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笔记 | 《中观宝鬘论广释》第46课

一、科判坐标


二、内容归摄(总义):

本节课继续学习“制止舍弃大乘法藏”之“广说”,该科判分四:(一)不应舍大乘之理由;(二)建立大乘是佛语;(三)小乘中所说大乘道果并非圆满;(四)宣说三乘之必要。


本节课学习“建立大乘是佛语”和“小乘中所说大乘道果并非圆满”,具体如下:(详见科判坐标)

A、“建立大乘是佛语”分为三个科判。龙树菩萨在前面通过佛陀亲口所说教言以及智慧第一的舍利弗尚未能了知佛陀戒蕴功德的公案,让我们了知佛果功德的无量无边,从而了知产生佛陀色身和法身的因——大乘法也必然无量无边。本节课接着学习第三个科判“从中了知佛之圆满殊胜性”

1、小乘中所说之刹那无常尽智与大乘中所说无生智二者于空性中一义。

1)尽智与无生智实际上是一个,因此应该接受大乘法藏中所说诸法自性无生的法义;(详见颂词1)

2)大乘与小乘法藏中所说的无我法界并无有不同之处。(详见颂词2)

2、佛陀以密意所说的圣言,并非智慧浅薄者能轻易理解的,因此,即使自己未通达大乘之义,也应不破不立而不应嗔恨。(详见颂词3)

B、相比大乘道果,小乘中所说并不圆满。

1、声闻法藏中未圆满宣说菩萨行:

1)声闻法藏中未宣说菩萨的十大誓愿等,因此依之不能圆满修菩萨道;(详见颂词4)

2)因为声闻暂时不能堪为法器,故佛陀在小乘法藏中没有宣说甚深愿力等的加持。(详见颂词5)

2、仅以四谛及三十七道品不能成佛,因为这是大小乘共同之道,否则就有相同之因产生悬殊差别之果的过失。(详见颂词6)

3、唯有大乘中才圆满宣说了菩萨行,故理当信受大乘法藏为佛语。(详见颂词7)

三、颂词详解及重难点分析:


颂词1

大乘说无生,余说尽空性,

尽智无生智,实同故当受。

1-1消文释义

大乘法藏中所说诸法自性无生的灭法与其他声闻部你们所许佛语的小乘法藏中所说的无常无坚刹那毁坏、灭尽、补特伽罗独立自在成实空性的灭法二者,也就是尽智与无生智实际上是一个,为此希望接受。(源自《中观宝鬘论广释》)

1-2本颂重点、难点

1、因为将大乘中所说的自性无生的缘起空性和声闻部自宗的无生二者视为不同,所以声闻部对空性及宣说空性的大乘加以诽谤。颂词1和颂词2因此进行分析,告诉我们二者于空性中一义,因为作为因的业惑我执灭尽、果蕴不复产生的法性与自性无生的法性意义相同。

2、另外,此处说大乘的无生与尽智、无生智一致,也很明显是指在有必要情况下的不了义说法,而且也指明并非所有见解都与大乘相同。《楞伽经》中说:所有声缘因断除业惑而不转轮回,也就是说暂时从无漏法界中不退转,把他们称为不可思议的士夫,他们的断证与解脱均不究竟,如同火灭一般涅槃而尽劫数之中安住于清净佛刹莲花苞中,后来依靠无量光佛等诸佛的光芒激发而醒悟后步入大乘。(源自《中观宝鬘论广释》)

1-3思维讨论

佛陀是如何次第引导有情出离轮回的呢?

提示:在引导有情修习正法出离轮回时,世尊设有极为巧妙的菩提道次第法门。

初入佛门的下根众生,首先应断粗大烦恼恶习,以了知因果正见行持五戒十善,遮遣自己的非福恶业。对这些不堪接受空性法门的根器前,若说空性实相,则容易导致他们堕入断见,诽谤一切善恶因果业报,由此堕入恶趣无法出离,因而应善说作恶堕恶趣、修善生人天的因果法门,使他们生起因果正见,做到“诸恶莫作,众善奉行”,由是断十不善业等恶业相续,修习善业成就人天善趣的道器。

如是成就小士道器后,中间便可宣说人无我,以抉择五蕴非我等法门,遮遣二十种萨迦耶见的实执境,断人我实执,成就中士道器。

在此基础成就后,便应遮除一切法我执著,断除一切有无边见戏论,以此即可证得最上成就。(源自上师《四百论广释》)



颂词2

空性佛陀体,如是依理观,

二乘智者前,如何不等同?

2-1消文释义

所谓的空性,道的所缘与佛陀在大乘中所说的大法身的本性,如果以理观察分析,则大乘与小乘法藏中所说的无我法界并无有不同之处,在诸位智者面前为何不平等呢?(源自《中观宝鬘论广释》)

2-2本颂重点、难点

1、喇拉曲智仁波切在此处批驳了声闻部的一些观点,有兴趣者可参阅《中观宝鬘论广释》。

2、此处说大小乘法藏中所说的无我法界并无不同之处,但实际二者还是有差别的。《中观宝鬘论广释》中说:把诸法的实相命名为法身,如果证悟其中少许称为法身也是不相违的,可以从这个角度承许,就像下旬十四天的月亮也叫做月亮、小小容器内的空间也同样是虚空一样。

2-3思维讨论

小乘和大乘在证悟空性方面有何异同?

提示:对于畏惧空性而理解人无我的声闻、缘觉来说,如果舍弃空性,那连阿罗汉果的解脱也不能获得。为什么呢?《般若八千颂》等经典讲得非常清楚,要获得三乘圣者的果位,必须通达般若空性。《现观庄严论》的顶礼句也明确讲到:“具为声缘菩萨佛,四圣众母我敬礼。”所以,声闻缘觉有没有证悟法无我呢?应该说有。

然而,为什么很多经典又说声闻缘觉未证悟法无我呢?虽然喝了一口海水,但不能说已经喝下了全部海水,同样,证悟非常渺小的缘故,以微弱加否定词而说未证悟法无我。比如对钱很少的人,可以说他没有钱,其实并不是一分钱都没有,只是以微量加上否定词才说他没有钱。

那么,怎样才能称为真正的法无我呢?所谓的法,有所知、道、涅槃、意识的对境等十种含义,在这里就是指所知,即有实法、无实法、有为法、无为法等一切法,如果了知这一切法为空性,就已圆满了法无我。大乘经典中也讲到了二十空、十六空等,有实法空、无实法空等全部包括其中,如果将有边、无边全部证悟为空性,就已经圆满证悟了法无我。

《入中论》云:“如是广宣说,十六空性已,复略说为四,亦许是大乘。”广泛宣说十六种空性后,对此再作归纳则可说为四种空性。教证中的“亦”字,并不是说“非但小乘承认,大乘也承认”,而是从单独的角度来说,这就是大乘的观点。大乘宣说了十六大空性,但小乘所证悟的空性范围很小,只是证悟了蕴不存在,也即破除了有的边,这是不是圆满证悟呢?不是。因为对无的边并未证悟,只是一种相似空性。因此,只有将大乘的十六大空性全部证悟,才可以说圆满证悟法无我。这就是所有大乘经论所说证悟圆满的空性。(源自上师《中观庄严论释》讲解)


颂词3

如来密意说,非易了知故,

说一乘三乘,中立护自身。

中立无成罪,嗔罪不成善,

故欲己善者,切莫嗔大乘。

3-1消文释义

如来以密意所说的一切圣言,有一般与特殊、文从义顺、文义悖谬等许多情况,因此,并非智慧浅薄者轻而易举便能理解的。为此,大乘的多数论典中说归根到底为一乘,而另有说究竟三乘,后面的说法是带有密意而说的,因此是不了义。前面的说法不含有密意,所以万万不可妄加诽谤。

如果对佛陀所说的一切密意不能如实决定通达,那么绝对应当保持中立而维护自己,以免毁坏自己。不起怀疑、不置可否永远也不会成为罪业。以自己未通达作为理由,而嗔恨正法实在是罪大恶极,丝毫也不会成为善事。

所以,凡是欲求自我完善的众生都切莫嗔恨大乘。(源自《中观宝鬘论广释》)

3-2本颂重点、难点

1、根据众生积累资粮、智慧高低的不同而安立三乘。比如,为了解除长途跋涉旅客的疲劳,而次第住宿、行进。同样,轮回的路途遥遥,为了让疲惫不堪、无力勤行甚深之道的智慧低下者暂时休息而使内心不再流转,而说三乘,《楞伽经》中说:“此外,大慧,烦恼障与业习气未断之故,于一切声闻、缘觉未说一乘。未证悟法无我、未断除有实之死堕故说三乘。”又云:“通达一乘非我莫属,而外道、声闻、缘觉、梵天等未得,尽断所取能取分别永不复生之故说一乘……”

2、按照法界而言,由于众生的自性住佛性无有差别,故而究竟只有一乘,这一点依理成立,而各自分开的三乘不合理。故观待所化众生的意乐而宣说三乘,非是真实了义的。《楞伽经》中云:“为引诸凡愚,我说乘分类,然乘无安立,我言唯一乘。”关于究竟一乘,《妙法白莲经》中云:“授记舍利子未来时成佛,名号莲光佛。”此经中又云:“如此说涅槃,汝脱轮回苦,汝仍未涅槃,当觅佛此乘。”可见,经佛陀劝请而令诸位声闻起灭尽定。

3、所有声闻、缘觉的无我本身也与法界相同,所以仅从是乘这一点是相同的。所有声闻缘觉尽管暂时经得到解脱,但与大乘的究竟解脱比较起来,只是相似的解脱。

4、实在不该由耽著自道是至高无上的终点而嗔恨大乘道进而加以诋毁。我们务必要想到,此大乘是最终一切有情走向不住一切之涅槃法界的唯一寂静门,而依于如来言教本该生起恭敬心。《摄集经》中云:“如是无怯趋入菩提心,此乃一切正士胜盔甲,何故此谓大乘之菩提,驾彼令诸有情至涅槃。”

3-3思维讨论

如何理解究竟一乘?

提示:所有众生最后必定要获得佛果,因此缘觉乘和声闻乘根本不成为最究竟的果位。从这个角度推理,大家就可以明白,缘觉乘和声闻乘并非究竟,如实照见万法的真实智慧,唯是独一无二、至高无上佛陀的一切种智。

佛陀在密续中说:众生与佛陀只是觉与未觉的差别。《经观庄严论》中也这样宣说过。为什么这样说呢?从本体来讲就是如此,众生只是未认识法界本面而已,就像本来是国王种姓的王子,现在在做乞丐一样,只要认识自己的真实身份就会立刻获得王位,同样,众生在觉悟的当下就可以成佛。

正因为这一点,从有学地的角度,声闻、缘觉、菩萨依次照见实相的障碍越来越清净,所证悟的境界也是越来越高,菩萨从一地到二地、二地到三地……逐步向上时,在所证悟的境界和所断上都存在一定的差别,最终如实现前实相、究竟断证功德者即是佛陀。因此,证悟实相的意义就是智慧。

由此可知,从断除障碍实相的角度而言,照见对境法界需要以清净的方式进行鉴别。也就是说,唯有佛地真正断除了一切障碍、获得了最究竟诸法实相。由此,《楞伽经》《十地经》等所有经论,包括龙猛菩萨、月称论师也是再再宣说究竟一乘的意义。(源自上师《中观庄严论释》讲解)


颂词4

声闻彼乘中,未说菩萨愿,

行为及回向,岂能成菩萨?

4-1消文释义

大小乘的所有道并非都是共同的,宣说声闻乘的小乘法藏中并没有宣说菩萨的十大誓愿等。

大悲等、十地、十度、二资粮、不可思议的法性等无边甚深见解、广大行为,以及菩萨的善巧方便、威神力非凡夫与声缘思维所及的一切特法,在大乘中才有宣说;小乘中对这样的见行及殊胜回向等并未详细说明,小乘中只是提及通过实修历经三大阿僧祇劫方得成佛,又岂能成为圆满修道的菩萨呢?(源自《中观宝鬘论广释》)

4-2科判分析

从颂词4到颂词7属于“小乘中所说大乘道果并非圆满”科判。

其中颂词4、颂词5从道的角度说明小乘中没有圆满宣说大乘的菩萨行,因而不可能圆满修行菩萨道;颂词6则是从果的角度进行宣说,因为在一切见修行方面,大小乘有着悬殊差别,所以果也必然有差距。不仅佛陀与阿罗汉之间存在着差别,大乘胜解行菩萨的无缘智慧与福德力也胜伏一切声闻缘觉,功德更胜一筹。

颂词7最后总结,因为大乘中详细完整教诫了菩萨圆满行的意义,因此,精通乘之次第的诸位智者理当认定大乘是究竟佛语。

4-3重点、难点分析

本颂主要从道的角度宣说大小乘的差别。

对于清净法,概括而言,(小乘、大乘分别是)以广大、殊胜的意乐而进行修智慧。小乘具足一味热衷自己涅槃而竭力摆脱贪执三有及世间受用之烦恼所致的广大意乐;菩萨具备以大悲善巧方便为前提观照有情而缘大乘殊胜见行的殊胜意乐。因此,菩萨的此道与声缘迥然不同。如云:“对于菩萨等持的名称,诸声缘尚且不知,更何况入定于彼等持。”这已体现出一切见修中,大乘更为超胜。不仅如此,而且菩萨的每一度又具足六度,以这种方式实修的方便多种多样,可见,只是持戒的边际尚且也无法想象,那么其他所有行为就更不言而喻了。《宝云经》中云:“善男子,菩萨如何以菩萨之学处律仪防护?如是观察,仅依别解脱戒我不能成就真实圆满菩提真实圆满佛果,而如来于佛经及彼等中具有之菩萨行为及菩萨学处,我当学修……”作了广说。别解脱戒只是代表,四念住等其余所有共同道也要这般了知。

于染污法方面来说,小乘认为染污法是三界,于其中会成为烦恼者;菩萨不刻意断除烦恼,虽然安住于三界,却不成为染污者,这是不可思议的方便。(源自《中观宝鬘论广释》)


颂词5

加持成菩提,佛陀未曾说,

此义较佛胜,正量他谁有?

5-1消文释义

此外,菩萨为了自他获得无上菩提,甚深愿力等的加持或所依均圆满,这在小乘的法藏中佛陀并未说明,因为一切声闻暂时不能堪为此法的法器之故。关于此义,比如来佛更殊胜的无欺正量他者谁会有呢?谁也不具有。(源自《中观宝鬘论广释》)

5-2本颂重点、难点

1、佛陀在小乘法藏中未宣说无上菩提道的原因是一切声闻暂时不能堪为此法的法器。

2、凡是恭敬佛陀者切切不可舍弃佛所说的大乘法藏,否则就不是如来的随行者。

5-3相关教证

《梵施王请问经》中云:“乃于此教信仰者,何者不信此圣教,非我随行我非师,圆满行道因即信。”又云:“彼等无信出家已,亦谤引导之教法,彼于此教不深入,仅著法衣称比丘。”

世尊言:“大王,此等四者于此教出家是险隘。何为四者?即不敬佛陀者、诽谤妙法者、嗔恨说法者、无有精进(指不闻思修行)而接受信财者彼等四者。”

5-4思维讨论

为什么小乘行者都畏惧大乘法,而不敬信修习大乘菩提道呢?

提示:有许多士夫怖畏大乘深法,是因他们的胜解根器下劣。此处所言的甚深法,可理解为甚深缘起空性法;而最稀有法,指广大甚深的六度万行,即难舍能舍、难行能行的大乘菩萨所行持之法,与佛陀深广不可测度的智慧功德。世间愚夫愚昧无知实执深厚,心量智慧狭窄,一旦听闻到能作所作皆为缘起无自性的空性法门,如五蕴皆空,内无眼耳等六根,外无色声等六尘的这些法语时,他们无法接受,甚而生起恐惧之心。同样道理,有些人根基十分钝劣,他们恒时执持自己卑劣的境界,即使已入佛道,他们对最极稀有的深广大乘正法及佛陀不可思议的智慧功德境,也会生起畏惧之心。如对大乘菩萨所修的六度万行,三无数劫积资度生的难行,佛陀的四无畏、十八不共法等功德,劣慧者听后,以凡情或小乘行人之证境去测度衡量,结果不但不生信心,反而视为可怖之处,难以接受。(源自上师《四百论广释》)


颂词6

加持四圣谛,及菩提分道,

共同声闻中,佛果以何胜?

6-1消文释义

如果有人说:在三大阿僧祇劫中只是修四圣谛与三十七道品即能获得佛果。

驳:事实并非如此。因为这些并不是与小乘阿罗汉不共同的法、具有殊胜功德佛陀的圆满因。获得声闻的所依、无常苦等圣谛的一切意义以及具足念住等菩提分法的修行或与之相关的这所有道,是与声闻共同的,如此一来,佛陀的不共特法的一切果又以什么因而超胜呢?(源自《中观宝鬘论广释》)

6-2本颂重点、难点

正如前面颂词所说,在一切见修行方面,大小乘有着悬殊的差别,因此,因有差别,果也就必然有差距。二者果的差别极其显著,犹如太阳与萤火虫或者水滴与大海的比喻等。不仅佛陀与阿罗汉之间存在着差别,大乘胜解行菩萨的无缘智慧与福德力也胜伏一切声闻缘觉,功德更胜一筹。之所以有这样的差距,就是由于一切资粮唯大乘独有。

6-3相关教证

经中说:“世尊言:迦叶,譬如以分为百瓣之发梢之尖取酥油滴而其有限量,如是声闻,独觉有缘之无为法智慧薄弱、有缘。迦叶,犹如由米堆之中蚂蚁所携带一粒米般,迦叶,声闻及独觉将有缘视为无漏之解脱果……”

《经庄严论》中说:“具慧声闻众,大义广大善,无边恒不断,不了而胜伏。”

《醒声闻乘语》中说:“慈心大慧之大乘者宁可破戒,也并非具戒怯懦之低下声闻乘可比。粪便内光芒万丈的如意宝也殊胜无比,而金子内存有的具光假宝也并非如此,信解大乘者即便有业惑垢染所遮障,功德也是依他乘而除垢的圣者所不及,太阳的无比光芒纵然为云所蔽,但无云的萤火虫又岂能具有?”


颂词7

住菩提行义,彼经未曾宣,

大乘中说故,智者皆当受。

7-1消文释义

如果对方说:小乘的法藏中宣说了三乘之道,为什么说大乘才齐全呢?

关于安住菩萨圆满行的意义,在声闻的经中除了共同的相似道以外并未宣说所有不共特法,相反,所有大乘中已经详细完整地教诫了。因此,精通乘之次第的诸位智者理当认定此大乘是究竟的佛语。(源自《中观宝鬘论广释》)

7-2本颂重点、难点

理当信受大乘法藏为佛语。

7-3相关教证

佛经中云:“是故知性之智士,何者诚信我之语,如来智蕴作证明,佛陀亲言谓智者,我谛实语当诚信。”

7-4思维讨论

如何通过了知佛陀所说不同的法门和方便,对佛陀更加生起信心?

提示:大慈大悲的佛陀相应随顺不同众生的根机、意乐、界性等宣说了无量无边的法门和方便。正因为佛陀完全明白所有众生的根机,所以为他们宣讲了各种不同的方便。这些所有的方便方法都是为了让众生通达一切万法的真相,也就是最后得到佛果,这些方便我们称之为正道。

佛陀在《妙法莲华经》 中有这样的比喻:一家人的房子起火了,父亲已经从火宅中出来了,而几个小孩在屋里面执著他们的玩具一直不肯出来。父亲特别着急,房子已经燃火了,那个时候父亲就骗他们说外面有羊车、鹿车、牛车,这样孩子们就出来了,有些孩子喜欢鹿车,有些喜欢羊车,有些喜欢牛车。以这些比喻来说明声闻乘、缘觉乘以及大乘。因此所有的方便道应该说都是正道,不能说:只有密宗的法是正确的,是正道,而显宗声闻乘或者人天乘是非正道,是不合理的。这种说法是不合理的。在不同根机的众生面前施设很多法门是正确的。

比如说有三位善知识,这三位善知识都非常了不起,但很有可能三个弟子会各自选择这三位上师之一,如果有一个弟子选择了与他不相应的上师,那不一定对他的相续有利。因此佛陀也是在不同众生面前宣说了不同法门。我们这样了解之后一定会认识到,本师释迦牟尼佛在整个世间真的是唯一的量士夫。

大家应该知道,就像《白莲花论》里面所讲的一样,佛陀在多生累劫当中为众生付出了一切,最后他的相续完全变成了大悲和智慧的自性。所以要对佛陀产生不退转的信心。(源自上师《解义慧剑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