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笔记 | 《中观宝鬘论广释》第57课

二、内容归摄(总义):

本篇是这次学习《中观宝鬘论颂》的最后一篇笔记。


《中观宝鬘论颂》主要宣讲世俗谛中取舍因果的方法以及胜义谛中无我空性的道理,既是中观论典,又是指导在家人取舍因果的殊胜佛法,也是劝告出家人行持善法的窍诀。分为五品:第一品,别说因果;第二品,轮番说因果;第三品,积菩提资;第四品,国王行为;第五品,僧俗学处。


我们主要依据《中观宝鬘论广释》(喇拉曲智仁波切著,索达吉堪布译)来学习本论。


中观宝鬘论分四:(一)论名;(二)译礼;(三)论义;(四)末义。

论义分三:(一)入论分支;(二)所说论义;(三)宣说结行。



宣说结行分五:(一)以命喻教诲生起法喜并行持;(二)教诲依止善知识;(三)教诲见行圆满成就胜果;(四)此法不仅于国王亦教诫他众;(五)劝勉国王身体力行。

本节课学习“宣说结行”中后两部分内容和总科判的“末义”部分,具体如下:(详见科判坐标)

A、本论所说的教言不单单是为国王一人所说,其余众生也应如理如实修行本论所说的正道。(详见颂词1)

B、劝勉国王应该身体力行。

1、劝勉国王对本论所宣说的修行次第教言理当每日思维修行。(详见颂词2)

2、以结尾的方式将本论的主要内容归纳为八种主要功德加以教诫。(详见颂词3)

C、末义:说明本论由谁所造和由谁所译。

三、颂词详解及重难点分析:



颂词1

此法非独为,国王一人说,

亦欲如应利,其余众生说。

1-1消文释义

此处所说的教言《宝鬘论》这一法门不单单是为了国王一人所说,一方面讲述了任命执行国王各项事宜的人员等,一方面也想不同程度地利益其余在家出家的有情,依靠清净的意乐而阐明。因此,所有其余众生也应当如理如法实地修行本论中所说的增上生与决定胜之一切正道。(源自《中观宝鬘论广释》)

1-2延伸内容

龙猛菩萨(龙树菩萨)与乐行国王的因缘。

印度佛教史记载:为了利益更多所化众生,龙猛菩萨曾前往北俱卢洲,路上遇到一个孩童,尊者凭手纹而授记他将来会成为大国王。当北俱卢洲调化众生的事业圆满,尊者重返故土时,这名孩童已当上了国王,即是乐行国王。

乐行国王迎请尊者到皇宫中受供,尊者在那里住了三年,尽心尽力地广弘佛法,饶益无量有情。

离开乐行国王的皇宫后,龙猛菩萨长期住在印度南方,之后他通过书信的方式,给乐行国王传授了两大教言:一是《中观宝鬘论》,二是《亲友书》。(源自上师《亲友书讲记》)


上师开示

在念完颂词“此法非独为,国王一人说,亦欲如应利,其余众生说”之后,上师开示道:

这个《中观宝鬘论》,并不是独一无二给国王说的,而是对其他众生也有利。不管是当时也好,将来也好,对其他众生有利的话,龙猛菩萨说“亦欲如应利,其余众生说”,就是跟其他众生也有必要说的。就像现在世间一些领导的精神,他当时也是在少部分人当中讲的,但是所有人都可以学习。同样的,龙猛菩萨的这些观点,当时是给乐行王讲的,但是后来一直到现在,我们都要学习。

我们学院当中,以前很多法师都讲过,非常非常有帮助。现在世间大多数人,对决定胜和增上生都不懂。有些人太高了,一点基础都没有,直接就要讲空性、讲禅宗、讲大圆满等等;有些的话,始终就建立在一种人间佛法上,对空性、对解脱、对菩提心,这些方面都不敢爬上去。应该从两方面,智慧和福德要双运,这很有必要。




颂词2

为令自他众,成就正等觉,

国王于此论,日日当思维。

2-1消文释义

此论为了自他一切有情无余成就究竟真实圆满大菩提果位而造,因此国王,对于增上生决定胜如何修行次第的这一教言,不要束之高阁,理所应当如同穷人得宝藏般每日念念不忘思维修行。(源自《中观宝鬘论广释》)

2-2重难点分析

龙树菩萨教诫国王“平时理当思维论义”,喇拉曲智仁波切在《中观宝鬘论广释》中用三个例子和一个教证来说明如此行持的必要性:

1、清晨听闻时就像太阳升起一般,似乎心里一清二楚,如熊熊烈火,但如果没有实地修持而融入相续,没过多久便如日落西山般忘得一干二净,结果所断的黑暗会再度笼罩。

2、《劝发胜心经》中说跟随词句的理解如同咀嚼树皮一般,而深思意义就像真正感受到树的营养味道一样。同样,聋子弹奏乐器,他人虽然能听到,可是其本人却全然不闻,不修法也与之相同。

3、《华严经》中也用不饮水就无法解渴的比喻来说明未修行的后果。

4、《三摩地王经》中云:“我说极其善妙法,汝听若未如理修,犹如患者持药囊,自之疾病无法愈。”

2-3相关教证

《文殊根本续》中云:“一切诸宗派,佛说解脱因,密宗成就因,乃我本身造。”

2-4思维讨论

为什么说龙树菩萨的所有中观论典均是在大悲心的驱使下,普遍教诲一切有情?

原因是:所有众生都具有如来藏,究竟所得唯有无上菩提,关于这一点许多经中均有宣说,并且本论前文中也稍加作了阐述。

大乘道的所诠精华见解,就是证悟二无我的空性大悲藏,而行为则包括波罗蜜多及回向等。由于需要依靠二大资粮来断除二障及习气,故而在增上生品中详细讲解了实执法与补特伽罗的过患,尤其俱生我执是轮回的根本,如果没有断除俱生我执,就连暂时的解脱也无法获得,更不必说遍知佛果了。为此才一再宣说了它的过患,这是就一般情况而言。

特殊情况,对于欲求殊胜解脱——遍知佛果者,教诲归纳大乘究竟道果而加以修行,而对下等求解脱的声缘种姓者相应宣说各自的道果,它的道实际上也不是大乘以外的,因此建立整个大乘都是佛语,从而制止那些声闻部诽谤大乘,令他们生起信心。对于小士道平凡种姓授予暂时的人天之因——增上生法。(源自《中观宝鬘论广释》)



颂词3

持戒敬上师,安忍无嫉妒,

离悭无所求,具足利他财。

利济贫困者,胜摄弃非胜,

恒常持正法,为得大菩提。

3-1消文释义

本颂将论义的主要内容概括为八种功德以结尾的方式加以教诫:

1、“持戒”,护持断除十不善及从属的戒律。

2、“敬上师”,以三欢喜恭敬依止正道的真商主——殊胜上师。

3、“安忍”,具有不被损害、痛苦等扰乱相续的安忍。

4、“无嫉妒”,无论见到他人何等圆满,也不会有强烈的嫉妒心。

5、“离悭无所求”,远离难以割舍资具的吝啬,从不希求回报异熟果。

6、“具足利他财”,并非是为自利而积蓄财产,拥有的是利他之财。

7、“利济贫困者”,经过一番观察而对那些缺乏饮食资具等的人们,以必需品予以利济,这与声闻比丘的资具加持“是自己或道友”的情况截然不同,菩萨不仅已避免依靠出家资具的堕罪,而且是在积累大福德资粮;“胜摄弃非胜”,道的违缘与顺缘友伴的取舍:蒙受上师或阿阇黎等殊胜大德亲自摄受,恒常形影不离。“非胜”是指耽著轮回、唯一追求世间八法、见行颠倒的恶友恶知识,他们就是佛教的盗匪,要拒之千里。

8、“恒常持正法,为得大菩提”,随后,所做究竟之事就是大德的所为,归纳而言,即应当无余听闻诸佛的教法与证法,全面受持,并弘传于他众,这样做的目的就是为了利他而获得究竟的大菩提果。

凡是追求这两种大利的具缘者务必恒常精进,大菩提是成办二利之果,其因就是地道的所有妙法。(源自《中观宝鬘论广释》)

3-2重难点分析

1、本颂为《中观宝鬘论颂》的最后一个颂词,龙树菩萨在此归纳了八种功德加以教诫。

2、我们既要有智慧,也要有静虑为主的其他福德。上师如意宝经常教诫,通过闻思修行一定要有空性的见解,同时对世俗的善根,比如磕头、念咒语、转绕佛塔等也不能舍弃,福慧要双修,不能偏堕。倘若只有福德而没有智慧,或者只有智慧而没有福德,都是不能成佛的。龙猛菩萨在《大智度论》中云:“修慧不修福,罗汉托空钵;修福不修慧,大象披璎珞。”曾经在迦叶佛时有两兄弟,一个特别爱修福报,一个特别求空性智慧。后来在释迦佛教法下,修福报的人转生为一头大象,由于出征时很有能力,国王对它极其喜爱,用各种金银珠宝装饰其全身,但是大象太笨了,有多少珠宝也没办法享用。而只强调空性智慧的人,在释迦佛座下证得阿罗汉果,但因为前世没有积累过福报,到城市里化缘时无人供养,经常是空钵而回。有一次他想:“我连这个大象的福报都没有,这是什么原因呢?”他用神通一观察,才知道这是他们两兄弟偏重福报和偏重智慧的结果。

所以在修行的过程中,福德不能放弃,智慧也不能放弃。有些居士真的有这个毛病,只要是供灯、布施、磕头,积累世俗的善根,他就非常重视,但是闻思修行、求智慧、观空性,他就躲得远远的。虽然每个人的智慧有限,对空性全部通达无碍的话,不要说是初学者,就连我们学了这么多年的人,都有一定的困难。但是两方面都不能舍弃,这是相当重要的!(源自上师《入行论释·善说海》讲解)

3-3相关教证

《菩萨别解脱经》中云:“舍利子,此外,菩萨于诸法作他所想,微物亦不取,何以故?从近取即所弃……舍弃身体。”

马鸣阿阇黎亲言:“何者贪著诸财物,未生殊胜菩提心,胜心不与过同住,犹如大海不存尸。”

《宝积经》中云:“当依说法善知识,何时亦莫依恶友,具足戒律多闻者,了知胜义之一边。”

《念住经》中云:“听传妙法已,弘扬修智者,诣至无老死,至高无上处。”

经中说,在讲闻妙法时,甚至仅仅迈出一步,乃至呼吸之间受持妙法功德也是无量无边。这也是菩萨愿力的核心所在。

以上教王中观宝鬘论中,宣说在家出家之学处第五品释终。



末义

由谁所造

《教王宝鬘论》,是开显一切妙法之精华义、圆满诠解本师佛陀显密所摄之教、诸多经续中授记的阿阇黎大尊者吉祥怙主、成就金刚乘殊胜禁行的圣者龙树菩萨撰著圆满。

释疑:有些智者认为此论应放在《教言集》当中,而不能算在《中观正理集》之列;有些论师则将此论列为《中观六论》之一。本来,中观与教言并不相违,主要是针对国王宣说二规的取舍。不单单是讲述君主法规,也详细说明了甚深的二无我并涉及到了《十地经》等中所说的许多内容。因此,正如《入中论》一样,纳入《中观论》之列而算在《中观理集六论》中,如同《显句论》的结尾将此论也算在其中一样。

介绍作者

佛教历史上,龙猛菩萨(即龙树菩萨)是公认的登地菩萨,佛陀在《楞伽经》中亲自授记:“南方碑达国,有吉祥比丘,其名呼曰龙,能破有无边。”意即南方碑达国(南方碑达国,即现在的印度南方。)有一位吉祥比丘,名叫龙猛,在佛陀涅槃之后,佛教内部产生争论时,他站出来弘扬大乘中观,破除有边与无边,诠释般若波罗蜜多法门。在《大鼓经》《大云经》《文殊根本续》等大乘经续中,对龙猛菩萨也有明显的授记,有些说他是一地菩萨,有些说是七地菩萨,有些甚至说获得了佛果。藏传佛教中他被喻为“二胜六庄严”之一,汉传佛教中他被八大宗派(禅宗、净土宗、密宗、唯识(法相)宗、天台宗、华严宗、三论宗、成实宗。)奉为开山始祖,这样的大菩萨、大圣者,佛教徒没有一个不承认。

《大唐西域记》中说,当时龙猛菩萨令佛法越来越兴盛,魔王波旬极度不安,投生为乐行王的儿子——具力太子,为了获得王位,跟母亲商量要害死龙猛菩萨。他来到菩萨前面,说自己不幸得了一种病,非人脑不能医治,求菩萨布施自己的头颅。龙猛菩萨心想:“往昔佛陀无数次布施自己的身体,如今我遇到这样的对境,也应当满足他的心愿。”于是随手取一根吉祥草,吹口气化作利剑,把头割了下来,以此而示现圆寂。

《前行》里面也说,乐行王子向龙猛菩萨索要头颅,菩萨爽快地答应了。太子奋力挥起宝剑,可好像斩虚空一样,根本无法伤害菩萨。菩萨告诉他:“我五百世前就彻底清净了兵器砍割的异熟果报,所以用兵器无法砍断我的头。但我曾经割吉祥草时杀害小虫的宿业没有偿还,你用吉祥草可以割断我的头。”太子依言照办,头颅当下落地,菩萨趋入寂灭,往生极乐世界。

王子担心头颅会重新复原,便将其扔到了一由旬以外的地方。由于菩萨对地水火风已获自在,所以身体与头部变成两座大山。不过更奇妙的是,随着岁月的递增,二者之间的距离一步步缩短,等到将来两山接触之时,龙猛菩萨将重入此身体,再次弘扬大乘般若法门。

龙猛菩萨的殊胜教言,大家有机会学习,确确实实非常有福报。现在邪说层出不穷,邪恶势力也十分强大,在暗无天日的世间上,我们得到人身、值遇佛法,并能听闻佛陀亲自授记的龙猛菩萨之教言,是多生累劫的善根福德,理应值得珍惜。(源自上师《亲友书讲记》)

由谁所译

由教法前弘时期法王梵天花(指国王赤松德赞)的发愿力,住于佛地的莲花生大士等若干成就者上师及众多班智达出世后,使得雪域显密正法的朝阳冉冉升起,印度堪布布雅嘎绕札巴及雪域唯一明目藏地的化身译师噶、焦、祥三位当中的噶瓦拜则由梵语翻译成藏语并校正审订。后来,印度堪布谢嘎那嘎瓦玛、藏地宁玛派大译师僧人巴仓·尼玛札巴结合印度三个版本,根据圣者龙猛师徒不共意趣再次翻译校勘审订。前面的译本多数保留邬金与汉地等各自的方言,而在藏语上运用起来极不方便,(后面的译本)遵照金刚手化身大尊主国王赤热巴坚的指令而相合西藏语言翻译,不是以直译为主,而是意译,因此行文鲜明、突出意义为一大特点。可以肯定,先前的译师们全是住地菩萨,因为《无垢光》教证中已明确指出他们是所有佛典的结集者。

以上内容源自《中观宝鬘论广释》。


至此,我们圆满了《中观宝鬘论颂》全论的学习。在撰写学习笔记的过程中,主要参考和引用了上师仁波切在各种场合宣讲的教言,希望能对诸位道友们学习《中观宝鬘论颂》起到点滴帮助。


由于我们智慧浅薄,倘若《学习笔记》词句或者内容上有任何错误,在此诚心诚意地在诸佛菩萨、空行护法、传承上师及诸位道友面前忏悔,恳请予以宽恕。


下面引用上师在《前行引导文》讲解中的教言作为本论学习笔记的结尾:

最后,再次特别地感谢:对我们讲闻佛法给予加持的所有三根本、护法神、天尊、地神,以及肉眼见不到的众多非人等各类有情!

同时,以此讲闻圆满的善根,回向于一切众生,愿他们真正生起菩提心,依靠传承上师们的加持,获得暂时的安乐与究竟的解脱!

并回向于现今正住世的所有高僧大德,愿他们长久住世、广转法轮!

愿佛法的甘露传遍于全世界!

愿无量无边的众生真正得到解脱!


文殊师利勇猛智 普贤慧行亦复然

我今回向诸善根 随彼一切常修学

三世诸佛所称叹 如是最胜诸大愿

我今回向诸善根 为得普贤殊胜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