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笔记 | 《中观宝鬘论广释》第39课

一、科判坐标


二、内容归摄(总义):

本课继续学习第四品——国王行为,所学内容属于“修学无损而成就正法”科判,教诫国王要修持既不失国政也有助于正法的方便方法,使现王位不会变成购买未来许多生世痛苦的资本,而要成为购买世世代代安乐国政的资本。


该科判分为“修学无损先有之法”和“修学成办前所未有之法”两部分,上节课学习了前一部分,教诫国王要以慈心对待一切有情,尤其应慈悯造罪者。

本节课学习“修学成办前所未有之法”,具体内容如下:(详见科判坐标)

A、针对国王深居王宫以及容易傲慢等特点,教诫国王要行持正法

1.派遣专门的巡查人员到各处巡察,确保自己就像见到近处一样了解举国上下的情况,并且要恒常以不放逸及正念行持正法。(详见颂词1)

2.教诫国王要广行上供下施等正法,甚至对破戒者也要尊敬,对不具备大功德的众人也要给予语言的恭敬和不同程度的布施。(详见颂词2)

3.以比喻说明国王如果具足布施、安忍等美德,自然而然会得到民众的亲近、欢喜。(详见颂词3)

4.如果能做到取舍善恶,那么既不会使国政衰败,也不会使法规之事成为非理或者非法。所以,希望国王如此学修。(详见颂词4)


B、教诫国王应善用王位来积累资粮

1.王位既不是自己由他世带来,也不会由今世带到后世,所以不应为了王位而行非法。(详见颂词5)

2.王位如同资本,依之如果行持非法,将成为后世受苦之因,因此国王应精进行持正法,积累世世代代安乐国政的资本。(详见颂词6)


三、颂词详解及重难点分析:


颂词1

所辖诸境内,派专使视察,

恒以不放逸,正念行法事。

1-1消文释义

为了确保自己就像见到近处一样了解举国上下的情况,要派遣令别人不知道是国王所差的“专使”各处巡察。恒常小心提防外来侵害等,具足这样的不放逸及正念,一切所作所为要始终如一符合正法而行。其余非法非理的事要予以断除,具足不放逸而行利他。(源自《中观宝鬘论广释》)

“专使”是具有敏捷洞察力的巡视人员,他们能让国王如同亲眼所见一般对下面的详情了如指掌。

1-2本颂重点、难点

重点1.国王一般深居王宫,与人民很少接触,龙树菩萨因此教诫国王应派出具洞察力的秘密专使作为自己的耳目,让自己了解举国上下的情况。

《君规教言论》中也说:“是故贤明诸君主,多方询问诸情况,切莫傲慢默不语,适宜问津智者要。”真正贤明的君主们,应多方询问各种情况,切莫因为心存傲慢而经常沉默不语,适宜之时过问下属们的状况,这是智者处事的秘要。

重点2.国王因权势、财富非常圆满,易耽于五欲而放逸,因此,龙树菩萨在此特别提醒国王“恒以不放逸,正念行法事”。

1-3思维讨论

很多人很羡慕国王权贵们的奢侈生活,而国王等权贵阶层也常常自认高人一等,因此人们都希望出人头地。应如何看待这样的现象?

提示:在智者们看来,诸五欲境如同毒食、毒蛇及火坑一般,都是痛苦之境,是必须避开的险恶之处,可是不知因果取舍的国王,反而生起颠倒妄念,执著这些苦境为安乐境,如耽爱美酒、妇人、歌舞等。这些受用在世间智者看来,唯是衰损福报、消磨才志的恶因;而在明了因果规律的智者看来,受用这些欲境其实都是制造苦因,为自己的后世在制造火坑般的恶趣。

而且,从一般道理上观察,国王的安乐富饶也不足以为骄,因为国王必须依靠为他人做事才可取得资财受用,自己必须依靠做公仆才可存活,此中其实有说不出的苦恼辛酸,因此你有什么理由欢喜骄傲呢?国王即使能依非法手段巧取豪夺,取得大量资财受用,而这些都是民众的血汗,国王如果肆无忌惮地掠夺挥霍,后世恶趣的痛苦报应,是无一能免的;而且在现世,这样的国王,也经常会遭到谴责、打击等,他会时刻为此而苦恼。譬如说,盗贼在受惩罚时,别人会差遣他做一些常人不愿意干的苦工,如果他做得不错,别人也会生起欢喜,给他较好的衣食。同样,国王也是受众人差遣,做他人不愿意从事的重活,由此得到众人的六分之一雇资,处在这种受人差使的地位,有智者绝不应生起骄傲。(源自上师《四百论广解》)



颂词2

自于功德境,广供敬承侍,

广大随顺行,余亦如应为。

2-1消文释义

对于比丘等功德的对境,自己要尽力供养衣食等,恭敬爱戴,精心承侍,随自己的能力去做,甚至对以傲慢而破戒者也要尊敬。对于不具备非同小可之功德的其余众人也要给予语言的恭敬,并给予不同程度的布施,因为这是大德的风范。(源自《中观宝鬘论广释》)

2-2本颂重点、难点

1、对有功德的高僧大德,一般人都愿意供养;对居于高位者,人们也愿意去恭敬。本颂强调国王应该广行正法,即广供、广敬、广承侍比丘等功德田,广大随顺其余众人:甚至对以傲慢而破戒者也要尊敬;对于不具备非同小可之功德的其余众人也要给予语言的恭敬和不同程度的布施。

我们同样要反观自心,要随自己的能力广行上供下施。

2、随顺众生的功德,如《普贤行愿品》中说:“我常随顺诸众生,尽于未来一切劫,恒修普贤广大行,圆满无上大菩提。”圆满宣说了成佛之道:如果自己恒常随顺一切众生(我常随顺诸众生),不是短暂的一两天、一两个月、一两年,而是在未来的一切时日(尽于未来一切劫),恒常精进修行六波罗蜜多,凡是调伏自相续或者弘法利生的善法都精进行持(恒修普贤广大行),这样最终一定会获得无上大菩提果位(圆满无上大菩提)。(源自上师《普贤行愿品》讲解)

3、为什么对破戒的出家人也要尊敬?上师在《藏传净土法》讲解中开示:

不要说具有清净戒律的出家人,即便是破戒的出家人,损害他们也有严重的过患。为什么呢?因为如今的出家人无论再怎么下劣,最迟也会在胜解佛出世时证得圣果,从这个角度而言,任何出家人都不应该受到迫害。

在释迦牟尼佛的教法下,有些出家人是非常清净的大德,而有些出家人虽然表面上出了家,可是他们戒律不清净、行为不如法。但不管是什么样的出家人,在家人都应该恭敬、供养、赞叹他们,这一点非常重要。现在有些在家人天天说出家人的过失,当然现在的确有个别不如法的出家人,因此有些指责的语言似乎也情有可原,但我希望在家人还是不要说出家人的过失。因为不管怎么样,出家在世间的一切行为中是至高无上的,《正法念处经》中说:“佛说一切法,出家最第一。”所以,在家人无论如何都应该恭敬出家人。

佛经中说:“梵行行中胜,能得一切乐。”即便不谈出家的无量功德,单单以能够获得超越世间的快乐而言,出家守持梵行、过知足少欲的生活也是非常殊胜的。在这个世界上,大大小小的每一个众生都在寻求快乐,可是以智慧观察就会发现,唯有出家的生活才是最快乐的。有些人看破了世间悲欢离合的虚妄本质,甘愿选择清贫寡欲的出家生活,这些人是世上最快乐的人。相反,有些人虽然很富裕,金钱、跑车、豪宅样样具足,可是在表面幸福的背后却隐藏着说不完、道不尽的痛苦和忧伤。如果这些富人也有出离心,像出家人一样过简单、清净的生活,自然而然就会拥有快乐。

2-3思维讨论

随顺众生的度应怎么把握?

提示:所谓随顺众生,并非跟着有嗔恨心的人生嗔恨心,跟着偷东西的人偷盗,在造罪业方面是不能随顺的;而出离心、菩提心、空性慧,不管别人高兴也好,不高兴也好,也不能舍弃。但要有善巧方便。

因此,所谓随顺众生,是指在做任何一件事情时,不能以自私自利的心为主导,甚至伤害别人,应该尽可能地饶益众生。但是,在失去道心时是不能随顺的。除此之外都可以随顺,因为要度化他,必须让他开心。若伤害道心,天天跟着他们同流合污,最终自他都会堕落,这就毫无意义了。

其实,菩萨随顺他众,是从毁坏自私自利心的角度来发愿的。(源自上师“如何寻找大乘的方向”问答)


颂词3

国树具忍荫,盛开恭敬花,

博施硕果累,民众群鸟栖。

若王好施舍,威风众欢喜,

如豆蔻胡椒,所包沙糖丸。

3-1科判分析

本颂以三个比喻说明如果具足安忍、布施等的美德,国王就能得到民众的拥护和爱戴。

3-2消文释义

如此而为,国王善良品质的大树,具有安忍的凉荫,使人喜欢亲近。恭敬的美花竞相绽放,慷慨博施的硕果累累,看见这样繁荣昌盛的景象,使得民众的群鸟不由自主地云集,欢欣喜悦、坚定不移地栖身于此,如同芳香扑鼻的鲜花上蜜蜂欢喜聚集而依一样。

如果有人问:那么,国王绝对要具足安忍的美德吗?

如果国王既具足布施的美德,也具有忍辱负重、命令严厉的特点,那么即便稍有粗暴,众生也自然欢喜,如同豆蔻胡椒粗糙外皮所包裹的沙糖丸香甜可口一样,外表粗暴,内在温柔。(源自《中观宝鬘论广释》)

3-3本颂重点、难点

1、国王具有极大的权力,即使造作恶业、行非法,大多数民众因害怕招致灾难也不敢指出,因此,国王修学安忍对国政很有必要。

2、三个比喻:

比喻一:群鸟不由自主地欢喜栖身于大树的凉荫下,比喻民众乐于依止具足安忍美德的国王;其中比喻国王为大树,安忍为凉荫,民众为群鸟。

比喻二:蜜蜂欢喜聚集于芳香扑鼻的鲜花上,比喻民众乐于依止具足恭敬、布施功德的国王;其中比喻恭敬为美花,慷慨博施为硕果累累,蜜蜂为民众。

比喻三:豆蔻胡椒粗糙外皮所包裹的沙糖丸香甜可口,比喻众生自然会欢喜具足布施功德以及命令严厉特点的国王;豆蔻胡椒粗糙外皮比喻为命令严厉,所包裹的沙糖丸比喻为忍辱负重、布施的美德。

3-4思维讨论

为什么强调国王要安忍?

提示:作为众生怙主的君王,相续必须调柔,自相续要与法相应,只有与法相应,才能柔和调顺。相续柔和者,无论安住于任何地方,都可作这一方众生的依赖处,能解除他们的身心痛苦,凡是柔和的大德怙主所在之处,诸众自然云集。相续不调柔的人,无论住在哪里,就会像毒蛇一样,心生烦恼发出毒气,或者因不留心说了一句不称意的话,他也很容易被触怒而大发雷霆,谁人也都是敬而远之,不敢靠近。

可见,君主相续理应柔和,方能广利群生。(源自上师《君规教言论》讲解)


颂词4

若依理观察,不失汝王位,

不成非应理,成法离非法。

4-1消文释义

因此,必须要依于这样的道理,因为凭借精通各种方便的正理可以使国政锦上添花。

依靠上述这样的正理进行分析后,如果能做到取舍善恶之事,那么既不会使大王你的国政沦落、衰败,也不会使法规之事成为非理,又不是非法,或者尽管表面看起来好像是非法,其实也成为正法。所以,希望你如此学修。(源自《中观宝鬘论广释》)

4-2本颂重点、难点

重点:凭借精通各种方便来行持正法,不会失去王位,也不会使法规成为非理和非法,是既不失国政也有助于正法的方便。以此打消国王对行持正法的疑虑,对两全其美之法生起信心。

4-3思维讨论

为什么想得到钱财、求得高位最佳的途径便是如理护持他人?

提示:《君规教言论》中云:“一切处于高位者,倘若如理护他人,不拢食财自然集,即使无财位亦稳。”凡是身居高位者,假若能如理护持他人,虽然不刻意聚拢财食,财食亦能自然聚集,即使得不到财产,地位也会很稳固。

宗喀巴大师云:若以大慈大悲心,善于护理自眷众,虽无刻意求财物,彼亦自然能聚集。世间的财富犹如夏季的彩虹,虽然悦意,但愈求愈远,始终不能得到,但有一个窍诀不求它会自然聚拢来,那就是好心好意利益别人。为了使他们不造恶业,对他们开示一切法要,解开他们内心的迷网,无勤中他们会以多种钱财食物来报答你的恩德。

如果自己从不教他人断恶行善的法要,没有任何福德资粮,却一心钻在钱眼里,也不一定能如愿。若是一心一意为众生的利益奔波劳累,即使得不到钱财,也不会失去自己在众人心目中的地位。

而某些有一定地位身份的人,只有一颗求财的心,到处去攀缘找钱,致使很多行为极不如法,这样很多人对他都改变了原来的看法。如今许多人不想利益他人,日夜想求财,结果所求之钱财名位都一无所获。

想得到钱财、求得高位最佳的途径便是如理护持他人。(源自上师《君规教言论释》)


颂词5

王位非他世,带至不带去,

依法所得故,不应行非法。

5-1消文释义

大王你的这个国政并不是由他世携带而来到今世,也不会由今世携带到后世,唯一是由前世奉行正法而得到的。因此,国王你何时也不应该为了国位而行持非法。(源自《中观宝鬘论广释》)

5-2本颂重点、难点

重点:一般人对国王或者有权势者很羡慕,希望自己也能具足权势,甚至不惜为此而造作罪业。本颂通过分析国王王位的来处(由前世奉行正法而得到,并不是由他世携带而来到今世)和去处(不会由今世携带到后世),教诫国王何时也不应该为了王位而行持非法。

5-3思维讨论

王位等地位是如何得到?

提示:得王位权势并非因种姓家族而致,而是以自己在昔日所作的福业感召,因此每一个众生都有同等机缘获得王位,现在当得王位者并不是他个人所特有的不共福缘,不值得以此而骄慢。

按无欺因果规律,每一个得王位权势者,皆是因其昔日的福德善业成熟而致,本师释迦牟尼佛说过:顶礼一次佛塔,将获得自己身下所压面积直至金刚大地以上所有微尘数量之转轮王位,然其功德之边尚不可尽。以前有一位穷人见到德护如来,生起欢喜心而以七粒豌豆供养,后来得到金轮王、四天王主尊等果报。而每一个有情在无数劫的轮回中,无疑都做过一些善业,现在和未来也都会做一些善业,虽然这些善业成熟果报日期有先有后,但是无论如何,如《百业经》中所言:“众生之诸业,百劫不毁灭,因缘聚合时,其果定成熟。”每一个有善业的众生,都一定会有得到权势果报的机缘。因此国王的权位并非稀有难得,现在得王位者,只不过是自己的善业成熟而已,如果以此而目空一切,认为自己得到了别人得不到的福报,显然是目光短浅的愚者。(源自上师《四百论广释》)



颂词6

国位如资本,苦资相辗转,

尽量不成彼,国王当策励。

王位如资本,王位资相传,

尽量获得彼,国王当策励。

6-1消文释义

国政如果不依法而治,那么有罪过的王位将成为后世受苦果的货物,如此痛苦辗转不息,为了尽可能不造成这样的后果,国王应当精进努力。犹如货物般,现在的国政,依靠它可使后世代代相传的优质王位货物辗转不断,国王你为了能得到这样的地位要尽力而为。总之,愿你现今的这个王位不会变成购买未来许多生世痛苦的资本,而要成为购买世世代代安乐国政的资本。(源自《中观宝鬘论广释》)

6-2本颂重点、难点

1、本颂将王位比喻为资本,国王好比是资本的经营者,由此说明国王应善用资本来获得幸福。

如果经营者善于经营,则会给他带来幸福,如果经营不好,就会成为痛苦之因。同样,国政如果不依法而治,那么有罪过的王位将成为后世受苦果的货物,如此痛苦辗转不息;所以,为了尽可能不造成这样的后果,国王应当精进努力,依靠现在的国政使后世代代相传的优质王位货物辗转不断。

2、如果依靠由善业果报而获得的人身来造罪,就如同用来之不易的珍宝器清除不净物一样。同样,获得了国王般庄严的身份而行持非法,实在是极其荒唐。


6-3相关教证

经中说:“环绕眷属中,福饰严国王,犹如众群星,所绕之秋月。”


6-4思维讨论

思维讨论:国王应如何行持才能自利利他?

提示:作为君主应时时刻刻观察自己今生的所为、来世所趣,勇于鞭策鼓励自己,为自己今生后世的善处积累资粮。若不能反省自己,仅藉自己一时的权位,便作威作福,好像不受因果限制一样,恐怕因果是六亲不认、龙门铁面无私,到时只有送你去三恶趣报到。所以君主对自己要长远考虑,同时要对自己所属的庶民负责,考虑到他们的贴身利益与长远利益,并且为此天天精勤不懈,不放逸推迟,否则明日复明日,万事成蹉跎,何谈成二利?(源自上师《君规教言论》讲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