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笔记 | 《中观宝鬘论广释》第53课

二、内容归摄(总义):

本节课继续广说第五品“僧俗学处”之“应取功德”。



前面我们分别宣说了十地的功德,本节课开始宣说佛陀的功德。十地就像具障的胎位一般,佛地则好似是出生阶段,与因地迥然有别,是断证究竟的果地,其究竟功德无法以心或比喻等来衡量。

龙树菩萨首先通过比喻让我们了知佛陀的每一功德都是无量的,接着教诫我们应行持佛陀无量功德之因——顶礼等七支供。本节课所宣说内容具体归摄如下:(详见科判坐标)

(一)如同无边无际的方向可摄于十方中一样,佛陀的无边功德可简言之为具足十力。(详见颂词1)

(二)以知处非处力为代表的每一力都不可估量,如同一切方隅的虚空、地水火风无可定量一样,所以佛陀的功德只是综合、笼统有所表示。(详见颂词2)

(三)不能以“仅此而已”来定量佛陀的功德,因为了知佛陀那么多功德的因无有限量,也就会诚信佛果功德的无量,也就愿意为了获得佛果而精勤积累无量资粮。(详见颂词3)

(四)因此,应当在殊胜的福田前一日三时持诵下文所说的二十个偈颂,因为这样持诵的福德无量。(详见颂词4)

(五)各种积资的方法可以摄于七支供当中:

1、应修顶礼支和供养支;(详见颂词5)

2、应修忏悔支和随喜支;(详见颂词6)

3、应修请转法轮支和请佛住世支。(详见颂词7)

七支供中的回向支将在下节课中学习。

三、颂词详解及重难点分析:



颂词1

佛地与彼异,广大不可量,

于此简言之,具足十种力。

1-1消文释义

佛地与前面所说的因地迥然有别,是断证究竟的果地,而无法以心或比喻等来衡量,广大无边,略而言之,具足知处非处等法相的十力,这是大体来说的。(源自《中观宝鬘论广释》)

1-2名词解释

十力:(1)知处非处智力:善法中产生快乐,恶法中产生痛苦,这就是处(合理的),善法中产生痛苦就是非处(非理的)。举例来说,药有治病的能力,而毒没有这个能力,佛陀的智慧对于这一类道理完全通晓。(2)知业报智力:杀生、偷盗等各种各样的业究竟得什么果报,其细微处连声闻、缘觉也难以了知,只有佛陀能够彻知。(3)知种种解智力:众生的知解、智力千差万别,佛陀都能够彻知。(4)知种种界智力:对诸法的界性无碍通达。包括人的根基、界性也是不同的,“质量”不同。有的很聪明,有的比较笨,又有的在世间法上很聪明,有的在出世间法上很聪明,这些属于界性。(5)知根胜劣智力:了知众生根基是利是钝。(6)知遍趣行智力:众生造何种业而趣往哪一道,这些差别佛陀完全了知。(7)知静虑解脱等持等至智力:对于各种禅定的因、性相、功德等完全了知。(8)知宿住随念智力:了知众生宿世的因缘。(9)知死生智力:了知众生于过去、现在、未来三世此死彼生的情况。(10)知漏尽智力:佛陀彻底灭尽了二障的习气种子,于此如实遍知。(源自上师《现观庄严论释》)

1-3本颂重点、难点

佛地的所断已经圆满,所证已达究竟,其功德是我们凡夫心完全无法衡量的。为帮助我们理解佛地功德的广大无边,本颂以佛陀具足的一种功德——十力来略而言之佛地的功德。佛地的功德可以略而言之用十力来代表,就像无边无际的方向可以摄于十方(四方四隅上下)当中一样。

1-4思维讨论

现在有些人说佛陀不是万能的、佛陀不是遍知的,很多学术界的人都持这种观点。他们认为:“佛陀既然是遍知,为什么不说现在世界上有多少人口、飞机坦克如何操作以及未来社会的发展……。”应该如何回答这些疑问?

提示:实际上,对于诸如此类的疑问,佛陀以及众多高僧大德早已阐述过:对这些问题未详细宣说的原因,是它们对众生的解脱并不重要,众生最需要的就是从轮回苦海中获得解脱的法,这才是最重要的。但是,究竟要如何脱离轮回?需要依靠何种修法遣除痛苦?……这些问题除佛陀外再无其他人知晓,既然佛陀知道如此深奥的问题,其他简单的知识当然是轻而易举了。

对于现在世间人的疑惑,佛陀在经中用一个比喻宣说过:比如在一座茂密的森林当中,有一个人不幸被一支毒箭伤及心脏,生命危在旦夕。此时最重要的是什么呢?就是把毒箭立刻取出,再想方设法医治,否则,毒汁很快遍满全身就很难救治了。因此,这时最关键的事情,并非研究此箭由竹子所做、银子所做还是由铜铁所做,或者它到底来自于东方还是西方、天空还是地下……。同样,我们每一个众生已经被萨迦耶见的毒箭射入心脏,在如此短暂的人生当中,最根本的问题就是要将“我执”的毒箭取出,并认真医治。为此,佛陀才在经中最主要宣说了四谛法门。(源自《中观庄严论释》讲解)



颂词2

彼力即一一,如众不可量,

诸佛之无量,如诸方虚空,

地水火及风,笼统宣说已。

2-1消文释义

佛陀之力以知处非处力为代表的每一力也是如同茫茫无边的众生数目一般不可估量。

而能作为佛陀的力等功德无量的比喻,就是一切方隅的虚空无有限量,遍及虚空际的地水火风界无可定量。佛陀的功德也只是综合、笼统而有所表示、诠说,实际上其中每一功德谁也无法数尽。(源自《中观宝鬘论广释》)

2-2本颂重点、难点

1、一切方隅的虚空是无有限量的,比如一直往东,没有尽头的时候,南方、西方、北方等均是如此,上下也无有限量。本颂以此比喻佛陀的每一力也是无有边际的。

2、《中观宝鬘论广释》中还用教证说明了佛陀功德、智慧的无量:《十地经》中云:“天等一切世间海,有顶以上水遍及,凭依发梢能估量,善逝一德非如是。”所有三千世界境内的所有草木磨成细微分遍满虚空,众生无余的所有心识变成一个有情的心,集思广益,有可能计算出所有细微分的数量,然而佛陀的智慧一刹那趋入的边际也无法了知。如云:“大能仁之智,一刹那而入,然多俱胝劫,谁亦无力数。”

2-3思维讨论

有人认为:“佛陀的智慧如果了知无边之法,所知法必定成为有边际,那么,由于无边的佛智与有边之所知外境不相符,已经成为颠倒识了。而且,了知无边之法的心不可能存在,就如同虚空的量无法衡量一样。”这种观点合理?

提示:对方的观点并不合理,因为佛陀的遍知智慧并不是以定量“此边”的方式来照见无边所知的。也就是说,佛陀的智慧并不是以了知南赡部洲多少公里、世界上有多少人等有边的方式来照见,法称论师说:佛陀遍知不可思。

当然,凡夫众生的分别念是一种有限的法,而佛陀的智慧是无限的法,以有限的分别念根本无法衡量佛陀的无限智慧,就如同一只小虫以自之身躯衡量虚空的大小一样不现实。

比如说每个众生都会成佛,这时有人也许会想:每个众生都会成佛的话,是不是轮回终有一天会灭尽呢?因为所有的众生都会成佛。实际上,这也是以有限的思维判断无限之法,轮回中的众生无量无边,虽然每个众生通过精进修持皆可成佛,但轮回也不会因此变成空际。就如同一直朝向东方行走,虽然不存在新增之东方虚空,但也无法走到东方的边际一样。

正如虚空可以周遍于一切,佛陀虽无任何勤作,却能平等一味地洞晓一切所知万法,此种彻见方式已经完全逾越观现世量的范围。对于佛经以及佛陀所讲的境界,我们经常会以一种分别念来衡量揣度,分别念无法显现时,便认为佛陀说的不合理。这种想法是不对的。佛陀照见万法的方式,已经超越了凡夫眼耳鼻舌身观现世量的范围,以凡夫心根本无法衡量。不要说佛陀照见万法的境界,就连一地菩萨的境界,以凡夫分别心也难以想象,甚至对一些比较愚笨的人来讲,对一个科学家的智慧都很难思维。(源自《中观庄严论释》讲解)



颂词3

设若因仅此,未见无限量,

于佛之无量,不起诚信心。

3-1消文释义

佛陀的功德并不能以“仅此而已”来定量。

假设佛陀的因认定为仅此限量,没有发现佛陀的那么多功德的因也是无有限度,那么对于果诸佛的无量功德也就不会心生诚信,反而会怀有“因有限量果怎么可能无量”的想法。

由于佛陀功德之因无有限量、无边无际的缘故,无法见其边际。如此一来,便会对无量的因果深信不疑,从而为了获得佛果而凭借这种办法积累无量资粮。(源自《中观宝鬘论广释》)

3-2本颂重点、难点

1、如果认定佛陀的因“仅此而已”,就会怀有佛果的功德也有限量的想法(“因有限量果怎么可能无量”)。反之,颂词1和颂词2以比喻说明了佛陀的功德无量,由果推因,就会了知佛陀功德的因也是无量的。如此一来,便会对无量的因果深信不疑,从而为了获得佛果而依照教言积累无量资粮。

2、《俱舍论》中说:青稞种子产生青稞苗芽属于近取因,是主要的因;而土地、肥料等属于俱有缘,是次要的因。那么,佛陀了知万法的尽所有智是依靠何种因缘产生的呢?以大悲方便的光明智慧作为近取因,空性妙慧作为俱有缘,此二者聚合即可以成立佛陀的尽所有智;以证悟空性的智慧作为近取因、有缘的布施持戒等作为俱有缘,佛陀的如所有智也可以成立。因此,大悲方便与空性妙慧互为因缘,可以成立佛的尽所有智和如所有智,运用这一推理,在普通凡夫人面前非常有必要。

《入中论》里面讲到,通达人无我可以断除烦恼障,通达法无我可以断除所知障。对于没有如实了知所知万法之自性的所知障,唯有依靠与之相反的证悟法无我的智慧方能断除,而佛陀已经具足的两种智慧,完全可以断除粗细的任何障碍。

因此,不论在外道面前还是在其他不信仰佛教者面前,通过逻辑推理都可以证实:佛陀的尽所有智和如所有智通过因缘而产生。这一点,从释迦牟尼佛直接宣说的空性法门中可以看出:通过五道十地究竟以后,可以现前如来智。或者,佛陀以隐秘方式宣说的《现观庄严论》中也说:通过四种加行圆满以后可以获得三种智慧(所知三智,也即基智、道智、遍智)。按照中观、因明的观点:暂时从众生显现角度来讲,佛陀的智慧依靠因缘而产生。(源自《中观庄严论释》讲解)



颂词4

故佛像塔前,抑或于余处,

一日三时诵,如此二十颂。

4-1消文释义

正是由于刚刚讲述的原因,所以应当在殊胜佛像、有遗骨的佛塔前或者也可以在僧众等其他殊妙绝伦的福田前,一日三时中持诵下文中所讲的这二十偈颂。

这样做的原因何在呢?因为这样持诵的福德无量。(源自《中观宝鬘论广释》)

4-2本颂重点、难点

本颂要求持诵的二十个偈颂,前三颂包括顶礼、供养、忏悔、随喜、请转法轮、请佛住世六支,后十七颂为回向并发愿。

4-3思维讨论

我们最终依靠证悟空性而成就佛果,为什么要强调积累福德?

提示:有些人特别着急:“您给我传个大圆满吧,就给讲最高最高的境界,我实在来不及啦!没时间修加行……”给你传一百遍也没有用!以前不也传过嘛?但你不积累资粮,不净除罪障,证悟是不可能现前的。经中说:“乃至殊胜二资未圆满,期间不能证悟胜空性。”证悟也要靠因缘啊!

靠什么因缘呢?经云:“当知胜义俱生智,唯依积资净障力,乃与具证师加持,依止他法诚愚痴。”想通达胜义空性的俱生智慧,一定要依靠两种因缘:第一,积累资粮和净除罪障。供修曼茶罗,是积累资粮;修金刚萨埵,是净除罪障。第二,具证悟上师之加持。

这是最殊胜的两种方法。舍弃它们而寻找其他途径,实在是愚痴。

这个教证特别重要!会修行的人,受一两个教证启发,就上路了。像禅宗里的大德,以及大圆满的传承祖师,很多都是如此。有些人也有这种善根,一旦与法相应、相契合了,像这样短短一句教言,修行就有了方向:在我以后的修行中,绝不舍弃积资净障,一定要祈祷上师!

就算是现量证悟了空性,也还是需要积累资粮。因为,在尚未获得圆满正等觉果位之前,还要使修行进步,使修道日益增上。(源自上师《大圆满前行》讲解)



颂词5

诸佛正法僧,以及菩萨前,

恭敬皈依毕,顶礼应供处。

5-1消文释义

在断证究竟的诸佛、具备教法证法功德无穷无尽法相的正法、不同程度具足道功德的圣者僧众以及得地的诸位菩萨所有殊胜应供前,三门毕恭毕敬虔诚皈依之后,顶礼膜拜。

在此尽管并没有直接宣说供养,但发起慈悲菩提心可以堪称上供下施之最,再者说顶礼也属于供养,因此实际上供养已含在其中。(源自《中观宝鬘论广释》)

5-2本颂重难点

1、我们之所以要顶礼佛,是因为佛具有世间众生无法比拟的功德。《往生净土决疑论》中说:“如来妙色身,世间无与等,无比不思议,是故今顶礼。”世间任何众生的色身与如来的微妙色身都无法相比,如来的慈悲、智慧等功德也是任何众生无法比拟的,因此,我们应该身语意顶礼如来(甚至如来的像)。

什么是以身进行顶礼?即磕长头或者磕短头。从广义上讲,甚至问讯、合掌也包括在身顶礼中。什么是以语进行顶礼?即以恭敬心念诵祈祷文或者赞颂文。从广义上讲,平时说话时赞叹佛也属于语顶礼。什么是以意进行顶礼?即作意、观想如来,比如思维佛在因地怎样度化众生,成佛后又具足什么功德。

2、在作供养过程中,除了要力所能及地供养各种供品,更重要的是心要清净。如果没有吝啬、嫉妒、竞争等染污的心态,即便对如来供养一朵花、一支香等微少供品,也会有无量的功德。

在末法时代,虽然我们见不到相好庄严的真佛,但还有机会见到佛像,按《毗奈耶经》的说法,供养佛与供养佛像没有区别,所以大家要多在佛像前作供养。

作为一个佛教徒,应该有经常供养三宝的习惯。我们不管走到哪里,都要带着释迦牟尼佛像、《般若摄颂》和佛塔等三宝所依,以便随时随地作供养。现在科技比较发达,三宝所依可以做得很小,携带起来非常方便,所以大家要经常带着三宝所依。

以上内容源自上师《普贤行愿品讲记》。

5-3相关教证

《无尽慧经》中说:“此等三者即是无上供养,发菩提心及……”

《增一阿含经》云:“承事礼佛有五事功德,云何为五?一者端正。二者好声。三者多财饶宝。四者生长者家。五者身坏命终,生善处天上。”

《毗奈耶经》云:“对佛陀作一次顶礼,可获得从自己身体下方乃至金刚大地间所有微尘数的转轮王果位。”

5-4思维讨论

何为最殊胜的供养?

提示:在一切供养中,以法供养最为殊胜。《阿含经》中记载,世尊圆寂前来到拘尸那城的娑罗双树下,世尊让阿难敷设床座,然后头朝北以狮子卧式吉祥而卧。当时有鬼神以妙花散于佛身。世尊告诉阿难:“这是鬼神对我的供养,但这不是真正的供养如来。”阿难问:“什么才是供养如来?”世尊回答说:“如果有人能受持佛法、行持佛法,这才是供养如来。”世尊接着说了一个偈子:“紫金华如轮,散佛未为供,阴界入无我,乃名第一供。”(以大如车轮般的紫金色妙花散于佛身,这不算对如来的最上供养,只有证悟了五蕴、十八界、十二处无我,这才叫第一供养。)

有人曾经问我:某上师对我恩德非常大,怎样才能报答他的恩德?我说:要报答上师的恩德,不一定非要供养几朵花、一条哈达或者一点人民币,最好是行持佛法、弘扬佛法。(源自上师《普贤行愿品讲记》)



颂词6

忏悔罪恶业,广修众福德,

有情之福善,一切皆随喜。

6-1消文释义

作礼完毕,接下来所要做的事就是应该堪为法器。按照《宣说四法经》中所说,通过具足四力的方式,诚心诚意忏悔自相续无始以来所积下的所有自性罪及佛制罪,今后做到严加防护,不再就犯。

通过随喜布施、持戒、修行所生以及其他的善业而承诺恒常不离自他的一切福德,广泛受持。以一切有情随福德分的有漏善法为例,包括随解脱分无漏善在内,缘见未见的一切善根,心里不禁生起“如此善举实在令我喜不自禁”的想法,好似自己成办一样欣乐随喜。如果内心平等,就可以得到同等的善根,即便内心不平等,但诚心随喜也能获得功德。(源自《中观宝鬘论广释》)

6-2本颂重点、难点

1、忏悔的功德,众生造业的因是烦恼。如果一个人有了贪心,不管是贪人、贪财还是贪其他事物,都会在贪心推动下造各种恶业;如果有了嗔心,不仅会焚毁自己的善根,还会造下许多恶业;如果有了痴心,也会造作许多恶业。

众生造业的工具是身体、语言和意识,以十不善业而言,杀生、偷盗、不净行是身体所造的,妄语、离间语、绮语、恶语是语言所造的,贪、嗔、邪见是意识所造的。

众生造业后如果不发露忏悔,就永远不会有解脱的机会,如果造业后能以惭愧心在三宝面前发露忏悔,罪业就会减少乃至灭尽。

2、随喜是对他人所作的善根生起欢喜心。在随喜的过程中,如果随喜比自己境界高者,能得到他们功德的一部分,如果随喜与自己境界相同者,能得到与他们相同的功德,如果随喜比自己境界低者,能得到超胜对方的功德。

以上内容源自上师《普贤行愿品讲记》。



颂词7

我稽首合掌,请转妙法轮,

乃至众生存,请佛久住世。

7-1消文释义

我端端正正,头等五体投地双手合掌恭恭敬敬,满怀信心真心真意祈请一切圆满佛陀,在十方世界真实圆满成佛后不久即转妙法,并在娑婆世界转妙法轮。

有些(佛菩萨、上师)由于所化根基等个别必要而示现涅槃前,祈求他们乃至众生存在之间永久住世而利益有情,并观想佛尊现量了知照见而默许。(源自《中观宝鬘论广释》)

7-2本颂重点、难点

1、请转法轮非常有必要,如果我们没有请转法轮,诸佛不一定会主动说法。当年释迦牟尼佛在金刚座大彻大悟时,世尊觉得自己证悟的境界过于高深,即便对众生宣说,他们也无法了解,于是四十九天没有说法。经过梵天和帝释再三请求,世尊才应允转法轮,后来在鹿野苑等各地三转法轮,开显了八万四千微妙法门。

善知识也是如此,当他们以某种因缘而不传法时,比如罹患疾病或者弟子的行为不如法,此时人们也要请转法轮,这是一种不可缺少的缘起。

2、祈请佛陀和高僧大德住世的必要性:因为他们即便住世一天,对众生也有不可思议的利益。以前法王如意宝曾劝请某位大德住世,当时法王说:“如果是真正的高僧大德,哪怕住世一天也能与很多众生结上善缘,也能将很多众生引入菩提道。这些大德住世对众生利益非常大,跟凡夫人活着完全不同。”所以,当对弘法利生有意义的大德示现涅槃时,我们一定要劝请他们住世。

以上内容源自上师《普贤行愿品讲记》。

7-3思维讨论

如何理解如来示现涅槃?

提示:1.如来示现涅槃是有甚深密意的。《华严经》中说:“如来应正等觉作佛事已,观十种义故示般涅槃。何等为十?所谓示一切行实无常故。示一切有为非安隐故。示大涅槃是安隐处无怖畏故。以诸人天乐着色身,为现色身是无常法,令其愿住净法身故。示无常力不可转故。示一切有为不随心住不自在故。示一切三有皆如幻化不坚牢故。示涅槃性究竟坚牢不可坏故。示一切法无生无起而有聚集散坏相故。诸佛世尊作佛事已,所愿满已,转法轮已,应化度者皆化度已……法应如是入于不变大般涅槃。”关于这些道理,我们从法王示现涅槃也能深深地体会到。我经常想:无常真是太可怕了,不要说像我这样的凡夫,甚至像法王这样获得金刚持果位的大德也会在世间消失,所以人的色身确实没什么可耽著的。

2.虽然如来显现上会入涅槃,但从实相上讲,就像《妙法莲华经》中所说的那样,如来的智慧法身是不生不灭的,在有缘众生面前如来从来没有入于涅槃。

不过,虽然如来入涅槃有密意并且如来在实相中未入涅槃,我们还是应该祈请诸佛和高僧大德长久住世、常转法轮。(源自上师《普贤行愿品讲记》)


上师开示

在念完颂词“诸佛正法僧,以及菩萨前,恭敬皈依毕,顶礼应供处”之后,上师开示道:

我们修行的时候,昼夜六时当中经常念这个皈依:“诸佛正法僧,以及菩萨前,恭敬皈依毕,顶礼应供处。”这里有这么一个偈颂。我们要经常在三宝面前顶礼、供养,这个很重要。

所谓的供养,不一定非要供养出家人,不是这样的,而是一定要心里面对佛表示一种恭敬。昨天我也讲了,自己可以造一些佛像。其实现在我们获得了人身的时候,有这种因缘对我们来讲真的是非常难得的。《胜出天神赞》当中也讲了,如果我们用真心、欢喜心、虔诚心来顶礼和供佛,功德是不可思议的;即使我们用怀疑的心来对待,这个功德应该也是非常非常大的。

今天我遇到一些人,看起来对佛好像有点怀疑。我说用怀疑的心来观想的话,功德也很大,他们态度马上就欢喜起来了。《妙法莲花经》里面讲“若人散乱心,入与塔庙中”,就是以散乱的心,不一定是恭敬心,不一定是欢喜心,以散乱、蔑视的心结缘都有利益的。

有些人说:“我学得不好,我今天开始重新做人。太惭愧了!太不好了!”其实有惭愧心这一点也是非常不容易的。如果转生到地狱、饿鬼、旁生道,那根本没有这颗心;转到边地的众生,连一个惭愧心也不会生起来。所以我们今生当中,能有一颗善良的心是特别不容易的。

因此,我们应该经常对佛顶礼、皈依,这样的话有很多功德。《阿含经》里面也讲,顶礼佛陀有五种功德,比如相貌端严、声音美妙、财富圆满、转生到贵族家庭当中、将来获得人天善趣。所以我们有些人即生当中福报、财富什么都圆满,有些人什么都困难,的的确确前面有一种因,无形的一种因,这个因不得不相信。如果我们相信这一点的话,为了自己和其他众生乃至生生世世的重大利益,应该学会取舍因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