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笔记 | 《中观宝鬘论广释》第47课

一、科判坐标


二、内容归摄(总义):

本节课为学习第四品——国王行为的最后一节课。


本课所学颂词所涉及到的科判层次较多,因此在此按照科判一层一层地进行归摄。(详见科判坐标)

A、颂词1至颂词4属于“制止舍弃大乘法藏”科判,该科判又分为“广说”和“摄义”。

其中颂词1和颂词2属于“广说”之“宣说三乘之必要”,颂词3和颂词4属于“摄义”,具体如下

1、因为众生的根基、意乐不同,所以宣说三乘很有必要。

1)如同教儿童识字需要从字母开始读诵一样,佛陀也不是开端就宣说难以证悟之法,而是顺应众生智慧等而相应说法;(详见颂词1)

2)佛陀根据所化众生根基、意乐的不同而次第宣说小士道、中士道和大士道三乘法。(详见颂词2)

2、归摄“制止舍弃大乘法藏”科判中所宣说的法义。

1)大乘法能成就圆满菩提,故智者应该对大乘法比对小乘法更加信心十足;(详见颂词3)

2)对大乘经典具有信心并实地行持,将获得暂时和究竟的一切乐。(详见颂词4)


至此,我们学完了第四品前两个科判“以意义之关联承上启下”和“广说”中的全部内容,下面接着学习本品的后两个科判“摄义”和“不能学修国王之行为则教诫出家”。


B、对整个第四品内容进行归摄,教诫国王要将成办二利之遍知的唯一因——与大悲密切相联的精藏法甚深空性作为修行的核心,想方设法使之稳固不退而尽力修习。(详见颂词5)

C、教诫国王如果因为世间有情蛮横不化而不能做到正法与世间法两全其美,就应当像先王们弃俗为僧一样做出家身份。(详见颂词6)

至此,教王中观宝鬘论中,宣说国王之行为第四品释终。下节课将开始学习第五品的内容。


三、颂词详解及重难点分析:


颂词1

犹如声明师,令先读字母,

佛陀为所化,宣说堪忍法。

1-1消文释义

本颂和颂词2属于“制止舍弃大乘法藏”之“广说”之“宣说三乘之必要”。

在本科判中,首先宣说了不应舍大乘之理由;然后在此基础上,建立大乘是佛语;接着从声闻法藏中未宣说菩萨的誓愿、大悲等,让我们了知小乘中所说大乘道果并非圆满;最后宣说三乘之必要。

颂词1以声明师教儿童识字时要从字母读诵开始,比喻佛陀根据所化的根基、意乐而相应说法的合理性;颂词2接着具体宣说说法的顺序。

1-2本颂重点、难点

宣说三乘引导所化的次第,就像声明师教儿童文字时,首先让他们从字母读诵开始,而不广泛解音释义。同样,佛陀对于一切所化有情,开端并不宣说难以证悟之法,而是顺应各自的智慧对境、按照接受的次第才相应说法。(源自《中观宝鬘论广释》)

1-3思维讨论

通过思维世间良医治病的例子,进一步理解佛陀宣说三乘佛法的必要性。

提示:譬如说,善巧的良医在治疗病人时,针对其病情不同阶段,会施以不同方药,如医治患胆病者,先施药剂去其病源,辅以清淡素食助养,待病情好转后,再渐渐施以荤馔滋补,令其全面康复。

同样,针对久患烦恼疴疾的轮回众生,应先施以因果正见等法,断其恶症相续,然后再施以人无我、法无我的灵丹妙药,彻断病根,令有情完全康复至本来清净的涅槃。能如是依次第而行者,定然是了不起的大智者。(源自上师《四百论广释》)


颂词2

有前为遮止,罪业而说法,

有前为造福,有前说依二,

有前俱不依,深法疑者畏,

空悲藏授予,有修菩提者。

2-1消文释义

说法的顺序是这样的:

“有前为遮止,罪业而说法”,在造杀生等罪业的有些所化众生面前,为了遮止他们造罪而如经中讲述能乐等公案之类的法门。

“有前为造福”,在有些小士意乐的有些所化众生前,为了他们培植福报而如《华严经》等经中所说宣说十善等法。

“有前说依二”,在具有中士道之意乐的声闻种姓有些所化众生面前,宣说轮回为所断、涅槃为所取,依于所取能取各为异体的二者及人无我等。在大乘唯识有些所化者面前,宣说二取异体而空的唯识,诸法无我。

“有前俱不依”,在位于其上的中观种姓者面前宣说二取与唯识皆不依。

“深法疑者畏,空悲藏授予,有修菩提者”,令耽著串习有实法而不能接受甚深实相的疑惑重重者或具有所缘者生起畏惧的无缘空性大悲双运藏,传授给修无上大菩提的有些最利根的行人。(源自《中观宝鬘论广释》)

2-2本颂重点、难点

1、如果没有按说法次第来做,会导致有些人造谤法的罪业。

2、耽著未以大悲心摄持的独立空性与实执唯一的悲心这两者都不是殊胜的解脱道。

2-3相关教证、公案

教证:《宝积经》中云:“未尽成熟众生前,信赖而宣说,乃菩萨之错;未堪为法器众生前,宣说广大佛法,乃菩萨之错;于信解广大法门众生前,宣说小乘,乃菩萨之错。”

理自在(法称论师)亲言:“慈等愚无违,故非尽除过。”


公案:据经中记载:从前,有一位婆罗门的妻子名叫善施花,她梦到头上长出三把宝剑,一把落到地上,一把光泽渐退而变得下劣,最后一把宝剑则大放光芒、驻留空中。依照梦兆,这位女子生了三个儿子。其中第一个儿子唯一修空性结果以断见所感堕入恶趣;第二个儿子耽著唯一的悲心而成为承许常见者的本尊;第三个儿子则修行空性大悲无二无别而获得大菩提果。

2-4思维讨论

1、如果没有顺应所化的根基、意乐而相应说法,为什么会导致有些人造谤法的罪业?

提示:在传授空性正见时,善知识应当观察弟子是否为清净成熟的根器。

对根器因缘不成熟者,宁可让他起我执,对他宣讲一些世俗正见,人天乘的有我法,这样可以使他往生人天善趣,也不可对他宣说无我正见,一切法空无自性的正理,否则,反而会令他受到损害,如颂云:“若对愚者说空性,当成颠倒不涅槃,如饮金翅龙王乳,反令毒害更增长。”因为非法器者,在闻到空性法义后,会生不信诽谤,或者执诸法完全无有的断空见,由是而损坏善根,对其不但无益反而有害。

所以,若不观察根器而传授空性法,过失与利乐二者都可能会有。一者,若对方不堪为法器,对空性正法生诽谤或生断见,由此则会堕向恶趣。二者,若对方堪为法器即能善巧通达空义的利根者,才能真正依空性法,决定趣向涅槃。执空性实有的断见,其过失非常大,佛经中说过:“宁起我见如须弥山,不起空见如芥子许。”《摧毁业障经》中云:“对空性产生实有想,即为障碍。”龙树菩萨于《中论》言:“大圣说空法,为离诸见故,若复见有空,诸佛所不化。”

因此,于传授空性法之前,必须谨慎观察,若对方是不堪空性狮乳的劣器,当先以世俗谛的法门引导,不令失坏善根,于根器成熟后,方可进一步授以胜义谛妙法,如是方能令他趣向涅槃。(源自上师《四百论广释》)


2、若般若空性是解脱轮回众苦的正道,世尊为何还要说布施、持戒等法门呢?

提示:虽然般若空性是根除轮回的正道,但是于初机众生前,世尊并没有一开始就宣说此殊胜妙法,而是渐次宣说了布施持戒等方便法,这些都是适其根基而作的方便引导。

针对一般的初机众生,他们无法一开始就接受持戒、安忍等较高的法门,因而世尊教导他们行持简便易行的施舍善法,以此渐渐积累福德,减轻粗大的执著烦恼,使他们次第由下根修炼成较利的根器。

对已安住于中根的众生,世尊进一步宣说持戒等法门,使他们成就更好的道器。

然后对上根者,世尊才开始宣说解脱生死轮回的正行法门。因轮回即是有情的二取实执,所以其正行对治法,便是断除实执的般若空性,只有依空性法门,才能灭除轮回的痛苦,乃至彻断轮回的种子。

因而欲求解脱生死者,应精进修炼,使自己迅速成为道器,从而能恒常修持般若空性法门。(源自上师《四百论广释》)



颂词3

如是诸智者,切莫嗔大乘,

能成圆菩提,故当尤诚信。

3-1科判分析

本颂词为科判“制止舍弃大乘法藏”之“摄义”。前面已经广说了不应舍大乘之理由,并且建立了大乘是佛语,了知了小乘中所说大乘道果并非圆满,颂词1和颂词2接着宣说了三乘之必要。本颂词和颂词4则对“制止舍弃大乘法藏”整个科判的内容进行归摄。

3-2消文释义

通达上面详细阐述所诠内容与能诠词句的智者,切切不可满怀憎恨而嗔恚大乘,因为能成就圆满菩提,故而应当比小乘法藏更加信心十足。(源自《中观宝鬘论广释》)

3-3本颂重点、难点

1、经中讲说了如马、如象、如日如月、如声闻之神变、如佛之神变而行之五种菩萨。

犹如依靠其中前两者可以远行,却会被风等席卷返回一样,这两种补特伽罗虽然发了殊胜菩提心,但信解声闻乘并且阅读其论典,而且令他人也如是奉行,借助与声闻乘混合等行善之风使得智慧迟钝,以致于退失道心,这是两种不定菩萨。

后三种与小乘不相混杂,并且唯一读修大乘,由此使菩提心与智慧日益增上,不退道心,但是由智慧与精进的大小程度不同所致,与前者相比,后者得果更为迅速。方便智慧圆满的菩萨犹如善逝的神变一般而行,也就是说,有比获得声缘果位更提前得佛果的情况。(源自《中观宝鬘论广释》)

2、不应该认识到声闻法藏位居于下而对大乘起嗔恨,更不可认为声闻法藏胜过大乘而对声闻恭敬有加。


上师开示

在念完“如是诸智者,切莫嗔大乘,能成圆菩提,故当尤诚信”之后,上师开示道:

这里讲,讲大乘佛法时,很多人不一定直接学习或产生信心,但最好不要诽谤。因为肉眼和分别念,不一定能理解和照见深邃难测的思想。

我前段时间在微博上发了一个教证,佛经中宣说的甚深佛法,即使你没有产生很好的信心,也不应去诽谤。你应该想到,有些甚深的法行是不可思议的,我不一定能揣度。即使是世间的化学反应,尚且不是世人有限的分别念能了知其究竟的,佛经中言说的微妙甚深法,确实以我们狭隘短浅的分别念无法接受,我们的想法不一定符合真相。

所以,还是应该观清净心,最好不要诽谤,诽谤对自己未必有利。如颂云:“故欲己善者,切莫嗔大乘。”要想善加保护自己,就不应该对大乘佛法产生嗔恨心。

现在有些老师对佛教有成见,学生也跟着鹦鹉学舌;有的董事长或所谓“老大”对某方面有成见,随从也从旁摇旗呐喊。很多人缺乏主见,易受所谓大人物、大领导的影响,无意之间就会造作很多恶业,我们应该谨慎取舍。

不仅对佛教如此,包括对世间其他宗教,比如基督教、伊斯兰教、印度教、犹太教等,当你真正去了解他们的思想时,会发现每个宗教都有自己甚深的、有吸引力的教理。仅仅因为不了解,就以简单肤浅的语言来毁谤、诋毁,是井底之蛙的表现。密教誓言中讲,即使毁谤外道,也是犯密乘戒,原因显而易见。

平时在生活中,对不了解的事物,应当先去了解。在没有真正了解之前,最好不要妄加判断、诽谤甚至抛弃。否则,假如很多人也跟随你人云亦云,最后就是大家一起造恶业,这是没有必要的!因此,无论对人也好,对法也好,只要自己不了解,就少做评价,这也是保护自他的最好方便。


颂词4

倍信大乘者,依彼所说行,

证无上菩提,兼得一切乐。

4-1消文释义

正是由于这种原因,对深广法门有缘分、希求无边智慧的学人们,对大乘经典信心百倍并实地修行其中所说法义,将获得无上菩提。同时人间天界的一切安乐在没有刻意主修的情况下如火起之烟般兼收并蓄。为此,我们应当珍视爱重犹如摩尼宝般的大乘法藏,将它的意义放在修行的首位。(源自《中观宝鬘论广释》)

4-2本颂重点、难点

此处强调对大乘法既有信心又能实地修持大乘法义的行者,必将获得增上生与决定胜的一切快乐,由此进一步教诫我们舍弃大乘法藏是十分愚痴的行为。

4-3思维讨论

诸圣者为何对空性不生怖畏呢?

提示:如果对佛陀所宣说的无我空性法,有真实的了知,那么无论遇到何种法,也能不喜不惧。

声闻缘觉菩萨等诸道圣者,正是于佛陀所说的人法二无我真空妙理,有不同层次契入,所以于现有的显现法皆不会生起欣乐贪爱。因为已了知一切法皆是依因缘而暂时有名言显现,虽现无有真实坚固之性,如同梦幻一般不值得贪执,如《阿含经》中所言:“诸色如聚沫,诸受类浮泡,诸想同阳焰,诸行喻芭蕉,诸识犹幻事,日亲之所说。”声闻罗汉以上的圣者皆通达了如是法义,故于身心五蕴情器世间的一切显现法,皆知非常有成实,以此自然会无欣乐执著。

而于无方面的法,比如《心经》中所言:“是故空中无色,无受想行识,无眼耳鼻舌身意,无色声香味触法……无苦集灭道,无智亦无得。”乃至无佛无众生,泯灭一切戏论分别名言。若内心已了知真空无我之理,即不会于此离戏大空性正理产生怖畏之心。因为已了知一切法无我,并非自性成立,故色等诸法体性虽无,也不会成断灭,而是有不会断灭的缘起显现。

总之,若能了知无我正理,即能坏灭贪嗔希惧实执种子,由此诸证悟无我的圣者,于有无诸法中皆能安住实相,不为所动。(源自上师《四百论广释》)


颂词5

施戒安忍法,特为在家说,

大悲精藏法,应当稳固修。

5-1科判分析

本颂为第四品的摄义部分,归摄了整个第四品所宣说的内容。

5-2消文释义

作者教诲道:大王,你在位期间,虽然不能全面做到发愿菩提心与付诸实行,但是财布施、男女居士的戒律、定解思维正法等安忍法这三项,在家人容易办到,因此是对在家菩萨宣讲的。

无论是在家还是出家,都要将成办二利之遍知的唯一因——与大悲密切相联的精藏法甚深空性,作为修行的核心,想方设法使之稳固不退而尽力修习。(源自《中观宝鬘论广释》)

5-3本颂重点、难点

1、本颂所言“施戒安忍法,特为在家说”,并不是说在家较出家更为殊胜,而是因为六度之中前三度在家人容易修成,故而教诫他们修行。身为出家菩萨,由于财物不丰,为此以法布施为主。而作为在家人,只是财力布施,不能进行法布施,所以并未主要教诫。

2、精通以方便智慧双运而修行菩提的智者,就像有些人想看深渊而采用技巧,两个伞左右执撑而看,结果既见到深谷也未身坠其中一样,现前轮回诸法的实相后既得涅槃也不会堕入寂灭边而中断利众。以方便遣除损减之边,以智慧遣除增益之边,依靠方便智慧这两者也就会获得解脱。

在家菩萨即使不能做到广修行菩提心,但必须主要实修愿菩提心。

5-4相关教证

如云:“愚士出此语,一法得菩提,彼即空性理。”

《教王经》中讲道:“大王,如是汝事物繁多,时时刻刻从布施度至智慧度之间悉皆学修无能为力,是故,大王汝当于真实圆满菩提欲乐、诚信、希求及发愿,或行或住等恒常持续忆念、铭记,修行……大王,汝若如此奉行,则既为君主也不失王事,复圆满菩提资粮。”又云:“未获菩提之前,暂时人、天安乐,其中以菩萨心之善根业之异熟屡次上生天界;多次转生人间,是故,虽为君王,仍……”

5-5思维讨论

如何归摄佛陀所说之法呢?

提示:本师释迦牟尼佛应各种众生的根基意乐,广转了三次大法轮,三转法轮中包括着八万四千法门。如是广大的法门,如果依简略窍诀总结而言,可以归纳为两类:

第一即不损害众生,以此意乐而断损害他众等十恶业,修持十善业道,这些以不害为发心而修的善业,是上生人天善趣的增上生法。不损害众生是内道最基础的入门法,释迦如来曾金口亲宣:“损害他众非沙门。”过去七佛也曾说过:“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自净其意,是诸佛教。”自诩为信奉佛法者,于此基本要求应当细细省察,若此尚不能做到,即无法得人天善趣之果,也非真正的佛教徒。

释迦如来所宣说的法,另一类可归纳为观诸法自性本空而现证涅槃。观诸法自性空,此即胜义谛修法,是一切众生获证离垢涅槃的不二法门。

在大乘诸经论中,有关不害众生的法包括在慈悲方面,有关观空证涅槃的法包括在智慧方面,若将本师释迦牟尼佛所说的法再摄略深入而言,即是悲智双运,此二不可偏废,如同萨哈尊者所言:“空性离开悲心,或悲心离开空性,此二皆非正道。”故诸修学佛法者,必须融汇不害众生与观修空性二种正法,此如鹅王双翼,欲赴解脱光天道者,切切不可忽略此义。(源自上师《四百论广释》)


颂词6

若由世蛮横,依法难持政,

为法与名誉,汝应作出家。

6-1消文释义

虽然这般教授了正法与世间法两全其美的方便,然而,由于浊世的世间一切有情极其蛮横、顽固不化,而认识到要做到戒杀等绝对依照正法规则实在难以或无法治理国政,那么从大局着想,为了不失正法,也为了保存美名,你应当像先王们弃俗为僧一样做出家身份。源自《中观宝鬘论广释》)

6-2本颂重点、难点

为帮助理解本颂,下面学习上师在一次大学演讲后的答问:

在我们佛学院也有很多大学生出家,北大、清华以及你们学校的都有。出家是一种人生选择,历史上有很多汉地的国王也出家了,没什么特别的,价值观不同而已。

出家并不是不孝。出家人舍弃俗事,追寻真理,在与一般人不同的方向上,为一切生命的幸福努力修行,这本身就是最好的报恩方式。有些大学生刚出家时,父母非常反对,但后来父母也出家了,因为有了佛法,一家人不再吵架,一起过着快乐的修行生活,平静、自在。

所以,知识分子出家不是什么错误。在固有的认识里,所有人都是一个理念——追求成功,几乎没有另外一种考虑。然而,人生是多样的,不只有一个方向,你有你的路,我有我的路。但不管你走哪条路,我想提醒一点:人生的路都不平坦,既然走了,就要有毅力,倒下去要能爬起来。

再者,出家不求名利是对的,但也不是不争取,什么都不做、空守寂寥。就像你们追求功名一样,刚出家的人也要努力闻思,以求得对佛教知识的了解和认识,进而刻苦修行。当修行到一定高度,观察一切法确实是空的,那就真的看破、放下了。是这样一层层上来的。

所以,也不是一上来就看破的。甚至,对在家佛教徒而言,佛教不仅不排斥他们的追求和情感,还会以开放和智慧的理念,帮助他们更好地生活。

6-3相关教证

经中说:在家众如住火炕,出家众如住凉室……出家有功德无量。

《贤劫经》中云:“恶世众生极野蛮,法临隐没恶趣增,智者极生出离心,犹如野兽谨慎住。”

《三摩地王经》中说:“恒河沙数佛勇士,俱胝劫中谁承侍,何者满怀厌离心,出离俗家此更胜。”


上师开示

在念完第四品的颂词后,上师开示道:

最后一品是“出家品”,以前我第一次传讲时,对此非常重视,甚至要求大家全部出家。现在却不敢这么讲了,因为如果大家都去出家,出家人越来越多,社会压力就会越来越大,孩子没人抚养,父母也没人照顾,如此一来,出家到底变成了好事还是坏事,也难以说清了。

现在如果有人问:“可不可以请您为我剃度?”我会说:“再等一等,请你好好考虑考虑。”这样过了一个月,也许他又不想出家了。

所以,明天讲“出家品”的时候,我不一定会着重广讲。按理来说,作为出家人,对“出家品”理应非常重视,讲的时候也应该长篇大论、浓墨重彩,这样才能建设他的“团队”。但在某种意义上,我们也需要关心社会。一方面,出家的功德确实很大;但另一方面,我们也需要考虑现实生活的情况。明天念的时候,我不知道能发挥多少,到时候再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