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笔记 | 《中观宝鬘论广释》第36课

一、科判坐标


二、内容归摄(总义):

本节课继续学习第四品——国王行为。

龙树菩萨在本品中教诫国王要“恒发广大心,喜行广大业”,如此就必定会“生诸广大果”。

在上节课中,我们学习了“护持道场”科判的前两个内容——学修广大心行和新兴法事,即要时时刻刻发起广大的利他心,行持广大的上供下施事业,奉行一般人无法想象的护持道场之事。


本节课接着宣说第三个内容——成办特殊法事。(详见科判坐标)

此处“特殊法事”,指身为君王的特法所在。国王的权力、财富等远远超胜一般人,因此应该行持远远超胜一般人的广大事业。

1、对于不能名垂青史的法事,身为国王宁可不做;(详见颂词1)

2、国王如果能精进行持极为广大的事业,将能够利益到各种层次的众生;(详见颂词2)

3、临终时所有财物、受用、眷属等都不能跟随,只有所行善法能够帮助到自己;(详见颂词3)

4、将财产留在身后,对自己获得安乐或者美名等毫无实义;(详见颂词4)

5、自己未曾享用又不布施给他人的一切财产,唯一变成痛苦之因;(详见颂词5)

6、临终时再奉行布施已经太迟,因为此时新王即将上位,自己已经没有权力进行布施;(详见颂词6)

7、因此在自己还有权力或者能够自主时,速速地进行布施。(详见颂词7)

三、颂词详解及重难点分析:


颂词1

若做何法事,他者毛不立,

死后无美名,大王宁不为。

1-1消文释义

如果任何法事,就是与受用圆满的国王平起平坐或者稍逊一筹者来做,众人对他也是心怀不满,无动于衷,甚至出口不逊,即便是人已死去也不会名垂青史。诸如此类的事,大王宁可不做。这也是身为君主的特法所在。(源自《中观宝鬘论广释》)

毛不立:意为不会汗毛竖立,此处指众人认为所做法事平淡无奇而无动于衷的态度。

1-2本颂重点、难点

重点1:龙树菩萨教诫国王要去行持最为广大的法事,如此才与国王的身份、地位、财富、权势等相应,这是在以善巧方便鼓励国王精进。

重点2:精进不但对修行非常重要,世间上做任何一件事情,没有精进也不行。月称论师说:“功德皆随精进行,福慧二种资粮因。”有缘福德资粮和无缘智慧资粮的根本因是什么?就是精进。弥勒菩萨在《经庄严论》中明确地宣说:“一切善法资粮中,精进最为殊胜。如果有了精进,便可圆满世出世间的一切功德。”《摄集经》中也说:“精进不灭百法德,获得无边佛慧藏。”所以,精进在修持佛法的过程中非常重要。(源自《入行论释·善说海》讲解)

难点:不精进的原因是因为懈怠,要断除懈怠,必须从内心观修无常。后面将从观修无常的角度进一步教诫国王应该速速地将一切资财用于法事。

1-3思维讨论

龙树菩萨教诫国王对于“死后无美名”的事宁可不做,是在鼓励国王追求名声?

提示:《中观四百论》中云:“随彼何所喜,先应观彼法,倘若已失坏,都非正法器。”菩萨应随顺弟子所喜爱的法门,先应妥善观察再决定传法次第;倘若不能相应所传之法而失坏,即非为正法之器。

菩萨在教导弟子时,应首先妥善观察其意乐根器,而传相应的妙法。比如说,有喜欢布施者,即应传讲布施法门;喜欢持戒者,即应传讲修持净戒法门;喜欢修忍辱者,即应传忍辱法门……否则,如月称菩萨所言,吝啬者首先不会愿意听布施法门,放逸者不会乐意于持戒法,不与其根器意乐相应而传法,很难让弟子受益。因此,先应观察弟子的根器意乐,传与相应的法门,使弟子顺利入道,迅速与正法相应。如果不能如是合理引导,弟子无法接受所授法门,甚至与法背道而驰,那么他不但不能受益,反而损害身心相续,生起邪见疑惑,使他成为非法器。

譬如说,往昔有美发菩萨,博通医术。当时有一商主于取宝途中死亡,其妇人深生哀痛而致疯狂,每天守着尸身不肯埋葬。美发菩萨首先给她以种种方法开导治疗,都无法奏效,后来菩萨详加观察,遂命妇人身负尸体不放。妇人背负身体经半年之后,发现自己所深爱的丈夫,实际上是一具腐烂的尸骨架,于是顿然清醒过来,精神恢复了正常。同样,菩萨在调化各种众生时,必须先随顺其意乐而说法,才能取得效应,麦彭仁波切在《君规教言论》中说过:“言说种种其他语,罗刹诸众不满意,若说罗刹之语言,则令彼等生欢喜。”因此,诸大乘修行人当依教奉行,于传法引导他人时,应如月称菩萨所言:“首先于听者,说布施语等,了知法器后,再宣甚深法。”(源自上师《四百论广释》)

因此,龙树菩萨如此教诫乐行国王,也是相应国王意乐根器而传的相应妙法,从而使国王乐于行持广大的利他之事,使国王顺利入道,迅速与正法相应。


颂词2

为诸广大事,离慢生欢喜,

能摧低者怯,乃至诸财尽。

2-1消文释义

国王兴建规模巨大的经堂等,其余大人物见到,能使他们远离认为“与我不相上下的其他国王相比我更胜一筹”的慢心(或者说,所谓的“离慢”,是指为了毁灭较自己势力强大的国王的慢心),令与自己平等的他人对此善举心生欢喜,并想到国王的这一善行实在了不起。同时也能摧毁比自己下等者“岂能成办这等之事”的怯懦心理。

由于国王的一切财物对今生来说也不一定成为安乐的来源,所以希望用在法事上一直到穷尽为止,而护持妙法。(源自《中观宝鬘论广释》)

2-2本颂重点、难点

重点1:本颂宣说了国王成办广大事业时的三种功德:第一,能令与国王不相上下或更胜一筹的其他国王远离傲慢心;第二,能令与国王平等的人对这样的善举心生欢喜;第三,能摧毁心力不足的下等者的怯懦心理。

重点2:喇拉曲智仁波切在《中观宝鬘论广释》中强调“国王的一切财物对今生来说也不一定成为安乐的来源”,并引用教证来说明(《念住经》中云:“犹如孔雀翎,为风吹各方,彼尽故毁坏,安乐源同彼。”《教王经》中言:“当舍我财保身体,财身亦舍护性命,一切财身及性命,悉皆舍弃护正法。”),教诫国王在成办对今生来世都有利益的广大法事时,应具备不惜穷尽一切财物的态度。

后面颂词将进一步说明,将财产留在身后毫无实义,应该及时用于供施。


2-3思维讨论

精进的违品是懒惰,那么何为懒惰?请反观自己有没有懒惰的习惯。

提示:懒惰有三种:同恶懒惰、耽著恶事懒惰、自轻凌懒惰。

所谓的同恶懒惰,也叫推延懒惰,即平时所说的“这个人特别懒,很懈怠”。做任何一件善事,他不立即开始执行,而是以各种借口拖延——“今天太累了,我要好好休息,明天再说吧。”明天又推到后天,后天推到大后天……,这样一直耽误下去。

同恶懒惰是精进的一种违品,如果有了这种懒惰,必须千方百计地加以断除。只要是行持善法,就要下决心马上去做,今天该背的、今天该修的、今天该听的,不要拖到明天去。

因此善法方面不能拖,但是恶法方面,拖的时间越长越好。如果你今天要发脾气吵架,那告诉自己:“明天再来吧!”也许明天的气就消了,那时候也不用发火了。以前的大德经常这样讲:“行善方面不能拖,造恶方面尽量地拖下去,很有可能以后不会做了。”

什么叫耽著恶事懒惰呢?指散乱于无意义的世俗劣事,把修行成就置之不顾,这也是一种懒惰的表现。世间人整天将精力浪费在一些琐事上,作农务、搞商业、唱歌跳舞、操持家务,看起来忙得团团转,实则一点意义也没有。

自轻凌懒惰:有些人对自己没有信心,经常说:“我天生特别笨,现在又一大把年纪,身体不好、心情不好,工作特别忙,丈夫不争气,孩子不听话……,我这样的人业力深重、烦恼重重,有什么资格修行呢?修行人应该像你们这样,反正我是没有希望了,这一辈子已经完蛋了!”这种自暴自弃、甘于堕落的人,其实心里也有一种懒惰。

我们在修行的过程中,不利因素肯定存在,也会有一些烦恼障碍,但只要肯精进,不管再忙、再累、再怎么样,也有成就的机会。所以大家要自强、自信,不然在当今社会中,恐怕很多修行人都会倒下去。有漏的身体,谁没有疾病?谁没有烦恼?这些都是正常现象。尽管如此,有些人还是很精进,为什么呢?就是因为他心的力量比较强,做任何一件事情,没有意义的尽量放下,有意义的就坚持到底。(源自《入行论释·善说海》讲解)


颂词3

汝弃一切物,无权寻去处,

唯为正法行,方至你面前。

3-1消文释义

再有,务必要迫不及待快速而实行,原因是:大王,你什么时候抛弃一切财物后不由自主孤身一人没有固定性,到了寻找去处之时,眷属受用一切的一切都不能跟随,到那时,一丝一毫也帮助不了,只有为了正法布施受用的善根必定会以依处或怙主的形象来到你的面前。(源自《中观宝鬘论广释》)

3-2本颂重点、难点

重点:国王也逃脱不了生际必死的规律,死亡来临时一切财物都必将舍弃,只有善业能够救护,因此务必要迫不及待地实行正法。

3-3相关教证、公案

教证:《教王经》中云:“君主恒常莫放逸,寿命常逝不住留,犹如山水飞速行,以病忧老所携迫,唯有善业能救汝。”

公案:《增一阿含经》里就讲了一个大富翁,他叫婆提,特别特别有钱,但因为没有子嗣继承,死后财产都被充公。为此,波斯匿王专门风尘仆仆地去拜见佛陀。佛陀问他发生了什么事,一大早就赶过来,国王说了婆提财产充公的事,并说:“我去没收财产时,发现不说其他的,单是纯金就有八万斤。但他生前吃的是粗陋饮食,穿的是污垢衣服,乘的是瘦弱老马。”佛陀告诉他:“这是因为婆提在世时,心被吝啬所控制,不知布施。”

波斯匿王就问:“那他命终后会转生何处?”佛陀回答:“他善根已断,现生于涕哭大地狱。”

波斯匿王又问:“难道他没有一点善根吗?”佛陀说:“没有。他这一世用尽了往昔的所有善根,却又未造新的,所以现在无有丝毫善根,只有在地狱中受苦。”

同样,现在有些人因为前世的福报,拥有一点钱财和快乐,但即生若没有积累福德资粮,后世也会像婆提一样,善根用尽后只有堕落。就像我们手机里的电,今天用的,是以前充的,这个一直用用用,到最后电全部没有了,再不充的话,明天就没办法打了。所以,我们为了来世的安乐,今生务必要积累资粮,否则,一点资粮都没有的话,佛陀也没办法救护你。(源自上师《大圆满前行》讲解)



颂词4

先王诸财富,已属新王有,

岂成先正法,安乐名声否?

4-1消文释义

财产终将留在身后而无有实义。国王以前的一切财物已被新任国王或者被中间人所掌管拥有,但留在身后的受用会成为先王的正法或者安乐或者美名吗?丝毫也不会成为。(源自《中观宝鬘论广释》)

4-2本颂重点、难点

重点:本颂通过先王留下来的财富不能给先王带来利益的道理,教诫国王财产留在身后无有实义,应该及时布施财物。


颂词5

享财此生乐,布施他世乐,

未享未施耗,唯苦岂安乐?

5-1消文释义

享用自己发放布施所感的财产,在现世中无需积累、守护等,因而安乐,由于布施给他众而感得在他世中受用也是蒸蒸日上,无有他者的损恼,所以安乐。

一切财产,自己未曾享受又不布施给别人,将被大火焚烧等外缘而浪费掉,结果完全成了痛苦之因,无论对谁也不会成为快乐之因。(源自《中观宝鬘论广释》)

5-2本颂重点、难点

重点1:本颂从正反两方面宣说了布施财产的功德利益,进一步增强国王广行布施的意乐:

正面:如果发放布施,就能够享用自己发放布施所感的财产,在现世中无需积累、守护等,因而安乐;

反面:如果自己未曾享受又不布施给别人,只会感受痛苦。

重点2:有财富的人如果不慷慨上供下施,就如同守护宝藏的饿鬼或头具宝珠的毒蛇以及老狗(老狗守骨)一样,对自他均无有利益。这些财产受用也是与怨敌盗贼共同享用,或者成为争论之因。如律藏中说:“倘若一鸟衔肉块,余鸟见后随围绕,如是了知欲妙过,当如犀角独自行。”如此,遭到强者掠夺、卑者盗窃,或被鬼神、损耗鬼所毁。

鄙劣者(下等者)所积累的全部财产耗费在争吵、打官司之事上;中等者所积财产全部耗尽在宴请亲朋好友上;高尚者(上等者)则将所积财产全部用于正法方面(上供下施)。前两种人(将财产)无义空耗,如果将其用于正法方面,则犹如商人放高利贷或在良田中播下种子一般,结果今生来世的受用会成百倍地增长而不会耗尽。

不仅如此,而且财产还有最初积累的痛苦、中间守护的痛苦、最后无常毁灭的痛苦,犹如夏季洪水泛滥一般。如《别解脱经》中云:“财富如流水。”虽然有些人以自己往昔所积善业,而在某一世中拥有无尽财产受用,但如果他们没有(用这些财富)来上供下施,那么今后也将是一无所获,往昔所积善业将在此生就会耗尽无余。如寂天菩萨说:“积护耗尽苦,应知财多祸,贪金涣散人,脱苦遥无期。”

所以,我们思维财产是痛苦之根源、无有任何实义后应当上供下施。(源自《极乐愿文大疏》)


5-3相关教证

《因缘品》中云:“放逐远处人,安然归自处,亲友临门后,悉皆大欢喜。如是造福人,今世往他世,尔时如亲福,来临真欢喜。是故为他世,当积大福德,福德于他世,成为众生处。”

释义:犹如放逐远处的人最后安然回到自己家里,亲友团聚皆大欢喜一样;广造福德之人,从今世前往他世时,福德也会如同亲人一样随之到来,获得真欢喜。因此,为了后世的利益,应当积累广大福德,在后世时成为众生的所依处。

《般若摄颂》中云:“人之诸财如流星,未尽施舍彼成无,勤利有情施何者,无义诸财亦成有。”

释义:人们的财富如同流星般很快就会消失,如果没有全部施舍,终究也会变成没有;心怀慈心之人不论布施给什么样的对境,都会令本无意义的财富变成有意义。

5-4思维讨论

当今时代,富裕的人们有这种说法:“我们是凭着自己的本事、通过辛勤劳作积累这些财产的。”事实是这样的吗?

提示:并非如此,这只不过是他将自己往昔所积累微乎其微的善果误认为是现世暂时的辛勤努力而成为这副境况罢了。如果不需依靠丝毫福德仅仅凭着辛勤努力就能够积财的话,那为什么如今到处可以看到:有些人尽管终生勤勤恳恳却一辈子历尽苦难,今年富富有余,明年却一贫如洗,虽然于有生之年辛辛苦苦、兢兢业业,但是死的时候竟然无有烧一次焦烟(这是藏民族超度亡人的习俗)之物;另有些人收集信财亡财、经商务农,以及盗窃、掠夺、欺诈,包括为别人雇佣获取工钱在内(千方百计获得财产),简直就像要“从石头里抽出血,从鸟儿体内吸出骨髓”一样精勤收集、积累财物,尽管如此,他们却只能勉强糊口而一无所剩;而有些人既不需要通过劳作聚集信财亡财,也不必以经商牟取利润或以打猎偷盗积财等,一切财产都是不劳而获,无财也不需寻求,有财不会损耗,其实这都是在自我感受往昔所积的福报。从诸如此类的现象来看,我们就会认识到是否需要往昔所积累的福德,譬如,如果想要有五谷丰登的好收成,就必须播下种子,只是在荒芜的田地里辛勤耕耘,终将一无所获。(源自《极乐愿文大疏》)



颂词6

临终臣走狗,轻汝重新王,

望其慈爱者,无权不予施。

6-1消文释义

如果有人想:即使现在没有成办,等到临终时再做也不迟。

到那时也就难以成办了,因为那时候,不知廉耻的大臣及其走狗不会重视大王你,为了维护新王情面,讨其欢喜,希望受到他仁慈的人们,对于弥留之际已无权力的你,想作布施也不会给你机会的。(源自《中观宝鬘论广释》)

6-2本颂重点、难点

重点:不要妄想着在临终时再去成办善法,因为那时或者自己已无权利,他人也不会尊重自己的意愿,或者神志不清不能自主。


6-3相关教证

《教王经》中云:“积财眷属子孙带,是故财物有何用?我极珍惜之此身,命终时如舍破罐。”


颂词7

是故在位时,财速做法事,

常住死缘中,如狂风中灯。

7-1消文释义

因此,现在趁着自己有权有势之时,还没有与新王共同掌管之前,自己在位期间,要刻不容缓地将土地等一切财物用于法事上。寿命是突然性的,不要认为明年、下个月、明天等再做而一拖再拖。国王,你始终都住于死神大军的外缘内,就像秋季果实已成熟的庄稼或者狂风中的油灯一般必定很快死亡,因此不要逍遥自在了。到那时,死亡不可能用财产赎回,临终之际财产起不到任何作用。(源自《中观宝鬘论广释》)

7-2本颂重点、难点

重点1:一切基础法中,观修无常尤为关键,如果没有它,修什么法都不会成功。《菩萨璎珞经》云:“人不计无常,贪著三界荣,如风吹落叶,流转随所趣。”我们若没有好好观修无常,必定贪恋三界的荣华富贵,这样结果会如何呢?就像被秋风吹动的落叶飘无定所一样,随业力之风流转于六道轮回中,感受各种各样的痛苦。

然而,现在有些世间人,并不知道自己的身体、受用、地位、财产像水泡一样,没有任何实质,还在一味地盲目贪执,成天追求吃喝玩乐,觉得这种生活极为快乐。其实若真正懂得三界轮回的本性,明白死亡无常的道理,则绝对不会如此安闲。寂天论师也说:“若思今不死,安逸此非理。”如果认为自己今天不会死,从而放逸度日,不励力修行,这是不合理的。(源自上师《大圆满前行》讲解)

重点2:必定快速死亡却对受用依依不舍贪执不放的比喻:从前,一个人被大象追赶,堕入万丈深渊,中途抓住一堆草,可是眼看老鼠接近将草吃光,下面是鲸鱼张着大口在等待着,旁边就要被凶猛的毒蛇缠缚,正在这时,从上方的蜂窝里滴下蜂蜜,那人竟然还津津有味地品尝着蜂蜜的甜美。寿命刹那的这一显现下面就是如鲸鱼般的地狱在等候,旁边已接近被好似毒蛇一样的死主的锁链捆绑,眼看如草尖般的寿命就要到了尽头,却一味沉迷在(如蜜汁般)妙欲的些微快乐之中的所有愚者与之一模一样。(源自《中观宝鬘论广释》)


7-3相关教证

《毗奈耶经》中云:“自主一切乃安乐,依他一切乃痛苦,为共同者所损害,极其难越诸牵连。”

《七女传》中云:“众生无常无自主,如为毒蛇群所缚,虽知却贪三有者,彼乃人相实旁生。”

经中云:“树木已倒时,枝叶有何用?如是人死时,财物有何用?”

7-4延伸思维

为什么龙树菩萨在教诫国王成办特殊法事的最后,强调要观死亡无常?

提示:博朵瓦格西曾说:“如果想专修一法,无常最为重要。为什么这样讲呢?倘若修行死亡无常,首先可作为进入佛法之因,中间可作为勤修善法之缘,最后作为证悟诸法等性之助伴。”

(一)最初:一个人若无常修得好,首先可以趋入佛法。现在很多人之所以不愿意学习、修行,就是无常没有修好,总以为还有大把的光阴可以挥霍,根本没有丝毫紧迫感。倘若明白死亡无常之理,就会觉得来不及了,很快的时间便会去修行。

(二)中间:倘若无常修得好,这会成为勤修善法的助缘,不管是想修慈悲心、菩提心、皈依、禅宗境界,马上就会修,不会拖拖拉拉。有些人对无常观得不错,每年都会抽出时间闭关,每天功课也安排得很满,从不轻易浪费时间。其实一个人修行好不好,关键在于相续中有没有无常观。如果有的话,早上肯定会起得早,晚上也不会天没黑就倒下去,在中间的修行过程中必定很精进。

(三)最后:修了无常之后,最初入佛门很恳切,中间修行特别精勤,最终证悟法性也不会有困难。所以,看看历史上的高僧大德,他们并不是无缘无故就开悟了,还是有一定的因缘和精进。(源自上师《大圆满前行》讲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