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笔记 | 《中观宝鬘论广释》第43课

一、科判坐标


二、内容归摄(总义):

大乘佛法甚深广大,通过修行深广见行,必定会获得圆满菩提果,并以大慈大悲之心驱使,不舍轮回利益众生。然而,有些人自己对大乘的圆满道果一窍不通,却对大乘佛法极度嗔怒,妄加诋毁,给自他带来极大过患。龙树菩萨因此宣说“制止舍弃大乘法藏”,教诫国王应不舍大乘,要将与大悲密切相联的精藏法甚深空性作为修行的核心。我们从本节课开始学习“制止舍弃大乘法藏”科判的内容。


制止舍弃大乘法藏分二:庚一、广说;庚二、摄义。

广说分四:辛一、不应舍大乘之理由;辛二、建立大乘是佛语;辛三、小乘中所说大乘道果并非圆满;辛四、宣说三乘之必要。

本节课学习“不应舍大乘之理由”,分为“诋毁大乘之过患”和“是故不应嗔恨”。(详见科判坐标)

A、分别宣说诋毁大乘的情形、原因以及过患

1、佛陀在大乘法藏中已经广泛宣说了菩萨道,但诋毁者却因为自己对此一窍不通而断言诋毁,这种情形极为不合理。(详见颂词1)

2、分析部分声闻诋毁大乘的原因:

1)具体宣说有三种原因导致诋毁大乘。(详见颂词2)

2)教诫诋毁大乘的人为嗔恨功德者,值得呵责。(详见颂词3)

3、诋毁大乘者将感受堕入恶趣而被焚烧的过患。(详见颂词4)

B、前面分析不应嗔恨大乘的道理,共分为五个部分宣说。

本节课先宣说第一个部分,即教诫我们对大乘中提倡的苦行应感到欢喜而不是嗔恨,因为这是以今生的微小痛苦来遣除未来的剧烈痛苦,如同苦口良药利于病一般。(详见颂词5)

三、颂词详解及重难点分析:


颂词1

佛于大乘中,宣说菩萨资,

于彼了不知,极嗔而诋毁。

1-1消文释义

善逝佛陀在大乘法藏中已广泛宣说了菩萨的二种资粮,然而对大乘的圆满道果一窍不通愚痴的诸声闻部全然不知其义,而极度嗔怒断言诋毁,这是极其不合理的。(源自《中观宝鬘论广释》)

1-2本颂重点、难点

1、在建立大乘是佛语之前,本颂首先分析他者妄加诋毁的情形——佛陀在大乘法藏中已广泛宣说了大乘法义,妄加诋毁者是因为自己对大乘圆满道果一窍不通而断言诋毁,并不是大乘法本身有任何不合理之处。


2、要了知并不是所有小乘宗都毁谤大乘,佛陀在世的时候,也有许多预流果、一来果、无来果、阿罗汉果的小乘圣者,接受般若空性,听受过大乘教法。


3、小乘声闻宗的分类,比如:1)幻化声闻:诸佛菩萨化现为声闻形象;2)大菩提声闻:佛陀在有关经典中授记的声闻,如舍利子、目犍连等;3)一边寂灭声闻:趋入寂灭涅槃的无余阿罗汉;4)增上慢声闻:自称已证悟了圣者果位,但实际上并未现见真谛,只是自己的傲慢心而已。


4、此处辩驳的对象是增上慢声闻。在小乘宗中,唯有增上慢声闻对大乘有看法,他们认为,现见四谛十六行相的真理,即可断除障碍而获得解脱,并不需要修持诸法无自性的空性。(注:四谛十六行相,是指苦、集、灭、道四谛中,每一谛各有四种行相——苦谛有无常、苦、空、无我四相,集谛有因、集、生、缘四相,灭谛有灭、静、妙、离四相,道谛有道、如、修、出四相,总共有十六种行相。)

其实,仔细观察就会发现,十六种行相中的“空”相与“无我”相,就属于大乘所讲的空性。但小乘宗并未觉察到这一点,因此对大乘信士开始辩论。(源自上师《入行论释·善说海》讲解)

1-3思维讨论

作为负责任的佛教徒,应如何对待不同的见解?

提示:有些人如果固执己见,明明知道自己的见解或者宗派非常不合理,却始终不愿意放弃,竭力维护自己的邪见,这是相当不好的。包括一些佛教徒,他自己的见解并不是真正佛教的见解,却在别人面前一直说“我的宗教如何如何好”;还有些人,对其他宗派一直毁谤、排斥,这两种佛教徒都是对佛教不负责任的一种表现。

所以作为佛教徒,首先是坚持自己的合理观点很重要,其次对他人合理的观点不要排斥。如果对方所持的见解不正确,在这种情况下,我们有责任遮破这种观点,比如有人说因果不合理、前世后世不存在的话,这时候一定要站起来与他辩论;说胜义中一切法不是空性的话,也要站起来与他辩驳。不然,现在世间上也有这样的,自己的观点本来不是非常好,却拼命维护;对其他特别合理的宗派,比如藏传佛教自古以来那么纯洁的佛教,个别人却极力反驳。甚至有些人,对自己所学的到底是真正的佛教还是非佛教都说不清楚,却一直斜眼看待纯净的藏传佛教,这是相当不合理的,不应该这样。

因此,作为真正以无垢事势理趣入正教的智者来讲,已经对因明、中观等完全精通,并于自相续真正生起了菩提心和大慈大悲的正见,可以本着为佛教负责任的角度对他人作各种辩论。当然,如法的辩论和如法的遮破很重要。在遮破的过程中,自己的心术不正,以非理的方式进行遮破是不合理的。平时大家在辅导和探讨的过程中,不要像吵架一样,明明知道自己的观点不正确,却始终不愿意承认,这种做法相当不好,应该为佛教着想而如理如法地辩论。(源自上师《中观庄严论释》讲解)


颂词2

不晓功与过,或功作过想,

抑或嗔功德,致使谤大乘。

2-1消文释义

诽谤之因——愚昧即是以下这些,对菩萨抛下自利而专心致志利他的功德以及全力以赴谋求一己私利并且损害他众的过失一无所知;或者,将功德误解为过失;或者,嗔恨饶益他众的功德,就是由此而导致诋毁大乘的,因为除了这三种原因以外再无其他因素。(源自《中观宝鬘论广释》)

2-2本颂重点、难点

小乘诽谤大乘的三个原因:1)不知道利他的功德、自利的过失;2)本来利他的功德非常大,他们却将此误解为过失;3)嗔恨饶益他众的功德,由此而导致诋毁大乘。

2-3相关教证

《念住经》中云:“尽知过与功,乃为智者相,功过全不晓,即是愚者行。”

2-4思维讨论

为什么说因为自己智慧有限而妄加反对大乘佛教是愚者的行为?

提示:现在有些小乘宗或不明佛理的人,因为自己的智慧有限,动不动就反对大乘般若空性,这种行为是不合理的。比如你评价一件产品,首先要知道是什么厂产生的、产品的质量如何、由什么部分组成,一个一个必须了解清楚,才有资格判断它是不是假冒产品。如果没有了解这些,就随随便便辨别真假,这是不允许的。同样,评价大乘也是如此,只有凭借高深的智慧,用漫长的时日去研究,才能通达大乘的甚深空性义,进而被它吸引住,对之生起信心。若能如此,这就是所谓的智者,如《正念经》云:“尽知过与功,乃为智者相;功过全不晓,即是愚者行。”(源自上师《入行论释·善说海》讲解)


颂词3

明知损他过,利他乃功德,

诽谤大乘人,称之嗔德者。

3-1消文释义

如果有人问:诋毁大乘的人为什么是嗔恨功德者呢?

明明知道无有悲心而损害他众是过失,以大悲方便利益他众是功德,却仍旧对完全涵盖殊胜方便智慧的大乘宗派妄言诽谤的人,理当被称为嗔恨功德者。(源自《中观宝鬘论广释》)

3-2本颂重点、难点

大乘经论中本来圆满宣说了否定他过、肯定功德的方便智慧,小乘的经论只是片面提及;拥有佛语的菩萨是成办二利的功德处,而由于自身种姓、根基低下而远离殊胜方便智慧,部分声闻不能堪为大乘法器,反而诋毁其他大乘善缘法器,因此称为嗔恨功德者。由于一味沉湎于共同宗派而不具备不共深法的缘分,自己不信解而信口雌黄等,也归属于这类人当中。

3-3相关教证

经中说:“须菩提,此外,住界者(指即将解脱的小乘行人),趋入无学之法,于有情置之,三有视如烈火,于彼深恶痛绝,三界之分别,刹那也不喜成办,不欢喜世间者,非为佛陀之法器。须菩提,后际俱胝劫披大盔甲不畏不惧三有、三界之行境,离垢,轮回作乐园想,作无量殿想,远离希求贪著三有者,堪为佛陀之法器。”

3-4延伸思维

增上慢声闻不承认大乘经典为佛语的观点是什么?为何不合理?

提示:1、增上慢声闻不承认大乘经典为佛语,他们说:“如果戒定慧三学的教言被编入三藏,那么这些教言才可以承认为佛语。比如在小乘中,《四阿含》等为小乘经藏;《僧祇律》等为小乘律藏;《六足》(六足:小乘有部宗之六部根本论藏,即《阿毗达磨集异门足论》《阿毗达磨法蕴足论》《阿毗达磨施设足论》《阿毗达磨识身足论》《阿毗达磨品类足论》《阿毗达磨界身足论》。)《俱舍论》等为小乘论藏。小乘的三藏是齐全的,就像三个仓库一样,涵摄释迦牟尼佛的八万四千法门,定学摄于经藏,戒学摄于律藏,慧学摄于论藏,一切法要的句义皆包括在这三藏当中。然而大乘无有这些,从色法乃至一切智智之间的万法都抉择为空性,因而,大乘教法不是佛语。”

2、实际上,大乘教典中也完全具足三藏。比如《妙法莲华经》《华严经》等诠释定学,编入大乘经藏;《梵网经》等诠释戒学,编入大乘律藏;《大智度论》等诠释慧学,编入大乘论藏。因此,大乘教义以超胜的方式包括戒定慧三学,为什么不承认为佛语呢?(源自上师《入行论释·善说海》讲解)


颂词4

不顾自利益,一味喜利他,

功德源大乘,嗔彼遭焚毁。

具信以误持,嗔恨另一方,

信士尚说焚,何况由嗔离?

4-1消文释义

菩萨不顾自己的利益而一味喜爱利他,菩萨所修的圆满功德犹如大海般的源泉就是大乘。

嗔恨大乘的慎恨者自己将长久在无间地狱中被焚烧,因为已造下无与比拟的滔天大罪之故。不仅如此,而且对甚深空性有信心者因错误受持而理解成(空性就是)无有因果的意思,另一种是,具有邪见者由嗔恨空性而舍弃空性,在这二者当中,经中说无视因果而诚信空性者尚且也由断见所感而在恶趣中受焚,无有智悲而存心嗔恚者背离空性智慧波罗蜜多之义也必定被焚烧。(源自《中观宝鬘论广释》)

4-2本颂重点、难点

1、本颂宣说诋毁大乘之过患,指出有三种情形会导致造恶者在恶趣中遭受被焚烧之苦:1)嗔恨大乘的慎恨者自己将长久在无间地狱中被焚烧;2)虽对甚深空性有信心,但把空性理解成无有因果,会由断见所感而在恶趣中受焚;3)由嗔恨空性而舍弃空性的具有邪见者,也必定被焚烧。


2、尤其要注意,把空性理解成无有因果,也会导致堕入恶趣的悲惨后果。

本论前面亦有颂云:“简言无见者,谓无业之果,非福恶趣因,称之为邪见。略摄有见者,说有业之果,福德善趣因,称之为正见。”喇拉曲智仁波切在《中观宝鬘论广释》中对此进行了解说:

如果有人说:倘若涅槃也无有自性,难道不成了断见吗?

简而言之,认为三宝、四谛、业果的关联等在名言中也不存在,即是无见(即断见),声称善等业及业果不存在的诽谤是不善业,在因位时,称为非福德之业,在果位时,能令投生恶趣,故而称为恶趣因。为此经中说:“此即是妄执甚至名言中也不存在之邪见。”

正见,略而言之,对于仅在名言中业果等存在的见解诚信不疑,称为有见,说业果存在的观点是善业,也是福德业,它的等流果为善趣等,能结出丰满的果实,经中称之为正见。如颂云:“世间大正见,谁者已拥有,彼于千劫中,亦不往恶趣。”意思是说,如果具备这种正见,则成办善业。

4-3相关教证

《经庄严论》中云:“所缘及修行,智慧勤精进,善巧方便法,真实成就大,佛陀事业大,具此七大故,决定称大乘。(唐译为:缘行智勤巧,果事皆具足,依此七大义,建立于大乘。)”

《梵施王请问经》中云:“开显善说之正法,罪行境者执非理,无信于法起怀疑,多俱胝劫成疯子。”

《宝箧经》中说:未来之出家众舍弃深法而堕入无间地狱,于多劫中感受无量痛苦,设若转生为人,也会屡屡投生为天盲,或转为无舌、面目歪曲、上身驼背、声如犬吠,恒常被饥渴所逼、身体黑瘦、兔唇、众人不悦等等有不可胜数的过患,书之不尽。

4-4思维讨论

如何区别辩论和诽谤?

提示:不管是大乘、小乘哪个宗派,辩论还是有必要,月称论师云:“论中观察非好诤,为解脱故显真理,若有解释真实义,他宗破坏亦无咎。”龙猛菩萨在中观论典中揭示的观察法性之理,并不是喜欢争论,而是为令有缘者获得解脱,从而阐明一些真理。因为很多真理隐藏在我们心里或者法本中,不通过辩论就无法了知,如果能解释明了最究竟的实相,纵然遮破别人的观点,我们也不会有过失。在这种情况下,辩论是合理的,除此以外,语无伦次地诽谤高僧大德、经典论典,其结果将会非常可怕。(源自上师《入行论释·善说海》讲解)


颂词5

如医术中说,以毒能攻毒,

小苦除大苦,如是何相违?

5-1消文释义

如果对方说:理当嗔恨大乘,因为,大乘中布施头颅等苦行艰巨,无法忍受,并且难以证悟。

驳:这种论调实不应理,比如,按照《大悲医疗术》中所说,依靠暂时引生疼痛的毒能够去除致人于死地的毒。同样,以今生的微小痛苦可遣除不利于未来的剧烈痛苦又有何相违呢?绝对不相违,因此应当欢喜。(源自《中观宝鬘论广释》)

5-2本颂重点、难点

本颂属于“是故不应嗔恨”科判,本科判分五:一、以小苦亦可除大苦合理;二、于暂时虽有微苦却能除大苦之大乘行为不应嗔恨;三、为大乐努力合理而贪著小乐不合理;四、理当喜欢大乘;五、摄义。本颂为第一个部分“以小苦亦可除大苦合理”,以医术中以毒能攻毒的比喻,教诫我们应该对修行大乘过程中感受的痛苦生起欢喜之心。其余四个部分将在下节课宣说。

5-3法义延伸

有些人可能想:“别人对我进行加害,而我却忍辱偷生、不思报仇,或者让我辞亲割爱,远离亲朋好友,抛开一切贪执的对境,那对我来讲非常痛苦,恐怕有一定的困难吧。”

提示:为此寂天论师劝导说:虽然抛舍亲友、安忍他人的轻贱很痛苦,但这种痛苦与来世地狱的痛苦比起来,真的不算什么,若仅以安忍这点痛苦就远离地狱,那岂不是很好吗?打个比方说,有个囚犯被判了死刑,关在牢狱中,恐怖和绝望难以言表,但若以某种方便,对他改判为砍手脚、割耳朵,让他保住性命,此人必定欢天喜地、欣喜若狂,只要有活命的机会,这种酷刑他也会心甘情愿地忍受。古代这种刑罚比较多,我很小的时候,见过一个老人,他少了一只耳朵,很多人问他什么原因?他说自己以前犯罪被判了死刑,后来通过求情,当地法官改判为割耳朵,他才得以保住了性命。这种情况在我们藏地有,古印度也有,汉地也有。本来人们对肢体非常执著,谁也不愿意割掉一块,但如果是为了保命,即使接受这种惩罚,自己也毫无怨言。

不仅仅是判死刑,现在有些人患了绝症后,只要还有一线希望,怎么开刀都愿意,截掉一只手也可以,再难看也不要紧,只要能够活下去,医生怎么样都无所谓。所以龙猛菩萨在《中观宝鬘论》中说:“医方中所说,以毒能攻毒,如是以小苦,除大苦何妨?”

同样,放下对亲朋好友的贪爱,自然会有一些痛苦,但若能以此痛苦偿还地狱之苦,谁不愿意接受呢?人间再怎么苦,与地狱比起来,根本不算什么。以前弟子们问米拉日巴尊者:“上师,您的行为已完全超出了凡夫的意境,功德全部圆满,过失无余断除,您最初是金刚持,还是一位佛菩萨的化身呢?”米拉日巴尊者回答:“你们认为我是金刚持或者某位佛菩萨的化身,这说明你们对我有虔诚的信心,但对于正法来说,恐怕再没有比这更严重的邪见了。为什么呢?我最初受亲人的欺负,依靠咒力降冰雹杀了很多人,造下了弥天大罪。后来我非常害怕感受地狱的痛苦,于是集中精力修持正法,安忍无量苦行,以此消除了地狱之苦。如今我确实得到一定境界,但不仅是我,你们所有的人,如果也像我这样深信因果,安忍修行之苦,谁都可以生起同样的功德,到那时,你们也可以称为是金刚持或佛菩萨的化身了。”因此,若以小苦抵偿大苦,这是非常划得来的。(源自上师《入行论释·善说海》讲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