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科判坐标
二、内容归摄(总义):
本节课继续学习《中观宝鬘论》第三品广说“福德资粮之分支”,本科判偏重于从布施的角度宣说积累福德资粮的方便,分为四个部分:庚一、施舍自财之十四资;庚二、利他方便相应施舍;庚三、布施一切无主物;庚四、布施求援之特殊对境等。(详见科判坐标)
在上节课中,我们已经学习完毕“施舍自财之十四资”,本节课将学习余下三个部分的内容。
龙树菩萨在此教诫乐行国王乃至对自己的身体、受用等也不应执为我所,如果能不耽著受用以舍心布施,甚至在行七步期间,即使在行为上没有做到,所生福德资粮也如虚空般不可估量,我们也应如是而行。
A、本部分内容是针对国王的教言,教诫国王(或者管理者)应以恭敬心和殷重心行持利他之事
1、国王要废除或者消减各种不合理的赋税;(详见颂词1)
2、国王要解除来自他乡的商人或者旅客进入国境时的苦难,并平息所有盗贼土匪;(详见颂词2)
3、国王要平衡商品的价格使民众获益,使商家所获利润合理;(详见颂词3)
4、国王成办事情时要集思广益,凡是有利于安邦治国、利益众生之事,要如同行持对己有利的事一样恭敬而行持。(详见颂词4)
B、不应执自己的身体、受用为我所,要如同布施无主物一样让他众随意享用,如此可以积累无量福德资粮。(详见颂词5)
C、宣说不遮止布施人等难舍之物的依据,并教诫我们法布施最为殊胜和任何布施要以利他为目的道理。
1、依据教证宣说布施人等行为的合理性;(详见颂词6)
2、对各式各样的高档服装、装饰品以及饮食等受用要诚挚地给予前来乞求的人们;(详见颂词7)
3、在所有布施中,法布施最为殊胜,并教诫要以究竟利他为目的进行布施:
(1)要对不具足听闻法义顺缘的人赐予顺缘;(详见颂词8)
(2)如果究竟利他,那么导致暂时不安乐的行为也要为之,如同依药治病一样。(详见颂词9)
三、颂词详解及重难点分析:
颂词1
废除强赋税,分支皆消减,
赈灾而济贫,减免关卡税。
1-1消文释义
先王强制下令的徭役、沉重的赋税都是不应理的,因此要全部废除。庄稼的所有分支税也要一概减少,要全力以赴赈济因负债累累而受难的灾民们。新王所制定有害他众的船费、关卡税、经过关卡要道等处的旅客们的税收都要免除,过分的关卡税等也要消减。(源自《中观宝鬘论广释》)
1-2本颂重点、难点
重点:以大慈大悲之心废除或者消减不合理的税收,对国王来说,就是对人民的施舍。对遭受水灾、火灾、风灾等自然灾害,财产受到很大损失的灾民要及时进行赈济。
颂词2
彼等门前候,苦难亦当除。
自境或他境,盗匪须平息。
2-1消文释义
商人从他乡而来时,要在财物上盖印,那些商贩在门口等候被拒之门外所受的严寒酷暑等苦难也要予以解除。国王对于自己境内或他地的所有盗贼土匪要千方百计给予平息。(源自《中观宝鬘论广释》)
2-2本颂重点、难点
麦彭仁波切在《君规教言论》中宣说的国王应持的行为。
《君规教言论》中说:“饥馑灾时救他人,制止盗匪抢劫之,互相害时行饶益,赈济贫困无怙者。”
国家和臣民难免有年景饥荒,会遭受自然灾害等难以预料的各种损害而感受身心的恐惧与痛苦。在这困难之时,国王应想方设法救护他们,解除他们的饥寒困境。
同时,制止一切盗贼土匪暗偷明抢的行为,使眷民辛勤劳动的财产有保障,不会提心吊胆,行住不得安宁。
当国境中有因财产牲畜地盘等发生纠纷,互不相让,以害心杀打等,此时国王一定要尽心尽力公平地息灭这些斗争而饶益他们。
对那些无依无靠穷困潦倒者,尽量发放布施解除他们的痛苦。(源自《君规教言论释》)
颂词3
货润须平衡,价值令合理。
3-1消文释义
当财物多少均衡之时,不能将价值控制得过高,商品的利润也要趋于平衡。如果(国王发现)物价不平等,就取消(经营者所定的)平等价格。如果价格同等,那么消除低价使之合情合理。(源自《中观宝鬘论广释》)
3-2本颂重点、难点
重点:龙树菩萨在颂词1、颂词2、颂词3中,主要是宣说国王应行的相应于布施的利他方便。我们不要认为这样的行为与自己无关,比如,随心随力地帮助灾民、为他人办事提供方便、做生意时价格公道等等,我们作为普通人也能或多或少地做到。
颂词4
群臣所禀奏,自当皆知晓,
有益世人事,一切应常做。
如凡利已者,汝即有恭敬,
凡谓利他事,如是汝敬之。
4-1消文释义
你要认真听取群臣的禀奏,因为其中可能会有危害世间的启奏,所以对于他们的所有奏折与想法要全面观察,要做到了如指掌。凡是有利于治国安邦、世界和平之事,作为国王你要恒常成办。
如同凡是说“对你自己如何如何利益”的事情,你都予以重视并恭敬一样;对于凡是说“如何如何利益他众”的事情,国王你也应当唯一为他利着想而恭恭敬敬集中精力去做。(源自《中观宝鬘论广释》)
4-2本颂重点、难点
重点:本颂是从智慧和慈悲两方面教诫国王:一方面要具有深厚的智慧和广闻博识,如此才能做到对群臣禀奏的一切事情和想法了如指掌;另一方面要恒常以利他心行持有益于众生的一切事情。
难点:因为为集体利益着想,思维利益众生的人比较罕见,所以君主应善加观察,听取真实有利之言词。
4-3相关教证
《本生传》中云:“如汝利益众生者,入于非正士之道,轻视而为实非理,三思而行方合理。虽有过亦现似善,善妙亦见稍非理,未经殊胜理观察,不晓需事之分寸。”
经中云:“见喜菩萨白佛言:世尊,菩萨竭力令众生见即生喜如是当为。何以故?世尊,菩萨非有他所为,普皆成熟众生而行持……”
《胜利道歌》中云:“若欲长久利己者,暂时利他乃窍诀。”
4-4思维讨论
如何理解“所有世间乐,悉从利他生,一切世间苦,咸由自利成。”
提示:世间所有的安乐,全部是从利他产生,来源于我们在漫长的轮回中帮助过众生、利益过众生,从发心方面发了善心,行为上面也真正去做过。以这样的因缘,产生了大大小小的快乐,就像妙药的种子产生妙药的茎叶花果一样,是一种自然规律。同样,我们所感受的一切痛苦,比如身体的痛苦、心理的创伤、情绪的不安等,也不是无缘无故产生的,而是从无始以来自己对自己强烈耽著的因缘里面产生的,就像毒药的种子产生的茎果全是毒药,不可能产生妙药一样。
利他和利己产生苦乐之理,以浅显易懂的实例就可以说明:自古以来的愚笨众生,一味希求自己的利益,为了吃喝、衣食、感情不断地忙碌,结果不但没有达到目标,反而永远沉溺在三界轮回的苦海中,非常可怜。反过来说,我等大师释迦牟尼佛因地时发心要利益众生,从此之后身体力行,确确实实在做。因为这个发心,他生生世世都成为利益众生者,不管是变成什么,国王也好、乞丐也好,或者动物里的鹿王、猴王、骏马,利他心一直没有舍弃过。(源自《入行论释·善说海》讲解)
上师开示
在念完颂词“有益世人事,一切应常做”之后,上师开示道:
这句话大家一定要牢记。现在不管是非佛教徒还是佛教徒,很多都对佛教存有误解,认为佛教徒这也不能做,那也不能做。实际上并非如此。
虽然在大乘和小乘的戒律中,有一些特殊要求,但这仅是针对少数出家人的行为规范。就其他人而言,不仅是慈善、公益,只要是社会需要、不造恶业、有益众生、有利世间的所有事情,都可以去做。如果一概排斥,就会给世人造成佛教保守自封的印象,甚至让很多人心生不解和畏惧,从而不敢进入佛门。
我昨天也讲过,佛教度化众生的方式有高有低,就如世间的教育,对于研究生、博士生的要求,和幼儿园小朋友、小学生是截然不同的。在幼儿园,你可以只是唱歌玩耍,放学时老师就把你送回家。但幼儿园同样也可以称之为学校。曾经有一位藏族老师就很自豪、很开心地说:“我今天考上了幼儿园老师,就能在学校里上班啦!”
佛教的教育也分为不同的层次,所以,不要因为害怕戒律的约束而不敢学习佛法。佛教并非你想象的那般有诸多限制。是否学习佛法是你的自由,如果决定学习,你可以选择一个适合自己的法门,再逐渐深入。也许佛法为你的身心所带来的利益,是世间的任何知识都难以企及的。关于这一点,我们可以慢慢了解。
颂词5
如地水火风,药草及林木,
自于一须臾,令他随意用。
若行七步顷,怀舍诸物心,
菩萨所生福,无量如虚空。
5-1消文释义
如同无主人所拥有的地、水、火、风,以及药、林苑的树木随意令他享受一样,大王自己的身体、受用一切根本不成立,也应当于一须臾间,不执为我所而让他众随心所欲享用。
由于不耽著受用并以舍心布施的缘故,甚至在行七步期间,尽管行为上没有做到,但对受用的一切财物怀有施他舍心的菩萨,所生福德资粮如虚空般不可估量。(源自《中观宝鬘论广释》)
5-2本颂重点、难点
重点:虽然本颂科判为“布施一切无主物”,但重点是教诫国王不应执自己的身体、受用为我所,要如同无主物一样,可以令他众随意享用。如果能够生起这样的施他舍心,就能产生无量福德资粮。
5-3相关教证
《无爱子请问经》中云:“于何物不应有不舍心、不布施心。”
《稀有智慧经》中云:“弥勒,普皆依止、修习舍心,若能屡次作意,则将圆满布施。”
《宝云经》中云:“若问何为布施度,即思维一切财物以及果施舍于他众。”
5-5思维讨论
最究竟的布施是什么?
提示:最究竟的布施就是三轮体空的布施。
凡夫的布施有三轮执著,而菩萨的布施没有任何执著,故所获的福德无法衡量。若能以这种布施来积累资粮,圆满无上佛果也非难事,如经云:“若能行布施,菩提得不难。”
当然,我们现在没有三轮体空的境界,但很多上师在教言中说:布施时若忆念“以前的传承上师、圣者们如何布施,现在我也如是布施”,依靠这种发心,也能获得同等的功德。若通达了名言中所行的布施如梦如幻,胜义中万法都是大空性,远离一切戏论,此定解也接近于三轮体空。(源自《能断:金刚经给你强大》)
上师开示
在念完颂词“若行七步顷,怀舍诸物心”之后,上师开示道:
就算在行走七步的时间中,发起菩提心,功德也会如虚空般无量无边。
颂词6
貌美之女儿,若赐所求者,
依此分别得,受妙法总持。
往昔大能仁,同时而赐予,
八万装饰女,及一切资具。
6-1消文释义
如果有人认为:布施女儿是遮止的吧。
并非遮止,如果国王将自己貌美端庄的女儿等以珍宝饰品精心打扮而赐给诸追求者,那么依此布施将分别获得圆满受持妙法之名义的总持。
可以这样布施是有据可依的,大能仁在昔日成为无边称法王等时,将佩带奇珍异宝诸装饰品的八万美女连同她们所需的服饰等一切资具一并赐予他人。(源自《中观宝鬘论广释》)
6-2本颂重点、难点
重点:布施女儿(或者童女)在佛经上有明确的依据,并未予以遮止。但在当今时代,由于法律、政策、习俗下,一般人并不认同这样的布施或善行,菩萨为了护持他心,不能如此去做。
6-3相关教证
《十地经》中云:“何时千数转轮王,尔时连同海诸地,四洲珍宝遍充满,我供先前诸佛陀。为彻寻觅法身故,昔日悦意且珍惜,彼等物我无不舍,多劫惜命尚布施。”
6-4思维讨论
若问:“你们说大乘佛法用很温和的措施,对自己一点损害都没有,这恐怕无法成立。因为学习大乘佛法之后,需要布施自己的身体、儿女、家产等,这是非常可怕的事情,一般人想都不敢想,怎么说它很温和呢?”
回答:你们这样想也情有可原。现在很多人认为:“学佛非常可怕,因为要像《释迦牟尼佛广传》所讲的那样布施身体。哪里能布施身体啊?身上切一块肉也非常困难!”实际上这是未经详细观察而言的,佛陀并没有要求刚学佛的人这样做。
佛陀在大乘经典中是怎么讲的呢?首先以蔬菜、破衣等无足轻重的财物施舍给他人,减少对自我的执著之后,再尝试做较大的布施。噶当派的教言中说,如果吝啬心特别强,可以训练把左手的东西送给右手,右手的东西送给左手,将另一只手观想为他人,就这样互相布施,直到自己的舍心生起。
心的力量是可以扩大的,它的范围是无限的。最初可以布施一分钱、两分钱,过一段时间几毛钱、几元钱,然后是金银财宝、家产房屋乃至自己的眷属或子女,最后整个身体也可以布施,这是有一定过程的。以前没有学佛时,稍微做点上供下施,好像割肉一样特别心痛,但心量逐渐扩大之后,布施的力量也会越来越强大。萨迦班智达讲过:“无论一切任何事,若人习惯无微难,如同学习工巧明,修学佛法亦不难。”大家应该知道,学习电脑、做衣服时,初学之时笨手笨脚,只要锲而不舍地反复练习,习惯后就会熟能生巧。学习佛法也是如此,大乘行人要布施头目脑髓、肢体手足,这些听起来非常可怕,但若心的力量不断扩大,最后乃至无穷,就不会有任何痛苦感受了。
通过再三串习,熟练到了一定的时候,我执和我所执逐渐消失,证悟一切万法皆是空性,依靠无我的智慧,现前黄金与粪便等同、虚空与手掌无别的境界,此时别人用檀香供养你或者用斧头来砍你,二者没有任何差别,也不会对其产生贪心或者嗔心。一旦达到这种境界,对自己的身体能像卑微的蔬菜一样看待,无有耽著之心,舍施身肉又有什么困难呢?
比如你到了一地菩萨以上,或者虽然是凡夫位,但无我之心相当切,如同阿底峡尊者的上师那样有布施身体的勇气,此时尽管有一些痛苦,但也不会特别强烈,不像我们这样执著。我们为什么不能布施呢?因为被我执和我所执牢牢控制,不知五蕴完全是一种假合,进而对其产生执著,别人若砍割棒打它,就觉得非常痛苦。如果一旦证悟了空性,舍弃身体怎么会困难呢?
有些人一听说大乘要布施身体,就胆战心惊、毛骨悚然,觉得特别可怕。其实你真的到了那种境界时,绝对不会有丝毫畏惧。世间上利他心比较强的人,即使是凡夫也愿意捐器献官,很多的痛苦都无所谓,更何况是一地菩萨了?到了那个时候,不管是布施身体还是布施财物,对他来讲都非常快乐,绝对不会有任何痛苦。所以《经庄严论》中说,视诸法为幻化的菩萨,即使转入生死轮回中,也像游玩花园一样快乐,根本不会有生老死病的痛苦。(源自《入行论释·善说海》讲解)
颂词7
种种光亮衣,及诸装饰品,
香鬘诸受用,愍施诸乞者。
7-1消文释义
白红等色彩斑斓、各式各样、光彩夺目、亮丽洁净的高档服装及一切装饰品,香鬘饮食等受用,要以仁慈心肠诚挚地给予一切前来乞求的人们。(源自《中观宝鬘论广释》)
7-2本颂重点、难点
重点:将一切饮食受用不但要进行施舍,而且还要以仁慈心摄持。
7-3相关教证
《般若摄颂》中云:“一切受用观无常,若自然起大悲心,由从我家施他家,极为应理当了达。施谁彼者不生畏,何物置家彼生畏,不足共用须常护,若施不招罪与害。”
颂词8
何者无法义,极度生忧伤,
即刻赐彼乐,此施最殊胜。
8-1消文释义
任何人如果不具足听闻法义的顺缘,因此而极度忧伤,可怜兮兮,如果你想立即赐给他顺缘,那么没有比这更殊胜的布施了,因为这实际上就是你给予了他所要闻受的正法。(源自《中观宝鬘论广释》)
8-2本颂重点、难点
重点:赐予听法的顺缘等同于法布施,是最为殊胜的布施。
8-3相关教证
经中云:“所有一切布施中,法施为最我所说。”
8-4思维讨论
为什么法布施福德最大?
提示:世人常认为:财布施的福德非常大,法布施可能远不及于此。但释迦牟尼佛在这里亲口说道:法布施的福德,远远超胜财布施!其实从财富上讲,我们不要说三千大千世界的七宝,就算只用一碗七宝布施,现在也是有点困难,但依靠上师三宝的加持,我们有机会讲闻《金刚经》,这种福德是不可思议的,远远胜过了上面的财布施,大家理应生起欢喜心。
我们受持《金刚经》后,若能为他人开演经义,令彼等也听闻、读诵、修持,即使只有一个偈颂,也超胜了用七宝布施的福德。《般若八千颂》中云:“若有善男子善女子,读诵、受持、演说般若法门,其福德胜于财布施。”
可见,法布施的功德特别大。阿难曾问佛陀:“两个人在一起,做什么事情功德最大?”佛陀言:“一人讲法一人听闻,功德最大。”《虚空藏经》中云:“虽说俱胝劫,佛智亦无量,如是持佛法,福德更无量。”《狮吼经》也说:“以满三千大千世界的七宝上供下施,不如浊世时为人演说四句偈佛法的功德大。”此外,《妙法莲华经》、《般若二万颂》、《慧海请问经》等经典中,也纷纷赞叹了宣讲佛法、尤其是般若法门的殊胜功德。(源自《能断:金刚经给你强大》)
颂词9
若于谁有利,毒亦作布施,
佳肴若无益,于彼莫施予。
犹如被蛇咬,断指谓有利,
佛说若利他,不乐亦为之。
9-1消文释义
如果有人问:菩萨该施给他人毒物吗?
答:如果知晓对患者等某些人来说毒物也有利益,那么不仅是其他药物等,就算是毒物也应施予,因为对他者有利必须放在主要位置上。纵然是上等佳肴,但如果了知对他者不利,则这种食物也不可给予那一对境,因为何时何地都必须要断除损害的缘故。经中说,不成利益众生之事当舍弃。比如,对于被蛇所咬的人,据说如果砍断手指方有利。同样的道理,大能仁佛陀说,如果究竟利他,则暂时不安乐也要为之,就像依药治病一样。(源自《中观宝鬘论广释》)
9-2-本颂重点、难点
重点:一切行为以利他为主,只要能对他者有利,无论什么东西都应该布施;相反,如果对他者不利,那么表面上再好的东西也都不应该布施。
9-3思维讨论
现在很多人都希望发财,想方设法改变风水、生辰,以期自己财富盈门、财源广进。那么,能够在世间发财的因到底是什么?
提示:佛陀曾明明白白告诉过我们,发财的因是什么呢? 不是发财树,不是貔貅兽,不是水晶球,而是布施。
往昔在印度,有个特别了不起的富翁,他的名字叫善施,不过人们更喜欢叫他“给孤独长者”。之所以叫这个名字,是因为他生性慈悲、乐善好施,一生中七次散尽家财,统统布施给孤独的人,故被冠以“给孤独”的美名。后来,他为了给释迦牟尼佛建精舍,甚至用金砖铺地购买园林。他一辈子中越布施,钱越多,用现在的话来说,最后成为了当时的“首富”。
无独有偶,在中国古代,也有这样一个人,他就是春秋末年的范蠡。他助越王勾践复国之后,辞去一切官职,划着小船去太湖经商了。他做生意非常有头脑,不到几年光景,就积累了亿万家财,富可敌国。在他的一生中,也曾三次散尽家财,接济百姓。但散财之后不到几年,又能再次积累起万贯家财。他死后被人誉为“陶朱公”,也就是现在大家常拜的“财神”。
再看看现在,世界上最有钱的人是谁呢?众所周知是微软的创始人比尔-盖茨。他不但是全球首富,还是全球最大的慈善家。他每年投入慈善事业的是几十个亿,前几年他还宣布:死后财产不留给后代,全部都捐赠给慈善机构。
然后范围再缩小一点,我们亚洲,现在的首富是李嘉诚。他也同样乐善不止,经常拿出大笔的钱来上供下施,救助贫困、捐助教育等,并将自己三分之一的家产捐赠给慈善事业。
通过以上这些例子足以看出,佛陀说“发财的因不是别的,而是布施”,这句话确实真实不虚。舍得、舍得,有舍才有得:舍不得、舍不得,不舍则不得。
然而,如今的人们,不太明白因果的取舍关系。原本发财需要布施之因,他们却为了发财,一味地掠夺;明明长寿需要放生之因,他们却为了长寿,一味地杀生------最终只能南辕北辙。(源自《苦才是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