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笔记 | 《中观宝鬘论广释》第29课

一、科判坐标


二、内容归摄(总义):

本节课继续学习第三品的内容——应如何修学福慧二资粮。

前面说过,佛陀的色身和法身分别由福德和智慧二资粮所生,为了成就无上菩提果,我们应该于积累资粮无有怯懦而欢喜恒常行持。本论接下来开始宣讲二资的本体和分支,教诫应该如何来修持积累资粮之法。


本节课首先宣讲二资的本体,接着略说福德资粮之分支:(见上面坐标科判)

A、宣说二资之本体

1、贪、嗔、痴是二资的违品,要彻底断除;无贪、无嗔、无痴是一切功德的源泉,要恭敬依止。(详见颂词1)

2、贪、嗔、痴引生恶趣,无贪、无嗔、无痴则获得人天善趣;(详见颂词2)

3、“舍过取功德”成为福德资粮,“以智尽执着”成为智慧资粮。(详见颂词3)

B、宣说二资之分支,本节课为略说福德资粮之分支

1、佛像、佛塔、经典、僧众等应供境的福德不可思量,应精心建造、装饰、护持等

1)大力兴建和精心建造佛像、佛塔、经堂等应供境;(详见颂词4)

2)对正法教典、僧众等已有应供境要殷重护持、供养;(详见颂词5)

2、宣说应该如何供养应供境

1)以精美珍宝装饰和供养佛塔等三宝所依;(详见颂词6)

2)恭敬供养、承侍、依止诸位修行正法和讲经说法者;(详见颂词7)

3)恭敬聆听正法并恒常供养一切菩萨。(详见颂词8)

3、教诫国王切莫恭敬、顶礼、供养外道本师及眷属等,否则会误导愚者成为外道徒。(详见颂词8)

三、颂词详解及重难点分析:


颂词1

了知贪瞋痴,是过尽断除,

知无贪嗔痴,是德敬依止。

1-1消文释义

作者教诲道:了知平庸而贪求欲望之对境的贪心、怒气冲冲的嗔心与不知取舍的痴心是众多痛苦的来源而成为大过失后,要彻底予以断除;了知无贪、无嗔、了达实相而无痴的善根是一切功德的源泉后,要恭敬依止。(源自《中观宝鬘论广释》)

此处无贪、无嗔、无痴不包括无记状态,是指与贪、嗔、痴所对立的善法。

1-2本颂重点、难点

重点:在本论第一品“别说业果”中,宣说了由贪嗔痴造成的过患及无贪、无嗔、无痴的功德(详见本学习笔记第4课,颂词见下面教证部分)。

难点:因地时积累资粮、忏悔业障非常重要,但在这个过程中,也应减少自己的实执。

假如一边对众生、佛陀有很深的实执,一边去修持的话,无法获得究竟的果位。《六祖坛经》中讲:“此心本净,无可取舍。”所以,心要清净,修持时不能有人我与法我,应该远离四相(我、人、众生、寿者),这样才可得到无上佛果。否则,所做的善法、所积累的资粮都成了实执,只会获得暂时的人天福报,而不能直接趋达菩提。

有些没有通达究竟空性的人,始终将积累资粮、获得佛果执为实有,认为自己所做的善业永远不灭。尽管在名言中,佛说了因果不虚,但从实相而言,一切法都是无生大空性,没有真正的佛果可得,也就像《椤严经》所云:“圆满菩提,归无所得。”(源自《能断,金刚经给你强大》)

1-3相关教证

本论第一品中云:“贪嗔痴及彼,所生业不善,无有贪嗔痴,及彼生业善。不善生诸苦,投转诸恶趣,善业生善趣,世世享安乐。”


上师开示

在念完“了知贪瞋痴,是过尽断除,知无贪嗔痴,是德敬依止”之后,上师开示道:

贪心、嗔心、痴心等属于五毒烦恼,了知后就要尽量断除。没有贪嗔痴等五毒烦恼,是为功德。所以,我们在日常生活中,要尽量做到无有贪嗔痴。

人们都希望获得快乐,但鲜有人知的是,由贪嗔痴引发的业会将我们带入痛苦的深渊。但要求世人完全断除贪嗔痴,却并非一蹴而就的事。所以,佛教只是让大家对人和物不要有过多的贪欲。作为在家人,有合理的生活需求是可以的。但现在的人总是贪得无厌,欲求往往超越了自己的能力范围。同样,嗔恨心会导致家庭和社会都不得安宁,愚痴也会给人带来危害。这些都是痛苦的因。

众生本想断除痛苦、获得快乐,却反而造作贪嗔痴等痛苦之因,如《入行论》云:“众生欲除苦,反行痛苦因。” 作为真正的修行人,就应该用智慧进行观察:幸福是什么?痛苦是什么?它们的来源是什么?……这样一来,对于人生百态都会有清醒的认识,从而能够对生活中的种种行为进行取舍。



颂词2

由贪转饿鬼,以嗔引地狱,

痴多成旁生,相反得人天。

2-1消文释义

以上述的一切罪恶仅说是堕恶趣,而于此具体分析来说明:

贪执受用等而转生饿鬼界,以加害他众的嗔心而引入地狱,以愚痴虽有引至善趣的情况,但大多数投为旁生。以与之相反的三种善根则获得天趣及人趣。断除三毒所生一切业的善法暂时获得天、人身份,究竟得证菩提。(源自《中观宝鬘论广释》)

2-2本颂重点、难点

重点:本颂是在颂词基础上具体分析三毒所引生的果报。亦有经论是按照所造恶业轻重来分类,即重的恶业引生地狱,中等恶业引生饿鬼,轻微恶业引入旁生等。

难点:愚痴可略分为不解业果的愚蒙(业果愚)和不解无我的愚蒙(真实义愚)二种,由这二者为根源,就造成了三有的一切痛苦。

不知取舍因果,就会由贪嗔痴引生造作恶业,从而堕入恶趣。如果认识到到这点,就会数数思维并诚信因果,从而恒常行持善法,成为增上生之因。

在破除业果愚之后,就遮止了非福业的造作。但随真实义愚而转,必定会造作引生善趣的福业或不动业,并不能趣向解脱。所以,必须要破除真实义愚后,才能获得决定胜之果。

2-3相关教证

《三摩地王经》中云:“以不净观常息贪,以安忍力除嗔恨,依智慧力遣愚痴,将获佛赞之菩提。”

2-4思维讨论

如何才能彻底消除相续中的贪嗔痴三毒?

提示:贪心和嗔心是从同一因我执中产生,而且彼二事还互为因果,比如:贪执妻子、儿女、财产等,则会对损害的人产生嗔恨;嗔恨某人,则会生起不愿意见他或想让他离开的坏爱。所以,贪嗔的本质并非完全相违,虽然二者是执著相不同的他体,但一者也无法妨害另一者,或者说不可能有能害所害关系。再者,嗔心的对治慈悲,贪心的对治不净观,痴心的对治数息观等,与无明愚痴我执并不直接相违,所以仅仅修持它们也不能彻底断除贪嗔痴等烦恼过患。

而无我和我执完全相违,互相是能害所害,因此一旦相续中拥有无我的智慧,就不可能有我执,而有我执,也不可能存在无我的智慧。

懂得此理意义非常重大。因为很多人都认为,做烧香、磕头、慈善之类的功德就可以成佛。虽然出离心、菩提心等善法是解脱的因,但还只是间接因,而直接的因就是无我智慧。

所有烦恼痛苦的根本就是我执或萨迦耶见,而要去除它,就一定要修空性,其他的慈悲菩提心等善法并不与之直接相违。《三主要道论》中也说:“不具证悟实相慧,纵修出离菩提心,亦不能断三有根,故当勤证缘起法。”

虽然佛陀针对不同众生的根机宣说的法都很殊胜,但最根本、最殊胜的还是无我空性法门,如果没有以空性慧摄持,积累再多出离心、慈悲心、菩提心、转绕等善法功德,也不可能获得解脱。(源自《释量论·成量品广释》)


颂词3

舍过取功德,是增上生法,

以智尽执著,乃决定胜法。

3-1消文释义

舍弃三毒的一切过失,取受三种善根的功德,暂时是摆脱恶趣增上生之法,成为以菩提心所引发的福德资粮,无误了知缘起之义而尽除对万法之实执的一切方便,是决定胜之法,称为菩萨智慧资粮。(源自《中观宝鬘论广释》)

3-2本颂重点、难点

重点:应当认识到贪等所生的不善业及无贪等所生的有漏善业等如梦之理,如《宣说诸法无生经》中云:“不缘贪心如是嗔,痴心永时皆不缘,了知诸法如虚空,谁知此理成君主。”

难点:福德资粮与智慧资粮是一个本体,只是反体不同而已。比如布施,从世俗角度来讲,布施物与布施的对境、布施者都应该存在,以这种有缘的方式布施就叫做福德资粮;作为瑜伽士或者成就者来讲,不存在这种三轮执著,称为无缘智慧资粮。

所以,做一件事可以同时圆满两种资粮,布施、持戒等一切有缘福德资粮,与无有任何愚昧之处的无缘智慧资粮,即是二者圆满双运之正道。(源自《中观庄严论释》讲解)

3-3思维讨论

佛陀在《毗奈耶经》《百业经》等经典中经常提到,佛陀在某某处时,施主如何供养佛陀等,而积累智慧资粮却要求尽除对万法的实执,是否矛盾?

提示:这些疑惑是因为未分清胜义和世俗。中观宗在世俗中并不遮破因果的缘起,在世俗当中,中观派承认佛陀亲自来到世间度化众生,于佛陀面前供养具有无量无边功德,这一点,包括龙猛菩萨和月称论师也会承认。而在胜义中远离一体多体的缘故,包括佛陀在内的一切万法,根本举不出任何一个存在之法。(源自《中观庄严论释》讲解)


颂词4

兴建起敬仰,佛像与佛塔,

壮观之经堂,广设敷具等。

诸宝所铸造,形状极庄严,

佛像端坐于,精制莲花上。

4-1消文释义

国王你要大力兴建令人肃然起敬、由珠宝等材料所造的佛像,装有殊胜舍利的佛塔、诸多经典存放的僧众经堂,要做到材料美观、布局雄伟壮观,广泛铺设僧众所坐的敷具,并且安排管理员等,饮食用具要应有尽有。

精心建造由种种珍宝所成的佛像、形状庄严,端坐在能工巧匠精心绘制的精美图案莲花垫上,由所有宝珠庄严得赏心悦目。(源自《中观宝鬘论广释》)

4-2本颂重点、难点

重点1:在依据颂词4至颂词8中所说积累福德资粮时,要以三殊胜摄持行持,这样,做一件事可以同时圆满两种资粮,所积累资粮也是无量无边。

重点2:对兴建、恭敬佛像、佛塔、经堂等三宝所依而具有无量福德要具足信心,并根据自己情况随力成办、随喜这些功德。部分的福德依据《中观宝鬘论广释》列出:

1、暂且不说珍宝材料所造的大型佛塔,甚至由下等材料造小泥塔,哪怕中柱只有针大小、顶盖仅有松树叶大小,福德也不可估量。《白莲经》中云:“何者壁面色图画,百福德饰圆满身,自绘抑或令他绘,彼等皆将得菩提。”

所谓的泥塔小像,是殊胜法身的影像或者真正色身、工巧所成,遇到这一切,就等于现见佛陀,而智慧法身不会显现于我们前眼。对此,经中云:“善逝无穷尽,善法如影像,真如善逝无,世人见影像。”

2、 《华严经》中说,一切文字经函是法身的舍利,也就是色身。一切佛像等是由众生的福报、缘分(和佛陀菩萨的)愿力及大悲而化现的。《白莲经》中云:“化现诸多佛像已,饶益众生行善法。”

3、自己的心如果能平等起信,那么所依无论怎么也好,都会获得真佛的加持,这样的教证与公案多之又多,因而应当心生欢喜。如《绕塔功德经》中云:“供养现在我,供未来舍利,平等起信心,福德无差别。


上师开示

在念完“兴建起敬仰,佛像与佛塔,壮观之经堂,广设敷具等”后,上师开示道:

如果有能力,最好能建造佛塔、佛像、佛殿。现在已有一些能力较大的人,投身于兴建佛教寺院、道场和学校等,非常值得随喜。如果能力有限,也可以建造一些小的道场,请一些佛像供奉。哪怕实在缺乏这方面的福德资粮,仍然可以请一尊小小的佛塔或佛像终生携带,这种资粮也实属难得。

昨天我提到,小时候唯一的梦想,就是以后有钱了,一定要请一尊镀金或纯金的佛像。我曾给很多人讲过,现在仍然如此,除了佛像、佛寺之外,没有其他更多的追求。

人生最有意义的事,就是积累一些福德资粮,尤其是建造闻思修的道场。如今,国内外有很多人已经具备这样的能力,并有付诸实施的发心。人生无常,现在我们手里的财物不一定能够长久留存,一旦你离开人世,这些财物就不再属于你。就算你仍然存活于世,它们也不一定是你的。比如,当今世上大多数人,连自己拥有财富的百分之一都没有用到,很多富贵之人,也只是钱财暂时的主人而已。所以,在拥有这些财物的时候,发心用它们来积累资粮很有必要。此处便在强调这一点。



颂词5

殷重而护持,正法比丘僧。

5-1消文释义

殷重而护持先前已有的正法经典与比丘僧众,使之饮食、资具免遭怨敌损害。(源自《中观宝鬘论广释》)

5-2本颂重点、难点

重点1:佛法有教法和证法两种,所谓教法是三藏十二部,所谓证法是心相续当中真正生起佛陀所讲的慈悲与智慧,这两者就是佛教的精华。

此处所说护持已有应供境——正法经典和僧众,实际就是护持佛法(教法和证法)。

重点2:修复佛塔等的部分福德

经中说:如若恒常不断修法施、无畏施与慈悲心,修复陈旧腐朽之所依(指残破的佛像、佛塔等三宝所依),则暂时也获得长寿、不为魔害等广大利益。又云:“现见佛塔已,何者复修造,是故具大力,身高无畏惧。”

5-3思维讨论

如果有人想:“自己力量微薄,没法护持佛法。”你怎么看?

提示:愿立则行有所依,行立则愿有所成,每位佛弟子都要有护持佛法的愿、行。比如有一百个人,每人手里都持着一盏灯,那所在地方的黑暗就容易被遣除;如果只有一个人拿灯,那想照亮也有一定的困难。因此,大家千万不能想,护持佛法是出家人或某某大德的事情,或某某有能力、有钱财、有智慧、有势力的居士的事情,而要明白这是每位佛弟子应有的责任。(源自上师《佛教的未来需要你我》)


颂词6

黄金宝璎珞,佩诸佛塔上,

金刚金银花,珊瑚及珍珠,

帝青吠琉璃,蓝宝供佛塔。

6-1消文释义

以许多精美金顶、珠宝璎珞佩在所有佛塔上。金银材料所做的美花与金刚宝、珊瑚、珍珠各种奇珍异宝、帝青宝,及由这所有珠宝所成的吠琉璃、蓝宝石供养佛塔以许多精美金顶、珠宝璎珞佩在所有佛塔上。金银材料所做的美花与金刚宝、珊瑚、珍珠各种奇珍异宝、帝青宝,及由这所有珠宝所成的吠琉璃、蓝宝石供养佛塔,在佛塔上系上美花等,涂敷妙香,如此这些的等流果暂时长久获得的利益,经藏及律藏中有许多公案。(源自《中观宝鬘论广释》)

6-2本颂重点、难点

供养佛塔等三宝所依的福德(依据《中观宝鬘论广释》):

如云:“世间所有乐,皆供三宝生。”

《花积总持经》中说:“游戏狮子当知,善逝阿罗汉、真实圆满正等觉具无量功德,是故供养其之异熟也无量;游戏狮子,善逝无论安住抑或涅槃,一切供养者即如是,以三乘中一乘而涅槃;游戏狮子,见善逝阿罗汉真实圆满正等觉而心得清净,以清净心供养、承侍财和妙衣等一切,当知何者若于具善逝涅槃之芝麻许舍利佛塔作供养,其异熟与前等同。于善逝之供养无有分别或他体。”

又云:“游戏狮子,供养善逝百年抑或千年,以一切舒适资具承侍,或者,何者于善逝涅槃之佛塔,以菩提心真实摄持而供养一朵鲜花或者撒一捧净水或者香水或者花片或者涂香后以欢喜心驻足言‘顶礼佛陀出有坏’,游戏狮子,依此功德彼者经劫或百劫或千劫,甚至十万劫中也无倒堕恶趣之处,于此不应生怀疑、疑惑、犹豫。”

6-3延伸学习

依据上师《绕塔之功德》所说的内容,进一步了解建造佛塔的功德,并对造塔、供养佛塔生起欢喜和希求之心。

造塔的具体功德,《譬喻经》中举出了造塔的十种果报:1)不生于边国;2)不受贫困;3)不得愚痴邪见之身;4)可得十六大国之王位;5)寿命长远;6)可得金刚那罗延力;7)可得无比广大之福德;8)得蒙诸佛菩萨之慈悲;9)具足三明、六通、八解脱;10)得往生十方净土。在佛教中,著名的护法天王帝释天,就是因造塔的功德而生。

《佛说造塔延命功德经》中也云:若以清净心造佛塔,其功德为:1)于此生中,不为一切毒药所中,寿命长远,无有横死,究竟当得不坏之身。一切鬼神不敢逼近,一切怨家悉皆退散。2)随所生处,身常无病。一切众生见皆欢喜。3)无净戒者能够净戒满足,不调伏者能令调伏,不清净者能令清净,破斋戒者斋戒复生。4)若犯四重及五无间极重罪业,悉得消灭。无始劫来障累皆尽。5)若欲生男,即生勇健福德之男。6)四大天王常随拥护。7) 即使佛塔毁坏,变作微尘,风吹一尘散落他处,尘所经过山林河海,一切众生触到此尘者,永更不受杂类之身,舍身受生常得见佛。

所以从大乘经典来看,有条件、有能力的话,我们应该造佛塔。


颂词7

于诸说法师,供养及承侍,

做生欢喜事,六法敬依止。

7-1消文释义

对修行正法与讲经说法者供养,以妙衣等物品及铺设坐垫等恭敬承侍,做令他们欢喜的一切事,以前面所说的六法毕恭毕敬依止。(源自《中观宝鬘论广释》)

7-2本颂重点、难点

“六法”所说的内容不是很明确,有观点认为“六法”是指前面颂词中的建经堂、设敷具、安排管理员、饮食用具等善法。


7-3延伸思维

最令上师欢喜的承侍是什么?

提示:令上师欢喜的承侍有三种:上等承侍为修行供养,即以坚韧不拔的精神,历经苦行实修上师所传的一切正法;中等者以身语意承侍,就是自己的身语意要侍奉上师,为上师服务;下等者以财物供养,也就是慷慨供养饮食、受用等。

对上师最好的供养,就是修行供养。当然,修行供养也不一定指天天修法。倘若你在帮助众生、摄受众生、利益众生,《华严经》中讲了,这就是上等供养。如云:“诸供养中,法供养最。所谓如说修行供养、利益众生供养、摄受众生供养、代众生苦供养、勤修善根供养、不舍菩萨业供养、不离菩提心供养。”你若是为了众生做事,那不舍菩提心、摄受众生、饶益众生、代众生苦等诸多供养就包含其中了,这是最好的供养,是上师最欢喜的,也是诸佛菩萨最欢喜的。《功德藏》亦云:“若有财物供上师,身语恭敬承侍事,何时一切亦不毁,三喜之中修最胜。”(源自《大圆满前行》讲解)


颂词8

事师而恭聆,服侍与问讯,

及诸菩萨前,恒常敬供养。

8-1消文释义

讲法时,以承侍上师的方式恭敬聆听,做他们的随从等,尽力奉行他们需要的一切事,问讯请安。菩萨无论身份好坏,都是包括天人在内的应礼处、应供处。因此,对于不是为自己讲法的一切菩萨,也要恒常恭敬而以所作所为供养。(源自《中观宝鬘论广释》)

8-2本颂重点、难点

重点:对为自己讲法的上师要恭敬、服侍、问询,对一切菩萨也要恒常恭敬、供养。


8-3相关教证

教证:《东山部律仪》中说:舍利子言:“世尊,于初发心菩萨亦应顶礼;甚转为旁生之菩萨亦顶礼。”


8-4思维讨论

为什么说有了菩提心的凡夫菩萨也值得众生顶礼呢?

提示:佛陀在《迦叶请问经》和《宝积经》中说:转轮王的儿子生下来后,虽然还不能做国王的事业,但附近小国的大臣民众都应像对国王一样向他顶礼。为什么呢?因为他生于王族,未来必定会真正继承王位(登上王位相当于得一地菩萨)。同样的道理,相续中生起了菩提心,虽然这个人现在还不能直接利益众生,不能像一地菩萨那样将身体化为一百个,一刹那间利益一百个众生,但他已经降生于如来家族中,将来必定会有这种能力,所以对他顶礼是非常合理的。

这种菩提心不管在什么众生的相续中产生,都值得我们顶礼。佛陀在《毗奈耶经》中说:应该顶礼初发菩提心的菩萨。对相续中刚刚生起菩提心的菩萨,即使是旁生,也值得我们顶礼。比如有他心通的人,如果看见一头牦牛的相续中有菩提心,或者这头牦牛是菩萨的化身,马上就会向它顶礼,因为它是真正的菩萨。噶当派的教言中也说:如果相续中有了菩提心,这个众生无论住在哪个地区,此地就会成为吉祥的供养处,无论住在哪个国家,此国家也会成为庄严的国土。(源自《入行论释·善说海》讲解)



颂词9

莫于他外道,敬供及顶礼,

愚者依彼缘,将执具过者。

9-1消文释义

大王,你切莫对大自在天等所说的其他外道本师及眷属,心生恭敬,身体作供养、顶礼等。如此一来,不了知功过差别的愚者们依靠你恭敬他们为缘,就会贪执诸如自在天之类具有贪等过患的补特伽罗而弃此佛教而成为外道徒。(源自《中观宝鬘论广释》)

9-2-本颂重点、难点

重点1:国王对很多子民能够形成影响,因此应该谨慎自己的身语,不应该去供养“非应供处”而令愚者错误追随、舍弃佛教。如果这样的话,会给自他都带来严重过患。

不仅仅是国王,每个佛教徒也会对身边众生产生一定的影响力,因此也应该谨慎自己的语言、行为,要使有缘众生对佛法生起信心,而不要因为自己的原因而使他们成为邪见者。

重点2:同样道理,冒充善知识而宣说颠倒之法的人,也会引导不了知功过差别的愚者们误入劣道,我们也应该知晓并舍弃他们。《毗奈耶经》中云:“二大尊者,了知外道的一切本师颠倒说法后说道:‘劣慧颠倒说,共称为劣道,彼法若如是,非法将如何?’”应当按照此中所说而舍弃诸如此类的事。

9-3思维讨论

为什么舍弃佛教、成为外道徒的过患非常大??

提示:现在外面有形形色色、各种各样的宗教,但真正以智慧观察时,不要说圆满正等觉如来的果位,就连小乘断除人我的果位都不具足。当然,表面上他们也会行持十善、承认解脱等,但这些并不是最重要的。大家在学习的时候,如果没有精通其中的要点,可能有些人认为这些宗教所宣讲的教义也非常不错,他们也会守持戒律,甚至六波罗蜜多全部具足,但是佛教所讲的三轮体空的布施、持戒、安忍……这些一一观察的话,大多数外道都是依靠世间的道来修持。这一点,佛陀早就已经告诉我们:依靠世间道只能暂时压制烦恼,所获得的也仅仅是有漏的神通、神变等。

现在很多人认为:随学哪一个宗教都无所谓,反正都是做好人好事。从世俗的某种概念来讲,这种情况的确存在,但真正去分析的话,里面存在非常大的差别。这一点,具有智慧的人有一定的辨别能力,不会盲目地跟从;没有智慧的人可能觉得没有什么差别,然后也会欣然随学这些宗派。信仰这样的宗教,与不信仰任何宗教的人相比较,当然有信仰要好一些,但从最究竟解脱的角度而言,真的是非常可惜。

我们在这里并不是排斥哪一个宗教,也不是毁谤哪一个宗教,但从古至今,能够以事势理、法尔理等四种理真实成立的,唯一就是佛教。所以,没有学习因明、中观、《俱舍论》的话,很多人可能会像世间人一样,只是行持表面的一些善法,以这种行为舍弃自己的见修行果,这是相当可惜的。(源自《中观庄严论释》讲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