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笔记 | 《中观宝鬘论广释》第27课

一、科判坐标


二、内容归摄(总义):

本课继续学习第三品——积菩提资,即修学福慧二资粮。

前面讲到,成就佛陀功德需要积累无量无边的资粮,那么,如何才能轻而易举地积累无边资粮?通过积累福德能否成就佛果?龙树菩萨依据正理教对此进行了宣说。


本节课所学内容分为二方面,通过学习,大家应对积累资粮生起莫大的喜悦之情。

A、获得无上佛果的因是福慧二种资粮,其中色身之因为福德资粮,法身之因为智慧资粮。(详见颂词1)

B、依据正理教宣说通过发心和积资能使众生轻易获得佛果的道理,教诫大家应该不懈怠地积累福慧二资

1、依据正理和正教,略说能够轻易积累资粮、获得佛果的道理;(详见颂词2)

2、广说菩提心之福德无量无边,依此能轻易获得佛果:

1)以教证宣说菩提心的福德无量无边;(详见颂词3)

2)以教证宣说以菩提心为因,容易获得佛果;(详见颂词4)

3)尽管大菩提果不可估量,但因为菩提心的功德广大,任何众生以四种无量积累无边资粮,不需很长时间就能成佛。(详见颂词5)

三、颂词详解及重难点分析:


颂词1

诸佛之色身,由福资所成,

法身若略摄,由慧资所生。

是故此二资,获得正觉因,

如此总言之,恒依此福智。

1-1消文释义

诸佛的色身是以无缘智慧作为俱有缘,由近取因有缘福德资粮所形成,是历经多劫积累资粮的果报。法身之因虽然不可估量,但归纳而言,是由多劫修行无缘甚深智慧资粮所生。

因此,浩如烟海般的这二大资粮,是获得无上佛果之因,欲求迅速获得佛果,就要依靠这样的因。总而言之,希望恒常依止这些福德、智慧资粮。(源自《中观宝鬘论广释》)

1-2本颂重点、难点

重点:所谓无缘智慧资粮,指能取所取等一切执著消于法界的般若空性,它是三轮体空的无缘智慧,一旦证悟了空性,就有无缘智慧资粮。而对高僧大德、诸佛菩萨以虔诚恭敬的信心所积累的,叫做有缘的福德资粮。(源自《入行论释·善说海》讲解)

难点1:福德产生色身,只是名言中这样承认,从胜义来讲,色身与福德远离一切戏论,二者既不是各自分开,也不是能生所生的关系。因此,色身即法身,法身即色身。《大乘起信论》说:“以法身是色实体故,能现种种色。”法身实际上是色体,色体中可显现种种色法。

所以,按了义经典的观点,如来的色身是本空离戏、光明周遍的一种显现。从名言来说,佛在世时,很多众生可以看见佛的三十二相,如《法华经》云:“若得作佛时,具三十二相,天人夜叉众,龙神等恭敬。”但实际上,如来色身并没有真实之相,三十二相只是成佛的一种标志,并非实有。(源自《能断,金刚经给你强大》)

难点2:按照《现观庄严论》的观点来讲,法身是具有二十一种无漏功德的如来本性身。还有一种解释:“身”是积聚的意思,法身就是很多功德法犹如身体一样聚集在一起。法身实际上是法身智慧,是超出凡夫分别念的究竟实相。

虽然安立为法身、色身,但二者实际是本体双运、不可分离的智慧身,只不过从反体角度来分别。

1-3相关教证

《六十正理论》中云:“以此之善根,回向诸众生:集福智资粮,显得福智身。”

《无恼龙请问经》中云:“依何缘生彼未生,彼生自性并非有,依缘之法彼空性,谁知空性即智者。”

1-4思维讨论

从基、道、果的角度来理解二谛、二资和二身。

提示:对于三理——显现、空性、双运切实通达,就是所谓的基,“基”是二谛双运。

通过方便与智慧双运的方式加以实修,即是道;所谓的道,就是福德资粮和智慧资粮双运。对于万法的本体,从对境角度来讲,应该通过智慧和方便如理如实地修持。也就是说,大家在尽量积累资粮的同时,应该经常观空性,对于二谛无二无别的万法本体,通过这种方式来通达,这就是所谓的道。“道”是二资双运。

真实证悟现空双运的境界以后,经过五道十地,最后现证三身或四身,这就是所谓的果——色身、法身双运。(源自《中观庄严论释》讲解)


上师开示

在念完“诸佛之色身,由福资所成,法身若摄略,由慧资所生。是故此二资,获得正觉因,如此总言之,恒依此福智”之后,上师开示道:

这里讲积累资粮时,提到了福德资粮和智慧资粮。众所周知,福德资粮,是指诵经、放生、做慈善等善法。智慧资粮,是指入定的智慧。凡是与产生智慧有关的行为,都归属于智慧资粮。

佛的色身和法身分别由福德资粮和智慧资粮而产生。

“诸佛之色身,由福资所成”,佛陀的色身,是由佛陀所积累的福德资粮产生。“法身若摄略,由慧资所生”,简略而言,佛陀的法身,则来自于智慧资粮。因此,龙猛菩萨说:“是故此二资,获得正觉因,如此总言之,恒依此福智。”总而言之,这二者就像我们的双目或双足般不可缺少,我们一定要高度重视,并恒常依止福德资粮和智慧资粮。

正如昨天所讲,现在的佛教徒中,存在这样的普遍现象:有些人对积累智慧资粮相当重视,却看不起福德资粮,在积累福德方面毫无心思,只是天天修禅定、观空性,除此之外,什么善事都不做。还有一些人,则是热衷于积累福德资粮,经常在寺院供灯、做各种善事等,但对智慧层面的观修菩提心和空性等却兴趣索然。如果落入这两个极端,成佛所需的福慧二资就无法圆满。

有些上师只是鼓励做一些简单的善事,弟子们除了手拿转经轮、整天转神山之外,什么也不做,这样会误人子弟。虽然弟子们做的也是善法,但在懂得中观究竟思想的基础上修持空性,还是更为重要。

有些人一味高攀大圆满等大法,完全舍弃持咒等善法,口口声声说:“这些行为都不需要,只要明心见性,一切都是如如不动,明空无二……”整日唱着高调,趾高气扬、自以为是,让人不敢接近。这些人的境界看起来很高,但究竟真相如何也不得而知。

我们都知道,上师如意宝对福慧二资都很重视,所以学院的法师们对这两者也都不敢轻视。

希望我们以后无论是自己修行,还是摄受其他众生,对这二者都不要放弃。如此修行,才会趋至圆满。否则,有些人天天参禅,但到底能达到多高的境界?自己是否有解脱的把握?如果没有,虽然一辈子参禅,但在弥留之际,连最基本的人天福报善资都所剩无几,那纯属浪费了这个人身,非常可惜。另外,如果一辈子行善,对做善事特别热心虔诚,却对真正能摧毁我执的空性教义漠然视之,那么,当你离开人世时,可能会转生善趣,但由于没有积累智慧资粮的缘故,终究无法获得解脱。因此,作为佛教徒,一定要重视这两大资粮。



颂词2

由正理教说,令得安慰因,

成就菩提福,于此勿懈怠。

2-1消文释义

由无需感受身心的众多痛苦、能轻而易举积累资粮的正理和以三观察清净、能赐予定解的诸多大乘教中所说的发心与积资能使补特伽罗获得欢喜与安慰的这一原因,将对积累资粮生起莫大的喜悦之情。

由于福德资粮决定是成就无上菩提的因等,因此,作者教诫道:对此,切切不可怀有怯懦心理而懈怠。(源自《中观宝鬘论广释》)

三观察清净,就是以现量和比量以及自己语言的前后承许不违这三者均不会有矛盾。意思就是对明显的部分以现量不会有害;对隐蔽的部分以比量不会有相违;极其隐蔽的部分如环境、形象或者时间等方面我们一般的人无法了知,以佛陀自己所说的前语后语或者直接间接方面根本不会有任何相违。(源自《量理宝藏论》讲解)

2-2本颂重点、难点

重点1:本颂略说菩提心的功德。颂词3至颂词5将通过教证、理证来广说菩提心具有无边功德的合理性。

所谓教证,就是对佛法中的甚深道理,我们无法凭自己的智慧、六根识推断,必须要依靠佛陀的圣教言或大成就者、大智者们的论典来进行说明,依靠佛经和论典为依据来判断,就叫做教证。所谓理证,就是对那些不是特别深奥的问题,不一定要引用佛经来证实,通过自己的智慧分析就可得出合理的结论,这叫做理证。

重点2:依靠人的身份迅速可成就大菩提,我们应生起欢喜之心:

如果生起懈怠的对治法——精进心,则依靠人的身份迅速可成就大菩提。经中说:妙臂,此外,菩萨如是真实回向,成为狮子、猛虎、豺狼,甚至变成蚊蝇之此等众生尚且亦将成就真实圆满正等觉,何况已转成人?所以万万不可退失获得圆满菩提之精进。《宣说梦境经》中云:“功德纵然何等微,以胜心摄得菩提。”与其他众生相比,转生为人更为荣幸,堪为了知方便的殊胜法器,因而如果内外顺缘具足,那么轻易便可成佛。正是考虑到这一点,(至尊弥勒菩萨在)《经庄严论》中说:“转为人众生,无量一刹那,得圆满佛故,切莫甘怯懦。”(源自《中观宝鬘论广释》)


难点:为什么我们对佛陀的语言要诚信不疑呢?

原因就是佛陀的语言不会有任何违害、不会有任何过失:佛陀对现量部分所说的道理以现量不会有违害;佛陀对稍微隐蔽部分也宣说了一些教言,对此我们通过比量来进行推断也不会有任何违害;然后佛陀对非常隐蔽深奥的前世后世、业因果、空性以及如来藏的实相等一般世间人没办法了知的方面也宣说过,所宣说的这些道理也根本不会有任何违害。

所以法称论师在《释量论》当中也这样说“信许语无欺,总此地隐蔽,亦无时机故,慧许比量中。”意思是佛陀所承许的语言(信许语言)始终都是不欺的。对哪些方面不欺呢?在总的一些非常隐蔽的部分,也就是在五道十地以及四谛等极为隐蔽的、世间凡夫人根本没有办法了知的道理上,佛陀所宣说的语言永远是不会欺惑的。这些语言宣讲、抉择之后,任何邪魔外道都无机可乘,也不会有违害的时候。(源自《量理宝藏论》讲解)


2-3思维讨论

发菩提心和证悟空性二者之间的次第是怎样的?

提示:所谓的发菩提心也有两种方式,一是证悟空性以后发菩提心;一是先发菩提心,然后证悟空性。《入中论》中对证悟空性后发大悲心讲得比较多。

一般作为利根者,先证悟空性再发大悲心,为什么发大悲心呢?因为已经证悟了空性,对任何法无有执著,相续中不存在我和我所执,这时见到无量众生非常可怜,根本不了知空性的道理,在轮回中不断漂泊、感受痛苦,我一定要度化他们,由此发起菩提心。这种菩提心非常稳固,一般来讲不会退失,因为已经证悟空性的缘故。

而钝根者一开始并不具备证悟空性的能力,于是先发菩提心,后来通过不断地精进修行证悟空性。这种人在未证悟空性以前,所发的菩提心很容易退失。比如舍利子见到无法满足众生愿望时,生起厌离心并退失菩提心等,类似的情况很可能会发生。

有些人经常会问:相续中生起菩提心以后,到底会不会具足空性见解呢?

其实空性见解和菩提心到底哪一个先生起,这一点是不决定的。有些众生先证悟空性后发菩提心,有些众生先发菩提心后证悟空性。(源自《中观庄严论释》讲解)



颂词3

诸方虚空地,水火风无边,

如是许苦难,有情无边际。

菩萨以慈悲,于彼无边众,

救离诸痛苦,决定置佛位。

3-1消文释义

不可估量的所有十方,虚空无量无边,如是地水火风都是无边无际,同样承许,苦难重重的轮回有情也无边无际。大王,诸位大尊主菩萨以慈悲心驱使(发心),付诸行动(加行),将所缘境不可思议、茫茫无边的有情从轮回与恶趣的痛苦中解救出来,直接、间接必定安置到佛陀的果位。(源自《中观宝鬘论广释》)

3-2本颂重点、难点

重点:发菩提心有两个条件:第一是以大悲心来缘众生,第二是以智慧来缘众生获得佛果。菩提心分为愿菩提心和行菩提心两种:就像想要去往某地一样,为了他利而想获得菩提的意乐即是愿菩提心。如同正式启程前往该地一般,踏上能获得佛果的正道并且渴望修持此道就是行菩提心。

3-3相关教证

《普贤行愿品》:“乃至虚空世界尽,众生及业烦恼尽,如是一切无尽时,我愿究竟恒无尽……”

《无尽慧经》中云:“不以‘于此数劫中披上盔甲,于此数劫中不披盔甲’劫数计算希求菩提,而披上不可思议之盔甲,仅此轮回之如此多前际成为一日,如是十五日为半月,三十日为一月,十二月为一年,以此年数计算,于十万年间,发一菩提心,见一善逝阿罗汉真实圆满正等觉,以此数计算发恒河沙数菩提心,见善逝,而了知一众生之心行;以此数计算亦为一切众生发心,见一切善逝纵成了知一切众生之心行,然不怯而披盔甲乃菩萨无尽之铠甲。”

《经庄严论》中云:“佛子以大勤,成熟有情众,为他一善心,百亿劫不厌。”

《华严经》:“宁愿唯我受痛苦,而我不愿令一切众生堕入恶趣,纵然我于此自投罗网,也应从地狱、旁生处、阎罗主手中赎回一切众生。我为一切有情,愿将一切痛苦受蕴自身感受。我于有情说正直真实语,愿为众所信赖,真实不欺。我不舍一切有情,何以故?我缘一切有情发菩提心,如是为一切众生悉皆解脱,非贪自乐而真实趋入无上真实圆满菩提……”

3-4延伸思维

有些人怀疑:虽说菩提心有如此殊胜的功德,但这种说法合不合理?真有无量无边的功德吗?

提示:产生这种怀疑的人有两类:一是不信佛教、对佛教不了解的人;另一类是小乘行人,他们对佛陀经历漫长苦行,布施妻子儿女、头目脑髓等难行能行的精神无法接受、无法堪忍,所以不禁怀疑菩提心会不会有如此大的功德。

为了解除后者的疑惑,大慈大悲的佛陀在《妙臂请问经》中专门宣讲了菩提心的无量功德:“众生无边无际,缘无边无际的众生而发这样的愿,功德也无边无际,所以,菩提心具有无量的功德极为合理。”堪布根华在《入菩萨行论讲义》中也以四种不可思议宣说了菩提心功德的合理性,他说:“所缘的众生是无边无际的,能遣除的痛苦是无边无际的,所获佛果的功德是无边无际的,历经的时日是无边无际的,通过这四种无边无际,完全能成立菩提心的功德也是无边无际的。”(源自《入行论释·善说海》讲解)


颂词4

如是坚定者,无论醒或眠,

自真实受起,纵有放逸时,

有情无边故,常积无边福。

由彼无边因,不难证佛果。

4-1消文释义

我们要清楚,立下誓愿的菩萨如此坚定不移,无论醒觉还是睡眠,从真实受此誓愿起,纵然有心不专注善法而放逸的情况,但由于轮回的一切有情无边无际的缘故,如同众生无边一样,菩萨也成了恒时积累无边福德。因为具有无边的因,所以具无边功德的佛果不难获得。(源自《中观宝鬘论广释》)

4-2本颂重点、难点

重点:本颂所说内容来自于《华严经》中所说:“我若为利乐无边群生而披上盔甲,则缘利乐一切有情无边的善根无边,纵放逸或沉眠,然于昼夜中心之刹那始终增长至圆满。”由此要对菩提心的无边功德生起信心。

难点:要注意所作善根相续不断的前提条件是誓言“坚定”,并且“真实受起”菩提心。


4-3相关教证

《吉祥鬘狮吼经》:“谁为菩提而精进,彼等犹如山王般,高耸极坚不动摇,切莫舍弃所立誓。”

《吉祥施请问经》:“菩提心福德,设若有形色,遍满虚空界,较彼更超过。”


4-4思维讨论

有些道友可能会想:“我现在已经发了菩提心,而且它也没有失坏,那么根据本颂所说,从此以后我不用行持什么善法,不用背书、也不用看书,天天睡觉就可以了。”这样想是否合理?


提示:这样想是不合理的。我们的修行如何,自己应该是最清楚的,正所谓“如人饮水,冷暖自知”,自相续中的菩提心到底是什么样的?发了度众生的愿没有?发了愿以后,遇到一些违缘时,自己会不会退转?这些都应该好好观察。如果有一颗根本不会退转的心,从此以后,你的功德确实会越来越增上。反之,没有这颗菩提心,表面上不管做了什么样的事,它的功德也不是特别大。(源自《入行论释·善说海》讲解)


颂词5

谁住无量时,为无量有情,

求无量菩提,欲无量善法。

菩提虽无量,以四无量资,

无需长久时,何故不获得?

5-1消文释义

任何菩萨在轮回不间断期间安住无量劫,为了无量有情脱离痛苦,而欲求获得具无量功德的大菩提果,想成办二资粮所摄的无量善法。尽管大菩提果不可估量,但以上述的四种无量的无边资粮,不历经长久时间为什么不能获得呢?必定能获得。(源自《中观宝鬘论广释》)

5-2本颂重点、难点

重点1:以理证来说明菩提心的福德无量:每个众生都有身体的疾病、心情的痛苦,如果我们发一个菩提心:“愿天下众生的身苦、意苦全部消失,暂时获得人天安乐,究竟圆满无上佛果”,其功德之大就更不用说了。为什么呢?因为仅仅想遣除几个众生的头痛,这种发心的功德也不可思议,现在我们所缘的对境不是几个众生,而是无量无边的众生;时间不是一天、两天,而是生生世世乃至佛果;愿众生得到的不是一般的世间快乐,而是无上圆满正等觉的佛果;消除的痛苦不是一个头痛脑热,而是众生的所有痛苦。这种功德决定无量无边,没什么可疑问的。(源自《入行论释·善说海》讲解)

重点2:供养对境与供品虽然相同,但是由发大乘心所牵引导致果有着天壤之别。所以发菩提心非常重要。

《未生怨王除悔经》中记载:从前,威严佛及二位大弟子化缘途经路边,有三个孩童在玩耍,他们对佛生起信心而供养各自的装饰品,两个小孩缘二大弟子而发愿说“愿我们变成他们这样”,一个小孩缘佛而发愿说“愿我变成他这样”,结果这个小孩先成佛而成为释迦佛,另两个小孩成为他的二大弟子,依靠佛陀讲经说法才获得阿罗汉果位。当时,世尊说:“倘若欲求迅速涅槃,当为遍知佛果而发心,快速之乘即是大乘。”

从公案中可以看出:同样的供养,以发心不同,而得到转轮王、阿罗汉乃至佛果的不同果位。(源自《中观宝鬘论广释》)

5-3相关教证

《般若摄颂》中云:“菩萨欲求久流转,勤众生利修刹土,厌心尘许亦不生,彼精进度无懈怠


上师开示

在念完“菩提虽无量,以四无量资,无需长久时,何故不获得?”之后,上师开示道:

相续中有了菩提心之后,不管是放逸或睡眠,或者处于其他散乱的状态之中时,菩提心也会一直增上。

有些人认为:行持大乘菩萨道如此困难,要在漫长的时日中,发心度化无边众生,实在是心有余而力不足。实际上,无论是《大乘经庄严论》还是《中观宝鬘论》,都能够打消我们这方面的顾虑。原因何在呢?因为我们为度化无量众生而积累了无量善法,并发起无量无边的大愿。以此善根,在短短的时间当中,就能积累无量资粮,很快就能使善根圆满。

有时候一提起佛教的某些思想,大家不免心生恐惧:“大乘佛教又要布施头目脑髓,又要守持这么多戒律,太难了,我没法做到!”实际上,只要我们的心足够虔诚,在短短时间之内,就能积累无量无边的资粮,继而不管是利益众生,还是自身的成就,都是十拿九稳的事。

我们周围也不乏实例。在学佛的新人中,一个原来看似普通平常的人,在发了菩提心并行持善法以后,在短暂的人生中,也会取得令人刮目相看的成就。

比如奔公甲格西,他还没出家时,为人十分恶劣,用现在的话讲,就是一个倒行逆施的黑社会老大。但后来他却金盆洗手,弃恶从善,变成一位非常了不起的修行人,度化了无量众生。

我们这里有些人也是如此,原来无恶不作,后来行持善法,帮助了无数众生。包括今天听课的群体当中,有些人可能以前造业数不胜数,有些人虽然没有造下严重罪业,但利益的生命也为数不多,然而,他们现在因为拥有了菩提心,的确饶益了不计其数的众生。

我认为,人生中最有意义的事情,就是利益众生。所谓的利益众生,并非一定要将所有众生安置于出世间的果位,哪怕能让身边人的痛苦暂时得以减轻——比如,消除一位病人的痛苦,抚慰一个痛苦的灵魂等,都算是相当有意义的利益众生的行为。

最近,基金会的发心人员们正在商讨怎样才能做好社会公益。

人的一生能有几个10年呢?如果能将短暂的人生用于行持善法,我认为会非常有意义。如果我们声称自己在学习大乘佛法,却没有任何实际行动,那这只是一种空谈,白白虚耗人生而已。如果至少能实实在在帮助到一两个人,这才是有限的人生中最有意义的事情。

我以前在书里写过一个故事。

沙滩上有许多被海浪卷到岸边的小鱼,被太阳晒得奄奄一息。一个孩子为了拯救它们,来回奔跑着把它们一条条捡起来,放回海里。

很多人不以为然,说:“这么多的鱼,你救不完的。”

“我知道。”

“哦?那你为什么还救它们?你这样做有谁会在乎呢?”

“这条小鱼在乎!”男孩儿一边回答,一边捡起一条小鱼扔进大海,“这条也会在乎,还有这一条,这一条,这一条……”

同样,虽然我们无法一一去帮助所有众生,但只要能帮到一两个,无论今生或者来世,这就是菩萨的作为。

我由衷地感谢大家来自各方面的参与和帮助,以及始终如一的坚持。凡夫的发心一般很短暂,今天有明天无。有意乐行善的人,应有长期的发愿,至少十年或二十年,给自己一个定位,发心要坚稳,这非常重要。在制定目标时,刚开始不需要太高,但要长远,因为即便没有成功,至少还有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