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笔记 | 《中观宝鬘论广释》第25课

一、科判坐标


二、内容归摄(总义):

本节课继续宣说第二品“轮番说因果”之“复说决定胜之因果”。

“复说决定胜之因果”分四个内容:(一)无上菩提之主因归纳为三而学修;(二)学修成就佛陀三十二相之因;(三)随好因果未广说之缘由;(四)转轮王与佛陀相好之差别。

获得无上菩提之果的主因可以归纳为大悲心、菩提心以及无二智慧,为了使此三因在相续中生起、增长,务必要积累资粮。

佛陀的三十二种妙相、八十种随好是久经数劫由众多福德所形成,龙树菩萨在这里以因果相联的方式,宣说了三十二妙相之果相和因,教诫国王应该随学先前诸佛的足迹,以菩提心摄持修行佛陀相好之因。

世人一般会认为国王或者总统等的地位尊贵,是值得希求之处。龙树菩萨通过从因和果方面比较转轮王和佛陀相好之差别,告诉我们佛陀的功德无与伦比,应对佛陀不可思议的功德生起坚定不退的信心。


本节课所学内容分为三个部分:

A、学修成就佛陀三十二相之因。

1、继续宣说佛陀三十二种妙相中的第二十二相至第三十二相的果相和因;(详见颂词1至颂词6)

2、教诫要对佛陀妙相心领神会并以方便摄持努力精进修行。(详见颂词7)

B、决定佛陀的八十种随好的各自因由于篇幅冗长没有进行详细阐述。(详见颂词8)

C、从果、因和比喻三方面宣说转轮王与佛陀相好之差别,由此让我们生起对诸佛功德的坚定信心。

1、果方面:转轮王虽然也具有相好功德,但与诸佛相比差距悬殊;(详见颂词9)

2、因方面:转轮王的妙相随好是由对佛陀如海功德具有清净心的一分因所产生,转轮王历经百俱胝劫始终如一积累的善根,也无法圆满形成佛身一毛孔的功德;(详见颂词10)

3、以比喻说明转轮王之相好与诸佛之妙相无法相比。(详见颂词11)

至此,第二品“轮番说因果”的全部内容学习完毕。

那么,以何等福德才能成就佛陀的相好庄严?对此前文并没有详加阐述。相关道理龙树菩萨将在第三品“积菩提资”中加以宣讲,我们下面将继续学习。

三、颂词详解及重难点分析:


颂词1

引导如法事,汝感无见顶,

犹如无忧树,纵广量等同。

1-1消文释义

二十二、无见顶相:自己身先士卒引导行持如法之事,由此可感得顶上肉髻善住即无见顶相;

二十三、身纵广相:如同无忧树,顶踵之高等于张臂之长的身纵广相。(源自《中观宝鬘论广释》)

1-2本颂重点、难点

身纵广:佛陀身量纵广如涅若达树,身高与臂展的比例均匀得当,这是由往昔修建经堂禅林供养僧众而感得的果报。

无见顶:由往昔布施精舍等而感召顶上肉髻隆起之相,因一切有情不能见其顶,故名无见顶。(源自上师《现观庄严论》讲解)


颂词2

长时而言说,真实柔和语,

王感广长舌,且具梵音声。

2-1消文释义

二十四、广长舌相:以长期为他众无有谄诳而说谛实优美柔和之语,国王你,可以感得舌形广长、展则覆面的广长舌相;

二十五、得梵音声相:言语具无边功德而成具梵音者;或者也可以解说成,梵是指涅槃,与获得涅槃相同之音声。(源自《中观宝鬘论广释》)

2-2本颂重点、难点

广长舌:由往昔说话温文尔雅而感得舌头广大之相,若伸出可覆盖整个面部。

得梵音声:由往昔以不同语言相应六道众生而说法感得音声美妙,如梵天妙音,可以一音表多义,令人听而不厌。按照其他资料的说法,梵音广分有六十种,也有说六十四种的。(源自上师《现观庄严论》讲解)


颂词3

敬佛塔应供,圣者及长者,

感得手足轮,所饰转轮王。

3-1消文释义

二十六、狮子颌轮相:以了知说谛实语的必要后连续不断长久唯一说谛实语,可以感得两颊丰满的狮子颔轮相,具有魔等他众难以胜伏之威力,成为语王。(源自《中观宝鬘论广释》)

3-2本颂重点、难点

重点:由往昔断除绮语而感得两颊圆满如狮王之颊。我们所见的佛像一般也都是脸作圆形,这是很庄严的,可现在有许多明星,本来是圆脸,却非要想尽办法把它拉长。(源自上师《现观庄严论》讲解)


颂词4

尤为敬承侍,随理而行持,

感齿极洁白,具泽且平整。

4-1消文释义

二十七、齿鲜白相:以无有狡猾之心尤为敬重、恭敬承侍众生,随从正理而行持,可以感得所有牙齿极为洁净、白如海螺的牙鲜白相;

二十八、齿平整相具有光泽,无有高下的齿齐平相。(源自《中观宝鬘论广释》)

4-2本颂重点、难点

齿鲜白:由因地时赞叹一切士夫功德而感得牙齿洁白如海螺。有些人可能是业力太差,谈到别人的功德就没话讲,谈到别人的过失就有说不完的话,词汇特别丰富,好像平时专门搜集天下坏人的资料一样,这是很不好的。

齿平整:由因地断除邪命养活而感得牙齿长短平齐之相。(源自上师《现观庄严论》讲解)

4-3思维讨论

如何做到以无有狡猾之心敬重、恭敬承侍众生?

提示:想要做到真正恭敬承侍众生,须了知众生或直接或间接都对我们有恩德——或者做过我们的父母,或者是我们积累资粮的对境……如此就可以慢慢消除对众生的狡猾之心,从而恭敬承侍众生。



颂词5

无有离间语,长久而串习,

感得四十齿,悉皆齐而密。

5-1消文释义

二十九、四十齿相:以不杂离间语、长时修习真实语可以感得上下各具二十齿相;

三十、齿齐密相无有内外参差不齐、平等无有缝隙的齿根密相。(源自《中观宝鬘论广释》)

5-2本颂重点、难点

齿齐密:由说真实语而感得牙齿细致紧密。我们有些人的牙齿排得队太紧,有几颗已经挤出来了,还有些人是牙齿排得太松了,中间简直可以铺设火车轨道,有时候牙掉了,为了填补空白,就要种上金牙、铁牙……所以说,牙齿还是给我们带来很多麻烦的。

四十齿:由断除离间语而感得牙齿上下各二十,总数满四十之量。相比之下,我们一般人只有三十二颗牙齿。(源自上师《现观庄严论》讲解)


颂词6

无有贪嗔痴,仁慈视有情,

感得目绀青,睫如牛王相。

6-1消文释义

三十一、目绀青相:无有对自方贪执、对他方嗔恨、对中等者愚痴的情况,以愿他众得乐的慈心目视众生,可以感得双目具光、犹如蓝宝石般的目绀青相;

三十二、牛王睫相:睫毛浓黑互不混杂的牛王睫相。(源自《中观宝鬘论广释》)

6-2本颂重点、难点

绀目相:由因地时以慈悲的目光视众生而感得眼睛如蓝宝石般湛蓝、清澈。佛陀的眼睛并不是天蓝色,而是一种深蓝(绀青)色,画师们在画佛眼时,一般处理成黑眼珠里带一点蓝光。现在有些人也很会化妆,把自己的眼睛画成佛眼(美瞳)。

睫如牛王:由往昔断除贪嗔分别念而感得眼睫如牛王的睫毛一般翻翘且不相混杂。现在很多美女也喜欢把睫毛做成这个样子,听说睫毛不够长的还要往上接假的,然后再刷上睫毛膏,让它卷起来……从某种意义上说,她们还是很擅长画佛像的。但是佛陀的这些相好自然具足,不需要化妆。(源自上师《现观庄严论》讲解)

6-3延伸思维

从现今凡夫人的价值观和审美观出发,有人可能很难明白佛陀三十二相功德中的某些道理,甚至会觉得:“这难道真的很妙、很好看吗?”此时应如何如理思维?

提示:实际上,我们的观念是很有局限的,比如说,西方人跟东方人之间就存在着审美上的分歧,西方人觉得绿眼睛、红头发很好看,东方人就觉得绿眼睛、红头发不好看,我们不能说谁对谁错。

三十二大丈夫相是以佛陀因地多生累劫积累资粮的无边善业为因而形成的一种善果,作为佛教徒,无论何时都要对此庄严身相生起欢喜心。

不仅佛陀有特殊的相,我们凡夫人在长相上也有很大差别,有的人相貌美观,气质优雅,神态庄重,让人一见就生欢喜心,而有的人却五官不正,六根不全,比例不当,自己照镜子都感到厌恶。虽然长相就像彩虹一样虚无缥缈,再好看也抗不住衰老的打击,最后都会消失,但在我们活着的时候,庄严的身相也是有价值的。

现代生物科学把人的这种差异归结为由基因所支配,或者也说受到环境的影响,但这些都是以假设为前提的,而佛在《业报差别经》中对此讲得非常清楚,这都是前世不同业力所感的果,起决定性作用的是我们阿赖耶上的善恶业种子。(源自上师《现观庄严论》讲解)



颂词7

如是略为因,此等三十二,

狮子大士相,如此当谨知。

7-1消文释义

以上这三十二相,是大士牛王狮子(指佛陀)久经数劫由众多福德所形成的妙相。因此,要心领神会并加以修行。(源自《中观宝鬘论广释》)

7-2本颂重点、难点

重点1:修行因的过程,也是随学先前诸佛的足迹。诸相本来有无量无边的因,但从主要的角度而言,每一相都是依靠各自之差别因而产生的,当彼等所有能生的因圆满具足,就能真实感得此等诸妙相。要想修成佛陀三十二相之因,必须以恭敬加行与恒常加行的方式努力精进。


重点2:因果的关系与各果的特点,是以清净愿力衔接的。比如,供养佛时,口诵“善逝如来汝之身,眷属寿命与刹土,殊胜妙相等功德,唯愿我等成如是。”通过“唯愿我等成如是”的发愿,衔接了供养佛(因)和“殊胜妙相”(果)。


难点:《宝性论》讲三十二相时说:要明白其中的因果差别,应该参考《宝女所问经》。《瑜伽师地论》等也依据其他经典作了宣讲。总之,关于三十二相的定义、次第和成因,广大经论中有许多不同的解释,但无论如何,佛陀的相好可以归纳为三十二种,这一点是没有疑议的。(源自上师《现观庄严论》讲解)


7-3相关教证

《华严经》云:“如剑法之一切因,先以步法为前导。同理,修学遍知果位故通达一切佛法亦先以真实安住为遍知果发心之殊胜意乐为前导。

如幻师之一切事之先应修成咒语悉地,同理,示现一切幻化之佛陀与菩萨一切对境,初当现前成就发心之愿,即悉皆成就。

如一切配药以水为前导,同理,菩萨行愿一切积资净障之先以为遍知果发心为前导。

如人一切事以命根为先,同理,菩萨真实受持一切佛法,皆以菩提心为前行。”

《慧海请问经》中云:“呼气吸气是人之命根前行,同理,菩萨之大悲即是真实修成大乘。”


7-4思维讨论

《金刚经》中说“不可以三十二相得见如来”,与本论所说学修成就佛陀三十二相是否矛盾?

提示:众生由于无始以来的习气杂染,现见的对境各不相同。一般而言,凡夫只能看到不清净的五蕴,而菩萨所见的,则是清净的圣者法相。所以有些人对如来的身相有一定的执著,认为轮回是不清净的,而如来的十力、四无畏、十八不共法、三十二相八十随好等具足功德,理应值得希求。

这种想法在名言清净量面前,也是合理的,名言中确实有清净与不清净的差别。比如外道本师见释迦牟尼佛具足十八种丑相,而迦叶尊者见佛有三十二相、八十种好。因此在名言中,心清净的人见佛相好圆满,心不清净者只能见到各种丑相。(其实,佛陀于多生累劫中修集福德,感得肉髻、白毫等殊胜的身相,丑相在佛身上根本没有。)

现在很多人认为:佛的相好庄严最了义,没有比这更殊胜的了,三十二相永远也不会空。这种执著是不究竟的。从胜义的角度说,这种清净量并不应理。为了遮破此种观点,佛问须菩提,能不能以相好圆满的色身见到如来的本体?须菩提不是一般的根基,他已证悟了佛和众生的本性,所以回答说以相好见佛不合理。下面也会讲到“若以色见我,以音声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见如来”。

为什么这样说呢?因为三十二相是色身的功德,《般若八千颂》云:“得色身者并非善逝,得法身者乃为善逝。”《大般若波罗蜜多经》云:“一切如来应正等觉,不可以色身见。夫如来者,即是法身。”因此,以三十二相无法见如来,三十二相只是在菩萨和凡夫面前显现的一种梦幻,了义佛经中并不承认实有,究竟的色身就是法身,法身没有任何相好。如《华严经》中说:“诸佛法身不思议,无形无色无影像。”

总之,在名言上,诸佛菩萨具足三十二相,诚如《普贤行愿品》云:“不久当如普贤菩萨,速得成就微妙色身,具三十二大丈夫相。”但在胜义当中,色身的本性就是法身,根本没有什么相。有些人在讲义中把法身与色身分开来讲,这样不太合理!(源自上师《能断,金刚经给你强大》)



颂词8

随好八十种,由慈等流生,

本论恐繁冗,未于王汝说。

8-1消文释义

能代表其他功德的八十种随好,即是由愿众生得乐之慈心的同类因所生,关于各自决定的因,唯恐篇幅冗长而没有对国王你详细阐述。(源自《中观宝鬘论广释》)

8-2本颂重点、难点

本论只是简单阐述了八十种随好的同类因是愿众生得乐之慈心,没有展开讲解。有兴趣者可以参阅上师《现观庄严论》讲解第五十二课和第五十三课。

8-3相关教证

《月灯经》中云:“虽供无量尽其多,铺遍诸刹俱胝数,一切佛前作供养,不及慈心之一分。”


8-4思维讨论

1)相好和随好之间是何关系?

提示:相好是佛陀外在形相上与众不同的一些特点,他众以清净眼照见这些特点,便能间接了知佛陀相续中无比超胜的功德,那么,妙相指的就是这些外在形相的本体,随好指的就是其差别法,用比喻来说,妙相如同莲花,随好如同花蕊。


2)学习完佛陀的相好庄严后,作为凡夫应该如何思维?

提示:佛陀身体上的所有庄严都是从善因中出生的,我们凡夫人之所以不具备这些殊胜相好,肯定是因为我们缺少了相应的因缘,甚至是因为造了相反的恶业因缘,对这一点必须生起诚信。

学习了佛陀的相好,也等于知道了自己的不足,那我们将来要怎么做呢?应该积聚相应的因缘,令自己生生世世中也具足这样的相好庄严。虽然作为凡夫,能够像佛陀那样具足圆满相好有一定的困难,但也可以象征性地具足。(源自上师《现观庄严论》讲解)




上师开示

上师在“随好八十种,由慈等流生,本论恐繁冗,未于王汝说”后开示道:

这里讲三十二相讲得比较广,八十随好简单地用一个偈颂带过。佛陀的庄严身体,具有三十二相、八十随好。之前也讲过,佛像那么庄严,那佛陀真正的身相会更加不可思议。我小时候的梦想,是将来有机会,又有一些财富时,一定要请一尊很好的释迦牟尼佛的佛像。

现在很多人都有这样的机缘拥有一尊庄严的佛像。今天给大家看一下这尊佛像,如果方便,也希望佛教徒能够随身带一幅小唐卡、一尊小佛像。如果不是佛教徒,用佛像做一些装饰也可以,至少它是一种平安的象征。



颂词9

一切转轮王,虽有此等相,

净严及明显,不及佛一分。

9-1消文释义

如果有人问:既然说转轮王也具有相好,那么他们与佛陀有何差别呢?

积累大福德的一切转轮王虽然也具有这些相好,但与诸佛的相好差距悬殊,由于无有违品之垢染,清净悦意而庄严无比,无有能障,一切的一切部分均十全十美,因而明显、威严,是诸佛的相好,而相比之下,转轮王的相好不及其一分。(源自《中观宝鬘论广释》)

9-2本颂重点、难点

重点:本颂从果的方面比较了转轮王与佛陀相好之差别。

难点:根据上师《俱舍论释》中的内容,略为介绍转轮王的功德:

转轮王出现于世不超越人寿无量岁至八万岁之间,原因是在这之后众生不能堪为他的圆满法器。为什么叫转轮王呢?因为依靠宝轮而统治四洲,故而得名。转轮王共有四种,即金转轮王、银转轮王、铜转轮王、铁转轮王。

金转轮王的福报最大,统治四大部洲时,依靠金轮腾空而起,诸小国从彼土前来称臣,以此大获全胜;银转轮王亲自前往他们面前,便可全胜;铜转轮王摆开战场即可得胜;铁转轮王则是准备降下兵器时,对方乖乖投降,获得胜利。这些转轮王虽然获胜,但不会伤害任何一个众生的性命,这是由于他们断除了十不善业的缘故。

另外,转轮王身体具足三十二相。若有人问,那不是与佛陀无有差别了吗?无有此过失,因为能仁佛陀的妙相在庄严、明显、圆满方面已远远胜过了转轮王。

《亲友书》中说,转轮王死了之后,善业穷尽无余时,也会变成低三下四的奴仆。


9-3延伸思维

《金刚经》中云:“须菩提!若以三十二相观如来者,转轮圣王即是如来。”也说三十二相有胜劣之别。

这是一种文字上的辩论,须菩提说“能以三十二相观如来”,佛陀从词句、意义两方面破了他的观点:

词句上:若认为三十二相就是见到如来,则有“转轮王也成如来”之过。《本生传》中讲,释迦牟尼佛刚降生时,净饭王请相士来看相,相士说他如果不出家,就会成为一代转轮王,出家则会成为佛陀。由此可见,转轮王也有三十二相,这里,须菩提在词句上有漏洞。

意义上:三十二相有胜劣之别,不应一概而论。《俱舍论》说:佛陀的三十二种妙相,在庄严、明显、圆满方面,远远胜过了转轮王。比如,佛陀的肉髻生在正中位置,而转轮王的肉髻偏左或偏右,不是非常庄严;佛陀的三十二相十分明显,而轮轮王的若不详察则看不出来;佛陀的相好圆满无缺,而转轮王的相好尚有欠缺。(源自上师《能断,金刚经给你强大》)



颂词10

轮王尽所有,妙相及随好,

由于能仁王,一分净心生。

百俱胝劫中,专一积累善,

亦非能形成,佛一毛孔相。

10-1消文释义

佛陀与转轮王相好之因也有着显著的差别,转轮王的妙相随好尽其所有,也是由对能仁王如海功德自性具有清净心的一分因所产生。转轮王的相好圆满之因,历经百俱胝劫始终如一积累的善根,也无法圆满形成佛身一毛孔的功德。(源自《中观宝鬘论广释》)

10-2本颂重点、难点

重点:本颂从所修因之差别的角度,分析了转轮王与佛陀在相好方面存在巨大差别的原因,菩萨的一切修行以大悲心、菩提心和无二慧摄持最为关键,而转轮王的相好圆满之因不具备如此广大的发心。

10-3相关公案

公案:有一个小孩儿因为以对本师佛陀的信心而供养一捧土也转成阿育王。


10-4延伸思维

以公案说明获得转轮王的因来自于供养佛陀。

德护如来应世期间,一位贫民手握豌豆行至路途喜逢佛陀托钵入城,生起极大信心,将一把豌豆撒向佛陀,其中四粒落入佛的钵中,两粒接触到佛的胸部。以此功德,贫民于后世成为转轮王,统治四大部洲八万年,后又报为四大天王的主尊八万年,继而于三十三天第三十七代帝释王朝与帝释平起平坐,执掌国政。由此可见,依供养所获功德福报不可思议。(源自上师《藏传净土法》讲解)



颂词11

犹如日光芒,微似荧火光,

诸佛之妙相,微似转轮王。

11-1消文释义

犹如太阳照耀世界的光芒,与萤火虫的光相互之间只有微少部分相同。而诸佛的一切妙相与转轮王也只是部分相似而已。了知这样的原因后理当对诸佛不可思议功德生起坚定不退的信心。(源自《中观宝鬘论广释》)

11-2本颂重点、难点

重点1:与太阳的光芒相比,萤火虫的光非常微弱,二者相同部分非常微少,以此比喻转轮王的功德远远不及佛陀之功德。

重点2:具足相好、证悟空性并不是大乘道的主要目标,大乘道的目标应该是利益众生。开悟只是途径,因为不开悟就不能圆满利益众生。作为一个修行人,利益众生并不是小事,而自己获得寂灭或证悟,也并不重要。学佛的真正目标是利益众生。而要利益众生,未证空性、未成菩萨、未得佛果就不能圆满行持,所以要修空性、求佛果,应该这样树立目标。


11-3思维讨论

在第二品中“轮番说因果”中,首先宣说“决定胜之因果”,接着“宣说增上生之因果”,最后“复说决定胜因果”,请结合相关颂词内容体会龙树菩萨各个科判之间的相互联系。

提示:依据《中观宝鬘论广释》科判,对本品所学内容进行复习。



上师开示

在念完第二品的传承后,上师开示道:

当时龙猛菩萨到北俱芦洲去弘法,路途中遇到一个孩童。龙猛菩萨会看相,他看出这个孩童有国王相,就给当地的人说他将来可以当国王。多年以后,龙猛菩萨弘法归来时,当年的孩童的确已经成为了乐行王。

乐行王邀请龙猛菩萨到王宫里弘法,历时颇久。当时没有Email,乐行王也没有电子邮箱。龙猛菩萨离开后,就通过书信的方式给乐行王传授教言。主要有两封书信:一封是《亲友书》,另一封就是《中观宝鬘论》。虽然在当时看来,这只是一封书信,但这是历代修行人非常重视的教言,我们也可以从中了解佛教的为人处世理念和主要修行思想。

现在有很多人认为,佛教很消极、保守,仅能断除一些贪欲烦恼,只是极少数人在深山老林里修持的法门,对社会发展无益。但这是大多数人的误解,其实佛教既有甚深且寂静的修法,但也有一些修法,可以让我们大隐隐于市,身处闹市,心却完全融入智慧之中,在各种复杂的问题面前,自心能够变得更加强大。这并不是佛教徒的自赞自夸,在座的人都有成熟的智慧,大家用敏锐的智慧观察以后一定会发现,原来一千多年前的大德们早已将人生剖析得淋漓尽致、一目了然。

现在我们都不缺吃、不缺穿,却烦恼深重、压力如山,无论是普通人还是成功人士,每个人都不开心,有很多苦恼,富人有富人的痛苦,穷人有穷人的痛苦,每个人都在自己的圈子中哀嚎、哭泣。如果这时有一味精神的甘露醍醐妙药让他们欢喜饮用,则无论是谁,身心都将遍满大乐。这样,无论是面对任何世间问题,还是面对超越自然界和人类的身口意等各种出世间问题时,一切都将迎刃而解。

我非常公正理性且不夹杂任何宗教感情色彩地认为,在现代社会中,我们非常需要佛法的智慧,有了这种智慧,且不说未来的解脱,在暂时面对人生的各种困惑时,也会得心应手。在这方面,我还有很多话想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