致放逸无度、不知取舍,是一切罪恶的根源,故应制止贪酒;(详见颂词5)

  2. 赌博有九种过患,故应恒常断除。(详见颂词6)

另外的恶趣之因贪女、贪猎等将在后面的课程里宣说。


三、颂词详解及重难点分析:


颂词1

直言意清净,慧悲纯无垢,

与之共相处,慧法亦恒增。

1-1消文释义

应当交往增上正法具有四种法相的助缘良友,对国王不阿谀奉承,而一概直言不讳忠言相告,知足少欲、意乐清净、无有谄诳等心态,具有对正法与世间之事见多识广、高瞻远瞩的智慧,心平气和、希望利乐他众;无有损害的悲心庄严而无有违品垢染,彼此慈爱,在分析问题时,能献计献策,如果与之共处,则常常也是被友伴的善良品性功德力所熏染,依此方便智慧与正法也可与日俱增。因而理当依止。(源自《中观宝鬘论广释》)

1-2本颂重点、难点

重点1:良友的四种法相为直言、意清净、慧、悲纯无垢,我们在择友时,最好选择具备四种功德(即使不同时具备四种,最好能具备其中三种或者二种,至少也要具备一种)的良友,如果连一种法相都不具备,则完全没有与之交往的意义。

重点2:与良友相处,慢慢就会被其善良品质所熏染,如同平凡之物与妙香放在一起时会熏染上芳香一样。《佛子行》中云:“依止正士灭罪业,功德增如上弦月,殊胜上师较自身,更为珍爱佛子行。”依止上师多年之后,相续中的功德会像初一到十五的上弦月一样日日增上。

诚如《功德藏》所言,普通的一节树木落到玛拉雅山的檀香林中,经过数年之后,会薰染上栴檀木的妙香,同样,如果依止一位具相的高僧大德,纵然是业力深重的屠夫、妓女,久而久之也会薰染上他的功德妙香,身心中出现许多无法想象的功德。

难点:如何理解“直言”?

上师曾说,现在有些人说话很直,不管什么话都敢说,结果得到很多人的赞叹,认为这不装,有个性。其实,说话应该考虑别人的感受,这是做人最起码的素质。藏族有句俗话:“说一句话,要看在场所有人的脸。”真正有智慧的人,说话特别有分寸,说什么都会考虑保护别人的心,这才是值得随学的。

1-3思维讨论

在与道友共处时,如何“直言”各自的过失?

提示:发现对方有过失的时候,要看对方能够接受的程度:如果对方能够接受直言,就直言指出;如果对方不能直接接受,就委婉地善巧指出,让对方理解。

如果是别人直接指出自己的过失,勿生起嗔恚之心,要知道这说明对方是可与之交往的良友。如果别人委婉地说自己的过失时,要理解对方有帮助自己的心,应该认真听受,真诚对待,不要麻木或生起嗔怒之心。


颂词2

说利语者鲜,听者更少见,

逆耳然有利,随行者更罕,

是故虽逆耳,知利当速行,

为病愈亦服,益我苦口药。

2-1消文释义

虽然听起来不入耳,但对自己有利、适宜的话语应当听取。说利于他人之语者极其鲜少,难逢难遇,而且能够洗耳恭听者与之相比就更是非常罕见。与此二者相比,想到话虽难听,但具有说有利之语的性质,了知实际有利而迅速遵照执行的人更是少得可怜。

因此,大王,如果别人对你说的言语表面听起来似乎刺耳难听,但如果对方的确是想利益你,那么知晓此话具有实际利益之后要快速观察予以实施。例如,为了治愈所患的严重疾病,以好心好意利益我,所给予的苦口良药也要欣然服用。(源自《中观宝鬘论广释》)

2-2本颂重点、难点

重点:本颂用了“鲜”“少见”“罕”等词语,层层递进地形容能够随从他人逆耳之言并乐意改过的人非常稀少,所以,如果自己遇到了这样的上师或者道友,要视若至宝。

难点:虽然忠言刺耳难听,但因为对自己的今生来世有利益,故应马上去实行。如阿底峡尊者所言:“击中要害的批评,是最殊胜的教言;指摘弟子过失的师父,是最好的上师。”爱之深,才会责之切。上师对弟子的严厉,犹如慈母呵斥犯错的独子,一切只因慈悲。

在学习佛法的过程中,我们要好好观察,如果自己只是一味喜欢听好听的语言,就很难有认识并改正自己过失的机会。阿底峡尊者也是示现把一个脾气不好的侍者带在身边,以此帮助自己修安忍。

2-3相关教证

《毗奈耶经》中云:“亲友饶益之言语,若不执其为真实,如乌龟口失木棒,彼落千丈受痛苦。”

2-4思维讨论

真正的修行人应该如何对待他人的批评?

提示:如《佛本行集经》云:“恶谏善劝行,厄难相救济,是名真善友。”真正的善友就是那些劝勉我们行持善法、制止恶事,在遇到苦厄、困难之时,能帮助、救济的人。可是,很多人都不知道这个道理,别人劝告说:你今天这个事情做得不对。他就会说:你说什么?我怎么不对?

其实,对修行人来讲,尤其是负责人,别人劝勉、监督、提意见,是非常好的。我特别希望他人说自己的过失,因为自己有傲慢等烦恼而不自知,需要他人提醒,需要接受他人的批评,世间人也这样说。当然,世间人的说法与大乘佛法并不相同。所以我们以后,尽量不要在别人还没有说完时,就开始发脾气,或者反对说:你必须要有依据,否则怎么怎么。这样的话,很多人都不敢劝诫。

对真正有智慧的人来讲,他愿意受到很多人批评,并不一定喜欢别人赞叹。所以当别人赞叹说:你真的是佛菩萨,你的智慧超群、人格贤善、长相庄严,他就会觉得别人在故意说他的过失。若别人好心好意说真话:你今天在说话的过程中,可能有点不太对;你现在有些行为别人怀疑,这样不太好;你现在的想法不正确,要注意!自己就会特别感激,认为他对我很好,因为他人点出了自己行为不如法的地方。

而我们现在的习惯,跟真正对自己有利的情况相差太远。说实话,你看药那么苦,而且喝时也很痛苦,但却对病有利。所以当别人劝告时,自己很不厌烦地说:你今天也说我的过失,明天也说我的过失,你以后别跟我说,不要再跟我来往,我没有那么坏,我知道自己是什么样的。那就说明自己没有接受别人批评的能力。(源自上师《修心利刃轮》讲解)


上师开示

上师在念完本颂的传承后开示道:

为别人讲有利教言的人寥寥无几,听受教言的人更是凤毛麟角。这个偈颂也非常重要。



颂词3

恒思命无病,国政无常性,

后具真精进,始终勤修法。

3-1消文释义

假设认为:生命等恒常住留的缘故,可以一步一步地做。

然而寿命、健康常常由众多冤家包围、摧毁的现象屡见不鲜,因而自己与国政绝对是无常性,变成怎样、何时迁变都无有定准,认识到这一点后要恒时思量,如果屡屡修行随念死亡,就会明白有为法无有稳固性之言,从而产生厌离,之后具备真实的精进自始至终全力以赴修妙法。(源自《中观宝鬘论广释》)

3-2本颂重点、难点

重点:观修无常极为关键,它是一切修法的重中之重。《涅槃经》中云:“一切众生迹中,象迹为上;是无常想亦复如是,于诸想中最为第一。”意思是说,在一切众生的脚印中,大象的脚印是最好的,同样,在所有思维观想中,观修无常最为殊胜。

所以,恒修死亡无常是帮助我们精进修持正法的殊胜助伴。

难点:深刻理解因果规律在修持解脱之法中的重要性。

本师释迦牟尼佛在大乘经典中一再宣说,布施、持戒、安忍等六度万行,或者说胜义谛和世俗谛中一切善根的根本,就是信解(意乐)。《慧海请问经》云:“诸善之本即信解。”《文殊刹土庄严经》亦云:“诸法由缘生,住于意乐上。”

而信解心不可能平白无故出现,它所依靠的最根本主因就是要恒常思维业因果的道理。如《入菩萨行论》云:“信解本则为,恒思业因果。”

善有善报、恶有恶报的因果规律,是丝毫也不虚耗的,这一点并不是佛陀所说的教条,而是在轮回中真实存在。若对此生起坚定不移的信心,而且这种信心不是人云亦云,是不退转、不动摇的信心,那此人的相续中一定会产生对佛法的信心、对解脱的信解心。否则,倘若没有这种信解心,再怎么皈依学佛,也都是表面上的。(源自上师《入行论释·善说海》讲解)

3-3相关教证

《夜贤经》中云:“谁知明日死,今日当精进,死主彼大军,岂是汝亲友?”又云:“如已熟果实,众生将死亡。”

3-4思维讨论

如果有人认为:“既然万法都是无常的,生命过不了多久也就灭了,那我们应该及时行乐,没必要去管太多。”这种想法是否正确?

提示:生命跟身体完全不相同,尽管我们的身体会死亡,但生命却会一直延续下去,迁流不断地形成后世。


颂词4

知晓定死亡,亡后罪感苦,

即便暂时乐,作恶非应理。

有时见无怖,有时见恐怖,

设若信其一,何不畏另者?

4-1消文释义

毋庸置疑,寿命完结便会走向死亡,死后并非一了百了,以杀生等不善罪业所感,善趣满业和恶趣引业、满业,从而必然要遭受痛苦,以智慧照见这一点。颠倒享受妙欲尽管暂时看起来快乐幸福,但最终只会深受其害,所以造杀生等恶业是极不应理的。

由于做某些事,有些人即生见到无有恶果的恐怖,而在后世的某时却将亲睹恶果的巨大恐怖。假设你信赖没有见到畏惧的一种情况,那么国王你为什么不害怕见到恐怖的另一种情况呢?理当害怕,因为理由相同。(源自《中观宝鬘论广释》)

4-2本颂重点

重点:本颂属于“断除恶趣之因”科判,本科判分为略说和广说二部分。其中本颂为略说,承接颂词3所说恒修死亡无常的教言,强调如果忆念死亡,就不会造恶业。后面颂词5和颂词6属于广说,告诫我们应该断除贪酒和贪赌两种恶趣之因。

难点:业有引业和满业两种。所谓的引业,是牵引众生转生于某处的决定业,比如牵引众生投生为饿鬼的业。所谓的满业,指引生这一过程所感受的苦乐,即此众生转生为饿鬼后所遭受的剧烈痛苦。

在《俱舍论》中,引业、满业有四种不同情况:一、引业善,满业善:如转生到善趣中,感受人天快乐;二、引业恶、满业恶:转生到三恶趣中,感受恶趣的各种痛苦;三、引业善、满业恶:转生到人天善趣中,但感受疾病、贫穷、他人威胁等痛苦;四、引业恶、满业善:转生到三恶趣中,但在那里享受快乐。地狱里不知有没有快乐的众生,但一般来说,旁生和饿鬼中还是有的,比如守宝藏的饿鬼,有些牦牛和大象也过得特别快乐。

其实在我们一生甚至一天当中,都可以用引业、满业来分析。比如我今天来到佛学院,这是引业善所招致的,但如果满业恶的话,那么虽然住在学院里,有出家的因缘和闻受佛法的机会,但是闻思不能成功,天天心里很痛苦;如果满业善的话,能心情愉快地闻思修行,没有任何障碍和违缘;如果满业中善和恶交替出现,就是一会儿痛苦,一会儿快乐。(源自上师《入行论释·善说海》讲解)

4-3相关教证

《念住经》 中云:“何者起死念,赞为念之最,忆念死主怖,如何心向过。”如果忆念死亡,就不会造恶业。

《念住经》 又云:“何者依罪业,彼尽不吉祥,初中后恶劣, 正士所谴责。”

4-4思维讨论

如何思维恶趣之苦?

提示:如《亲友书》所言,一日之中不断感受三百短矛猛刺的痛苦,与地狱中最轻微的痛苦相比,连它的一分也不及。


颂词5

饮酒世间蔑,误事亦耗财,

痴迷行非事,是故恒戒酒。

5-1消文释义

饮用具有迷醉能力的酒,在此世间中,首先开怀畅饮的当时也成为他人轻蔑的对象,而且将需要办的一切事忘得一干二净,并且使财物、生计也耗尽无遗。变得放逸无度,由于神志不清而不辨取舍,结果做出许多非理之事。暂且不论后世的过患,就是现世中也有以上这些弊病。因此,国王你要恒时完全戒酒。(源自《中观宝鬘论广释》)

5-2本颂重点

酒是一切罪恶的根源,佛陀对在家人甚至草尖许也不开许,而且严禁释迦族的病人饮酒。

因为当下许多人颠倒地把饮酒视为快乐和值得赞美之事,我们更应树立正知正见,了知饮酒的过患并守持不饮酒戒。

5-3相关教证

《大智度论》:“有人施酒及自饮酒得狂愚报。”

《大般涅槃经》:“譬如醉人不自觉知,不识亲疏母女姊妹,迷荒淫乱言语放逸卧粪秽中。时有良师与药令服,服已吐酒还自忆识,心怀惭愧深自克责。酒为不善诸恶根本,若能除断则远众罪。”

5-3思维讨论

如果自己现在还在饮酒,能否戒掉?

提示:了知贪酒为恶趣之因,为了避免今生来世的痛苦,应该戒酒。


颂词6

赌乃贪忧嗔,谄诳涣散源,

妄绮恶语因,是故恒断除。

6-1消文释义

聚众赌博有九种过患:1、是想把他人财物据为己有之贪心的根源(“贪”);2、赌博的过程中,始终处于患得患失的心态中而忐忑不安,忧心忡忡(“忧”);3、由谋害、击败对方的心理而满怀嗔恚(“嗔”);4(“谄”)、5(“诳”)、心中盘算赢得的伎俩而怀着诡诈的谄诳;6、是心思涣散放逸、根门不静的来源(“涣散源”);7(“妄”)、8(“绮”)、9(“恶语”)、是在没必要的情况下说妄语、各种各样绮语、恶语之因。经中说了这九种过患。所以,恒常要断除赌博。(源自《中观宝鬘论广释》)

6-2本颂重点

了知并且深刻思维赌博的九种过患,要对赌博的危害产生定解,并依教奉行断除任何的赌博行为。

6-3相关公案

阿育王有个名叫“欢乐”的监狱,诸如非杀不可的所有犯囚也暂时让他们随心所欲悠闲而行,他们耽著于赌博而不见很快就要面临死亡。

6-4思维讨论

如果有人说:“小赌怡情,只要不上瘾,偶尔赌博下应该没有问题。”你是否同意这种观点?

提示:小赌也会具足上面所说的九种过患,是恶趣之因,而且小赌也可能过渡到陷入赌博之中而不能自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