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笔记 | 《中观宝鬘论广释》第32课

一、科判坐标


二、内容归摄(总义):

本节课学习第三品“积菩提资”中的广说“智慧资粮之分支”,此科判用十二个颂词说明了二十五种智慧资粮。


在前面“二资之本体”的科判中,龙树菩萨通过颂词“舍过取功德,是增上生法,以智尽执著,乃决定胜法”宣说了福德和智慧二资粮的本体,即舍弃三毒的一切过失,取受三种善根的功德,暂时是摆脱恶趣增上生之法,成为以菩提心所引发的福德资粮;无误了知缘起之义而尽除对万法之实执的一切方便,是决定胜之法,称为菩萨智慧资粮。

决定胜之果位唯有通过般若佛母获得,无缘空性智慧是获得佛法身之因,此处所举的二十五法,都是为无误了知缘起之义而尽除万法实执的方便,所以都属于智慧资粮:

A、要对正法、说法者做殊胜的承侍,要恭敬地闻法,慷慨布施经函等;(详见颂词1)

B、不要喜好散乱无义的世间语,要欢喜出世间忠言,要令自他生起闻思修的功德;(详见颂词2)

C、要无有厌足地听受正法,对法义要善加分析、归纳、受持,要对上师等恭敬供养并恒常陈述所作所为;(详见颂词3)

D、不要阅读顺世派等的恶论,要断除带有我慢心理的辩论,不要夸耀自己的功德,不要诋毁他方乃至仇敌等;(详见颂词4)

E、不要以宣扬对方的缺点刺伤他人,不要以恶心公开揭露他人的过失,应该反观自己的过错;(详见颂词5)

F、要主动、自觉地断除自己的过失,有能力时也要制止他人犯过;(详见颂词6)

G、要通过如理思维远离嗔恨的过患,如此将灭尽宿业,后世也不再遭受痛苦;(详见颂词7)

H、要以不希求对方回报或者异熟果报之心来饶益众生,要自己默默忍受他人带来的痛苦,将安乐与乞求者共享;(详见颂词8)

I、不管自己如何富裕也不要起骄慢,如何贫困也不生怯懦之心;(详见颂词9)

J、即使失去生命或者国政等,也要恒常讲说真实之法语;(详见颂词10)

K、要恒常依照上述之言教坚定不移地去行持;(详见颂词11)

L、要对一切取舍之处善加观察,依靠无误照见真实取舍的一切意义而不随他转,稳固不动。(详见颂词12)


三、颂词详解及重难点分析:


颂词1

于妙法法师,本当胜承侍,

恭敬而闻法,亦作法布施。

1-1消文释义

一、对于正法与讲说内明论典及说法者,本应当供以最上等的衣服、饮食等承侍。

二、断除骄傲自满的心态而毕恭毕敬听闻正法,并高度赞叹。

三、经函等正法方面的布施也要慷慨而为。(源自《中观宝鬘论广释》)

1-2本颂重点、难点

难点1:对于正法本身也要进行最上等的供养。上师曾经开示道:

《耳饰经》中说:“末法五百年,我现文字相,观想彼为吾,尔时当恭敬。”释迦牟尼佛在此经中说得非常清楚,在末法五百年他将显现为文字的形象来度化众生,所以人们应该把经文当做真正的佛来对待。

从广义来讲,所有的文字都是佛的化身,从狭义来讲,凡是和解脱有关的文字都是佛的化身。佛经既是佛的色身,也是佛的法身舍利,如果有人故意毁坏或贩卖佛经,罪过非常大。

实际上,我们不能把佛像和经书看得太一般了。对于业力深重的三恶趣有情,不要说地狱、饿鬼众生,即便是业力较轻的旁生,也没有生起“这是佛像”、“这是佛经”等念头的机会。而我们人类则不同,至少心里能浮现佛像或者亲眼看到佛像,内心也能对其产生欢喜心。这都是往昔积累福德的善果,这样的善缘在轮回长夜中非常难得,因此大家一定要对佛像和经书有珍惜之心。(源自上师《藏传净土法》讲解)

难点2:此处“法布施”指流通法物,即将经论等印刷或流通布施给其余人。

《大圆满前行引导文》中说:所谓的法施,就是为他众灌顶、传法、念传承等,想方设法令他们相续奉行善法之举。

总之,法布施就是给众生播下善根,令其懂得佛法的甚深意义。

1-3思维讨论

在听闻正法时,为什么要断除骄傲自满的心态?

提示:藏地有句俗语说:“傲慢的山顶上,留不住功德的水。”或者说:“傲慢的铁球上,生不出功德的苗芽。”只要相续中有了傲慢,认为自己比法师更胜一筹,那就如同身上披了件雨衣,雨水无法进来一样,所有功德从此与自己无缘。因为有了傲慢,便会认为上师讲的这个我懂、那个我也懂,心外就像有个防卫兵,任何功德一来,马上就被挡了出去。

一般而言,一个人的学问越大,对别人的尊重和恭敬越强。所以,有智慧的人没有必要傲慢,没有智慧的人傲慢更会自取其辱。麦彭仁波切也说过:“大士傲慢何必要?若无我慢更庄严。劣者傲慢有何用?若有我慢更受辱。”故应像寂天菩萨所言:“今当去慢心,甘为众生仆。”遣除一切傲慢之心,心甘情愿当众生的仆人。(源自《大圆满前行引导》讲解)


颂词2

莫爱世间语,应喜出世言,

如自欲功德,亦令他生起。

2-1消文释义

四、切莫喜好散乱害他或者无利无害的各种世间俗语,因为会成为正法的违缘。

五、应当唯一对出离轮回的方便等出世间忠言心生欢喜,因为能实现国王的一切利益。

六、犹如自己欲求生起闻思修的功德一样,也要令他人生起这些功德。(源自《中观宝鬘论广释》)

2-2本颂重点、难点

难点:我们要克制自己的习气,依照圣者教言实际行持。

《中观宝鬘论》里面说:“莫爱世间语,应喜出世言。”这一句话我非常喜欢。我们修行人应该喜欢出世间的语言,对业因果、大德教言、佛经等方面,发自内心有一种欢喜,而不要特别爱看电影电视,对战争、爱情、军事、经济、政治等津津乐道,这完全是一种恶兆。

作为一个修行人,如果特别关心政治经济、国家大事,整天拿着收音机听,对断除过失有什么帮助?昨天我遇到一个喇嘛,他一直讲些政治话题,后来我都看不惯。我们穿这种衣服的人,并不是搞政治的,而是搞解脱的。要想解脱的话,目标一定要弄清楚,假如经常念一些经、对大乘教言有兴趣,才说明你解脱有望。然而,末法时代的有些修行人,通过言行举止也可以发现,他非常喜欢世间法,不喜欢出世间法,这样的话,了脱生死相当困难,所以大家还是应该尽量克制自己的习气。(源自上师《入行论释·善说海》讲解)

2-3相关教证

如云:“世间悦意语,应时当言说,种种散乱词,畏故永莫言。”


颂词3

闻法无厌足,摄义且分析,

供养上师尊,恒常敬呈禀。

3-1消文释义

七、先前三番五次听受的法,仍旧不厌足,需要在数劫之间广泛求法。

八、所听闻的一切意义要善加归纳,念念不忘而受持。

九、正法的句义、了义、不了义等深入细致加以分析而宣说。

十、恭敬供养讲经说法等诸位上师各种供品,恒常恭敬陈述所作所为。(源自《中观宝鬘论广释》)

3-2本颂重点、难点

重点:要对闻法的功德再再思维。经中云:“具目若有光,现见诸色法,如是善恶法,听闻而了知。”《中观宝鬘论广释》中说:三学及其果位也是来自于听闻。又云:“以闻知诸法,以闻去罪恶,以闻断非义,以闻得解脱。”

3-3延伸学习

藏传佛教中讲法的五条窍诀与三种纲要:

印度世亲论师之五条窍诀(必要、略说、解义、连贯、辩论):

一、必要:在讲法之前将所讲法之必要性作一番说明,比如,讲《入行论》有什么必要呢?学习此论能生起殊胜的菩提心、行持六度等,此即讲习这部论的必要;

二、略说:在讲法开始时,对所讲法总义作约略归纳,使听法者对全论所述要义、层次等有一梗概印象;

三、解义:将所讲论典逐字逐句解释,让弟子能确切地理解字句涵义,以免持文不持义;

四、连贯:论典中每一科目之间,每一句段之间,意义上如何前后呼应连贯,这个必须要讲明,听者也需了解清楚;

五、辩论:在遇到论中难题时,讲法上师需用辩论方式来抉择,从正面、反面、各个侧面,一问一答,使听法者的症结疑点能消尽无余。

除世亲论师的窍诀以外,藏传佛教大德还有一套讲解经论之秘诀——即三种纲要:科判摄义、细解颂义、归纳中心。

一、科判摄义比喻为猛虎跳涧,一跃而过,喻义为科判以最精捷之语句将所有内容摄集总括出来;

二、细解颂义比喻为乌龟爬行,一丝不苟,意思是详尽地解释每字每句,不能约略跳过,而应穷尽字句间的微义、隐义;

三、归纳中心喻为雪山狮子,威伏群兽,将每个段落的文句中心意义作归纳,抓住各品、各科判主题,以显出论义之威严,使其他相似的意义与理由无法破斥、替代。

无论讲解抑或听习经论,这三条纲要必须全面掌握。若有人在讲或学论时,科目上一无所知,要说他懂得论义,值得怀疑!如只在科目上通达,但如乌龟爬行的细解颂义不能详尽理解,天天作老虎跳跃;或仅作乌龟爬,而无雪山雄狮之威伏群兽,此二皆非圆满讲习之道。

我们如果能反复学习这五条窍诀与三种纲要,将之铭记在心、融化于心,于人于己当得大利!(源自上师《入行论释·善说海》讲解)


颂词4

莫读顺世论,断除诤义慢,

不赞自功德,评说敌功德。

4-1消文释义

十一、不要阅读世间顺世派等的所有恶论,因为使智慧颠倒错乱而成为智慧资粮的违缘。

十二、应当竭尽全力断除带有我慢心理而对观点的意义争论不休,因为律藏与《俱舍论》中说一味致力于辩论是外道的做法,也是轮回与恶趣之因。

十三、切莫以贪执自方而在他人面前炫耀赞叹宣扬自己的功德“如此如此”。

十四、不仅是对中等者等,甚至连仇敌也不要诋毁而应评说他的功德。(源自《中观宝鬘论广释》)

4-2本颂重点、难点

难点:作为真正的修行人,应当尽量发露自己的过失、隐藏别人的过失,宣扬别人的功德、隐藏自己的功德。

阿底峡尊者说过:“发露自己之过失,不觅他人之过失;隐藏自己之功德,宣扬他人之功德。”一旦观察自己,就知道自己会经常赞扬自己,有过患不愿暴露出来,生怕别人知道了。这不是智者的行为。智者会隐藏别人的过失,在诸佛菩萨、金刚道友面前发露忏悔自己的过失。

古人云:“人怕出名,猪怕壮。”古人不愿意出名,害怕树大招风,遇到很多麻烦事。但社会发展到现在,越来越多的人想出名,本没什么功德可宣扬,但是通过媒体的炒作包装,摇身一变就成了巨星。甚至有些人为了出名,不知道惭愧,通过裸体、骂人等手段来提高知名度。这也是当今社会的一种弊病。

其实如果真有功德,并不需要特意去宣传。我以前也再三说过,如果你有学问智慧、戒律清净,不一定要去搞各种宣传,“桃李无言,下自成蹊”,迟早会有弟众成群结队地蜂拥而至,用不着你亲自去打一些假广告。所以我们佛教徒有些地方要值得谨慎,居士也好、出家人也好,一心一意地利益众生非常关键。当然,如果对众生有利益,自己有名声也没必要刻意隐藏,显露出来是可以的。(源自《入行论释·善说海》讲解)

4-3相关教证

《摄集经》中云:“赞自毁他之菩萨,魔摄慧浅当了知。”


4-4思维讨论

为什么龙树菩萨教诫我们“莫读顺世论”?在什么情况下允许翻阅外道典籍?

提示:如果于自相续真正树立了佛教的正见,遇到任何违缘都不会改变自己的见解,相续中已经具足了智慧的财宝,这时允许翻阅一些外道典籍。

我们平时也要求大家,在未得到一定境界之前,最好不要看外道以及一些乱七八糟的书。以前高僧大德们的教言也说:喜欢看贪欲方面的书,自相续的贪心自然而然会膨胀;喜欢看战争方面的书,相续中的嗔恨心也会不断爆发;如果看愚痴方面的,比如上网,心相续很快就会被无明的乌云覆盖。释迦牟尼佛在佛经中也这样讲,在末法时代,贪嗔痴方面的外缘很难控制,但希望你们早日清醒,应该希求对自己和众生具有意义的学问。一般无有任何意义的书籍,连世间稍有水平的人也从来不会感兴趣。因为人生很短暂,几十年一闪而过,在这短暂的时间当中,如果把精力全部用在一些毫无意义的事情上,今后想要再次得到人身也是很困难的。大家在这方面应该要分析、观察自己的相续。

以前的高僧大德们也这样要求后学者:相续中未得到非常稳固的境界之前,对外道或者世间的杂书一律不能看;达到一定境界之后,世间的任何学问都不会动摇你的见解,这时为了摄受世间人、排除邪魔外道的观点,了解外道的观点也是允许的。(源自上师《中观庄严论释》解说)



颂词5

莫中他要害,亦莫以恶心,

揭露他过咎,当观己过错。

5-1消文释义

十五、犹如箭中心脏一般,在展开辩论的过程中或者某一时间,万万不要以宣扬对方的缺点等而击中要害,因为会刺伤别人而成为恶业。

十六、在无有利益的情况下,也不要以恶心公开揭穿他人不可告人的过失。

十七、应当一再观察自己三门的一切过错,而予以断除。(源自《中观宝鬘论广释》)

5-2本颂重点、难点

重点:说过失的问题上,大乘经论都进行了极力遮止,萨迦班智达在格言中说:“圣士观察自过失,劣者观察他过失,孔雀观察自身体,鸱鸮给人起恶兆。”世上有智者和愚者两种人,智者时时刻刻观察自己“我今天说了什么话,心里想了什么,身体做得怎么样”,而根本不看别人过失。就像是孔雀常常观察自己的羽毛,一有污点立即剔除,使身体保持艳美无暇。而愚者的话,整天对别人指指点点,今天说这个是坏人,明天说那个是坏人,就好像鸱鸮一样,经常发出“呜呼、呜呼(意即倒霉)”的声音,给人带来不祥的恶兆。

华智仁波切也说:“隐秘自己之功德,隐秘他人之过失,隐秘未来之计划。”自己的功德要尽量隐藏,他人的过失也不能说,未来要做什么事情,没有办完之前不能宣扬。(源自上师《入行论释·善说海》讲解)

5-3相关教证

《毗奈耶经》中云:“恶语伤人之斧头。”其中宣说了说恶语的诸多过患。

《宝积经》中云:“覆盖自诸错,观察他过失,此二如毒火,智者弃此过。”

5-4思维讨论

有时作为管理人员,不得不说一些人的过失,此时该如何做?

提示:作为大乘修行人,应当像《佛子行》中所讲一样,尽量把别人观为清净,最好不要说入了大乘的佛子过失,不然将失毁自己的大乘戒律。以前上师讲过,即使有些管理人员不得不说,也应该在正知正念的摄持下,知道“我今天要说某某人的过失,不是我自己跟他有矛盾,或者以自己心眼不清净而说的。这个不说的话,对僧众、对佛教可能会造成一些危害”,然后一边忏悔,一边在私下或公众场合说出来,这种情况是允许的。除此之外,这个看不惯、那个看不惯,这个是坏人、那个是仇人,这种做法是失坏大乘佛子的一种行为。(源自上师《入行论释·善说海》讲解)


颂词6

他由何种过,常为智者责?

自应尽断彼,有力亦止他。

6-1消文释义

十八、以何种过失致使别人常常受到了知取舍的诸位智者所呵责,以此为缘,自己不依靠他者而要彻底断除这些过失,如果有能力,还要制止他人而令他无有罪过。(源自《中观宝鬘论广释》)

6-2相关教证

如云:“设若过充满,然不观待他,自己知遣除,彼为智者相。”


颂词7

他害莫嗔恚,应念宿业感,

为后不受苦,自当离诸过。

7-1消文释义

十九、对于他人无缘无故非理加害自己,应当想到这是往昔宿业的报应,而不要嗔恨作害者。如果以怨报怨、以牙还牙,那么将成为后世痛苦之因而屡屡受苦,因此为了不再遭受痛苦,自己要做到远离嗔恨的过患,如此一来也将灭尽宿业。(源自《中观宝鬘论广释》)

7-2本颂重点、难点

重点:教诫我们要从因果角度进行思维,从而断除对怨敌的嗔恨。

怨敌对你造违缘作害,也是一种因缘。世间上的任何一法,没有因缘不可能产生,如同镜子与镜中的影像一样。怨敌与你之间必定有无则不生的关系,倘若没有因缘,彼此不可能发生伤害行为。

比如,你看不惯某人而生嗔恨心,这也许是前世的因缘,也许是他即生中的行为不如法、语言不对头,具足这些条件之后,你的嗔恨心自然而然会产生。所以,一切都是因缘的无欺之果,并不是怨敌非要与你不共戴天。如果没有因缘,即使成千上万个怨敌聚在一起,也不会对你构成伤害。(源自《入行论释·善说海》讲解)

7-3相关教证

《勇部王传》中说:“度过众流转,大海业为因,是故汝不忍,诸害即非理。”

《三摩地王经》中云:“凡愚非真实,当忍诸打骂,亦受辱拖扯,于诸余菩萨,我曾发害心,昔我造罪业,一切得清净。”


颂词8

毫不求回报,于他行饶益。

有苦唯自受,乐与求共享。

8-1消文释义

二十、如果发放布施,则无有希求对方回报或者异熟果报,而始终用布施及果报一并来饶益他众,就像自己享用饮食不求回报一样。

二十一、当别人给自己带来痛苦时,这种痛苦自己一人默默忍受,而应当将安乐与乞求者共同分享。(源自《中观宝鬘论广释》)

8-2本颂重点、难点

重点:在广说“福德资粮之分支”中,宣说了多种布施的行为(福德资粮)。此处重点在教诫布施时应该如何作意,即以不希求对方回报或者异熟果报的作意进行布施,从而尽除对布施的实执,因而属于智慧资粮。

8-3相关教证

《四百论》中云:“若谓今行施,当感大果报,为取而舍施,如商贾应呵。”

《摄集经》中云:“闻他恶行粗恶语,谓是自乐菩萨喜。”


颂词9

纵然富如天,亦莫起骄慢,

穷困如饿鬼,亦莫生怯懦。

9-1消文释义

二十二、不用说以微不足道的小事而傲气十足或者自甘怯懦,纵然获得天人的富足圆满也万万不要趾高气扬,哪怕是穷困潦倒衰败得像饿鬼一样,也切切不可心生怯懦,闷闷不乐。(源自《中观宝鬘论广释》)

9-2相关教证

如云:“修行解脱者,远离引业故,方现异苦乐,纵兴莫骄慢,纵衰莫怯懦。”


上师开示

在念完颂词“纵然富如天,亦莫起骄慢,穷困如饿鬼,亦莫生怯懦”之后,上师开示道:

法王如意宝也曾经常引用这个颂词。我以前也发过一段微博:“当你成功的时候人人都会赞美,其实你不一定那么好;当你失败的时候,人人都会轻贱,其实你不一定那么差。”

当你富有时,就算地位、财富、相貌等如天人般样样具足,你也不要目中无人,这些过眼云烟没有什么值得傲慢的!

若置身银河系,或身临外太空,回望我们的星球,会觉得十分渺小。其中生活的人类,则更加微不足道。个人的财富、相貌等等,更是不值一提。纵然你如多闻天子等天人、世间转轮王般了不起,最好也不要目空一切。现在有些人特别高傲、自以为是。我见过很多傲慢之人,每次见到就像看了一本书一样,会受到很大的教育。有些人因富有而傲慢,有些人因高位而傲慢,有些人因貌美而傲慢,有些是因脾气不好而傲慢(开玩笑)。

而像饿鬼一样的贫苦之人,则受尽欺负,身体羸弱等,各方面境况都窘困不堪,这时也不要太自闭、太怯懦、太痛苦,反而更应该自强不息。作为佛教徒、修行人,在遇到癌症晚期、事业不顺时,要想到无常。很多事,无论感情、工作、家庭,还是我们的身体,乃至生活中的一切,都是不确定的,始终如《中观四百论》所云:“无常定有损,有损则非乐。”我们一定会面临无常,这时肯定是不会快乐的,是痛苦的。如果我们思想上有所准备,那在生活最困难时也坦然面对,因为我们知道无常的规律——依靠这个身体会不会有一些无常?依靠有漏法会不会有一些无常?这方面大家都应该心知肚明。

在现实生活中,这些教言真的很需要、很实际。现在很多人,尤其是今天的很多观众可能比较关心现世生活,虽然此处对来世的解脱讲得更多。我们在关注自己的生活时,也应该掌握这些窍诀。大家在日常生活中,也要经常回味这个偈颂——当我们财富圆满时,不要得意忘形;当我们穷困潦倒时,也不要灰心丧气,前方有很多机会在等着自己!



颂词10

纵说真实语,损己失王位,

恒说为自利,莫言其他语。

10-1消文释义

二十三、纵然由于言语利益他众的真实语而导致自利方面丧失生命或者失去国政,也要恒常讲说无上真实之法语。因此,除此之外永远也不要说不真实的语言。断除害他、一心利他是菩萨的主要学处。(源自《中观宝鬘论广释》)

10-2本颂重点、难点

重点:断除害他、一心利他是菩萨的主要学处。


10-3相关教证

《十地经》中云:“是故国王我,纵舍所惜命,享受世间乐,亦不舍三宝。”

《菩提心释》中云:“善趣所欲果,恶趣不欲果,由利诸有情,及害所出生。依于有情得,无上之佛果,梵王护世间,彼等岂有获?”


10-4思维讨论

为什么说真实之法语比王位或者生命更珍贵吗?

提示:如果失去了正法,纵然由于有损于他而得以生存或者拥有王位,实际上也相当于已经死亡或失去了王位。



颂词11

如此说禁行,恒常依此行,

由此具吉祥,亦成正量者。

11-1消文释义

二十四、要恒常依照上述所说之言教的禁行而实际奉行。这样去做,在现世中大王你也会一切吉祥,在整个人间,成为众所信赖的殊胜正量之士,因此要坚定不移去行持。(源自《中观宝鬘论广释》)


颂词12

汝恒于一切,三思而后行,

由见真实义,而不随他转。

12-1消文释义

二十五、国王你时时刻刻要对一切取舍之处,首先善加观察该做不该做而取舍好坏,依靠无误照见真实取舍的一切意义而不随他转,也就是说无需问别人,心稳固不动。(源自《中观宝鬘论广释》)

12-2本颂重点、难点

重点:何为“不随他转”?

所谓的不随他转,即并非人云亦云、盲目随从,而是凭着自己理证智慧的力量,对佛法的教义、对中观的教义深信不疑。而且,不需要观待任何他力,自己已经对中观真正获得了定解,完全可以独立自主。比如对因果这一道理,首先自己闻思,最后完全相信一切万法都是有其因必有其果,或者人的确有前世后世。这时,不需要依靠其他论典也不需要任何人,自己完全具有一种独立自主的定解。(源自上师《中观庄严论释》讲解)


12-3相关教证

《本生传》中云:“如汝利益众生者,入于非正士之道,轻视而为实非理。三思而行方合理,虽有过亦现似善,善妙亦见稍非理,未经殊胜理观察,不晓需事之分寸。”


12-4思维讨论

我们如何才能生起定解,做到“不随他转”呢?

提示:总的来说,首先通过各种各样的闻思修行了知,然后,经过长时间地精进修行,在自相续中不断串习,最后在自己的亲身体会中真正现前最究竟的果位。

要获得思所生慧,必不可少的因是在具有法相的善知识面前听受真实的善说论典。也就是闻、思不相脱离。《四百论》中说:“闻者所闻教,说者皆难得。”现在世间上,一方面听闻的人极其稀少,而且,听闻的法非常难得,然后,宣说佛法的人也是极其难得。因此,此论又云:“以是说生死,非有非无边。”以这样的原因,很多众生在轮回中一直不断地流转。

当然,仅仅听一两部经论,或者大概了解一下其中所讲的内容,想要经行五道十地是根本不可能的。因此,必须如理如法地听闻,然后再详详细细地思维,并且身体力行、亲身体验,这样一来,可以彻底断除自相续中根深蒂固的各种常乐我净的颠倒分别念。

作为修行人,必须通过如理如法地闻思修行,才能斩断自相续中的各种恶分别念,趋入清净的理证之道,并且生起殊胜的定解。(源自上师《中观庄严论释》讲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