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笔记 | 《中观宝鬘论广释》第2课

一、本课科判坐标


二、本课内容归摄(总义):

本课开始学习“所说论义”,具体科判详见上面科判坐标。

本课开始学习“分别说增上生与决定胜之因果”,此部分内容也是《中观宝鬘论颂》第一品“别说因果”的内容,主要分别宣说增上生和决定胜的因果。(详见以上科判坐标)

本课分为二部分:


A、总说缘起

1、在如理如法修持增上生之因十六法之后,才应该听闻并修持获得决定胜之因——空性等法门;否则,有可能导致因为诽谤因果、舍弃空性而堕入恶趣的果报(详见颂词1)。


2、获得增上生和决定胜之果最主要的因是信心和智慧(详见颂词2)。


3、在信心和智慧这两种因中,主要的是智慧(详见颂词3)。


4、主要宣说了“具信者”和“具慧者”是什么样的人:

具信者:不以欲望、嗔恚、怖畏、愚痴而违越正法,并对业果等诚信不疑(详见颂词4)。


具慧者:善加观察自己身语意三门善、不善、无记的状态,以菩提心恒时断恶行善,修持自利利他之事(详见颂词5)。


B、真实宣说

要成为“具信者”和“具慧者”,首先要了知因果的道理,进而如理如法地身体力行。为此,本节课“宣说增上生之因果”部分,告知我们取舍善恶因果的道理,包括:


1、“遮止之十三法”:所遮止的十三法分为遮止十不善业和饮酒等三种遮止之法(详见颂词6和颂词7的前半颂);


2、“奉行之三法”:施舍财物、供养具功德者以及对一切对境以身语意的慈爱为主的四无量心(详见颂词7的后半颂);

最后简单进行概括总结。

三、颂词详解及重难点分析:


颂词1

先增上生法,后得决定胜,

因获增上生,渐至决定胜。

1-1消文释义

如理如实修持增上生之因十六法之后,才应该对听闻者讲解获得决定胜之道的所缘空性等法门。原因何在呢?因为需要连续得到增上生的果报方可渐渐达到决定胜的果位。

1-2本颂重点、难点

在修行正法想获得解脱时,首先要对因果生起正见,这样才能够对三宝等生起信心;有了信心,通过修学才能获得增上生,即远离恶趣、获得善趣的人天安乐;只有获得了善趣的身份,通过渐次修行,才能最终获得决定胜。以恶趣身份想要获得解脱难之又难,通过连续不断获得人天的身份,一世又一世地修行正法,才可能证悟决定胜的殊胜空性。


只有当听闻者相续成熟时才可为他讲授空性深义,否则,闻者可能颠倒执着空性之义而诽谤因果,结果会导致舍弃空性而堕入恶趣;假设必须宣说空性,就要不危及业果而结合业果来讲解。

1-3思维讨论

1、此处也说要通过修持增上生之因十六法,希求获得人身,与下士道求生善趣有什么区别?

提示:目标不同。


2、为什么获得人身对获得决定胜果位非常重要?

提示:

1)决定胜的果位需要能够在人身的所依上面连续修行。


2)天界的身份虽然可以修法,但却是最容易散乱的(如目犍连尊者训斥投生天界徒弟耆婆的公案)。


3)而恶趣的身份基本上无法修法的,虽然佛经上也有非常稀少的恶趣众生解脱的公案,但与经由人身获得解脱的情况比较,就像白天的星星一样稀少。


4)人的身份,特别是南瞻部洲人的身份有苦有乐,智慧敏利,在这样的身份中修法是最容易解脱的。


5)我们在修持时,还有一个很重要的条件,就是发愿。如果不发愿获得暇满人身,虽然因行持善法获得了人身,但后世就可能转为一般的人,而无法值遇佛法,也没有修持佛法的意乐。所以我们在修持业因果、世间善法的时候,千万不要忘记发愿获得暇满人身、进入解脱道,生生世世获得人身、获得求法的意乐。


3、为什么修行次第非常重要?不按次第修行会有什么后果?

提示:

1)次第非常重要,听闻者首先获得因果不虚、轮回转生的道理,然后通过修行令相续成熟,之后才能传授给他们空性教义。


2)没有按照次第的过患:

产生颠倒执著空性的意义,错误认为空性不存在就是指什么都没有,进而开始毁谤因果,认为造善法无安乐、造恶业无痛苦。

因为法器没有成熟,给他宣讲空性,就会认为其教义不符合佛陀在小乘经中所讲的善恶有报、有解脱、有轮回,会认为空性法为邪法,如果进而诋毁、舍弃,如此成为严重的舍法罪,并由于这种罪业而堕入恶趣。


3)传法者善知根性传法很重要,而且假设必须要宣说空性,就要不危及业果,必须结合业果来讲解。因为业果和空性是双运的,本不分离,业果存在的时候本身就是无自性的。


颂词2

增上生许乐,定胜许解脱,

彼因若略摄,信心与智慧。

2-1消文释义

所谓的“增上生”被认为是人、天人相续所摄的安乐与行舍 ;


所谓的“决定胜”,被承许为依靠证悟无我的智慧而无余断除苦集的离系果——解脱,因为是具备断而不复返之法相的“离系”。


善趣与解脱两种果位的因虽然有许许多多,但归纳而言,根据刚刚所说果的定数为二,最主要的因也有两种,概括地说,即是对三宝、四谛、业果等的清净信、欲乐信、诚挚信以及证悟诸法实相空性的智慧。

2-2本颂重点、难点

增上生——总的来讲,人和天人都是善趣所摄,是一种安乐的感受。因为增上生的因是十善,所以通过十善法或不害的因,所感受到的人天所依和安乐的状态就是增上生。


决定胜——承许为依靠证悟无我的智慧,无余断除苦集系缚(苦是果,集是因),而称之为离系果的解脱。总的说,决定胜就是一种殊胜解脱的状态。


“果的定数为二”,指的就是前面所宣讲的增上生和决定胜;“最主要的因也有两种”,即对应两种果的清净信、欲乐信、诚挚信和空性智慧。

2-3思维讨论

清净信、欲乐信、诚挚信三者有什么不同?

提示:可以参考华智仁波切《大圆满前行引导文》。


颂词3

具信故依法,具慧故知真,

此二主为慧,前行即信心。

3-1消文释义

由于具有信心的因,故而才能够诚心诚意地依止、奉行增上生之因;由于具备智慧的缘故,才能了知实相真实义。在这两种因当中,主要的是智慧;生起智慧的前行是对业果的诚挚信心。(源自《中观宝鬘论广释》)

3-2本颂重点、难点

重点:信心是一切法的根本或门扉,具有信心的标志是具足对善法的欢喜心,具足不愿意离开善法的精进。具足信心,才会去闻思修,才能生起智慧,智慧的前行是对业果、三宝的诚挚信心,信心被称为间接解脱之因。


此处“慧”指空性智慧,不是指世间智慧;作用是了知实相真实义;具有智慧的标志是对无倒的实相以诚挚信而获得体验。三有之因就是无明,虽然众生本具如来藏,但自己却不了知;只有依靠智慧,才能彻知万法自性,最终获得解脱。所以,智慧称为直接解脱之因。


名词解释

涅槃五根:信、精进、念、定、慧;其中信根为五根之首,非常重要。


3-3相关教证

教证1:《华严经》:“信为道元功德母,长养一切诸善法”。


教证2:《摄集经》:“以慧彻知法自性,真实超越诸三界。”


教证3:《宝性论》:“自然之胜义,依信而证悟。”

3-4思维讨论

1)此颂中的信,属于清净信、欲乐信、诚挚信中的哪一种?

提示:此处指诚挚信。


2)在《普贤上师言教》中有“自己有胜解信,老妇依靠狗牙得成佛”的公案,即依靠信心就可以成佛,而这里说智慧是获得二果主要的因,是否有矛盾?

提示:此处并没有说智慧是唯一的因,对于不同根基或者因缘的修行人来说,是可以依靠一些特殊因缘获得成就的,比如众所周知的米拉日巴尊者,在显现上也是主要通过苦行获得成就。


3)真正的佛教徒和佛法的研究者在闻思佛法方面的主要区别是什么?

提示:在闻思过程中是否具足信心非常重要,如果没有信心,有可能产生的是邪慧。


颂词4(宣说了堪为法器的具信者的法相)

谁不由欲嗔,怖痴而越法,

彼谓具信者,定胜妙法器。

4-1消文释义

不以欲望、嗔恚、怖畏、愚痴而违越正法,并对业果等诚信不疑,即称为具信者,堪为决定胜的殊妙法器。(源自《中观宝鬘论广释》)

4-2本颂重点、难点

重点:四种越法,即分别以欲望、嗔恚、怖畏、愚痴而违越正法。


难点:如何理解具信者为决定胜的殊妙法器?

具信者为远离四种越法并且对业果等诚信不疑,因此能够奉行增上生之因——十六法,连续得到增上生的果报方可逐渐到达决定胜的果位(如上节课颂词“因获增上生,渐至决定胜”),所以能够逐渐被引向解脱。

4-3思维讨论

1、为了谋求食财的皈依,也没有离开以欲望而越法,为什么也可以称为“具信者”?

提示:对因果、佛陀、三宝有信心才会皈依他们,所以可以称为“具信者”。


2、如果不是为了自己的欲望,而是为了父母或者上师杀生,属于越法吗?

提示:是的,此时也会感受地狱果报,如《亲友书》云:“汝为沙门婆罗门,师客父母王妃眷,亦不应造诸罪业,地狱异熟他不分。”


颂词5(宣说智者的法相)

谁能善观察,身语意诸业,

知利自他已,恒行即智者。

5-1消文释义

能够全面观察自己身口意的善、不善、无记状态后,断除一切不善与无记法而奉行善法,完全回向无上菩提以成办众生之利,并了知这是对自他二者今生来世有利之事后,持之以恒地进行取舍,就称为智者。(源自《中观宝鬘论广释》)

5-2本颂重点、难点

所谓智者,包含两层意思:首先了知对自他二者今生来世有利之事,之后要实际进行取舍。所以智者不光指智慧超群,此处还强调“恒行”。如果“倒行逆施者,纵然通达五明也不能称之为智者”,或者只是口头上说说,行为上不加取舍,就称为“法油子”了。

5-3思维讨论

如何理解“倒行逆施者,纵然通达五明也不能称之为智者”?

提示:因果不虚,纵然通达五明,如果行为上不知取舍善恶因果,就必然会感受轮回痛苦,所以也就不能称之为智者了。


下面宣讲修增上生时需要修的十三法。

颂词6

戒杀断盗取,远离他人妻,

真戒妄两舌,粗恶及绮语,

彻底断贪心,害心与邪见,

此十善业道,相反即恶业。

6-1消文释义

杜绝以杀心杀害人类及盗取他众执为己有的财物,远离他人执为我所的妻室,这三种是所遮止的身不善业。


妄语是指以想转变他人想法的心态而说虚伪不实的谎言;口出挑拨离间之语就是所谓的两舌;刺伤他人感情的粗鲁语言为粗恶语;信口开河的无稽之谈是绮语。


真正戒除这一切就说明制止了语言的不善业。


彻底断除贪图他人财物而想据为己有的贪心、图谋不轨陷害他者的害心与抹杀因果的断见以及外道的恶见这三种意不善业。


这些正确的业道叫做十善业道。与之截然相反的就是不善黑业。(源自《中观宝鬘论广释》)

6-2本颂重点、难点

重点1:此处是从破根本戒的角度而言,实际上,除了杀人外,杀害旁生等也属于要杜绝的黑业。


重点2:构成完整的业,需要具足四个条件:基(即对境)、意乐、加行、究竟。(详见《大圆满前行引导文》中《因果不虚》)。


重点3:要了知不善黑业的果报,包括异熟果、等流果等(本论后面将详细介绍)。


重点4:除了行持十善业道外,还要行持特殊善业如放生等。

6-3思维讨论

以杀生为例,说明构成完整业的四种条件。

提示:参照《大圆满前行引导文》。


颂词7

戒酒行正命,不损诸有情,

敬施供应供,修行仁慈心。

(前半颂为该遮止的三法,后半颂为该奉行的三法。)

7-1消文释义

该遮止的三法:无论在家人还是出家人,都不可饮用酒类。作为在家人,要断除短斤少两等欺骗行为,出家人务必断绝五种邪命。断除任何损恼众生的言行。

该奉行的三法:施舍财物、供养具功德者以及对一切对境以身语意的慈爱为主的四无量心。

(源自《中观宝鬘论广释》)

7-2本颂重点、难点

重点:诈现威仪、谄媚奉承、旁敲侧击、巧取勒索、赠微博厚。按照龙猛菩萨的观点,以上叫做五种邪命,依靠这些不正当手段所得的财富,属于不义之财,如果随意去享用,对修行没有任何意义。

7-3相关教证

《圣雄长者请问经》中说:“戒酒之功德,无有昏厥,无醉无迷,言词不乱,无骄无躁,无掉无散,安住正念,具足正知。

7-4思维讨论

1、为什么饮酒会影响我们获得增上生和决定胜的果位?

提示:饮酒可以使人头脑不清楚,行为不受控制,导致不能如理如法地修持十善业道,也不能清醒地思维法义,获得智慧。同时,出家人喝醉酒还会使他人对佛教产生邪见,因此会妨碍自他获得解脱。


2、为了供养三宝而采取短斤少两等欺骗行为,应该没有问题吧?

提示:所有不清净的行为,均为邪命。


3、“敬施”如何体现“敬”?

提示:在对下(如乞丐等)施舍财物时,要满怀恭敬,亲手施予(因为对方为殊胜福田),不要高高在上地给与。


最后是摄义

简言法即此。

消文释义

概括而言,增上生之因的十六法就是以上所说的这些法。

四、大恩上师传讲《中观宝鬘论》时的开示:

上师在念完以上《中观宝鬘论》颂词传承后的开示

这里讲了十种善法,包括不饮酒。


佛教提倡行持十善,断除十恶,受三皈五戒。我最近看了一部藏传佛教里的经典,叫《吉祥宝箧请问经》,好像没有汉文版。这部经讲得比较开放:如果能守五戒,当然可以守五戒;如果不能守五戒,哪怕守持其中的一、二条戒都可以;即便一条戒也不能守,只是皈依三宝也可以;如果皈依三宝也有困难,则保持心地善良也可以。


现在很多世间人都讲,我不需要皈依。对这种人来讲,也可以按照此经要求做。


《优婆塞经》中也有这样的开示:根据不同人的层次,如果守戒当然非常好,上等的是守出家戒,其次守居士五戒;如果实在没办法,只是皈依三宝也可以;如果连皈依也有困难,就心存善念也可以。


如果没有很好地闻思,也许连何谓心地善良都不一定清楚。


作为佛教徒,要知道众生的根基是千差万别的,如果千篇一律地规定所有人都皈依或修持大法,这是不现实的。我希望在座的佛教徒对身边的人既不要拔苗助长,也不要听之任之,应该掌握智慧和方便的分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