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笔记 | 《中观宝鬘论广释》第49课

一、科判坐标


二、内容归摄(总义):

本节课继续学习第五品——僧俗学处。


龙树菩萨在本品中宣说了三类(共五十七种)应舍弃的过失,上节课宣说了其中“忿等初十五法”,本节课接着“宣说诈现威仪至不死分别之间”共二十六种过失(从第十六种到第四十一种),归摄如下:(详见科判坐标)

1、宣说“诈现威仪”“谄媚奉承”“旁敲侧击”“巧取讹索”“赠微博厚”五种邪命;(详见颂词1)

2、宣说“说过”和“无悦”两种过失;(详见颂词2)

3、宣说“遍贪”和“自他之异想”两种过失;(详见颂词3)

4、宣说“心无见解”的过失;(详见颂词4)

5、宣说“对符合正法的行为懈怠不加恭敬”和“认为具相上师不具备佛陀法相的恶劣之辈”两种过失;(详见颂词5)

6、宣说“耽著”和“遍耽”两种过失;(详见颂词6)

7、宣说“贪”和“非理贪”两种过失;(详见颂词7)

8、宣说“非法贪”和“诈现具功德”两种过失;(详见颂词8)

9、宣说“大欲”和“得欲”两种过失;(详见颂词9)

10、宣说“不忍”和“无规”两种过失;(详见颂词10)

11、宣说“不乐法谏”和“联系亲属念”两种过失;(详见颂词11)

12、宣说“爱对境”和“不死分别念”两种过失。(详见颂词12)

我们学习应舍弃的这些过失,要注意不是为了以此来要求他人,而是为了反观自心。

三、颂词详解及重难点分析:


颂词1

诈现威仪者,护根为利敬。

谄媚奉承者,柔语为利敬。

旁敲侧击者,为得赞他财。

巧取讹索者,为利面讽他。

赠微博厚者,图利赞前得。

1-1消文释义

十六、诈现威仪:为了谋求利养恭敬而装模作样地防护根门,以此迎得他人的心。

十七、谄媚奉承:为了利养恭敬,首先说许多温和柔软之语。

十八、旁敲侧击:为了得到朝思暮想的东西、他人的财产,而以“我都没有这样的东西等”来假惺惺地赞叹他人的财物实在妙不可言。

十九、巧取讹索:依靠上师与官员等的权势而收税,为了牟取暴利,而当面指责别人说“你太吝啬了……”,口中这般冷嘲热讽来威胁对方。

二十、赠微博厚:凭着先前所得之利而贪得无厌一再寻求的人在求得物品的施主面前竭力赞叹说:“那件东西对我的帮助实在是非同小可……”

通过以上五种方式而赢得利益即是邪命,这五种邪命每一种都算为一法。(源自《中观宝鬘论广释》)

1-2本颂重点、难点

1、有时我们自己的所作所行完全是一种邪命养活,但自己可能根本不知道,所以,认识五种邪命非常重要,如此才能观察轨正自己的相续。

2、如果依五种邪命获得名闻利养,后世必将堕入三恶趣中感受剧烈难忍的苦果。

上师在《山法宝鬘讲记》中说:由于心贪恋欲妙,割舍不下,于是为了追求名闻利养而通过身语的行为谋求财产,心中向往获得上好的丰富的财物,贪婪之心不禁油然而生;并由于只供给自己微乎其微、极为下等之物而对施主等耿耿于怀,心生嗔恨;由于相续中对利养恭敬始终贪得无厌,不知满足,对三门不善恶业一窍不通,愚痴所蒙,不勤防护三毒烦恼,行为放逸无度,自相续的清净戒律已被堕罪的垢染所玷污。如此一来,后世必将堕入三恶趣中感受剧烈难忍的苦果。

1-3相关教证

《念住经》中所说:“何者稍依凭,邪命而维生,彼沉粪池已,复为昆虫食。”

1-4延伸学习

上师在《山法宝鬘讲记》中对五种邪命的解释

1、身体的威仪不清净是指用来欺骗施主的一种装模作样的行为,也就是在施主能够看见的地方,身体跏趺,闭目而坐,装出一副静静修禅的假象,看上去俨然是一位生活简朴、资具少乏、知足少欲的修行人,并且行走时也是步履缓慢,说话温文尔雅,表面显得对上师本尊恭敬有加、对苦难众生悲心切切,诸如此类,以形形色色欺骗施主的手段来求得生活资具,此种道貌岸然的行为称为“诈现威仪”。

这类人能够装出很多如法的行为——对众生特别有悲心、对上师本尊很有恭敬心、说话也是温文尔雅。其实他们都是假装的,不管是放生还是祈祷上师,表面一直如理如法,内心却一直在想:我今天的行为非常庄严,某某施主会不会供养我钱财……

2、“谄媚奉承”,也就是以表面的语言作为渲染,使别人对你的话语产生信心,并对你进行供养。实际上,祈祷三宝之后,你有没有把握让他们今生来世都顺利?你自己在遇到违缘时可能也没有把握,但在别人面前却说出了如上这般的言词,这就叫做谄媚奉承。这是邪命养活中的第二种邪命。

3、依靠转弯抹角的语言影射而令施主慷慨解囊,赠送优质的衣食,即是“旁敲侧击”。

这些修行人虽然没有直接说:“我没有衣服、饮食,你可不可以给我供养?”但他在心里非常想得到这些物品,于是以一种转弯抹角的方式暗示施主:“这几天我生病了,药费也没有、衣服也不保暖、吃得也不好、牛粪也买不起……这个人民币虽然是一种纸,但这样的纸也不容易得到,看看怎么办呢……”这时施主马上说:“没有关系,我这就给你汇一笔钱,你不要着急……”这位修行人也立刻随声附和:“是嘛,是嘛,嗯……我会好好加持你们的,你们放心……”

4、如果施主没有供养,或者即使供养了也只是少量劣等之物,于是这位修行人便会气急败坏地恶言相骂道:“供养如此劣物,你自己今生也将得个贫穷的下场,来世还会投生到恶趣。你不供养,还有许多能贵物相赠、恭敬爱戴我的其他施主。你的这些菲薄之物本人不需要。”这种为得到供养巧立名目的做法即是“巧取讹索”。

5、本来是你自己做的衣服,却对别人说是其他施主供养的,希望别人也如此供养。或者本来别人已经供养了衣物,但你却说:“其他人还供养了一些饮食,可是你只供养了衣物,是不是少了一点儿,像你这样了不起的人不应该这样……”这就是赠微博厚。

赠微博厚还有一种解释方法,也即你首先给施主一些微薄财物,比如照片、金刚带、加持品,之后对他说出自己希望获得某某数量的钱财等想法,以求得更多丰厚的财物。


颂词2

说过即他错,再三而重复。

无悦不观察,内起忧愁心。

2-1消文释义

二十一、说过:对于他者三门的某某缺点毛病,一而再、再而三地说个没完。

二十二、所谓的无悦,即没有欢悦心。这种人不作各方面的观察,而不能取悦别人,所以由内在的妄念所导致郁郁寡欢。(源自《中观宝鬘论广释》)

2-2本颂重点、难点

无悦也可以解释为:没有经过观察就轻易发誓,之后又做不到,从而产生忧愁心。

2-3思维讨论

为什么说“无悦”是一种过失呢?

提示:内心如果经常处在忧愁的状态中,没有欢悦心,会导致对善法不喜,也就不会去精进修持善法。因此,无悦是产生烦恼的近因或者方便,也可以看成为一种过失。


上师开示

念完颂词“说过即他错,再三而重复”后,上师开示道:

我们对个别人的做法看不惯的时候,可能再三地讲他的一些缺点,讲他的一些错误,其实这是不合理的。古人也讲“道人善,即是善;扬人恶,即是恶。”如果说别人的过失,说明自己是坏人、恶人;如果说别人的优点和功德,说明自己是善良的人。

因此,我们经常要静坐观察自己的“过”,这样是很好的;而不应该揭露别人的错误。日常生活当中,修行当中,要尽量地观清净心,不要揭露别人的过失。


颂词3

遍贪自劣具,劣贪即懈怠。

异想自他想,贪嗔暗遮障。

3-1消文释义

二十三、遍贪:是由前两种因加上对自己的菲薄资具挂碍耽著三种因所引起的一种懈怠。

二十四、自他之异想,由于认为自己是自己、他方是他方的想法导致一门心思只是追求一己私利,而被贪嗔痴的黑暗所遮障蒙蔽。(源自《中观宝鬘论广释》)

3-2本颂重点、难点

也可以解释为,遍贪与无悦是一体,此时所谓的无悦是指,具有贪欲的心不求进取,一味耽著。

3-3思维讨论

每个众生都有这样的分别念,自他是不平等的,我就是我,他就是他,我是值得保护重视的对境,而其他众生是除我以外的他体法。我们应该如何通过修持改变这种分别念?

提示:依照大乘佛教的不共窍诀,自他完全是平等的,只有懂得这个道理,菩提心才可以修出来。如《学集论》云:“自他平等熟习已,能生坚固菩提心。”

《前行》等大乘经论中说,修菩提心先要修四无量心。按照自宗传承上师的教言,慈悲喜舍四无量心中,先修自他平等的舍心,即我怎么样,众生也是如此,我喜欢安乐,众生也不喜欢痛苦。有了这种平起平坐的概念,其他修行也可以修成。所以,菩提心修法的开端,就是要观修自他平等。

自他平等的道理非常多,最根本的是什么呢?即自己想怎么样,众生也想怎么样。以前有个大修行人仲巴司那坚,他问单巴桑吉尊者:“我要一句可概括所有佛教要点的教言,你必须给我讲。”尊者对他教诫道:“你自己希望怎样,其他众生也希望那样,就这样修推己及人吧!”这是非常殊胜的教言。过去的弟子有很大信心,上师的修行境界也相当不错,依靠这样的因缘,后来仲巴司那坚彻底断除了如毒药般的我执,趋入真正的菩提妙道。(源自上师《入行论释·善说海》讲解)



颂词4

凡是不作意,说心无见解。

4-1消文释义

二十五、凡是对于心中贪嗔痴萌生与否不作观察之人心里不会有能说、所说的概念,即称为心无见解。(源自《中观宝鬘论广释》)

4-2本颂重点、难点

1、“不作意”使用的地方很多,上师在《中观庄严论释》讲解中说:《般若经》中说不作意,龙猛菩萨的中观论典中也说不作意,麦彭仁波切在《直指心性》中也引用龙猛菩萨的教证说不作意。有些禅宗和中观宗,在这方面的词句完全相同,但从意义来讲,确实存在天壤之别。

2、有部分的修行人,行持善法的任何行为都没有,每天闭着眼睛坐着。如果问他:“你在想什么?”他说:“什么都不能想、什么都不能作意。”然后问:“有没有念经?”“没有念经。”“有没有其他的观想——发菩提心、出离心?”“没有、没有、没有。”他们就是每天到禅堂去坐一个小时、两个小时,上午如此,下午也是如此。如果既没有上师的传承,也没有以闻思断除增益,只是一直坐着的话,有些人很可能会误入歧途。

所以,大家在修行的过程中,千万不要沉溺在世间无分别念中度日子,而是要安住在真正具有窍诀的空性境界中,这是相当重要的。(源自上师《中观庄严论释》讲解)

4-3相关教证

《念住经》中云:“妄念生贪心,由贪起嗔恨。”

4-4思维讨论

《般若经》所说的不作意与和尚宗的不作意二者有什么区别?

提示:虽然口头上都是不作意,二者之间却存在很大差别。

任何清净、不清净等法,在胜义中都不可能得到。不仅佛说得不到,而且凭借自己的理证智慧来观察,乃至涅槃之间的所有万法,连毫毛许也得不到。这就是依靠中观或《般若经》所说教义获得的真正不作意的体相。对此,我们应该深信不移。

但是,从未闻思过的和尚宗或者大圆满宗、大手印宗认为:什么都不能作意、什么都不能想。心里面虽然一直在想,但上师说不能想、佛经里也说不能想,那就千万不要想。一直被这种分别念牵引着。

二者的差别如同本是盗贼而不承认盗窃与原本不是盗贼而不承认盗窃一样。

上述和尚宗所说的不作意,本来有一个想的东西,但是一直说“不能想”,就如同他自己明明是盗贼,但是千万不能承认。而依靠中观正理观察所得出来的不作意,的确没有什么可以承认的,就好像本来不是盗贼,也就根本没有什么可承认的一样。(源自上师《中观庄严论释》讲解)


颂词5

于诸如法事,懈怠失恭敬。

师不作佛想,许为恶劣士。

5-1消文释义

二十六、符合正法的一切所为,必须以最大的努力而奉行。相反,由于懒惰而不加恭敬,就是过失。或者解释成,具足毕恭毕敬就是如来的行为,因为与对一切如来恭敬相同之故,这是印度注释中解说的,所以解释成与下文类似的含义。

二十七、认为名副其实的上师不具备佛陀法相的这种人,被认为是恶劣之辈。(源自《中观宝鬘论广释》)

5-2延伸学习

如何生起上师是佛的见地?

提示:要以《前行备忘录》中所讲的五种了知而修。

第一,了知上师是佛:即使按照不了义的观点,真正的上师也是佛的化身,是为了利益所化众生,如水月一般以缘起而显现于世间。如果把上师执为实有相状的色身,并将上师视作平凡者,就不能成为自相续生起智慧之清净近取因,如《金刚经》云:“若以色见我,以音声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见如来。”

而且,世尊也说过,上师其实是佛陀的幻现。如经云:“阿难莫忧伤,阿难莫哭泣,末法五百世,我现善知识,饶益汝等众。”

所以,上师是佛,是显宗密宗的共同观点。

第二,了知上师的一切所作所为都是佛陀的事业,包括共同事业和殊胜事业:就共同事业中的世间事业来说,如果上师调解是非、平息不和,这是息业;如果上师积累财富、做生意赚钱、造房子,这是增业;如果上师勾招男女,摄受多少多少人,这是怀业;即使上师显现上杀害一百个众生,也是诛业。

所谓的殊胜事业,是为一切所化众生指示三菩提解脱之道,把他们安置在解脱与遍知果位。

上师的这些事业,其实跟佛的事业是无二无别的。

第三,了知对自身而言,上师比佛陀恩德更大:虽然过去已有众多的佛出世,现在也有释迦牟尼佛来到人间转法轮,但我们都无缘得见,未蒙度化。为了摄受刚强难化的我们,上师显示人的身份降临于世,代表诸佛,弘扬佛的精神。虽然上师的功德等佛,但对我自身而言,上师的恩德却超越了佛陀。

上师给我的利益,远非父母亲友以及世间的贤善好人所能给予。上师教我弃恶从善,树立善趣与解脱之梯;上师教我发菩提心,为我播下菩提的种子;上师以密法引导我,赐予究竟解脱。

所以,对我们来说,上师的深恩厚德胜过佛陀。

第四,了知大恩大德的上师是一切皈依处之总集:

外三宝完全集聚于上师:上师的身是僧宝,语是妙法,意是佛陀;内三根本――上师、本尊、空行的本体,也是上师;上师的意是法身,语是报身,身是化身,功德是财神,事业是护法神,乃至是浩瀚如海的坛城、皈依境的总体。

因此,不论何时何地一定要了知,上师是一切皈依处的总集。

第五,了知认识到这些道理以后,如果能虔诚祈祷,无需依赖他道之缘,便可在自相续中生起证悟智慧。(源自上师《前行广释》)


颂词6

耽著小缠缚,彼由欲贪生。

遍耽即由欲,所生大缠缚。

6-1消文释义

二十八、耽著是一种小缠缚,是由耽著色等五境的贪心所生。

二十九、遍耽是指由前面的欲望中所生起的爱恋,这是一种大缠缚。(源自《中观宝鬘论广释》)

6-2本颂重点、难点

缠缚是烦恼的意思,小缠缚是小烦恼,仅是耽著而已,由对色身香味触等五境的欲贪而产生;遍耽是由前面的欲望中产生强烈的爱恋不舍的心,慢慢就成了大缠缚。


颂词7

贪即于己物,具有贪欲意。

耽著他之物,名谓非理贪。

7-1消文释义

三十、贪是指对于自己的财物极其难以割舍的贪爱。

三十一、极度耽著他者的财物,属于贪心的范畴,即称为非理贪。以前面的词句作为能说,后面是所说。这些都是由痴心所生。如云:“痴暗而不知,凡夫以欲痴。欲敌似友故,智者莫习欲。”《因缘品》云:“愚者受用毁,切莫寻觅他,摧心爱欲望,祸殃自与他。”(源自《中观宝鬘论广释》)

7-2本颂重点、难点

1、颂词6中所讲“耽著”“遍耽”与本颂所讲“贪”“非理贪”都是由痴心所生,因为对境法并不是真正实有。如果我们以空性智慧打破愚痴,知道所有法都不存在自性成立,贪欲就会熄灭。

2、五妙欲虽给我们造成伤害,是怨敌的自性,但显现上似乎是我们的朋友,因此蒙蔽了我们的心,导致我们不知道取舍,有智慧之人应通过闻思修行增加智慧。

7-3相关教证

如云:“痴暗而不知,凡夫以欲痴。欲敌似友故,智者莫习欲。”

《因缘品》云:“愚者受用毁,切莫寻觅他,摧心爱欲望,祸殃自与他。”


7-4思维讨论

为什么贪着世间法会对修持出世间法造成危害?

提示:智悲光尊者曾说:“修行人若丰衣足食、住处舒适、施主贤善等样样具足,那正法还没有成就之前,魔法已经成就了。”尊者说得非常非常好!一个修行人,适度拥有一些资具是可以的,但太过了就会变成障碍。有些人不光要求吃穿圆满,住处也想要舒适,一间房子不够要两间,两间不够还要三间、四间、五间……今天建、明天装修,找不到工人就自己来,整天叮叮当当的,这样就太没有必要了。

魔法是什么呢?就是散乱,这是修行的大障。《大庄严论经》亦云:“愚者贪利养,不见其过恶,利养远圣道,善行灭不生。”愚痴的人因为贪著利养,就见不到它的过患,最终,利养、名声、财富等,让他逐渐远离圣道,乃至灭尽一切善行。(源自上师《前行广释》)



颂词8

贪爱所断女,赞即非法贪。

欲罪无功德,诈现具功德。

8-1消文释义

三十二、由非理作意的妄念驱使,而贪著非应赞叹、当予远离的女人后赞不绝口,这是非法之贪。

三十三、欲求罪恶的补特伽罗自然无有功德可言,与之同时,身体语言却装腔作势显出一副有功德的样子,这与前面的诈现威仪并不重复。(源自《中观宝鬘论广释》)

8-2本颂重点、难点

我慢:将本来不是我的五蕴执著为我。(源自上师《入行论释·善说海》讲解)

8-3相关教证

经中云:“欲望汝根本,知由妄念生,汝无分别念,是故我不生。”


颂词9

大欲极贪婪,反之为知足。

得欲自尽力,令他知己德。

9-1消文释义

三十四、大欲是指对财物贪得无厌,取悦圣者的知足功德则与之恰恰相反。

三十五、得欲是指自己尽心尽力想让对方知晓自己具足身语的真实功德。(源自《中观宝鬘论广释》)

9-2本颂重点、难点

对欲妙无有满足,是今生与来世一切痛苦之因,一切过患之本。

9-3相关教证

如云:“知足乃为圣者财。”

《因缘品》中说:“无病利之圣,知足财之宝,信任亲之最,涅槃乐之顶。”

《方广庄严经》中云:“一切欲妙一人得,然彼不足仍寻觅。”

9-4思维讨论

为什么我们不应该在别人面前赞叹自己呢?

提示:因为自己的身体、心理、行为、性格有很多过失,即使有一点功德也不足挂齿,没有什么可夸耀的。作为真正的修行人,应该尽量隐藏自己的功德,纵然有一分功德,也要想办法不让人知道,这就是智者的行为。

世间人若不宣扬自己,可能怕别人不知道,但真正的大乘行人,一定要反反复复观察自己,看内心每天被信心、慈悲心、出离心占据着,还是充满贪心、嗔心、痴心等烦恼?过失大还是功德大?身体的所作所为,从早到晚行住坐卧如法还是不如法?是按照《毗奈耶经》或大乘教言所讲的那样去做,还是经常自我放逸,随心所欲地造恶业?如果经常观察自己,就会发现自己的的确确不是好人。(源自上师《入行论释·善说海》讲解)


颂词10

不忍即不堪,作害及痛苦。

无规即不敬,阿阇黎师事。

10-1消文释义

三十六、不忍也就是对于他者的加害与自身遭受的痛苦,都因为耐力微弱而无法忍受。

三十七、所谓的无规,是指对阿阇黎、上师的一切事情大为不敬,背离如法的行为。(源自《中观宝鬘论广释》)

10-2延伸学习

如何以理说明我们为了利益众生应该忍受痛苦呢?

提示:发大心修安忍的人应这样观想或思维:在六道轮回里面,地狱、旁生、饿鬼以及阎罗界,纷纷感受寒热、饥渴、殴打等各种各样的痛苦,它们所有痛苦的来源,就是为自己、为贪欲、为生活等而没有任何自由地造了种种恶业。但这样感受痛苦一点意义和利益都没有。而我们现在为了菩提苦行,比如在修行过程中特别劳累,在发心过程中特别辛苦,在听法、念经的过程中身心很疲惫等,这些痛苦都是为了无上菩提,那为什么不能忍受呢?因为忍受这样的痛苦,轮回就不再漫长。

心中还要想:在世间,鞭子抽、棍棒击、兵刃刺,以及用石头等殴打、灭绝生命的杀戮、用镣铐等束缚、用兵器砍断头颅耳鼻手足,诸如此类的世间痛苦都会感受,但这并没有任何实在的意义;若为了众生和无上菩提而感受这些痛苦,就非常有意义。《入行论》中讲:“渔夫与屠户,农牧等凡俗,唯念己自身,求活维生计,犹忍寒与热,疲困诸艰辛。我今为众乐,云何不稍忍?”(源自上师《般若摄颂浅释》)


颂词11

不乐法谏者,不恭如法语。

联系亲属念,于亲更眷恋。

11-1消文释义

三十八、不乐法谏:如果某人口出之语如理如法,则以不情愿的态度说“善也好恶也罢……”而反唇相讥,不恭不敬。

三十九、联系亲属的妄念是指对所有有亲属关系的人,慈爱有加,尤为眷恋。(源自《中观宝鬘论广释》)

11-2相关教证

《弥勒狮吼经》中说:耽著亲、友、利、敬、化缘、施主、智者、受戒者八种之人很快会走向地狱。

《念住经》中也说:“亲友乃仇敌,不利以益相,毁汝由人世,今向大暗处。”


颂词12

如是爱对境,评说其功德。

不死分别念,死怖不忧虑。

12-1消文释义

四十、此外,爱恋对境,是指为了追求、得到,而对本来恶劣的对境,也无中生有地赞说他的功德。

四十一、不死的分别妄念,是指常执者对死亡的恐怖无所顾虑,毫不害怕,一直死死抓着今生不放。(源自《中观宝鬘论广释》)

12-2本颂重点、难点分析

没有修持忆念死亡的过患和修持忆念死亡之功德:

宗喀巴大师云:没有修持忆念死亡之过患就是这样,人们虽然都意识到自己终究难免一死,却在每一个日子里,若无其事地认为:“死神不会在今天降临!”“死神也不会在明天降临!”就这样直至结束自己的人生旅程,命归黄泉的那一刻,都执持着自己长寿无疆的念头。

如果没有极力对治这种错误观念,就会被这种荒谬思想所蒙蔽,从而生起此生永驻的意识。并忘乎所以地宣称:“这个我要占领,那个我也要拥有!”将所有的经历都孤注一掷地投入到成办今生的快乐上,呕心沥血、反反复复地冥思苦想扫除痛苦的计策。至于如何从行动上去力争获得来世的安乐、殊胜的解脱以及遍知佛果之大义的进取心,却没有一点萌动的迹象,趋入正法也就无从谈起。

即使一时兴起,而进行闻思修行等等,也只不过是为了今生的眼前利益。无论如何行善,其善根的力量都是那么微乎其微、无足挂齿,却与罪堕、恶行紧密相连、息息相关。不掺杂惨堕恶趣的因,是十分难得罕见的。

即使生起了为来世修习的意乐,而准备趋入修行,却在将修习推后的念头中,将修法一拖再拖。无法遮止耽延修行的懈怠懒散,在昏眠酣睡、说长道短、湖吃海喝等醉生梦死的散乱中打发了寸金难买的宝贵光阴。所谓发奋忘食地如理修行的想法,早已被抛到九霄云外,根本没有立足之地。

不但没有如理如法地修习,反而以今生的圆满为己任,令烦恼及其所引发的恶行与日俱增,与正法甘露背道而驰,终将被牵入恶趣的门槛,还有什么比这更不可容忍的呢?

修持忆念死亡之功德:假使能生起观修忆念死亡的真实念头,譬如,假设自己已经被断定,在今明日之内必将死亡。只要对正法有少许的概念,大多数人就不会对亲友等有依依不舍之情,完全能断除对彼等的贪恋,并对布施等具有实在意义的善行生起浓厚的兴致。

同样,(若能生起观修忆念死亡的真实念头,)也会由衷地意识到为了利养等而使出浑身解数的行为是毫无实义的颠倒之行,从而与恶行一刀两断,坚持不懈地积累皈依、持戒等等善业,为迈入殊胜的果位而披荆斩棘、倾力攀登。并将位于水深火热之中的苦难众生引往那(最终的解脱彼岸。)还有什么比这更有意义的事情呢?(源自《开启修心门扉》)

12-3相关教证和公案

教证:《念住经》中云:“犹如鱼入网,安乐尽摈除,如是众缚爱,死神临牵引。”

公案:藏地有一个故事:有个人修单坚护法神,结果真的修成了,已经达到人与人交谈般的境界。那个修行人对护法神说:“我要接近死的时候,请给我表示一下。”护法神应允了。有一次,单坚护法神对他说:“山那边死了一个男人,是如何如何死的。”他说:“噢,死了是吧?”没有在意。第二次护法神又说:“山下死了一个妇女,是如何如何死的。”那个修行人还是没在意。过了不久,护法神对他说:“你的寿命已尽,马上要死了。”那个修行人开始抱怨:“不是早跟你说过吗?怎么不提前给我表示一下?”护法神说:“我早已表示过了――山那边的男人死了,给你说过;山下的女人死了,也给你说过。当时你只要求‘表示’一下,并没有说要明示。”(源自上师《入行论释·善说海》讲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