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笔记 | 《中观宝鬘论广释》第23课

一、科判坐标


二、内容归摄(总义):

本节课将完成第二品“轮番说因果”中“宣说增上生之因果”科判的学习,下节课开始学习“复说决定胜之因果”。

宣说增上生之因果分二:

一、承接文;

二、正义。

正义分三:

  1. 成办增上生之因;

  2. 断除恶趣之因;

  3. 以弃非法而行正法摄义。



本节课将学习完“断除恶趣之因”和“以弃非法而行正法摄义”二个科判的内容。(详见科判坐标)

A、断除恶趣之因:此处宣讲了贪酒、贪赌、贪女、贪猎四种恶趣之因,前面的课程中已经了知了贪酒、贪赌的过患,所以应恒时戒酒和断除赌博。

本节课学习的内容如下:

1、制止贪女:

  1. 通过形象易懂的比喻遮破贪女是乐因的观点;(详见颂词1)

  2. 修持不净观可使贪心明显淡薄。(详见颂词2)

2、制止贪猎:

  1. 行持狩猎等杀生行为会感受短命、恐怖、痛苦等恶果,是堕入地狱的根本因,因此要坚决断除杀生行为;(详见颂词3)

  2. 以毒蛇为比喻形容依止恶友的过患非常大,所以务必远离恶友;(详见颂词4)

  3. 以春雨为比喻形容依止奉行善法之人,能使自他皆大欢喜。(详见颂词5)

B、以弃非法而行正法摄义:教诫我们务必要断除对于自他今生来世有害的一切非法,唯一修行对自他有利的妙法。(详见颂词6)

三、颂词详解及重难点分析:


颂词1

搔痒则安乐,无痒更安乐,

具世欲安乐,无欲更安乐。

1-1消文释义

黄水杂症的类别麻风或皮癣病,如果用手指搔痒,则表面上似乎有些许的安乐,但搔痒只是暂时舒服,因此应认识到搔痒并不是安乐,依靠药物等去除病患才会真正安乐。同样,具有追求世间五境欲望的人们,享受欲妙之时表面似乎快乐,但实际上只是痛苦伪装的舒适而已,因此,依靠对治而使恰似皮肤发痒病一样的欲乐销声匿迹则更为安乐,所以,应当远离贪执欲乐。(源自《中观宝鬘论广释》)

1-2本颂重点、难点

重点:通过前面颂词的如理观察,已经遮破女身或者自身清净可爱的假象。但由于无始以来的无明习气,欲界众生对异性以及世间欲妙的贪执非常强烈,愿意付出毕生精力和时间去追求表面似乎快乐的享受。本颂以“搔痒则安乐,无痒更安乐”的道理告诉我们,远离贪执欲乐,就可以恒常享受安乐。

难点:断除贪心最有效的办法是认识心的本性,依靠上师的窍诀,通达所有的烦恼和分别念全是无明愚痴幻变的,若能如此,一切执著均会迎刃而解。

《入中论》中说不净观也是一种颠倒作意,修不净观只是压制粗大贪欲心的强力观修法,不仅胜义中不成立,连真世俗中也不成立。但在暂时还做不到认识心的本性时,依靠观修不净观,可以减轻对异性方面的执著。

1-3相关教证

《念住经》中云:“喜爱欲乐交欢者,彼将恒常受痛苦,摧毁烦恼之欢喜,彼即恒常享安乐。”

1-4延伸思维

深入理解“享受表面似乎快乐的欲妙,实际上只是痛苦伪装的舒适而已”,并结合自身体验,进一步思维“无欲更安乐”的道理。

提示:《亲友书》中说:“如麻风病虫蠕动,为得乐受皆依火,非但不息苦更增,当知贪欲与彼同。”比如,患有麻风病的人,遭受皮下癞虫不断蠕动时,为了解除这种难忍痛苦而去烤火,以此使那些癞虫稍稍不动,暂时停止了苦受。但只要离开火边,癞虫就会像报复一样,蠕动得更加厉害,引生更大的痛苦。同样,世间人为了快乐而贪执欲妙,暂时似乎没有烦恼,但实际上贪欲越大,痛苦越增盛。

例如,很多人有了自行车想摩托车,有了摩托车想轿车,国内的轿车不行,一定要国外最好的品牌……贪执越来越大,没完没了。他们认为欲望得到满足非常快乐,却不知没有欲望束缚更快乐,《宝鬘论》亦云:“搔痒则安乐,无痒更安乐。具世欲安乐,无欲更安乐。”比如你有手机的话,就希望它的型号越来越高档,功能越来越齐全,一直不断地更新换代,但换了无数次的手机后,自己还没有满足感。可如果你一开始就不用手机,便不会有这些麻烦了。

很多事情都是这样,但因为我们没有好好修行,被烦恼贼入于心房,最终将我们所积累的善财全部盗走。《法句经》云:“如盖屋不密,必为雨漏浸,如是不修心,贪欲必漏人。”屋顶盖得不紧密,一定会漏雨;修心不绵密,贪欲也会漏入相续。如果我们精进地修行,就会像藏传佛教、汉传佛教很多大德一样,生活随遇而安,不会有这些烦恼痛苦。

贪欲是堕入三恶趣的根本因,《胜月女授记经》中说:“以贪堕入众生狱,以贪堕入饿鬼畜。”所以,我们要时时注意断除贪欲,若想断贪欲,务必要精进修行。(源自上师《亲友书》讲解)




上师开示

在念完“搔痒则安乐,无痒更安乐,具世欲安乐,无欲更安乐”的颂词后,上师开示道:

这个教证以前也用过。世间很多人认为,清心寡欲的出家人很苦。其实,依靠欲望获得的快乐,远不如无欲无求的无上安乐。就像认为搔痒很舒服,但身上没有地方发痒岂不是更好?这也是龙猛菩萨超凡卓绝的智慧,但世间的主流思想却与此截然相反。

佛教思想与大多数人的价值观相互冲突,也是情有可原的,因为整个社会的风气就是如此。我们从小生活在一个充斥着宣传、广告、媒体的环境中,不论东西方都是这样,所以,有些佛教的道理与我们的习气之间,还有十万八千里的距离。




颂词2

如是观则汝,纵未成离贪,

然由贪薄弱,于女不贪著。

2-1消文释义

假设承认这一点而观察身体不净的自性,那么国王你纵然并没有一开始就成就离贪之果,但依靠稍许串习的妙观察慧,也能使贪欲越来越少而使贪心明显淡薄,由此不会对女人过分贪恋,到最后甚至自己的妻室也能离开。(源自《中观宝鬘论广释》)

2-2本颂重点、难点

正确认识修不净观之果,要对不净观修法具有信心。

如果修了很长时间的不净观,却发现自己经常还会生起贪心,此时不应对不净观修法产生怀疑。龙树菩萨在此告诉我们,依靠稍许串习的妙观察智,也能使贪心越来越少,可以成为修空性见的助缘。通过不断修行,最终就能认识心的本性。

2-3相关教证

《念住经》中云:“此世间及他世界,怖因之中女最畏,恒常远离女人者,此世他世皆安乐。”


2-4思维讨论

对于在家修行人来说,想在外境中完全远离异性可能很困难,此时应如何实际修持?

提示:远离女人,主要指要从内心中远离对女人的贪心。

龙树菩萨在《亲友书》中告诉我们一个修行窍诀:“勿睹他妻室,设观如母女,姊妹想随年,起贪思不净。”

在见到其它女人的时候,应将年老的观为母亲,年少的观为女儿,同龄观为姐妹,这样就可以帮助断除贪心。

如果还是对女人生起了贪心,就应该对她的身体各方面修不净观,识破她虚假的外表,认知到身体是由令人生厌的不净物组合而成,此时贪心会自然息灭。



颂词3

短命怖及苦,地狱根本因,

以猎野兽例,坚决常戒杀。

3-1消文释义

我们自己在其他生世中杀生,损害他众,让别人感受短命、受到畏惧,其等流果与异熟果就是自己也会感受恐怖、多病、贫穷等痛苦,异熟报应极其漫长,堕入地狱的因就是狩猎野兽、断除命根等。所以恒常要义无反顾地坚决行持能断除杀生等一切罪业的对治法。(源自《中观宝鬘论广释》)

3-2本颂重点、难点

重点1:要了知杀生过患的严重性:因为众生最爱惜自己的生命,为了维护生命,甚至愿受各种痛苦。《大智度论》云:“世间中惜命为第一。何以知之?一切世人,甘受刑罚、刑残、考掠以护寿命。”比如,一个人只要能活下来,就算砍掉一只脚、一只手,也会心甘情愿。明白这个道理后,我们就知道为什么杀生的罪业非常大、杀生的果报极其可怕了。

《佛说分别善恶所起经》讲过,不管是杀任何众生,都会感得五种苦果:一、生生世世短命;二、常遭受恐怖之事;三、仇敌比较多;四、死后堕地狱受苦;五、从地狱中出来,得人身也是短命多病。所以,现在很多人时常感受怖畏,怨敌特别多,自己也有种种不顺,这都跟前世杀生有一定关系。(源自上师《前行广释》)

重点2:许多国王有围猎的传统,所以龙树菩萨在此以制止贪猎为例,教诫我们要制止所有杀生的行为。

当今社会有许多人认为打猎是快乐之因,认为钓鱼可以让自己放松,享受快乐,殊不知这些行为会给自己今生来世带来巨大的痛苦。

3-3相关教证

《谛实品》中云:“国王汝莫杀生灵,一切士夫最惜命,是故欲求寿无疆,心亦不思杀生命。”

3-4思维讨论

你认为钓鱼是一项高雅的休闲活动吗?

提示:钓鱼是一项以残害生命为乐的极其残忍的活动,试想,假如鱼钩钩在你的嘴上,此时你还会认为钓鱼是高雅的休闲活动吗?



颂词4

如涂不净身,毒蛇极恐怖,

依谁令众生,畏惧彼真恶。

4-1消文释义

无恶不作的恶友以杀生的鲜血涂抹不净的身体而血淋淋,令人感到毛骨悚然,就像贪婪血肉的罗刹或毒蛇口中流出毒水唯一损害他众一样。依附勤于造罪的凡夫恶友,将令一切众生恐惧、痛苦,真是可恶至极,因而务必要弃之千里。(源自《中观宝鬘论广释》)

4-2本颂重点、难点

难点:颂词“如涂不净身,毒蛇极恐怖”有两种解释方式:

1)“如涂不净身”是形容恶友,全颂意为以杀生的鲜血涂抹不净身体的恶友如同毒蛇一样极为恐怖;

2)“涂不净身之毒蛇”比喻为恶友,全颂意为恶友“如涂不净身的毒蛇”一样令人感到极为恐怖。

4-3相关教证

《毗奈耶经》中云:“依止恶友人,善妙不得见。”

《三摩地王经》中云:“恒常随观佛陀教,永时莫依罪恶友,广依一切善友伴。”


4-4延伸思维

依止恶友的过患。

提示:《佛子行三十七颂》中云:“交往恶人增三毒,失坏闻思修事业,令成无有慈悲者,远离恶友佛子行。”之所以要远离恶友,主要有三个原因:

第一,如果依止恶友,贪心嗔心会越来越增上。

《俱舍论》中说,非理作意没有断时,一旦外面的对境现前,那时候因缘具足,烦恼马上就产生了。所以,如果依止恶友,贪嗔痴为主的烦恼和业障很容易现前。

第二,闻思修行会毁坏无余。

有些道友本来非常不错,后来遇到一个恶友,过两天就不想闻思了,整天跟他到处跑,再过一阵子,背诵、考试都没办法搞上,原因是什么呢?就是跟某某道友在一起了。

外面有些居士也有这种情况,刚开始非常非常精进,但是遇到一个特别散乱的人后,与他同吃同住,没过几天就被他同化了,最后根本不想闻思修行了,这种现象非常非常多。

第三,依靠恶友,大乘的根本——慈悲菩提心将逐渐隐没。

《涅盘经》中有个比喻说,人们特别害怕醉象,其实醉象并不可怕,最多只是毁坏你的身体,而最可怕的就是恶知识和恶友,他们不仅能毁坏你的清净心,还能毁坏你辛辛苦苦所造的善根及慈悲菩提心。

因此大家交往朋友时,一定要好好看一下,有些人口口声声毁谤他人、说些无关紧要的话、对上师三宝没有信心,那尽量与他少接触,像怨敌一样离开。

当然这并不是毁坏誓言,噶当派的教言中也说,不要接近这些恶人,应当像尸体一样远离。恶人对我们的影响很大,所以大家要注意!(源自上师《佛子行三十七颂讲记》)



颂词5

如涌大雨云,农夫皆生喜,

依谁令众生,皆悦彼真善。

5-1消文释义

比如,春季时节,如果雨云纷纷涌现,主要依此而生存的诸位农夫各个会兴高采烈,同样,依赖国王等奉行正法之人而得以生存的一切众生将皆大欢喜,真是善妙无比,依之能成为高尚法行。(源自《中观宝鬘论广释》)

5-2本颂重点

重点1:本颂是以比喻形容值遇良友的欢喜:“如涌大雨云,农夫皆生喜”为比喻,以此比喻形容依赖奉行正法之人,“令众生皆悦”。

重点2:一方面,我们自己要依止良友,成为高尚法行;另一方面,我们也要成为他人的良友,让有缘众生皆大欢喜。

5-3思维讨论

本论前面科判“依止善缘助伴”中也讲到了良友应具足的法相,请结合本颂进一步思维良友给我们带来的利益。

提示:详见《中观宝鬘论颂》学习笔记第20课,四种法相为:“直言意清净,慧悲纯无垢”。


颂词6

故应舍非法,不懈依正法

6-1消文释义

综上所述,对于自他今生来世有害的一切非法,务必要断除,绝不能马马虎虎、不辨是非,恒时要小心翼翼或一丝不苟,刹那也不做非法之事,唯一修行对自他有利的妙法。(源自《中观宝鬘论广释》)

6-2本颂重点、难点

重点:本颂词为“宣说增上生之因果”的最后一个颂词,教诫我们在了知正法和非法的区别以及所带来的不同果报之后,要发大愿恒时修行妙法,刹那也不行非法之事。

6-3相关教证

《因缘品》中云:“纵未得漏尽,此时莫放逸,如母兽杀狮,放逸而遭殃。”

《弥勒经》中云:“不放逸者证菩提,所有一切佛正法,根本之门法理道,即不放逸与精进。”

6-4思维讨论

在平时的行住坐卧中,如何做到刹那也不做非法之事?

提示:无论做任何一件事情,我们首先都要观察自己的心态是善、不善还是无记。如果是不善,尽量要把它停下来;如果是无记,看看能不能把它转变为善法;如果是善心,那就一定要去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