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笔记 | 《中观宝鬘论广释》第35课

一、科判坐标


二、内容归摄(总义):

本节课学习第四品——国王行为,国王的行为仍然没有离开积累福慧二资粮,分为四个部分宣说:(一)以意义之关联承上启下;(二)广说;(三)摄义;(四)不能学修国王之行为则教诫出家。


首先学习前两个部分的内容:(详见科判坐标)

A、以意义之关联承接前面的内容,教诫国王理当欣乐听闻,全然信受奉行接下来宣说的对自他有利的方便法,分为三个方面进行宣说

1、了知对国王当面赞毁之利害:

(1)因为害怕被惩罚,即使国王造作罪业,背离正理,臣民们也不敢当面谴责;(详见颂词1)

(2)讲过失的语言虽然听起来刺耳,但对国王和其他众生都大有裨益,因此龙猛菩萨直言呈白。(详见颂词2)

2、依照世尊所说,教诫国王要听从有利之语而修学。(详见颂词3)

3、劝告国王等理当欣乐听闻,全然信受,修行对自他有利的方便法。(详见颂词4)


B、广说国王之规则(即国王应作之事业),包括:1、广兴布施;2、护持道场;3、保护先有之财物等;4、亦摄受不希求者;5、任命官员。

此处先宣讲前两部分内容:

1、教诫国王应了知布施的利益,从而喜爱乞求者,并喜出望外广兴布施。(详见颂词5)

2、教诫国王应行持护持道场的广大事业:

(1)时刻要发广大的利他心,供施的财物要广大,对善事要心怀喜悦,由此可感得广大果。(详见颂词6)

(2)要广泛行持下层人们想象不到的新兴法事,如建立正法道场、修建三宝所依、举行广大佛事等,由此可使自己名声远扬,以此声誉能摄集众生并可成办其他大事。(详见颂词7)

第三部分“成办特殊法事”将在下节课进行学习。


三、颂词详解及重难点分析:


颂词1

难知忍不忍,故王行非法,

或作非理行,属下多赞叹。

于他有利语,逆耳尚难说,

况于君王你,僧我何须言?

1-1消文释义

如果直截了当说出过失,那么无法知道或难以知晓对方能接受还是不能接受。因此,诸位国王即便造罪业,行非法,背离正理,倒行逆施,但臣民等依于国王生存的人们大多数都会对国王当面奉承,而不会诋毁谴责。

暂且不论国王,就算是对其他一般的任何人来说,谈论过失的刺耳语言纵然有利,但在当面这种非理之事也难以启齿,更何况对于大地上具足圆满财势你那样的国王,像我这样以乞食过活的贫僧就不必说了。(源自《中观宝鬘论广释》)

1-2本颂重点、难点

重点:国王或者身居高位的人拥有生杀予夺的权力,因而眷属们不敢直接指出国王的过失,害怕国王不能接受而不利于自己,会用花言巧语竭力逢迎,当面伪心赞叹一番,以讨君主的欢心,所以,君主前的好话多如满山的鲜花,若不观察,就很难觉察到自己的过失。

难点:本论第二品之“依止善缘助伴”中宣说了依止助缘良友为修学增上生之特殊因,教诫国王理当随从逆耳良言,如云:“说利语者鲜,听者更少见,逆耳然有利,随行者更罕,是故虽逆耳,知利当速行,为病愈亦服,益我苦口药。”意思是说:虽然听起来不入耳,但对自己有利、适宜的话语应当听取。说利于他人之语者极其鲜少,难逢难遇,而且能够洗耳恭听者与之相比就更是非常罕见。与此二者相比,想到话虽难听,但具有说有利之语的性质,了知实际有利而迅速遵照执行的人更是少得可怜。因此,大王,如果别人对你说的言语表面听起来似乎刺耳难听,但如果对方的确是想利益你,那么知晓此话具有实际利益之后要快速观察予以实施,如同为了治愈所患的严重疾病,欣然服用苦口良药一般。

以上内容与本颂所说的意义相关联,我们应当依教奉行。

1-3思维讨论

修行者如何对待他人的批评、监督?

提示:对修行人来讲,尤其是负责人,别人劝勉、监督、提意见,是非常好的。我特别希望他人说自己的过失,因为自己有傲慢等烦恼而不自知,需要他人提醒,需要接受他人的批评,世间人也这样说。当然,世间人的说法与大乘佛法并不相同。

所以,我们以后尽量不要在别人还没有说完时,就开始发脾气,或者反对说:你必须要有依据,否则怎么怎么。这样的话,很多人都不敢劝诫。

对真正有智慧的人来讲,他愿意受到很多人批评,并不一定喜欢别人赞叹。所以当别人赞叹说:你真的是佛菩萨,你的智慧超群、人格贤善、长相庄严,他就会觉得别人在故意说他的过失。若别人好心好意说真话:你今天在说话的过程中,可能有点不太对;你现在有些行为别人怀疑,这样不太好;你现在的想法不正确,要注意!自己就会特别感激,认为他对我很好,因为他人点出了自己行为不如法的地方。(源自上师《修心利刃轮释》)


上师开示

在念完本颂颂词之后,上师开示道:

龙猛菩萨说:“国王,我今天可能会对您说一些刺耳的语言以及不太欢喜的事,但为了利益众生,从长远角度考虑,即使您不一定很高兴,我仍然要说,请您还是好好谛听啊!”

身为佛教徒,在听到道友之间一些不太喜欢的语言时,不要马上生气。有些人刚开始听到的时候,还故作镇静地说:“啊,没事,没事……”但事后慢慢回想起来,又不开心。现在很多家庭吵架也是这样,刚开始还说:“没事,没事,你这样就很好,没什么问题!”过了一会儿,慢慢慢慢就感觉似乎像被人捅了一刀,刚开始被捅的时候,一点感觉都没有,过一会才开始痛得无法忍受。我看到很多在家人在家里吵架的时候也是这样,刚开始没什么特别不高兴的表现,让人一看,佩服至极:“哇,这个人真的修养非常好啊!很不错的!”但是后来,就原形毕露,忍无可忍地开始吵起来了。

吵架很不好,在听到一些刺耳、不悦耳、不顺耳的语言时,作为修行人,修安忍是非常有必要的。人与人长期合作、长期合居的时候,这种烦恼很常见。但那个时候,自己的心还是应该保持宽容,对周围的人和事不要太执着。太执着的话,会越来越痛苦。不要太计较生活里的每个细节,太缜密、太细致、太认真,也会自讨苦吃。有些心情放松、大大咧咧的、万事不在乎的人,反而给自己带来了很多长寿的因缘。现在很多人喜欢吃长寿保健药,可如果你天天发脾气,天天心态不好,可能吃再多保健药都无济于事。所以,我们要有好的心态。

尤其作为佛教徒,按理来讲,应把一切众生看做父母。既然想度化他们,却连一个小小的烦恼都不能容忍,可能有点不好意思吧!所以,调整心态很重要!只要把心调整好,世间的很多问题都能迎刃而解,即使身处监狱,都会快乐无比。有些心态好的人,在进入恶劣环境时,也会以很好的方式来面对,同时还能帮助其他人。我们往往是在顺利健康的时候,都烦恼四起;当真的遇到痛苦时,好像烦恼反而没有了。有些人在特别痛苦的时候,眼泪全部都干了。平时幸福的时候,眼泪反而特别多,天天以泪洗面。所以,在生活中要学会观察。


颂词2

为令汝欢喜,亦为悯有情,

利你纵逆耳,唯吾定呈白。

2-1消文释义

话虽如此,但一方面为了让你对我心生欢喜,并且你本人也满怀喜悦,另一方面也为了慈悯其他众生,对你来说暂时是讲过失的语言,听起来似乎刺耳难听,可实际上是大有裨益,为此龙猛我毫不犹豫地直言呈白。(源自《中观宝鬘论广释》)

2-2本颂重点、难点

重点:尤其是作为上师,不能一直当好好先生,对谁都不说过失。阿底峡尊者讲过:“殊胜上师为揭露罪恶,殊胜窍诀为击中要害。”能揭露弟子的罪恶,是殊胜上师的法相;能针对弟子的要害,就是殊胜的窍诀。有些上师在传法时,好多弟子都以为在批评自己,好像天天把自己当作针对的对象,若能这么想,这些窍诀就是击中要害了。相反,如果觉得上师讲的内容,从来都跟自己没什么关系,这样的话,根本不能发现自身的错误,行为也会越来越不如法。所以,上师批评弟子、老师批评学生,这些都是可以的。(源自上师《大圆满前行》讲解)

2-3相关教证

教证:《毗奈耶经》中云:“智者所呵责,凡愚作赞叹,智责即殊胜,愚赞非如是。”

2-4思维讨论

为什么说菩萨以善巧方便而有必要呵责,而作为凡夫,不要说是诋毁甚至赞叹也无法与菩萨的诋毁相提并论?

提示:可以从二者的发心以及对自他暂时和究竟利益方面的差异来考虑。


颂词3

佛言于弟子,慈悯应时说,

真柔合意语,是故出此言。

3-1消文释义

大王,理当对你如此宣讲,因为世尊亲口说过:唯一利他、真实、温和、具有必要、相合所化众生的心或者不相抵触的称心语言,以慈爱心引发,在有利的时候务必对弟子言说。所以,并不只是为了令你欢喜。由此可见,实在该说相应场合的这番话语。(源自《中观宝鬘论广释》)

3-2本颂重点、难点

重点1:世尊在调伏所化有情的时机未成熟时不说,而一旦切合时机,了知其界、根基随眠而婉转调化,或者以神变而调伏等,凡是有利或适宜的语言便应时而宣说。

所宣说的正法也是相应众生的心,如有的众生喜爱放生,就对他宣说放生的功德;有的喜爱布施,就对他宣说布施的利益……佛陀无勤任运地调化有情。

重点2:我等大师释迦世尊及十方三世一切诸佛,具有二种智慧、四无畏、七菩提支、八解脱、九等持和十力等无量功德。如来的狮吼声传遍三界,并以大悲心恒时观照一切众生,哪些众生兴盛、哪些众生衰亡,哪些众生具损害性、哪些众生具善根性,哪些众生堕恶趣、哪些众生从中解脱,哪些众生具七圣财等等都了如指掌。即便是波浪离开大海,佛陀对众生的大悲心刹那也不会离开。(源自《百业经》)

3-3相关教证

经中云:“我见此解脱,种子极微小,然如地内金,以随眠而存。”

《毗奈耶经》中云:“纵然有大海,离开波浪时,佛陀恒不离,所化诸佛子。”


颂词4

坚稳若宣说,无嗔谛实语,

如沐浴妙水,理当闻受持。

我为汝宣说,现后有利事,

知已应修行,自他有益法。

4-1消文释义

由于具有精进、等持的智慧稳如泰山,故称坚稳者,这是对国王的称呼。如果怀有慈悯之心而宣说无有嗔恨的谛实语,合情合理阐扬有利的意义,如同相合时间想进行沐浴而遇到妙水一般,理当欣乐听闻,全然接受。作者忠言劝勉道:比丘龙树我对大王你,如应宣说今生与他世值得赞叹的一切内容,希望你心领神会,而修行对自己和其他众生暂时究竟有利的方便法。(源自《中观宝鬘论广释》)

4-2本颂重点、难点

重点:本颂以想进行沐浴而遇到妙水一般作为比喻,教诫国王等后学者对于正法应该欣乐听闻,全然接受,并且要落实在行动上。

4-3思维讨论

为什么国王或者道场住持的行为非常重要?

提示:《君规教言论》中云:“此外国王君主众,善恶诸行为如何,一切眷属效仿之,彼等之行亦复然。”

一些世间国王或高僧大德,他们的行为是善是恶,其一切眷属也随之效仿,他们的行为也会随君主而趋向善恶。

人们常说“上梁不正下梁歪”,意思是说君主行得正,下面的人也行得正,反之亦然。如君主注重道德教育,民众也会如是实行;若国王只重视发展经济,则整个社会风气也是一切向钱看。国王若很贤明,言行慎微,如理取舍善恶,则他的臣民也是见贤思齐,奉行善法。

另一方面,修学人更应该随学上师的言行和意趣,努力使自己的行为与上师相应,犹如印模里取出的塔像一样。如一个道场的住持,虽然已是年逾古稀,但每天仍然坚持传法,他所培养的法师们,也是从不间断传法;上师平易近人、乐于赈贫济穷,他的弟众也是和蔼可亲、乐于助人……因此作为一寺之主,为了利于后学者的言行和相续,理当大行也顾细谨!(源自上师《君规教言论释》)


颂词5

由昔施乞者,得利若不施,

忘恩起贪著,后世不得利。

今生做事者,无薪不负粮,

乞者未付薪,后时成百倍。

5-1消文释义

正由于往世对乞求衣食等者作布施,才感得现今获得了国王的财富等布施的果报,如果以后不再一如既往地施舍乞者,那么既不了知以前所行布施的果报,也不懂得以后救济乞讨者等,如此就成了不报恩之辈,贪执受用,后世也就不会得到富裕等一切利益。因此,理当慷慨布施。

比如说,现在的这个世界上,给主人自己担负路粮而做事的雇工们,如果没有领到工资,或无有报酬,就无法负荷起路粮的重担,如此一来也不会酬谢主人。由于没有利益雇员,主人自己所想之事也无法实现。同样,自己的衣食等如果施舍给乞丐或旁生等一切低层的众生,虽然他们现在不会背着你自己布施果报的受用而发给你薪水或工资,但是后世的有朝一日,那些曾受施的乞者们必会携带着你现在所施物品的百倍前来奉还给你。

因此,理当喜爱乞求者,并喜出望外作布施。(源自《中观宝鬘论广释》)

5-2本颂重点、难点

重点:国王在权势、财富、影响力等方面远远超胜一般民众,故在事业方面也有条件做得极其广大。为此,龙树菩萨从广兴布施、护持道场、保护先有之财物等、摄受不希求者和任命官员五个方面宣说了国王不共的行为。

本颂宣说“广兴布施”,是从因果规律的角度进行教诫,由此让国王对布施产生欢喜心。


5-3相关教证

《摄集经》中云:“菩萨施断转饿鬼,摧毁贫困诸烦恼,用时获得无边财,以施能利苦有情。”

5-4延伸学习

何为普通布施、广大布施、极大布施?

普通布施,是指把大大小小的身外之物,乃至一把茶叶、一碗青稞,或者一碗米、一包面、一件衣服、一毛钱……都施给其他众生。

广大布施,是指将自己拥有的骏马、大象或轿车、飞机,以及儿女等最为爱执之人、珍贵稀有之物施予他众。

这种布施,佛陀在因地时经常行持,像义成王子的公案中就讲了很多。

不过,有些经典里也说,要布施儿女的话,除非有特殊密意,否则一定要儿女愿意,这样才可以进行布施。

极大布施,是指布施自己的身体、生命、四肢、头目脑髓等。比如,大勇王子将自己的身体布施给母虎、龙猛菩萨将头布施给乐行王子、蔓德贤公主将身体施给母虎等等。(这种布施,《入行论》说是一地菩萨以上的境界,我们凡夫人很难做到。不过现在的器官捐献,也算是一种极大布施。)(源自上师《大圆满前行》讲解)



上师开示

在念完颂词“由昔施乞者,得利若不施,忘恩起贪著,后世不得利”之后,上师开示道:

遇到乞丐,要经常做布施。今天有人说,现在布施乞丐,需要扫描二维码,因为布施时没那么多零钱,所以,给乞丐布施的时候,要通过微信支付。(众笑)


颂词6

恒发广大心,喜行广大业,

由依广大业,生诸广大果。

6-1消文释义

时时刻刻不舍善心、不杂违品、主要利他的发心要广大,从加行方面而言,作供养、布施的财物等要广大,对上供三宝下济苦难对境等善事心怀喜悦。由因位时的广大业中必定会产生刚刚所说的一切广大等流果。(源自《中观宝鬘论广释》)

6-2本颂重点、难点

重点:依据业果规律,以广大的心做广大的业必将得到广大的果。


难点:本颂针对国王的情况,强调要行广大的业,即供养、布施的财物要广大,并不是对其他善业进行遮止,要进行正确理解。

6-3思维讨论

应该如何如理如法地布施?

提示:布施的时候,首先,自己的意乐一定要清净。若能如此,即使财物不多,功德也相当大。倘若意乐不清净,就算施出去的钱财再多,功德也仍然寥寥无几。所以,布施的财物并无大小、多少之别,关键要看自己意乐是否清净。假如以贪心、嗔心、吝啬心、竞争心去布施,心态就肯定不清净,功德也不会太大。

所以,布施果报的大小,不在于表面的形象。有些人给僧众供养几十万,或者去印度或拉萨的时候,把几十万的百元大钞,一张一张撒在路上,让乞丐和行人欢喜若狂。表面上看,他的功德应该很大,但实际上若以炫耀心摄持的话,布施再多也没什么意义。反之,有些人因为条件所限,只能布施一点点财物,但他若是源于菩提心或善心,这个功德就远远胜过了前者。

同时,施物也一定要清净。《宝鬘论》中讲了,倘若布施烟酒、武器等伤害他人之物,此举不但没有功德,反而有极大过失。包括买肉布施给众生,除了极个别特殊情况以外,这也是不合理的。所以,一个简单的布施,其中也有许多差别。

尤其在布施完以后,大家别忘了还要回向,若能回向无上菩提,任何布施的功德都将变得不同。比如法布施的话,不管是自己讲经说法,还是别人听经闻法,最后都应将此功德回向;无畏布施——放生的话,后面也要念个回向偈。同样,我们作财布施,不能把东西给别人就完了。现在有些人搞慈善活动,只是把整个过程,拿个照相机拍一拍、抬架摄像机摄一摄,然后连一句回向偈都没有,这是相当可惜的。

当然,对非佛教徒来说,不懂这些也情有可原。但我们作为大乘佛教徒,行善后要回向就不能轻易忽略了。(源自上师《大圆满前行》讲解)


颂词7

国王当广行,下者难思事,

法事三宝依,而具大名声。

7-1消文释义

如上所说,广大善业是应为之事,国王应当广泛奉行较自己势力薄弱、思想狭隘下层人们心里不能容纳、想象不到的大事。总的来说,王室等应该做的事,诸如建立佛教正法的根本成为人们耳闻目睹的道场,修建殊胜三宝的所依,举行广大佛事,由此可以使自己名声远扬、遍及十方,以行法的声誉也能摄集众生并可成办其他大事。(源自《中观宝鬘论广释》)

7-2本颂重点、难点

重点:国王等具有大势力、广大财富者应该行持与其地位、能力相应的大事业,由此可以使自他获得极大利益。

7-3相关教证

《因缘品》中云:“每月千供施,如是行百年,不及慈众生,十六分之一。”

经中云:“谁知他烦乱,彼前自寂静,彼行自与他,二者之利益。”

7-4延伸思维

为什么国王们要谨慎行持善恶之事?

提示:如《君规教言论》中云:“较诸普通之人士,君主更为严峻故,彼等所作所为中,引起重大利害事。君主乃众视察处,是故一切诸君王,所作善恶虽细微,世人评说并关注。”

君主与普通的人士相比较,则是更为严厉的对境,他的一切所作所为,都关系到所有眷民的重大利益和损害,君主身居高位是众人的视察处,所以,一切君主所做的善恶事即便是很细微,也会成为世人所关注评说的主要话题。

在众人的心目中,普通人士与君主的所作所为是不一而论的。君主的善恶之举非但关系到举国臣民的重大利益和损害,甚至细微举动也为众人所关注,成为人们街头巷尾、茶余饭后的热门话题。正如唐朝女皇武则天因她自己对三宝敬仰而带动了当时的文臣武将,平民百姓都对佛法很敬重而为后人所称道。又如“楚王爱细腰,国多饿死人”。所以说,君主是极为严厉的对境,是众人的观察处,无论大小善恶之行,都会引人注目,众人也是倍加关心。

摄受众多眷属的大德也是一样,他的日常起居,穿着言谈,甚至开一个玩笑,弟众们也会十分关注,引起重视。所以,君主们为了利益众人,应当对自己的微言细行,都要注意于人们心目中的影响而谨慎从事!(源自上师《君规教言论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