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笔记 | 《中观宝鬘论广释》第55课

二、内容归摄(总义):

本节课将学习完第五品僧俗学处中应取“究竟之功德”科判。



首先继续学习“为利无量所缘境而回向一切善根并发各种愿”中十七个颂词中余下的七个颂词,接着安立如是发愿的福德无量及其合理性。具体归摄如下:(详见科判坐标)

A、回向一切善根并发各种愿

1、但愿住在所有十方世界中的任何人,在遭受地震、敌害、病魔、恶趣等恐怖被吓得魂飞魄散、忧心忡忡时,一经听闻我名便立即解除恐慌,无所畏惧。(详见颂词1)

2、但愿有朝一日,一切众生目视于我,忆念我名,甚至仅仅听闻某某名号时,也能无有烦恼,心自然安住本义,很快获得圆满菩提的境界。(详见颂词2)

3、但愿在生生世世中无勤当中能获得前五种神通永不退失,但愿随时随地唯一利乐一切有情。(详见颂词3)

4、但愿在不损害世间一切常想为非作歹造恶业的愚昧士夫的身体、受用的情况下,恒常以幻化等多种多样的方便顿然使他们弃恶从善。(详见颂词4)

5、但愿恒常成为一切有情随心所欲而受用的种种事物。(详见颂词5)

6、观想“但愿有情相续中的一切罪恶顿时成熟我身;但愿我相续中的所有善根瞬息无余成熟于有情”结合呼气吸气而念诵。(详见颂词6)

7、发愿哪怕仅仅有一个有情尚未解脱而遗留在轮回中,即使自己已经获证断证究竟的无上菩提,也仍旧不舍世间而住世来救度这一个有情。(详见颂词7)

B、上述的积福发愿这一切,以修行自己菩提心的方式所说的福德无量。(详见颂词8)

C、通过教证和理证可以安立上述发愿等的福德无法定量的合理性。(详见颂词9)

三、颂词详解及重难点分析:



颂词1

愿遍诸世界,恐怖之士夫,

听闻我名号,极度畏惧消。

1-1消文释义

住在所有十方世界中的任何人,遭受地震、敌害、病魔、恶趣等恐怖被吓得魂飞魄散、忧心忡忡时,就像圣者观世音菩萨发愿那样,但愿他们一经听闻我名便立即解除恐慌,无所畏惧,安然无恙,得到慰藉。(源自《中观宝鬘论广释》)

1-2名词解释

1、为了这样的意义而回向善根、发愿,从而加持名号也会起到如此的效果。

2、学习大乘佛法,关键是靠发愿的力量。即生中没有证悟大圆满、大手印或者禅宗的明心见性不要紧,但是获得人身、遇到大乘佛法以后,一定要在诸佛菩萨等殊胜对境前发愿:“从现在开始,我要像释迦牟尼佛、文殊菩萨那样,度化天边无际的众生。”

1-3相关教证

关于观世音菩萨的宏愿,《华严经》中说:“三次忆念我名者,愿其于轮回中无所畏惧;若有众生心思外散持受我名,则其不生一切痛苦……”又云:“何者衰时若忆我,彼之衰败我消除,此乃自之初大愿,但愿我具如此果。”

1-4思维讨论

应该以什么样的发心来回向和发愿?

提示:有关经典中均有记载,比如《未生怨王除悔经》中说:无量劫前威严如来出世,一天如来与两位声闻弟子到城里化缘,路上遇到了三个孩子在玩耍。三个小孩看见极为庄严的如来与两位尊者后,生起了很大的欢喜心,把自己玩耍的珍珠璎珞供养了如来与两位尊者。其中一个小孩默默发愿“我将来要与威严如来一样”,另外两个小孩则发愿“我将来要与两位尊者一样”。发愿成佛的孩子经无量劫的菩萨行后,成为释迦牟尼佛,而另两个童子分别成为释迦牟尼佛教下的舍利子和目犍连。

他们发愿的时间是一样的,供品是一样的,但因发心上有很大的差别,一是发愿像如来那样度化无边众生,一是发愿像声闻那样自己远离痛苦,从轮回中获得解脱,结果一者已经成佛了,而另外两位虽已离开了轮回,却连一地菩萨的果位都没得到。世间上也有这种情况,有些人发心很大,所作所为是为了大家的利益,而有些人做什么都是为了自己,一点也不顾及别人,这两种人将来的地位也有天壤之别。(源自《入行论释·善说海》讲解)



颂词2

愿以见忆我,闻名诸众生,

不乱住本性,定得圆菩提,

2-1消文释义

如同见喜菩萨在世尊前请求一样,但愿有朝一日一切众生目视于我,忆念我名,甚至仅仅听闻某某名号,也能令诸有情心的垢染得以清净,满心欢喜、无有烦恼无有烦乱或迷乱,心自然安住本义,踏上无有违缘、顺缘齐全的大乘道,从而很快就获得绝不退转圆满菩提的境界,如同无量光佛昔日成为法藏比丘时在世间自在王如来前发愿一样。(源自《中观宝鬘论广释》)

2-2本颂重点、难点

1、现在,我们对众生喜爱,断除损害,主要唯一利济他们而发愿,将来,当他人看见自己时会立即满怀喜悦之情,因此大有益处。如果一门心思放在一己私利而加害他众,将来谁人也不会喜爱自己,给自他都带来巨大的危害,这是必然规律。

2、依赖于信心的对境——三宝、悲心的对境——众生而积累资粮之后与回向发清净愿相联,这就是大乘道的宗旨。

2-3相关教证

《净愿经》中云:“我昔依生田,以及能仁田,获得诸佛法,无量丰庄稼。”

《菩提心释》中云:“菩提佛心性,善趣与恶趣,二种异熟理,依有情当知。”




颂词3

生生世世中,获得五神通。

愿于诸苍生,恒常行利乐。

3-1消文释义

但愿暂时能实现自他利益必不可缺的神通、神变的行为在生生世世中永不退失,如影随形的前五种神通无勤当中获得。但愿随时随地唯一利乐一切有情,三门勤勤恳恳,恒时精进想方设法行利乐之事。(源自《中观宝鬘论广释》)

3-2本颂重难点

此处“五神通”指六通中的前五种神通,六通指天眼通、天耳通、神境通、宿命通、他心通和漏尽通。比如说,天耳通是能听到十方所有声音,天眼通是能照见十方所有粗细色法,宿命通是能了知自他生生世世轮回流转的过程,神境通是一变成多、多变成一等无碍变化的神通,他心通是能了知其他众生心中的各种心念,漏尽通是有漏障碍灭尽而现前圣者智慧。


上师开示

在念完颂词“生生世世中,获得五神通”之后,上师开示道:

我们要经常发愿:生生世世当中,听到我的名字、想到我、接触我、忆念我,凡是跟我结缘的这些众生,愿他们都获得一切的快乐;愿我生生世世连一个众生的毛孔都不要损害。这里面有二十个颂词的发愿文,还有:愿我们生生世世不要给众生带来恐怖,不要给众生带来威胁,不要给众生带来痛苦——因为我们的有些行为,直接或者间接可能会给众生带来痛苦。

很多人经常讲要孝顺父母,但是现在很多年轻人孝顺父母的时候,方法可能有点不懂,经常按自己的思维方式来教育父母,这是很困难的。父母在这个人生当中已经成了最高的“教育学家”,所以你如果教育他的话,他可能不接受。因为在他的眼里,在他的面前,你永远是他的学生。

我们现在有些孩子稍微有钱、有能力的时候,经常把父母关在自己智慧的圈子里面——你应该这样、你应该这样……但这可能不是办法。应该是让他们晚年的时候过得比较平安、健康、快乐,让他们稍微自由一点,最好是让他学习一些佛法。如果实在不学习佛法,尤其上个世纪的有些人思想比较牢固,他的见解如山王一样,所以你没办法改变的话,也要随缘,不要让他天天痛苦。

所以我看我们很多人,一方面对父母家人比较照顾,但另一方面好像不太会,老是想要教育他们。但是学生永远没办法说服老师的,他的眼里你永远都是——哪怕父母是农民一个字都不认识,你这个孩子是什么博士后,他也一直觉得你是他的学生。这种情况下,我们应该对人随顺。就像《入行论》和这里面发的愿一样,“连一个众生的汗毛孔都不要损害”,这是我们生生世世应该发的一个愿。

我昨天不是讲了吗,我在杭州翻译的无著菩萨的《入菩萨行论·善说海》,当时应该是2005年还是2007年,那个时候翻译的。那里面有几个偈颂非常著名,我们藏传佛教的很多高僧大德都经常念诵。所以我们一定要发愿:凡是对我见闻接触的众生都获得快乐,不要痛苦。




颂词4

愿诸世间界,欲行罪恶者,

悉皆无害心,恒常顿遮止。

4-1消文释义

发愿消除苦害及苦因:一切世间想常常为非作歹造恶业的愚昧士夫,罪大恶极,但愿在不损害他们身体、受用的情况下,恒常以幻化等多种多样的方便顿然使他们弃恶从善。(源自《中观宝鬘论广释》)

4-2教证和公案

1、教证:

《大乘别解脱经》中云:“大菩萨于一切有情作父母想乃至自己想之间,我永不舍弃此等一切有情,我当令此等一切有情脱离不可估量之苦蕴。”

《菩提心释》中云:“利害出生果,如是观察已,彼等一刹那,岂能贪自利?”

2、大悲商主杀短矛黑人的公案:

从前,燃灯佛住世时,释迦牟尼佛转生为一名大悲商主,他和五百商人一起去大海取宝。途中,一个叫短矛黑人、心狠手辣的强盗,混入五百商人的群体中,企图到时候杀人掠财。

当晚,大悲商主梦到海神告诉他:“短矛黑人准备杀这五百商人。这些商人全部是不退转菩萨,如果杀了他们,必将于无量劫身陷地狱,实在可怜!所以,你最好是能想个办法,让他不造这种恶业。”

大悲商主醒后,不禁思维:“如果我杀了短矛黑人,便可避免他堕入地狱。就算我因此而下堕地狱,也是甘心情愿的”这样三思之后,他以非凡的勇气,毅然决然地杀了那个强盗,救护了所有的商人。以此善念,大悲商主非但没有堕入恶趣,反而圆满了七万劫的资粮。

这一公案,表面上看是造了恶业,为什么呢?因为作为菩萨的他,亲手杀了一个人。但实际上,这完全是善法,因为大悲商主根本没有一点自私自利,而且从眼前来看,保护了五百商人的生身性命;从长远而言,把短矛黑人从地狱的痛苦中拯救出来,所以是伟大的善行。(源自《大圆满前行》讲解)

4-3思维讨论

如果有人想:制止罪业时,难免会对他人的身体造成损害,例如大悲尊者杀死持矛者一样。这是否会给众生造成损害了?

尽管如此,但能使之脱离恶趣而转成天人的身份,所以并无相违之处。凭借菩萨的愿力与权巧方便的力量,即便有人以贪嗔来加害自己,也能够直接间接避免,而无不成为利益。王舍城的施主之女因为爱恋欢喜菩萨而命绝身亡,死后转生到天界,后来幸遇世尊及欢喜菩萨而闻法,获得忍位。曾有一位菩萨遭到众多仙人诽谤,他得知后为了拯救他们,于是大显神变,使这些仙人皈入佛门,有许多诸如此类的公案。

声闻并不具备这样的权巧方便,二大尊者(指目犍连和舍利子)明明知道够嘎、乐嘎两位比丘诽谤他们,却没有加以防护而听之任之,结果那两位比丘转生到裂如莲花寒地狱中。(源自《中观宝鬘论广释》)



颂词5

愿如地水火,风药旷野树,

众生于恒常,随意而受用。

5-1消文释义

发愿作为众生的种种生存之因:在世间中,地水火风是有情赖以生存的依处,为众享用,成为受用的来源,世间中天然的各种药材、荒郊野外的种种果树,任人享用,无谁干涉。同样,但愿恒常成为想生存的一切有情无人干预随心所欲而受用的种种事物。(源自《中观宝鬘论广释》)

5-2本颂重难点

1、经中说,声闻果位,谁也不可受用,犹如悬崖边的果树;菩萨犹如四通八达大路边的果树。

2、成办利他的特别方便,愿自他平等相待:但愿一切有情均作我的善友,我如爱自己生身性命般珍惜爱护他们;但愿我为报答众生的恩德如自己的生命般对他们倍加珍重,言听计从。

以上内容源自《中观宝鬘论广释》。

5-3相关教证

《华严经·金刚幢品》中说:“但愿以此善根我为遣除一切苦蕴而成为有情之依处;但愿为解脱一切烦恼而庇护一切有情;但愿为防护畏惧而成为一切有情之依处;但愿为随行诸地而成为一切有情之所依;但愿为得成就及安乐而成为一切有情之援助;但愿为普示无翳之智而成为一切有情之光明;但愿为消除无明黑暗而作为一切有情之明灯……”

《菩提心释》中云:“当以众物悦,应护如自身,有情所不喜,努力弃如毒。”



颂词6

如命爱有情,胜过爱自我,

众罪成熟我,我乐予众生。

6-1消文释义

现在发愿自他交换:随着心中观想“但愿有情相续中的一切罪恶顿时成熟我身;但愿我相续中的所有善根瞬息无余成熟于有情”结合呼气吸气而念诵。(源自《中观宝鬘论广释》)

6-2本颂重难点

自身和他身应该交换,倘若长期去训练串习,实际上也并不困难。

首先要道理上明白,知道执著众生的功德、执著自己的过失,在此基础上,自他交换不是天方夜谭,作为一个薄地凡夫,也可以直接修持的。佛经中说:“是故不论真或假,凡事若经久串习,串习到达圆满时,不思亦能生是心。”不管是任何一件事,真的也好、假的也好,经过长期串习之后,到达圆满境界时,不用故意去思维,这种心也会自然现前的。

我们从无始以来,一直把自己放在第一,众生放在第二。对自己特别执著、爱惜,不管有什么样的快乐,首先要想自己获得,什么样的痛苦不要发生在自己身上,尽量地回避。那么从现在开始,应该互相交换位置,不管是什么样的众生,要像自己一样来保护,对自己则像对众生一样,保护越来越减少。如果不断修持这些窍诀,到了一定的时候,就像高僧大德和成就者一样,菩提心会逐渐达到圆满的。(源自《入行论释·善说海》讲解)

6-3思维讨论

为什么要修自他交换呢?

提示:因为自身的过失很大,无始以来到现在,众生漂泊在轮回中不得解脱,原因就是一直耽执自己、爱惜自己,别人毁谤我、赞叹我,就生起剧烈的嗔恨心和贪心,依靠自身造了很多恶业。上至国与国之间的战争,下至家庭与家庭之间、人与人之间的不和睦,统统是耽著自己所致。因此,《学集论》中说:“谓一切我爱,第一之苦本。”

大家也不妨观察一下,今天如果心里不舒服,是跟别人有关,还是跟自己有关?有些事情好像发生在别人身上,但自己没有去执著分别的话,痛苦也不会出现的。因此一定要记住,自己是一切祸害与痛苦的根源,而他众是一切功德和快乐的来源。为什么这样讲呢?前面也剖析过六波罗蜜多,每个波罗蜜多要圆满的话,一定要依赖众生,假如一个众生也没有,那么六度万行根本没办法行持。因而众生是一切功德的源泉,恰卡瓦格西也说:“自己是一切过失之来源,他人是一切功德之来源。”

明白利他的重要性之后,从现在开始一定要断除我执、帮助众生,也就是“爱他”、“弃我执”。世间上的芸芸众生,每天的所作所为都是维护自己,只要是凡夫人,即使非常了不起的大人物,也是为自己而奋斗的。这种观念,看我们能不能交换一下?若能真的生起帮助众生、利益众生的心,那你可以说是菩萨;假如还是依然执著自己,对众生的事情漠不关心,那大悲菩提心绝对没有真实生起来。(源自《入行论释·善说海》讲解)




颂词7

纵有一含识,未得解脱间,

我虽得佛果,誓愿住三有。

7-1消文释义

如同至尊文殊菩萨的传记中所说一样,发愿乃至有际之间行持他利:乃至一切有情中个别有情,哪怕仅仅有一个尚未解脱而遗留在轮回中,在这期间为了救度这一个有情,即使自己已经获证断证究竟的无上菩提,也仍旧不舍世间而住世,这是一切大慈大悲大圣者的大愿。(源自《中观宝鬘论广释》)

7-2本颂重点、难点

虚空是不能毁灭的无为法,它无处不遍及,既然虚空没有边,虚空所遍及的众生也没有边,依此众生的业和烦恼也无量无边。我们应发愿:乃至虚空存在、众生存在期间,愿我一直住在世间,不希求自己的快乐,而要像“地狱不空,誓不成佛”的地藏王菩萨一样,住于五浊横流的世间中,尽心尽力利益一切有情,遣除他们大大小小的身心痛苦。

若没有先遣除众生的痛苦,如《致弟子书》所说,我们理应深感惭愧。把母亲扔在苦海中,儿子独自享受快乐,纯属不孝之举。同样,我们已发了大乘菩提心,却不顾身处三界火宅中的众生,自己一味贪图清净刹土的快乐,这是不合理的。因此,大家一定要像文殊菩萨、地藏王菩萨那样,哪怕能令一个众生的相续生起一分善根,自己也愿意无量劫安住在轮回中。(源自《入行论释·善说海》讲解)

7-3相关教证

《摄正法经》中说:“菩萨之大悲,一经出口即刻想一切有情证得菩提而并非是为自己。”

《文殊刹土庄严经·文殊因缘品》中写道:“轮回无终了,乃至前之末,期间为利众,当持无量行……”

《妙智请问经》在讲小因成大果的《菩萨善巧方便品》中也云:“善男子,此外,大菩萨善巧方便即于十方世界,感受苦难之所有众生前,菩萨以善巧方便中止彼有情之苦受,‘愿如是彼等众生之彼等苦受皆降临我身,而令彼等众生悉皆安乐’善巧披此铠甲方便。纵出现过失,然而我此生现前下等涅槃则绝非理,故我为成熟众生乃至后世一再流转轮回,不应怯懦,正当流转时应成熟有情,于此过失亦当忏前戒后。为一切有情皆由过失中出离故当说法,若披此盔甲,则出家菩萨纵犯四他胜,然以此善巧方便也得遣除,无有过咎,此乃我说。”


上师开示

在念完颂词“纵有一含识,未得解脱间,我虽得佛果,誓愿住三有。”之后,上师开示道:

这里说:若有一个众生没有得解脱之前,我虽然得到佛果,但我还是发誓愿住在三有当中。这是这里的一个发愿。就像《地藏经》里面讲的:“地狱不空,誓不成佛”,也就是“不为自己得安乐,但愿众生得离苦”,有这样的一种发愿。所以我们也应该经常这样想:只要有一个众生还没有成佛,我始终都不会涅槃。汉地早晚课里面也有像这种方式来发愿的。



颂词8

如是所说福,设若具形色,

尽恒河沙数,世界不能容。

8-1消文释义

上述的积福发愿这一切,以修行自己菩提心的方式所说的福德,假设有形有色,那么尽恒河沙数世界也无法容纳,有过之而无不及,犹如说愿行菩提心的利益无量一样。所以,以无量有情作为对境的无量福德资粮,其果佛陀的功德也无有限量,对此也会更加诚信不移。(源自《中观宝鬘论广释》)

8-2本颂重难点

上述的积福发愿这一切,以修行自己菩提心的方式所说的福德,假设有形有色,那么尽恒河沙数世界也无法容纳,有过之而无不及,犹如说愿行菩提心的利益无量一样。所以,以无量有情作为对境的无量福德资粮,其果佛陀的功德也无有限量,对此也会更加诚信不移。(源自《中观宝鬘论广释》)

8-3思维讨论

有些人怀疑:虽说菩提心有如此殊胜的功德,但这种说法合不合理?真有无量无边的功德吗?

提示:产生这种怀疑的人有两类:一是不信佛教、对佛教不了解的人;另一类是小乘行人,他们对佛陀经历漫长苦行,布施妻子儿女、头目脑髓等难行能行的精神无法接受、无法堪忍,所以不禁怀疑菩提心会不会有如此大的功德。

为了解除后者的疑惑,大慈大悲的佛陀在《妙臂请问经》中专门宣讲了菩提心的无量功德:“众生无边无际,缘无边无际的众生而发这样的愿,功德也无边无际,所以,菩提心具有无量的功德极为合理。”堪布根华在《入菩萨行论讲义》中也以四种不可思议宣说了菩提心功德的合理性,他说:“所缘的众生是无边无际的,能遣除的痛苦是无边无际的,所获佛果的功德是无边无际的,历经的时日是无边无际的,通过这四种无边无际,完全能成立菩提心的功德也是无边无际的。”

我们认为小乘的众生很可怜,实际上我们有时候也很可怜,虽然自称是大乘佛子,但经常对佛教的真实教义生不起信心,我执、法执特别强烈。所以,此处佛陀一方面是针对小乘行人,另一方面也是引导我们这些对佛教不太明白的人趋入大乘。(源自《入行论释·善说海》讲解)




颂词9

彼是世尊说,理由此亦明,

有情界无量,利彼亦复然。

9-1消文释义

因果无量这一点有教证、理证可依。

无量是一切智智佛尊所说,《吉祥施请问经》中广说了菩提心的福德,《三摩地王经》中宣说了慈心的功德,《无尽慧经》中详细说明了波罗蜜多等,无法一一引用这些教证。

理证或依据的推理也可以在此明示,所缘境众生界不可限量,想饶益这一切有情的福德无量,也绝对与众生无量相同。必须这样承认,否则就要承认饶益一个有情不生福德。(源自《中观宝鬘论广释》)

9-2本颂重难点

1、“彼是世尊说”,是以教证安立福德无量的合理性。

2、“有情界无量,利彼亦复然”是以理证安立福德无量的合理性,即由于有情界是无量无边的,那么利益他们而获得的福德也绝对是无量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