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笔记 | 《中观宝鬘论广释》第34课

一、科判坐标


二、内容归摄(总义):

第三品共有六个科判:(一)成为资粮之理;(二)是何果之资粮;(三)教诫积累二资不懈怠;(四)二资之本体;(五)二资之分支;(六)积累二资生功德之理。

本节课继续学习“积累二资生功德之理”。


上节课学习了二资所生的五种共同功德和二十五种特殊功德中的前二种,本节课学习二十五种特殊功德中其余的二十三种,最后进行摄义。(详见科判坐标)

A、广说二十五种特殊功德之第三至二十五种

1、如果能让未发菩提心者发起乃至坚固菩提心,自己也将获得稳如山王般的菩提心;(详见颂词1)

2、由信心能远离无暇之处,依持戒能转生善趣,依修空性能感得空性慧;(详见颂词2)

3、以正直心态闻法可获得正念,思维正法可获得智慧,恭敬妙法和说法者可感得通达法义,护持正法可成为具智慧者;(详见颂词3)

4、依靠无有过患地闻受正法和法施,可感得恒常蒙佛摄受,所求之事能迅速得以成就;(详见颂词4)

5、不贪著妙欲可成就修法的利益,无有吝啬能使受用增之不尽,无有我慢能成为众人所敬仰的主尊,对空性法门无有惧怕而全然接纳可获得不忘陀罗尼;(详见颂词5)

6、授予他众五种精华及作无畏施,可使魔众无机可乘并具足最大威力;(详见颂词6)

7、在佛塔上供灯、花蔓及在暗室中放置灯盏或添加灯油,可获得天眼;(详见颂词7)

8、敬献妙乐器、铃铛等供养佛塔,可获得天耳通;(详见颂词8)

9、不说他人残疾缺陷、过失等,护持他心,可获得他心通;(详见颂词9)

10、施予贫穷者鞋、车乘等,搀扶羸弱者,以乘骑等侍奉上师,可获得神变;(详见颂词10)

11、为正法苦行,再三忆念法义,如理进行法施,可获得宿命通;(详见颂词11)

12、如实彻底了知诸法无自性并加以修持,可获得永尽一切漏的第六通;(详见颂词12)

13、以菩提心摄持修行证悟空性的智慧与大悲藏,可成为遍知佛陀;(详见颂词13)

14、以远离自私自利作意的各种愿力,可使自己成佛的佛刹清净;以珍宝供养佛陀,将获得放射无量光芒的功德。(详见颂词14)


B、摄义:依照以上业果规律加以行持,就是恒常利益其他有情,这自然也就是利益自己。(详见颂词15)

至此,圆满了《中观宝鬘论》第三品积菩提资的学习。


三、颂词详解及重难点分析:


颂词1

若令诸有情,坚发菩提心,

常得如山王,稳固菩提心。

1-1消文释义

三、如果能让那些没有发菩提心的有情发起殊胜菩提心,并且想方设法令他们坚定不移,那么依此等流,自己将在今生与后世中恒常获得稳如山王般的菩提心。(源自《中观宝鬘论广释》)


1-2本颂重点、难点

重点:菩提心的功德非常大,关于菩提心的功德,《入菩萨行论》中进行了详细宣说,可参阅学习。


1-3思维讨论

《四百论》中云:“若有建宝塔,高与世间等,调伏使发心,说福胜于彼。”为什么建造宝塔,比不上让人生起菩提心的利益呢?

提示:建造宝塔是供养如来的一种善法,功德也非常大。而菩提心是大乘佛法的核心,如果能持诵菩提心的教法、讲说菩提心的教法,就是继承了大乘佛法的法脉,能使人发起且稳固菩提心,是续佛慧命,使圣法久住的善法。


颂词2

由信离无暇,依戒生善趣。

凭依修空性,不执一切法。

2-1消文释义

四、资粮之中以信心对业果诚信不疑而奉行取舍,结果永远不会转生到无暇之处。

五、依靠持戒转生到人天诸善趣中。

六、凭着修习所通达的甚深空性而感得具有减少功德之违品、不失对治的不放逸,并对一切诸法无执无著的智慧。(源自《中观宝鬘论广释》)

八无暇指地狱、饿鬼、旁生、长寿天、边地、持邪见者、佛不出世、喑哑等八种没有修法机会的状态,详见《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暇满难得”部分。


2-2本颂重点、难点

重点:信心是一切法的根本或门扉,由于具有信心的因,故而才能诚心诚意地依止、奉行增上生之因——十善及皈依等法门,因为具足不愿离开善法的精进即是具有信心的标志。由于具备能证悟甚深空性之因——智慧的缘故,才能了知实相真实义。对于无倒的实相以诚挚信而获得体验即是具有智慧的标志。在这两种因当中,主要的还是智慧,因为只有依靠智慧才能明晓三有之因、解脱业惑之缚。(源自《中观宝鬘论广释》)

2-3思维讨论

1、此处说“依戒生善趣”,那么有人如果即生没有守持别解脱戒,来世是不是就不能获得善趣呢?

提示:也不一定。为什么呢?很多人在即生中没有守戒律,也没有皈依,但他们相续中有没有获得善趣的因呢?应该有。为什么呢?因为他们前世的前世可能受过戒律,相续中会有很多世以前种下的转生善趣之因。

因此,我们对业因果的道理详细分析的话,对释迦牟尼佛的因果法门根本不会有丝毫怀疑,一定会坚信不疑。


2、有些人认为:“守戒只是转善趣的因,不是很重要。”这种观点正确吗?

提示:这种观点不合理。戒律是一切功德的根本,有关破戒的过患,《赞戒论》当中非常详细地分析过,如果没有忏悔必定会堕入恶趣。

不过《地藏十轮经》里面讲过:具戒者有无量功德,但破戒者也有很大功德,为什么呢?一个人如果破戒还俗,为了养活孩子和自己,贪欲增长,整天拿着碗到卖酒的门口去要酒,像这样可怜的人在弥勒佛出世的时候,也会因为受过戒的原因,成为弥勒佛的眷属,最终获得解脱。而且,破戒者以善心为他人传授佛法的功德也是无量的。

但受戒的人也不能认为:我受戒以后即使破戒也无所谓,反正无论如何都有功德。这中间还是有很大差别,为什么呢?从破戒的角度来讲,肯定会感受恶趣的痛苦。作为一个修行人,在一生当中,自始至终,戒律极为清净、圆满是非常重要的,在这个基础上精进闻思修行,所有的功德时刻都会增长。(源自上师《俱舍精钥》)



颂词3

正直具正念,思维得智慧。

恭敬证法义,护法具智慧。

3-1消文释义

七、以信心十足的清净意乐在闻受正法等时,无有狡猾的心里而保持正直的心态,由此可获得内心正直、具有正念的聪明才智。

八、平时思维正法,可获得智慧藏或大智慧。

九、对于妙法与说法者恭恭敬敬行事可感得通达法义。

十、为使所闻受的一切正法不失去而加以护持,将成为具有敏锐智慧者。(源自《中观宝鬘论广释》)


3-2思维讨论

何为正直的心态和行为?

提示:公平正直在世间上相当罕见。有些人认为自己性格很直,总爱说别人过失,看不惯马上说出来,想什么就说什么,认为这就叫做正直。其实不然,这只是把心里想的嘴里吐出来而已。所谓的正直,是以三宝或良心作证,遇到事情时既不偏向自己,也不偏向他人,无论对方高低贵贱,是领导抑或乞丐,只要符合客观事实,就当仁不让地站在那一边。这样的人如黄金般难得,正直的行为能令他趋往天人之道。而有些人特别虚伪,口是心非、阳奉阴违,这种狡诈的行为是邪魔之道。(源自上师《二规教言论》讲记)



颂词4

依凭闻正法,施法无障碍,

感得伴诸佛,迅速成所欲。

4-1消文释义

十一、依靠在闻受正法与平等进行法施的过程中,无有吝惜秘诀等过患的障碍,可感得恒常依止诸佛,承蒙摄受,并且一切所求之事无有阻碍迅速得以实现。(源自《中观宝鬘论广释》)


4-2本颂重点、难点

重点:与财施相比,法施更为殊胜。如《弥勒狮吼经》中云:“三千世界遍黄金,以此布施一切众,讲说四句一偈颂,如是饶益非如是。”


4-3相关教证

《迦叶品》中云:“恭敬说法者,不求利养也,不思唯偈颂,所闻法示他。”

《念住经》中说:“听闻演扬妙法已,尽力弘扬之智者,趋至断除老与死,至高无上之果位。”

《善逝秘密经》中云:“受持妙法之福德,一切佛陀极郑重,俱胝劫中作宣说,然而不能说究竟。”




颂词5

无贪成法利,无吝增受用,

无慢成主尊,法忍获总持。

5-1消文释义

十二、不贪著妙欲可成就一切法利,因贪执而破戒后忘失所闻,并以积累妙欲而导致一事无成。

十三、串习舍心而毫不吝啬能使受用增之不尽,这是自然规律。

十四、无有我慢的相续中一切功德自然而然生起,因而成为上上下下众所敬仰的主尊。

十五、以对空性法门无所惧怕而全然接纳的法忍可获得不忘陀罗尼。(源自《中观宝鬘论广释》)

5-2本颂重点、难点

难点:总持又叫陀罗尼,是指与正念和智慧相应而将词句和意义牢记不忘,因此通常都说为不忘陀罗尼,主要分为四种:

(1)忍陀罗尼:以“阿”字等而通达从无生空性中出生无量无边的一切法界显现之理。

(2)词陀罗尼:对诸佛所说圣教的文字、词句不会忘失。

(3)义陀罗尼:对诸佛所说经教的意义不会忘失。

(4)咒陀罗尼:通达空性的瑜伽士所说的语言称为金刚语,是一种自然性的咒语。(源自上师《现观庄严论释》)

5-3相关教证

《宝箧经》中说:“文殊,譬如大海初存时,首先存于一切大地内之低处,尔后水流将无勤而流淌。同理,无有我慢之菩萨无勤而现前佛陀之一切法。”



颂词6

以授五精华,及作无畏施,

诸魔不能侵,成大威力最。

6-1消文释义

十六、将糖、酥、蜂蜜、芝麻油、盐等五种精华恭敬授予他众,作为受到怨敌恐吓者的护送者,解救他们于危难之中而作无畏施,依此可使一切魔众无机可乘,具足无爱子力等成为大力之最的佛陀。(源自《中观宝鬘论广释》)

五精华,即藏医中所说的五种滋补药品:蔗糖、炼酥、蜂蜜、芝麻油与食盐。

6-2本颂重点、难点

重点:无畏施,就是解除众生的怖畏与恐惧。对于无有救护者的众生,作为他们的救护者;无有怙主的众生,作为他们的怙主;无有亲友的众生,作为他们的亲友……

尤其是世尊曾说:一切有为的善法中,救护有情的生命,功德利益最大。所以,当众生的宝贵生命遭到威胁时,我们应全力以赴地施以救护。龙猛菩萨在《大智度论》中也说:“诸余罪中,杀罪最重;诸功德中,不杀第一。”善法有很多种,比如七支供的顶礼、供养乃至回向,其他像转绕、念经、参禅等,但在这一切善法中,救护众生的功德最大。(源自上师《大圆满前行引导》讲解)




颂词7

佛塔供灯鬘,暗处置灯盏,

油灯加油汁,依此得天眼。

7-1消文释义

十六、在佛塔上供酥油灯、花鬘等,在漆黑一片的暗室内放置灯盏,为油灯加油,依此可获得天眼,如阿那律尊者的传记一样。(源自《中观宝鬘论广释》)


颂词8

供养佛塔时,敬献妙乐器,

铃铛螺及鼓,依此得天耳。

8-1消文释义

十六、在对佛塔作供养时,有条件则献上乐器、铃铛、声音动听的海螺以及妙鼓,依此将获得天耳通。(源自《中观宝鬘论广释》)


颂词9

不举他过失,不说诸残疾,

随护他心故,获得他心通。

9-1消文释义

十九、在无有必要的情况下,不揭露他者三门的过失,当面背后从不谈论说瞎子等残疾缺陷,随从护持他心,想方设法不伤别人心,由此可获得了知他众种种心的他心通。(源自《中观宝鬘论广释》)

9-2-本颂重点、难点

重点:律藏等中说,甚至说一般人或旁生的过失,过患也相当严重,经中说尤其是如果评说菩萨的过失,则过患无量无边。

9-3相关教证

《宝积经》中云:“何者分别菩萨行,当知彼等乃疯人。”



颂词10

施履及车乘,服侍羸弱者,

乘骑奉上师,智者得神变。

10-1消文释义

二十、对一切贫穷者施予鞋、车乘,搀扶无法行走的羸弱者,以乘骑侍奉上师或者供养车辆,侍奉上师得以休息,了知修行如此之因的智者可获得一变多、多变一等神境通。(源自《中观宝鬘论广释》)

10-2思维讨论

高僧大德为什么不“大显神通”度化众生?

提示:1)《长阿含经》中云:

时。坚固长者子白佛言。我于上人法无有疑也。但此那难陀城国土丰乐。人民炽盛。若于中现神足者。多所饶益。佛及大众善弘道化。

佛复告坚固。我终不教比丘为婆罗门.长者子.居士而现神足上人法也。我但教弟子于空闲处静默思道。若有功德。当自覆藏。若有过失。当自发露。所以者何。有三神足。云何为三。一曰神足。二曰观察他心。三曰教诫。

……云何为教诫神足。长者子。若如来.至真.等正觉出现于世。十号具足。于诸天.世人.魔.若魔.天.沙门.婆罗门中。自身作证。为他说法。上中下言。皆悉真正。义味清净。梵行具足。若长者.居士闻已。于中得信。得信已。于中观察自念。我不宜在家。若在家者。钩锁相连。不得清净修于梵行。我今宁可剃除须发。服三法衣。出家修道。具诸功德。乃至成就三明。灭诸闇冥。生大智明。所以者何。斯由精勤。乐独闲居。专念不忘之所得也。长者子。此是我比丘现教诫神足。

2)《释量论》中有一句话:“能立由大悲。”意思是说,释迦牟尼佛成佛的唯一理由就是大悲心,这是佛陀最突出的特点。可是有人认为,具有神通、能看见远方的东西,才是非常了不起。针对这种人的观点,《释量论》又作了驳斥:“如果你认为能看见远方的东西就很了不起,那应该依止吃尸体的秃鹫,因为它也可以看见几千由旬以外的东西。”

所以,神通神变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具有真实的菩提心。(源自《修心七要》讲记)



颂词11

为法而行事,忆念法句义,

法施无有垢,故得宿命通。

11-1消文释义

二十一、为了正法而苦行兴建经堂,如是念念不忘而铭记正法的一切句义,对以前听闻的所有法要再三回忆,不图回报的法施无有颠倒宣说等罪垢,依此将获得回忆自他先前诸世的宿命通。(源自《中观宝鬘论广释》)

11-2本颂重点、难点

重点:如果能够忆念宿世,对行持善法的帮助非常大。

佛陀时代有很多不信因果的人,他们依靠不同的因缘忆起前世,后来也都护持佛法。以前舍利子传法时,被一只母狗听到了,母狗死后转生为一个女孩,后于佛前听闻佛法,证得了阿罗汉果位。我们凡夫人没有宿命通,其实如果能回忆前世,就像《贤愚经》所说,对修行会有很大帮助,可消除对佛法的很多怀疑。(源自上师《入行论释·善说海》讲解)


11-3相关教证

经中云:“数百劫中极罕见,于此妙法生欢喜,欲解脱求功德者,切莫寻求世间事。”



颂词12

如实尽了知,诸法无自性,

故得第六通,永尽一切漏。

12-1消文释义

二十二、如实彻底了知一切万法在胜义中体性不成立,进而加以修习,将获得现量知晓灭尽三界烦恼障的离果与解脱道等的第六通,即永尽一切漏的最殊胜神通。(源自《中观宝鬘论广释》)

12-2本颂重点、难点

重点:六通是天眼通、天耳通、神境通、宿命通、他心通和漏尽通。

天耳通是能听到十方所有声音,天眼通是能照见十方所有粗细色法,宿命通是能了知自他生生世世轮回流转的过程,神境通是一变成多、多变成一等无碍变化的神通,他心通是能了知其他众生心中的各种心念,漏尽通是有漏障碍灭尽而现前圣者智慧。(源自上师《现观庄严论释》


12-2相关教证

《般若五百颂》中云:“尽寻不得法,心不现有实,法性善知故,具慧得菩提。”



颂词13

为度诸有情,了真如等性,

大悲润修行,成具殊胜佛。

13-1消文释义

二十三、为了救度一切有情脱离轮回,了知真如的智慧即通达万法平等的智慧资粮,并非是单空而是以大悲浸润,修行证悟空性的智慧与大悲藏,比如,见道圣者的根本慧定一体三智相无余修行完全清净究竟时,三智或布施等一切功德无不齐全而成为具一切殊胜相的如来,也就是成为遍知佛陀。(源自《中观宝鬘论广释》)

13-2本颂重点、难点

重点:证悟诸法平等性与大悲紧密相联的智慧即是成佛的主因。

空性大悲藏是佛法的核心。佛陀转三次法轮,开八万四千法门,也无非是让行者的相续,生起这一空性大悲藏的方法而已。《说无垢称经》云:“慧度菩萨母,善方便为父,世间真导师,无不由此生。”意思是,菩萨以智慧度为母,以方便五度为父,世间一切真正的导师佛陀,无不从此空性大悲藏而生。

其实空性大悲藏,也就是菩提心。如果离开了菩提心宝,无论见修多么高深莫测,有多么高的境界,也对成佛毫无帮助。我们知道,本来生圆次第等修法非常殊胜,若以菩提心摄持,的确是即生成佛之因,但若是离开了菩提心,则与外道无别了。

现在很多人希求高的法、特殊的法,唯独不重视菩提心。但没有菩提心,即使你天天修大圆满,也成就不了。外道也观本尊、修风脉、念咒语,他们也承认天堂地狱,也取舍因果,但因为没有皈依、发心,没有空性大悲藏,所以解脱不了。(源自《大圆满前行引导》讲解)



颂词14

种种愿清净,佛刹即清净。

宝献能仁王,得放无量光。

14-1消文释义

二十四、十万、无数、十大愿等各种愿力远离自私自利之作意,清净无垢,将来待自己成佛的佛刹唯一出生纯净的有情而得清净。

二十五、以珍宝供养能仁王佛陀将获得放射遍及无边光芒的功德。(源自《中观宝鬘论广释》)

14-2本颂重点、难点

重点1:《普贤行愿品》是佛教的发愿之王,我们要随学诸位传承上师,将《普贤行愿品》作为自己终生受持的法。

《普贤行愿品》的核心是十大愿王:一者礼敬诸佛,二者称赞如来,三者广修供养,四者忏悔业障,五者随喜功德,六者请转法轮,七者请佛住世,八者常随佛学,九者恒顺众生,十者普皆回向。这十大愿王如果发散出去,就是一切菩萨的十万大愿,如果归摄起来,就是弘扬佛法和利益众生。

《普贤行愿品》非常甚深,对凡夫人来说,要在心中真实呈现它的内容是很困难的,所以我们在很多时候只能以随学的方法发愿:普贤菩萨怎样发愿,文殊菩萨怎样发愿,我也如是发愿。虽然从严格来讲,要真正发起普贤行愿是登地后的事,要圆满实现普贤行愿只有到佛地,但我们现在可以信解心来发愿。如果现在按照《普贤行愿品》发愿,当我们的境界越来越高的时候,愿文的内容就能在自己的境界中现前。(源自上师《普贤行愿品释》)

重点2:以上宣说二资所生功德所有内容多数来源于诸大经典,当从中了知。

(颂词14-3)教证:经中云:“如龙王显示,云集虚空界,如是佛以愿,出现诸刹土。”


颂词15

故知业果理,随同而行持。

恒常利有情,即利汝自己。

15-1消文释义

因此,依照奉行上面所说的业果善资则所生果报的因果规律或者随因而生果的道理后实地加以行持,实际上就是要恒常利益其他有情,这自然也就是利益大王你自己。(源自《中观宝鬘论广释》)

15-2本颂重点、难点

重点:所有功德的关键就是要发起菩提心利益一切众生。

对一个修行人来说也是一样,纵然能像鸟一样翱翔空中,像老鼠一样钻入地下,甚至有无碍穿行山岩,在石上留下手印、足迹等稀奇神变,但如果相续中没有菩提心,那他一定是被外道徒或者被大魔头左右了相续,再没有别的可能性了。

其实,像那些钻天入地的神通,很多外道中都有,当然佛教中也有,但这些不是很重要。因为没有菩提心的话,表面文章做得再好,也并非解脱之因。

而这些显神通的人,最初可能会受到一些迷信者的追逐、崇拜、恭敬、信奉、供养,但最终只会损人害己。不过有些人也是假装,明明没有神通,却装着有神通,装着有他心通,装着取伏藏,装着给人授记……这些做法,不仅对佛教,对自、对他都有很大损害。

但有菩提心的人,和这些假装的成就者不同,他往往很谦虚,你甚至看不出他有什么功德。不过,善心的力量毕竟不可思议,他哪怕念一句观音心咒,哪怕只是和人聊天,也会给那些与之结缘的人,带去不可估量的真实利益。(源自上师《大圆满前行引导》讲解)


15-3相关教证

《嘎雅够热经》中云:“文殊,诸菩萨之行为当从何入手,依于何者?文殊答言,天子,诸菩萨之行即从大悲入手,依于有情。”

《菩提心释》中云:“一切声闻离贪故,岂非获得下菩提?倘若未舍诸有情,则得圆满佛菩提。”

《摄正法经》中说:“世尊,诸菩萨之身业无论如何,语及意业无论如何,以见解趋入有情,随大悲……思维成办利益一切有情,思维我修行成办安乐之法。”

《经庄严论》中云:“愚者勤自乐,未得恒受苦,坚持喜利他,涅槃成二利。”

15-4思维讨论

为什么恒常利益他众,自然就能利益自己?

提示:我们平时也是这样讲:对来世有利的大事得以圆满,即生中的小事也会圆满;利他的大事得以圆满,利己的小事也会圆满。上师如意宝说过:“生火以后,不用特意去求,灰也会自然产生。同样,一个人若有强烈的利他心,不用故意去勤作,自己的饮食住宿也没有任何问题。”世间上有些人特别苦恼,整天为了自己的生活而奔波,其实若有非常强的利他心,这方面根本不会有困难。

大乘论典中再三告诫,一切痛苦的来源,就是为自己;一切快乐的来源,就是为众生。这一点不仅是佛教承认,天主教也有类似的教义:以前一个人来到上帝那里,和上帝讨论天堂和地狱的问题。上帝对那个人说:“好吧,我让你看看什么是地狱。”他们走进一个房间,那里有一大群人围着一大锅肉汤,但每个人都饥饿而且绝望,原来他们都拿着一个比手臂还长的汤勺,没办法把汤送到嘴里。

上帝又对那个人说:“来吧,我让你看看什么是天堂。”他们走进另一个房间,那里的一切,和前面房间的一模一样,还是一群人、一锅汤、一样的长柄汤勺,但唯一不同的是:大家都在高兴地唱歌跳舞,特别开心。

那个人问:“我不懂,为什么同样的环境,他们快乐,而那个房间的人痛苦?”上帝回答:“这很简单!因为在这里,大家都在喂别人;而在那里,他们只喂自己。”

虽然这是天主教的一种说法,但有些道理我们佛教也可以借鉴。如果我们佛教徒只愿意花钱帮助自己及亲朋好友,这方面可以做很多事情,而对其他众生的痛苦,却袖手旁观、置之不理,这是不是大乘菩萨的行为?有些人总是用蔑视的眼光看外道,说一些他们的过失,但天主教和基督教的奉献精神,恐怕有些佛教徒根本做不到。这些人整天修风脉明点、念佛参禅,目的就是为了自己成就,这样的发心,真不如一个有利他心的外道徒。

不管是什么宗教,如果存在利他心,都是非常珍贵的。世间领导有利他心的话,他所管辖的民众都会感到温暖;一个上师有利他心的话,跟他接触的众生都会获得快乐。如果自己的利他心不太强,那一定要通过大乘佛法来调伏相续,因为心是可以改变的,无法改变的话,佛陀也不会让我们修学佛法。所以,大家应当多训练舍弃自己、帮助他人,这样一来,自己的利益也能日臻圆满。

若想即生获得财产名声,闻思修行非常圆满,来世获得不同程度的解脱果位,成办如是广大自利,最好的方法就是精勤利益一切众生,这也是六度四摄中的四摄法,是过去、现在、未来十方诸佛菩萨所赞叹的殊胜妙道。上师如意宝在《胜利道歌》中亦云:“若欲长久利己者,暂时利他乃窍诀。”(源自上师《二规教言论》讲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