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笔记 | 《中观宝鬘论广释》第44课

一、科判坐标


二、内容归摄(总义):

大乘菩萨行极其广大卓越、实相之义格外甚深,懈怠者因为自己以往未曾精通、修习大乘法藏,因此妄加诽谤,因为自身极其愚痴而诋毁大乘,实在是可悲之处。

本节课继续宣说不应嗔恨大乘的道理,教诫我们应对大乘生起欢喜之心而精进修持。


“是故不应嗔恨”科判共分为五个部分,上节课宣讲了第一个部分,本节课接着宣说其余四个部分:(详见科判坐标)

A、上节课宣说了小苦可除大苦是合理的,如同苦口的良药能治重病一样;此处教诫我们,行持大乘道虽然暂时会有微苦,但对自他都能带来大乐,故对大乘行为不应嗔恨。

1、大乘总的原则是以饶益心利益众生,即以饶益的意乐行持利益众生之事,无有世间损害而利济世人,故不应嗔恨。(详见颂词1)

2、因为对消除重病大有益处,一般人愿意承受针灸、火烧等痛苦;同样,对于成为令自他获得暂时究竟大乐与大利的因——修法的少许痛苦,更是应当承受。(详见颂词2)

B、愚昧无知、无有耐力的人才忍受不了修法的饥渴等苦行而去忙碌大苦之因——眼前的小乐,希求究竟大乐的人们心不要怯懦,不要自轻自贱,应该为了自他而精进地次第行持菩萨行。

1、放下暂时的蝇头小利而承受大乘道的苦行与痛苦等来修行,这是善巧方便的殊胜道,菩萨应如此行持。(详见颂词3)

2、如果连为了大乐舍弃小乐的这一点痛苦也忍受不了,就如同不愿忍受吃苦涩药物的痛苦治病一样愚痴,因此,智者对行持菩萨道的小苦理应安忍而不应嗔恨。(详见颂词4)

3、在低劣众生的眼里看成是违缘灾害的事,在精进行持菩萨行的安忍者眼里看来却绝对是成为善法顺缘的事。即使菩萨安住在轮回中表面上感受痛苦,实际与断除轮回的痛苦丝毫也不矛盾,这是一般情况与特殊情况的差别,是所有经论中一致高度赞叹的。(详见颂词5)

C、大乘《华严经》等经藏中完整地阐述了具备“愿一切有情离苦的大悲”作为前提的菩萨行为以及证悟究竟空性的智慧,对此,有心的智者理当欢喜大乘,而不应当诽谤。(详见颂词6)

D、综合前面所说内容,菩萨行极其广大卓越、实相之义格外甚深,只是因为自己以往未曾修习、精通大乘法藏,自身极其愚痴才诋毁大乘,实在是可悲之处。(详见颂词7)


三、颂词详解及重难点分析:


颂词1

共称一切法,意主意先行,

虽苦以益心,行利岂无益?

1-1消文释义

虽然是痛苦的事,但作为智者也不应该对此嗔恨,因为以微乎其微的痛苦也能够成办广大利他之事,以善意引发的身语业也成为善法,诸法之前意先行,大乘经典中一致共称“意为主”。

以菩萨的难行之苦想利他也是意占主导,因此以饶益的意乐行持利益之事,无有世间的损害而利济世人,怎么会无有利益呢?必将有利。(源自《中观宝鬘论广释》)

1-2本颂重点、难点

1、在世间中,只是以好心好意而做某些事的人,即使没有利益别人,却也被视为帮助,更何况说切实有利于他众呢?所以,生起饶益众生的意乐非常重要,此时尽管并未直接付诸于实际行动中,但如果具备一颗善良的心,那么与直接利他一模一样。


2、自相续成熟的菩萨毫不费力调化他相续,并由于菩提心纯熟的缘故一切所行无不成为利他。所以,随着自己修行境界的提高,就能够越来越自在地利益众生。

1-3相关教证

《宝云经》中说:“世间心绘画,以心不见心,善或不善业,皆由心所积。”又云:“诸法心引导,意主乃意行。”又云:“心是诸法之先行,若彻知心则彻知诸法,心性自在则诸法自在。”


《菩提心释》中云:“无力行利他,然彼心恒行,具有何意乐,彼即实地行。”

《华严经》中云:“菩萨之一切行为依赖于自心。”又云:“成熟调伏一切有情依赖于自心。善男子,我如是思维,当以一切善根令自心性稳固;当以一切法云普皆滋润自心;自心由一切成障碍之有法中得以清净;当以精进令自心性坚固。”

如云:“善巧真方便,无不成利益,若知善配制,无不成妙药。”

1-4思维讨论

为什么说“意主意先行”?

提示:在一切善业恶业之中,是黑是白、是轻是重,关键要看人的起心动念。心是恶的话,行为再善也是恶业;心是善的话,行为再恶也是善法。举个例子来说:一棵大树,根若是药性,那树干和树叶肯定是药;如果根是毒,树叶和树干也必然是毒,因为毒性十足的树根绝长不出灵丹妙药的枝叶。同样,一个人若带有贪嗔的动机,居心不良、意乐不净,即使表面上所作所为是善业,实际上也只会变成不善;假设内心清清净净、纯正无瑕,纵然从外观看起来好像在造恶业,事实上也已经成了善举。

所以,我们是造善业还是造恶业,完全在于自己的起心动念。就像龙猛菩萨在《宝鬘论》中云:“贪嗔痴及彼,所生业不善;无有贪嗔痴,及彼生业善。”《功德藏》中也说:“树根为药芽亦药,根为毒芽何用说?唯随善恶意差别,不随善恶像大小。”(源自上师《大圆满前行》讲解)


颂词2

苦利后尚为,何况为自他,

安乐与利益,此法是古规。

2-1消文释义

比如,应用针灸、火烧等措施虽然就眼前来说不快乐,但由于能消除后来的重病而大有益处,如此尚且理所应当实施,那么成为自他暂时究竟我的大乐与大利之因,现在修法的少许痛苦,理当承受更何须说呢?这是不言而喻的。为了消除其他的剧苦,对怨敌的无理取闹以及难行之事等损恼,自己要有承受痛苦的毅力,此法是三世诸佛往昔的优良法轨、纯净之道,并非是置有利自他之外诸如依于难忍五火一类的有害道,说明确凿的依据是为了令人诚信,就像讲述以前安忍仙人等的传记一样。(源自《中观宝鬘论广释》)

2-2本颂重点、难点

1、本颂以“苦利后尚为”的世间道理,推出“为自他安乐与利益”,应该承受大乘修法的少许痛苦,最后教诫“此法是古规”,即古佛也是依此而成就。

2、《大集经》中说:“十方世界恶众生,执持刀杖逼我身,心终不动失菩提,怜愍一切众生故。”纵然十方世界的恶劣众生,手持种种武器,逼你舍弃菩提心,你也千万不能动摇,为什么呢?因为一切众生非常可怜,你已在诸佛菩萨面前发了誓,要度化他们。所以,作为菩萨,如果对他众有利,纵然是无间地狱尚且也能欢喜趋入而忍受,更何况安忍为正法苦行的微小痛苦了。

2-3相关公案

佛陀在《大宝积经》里讲:在因地时,我曾转为一名叫修行处的仙人,当时有五百健骂丈夫(特别擅长骂人的人)一直用各种恶语来谩骂,不管我到寂静的地方,还是在城市里面,也不分行住坐卧、白天黑夜,他们一直跟着我,而且是用世上最难听、最难以接受的语言来毁辱,时间长达五百年。在整个过程中,我对他们没有生起一刹那的嗔恨心,恒时用慈悲心来观察,悲悯、救度之心异常强烈。

而我们,不要说五百人在五百年中谩骂,就是一两个人对你说一两次难听的话,也气得不得了。对学习大乘佛法的人来讲,若一听到别人对自己说恶语,就特别生气,而不能转为道用,那就说明我们的心还很狭窄。如果心量真正很大,即使有人骂,也不会生气。《成实论》里有两个很好的比喻:如果谩骂小人,就像用一块石头砸在小鸟上一样,一下子就重伤了,根本无力自拔,非常痛苦;如果大人受到别人谩骂,就像大象身上降下花雨一样,会更快乐。所以大家皆应经常用这两个比喻来反观,看自己到底像石头击鸟那样,还是像在大象身上降下花雨一样。(源自上师《般若摄颂浅释》)


2-4思维讨论

佛教的苦行与外道的苦行有什么差别?

提示:有了菩提心,获得佛果会非常顺利,不像外道那样,要经历各种各样的苦行,比如说拔头发、跳入火炕、在恒河里沐浴、用五火焚身等等。可能有人问:“佛经里不是有很多依靠苦行获证佛果的公案吗?释迦牟尼佛经历了六年苦行,很多高僧大德在修学过程中也经历了许多苦行,这难道不是苦行吗?”当然是苦行,但佛教的苦行与外道的苦行有很大差别。外道的苦行,确实会在身心上造成相当难忍的痛苦,而佛教的苦行,比如一地以上的菩萨将自己的头目手足布施给他人,是因为菩萨的利他心特别强,已经达到了至高无上的境界,所以就算把身上的肉割下来,也像割把草一样没有任何痛苦的感受。

学法的苦行也是这样,有些人认为出家人很苦,在哪里哪里苦行,其实,对于那些对佛法有信心、利益众生的心特别强的人而言,出家的苦行比起在家人生活的痛苦,根本不算什么。自古以来的高僧大德虽然住在山上,没有吃的、没有穿的,表面上看来过得很苦,但实际上,他们内心的快乐无与伦比,跟住豪华洋房、过奢侈生活的世间人相比,真不知道是谁痛苦!(源自上师《入行论释·善说海》讲解)


颂词3

若舍小安乐,能见大安乐,

愿王见大乐,抛弃小安乐。

3-1消文释义

假设竭力舍弃、彻底放下瞬间灭尽、不成为大乐之因眼前的小安乐能见到后来得到大安乐,那么菩萨照见未来的大乐对自他有无边利益,毅然放下蝇头小利暂时的安乐而承受大乘道的苦行与痛苦等来修行,这是善巧方便的殊胜道。(源自《中观宝鬘论广释》)

3-2科判分析

颂词3、颂词4、颂词5属于科判“为大乐努力合理而贪著小乐不合理”,此处对三个颂词之间的关系略微说明:颂词3劝诫国王应该毅然放下暂时的蝇头小利而承受能够带来大乐的大乘道的苦行,因为这是善巧方便的殊胜道。颂词4接着以医师治病的比喻进一步说明小苦除大苦的合理性,颂词5通过修行境界高的菩萨会将低劣众生认为是违缘的事视为顺缘,教诫我们切莫因害怕小苦而失去大乐,最后遣除疑问。

3-3本颂重点、难点

在世间上人们着眼于未来而承受暂时的艰难困苦,奋发图强,结果也会大功告成。所以,行持菩萨道的人们更应该安忍能够带来解脱利益的菩萨修法的苦行,因为这绝对是安乐之因。只有愚昧无知、无有耐力的人们才忍受不了修法的饥渴等苦行,反而去忙碌大苦之因——眼前的小乐。

3-3相关教证

经中说:“须菩提,此外,住界者(指即将解脱的小乘行人),趋入无学之法,于有情置之,三有视如烈火,于彼深恶痛绝,三界之分别,刹那也不喜成办,不欢喜世间者,非为佛陀之法器。须菩提,后际俱胝劫披大盔甲不畏不惧三有、三界之行境,离垢,轮回作乐园想,作无量殿想,远离希求贪著三有者,堪为佛陀之法器。”

3-4思维讨论

为什么将菩萨称为勇士呢?

提示:凡夫人一旦出现烦恼和痛苦,就特别害怕、怯懦;而真正的菩萨,不但不惧轮回的痛苦和烦恼,还能以自己的智慧和慈悲将之摧伏。所以,在《入菩萨行论》和《大乘庄严经论》当中,都将菩萨称为勇士。

作为菩萨勇士,当他们入于三界轮回的密林中时,虽然有名声、地位、财富以及严饰的安乐福苑等,但因他们已经懂得现空无二,所以根本不会贪执。

《大乘庄严经论》云:“观法如知幻,观生如入苑,若成若不成,惑苦皆无怖。”因为菩萨勇士通达一切万法空性如幻,所以对轮回中的生老死病等痛苦和贪嗔痴等烦恼就不会产生恐怖心,面对成功、失败,富裕、贫穷,漂亮、丑陋等,也会视为游戏,不会产生任何欣厌之情。

而凡夫人,成功则欢喜、快乐,失败则痛苦、悲伤。这是很不好的。很多大德经常在修心法门中讲:人快乐并不一定好,因为会耗尽福德;而痛苦也不一定不好,因为能净除罪障。这种解释方法,我们以前都没有听过,所以大家都厌苦欣乐。其实,在快乐时,更应心生畏惧;在痛苦时,更应心生欢喜。

在这方面,菩萨是我们的榜样。因为他住于轮回中时,不但不以自私自利心贪执安乐,还以对众生强烈的悲悯心,一直生存于痛苦的森林当中。正因如此,诸佛菩萨化现的高僧大德,才日日夜夜不休不眠地从事着利益众生的事业,除了利益众生之外,再也没有任何其他事情。(源自上师《修心利刃轮释》)


颂词4

设若不安忍,医师为病愈,

予药于患者,此非应嗔处。

4-1消文释义

假设忍耐力微弱到连为了大乐舍弃小乐的这一点痛苦也忍受不了,感到忍无可忍而非舍不可,那么为了治愈重病,医生不考虑小小的不舒适而以慈悲心肠给患者苦辣涩味等的药物,对于根除大病的方便、给以后带来安乐的药物,也不该忍受而需要扔掉,但不该扔掉,因为依靠此药能消除重疾之故。(源自《中观宝鬘论广释》)

4-2本颂重点、难点

重点:喇拉曲智仁波切在《中观宝鬘论广释》中进一步进行分析,以消除人们对行持菩萨道的恐惧心理:

1、并不是说凡是入大乘者一开始就要实地奉行布施头颅等难行之事。从初学者到修到最高层次之间的道次第也要由浅入深、由易到难一步步加以引导,就拿布施来说,最初也只是布施青菜、一把糌粑,将一瓢食物也观想许许多多而布施众多对境,如此修心。因此,对此深道的要诀与方便懵然不懂、毅力薄弱的那些人只是毫无意义地妄加诽谤。

2、前文中也已讲过,极度修习者把他人视为痛苦的事也看成安乐的道理。因此,心不要怯懦,心要坚强,不要认为像修法这样的苦行我实在忍受不了而自轻自贱,如果能藐视痛苦转为道用而修习,那么即便是巨大的痛苦也会变成修道的助伴,成为欢喜之因。

3、恐惧与耐力小一样会成为修道的障碍,就像在世间上,有怯懦心理的人们成办大事也会半途而废,功亏一篑。因此,我们应该克服恐惧心理,消除修道障碍。

4-3相关教证

《经庄严论》云(唐译):“譬如饮药苦,病差则为乐,住文及解义,苦乐亦如是。”

《圣雄长者请问经》中说:“当远离如撕松柳絮般之心。”

如云:“于道诸怀疑,障行解脱道。”

4-4思维讨论

有人说:“你们说大乘佛法用很温和的措施,对自己一点损害都没有,这恐怕无法成立。因为学习大乘佛法之后,需要布施自己的身体、儿女、家产等,这是非常可怕的事情,一般人想都不敢想,怎么说它很温和呢?”

回答:你们这样想也情有可原,现在很多人认为:“学佛非常可怕,因为要像《释迦牟尼佛广传》所讲的那样布施身体。哪里能布施身体啊?身上切一块肉也非常困难!”实际上这是未经详细观察而言的,佛陀并没有要求刚学佛的人这样做。

佛陀在大乘经典中是怎么讲的呢?首先以蔬菜、破衣等无足轻重的财物施舍给他人,减少对自我的执著之后,再尝试作较大的布施。噶当派的教言中说,如果吝啬心特别强,可以训练把左手的东西送给右手,右手的东西送给左手,将另一只手观想为他人,就这样互相布施,直到自己的舍心生起。

有些人刚开始布施时,不要说自己的身体,连最好的衣服舍给别人,心里也是特别痛。如果心执著的对境非常微小,的确作布施相当困难,但心的力量可以扩大,它的范围是无限的。比如最初作布施时,可以用简单的东西,然后循序渐进扩大自己的心量。刚开始布施一分钱、两分钱,过一段时间几毛钱、几元钱,然后再是金银财宝、家产房屋,乃至自己的眷属或子女,最后整个身体也可以布施,这是有一定过程的。以前没有学佛时,稍微做点上供下施,好像割肉一样特别心痛,但心量逐渐扩大之后,布施的力量也会越来越强大。

萨迦班智达讲过:“无论一切任何事,若人习惯无微难,如同学习工巧明,修学佛法亦不难。”大家应该知道,学习电脑、做衣服时,初学之时笨手笨脚,只要锲而不舍地反复练习,习惯后就会熟能生巧。学习佛法也是如此,大乘行人要布施头目脑髓、肢体手足,这些听起来非常可怕,但若心的力量不断扩大,最后乃至无穷,就不会有任何痛苦感受了。(源自上师《入行论释·善说海》讲解)


颂词5

凡成损害者,智者见有益,

一般与特殊,论中皆赞许。

5-1消文释义

此外,在低劣众生的眼里看成是违缘灾害的事,而在精进行持菩萨行的有些善巧方便修习安忍者看来,绝对是成为善法顺缘的事。所以,切莫因害怕小苦而失去大乐。

如果有人问:这样一来,难道不是与所说的“轮回是苦性故皆当断除”的教证相违了吗?

答:一般来说,的确如此,但在特殊情况下,虽然菩萨安住在轮回中而表面看起来似乎有历经苦行等少许情节,但唯一是自他安乐之因而丝毫不存在痛苦与伤害。例如,通常而言此毒是有害的,但经过善加配制的毒是大营养,这是就特殊情况来说的。可见,了知一般与特殊而开遮的差别是所有经论中一致高度赞叹的,因而要精通一般与特殊的意义,这是从名言的角度安立的。(源自《中观宝鬘论广释》)

5-2本颂重点、难点

1、并不要求人人都去行持难行之事,修行达到登峰造极境界的菩萨才能做到布施头颅等难行之行,甚至连没有这种修行境界的菩萨也承受不了,更何况说声闻呢?诚如《入行论》中所说:当前赴沙场时,有些懦夫看见其他伤员的血也承受不了而昏迷过去,可是作为英雄即使看到自身流出的鲜血也会更加坚强不屈而大获全胜。


2、在胜义中,轮回的痛苦本性不是真实成立的,否则痛苦就无法断除,从而导致谁也不能从轮回中解脱。再者,如果一者感觉痛苦真实成立,那么对于一切众生来说也需要成立,如此一来,菩萨就不能为了遣除痛苦而住于轮回中。

了知痛苦无有自性,并且以善巧方便在名言中足可遣除于众生迷乱心识前显现的痛苦,由此菩萨才安住于轮回中。

5-3思维讨论

如何理解学习大乘佛法不但没有痛苦,反而有快乐?

提示:行持六度万行的福德力,将会感召菩萨的身体舒适;已通达诸法无有自性的智慧力,更使菩萨内心安乐。到了一定的境界时,即便住于生死轮回中,菩萨也是逍遥自在地来去,任运自成地利益众生,一点阻碍痛苦都没有,正如《华严经》所言:“犹如莲花不著水,亦如日月不著空。”弥勒菩萨也说:“即使处于生死轮回中,菩萨也绝对不会有丝毫痛苦。”

其实,不安和痛苦,都是以心的执著带来的,如果没有执著,就不会有痛苦。禅宗大德云:“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凉风冬有雪,若无闲事挂心头,便是人间好时节。”在菩萨的面前,任何显现都是缘起妙用,假如没有实有执著,人间就变成一片净土。上师在教言中也说:“末法时代纵然浊浪滔天,获得法乐的瑜伽士的内心也极其快乐。”

作为菩萨,弘法利生遇到违缘时,有些人认为这会很痛苦,但他们内心的境界非常自在,虽然显现上有一些病痛困难,也的确不像我们凡夫人那样表面看来笑逐颜开,可是内心却闷闷不乐,有很多的压力痛苦积在心里。所以,凡夫的快乐和诸佛菩萨的快乐,性质是完全不相同的。(源自上师《入行论释·善说海》讲解)


颂词6

大乘之中说,先具大悲行,

无垢之智慧,有心谁谤彼?

6-1消文释义

菩萨以大悲摄持的如海行为及无垢方便智慧而成为一切众生之至亲的道理,大乘《华严经》等经藏中完整地阐述先具备“愿一切有情离苦的大悲”作为前提一切菩萨的圆满行为,以及证悟究竟空性、无有四边之垢的智慧,对此,有心的智者谁会诽谤大乘呢?不应当诽谤。(源自《中观宝鬘论广释》)

6-2本颂重点、难点

1、菩提的三种因在大乘法藏中有明确的宣说,因此,诋毁宣说如此深法之宗极不合理。月称菩萨说,普度众生的这一誓愿不能离开无二智慧,诸位声缘圣者如果也具备这种智慧的话,也就成立能够具有此誓愿。


2、此处“无垢之智慧”,与前面所说的无二智及《入中论》中所说的无二慧,并非仅是破除实有的无遮,而是不耽著有无二边的智慧。


3、菩提的三种因无有固定顺序,获得无上菩提之因这样的圆满大方便智慧在小乘中并没有宣说,即便已经稍加提及,也并非不属于大乘中。因此,诽谤大乘者实际上也已诽谤了你们自己的法藏。

6-3相关教证

《念住经》中云:“非心皆领受,大悲为庄严,彼伴成此世,美名普周遍。”又云:“布施诸有情,唯一慈心胜。”

《宝箧经》中说:“文殊,如此,轮王宝以黑沉香、象之精华涂敷,即刻一切军队住于空中,如是以发菩提心沉香涂敷之菩萨,一切善根超越三界,成为善逝之智慧、虚空之行境、一切无为法之究竟。善男子,犹如聚树花中或芝麻油中散发之芳香,瞻波伽花、肉蔻花薰染百千日中之衣服或芝麻油中亦不会发出。如是以一切遍知心持续一生熏染之菩萨功德妙香,散发于十方佛陀面前,百千劫中修行之一切声闻、缘觉亦不会散发出无漏善根与法之智慧妙香。”

6-4思维讨论

修持般若波罗蜜多的菩萨既有智慧又有悲心,即安住空性的同时也可利益众生,这个意思到底怎么理解?

提示:比如说,具有一些善巧方便的人,即在军事、战争方面无所不通的有学问、有功德的人,因为他身强力壮、心有魄力、通达技艺,就能精进成办他人无能为力的难事,如射箭、骑马等战术方面的学问以及与军事有关的做武器等工巧方面的学问全部达到究竟。而且他还有幻变的能力,(现在的将士不一定有这样的能力,因为在军事方面武装设备已经科技化了,所以国家与国家之间的作战,也是以高科技来攻击或者消灭对方,不过这也是一种幻化。)可以展示各种各样的幻术;并且他还希望与自己相关的人都能获得利益。

当他偕同亲朋好友、父母妻儿等人,一起经过非常恐怖危险的荒郊野路时,如果在途中遇到一些怨恨的敌人来伤害他们,他就会通过自己的技艺和战术来战胜对方,或幻化出无数勇士来降伏对方,这样自己所带的人,在整个行程中就能平平安安、稳稳当当,而没有任何损伤地回到自己的家园。这个比喻很简单,它的意思是说,即使一个很英雄的人出门,也可以带很多人,而且能战胜违缘、顺利回归。

在行持大乘道的过程中,菩萨也会以善巧方便方法来利益众生。而在此时,善巧之菩萨必须以无缘大悲或遍及一切众生的大悲心作为前提。其实这就像刚才所讲的武士一样,若自己没有精通技艺,或没有身体和精神上的力量,就没办法战胜对方。所以对菩萨来讲,不仅要证悟空性,即具足空性的智慧,还要有利益无边无际众生的大悲心和菩提心。如果不具足,就会像没有手脚的士兵不可能上战场一样,他也不可能自利利他。(源自上师《般若摄颂浅释》)


颂词7

于极深广义,懈怠未修行,

自他之诸敌,由痴谤大乘。

7-1消文释义

菩萨行极其广大卓越、实相之义格外甚深,仅仅听闻便心惊胆战,进而懈怠的人,自己以往未曾精通、修习大乘法藏,以致于妄加诽谤,这是自他不共戴天的敌人,所有这样的冤家对头,都是因为自身极其愚痴才这般随心所欲地诋毁大乘,实在是可悲之处。(源自《中观宝鬘论广释》)

7-2本颂重点、难点

菩萨行极其广大卓越、实相之义格外甚深,只是因为诋毁者自己以往未曾修习、精通大乘法藏,自身极其愚痴才诋毁大乘,实在是可悲之处,是故不应嗔恨大乘。

7-3相关教证

《经庄严论》中云:“由小信界伴,不解深大法,由汝不解故,成我无上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