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笔记 | 《中观宝鬘论广释》第48课

一、科判坐标

二、内容归摄(总义):

本节课开始学习第五品——僧俗学处(教诫欲得解脱之出家菩萨广行学处)。

该品所宣讲内容分二:(一)略说在家出家之学处;(二)广说。


本课所学内容归摄为:(详见科判坐标)

A、略说在家出家修行人的学处(本科判只有一个颂词)

首先当恭敬学处,其次应广闻博学别解脱等三藏并圆满通达取舍之处;接着对细微罪业也应做到心中有数,进而实地行持而断除一切过咎的根源。龙树菩萨教诫国王应勤学、通达并且断除后面所宣说的五十七种细微罪业。(详见颂词1)

B、广说在家出家之学处(从舍弃过失和应取功德两方面广说),应该舍弃的过失宣说了五十七种(忿等十五法、诈现威仪至不死分别之间的二十六法和显扬自之功德等十六法):

1、宣说忿等十四法。

1)宣说忿、恨、覆、恼四种法;(详见颂词2)

2)宣说谄、诳、嫉、悭四种法;(详见颂词3)

3)宣说无惭、无愧、傲、造罪、骄、矜六种法。(详见颂词4)


2、慢属于五十七种过失之一,此处进一步将慢归纳为七种来说明。

1)宣说傲慢;(详见颂词5)

2)宣说过慢;(详见颂词6)

3)宣说慢过慢;(详见颂词7)

4)宣说我慢;(详见颂词8)

5)宣说增上慢和邪慢;(详见颂词9)

6)宣说卑慢。(详见颂词10)

诈现威仪至不死分别之间的二十六法和显扬自之功德等十六法将在后面学习。


三、颂词详解及重难点分析:


颂词1

尔后出家者,初当敬学处,

多闻别解脱,戒律勤择义。

次知细微罪,应断诸过根,

所宣五十七,努力而观察。

1-1消文释义

放弃王位之后从有家到无家,由在家而出家为僧者当务之急就是要勤于闻思修行。

首先,对殊胜的戒律学处要谨小慎微(不放逸),极为恭敬。

其次,等持与智慧的因就是寻求听闻,所以,要广闻博学概略的别解脱与《母子阿含》及《杂事律》等三藏。集中精力深入细致地抉择其义,从而圆满通达取舍之处。接着应当对一切细微罪业也做到心中有数,进而断除一切过咎的根源。了知取舍以后必须要努力实地行持。

如果有人问:从所断的细微罪业而了知是指什么呢?

所有经论中一致宣说的五十七种,在此讲解,对此要勤学,确实通达之后予以断除。

这以上是简略说明。(源自《中观宝鬘论广释》)

1-2本颂重点、难点

《俱舍论》中讲了四十六种决定的心所(决定性的心所,指某种环境中必定会同时产生的心所),分为五类——遍大地法、大善地法、大烦恼地法、不善地法、小烦恼地法。本课所宣说之“忿等十四法”属于“不善地法”或者“小烦恼地法”。

1-3相关教证

《三摩地王经》中云:“是故,童子汝当学修精华,何以故?童子,能修行精华者,无上真实圆满菩提并非困难。”

《菩萨别解脱经》中说:“舍利子,当知何者为佛陀菩提而发心后不勤于多闻,彼非称为真实菩萨。舍利子,仅以虚名,不能成就无上真实圆满佛果,而具智慧方能成就无上真实圆满菩提,圆满成佛。若问:智慧决定由何而生?由多闻而生,舍利子,是故汝当真实而行,汝当了知。舍利子,发菩提心后不勤于多闻者乃为恶魔波旬所加持。过多听闻乃魔业。”所有大圣者解释说:这里的密意是指广闻博学、了知众多没有达到究竟,也未身体力行,最后就变成了乞丐。

《无爱子请问经》中说“布施、持戒、听闻三资粮中,听闻属于智慧资粮,功德颇巨”。

1-4思维讨论

有些人认为,守戒只是外在的形式,只要心中有佛就可以了,这些人经常说:“酒肉穿肠过,佛祖心中留。”这种观点正确?

提示:守不守戒的差别也很大,对济公和尚那样的大成就者来说,喝酒吃肉确实是“佛祖心中留”,但对凡夫人来说,喝酒吃肉则是“贪嗔心中留”。

守戒的功德非常大,只要能受持一分以上的居士戒,也会今生幸福、后世安乐,在弥勒佛出世时一定会获得圣果。有些论典中说,若在迦叶佛时代守持过戒律,在释迦牟尼佛的教法下会获得解脱。按照根霍堪布的教言,如果在迦叶佛时代闻思修行过佛法,在释迦牟尼佛的教法下会获得解脱。也就是说,若在前佛的教法下种过解脱因,则在后佛的教法下必定能得解脱果,这是一种无欺的缘起。所以大家应受持一分以上的戒律。(源自上师《藏传净土法》讲解)



颂词2

忿令心烦乱,随彼心怀恨,

覆即藏罪业,恼即执罪恶。

2-1科判分析

颂词2至颂词4属于“宣说忿等十四法”科判,一共宣说了十四种应舍之过失。

2-2消文释义

一、所谓的忿,是指心烦意乱。

二、恨:随着忿怒而念念不忘即是怀恨在心。

三、覆:是指隐藏罪业,当他人谈论过失时,投机取巧想方设法密而不露。

四、恼:由忿怒之因所引起,耽著罪恶持执不放的心态。(源自《中观宝鬘论广释》)

2-3本颂重点、难点

1、此处所宣说“忿等十四法”,有许多属于《俱舍论》中所讲之小烦恼地法(怒、恨、谄、嫉、恼、覆、吝、诳、骄、害)。十小烦恼地法属于决定之相应的心所。所谓的决定之相应,意思就是说,只要一个心产生,前四种大地法(遍大地法、大善地法、大烦恼地法、不善地法)中与之相应的心所必定会跟随出现,而小烦恼地法中的任何一个心所,在某些决定性的时刻也会产生,所以叫做决定之相应。

其中称为小烦恼地法,是因为它们是所断种类渺小、相应助伴渺小、所依来源渺小的心所。

第一个所断种类渺小是成立的,修断之故。这类心所比较细微,在见断时无法断除,只有在修道时才能断除。

第二个相应助伴渺小成立,理由是它们仅与意识相应,与其他的根识等无法相应,所以范围非常渺小。有些论典中说,这类烦恼只与无明相应,除无明以外,与其他法不相应,因此说助伴渺小。

第三个所依来源渺小成立,是因为它们只依靠意根。(源自上师《俱舍精钥》)


2、一般像嫉妒、嗔恨等心所,可能比较清楚,有些像覆、谄等心所,平时说得不是很多,即使相续中出现也不太好分辨。因此我们要特别加以注意。


3、《俱舍精钥》中对十小烦恼地法进行了解释,其中“怒恨恼覆”的解释如下:

见到作害的对境而生嗔或苦恼心之“怒”,也就是人们通常所谓的发怒,看到对自己作害的或者不悦意对境的时候,生起一种苦恼心。

怒和嗔还是有一点差别,这里的怒指有点生气但没有生大的嗔恨心,只是有点不高兴而已。

愤怒后屡生恼心之“恨”,就是怀恨在心,有向对方报仇的一种心态。比如一个人做过什么事,令我对他生嗔恨心,这种嗔恨心一直没放下来,表面上好像没有什么,已经忏悔了,心里还是与这位金刚道友不说话。学院中的个别道友之间,一旦有了矛盾应该尽快忏悔,不然会障碍自相续生起功德。上师如意宝和传承上师们一直强调:金刚道友之间应该和睦相处,如果有互相不说话的情况,不能共住。如果明明知道还这样做的话,对自相续产生功德等各方面,可能有很大障碍。所以,大家该忏悔的应该忏悔,没有必要一直怀恨在心。

“覆”为隐瞒自己的罪过、不愿意说出去。

“恼”为紧紧执著罪业。


颂词3

谄为极虚妄,诳即心不正,

嫉以他德忧,悭畏舍施性。

3-1消文释义

五、谄:极端欺骗他众的一种态度。

六、诳:所谓的诳就是心术不正,虚伪狡猾。

七、嫉:由于图名求利等而对他人所拥有的名闻利养等功德忍无可忍,导致心里忧伤。

八、悭:害怕施舍而紧紧执著资具。(源自《中观宝鬘论广释》)

3-2本颂重点、难点

1、谄、嫉、吝、诳属于小烦恼地法,《俱舍精钥》中说:心术不正狡猾之“谄”。不能忍受他人圆满之“嫉妒”。不向他众施予法财等,与布施相违之心态的“吝啬”。明明无有功德却装作有功德,而欺骗他众之“诳”。


2、谄和诳有一定的差别,自己本来没有功德,为了欺骗他人就开始宣讲自己如何如何具功德,这叫做诳;明明自己有过失,却害怕别人知道,这叫做谄。(源自上师《俱舍精钥》)


颂词4

无惭及无愧,不顾自与他。

傲为不恭敬,造罪由怒染。

骄矜则放逸,不行一切善。

4-1消文释义

九、十、无惭无愧:按顺序,无惭是从自己的角度而言,不知羞耻,不警恶行。无愧是观待他者来说,也没有畏惧,而不警恶行。

十一、傲:以自己具有些微功德等而不恭敬所有殊胜对境,是具有坏聚见的心高。

十二、造罪:以嗔恨而搅扰、染污,以怒容满面等身语动荡而造罪。

十三、骄:以自己的青春、种姓等没有其他缘由自满的心理达到极点。

十四、矜:也与骄大同小异,以经济财富而傲气十足,丧失正念而放逸无度不行一切善法。不防护心沾染一切有漏。(源自《中观宝鬘论广释》)

4-2本颂重点、难点

1、不善地法有两种,即无惭与无愧,也即知惭有愧的违品。因为此二者随从不善心产生,而并不随从其他心产生。无惭无愧不是其他的烦恼心所,完全是一种不善心,心不善良,因此叫做无惭无愧。

骄属于小烦恼地法,骄是对自己的相貌、勇敢等法贪执之心达到极点。(源自上师《俱舍精钥》)


2、有些注释中说,骄与矜分开计算,数目算起来才有十四种。但按照颂词,骄与矜似乎是作为一个,因为此二者是由同一因引起,并且作用也相同。众多其他解释中都将这两者作为一个。

4-3思维讨论

在世间中,人们经常将无惭无愧合在一起,这二者到底是不是一个意思呢?

提示:不是一个意思。所谓的无惭是指不恭敬功德与具功德者,比如对佛经、戒律或具功德者,一点都不恭敬,这就是无惭的一种行为。无愧则是指不畏惧罪业,就像现在的很多世间人,对造罪业方面一点不害怕;还有人已经出了家,但对造罪业一点也不害怕,这只是名相上的修行人,都叫做无愧者。(源自上师《俱舍精钥》)


颂词5

慢相有七种,彼即细分说,

骄傲自满者,下下平平等,

平等胜平等,此性即称慢。

5-1消文释义

十五、慢:由坏聚见所生的我慢即是傲慢,再者,高低作为缘由的慢心行相也有七种,应当对这些详细分析而说明。

(一)傲慢:由于长久熏习我执,致使无有意义而骄傲自满,首先以种姓、受用等任何一法,而认为我甚至比下还不足,与同等者平起平坐。从任何一个方面,认为我比下有余或者与下平等的本性就称为傲慢。

如果有人想:认为我比下尚不足怎么会成为傲慢呢?

答:与下者相比,我尚自愧不如的想法实际上是心里自我满足的象征。(源自《中观宝鬘论广释》)

5-2本颂重点、难点

1、慢是作为五十七过失中的一种,过患很大,但难以认识。《俱舍论》《大乘阿毗达磨》中都说过,在贪嗔痴等所有烦恼中,傲慢和嫉妒这二者最难认识,别人看不出来,自己也感觉不到,但它会一直不断地产生。龙树菩萨在此将慢归纳为七种来说明,我们对这七种慢要仔细加以辨析。


2、慢可分为七种,即傲慢、过慢、慢过慢、我慢、增上慢、卑慢、邪慢七种。

前三种慢主要从对境来讲,傲慢是针对下等之人,自己认为比他超胜;过慢的对境是与自己同等之人,自认为已经远远超胜此人;慢过慢的对境是超胜自己者,虽然对方非常优秀,自己却认为已经胜过他。我慢,认为近取蕴为我,也即坏聚见,但坏聚见是从见的角度讲,它具有一种断定性,我慢则是从非见的角度讲的,因此见与非见也可以通过是否具有断定性来区分。增上慢是指本来没有神通却认为自己有神通,并未证悟大圆满却认为已经证悟。卑慢,与更加优秀的人相比虽然稍微差一点,但自己还是很了不起的。邪慢,如外道徒将本是过患的杀生等认为是功德。(源自上师《俱舍论讲记》)

傲慢:观待下等众生而认为我更胜一筹的自满之心。(源自上师《入行论释·善说海》讲解)

5-3思维讨论

傲慢与自信有何差别呢?

提示:傲慢是五种根本烦恼之一,它实际上是烦恼的显现。很多人认为自己的见解至高无上,像外道一样无义苦行,就是因为傲慢所致。而所谓的自信,是对修法、成佛、度众生充满信心,坚信自己能承担一切。因此,傲慢是一切苦恼痛苦的源泉,自信是暂时究竟快乐的来源,二者根本不能相提并论。

有些人认为自己的境界不错,智慧超胜一切人,这种烦恼性的傲慢,不能归属于自信当中。自信是对治烦恼的,傲慢是增长烦恼的;自信能带来暂时究竟的成就和解脱,傲慢只能增长三界轮回的痛苦。如果把傲慢列在自信中,还有比这更值得悲悯的对境吗?自己的相续中充满我执,还认为这是成佛的唯一因,世上有比这更可怜的想法吗?有这种想法的人具足烦恼,今生来世极为可怜,如果他们的傲慢成为成佛之因、解脱之根本,那么造恶业者、三恶趣的众生都值得赞叹了。

我们行持佛法的过程中,一定要分清傲慢与自信的差别。(源自上师《入行论释·善说海》讲解)


上师开示

在念完“慢相有七种,彼即细分说”之后,上师开示道:

这里讲了嫉妒心、谄曲的心,还有下面会讲七种傲慢、五种邪命。这些在生活当中、修行当中,经常需要去发现,不然我们自己连五种傲慢都不了解,在《俱舍论》和《智者入门》当中讲得比较细致,这里是大概地讲了一下。


颂词6

认胜或平己,此即为过慢。

6-1消文释义

(二)过慢:从任何一个方面来讲,凡是认为与自己相比,更高一等或者与自己不相上下,此为过慢。(源自《中观宝鬘论广释》)

6-2本颂重点、难点

过慢:观待与自己同等的人,认为我已经胜过他们。(源自上师《入行论释·善说海》讲解)


颂词7

认为胜过胜,思更高过高,

名为慢过慢,厉如疮上痈。

7-1消文释义

(三)到底什么是慢过慢呢?从某一方面而言,认为我比高高在上者更高一等的想法,即是慢过慢。比如,疮的上面又结痈一样,过患极其严重。(源自《中观宝鬘论广释》)

7-2本颂重点、难点

慢过慢:观待功德比自己超胜的人,认为我比他们更优秀。譬如觉得“我的功德超过了文殊菩萨,超过了上师,超过了十方诸佛菩萨”,这样胡思乱想,实际上就是慢过慢。(源自上师《入行论释·善说海》讲解)


颂词8

所谓之近取,五蕴本空性,

愚昧执为我,彼即称我慢。

8-1消文释义

(四)一切过失的根源有漏的“近取蕴”也就是色等五蕴本性为空性,但由于对此等实相愚昧不知而执著为我,这就是称为我慢。(源自《中观宝鬘论广释》)

8-2本颂重点、难点

我慢:将本来不是我的五蕴执著为我。(源自上师《入行论释·善说海》讲解)


颂词9

未得果思得,即名增上慢。

称赞造罪业,智慧知邪慢。

9-1消文释义

(五)凡是本来并未获得预流果等果位,却自认为已经证得者,即是增上慢。并不是明明知道尚未获得,而是本未获得却误解为已经获得。

(六)认为我已造或当造罪业这种自以为是的称赞,明晓取舍的智者应当知道这属于邪慢。(源自《中观宝鬘论广释》)

9-2本颂重点、难点

1、增上慢:自己本来没有阿罗汉、菩萨等圣者的功德及神通神变,但却认为自己已获得。例如别人说你是诸佛菩萨的化身、是第几世转世活佛,你就相信真是这样:自己前世是某某活佛,已经获得了什么成就。实际上不要说成就,就算普通修行人的有些功德,你也不一定具足。(源自上师《入行论释·善说海》讲解)

2、增上慢和上人法妄语不一样,上人法妄语是明明知道自己没有得果,故意说自己已经得果。而增上慢并不是妄语,只是认为自己已经获得果。

3、邪慢:本来得到的不是功德而是过患,反而认为获得了功德。有些人认为“我偷盗的本领很厉害,撬锁的技术一流”、“我说妄语能把人骗得团团转”、“我杀生很有技巧,一生中杀过的牦牛不计其数”……认为所做的是一件功德,好像十分了不起,但实际上不但没有功德,反而有极大的过失。这种将过失视为功德而生起慢心,叫做邪慢。


颂词10

若汝贱粪秽,于令净香鬘,

饮食成不净,此身何不厌?

10-1消文释义

(七)所谓“我无所作为,活着也无关紧要”,以我慢的姿态而自我嘲讽,其实这也是自满的一种表现,因此称为卑慢。

虽然经中宣说了二十七种慢等,但这里是将这些完全概括,归纳为七种来说明的。(源自《中观宝鬘论广释》)

10-2本颂重点、难点

1、卑慢:自己觉得比下面的人高一点,比上面的人差一点,这种“比上不足,比下有余”的满足感,就是卑慢。

2、卑慢跟傲慢有一点差别:傲慢并没有观待上等者,只是对下等者而言自己很了不起;卑慢则对上下都进行了比较。

10-3相关教证

《经庄严论》中云:“视师种姓相,我之精进胜,菩萨具我慢,谓离菩提远。”

10-4思维讨论

慢会导致什么过患?

提示:由于慢属于六根本烦恼,故能令人堕入恶趣,即便转生为人,因为以前的异熟果所感,也会不断遭受各种痛苦,失去人间的种种欢乐,经常成为他人使唤的奴仆,食用的是残羹剩饭,而且愚笨、丑陋、体力不足,处处受人轻贱和蔑视。

世间上本来人人平等,但因各自业感不同,不平等的现象随处可见。有些人从小就受人赞叹恭敬,做事既能干又有智慧,体力智力样样具足。而有些人什么都不行,自己也认为跟牦牛没什么差别,活着还不如死了好,对自己一点信心都没有,这是什么原因呢?就是前世傲慢所致。堪布根霍在讲义中说:“傲慢者的等流果,会让他愚笨如老猪,丑陋如青蛙,体质虚弱多病痛,受人轻蔑如老狗。”

佛经中也有一个公案:在佛陀时代,有个人叫尼提,专门替人除粪来维持生活。他每次挑着粪桶走在路上时,任何人都蔑视他,甚至有些小孩用石头打他。后来他被佛陀摄受,并度化出家。佛陀告诉他:“江河之水,谁都可以饮用,同样,我的教法,不管是高贵者还是低贱者,谁都可以修行。”尼提出家后精进修持,很快获得了阿罗汉果位。卑贱的尼提证果后,最初很多人都不认可,但因为阿罗汉的智慧和功德无边,后来大家也不得不折服。

当时有弟子问佛陀:“尼提是什么因缘生为种姓低劣者?又种了什么福德,能蒙佛摄受而证阿罗汉道?”佛陀说:“在迦叶佛的时候,尼提是一位寺院的住持,他骄傲恃势,经常让弟子们为自己做事,甚至以珍宝器盛装自己的大小便,驱使弟子拿出去弃舍。在他的弟子中,有已证初果的圣人。因为他非常傲慢,令初果圣人除粪,从此五百世中为人除粪,到了今世,仍是一个最下贱的粪夫。好在他过去曾出家,由于严持戒律的功德,才有因缘遇到我闻法得道。”

因此,我们不管有什么样的地位、势力,千万要注意:不要随便让下面的人帮你做事。如果你是为众生发心,别人帮你也可以,但若不是为了众生,而是以傲慢心命令他人,那你来世会变成什么也很难说。值得一提的是,尼提因在迦叶佛的教法下持戒清净,故在释迦牟尼佛的教法下有机会获得正果。同样,我们若在释迦牟尼佛的教法下持戒清净,或发心比较圆满,弥勒佛出世时也有可能得证圣果。

总之,我们没有什么可傲慢的,不管是学问、智慧、地位、相貌,世间上超胜于己的人不可胜数。即使在一个小范围里自己比别人强,那也不值得骄矜自满,否则今生来世都会极为痛苦。上师如意宝讲过:“有些人没有任何理由,每天就觉得痛苦不堪,而有些人虽然身体不好、困难重重,但每天过得非常快乐,这都跟前世的业力有关。”所以,大家若想生生世世利益众生、不被别人歧视,现在就要消除傲慢,不然会变得愚笨无比,丑陋如青蛙,身体也很虚弱。有些人胖得不行,像一块肥肉一样,眼睛都不知道在哪里,有些瘦得皮包骨头,连挑一桶水都非常困难,这都是以前傲慢导致的。倘若没有傲慢,人人见你就会心生欢喜。有些人经常发脾气,抱怨很多人看他不顺眼,这也是傲慢的果报,即生中要尽量地忏悔,多念金刚萨埵心咒!(源自上师《入行论释·善说海》讲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