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笔记 | 《中观宝鬘论广释》第52课

二、内容归摄(总义):

本节课继续宣说“十地各自本体及功德”,上节课宣说了第一至第三地的本体及功德,本节课接着宣说第四到第十地的本体及功德,具体内容如下:(详见科判坐标)



(一)第四地叫焰慧地,因为正智放射出较三地更为超胜、寂灭所知相的光芒。(详见颂词1)

(二)第五地叫难行地(也叫难胜地),因为天子魔群、一切恶魔及眷属也极难胜过。(详见颂词2)

(三)第六地叫现前地,由于相符于所得佛果之法的缘故。(详见颂词3)

(四)第七地叫远行地,因为在两大阿僧祇劫中,与下地更高的功德数量已遥遥领先。(详见颂词4)

(五)第八地叫童子地,就像世间中越过了孩提时代而被称为童子一样,在此大乘中也是当超越烦恼位时被称作童子。(详见颂词5)

(六)第九地叫善慧地,因为获得义无碍解等四无碍解及超胜所有下地的功德,故而住此九地的菩萨,智慧善妙,尤其得到殊胜力度。(详见颂词6)

(七)第十地叫法云地,因为在诸佛前获得大法云,尤其得到智波罗蜜多,由此而普降妙法甘霖。(详见颂词7)

(八)摄义。(详见颂词8)


上师开示

上师在《大圆满心性休息广释》中开示道:

为什么讲十地呢?十地的境界全部属于证法。一到十地的菩萨是三宝里面的僧宝,所有菩萨相续当中的境界和功德属于证法。

我们都知道,十地当中,首先是第一地——极喜地,圆满了布施度;第二地叫无垢地,圆满了戒律度。第三地是发光地,圆满安忍度;第四地是焰慧地,圆满精进度;第五地是难胜地,圆满静虑度。现前地是第六地,圆满智慧度;远行地是第七地,圆满方便度;然后是不动地、善慧地、法云地,分别是力度圆满、愿度圆满和智度圆满。

那么后面的这个智度圆满什么呢?在前面第六地的时候,六波罗蜜多中的智慧度已经圆满了,到后面第十地的时候,实际上是断除了细微的所知障,此时最精确、最微妙的智慧会现前。

一般来讲,从第一地到十地分别断除的违品是:悭吝、破戒、嗔怒、懈怠、散乱、无明,即六度的违品;这些断除以后,还要断除方便的障碍、大愿的障碍、力的障碍。到了十地,所有细微的所知障全部断除了,十地末位的时候会现前真正的如来正等觉果位。


三、颂词详解及重难点分析:



颂词1

第四名焰慧,放正智光故,

一切菩提分,尤为修行故。

彼之异熟成,离诤之天王,

萨迦耶见生,尽毁乃智者。

1-1消文释义

第四地叫做焰慧地,因为正智放射出较三地更为超胜、寂灭所知相的光芒。所谓的发光与焰慧,是以明现而趋入正法称呼的,因此是指证悟的智慧断除所知障的法光明。

在这一地,精进尤为殊胜,因此四念住等七类所摄的所有三十七菩提分法,是与波罗蜜多等一模一样的清净道,所以是见修所有分位中的主要所修,在此地更为殊胜的是修行。

以此地的异熟所感,特意发愿而作为离诤天的天王。

断除属于此地的所断也就是产生一切见的因——坏聚见及由它所生的俱生无明包括的执著自性成立的细微我执,以及执著补特伽罗为独立自主的所有粗重无明渐渐薄弱,为此,能将这一切斩草除根就是智者。(源自《中观宝鬘论广释》)

1-2本颂重点、难点

四地功德的数量:三地的功德换算成一百倍(即乘一百),即获得百俱胝数的功德,也就是一刹那得到百俱胝等持,面见百俱胝佛尊等。

1-3相关教证

《经庄严论》中云:“菩提同分法,具如烈火光,四地焚二取,故称焰慧地。”

如云:“智火极旺盛,摧毁烦恼薪,法界能明现……”

《般若摄颂》中云:“能工巧匠精致造,男女铸像一切事,如是通慧行菩萨,无分别智行诸事。”

1-4思维讨论

在前面“消文释义”部分讲到,“所谓的发光与焰慧,是指证悟的智慧断除所知障的法光明。”也有人认为:“八地之前只断烦恼障而不除所知障。”这两种说法是否矛盾?

提示:实际上,必须承认独立的所知障是在八地才断,而在此之前笼统次第断除二障。

在不清净七地的阶段,所说的烦恼是对分别念取上它的名称,而不是真实的烦恼,因为先前已经断除烦恼之故。贪等虽然也障碍所知,但衡量万法实相的主要障碍就是以无明为前提的实有分别念与二取。而二取与真实显现荡然无存的境界只有在无学地才能达到,可是,这些有学道的入定中如果证悟了与法性真如一味一体,便不存在二取等。而二取习气仍然存在。所以,对后得尽其所有的有法生灭等,二取与真实显现许的行相尽管可能存在,但无有实有分别,因为入定无分别智借助修法性的力量而在后得时,感受到境与有境名言如幻,这就叫做清净世间智与其现分缘起无自性。

由于二障不同程度被断除而使证悟的光明境界日益增上。可见,在圣者入定后得智慧的境界中分别念无有立足之地。(源自《中观宝鬘论广释》)



颂词2

第五名难行,诸魔难胜故,

善知圣谛等,微细深义故。

彼异熟感成,兜率之天王,

能除诸外宗,烦恼恶见处。

2-1消文释义

第五难行地,安住在世间界中的天子魔群起攻之也无力击败,就算是一切恶魔及眷属也极难胜过,其余加害者就更不必说,所以此地称为难行地(也叫难胜地)。

对于粗细四圣谛等及《十地经》等中所说的二谛等细微所知的这些意义,无所不知、无所不晓,而且尤其修行禅定波罗蜜多,由它的异熟所感而成为兜率天的天王,凭借他的能力足可消除里里外外的外宗身体的五种折磨等烦恼以及所有执其为解脱道的邪见。(源自《中观宝鬘论广释》)

2-2本颂重点、难点

1、功德增上的数量:获得前地功德的千倍,也就是说,一刹那得到千俱胝等持,亲睹千俱胝佛尊等。

2、五地尽管足能现前涅槃,却以善巧方便而不舍有情,因此下乘的涅槃是此地的违品。在这一地,禅定与胜观证悟的智慧深不可测,而且获得了不住二边之道的缘故,不为魔等所夺,极其精通辨别法与非法,得到神通神变,依此能使误入歧途者生起诚信而进入佛门,同时也获得工巧等世间的才智。(源自《中观宝鬘论广释》)

3、此处天子魔,实际指自心的无明迷乱。如法王晋美彭措说:在佛陀的教言里,经常会提到四魔中的“天魔”。通常,人们认为这是指魔王波旬,但实际上,真正的魔王,就是我们的无明迷乱。

2-3相关教证

《经庄严论》中云:“成熟诸众生,亦护自心故,具慧者难行,故称难胜地。”



颂词3

第六名现前,现前佛法故,

修行止观已,得灭增上故。

彼异熟感成,化乐之天王,

声闻不能夺,能息高慢者。

3-1消文释义

第六地叫做现前地,因为现前佛陀的不共大乘法无二无别犹如影像般的缘起空性,或者说,由于相符于所得佛果之法的缘故而得名。

五地圆满禅定度,借助它的力量,在此地圆满智慧度,因此经过反复修习菩萨的不共寂止等持与胜观智慧,凭借禅定力,只要自己愿意就能够长久入定于空性境界中。由于得到灭尽一切烦恼分别念的灭尽定而使智慧极度增长,因而获得超胜的智慧度。

由其异熟所感,依靠愿力特意成为化乐天的天王。

此地的果:以深不可测的方便智慧力而不为一切声闻所夺取、所胜伏,并能消除一切慢过慢或者傲气。(源自《中观宝鬘论广释》)

3-2本颂重点、难点

1、此地的功德增上:获得十万俱胝数的功德,即一刹那得到十万俱胝等持,现见十万俱胝佛陀,蒙受十万俱胝佛陀的十万俱胝加持……

2、《十地经》中说:以十等性法而趋入此六地。到底是怎样的呢?以诸法无相等性等八门类说明胜义中等性,第九以梦幻等七种比喻说明世俗中等性,第十是二谛无别而等性。

这一地真实成就大悲而不舍有情,现前无念智慧,现前安住于甚深缘起的智慧度中,因此有相的戏论大大减少,粗大的有相戏论涌现是此地的违品。胜过五地的不住之道尤为殊胜,尤其获得三解脱门,方便智慧极为高超,由此而洞悉有情的界、根、随眠等,进而能彻底令众生成熟的行为持续不断,所以深入佛法,故称为现前。染法与净法执为不同他体的增上慢从此地而断。(源自《中观宝鬘论广释》)

3-3相关教证

《经庄严论》中云:“依于慧度已,尔后即现前,轮回涅槃故,称为现前地。”

《摄正法经》中说:“意入定中将如实现见真性。”



颂词4

第七名远行,数具远行故,

刹那刹那间,入于灭定故。

彼之异熟成,他化之天王,

现证圣谛故,成大阿阇黎。

4-1消文释义

第七地叫做远行地,因为在两大阿僧祇劫中,与下地更高的功德数量已遥遥领先,或者说,作为与八地更为接近之因的缘故,超胜或远远越过以下六地。

这其中的原因是,刹那紧接着刹那,也就是说每一刹那心都能入于灭尽定。正是由于这种原因,七地菩萨以心的力量能远远胜伏、完全击败一切声闻缘觉。因而,凭借心自在灭尽烦恼的力量能力胜声闻、缘觉,而并不是说凭借智慧。

这一地方便度尤为殊胜,以它的异熟所感而成为他化自在天的天王。

作为欲天之主的菩萨,由于细致通达现证圣谛而成为讲经说法、出类拔萃的大阿阇黎。(源自《中观宝鬘论广释》)

4-2本颂重点、难点

1、此地的功德增上:获得前地功德数量的千倍,俱胝那由他数的功德,一俱胝换算成百倍,再换算成千倍的数量。即一刹那获得十万俱胝那由他等持,面见十万俱胝那由他佛陀,依靠此等佛尊加持了知同等数量的真义,能示现同等数目的菩萨眷属。

2、在这一地,相执的分别念不再产生,对于真实灭定能够在每一刹那中入定、出定,已经达到了远离超越下地的境界,所以胜伏一切声闻、缘觉。(源自《中观宝鬘论广释》)

4-3相关教证

《经庄严论》云:“趋至一道故,称为远行地。”

《摄正法经》中说:“此地,从数量与功德的角度而言,遥遥领先,因为:就他能自由自在入灭尽定而并非其他地所能做到。”

4-4思维讨论

为什么说第七地超胜或远远越过以下六地以及声闻、缘觉?

提示:如佛在《圣楞伽经》中云:“大慧,自六地起,诸菩萨大菩萨及诸声闻、缘觉入灭尽定,七地心为刹那刹那性,诸菩萨大菩萨遣除诸有实法之体相而入定,诸声闻、缘觉并非如是。此等声闻、缘觉入灭尽定堕入具现行之能取所取相中。”

佛陀对大慧说:从六地开始的诸菩萨以及声闻缘觉入于灭尽定,到七地则以刹那刹那之心出定入定。又说:七地开始,诸菩萨和大菩萨遣除有实之体相,也即灭尽一切执著相,诸声闻、缘觉并非如此。而且,声闻缘觉入灭尽定时,堕入一种现行的缘行当中,具有能取所取,一地到六地之间也是这样,到七地以后不再出现具缘行之入定。(源自上师《中观庄严论释》讲解)



颂词5

第八童子地,不动无念故,

不动身语意,行境不可思。

异熟果感得,一千梵天主,

罗汉独觉等,择义不可夺。

5-1消文释义

第八地也叫童子地,就像世间中越过了孩提时代而被称为童子一样,在此大乘中也是当超越烦恼位时被称作童子,因为凡夫被烦恼所左右。这一地不被相分别、勤作所动摇,无余遣除我执、实执,或者说贪等烦恼尽除无遗,从而处于无分别的境界中如如不动。

另外,此地菩萨的身语心行境无法想象,不可思议。

由于圆满愿度的异熟所感而特意成为大千世界的大梵天王。

此地的果:声闻阿罗汉与缘觉等所抉择的深奥法义永不可夺,颠扑不破。(源自《中观宝鬘论广释》)

5-2本颂重难点

1、此地的功德增上:上述的俱胝等数量不可胜数,因此要用极微来计算,获得十万三千世界中尽其所有极微数量的功德,即一刹那获得十万三千世界所有极微数的等持,面见同等数量的佛尊,了知蒙受此等佛尊的同等数量的加持。以此类推,能动摇、显现世间界、前往佛刹、成熟有情、安住劫数与了知劫的前际与后际、开启法门、得授记、每一身体示现眷属数都是十万三千世界所有极微的数量。

2、麦彭仁波切在《澄清宝珠论》中说:获得一地时,二障的遍计部分可以断除,一地到七地之间断除烦恼障的俱生部分,七地以后则会断除所知障的细微部分。(源自上师《中观庄严论释》讲解)

5-3相关教证

《经庄严论》中云:“二想不动故,定称不动地。”

5-4思维讨论

一到十地菩萨是如何分别断除烦恼障和所知障的呢?

提示:按照宁玛自宗的观点,大乘圣者从见道开始同等断烦恼障与所知障。此处所说“大乘圣者”,主要是为了区分小乘阿罗汉转小入大的不定种性者。因为小乘阿罗汉已经断除所有烦恼障,在转入大乘之后,一地到七地之间无有烦恼障的所断。当然,转小入大的不定种性者,有以道入和以果入两种,以道入者相续中仍存在烦恼障,比如我获得预流果之后,大乘种性成熟,这时我相续中的烦恼障并未完全断除。而以果入的阿罗汉已经完全断除烦恼障,因此不包括在此处所说的这种情况当中。

大乘圣者到八地时,我执引发的一切烦恼障全部断除,以无勤趋入对境法性的方式,连我执的细微运行也予以灭尽,这在《现观庄严论》中有明显讲述。之后,于三清净地时唯一断除二现习气或者所知障。然而,此三清净地毕竟属于有学地,因此,不可能得到一切障碍习气全部断除的境界。《入中论》说:“净慧诸过不共故,八地灭垢及根本,已净烦恼三界师,不能得佛无边德。”此中讲到清净的智慧与一切过失不可能共住的缘故,到八地时已经灭尽所有烦恼及其习气之根本,虽已成为烦恼全部清净之三界导师,仍然无法获得佛陀无量无边之殊胜功德。

这种观点,不仅仅是中观应成派的观点,而是包括唯识宗以上所有大乘的观点,比如《解深密经》、《楞伽经》、《十地经》等经典都是如此宣说的,因此,龙猛菩萨和无著菩萨,或者说弥勒菩萨和文殊菩萨的观点完全一致。(源自上师《中观庄严论释》讲解)



颂词6

第九名善慧,犹如王太子,

因得无碍解,此地慧善妙。

彼之异熟成,二千界梵主,

有情心疑问,罗汉不可夺。

6-1消文释义

第九地称为善慧地,就像国王的太子在登基之时要接受继位灌顶仪式一样,地道的殊胜功德在此得以成熟、以正法而茁壮成长,称为补处,而即将得到补处灌顶,同时也临近获得大光明灌顶。为什么呢?因为获得义无碍解等四无碍解及超胜所有下地的功德,故而住此九地的菩萨,智慧善妙,尤其得到殊胜力度。

由此异熟所感而获得二千世界的天王梵主果报,极其擅长调伏有情。

对于所化有情心中怀有的任何疑问,能够无著无碍予以明示。而且,大梵天、恶魔及阿罗汉等通过相违、错谬的途径根本无法夺取他的辩才。(源自《中观宝鬘论广释》)

6-2本颂重点、难点

1、功德增上的数量:所谓的无数世间界,也就是从一、二开始数,达到六十位数的数量就叫做无数,此数量再换算成百倍,再乘千倍,再乘千倍,再乘十倍,从中得出的尽其所有的极微数量,就是九地菩萨所得的功德数,也就是说,一刹那得到百万无数三千世界所有极微数的等持,亲见如此多的佛尊……

2、九地:以四无碍解调化有情,不利益众生是此地的违品。八地成就智慧、清净刹土,到了九地,利益众生付诸实践,与前相比,智慧与事业无有限量,极度修行自利方面居上的佛智、他利方面饶益无量有情这两件大事,并获得法无碍解、义无碍解、词无碍解与辩无碍解,作为如来所转法轮的殊胜追随者,而且宣说各乘正法。以十万劫得受的加持而获得句义总持等,依此使得每一极微尘都发出不可言宣的法门,获得了抉择力与修行力等无量圆满功德。《般若经》中说真正的四种无碍为佛陀的不共功德,这里按照《十地经》的密意说是相近的四无碍解。(源自《中观宝鬘论广释》)

6-3相关教证

《经庄严论》中云:“无碍解妙慧,称之善慧地。”



颂词7

第十名法云,降妙法雨故,

菩萨蒙佛陀,光明灌顶故。

彼之异熟成,净居之天王,

无量智境主,殊胜大自在。

7-1消文释义

第十地称为法云地。为什么叫法云地呢?因为在诸佛前获得大法云,尤其得到智波罗蜜多,由此而普降妙法甘霖。对此地也命名为佛地。

相续完全成熟的十地菩萨得受诸佛放大光明而真实授予的灌顶。

得到这样的功德所感的异熟果,投生为远离异生的净居天王。

不可思议、无量无边的智慧就是佛智,佛陀以他作为对境而授予灌顶,名称叫做殊胜大自在。(源自《中观宝鬘论广释》)

7-2本颂重点、难点

1、此地功德的数量增长的差别:由于超越了身语的行境,而获得不可言说佛刹中不可言说极微数的功德,即一刹那得到尽十方所有不计其数刹土极微数的等持,面见同等数目佛陀的功德后示现同等数目的菩萨眷属。这里所说的一刹那,不能思维成是部分的类别,而是将时间的极点称作刹那的。一百二十刹那中六十彼时刹那是一顷刻,三十顷刻为一须臾,在这么短的时间里便可入定出定等等。

2、此地的释词与雨层云相类似,犹如乌云密布的空中降下雨水一般,从大智慧的浓浓密云中无勤之中自然而然普降正法雨。或者说,虚空般的法身中密布浓云般的大本智,为此而称为法云。如颂云:“云雨救庄稼,如是具喜处,以此等次第,拯救诸有情。”

3、十地:依靠如来的身语意或者甚深密法等所显现的一切法,而获得大乘诸法的灌顶,故而未得到灌顶是此地的违品。由于此地是因地的尽头,并且先已断除一切烦恼的缘故,妙慧的自性智无垢等持更为明显,通达含有密意之语。也就是对所有佛典的密意、意趣,能原原本本心领神会。如同成堆的奇珍异宝所庄严的大海堪为财富之最一般,具有多种神通力等功德的财富无不齐全、极其清净,堪为之最。获得了劫观为刹那、刹那观为劫等性胜解等无量神变门,自在加持离世或住世。于现量安住的大报身佛前闻法,从十方诸佛处依靠大乘法通过光芒而获得灌顶成为补处,是安住智度的大菩萨。(源自《中观宝鬘论广释》)

7-3相关教证

《经庄严论》中云:“如云之二法,遍空称法云。”



颂词8

如是彼十称,菩萨之十地。

8-1消文释义

如是刚刚讲述的十地即是经中所宣说的菩萨的十地,在此概括作了说明。十地就像具障的胎位一般,好似出生阶段的是佛地,因为在佛地圆满一切所为,获得了现量领受万法的境界。(源自《中观宝鬘论广释》)

8-2本颂重点、难点

1、以上所有地的阶段,以清净刹土、成熟有情及二种资粮而修行佛陀之法,称为不以地为满足之修,因为需要寻觅逐步向上、更为超胜之法的缘故。这主要是指一地到七地之间。八地菩萨不再退转,由于已经获得了佛陀深法的解脱。能成熟众生的修行主要是九地与十地,这是因为,此二地获得了以广大的善巧方便分析的无碍解及证悟诸法深密的境界。关于十地菩萨投生的方式,尽管以业惑转生轮回的现象从一地就已断绝,但以悲心愿力而受生轮回利益有情。因此说,七地以上通过十自在与幻化的方式而圆满资粮。

2、安住于地道的菩萨有七种,一、安住种姓之菩萨:按照《菩萨地论》中所说,具有六度种姓的特征。二、发心菩萨:依靠仪轨而获得世俗发心。三、胜解行菩萨:与第一种是一致的。暖位等四位,称为胜解行,从这时开始称为趋入修行,从胜法位开始称为资粮修行(这两种修行是般若中所讲七十义中的两者)。四、入行菩萨:主要是指一地至七地间的菩萨。这以上是《十地经》中所说的。五、不退转菩萨;六、一生菩萨;七、最后有菩萨,这三种菩萨是指八地以后,这一点容易理解。

从因与果的角度而言,胜解行地的果是一地,依此类推,十地的果是指佛地,因为是从中成就的缘故。佛地是果而不是因,因为再无有较其更高的地。

以上内容源自《中观宝鬘论广释》。

3、八地平等性智、妙观察智获得自在;九地成所作智获得自在;十地大圆镜智获得自在,十地末相续后际时,种种习气阿赖耶转依即刻获得法界性智自在,从而成佛。十地相续后际时得受大光明灌顶而成佛。《经庄严论》中云:“修道末获得,大光明灌顶,得不为念毁,金刚喻定已,转依究竟地,无有诸障垢,住于任何处,但为利有情,获得遍知佛,无上之果位。”即十地菩萨于十方佛前作大供养,即刻从十方诸佛白毫间放大光芒融入彼菩萨之头顶,使其获得金刚喻定等前所未得的十万阿僧祇数等持,清净细微所知障,从而成佛。

4、按照因乘(显宗)的观点来讲,前面的十地圆满了之后叫十一地,即普光地,实际上就是无学地——佛陀的果位。按照密宗身语意不同功德的分法,有十二地、十三地等,而且还有一些不同的分类,比如说,密宗当中的十二地是莲花地,十三地是金刚地;其他有些经典里面讲,十四地是大乐地,十五地是等持地,十六地是无上智地,还有很多分法。

以上内容源自《大圆满心性休息大车疏》。

8-3相关教证

《山顶经》中云:“文殊菩萨言:当观初发心是与行为相联之因;当观与行相联是不退转之因;当观不退转乃一生菩萨之因;当观一生菩萨乃遍知佛果之因。”


上师开示

在念完颂词“如是彼十称,菩萨之十地”后,上师开示道:

我们看了这些五到十地的功德才知道,自己还不可能达到这种境界。所以,有些人没有得地之前,不要好像是学了佛就已经得地了一样。

现在有些人出了家以后,(有人可能觉得:)“啊,出家人哪里有什么烦恼?”“啊,什么?他已经学了佛了还有烦恼?那学佛没有什么用咯!”……其实也不能这样要求。就像你去国外留学,那也并不是国外所有的知识都懂。不是这样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