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笔记 | 《中观宝鬘论广释》第3课

一、本课科判坐标


二、本课内容归摄(总义):

本节课继续学习“宣说增上生之法”。

本节课继续学习“宣说增上生之法”。

上节课宣讲了增上生之十六法为主的正法大道,告诉了我们应该遮止的十三法和应该奉行的三法。

本节课从反方面告诉我们,舍弃此大道而只是逼迫身体的愚痴外道徒等如同入歧途之牛般害人害己。为了让我们了知背离正法的过失,本节课还宣说了造作不善业所感受的果报,告诫我们理当弃恶行善。

本节课内容主要分为两部分:(详见以上科判坐标)


A、宣说他宗舍弃增上生之十六正法的过失

1、在如理如法修持增上生之因十六法之后,才应该听闻并修持获得决定胜之因——空性等法门;否则,有可能导致因为诽谤因果、舍弃空性而堕入恶趣的果报(详见颂词1)。


2、如果舍弃引导众生趋于增上生的正法大道,选择唯一逼迫身体的外道,就会成为奔入歧途的愚者,自己无法获得安乐,也会牵连盲目跟随他的人们。(详见颂词2)


3、如果背离正法、步入歧途,自相续中就会充满烦恼,进而造作恶业,最后导致长久流转于轮回而无法解脱。(详见颂词3)


B、宣说不善业的果报

颂词4、颂词5、颂词6分别宣说了身恶业、语恶业、意恶业(包括饮酒)等不善业的等流果,颂词7宣说了不施等六种不善业的等流果。

不善业的异熟果等在下节课中宣讲。

三、颂词详解及重难点分析:


颂词1

唯一折磨身,如是无正法,

未断损恼他,利他绝非有。

1-1消文释义

依靠绝食、五火等折磨身体的所有道只是令身体徒生痛苦而已,暂且不说解脱之因,甚至连增上生之因的正法也不会到手,因为依靠这样的道,丝毫也没有制止、断除损害其他众生之事,而且也绝对不可能直接间接饶益他众。(源自《中观宝鬘论广释》)。

1-2本颂重点、难点

重点:建立区分正道和歧途的定解

增上生之十六法为主的正道不会损害众生,能令自他获得增上生,并渐次获得决定胜。

歧途:只是令身体徒生痛苦而已,对自他没有任何直接或者间接的利益。

1-3思维讨论

1、释迦牟尼佛示现依靠苦行而成道,米拉日巴尊者也是历经苦行而获得成就,为什么此处说依靠绝食、五火等折磨身体的所有道“唯一折磨身”?

提示:能否依靠苦行成道,关键是看内心中是否具备正见,是否在通过苦行对治我执。

如果没有认识到我执是流转轮回的根本,这样的苦行对解脱轮回就没有意义;反之,为了对治我执、证悟空性而修持苦行,确实就是在修持解脱道。


颂词2

布施戒安忍,正法之大道,

不敬逼恼身,如牛奔歧途。

2-1消文释义

以布施、持戒、安忍为主的所修正法是一切佛陀的通衢大道,然而愚痴无知外道等不敬、舍弃此道而逼迫身体,就像由经险地等而行的牲畜后面其它旁生也随之而行步入歧途一样,如同经行歧途之牛般的这些愚者也只是自欺欺人,不仅葬送自己而且也牵连盲目跟从他的人们。(源自《中观宝鬘论广释》)

2-2本颂重点、难点

重点1:布施分财施、法施和无畏施三种,持戒分严禁恶行戒、摄集善法戒、饶益有情戒三种,安忍分忍辱他人邪行之安忍、忍辱求法苦行之安忍、不畏甚深法义之安忍三种。(详见《大圆满前行引导文》)

恶行七所断:断除身三、语四共七恶业。

重点2:分析贪图受用会导致生不起菩提心、失毁戒律后果的原因

A、如果贪图受用,那么在行持布施等善行时,会希求得到对方的回报或者善的果报,此时连出离心都无法安住,更谈不上生起在出离心基础上的菩提心了。

B、如果贪图受用,就可能因此而去杀生、偷盗、贪图小便宜等,从而失毁戒律。

重点3:分析嗔恨会摧毁善根,与有情发生抵触的原因

A、生起很猛烈的一念嗔心,可以将百千劫中积累的善根摧毁,如《入菩萨行论》中云:“一嗔能摧毁,千劫所积聚,施供善逝等,一切诸福善。”

B、如果对有情发生抵触,可能就会发愿今后不再度化这个众生,那么就彻底失毁了愿菩提心,导致大乘的戒体和功德失毁。

难点:智者和凡愚对布施心态的差别

一般凡夫的想法是:如果把这些钱财布施了,我自己就没钱享用了。智者会想:我把这些财物都享用了,就没有钱去布施了。我们要反观自己对布施所持的心态。

2-3相关教证

教证1:《亲友书》:“戒如动静之大地,一切功德之根本。”

教证2:《入行论》:“一嗔能摧毁,千劫所积聚,施供善逝等,一切诸福善。”

2-4思维讨论

为什么用行歧途之牛(“如牛奔歧途”)来比喻舍弃正道的愚者?我们如何避免“一盲引众盲,相牵入火坑。”

提示:行歧途之牛不仅葬送了自己,也牵连了跟随它的其它牛,以此比喻进入修行歧途的愚者不光毁坏了自己,也会伤害跟随他的众生。

通过精进闻思修,自己首先建立正确见解、遣除邪见,在此基础上再应机引导他人进入正道,以此避免误导他人。


颂词3

难忍轮回旷,剧苦众生树,

惑毒蛇缠身,长久而流转。

3-1消文释义

背离正法、误入歧途的外道徒等众生,就像牲畜迷入丛林茂密、难以通行的荒郊旷野之中一般,堕于遍满无边难忍痛苦的三有轮回之中,流浪在充满各种各样颠倒过失密密麻麻的杂草莽林中,被贪欲等烦恼毒蛇紧紧缠缚、啖食,在极其漫长久远的岁月中流转于轮回之处。(源自《中观宝鬘论广释》)

“惑”,此处指贪嗔痴等烦恼。

3-2本颂重点、难点

重点:本颂通过比喻与意义相结合的方式说明进入歧途的过失——长久流转轮回。

比喻:牲畜迷入丛林茂密、难以通行的荒郊旷野之中,被稠林所笼罩,迷失在杂草莽林中,被毒蛇等缠绕、啖食,难以从旷野中出来。

意义:众生被恶见笼罩、被烦恼束缚而造作各种恶业,导致长久流转轮回。

其中“旷野”比喻轮回,“毒蛇”比喻贪欲等烦恼,“稠林”比喻萨迦耶见,“杂草莽林”比喻各种颠倒过失。

难点:修行最重要的就是对治自相续中的烦恼习气,要弃离形象之道(比如单纯的逼迫身体)。

误入歧途的修法只是折磨身体,并不能让我们真正割舍自相续中的烦恼习气,只是形象上的修法。如果我们想踏上正道,必须要舍弃形象之道,行持增上生之十六法。

3-3思维讨论

长久流转轮回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提示:流转轮回的根本原因是我执。


颂词4

杀生感寿短,损害多灾难,

偷盗乏受用,邪淫敌共享。

4-1消文释义

因为杀生而感得他世短命;

用利刃等手段损害他众而感受后世的身体灾难重重;

因偷盗感受在生生世世中受用贫乏、不稳固或与他众共同享用;

由邪淫感受妻子恶劣或者自己没有自主权而与怨敌共用。

(源自《中观宝鬘论广释》)

4-2本颂重点、难点

重点:等流果,是指从异熟果所牵引沦落的恶趣中解脱出来以后获得人身时所感受的报应。当然,在恶趣中也有许多等同于各自业因的各种痛苦。等流果分为同行等流果、感受等流果两种。(源自《大圆满前行引导文》)

难点:如果没有造过这个因,就不可能感受到这样的果,因此了知不善业果报的目的就是要遮止不善业。

4-3思维讨论

思维讨论:业的基本特征是什么?

提示:业决定、增长广大、已作不失、未作不得。


上师开示

在念完颂词“杀生感寿短,损害多灾难”的传承后,上师开示:

如果以前造了恶业,比如杀生,则即生会短命。不管做何种佛事、行持何种善法,都难以长寿。如果以前损害过别人,即生就会危机重重。世人都想健康长寿或升官发财,但殊不知这与我们前世的业有一定关系。有些人会将其归因于基因或家庭,虽然不排除其中有部分与我们的基因、家庭还有学业等有关,但不可否认的是,还存在有一种无形的力量,我们称之为“业”。大家不能不相信业力,其中涵盖了很多甚深的道理。


颂词5

妄说遭诽谤,两舌亲叛离,

粗语闻恶声,绮语言无力。

5-1消文释义

因为妄语而感得自己常常无辜蒙受不白之冤;因离间语感得自己的亲友被自己或者被他人挑拨分离;因粗恶语感得只能听到令人难受的不好语言;因信口开河说些前后毫不相干的绮语而感得自己今后的言词毫无威力、不可靠、成为信口雌黄者。(源自《中观宝鬘论广释》)

5-2本颂重点、难点

无辜蒙受不白之冤、自己的亲友被他人挑拨分离、听到令人难受的语言,这些都是我们常常遇到的事情。遇到这样的情况时,能不能想到这是因为我们自己往昔妄语、两舌、粗语所引生的果报?在遭到别人无端毁谤的时候,我们应了知这是他人在帮助自己消除以前妄语的业,应该要感谢他,而不要去打击他。

5-3相关教证

《普贤上师言教》:“怨敌反对亦使修行增,无罪遭到诬陷鞭策善,此乃毁灭贪执之上师,当知无法回报彼恩德。”


颂词6

贪心失所望,嗔心招怖畏,

邪见生恶执,饮酒心迷乱。

6-1消文释义

因为贪心而感得无法获得朝思暮想的财物而大失所望;因嗔心而给自己带来各种各样的怖畏;因邪见使得后世中执受断见、四种颠倒见等恶见,以及多种谄诳;因放逸无度而饮酒感得心思迷乱,心识不能正常安住。(源自《中观宝鬘论广释》)

6-2本颂重点

重点1:本颂主要宣讲三种意业以及因饮酒导致的心思迷乱。

意业很细微,不需要身体和语言的帮助,很容易圆满,所以我们一定要保持正知正念。

意恶业的果报非常严重,每生起一次贪心,就会圆满一次业道,就会有一种圆满的果。如果每天乃至一生当中被贪心、嗔心、嫉妒心等恶心充满,那么后世将很难转生到善趣当中。

重点2:“饮酒心迷乱”,因为饮酒不包含在十不善业中,所以有时容易忽视其危害。实际上,饮酒的过患很大,我们不要轻视。

上师专门翻译过麦彭仁波切所造“饮酒之过失”(文末点击阅读原文),里面分五个部分讲了饮酒的过患:

一、总说酒的过失;

二、分说与别解脱戒相违;

三、分说与菩萨学处相违;

四、分说与密宗誓言相违;

五、宣说戒酒的功德利益。

有兴趣者可以去阅读。

6-3邪见相关的名词解释

断见——认为没有因果、没有轮回的断灭见。

四种颠倒见——即常、乐、我、净的颠倒见解,将无常的东西执为恒常,将不快乐的东西执为快乐等。如《俱舍论》云:“应知颠倒总有四种,一于无常执常颠倒,二于诸苦执乐颠倒,三于不净执净颠倒,四于无我执我颠倒。”

谄诳——自己内心当中不正直,奉承、欺诳的状态。

6-4思维讨论

如果想要断除意恶业,应当从哪方面入手?

提示:

1、意恶业很难直接压制,可以从了知其过患(恶果)入手。

2、如《佛子行三十七颂》云:“烦恼串习难对治,执持正知正念剑,贪等烦恼初生时,立即铲除佛子行。”比如初遇怨敌之时,应该观想众生皆有佛性,而这个人也有,所以应该平等对待。如果初接触时不这样思维观想,等到双方争吵起来,正在火头上时,就根本无法以正知正念来对治了。(摘自《修心八颂略释》)

3、用佛教中小乘或大乘的方法调心,自然就能压伏自己的烦恼。(摘自《大圆满前行引导文》)

4、通达密宗“烦恼本体自解脱”的特殊教言,或者认识《六祖坛经》中“烦恼即菩提”的境界,那时自相续不但不会被烦恼染污,而且当生起贪、嗔、痴等时,当下会认识它空性与光明无二无别的觉性,从而现前大彻大悟,了知世间万物的本来面目。(摘自《大圆满前行引导文》)


颂词7

不施感贫穷,邪命受欺惑,

骄傲致种贱,嫉妒威德鲜,

忿令貌丑陋,不问智者愚。

7-1消文释义

不与取或者以吝啬不慷慨布施、不恭敬而施授导致贫穷;邪命感得受到他人欺惑,因为是谄诳行为的果报;以种姓高贵等而骄傲自满,感得生生世世中种姓卑贱;以对他人的美满忍无可忍的嫉妒感得威德鲜少、软弱无力;忿怒感得相貌丑陋等色泽不美;由我慢所致不依止、不请教通晓取舍的智者而感成为不明取舍的愚者。(源自《中观宝鬘论广释》)

7-2本颂重点、难点

重点:

“不施”,包含了不与取、吝啬、不敬施等义,不纯粹只是不布施。

邪命有五种:诈现威仪、谄媚奉承、旁敲侧击、巧取讹索、赠微博厚。

骄傲自满:可以体现在诸如相貌、财富、智慧、地位等多方面。

嫉妒是修行的大障碍,令心产生不平,五毒之一;

不问智者:明知对方是智者,因为我慢而故意不问。

难点:等流果分为感受等流果和同行等流果,感受等流果是感受业,同行等流果是习气。

7-3相关教证

《圣雄长者请问经》中说:“戒酒之功德,无有昏厥,无醉无迷,言词不乱,无骄无躁,无掉无散,安住正念,具足正知。

7-4思维讨论

1、对于以邪命而获得财富,如何取舍?

提示:

A、通过学习业因果之理来纠正自己的错误想法,要明白布施才是自己获得财富的因;B、以正知正念放弃通过邪命来获得财富;C、祈祷上师三宝加持自己立即舍弃邪命。

2、我们为什么对乞丐等布施时,也要恭敬而施?

提示:

A、不恭敬而施会导致贫穷;B、是帮助我们积累福德的对境,理应恭敬;C、以更高的见解摄持,所造善业更大,名言谛中将乞丐当做母亲,合于菩提心的见解;将乞丐当做佛菩萨,合于等净无二的见解等。面对如此殊胜的对境,自然应生起恭敬心。



在念完颂词“不问智者愚”的传承后,上师开示:

这里讲,不向智者询问,是一种愚者的标志。作为佛教徒,在学习的过程中,自己不懂的最好能经常请教别人。在佛教徒之间,也应该有一些互相探讨和辩论,这非常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