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笔记 | 《中观宝鬘论广释》第56课

二、内容归摄(总义):

《中观宝鬘论广释》很快就要学完了,在此首先回顾科判。

中观宝鬘论分四:(一)论名;(二)译礼;(三)论义;(四)末义。

论义分三:(一)入论分支;(二)所说论义;(三)宣说结行。



宣说结行分五:(一)以命喻教诲生起法喜并行持;(二)教诲依止善知识;(三)教诲见行圆满成就胜果;(四)此法不仅于国王亦教诫他众;(五)劝勉国王身体力行。

本节课学习其中前三部分内容,具体如下:(详见科判坐标)

A、教诫国王要如同珍惜自身一样珍惜正法并如法修行,如同恭敬智慧一样恭敬依止智者上师。

1、教诫要如同珍惜自身一样珍惜正法,如果不珍重正法,身体也不会有少许价值。(详见颂词1)

2、教诫依四法因果之理:即要珍重依止正法,要按照法理而修行,要生起智慧与恭敬心,要恭敬依止智者上师。(详见颂词2)

B、宣说上师对我们的利益以及上师的法相,教诫应如何依止上师以及不依上师的过患。

1、教诫理当恭敬依止能给自己带来极大利益的上师,反之,不依上师会导致失坏自己眼前与长远的安乐。(详见颂词3)

2、略说善知识的法相,教诫我们应当寻觅和依止这样的上师并且依教奉行。(详见颂词4)

C、教诲我们应当如理依靠殊胜的方便和智慧圆满成就佛果。

1、真实教诲我们,依靠下文所说的圆满方便可获得佛果。(详见颂词5)

2、分别从广、略和极略三个角度特别教诫能够获得圆满佛果的方便和智慧:

1)教诲我们如何从身语意方面以善巧方便和智慧来决定自己的一切心行。(详见颂词6)

2)从果的角度进行宣说,依靠圆满的方便和智慧可以使身语意的功德稳如须弥山王。(详见颂词7)

3)极略宣说依靠身语意脱离一切过失、富有圣者七财等一切德、作为成办一切有情所有利乐的依处的方便和智慧,可以迅速成就佛果。(详见颂词8)

三、颂词详解及重难点分析:



颂词1

如是我为汝,简要所说法,

你如恒惜身,当以珍爱之。

何者重彼法,实为爱自身,

若需利所爱,彼成法作用。

1-1消文释义

龙猛我从浩瀚如海的经典中撷取出的精华,简明扼要地为国王你宣说了如意宝般的正法,大王你要像世界上最珍爱的生身性命倍加爱惜一样,珍惜爱重这些教言。

如果有人想:珍视身体是理所当然的事,但怎么需要珍惜正法呢?

正是由于珍重正法,才需要修法的所依,自己的身体也就是所珍爱的对象,如果不珍重正法,只是爱惜身体也不会有少许的价值。(源自《中观宝鬘论广释》)

1-2重难点分析

1、珍视不行正法的身体实在无有价值,因为这个身体是相互敌对的四大并存聚合,唯一是痛苦的自性,如同具有四个不和睦的妻子之人永远不会得到应有的承侍与喜悦。我们应当使依靠往昔的善业力而得到如今值遇正法的暇满人身具有意义而行大士道,因为极为难得之故。

如果不具备闻法等,来世显然也得不到善妙的所依身体,即使侥幸得到,也会成为不知取舍的愚者。

2、利益身体只是为了修行正法,而别无其他,圣天论师说:造罪的身体犹如怨敌一般,如果爱惜这样的身体,与恭敬仇人一模一样。

如果珍惜利济身体是为了正法,那么就更应当珍爱正法,前文中所说的增上生决定胜的一切法,尤其是听闻殊胜上师的教言及甚深之法,难之又难,因此要全力以赴闻思修行。

1-3相关教证

《教王经》云:“身如地藏不知足,不净所生不净蕴,病老死等诸苦处,亡后弃身染大地。”

《弥勒经》中说:佛陀出世、获得人身、于佛起信、发菩提心四者俱胝劫也难以获得,为此切莫使闲暇人身无义虚度。

《中观藏论》中云:“具有微妙正法灯,离八无暇此闲暇,当依大士之行为,理当具有真果位。”

经中说:“当于数百劫罕见,此微妙法生欢喜,欲求解脱求功德,切莫寻觅世间事。”

《教王经》中说:“不应为身而哀伤,于此授予薪衣食,为长久利积福德,我之伴侣唯善恶。”

1-4思维讨论

既然身体是苦聚,是不是应舍弃远离它呢?

提示:这种想法肯定是错误的,只有外道中才有自杀舍身以求生天的做法,而在内道中,教主大德们严禁修行人对身体作无义的损害。《中观四百论》云:“虽见身如怨,然应保护身,具戒久存活,能作大福德。”虽然见身犹如怨仇是众苦之源,然而也应加以保护,因为此身如果具足律仪长久存活,依靠它能作广大的福德资粮。

有漏的身体内有风胆涎四百零四种疾病的逼恼,外有刀杖兵器的击打、寒暑的侵袭等等无量损恼,它实际上是众苦的源泉,如果不是它拖累,人们就不会有那么多苦恼。所以有智者见身,如同专门给自己带来损害的怨敌一般,是苦源,是苦蕴,是苦器,不应对它执著。但是,这种认识只是一方面,从另一方面而言,智者们对身体也会加以合理保护,不让它无义地受损伤。对修行者而言,身体也是解脱道上必不可少的工具,依靠暇满人身,守持清净律仪,这样的身体若能长久存活,就可以广行善法,积聚起广大的福德资粮。佛陀在《三昧王经》中说过:“经恒沙数劫,无量诸佛前,供养诸幢幡,灯鬘饮食等;若于正法坏,佛教将灭时,日夜持一戒,其福胜于彼。”在末法时代,持守一条戒律一昼夜,其功德也不可思议,但只有依靠暇满人身,才有机会积累这不可思议的功德。因而智者们既了知身体有害的一面,也了知身体有益的一面,古德云:“此身行善即是解脱舟,此身造恶便是轮回锚,此身一切善恶之奴仆。”为了让身体能长久行持善法,理应断除各种非理损害,而对其善加保护。上一品无常的教诫,是让人明白身体有害的一面,使人舍离对它的非理贪著;而此处的教言,是让修行人断除轻贱身体的心念,虽视身如仇,亦应善加驾御保护,使之成为修习善法的工具,这才是合理的态度。(源自上师《四百论广释》)



颂词2

故如己依法,如法而修行,

如行依智慧,如慧依智者。

2-1消文释义

身体与正法同样要珍惜,所以要像自身一样珍重依止正法,正法依赖于如理修行,因此要按照法理而修行,而如理修行依赖于智慧,为此理当像如理修行正法一样,生起智慧与恭敬心。而要生起智慧又依赖于善知识,因此,应当像恭敬智慧一样恭敬依止智者上师,务必要修学以上四法。(源自《中观宝鬘论广释》)

2-2重难点分析

四法因果之理:1)珍重依止正法;2)正法依赖于如理修行;3)如理修行依赖于智慧;4)生起智慧又依赖于善知识。由此了知,依止正法修行最初要依赖于善知识。

依止善知识也是要生起智慧,由智慧中就可以实现一切愿望,应当像恭敬智慧一样恭敬依止智者上师,龙树菩萨因此接着(颂词3和颂词4)教诲我们应该依止善知识。

2-3相关教证

马鸣阿阇黎亲言:“唯一精进徒劳已,智慧伴转成大义。”

《般若摄颂》中云:“贤善弟子敬上师,恒常当依诸智师,善巧功德由彼生,宣说智慧波罗蜜。”



颂词3

清净慈具慧,由辩利益说,

谁虑己恶劣,彼亦毁自利。

3-1消文释义

作为真正渴求正法的人,在自然而然值遇胜任宣说取舍的上师时,理应喜出望外、毕恭毕敬而依止。这样的上师不是为了谋求名闻利养等,无有贪等垢染,德行圣洁,慈爱弟子,智慧高超,无所不知,有能力依靠观待、法尔、作用、证成四种道理的辩才,通过问答的方式为一切所化众生宣讲。依靠对法无碍的辩才而大有利益地宣说取舍善恶。

作为所化弟子,如果担忧自己种姓下贱、一贫如洗、相貌丑陋等而舍弃正法,或者诋毁上师等由宿业或偶然的因缘所致而感到羞愧,害怕,由此势必会导致失坏眼前与长远的安乐,以此障碍也会毁灭自利,所以务必要毫不迟疑地恭敬依止上师。(源自《中观宝鬘论广释》)

3-2重难点分析

本颂词分为二层意思,“清净慈具慧,由辩利益说”,宣说上师是如何利益弟子的。“谁虑己恶劣,彼亦毁自利”,宣说不依上师的过患。

3-3思维讨论

何为四种理?

提示:在衡量任何一个物体时,可以从它的本体、因、果三个方面进行观察,比如在胜义中,对某一事物的因、果、本体,可以通过金刚屑因、离一多因、缘起因等进行观察;在名言中,对因、果、本体三者分别用作用理、观待理和法尔理进行观察,另外还有证成理(证成理即依现量和比量来证成,其中明显部分依靠现量,隐蔽部分依靠比量。所谓的现量、比量以及其他理实际都可以包括在法尔理当中),这四种理是抉择任何一个法必不可少的一种真理。就如同称量某一个物品的时候,没有秤杆是不行的;要量布的时候没有尺子不行一样。观察因和果所摄的一切万法时,必须依靠上述几种量。

那么,第一个作用理是怎样的呢?这是从因来讲的。依靠因的作用必定会产生它的果,就叫做作用理。比如青稞或者麦子,依靠它的因——种子的作用力,可以产生后面的果实,因此称之为作用理。什么是观待理呢?所产生的绿色苗芽,必须观待或依赖于它的因,这叫做观待理。所谓的法尔理,就是依靠因一定会产生果,果必定要观待它的因,这就是事物的一种本性或者规律。上述抉择因、果、体三者的道理极其合理,就叫做证成理。(源自上师《中观庄严论释》讲解)



颂词4

善知识法相,略说当了知,

知足悲具戒,有除烦恼慧,

彼等若教诲,汝应知恭敬。

4-1消文释义

那么,真正的善知识到底该是怎样的呢?

关于善知识的法相,略而言之就是下面所说的这些,请原原本本了解。也就是说,不求名闻利养,知足少欲,有自代他苦的强烈悲心,具备严禁恶行、摄集善法、饶益有情三戒,并且拥有遣除弟子相续烦恼的闻思修慧。我们应当百般寻觅、以三喜依止这样的上师。如果这些上师对你谆谆教诲,你要明确了知,恭敬实行。(源自《中观宝鬘论广释》)

4-2重难点分析

上师善知识的法相,《前行引导文》中“依止上师”部分有详细宣说,请参阅。

4-3相关教证

《般若摄颂》中云:“一切佛法依上师,功德胜主佛所说。”

《三摩地王经》云:“恒常随观佛陀教,永远莫依罪恶友,广依贤善之友伴……”


上师开示

上师在念完颂词“知足悲具戒,有除烦恼慧”之后开示道:

《中观宝鬘论》当中讲了善知识的相,略微地宣说了四种。哪四种相呢?“知足悲具戒,有除烦恼慧。”也就是说,选择上师也要有条件。

现在在网络上很多方面大家都很注意的,依止上师也是同样。如果你听到说:“哦,这个上师前世是什么什么。”(也不一定就是你应依止的上师,)其实佛经里面并没有讲(通过)观察上师的前世来找今世的上师,佛经里面(关于上师)的要求讲得很清楚。

这里也讲了上师的几种条件:第一个条件是,上师不应该是贪得无厌的,应该知足少欲。并不是要化缘多少多少,一定要黄金来做什么,这个不一定的。真正的善知识是知足少欲的,这是第一个条件。第二个条件,不管是菩萨戒、别解脱戒、密乘戒,上师要戒律清净。第三个条件,对众生具有慈悲心。对众生一定是悲悯的,包括对身边的人,对家人。第四个是最根本的,就是有断除烦恼的智慧。这四个是龙猛菩萨给大家说的善知识的法相。如果是具有这四种条件的上师,那你就可以恭敬依止;如果不具足就不行的。

《入菩萨行论》里面讲的你们可能也记得吧?上师的法相有两个,一个是要精通大乘佛法,第二个就是不舍弃众生。这些你们要记住。今天学这部论,大家至少也要懂一些;如果什么也不懂,虽然听传承有听传承的功德,但是也不行的。如果你懂得这一点,以后你选择善知识、选择上师的时候,就要看看他具不具足“知足少欲”的功德?具不具足“清净戒律”的功德?具不具足“慈悲心”的功德?具不具足断除烦恼的“智慧”?这个更重要。其他事情的话,上师也解决不了。(比如要求)“给我打个卦,上师!”其实打卦的话,自己也可以打;算命的话,自己也可以算。现在有很多算命师,网上也有很多。但是最根本的,就是要遣除烦恼的智慧,要对众生真的具有慈悲心,还有知足少欲和清净戒律……

以后我如果遇到谁问:“你听过《中观宝鬘论》没有?”“听过。”“那听过的话,《中观宝鬘论》里讲善知识的相有几条?哪几条?”我要问的。有些人可能就说:“没有听过,没有听过。不好意思,当时因为我工作上有事情,正好出差。”(众笑)其实明明是在现场。到时会不会这样说?不知道。

善知识的相,寂天菩萨就是讲了这些。按照《十法经》《十地经》里面讲的话,比如说由鸳鸯可以推知这个地方有水,由烟来推知有火;那么,菩萨是由他的相来知道的。(上师仁波切念藏文偈颂)前段时间,我把藏文的教证,用汉文《大藏经》里面汉传佛教的翻译来对照,汉文里面也是讲《大乘十法经》。

那么谁是善知识呢?从他心的柔软、知足、智慧,这些可以观察。虽然我们没有他心通,但是也基本上能观察。我们在企业里面评选人员的话,也是要观察的。昨天我不是讲了巴菲特选人、用人的四种相吗,那么我们要依止一个善知识的时候,首先自己应该像特务一样去慢慢观察,从侧面了解、正面了解,从很多方面去了解。如果你真的依止了,那以后不管怎么样,不要换来换去。

有些人三年当中依止这个,再三年当中依止那个,这样的话,我们人生很短暂的,来不及换很多次了。所以真的遇到一个善知识,最好终生当中,没有必要换来换去。而且你换的话也是不如法、不合理的。这不像我们世间的朋友,喜欢的时候就在一起,不喜欢的时候就把他扔掉,噗!就这样。(众笑)这样可以的。但是也可能不行的啊!佛法的方式跟世间法有些地方是不相同的。




颂词5

依此圆满规,成就最胜果。

5-1消文释义

要想达到所求的目的,通达如理实修下文中所说的无倒教言法规的圆满方便,便可获得一切成就之最——能成办一切利益的佛果。(源自《中观宝鬘论广释》)

5-2科判分析

颂词5至颂词8属于“教诲见行圆满成就胜果”科判.

龙树菩萨前面首先宣说了佛果的无量功德,使我们对果位产生兴趣,由此一来对下面将要宣说的成佛之因(见行)也就不会有怯懦。颂词6、颂词7和颂词8分别从广见行、略见行和极略见行的角度特别教诫圆满佛果应行的方便和智慧。



颂词6

于众实柔语,安详具威严,

具理不轻毁,自在善妙言。

善调离随眠,庄严心寂静,

无掉不拖延,无谄决定行。

6-1消文释义

作者教诲道:对于一切有情说话应当温文尔雅,无有虚谈妄言,杜绝伤人的粗语,如果与谁交往,要给人一种舒适安全感,神情安详,宁静和蔼,这是成为福德之因的身语威仪,不论对谁也好,在别人面前不要将自己暴露无遗,要威严可畏,深不可测。对于堪为法器品行贤良的眷属次第说法,对他众不可轻凌藐视,要善加摄受。当五根趋入对境时,不可放逸无度随烦恼而转,要具备自我控制的正知正念,在此由于智慧锐利故解释谓为“自在”也是妥当的。如云:“对于讲经说法等要详察细审才出口,并非不经观察。”不是不经观察的草率言词而要具有实义。有些人表面上说的仁慈语言也是杂有过失的,因此应当说不杂过失的善妙之语。

无有嗔恨善于调伏内心,经过观察彻底断除所有怀恨等随眠,以慷慨布施的福德使得自己庄严无比,内心的分别妄念自然息灭。不存在心思旁骛的掉举,无有反复无常的现象,因而稳重坚定,做事不拖泥带水,始终坚持不懈,因此从不拖延。对于他众不怀欺惑之心,为此说无谄,心聪智明,以善巧方便而决定一切事。这些出自于《慧海请问经》等。(源自《中观宝鬘论广释》)

6-2重难点分析

本颂是“特别教诫”中的广见行,龙树菩萨从身、语、意三个方面详细地教诫我们应该如何以善巧方便决定一切事。

6-3相关教证

《三摩地王经》中云:“无散极温和,适度动听语,引导具缘士,堪受亦生起。”



颂词7

决定如满月,光彩如秋日,

深沉如大海,坚固如须弥。

7-1消文释义

以慈悲菩提心等来使内心纯熟,如同秋季的满月一般,寂静调伏,以慈爱众生、善巧方便决定令人见而生喜。犹如秋天的太阳光芒万丈一般,威光耀眼,并现前证悟二无我的胜义菩提心。由于远离障碍之云,从而具足遣除他众愚痴的威力。

由于方便智慧圆满而拥有他心无法容纳、甚深如海的功德藏,借助精进及禅定等力量,身语意的功德一成不变稳如山王,谁也无法转变。(源自《中观宝鬘论广释》)

7-2重难点分析

本颂以秋季的满月比喻慈悲菩提心纯熟的内心,以慈爱众生、善巧方便而决定令人见而生喜;以秋天的太阳比喻远离障碍之云的胜义菩提心,具有遣除他众愚痴的威力。

7-3相关教证

《月灯经》中云:“含笑调柔如满月,于诸长辈及新生,恒常诚实而言说,温存无有我慢心。”

《妙臂经》中云:“具有贪等烦恼聚,普称内心乃轮回,解脱惑如水晶月,尽越有海之边际。”

《经庄严论》中云:“恶朋及重苦,闻深不能退,譬如螽翅风,不动须弥海。”



颂词8

脱离诸过咎,严饰诸功德,

有情生存因,成就遍知果。

8-1消文释义

简略而言,身语意脱离贪等一切过失,富有严饰圣者七财等一切德,以善巧方便的愿力作为成办一切有情所有利乐的依处或者生存因。依靠这样的方便与智慧迅速成为遍知果位。(源自《中观宝鬘论广释》)

8-2重难点分析

本颂宣说了圆满成就胜果的极略见行:即由三种因(“脱离诸过咎,严饰诸功德,有情生存因”)“成就遍知果”。

8-3相关教证

《无尽慧经》中说:“我此身决定行一切有情之事,譬如,地界等四大种,此等作为种种门,种种差别、种种所缘、种种资具、种种受用,令其近享用、全享用,如是我四大聚合之此身种种门、种种差别……种种受用,广为一切有情之生存因。”

8-4延伸法义

何为圣者七财?

佛陀在《宝积经》《长阿含经》等经典中,都讲到了圣者拥有的“圣者七财”。为什么叫做“财”呢?因为对财富人人都喜欢,渴望从中获得快乐,同样,圣者对这七种法也很喜欢,能从中获得快乐,故称为“圣者七财”。凡夫人对有漏的财富非常重视,成天惦记着自己的吃穿、钱财、房子、轿车,而圣者认为对水泡般的身体进行保养不是特别重要,他最关心的是生生世世能带来快乐的财富,这就是圣者七财。

一、信心财:对上师、三宝、因果、四谛等有坚定不移的信任感,觉得“三宝真的存在”、“莲花生大士不是一般人”、“释迦牟尼佛不是普通的王子,他是智慧尊者”,而不是认为“莲花生大士是个老头子”、“释迦牟尼佛是个比丘”,把圣尊看作平凡人,这个过失非常大。当你观想他们的形象时,应该有无比的恭敬心,这叫做信心。

二、持戒财:持戒是一切功德的根本。现在菩提学会的人比较多,希望大家至少要受皈依三宝的戒,然后根据自己的力量,受一分戒或者多分戒。每个人还是要受一些戒律,这样才能具足菩提心等上上功德。

三、多闻财:多闻的不是世间各种杂论,而是对与解脱有关的四谛等广闻博学。

四、布施财:指发放自己的身体、财物。

五、观待自己无垢的知惭财。

六、观待他人的有愧财。

七、智慧财。

这七种法,唯有圣者才真正拥有,凡夫人只能相似具足。我们作为希求解脱者,应当尽量具足圣者七财。(源自上师《亲友书讲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