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笔记 | 《中观宝鬘论广释》第5课

一、科判坐标


二、内容归摄(总义):

本课继续学习第一品《别说因果》,前面学习了世俗谛中取舍因果的方法,从本节课开始学习胜义谛中无我空性的道理(决定胜之因果)。

首先略说佛陀所说空性之法,从凡圣对空性智慧不同态度的角度突显空性法门的殊胜性。接着分析凡愚畏惧空性的原因是因为我执与我所执,并建立我执与我所执为虚妄的见解。

本节课所学习内容分为两部分:


A、对空性智慧,凡夫和圣者有生畏与否的差别

1、无我智慧等决定胜之法微妙深奥,薄地凡夫愚者听闻后会心生畏惧(详见颂词1)。

2、错将空性理解成什么都不存在,愚者因此畏惧空性;已经通达中观道精髓的智者则无所畏惧(详见颂词2)。

3、我执与我所执是凡夫畏惧空性法门的原因。因此,佛陀为利众才于一切了义经中广说空性(详见颂词3)。


B、建立我执与我所执为虚妄的见解

1、我和我所是虚妄的迷现,因为彻知实相的圣者所见前没有出现我和我所的缘故;由我执烦恼所生的诸蕴也是虚妄的,因为虚妄的因中不具备产生真实果的能力(详见颂词4)。

2、了知诸蕴不实有之后,通过进一步修行生起无我智慧,就可断除我执与我所执,后世的苦蕴也将永远不会产生,从而得到解脱(详见颂词5)。

三、颂词详解及重难点分析:


颂词1

决定胜诸法,深奥微妙现,

寡闻之凡愚,生畏佛所说。

1-1消文释义

证悟无我智慧所缘的人无我与法无我这些决定胜之法,由于其他一般平凡之士与名言之识难得通达,故称微妙;由于难测其堂奥,故为深奥,在智者前才明然呈现。作为不具备修行深广缘起真如的薄地凡夫愚者来说,会惊惶失措、恐慌不已,这是如来亲口宣说的。(源自《中观宝鬘论广释》)

1-2本颂重点、难点

重点1:“佛所说”,作为佛陀授记的登地菩萨,龙树菩萨也是严格按照佛陀所说来造论,一方面可以增上我们对本论的信心,另一方面也是给我们示现依教奉行。

重点2:根据教证“不知无怖畏,遍知亦复然,定由少分知,而生于怖畏。”分析畏惧空性者的情况,并增上自己对了达空性智慧的信心。

怖畏空性深法者,不会是那些对空性甘露法全然无有了知的愚夫异生,比如一些不知利害取舍的愚笨牧童,即使上百次听到空性法,也不会生起怖畏分别。那些通过如法闻思修习,已经完全了知证悟空性的智者或者对空性生起了坚定信心的人也决不会生起畏惧心。

排除了不知与全知等士夫后,便可决定了知,对空性生畏惧者,一定是那些处在不知与全知中间的人,即一知半解,又不求上进的劣根者。

可以现见有许多人刚刚遇到佛法时,对般若深法一无所知,故无有任何分别怖畏;然而一旦对空性稍有了知,即会觉得有断灭一切因果,断灭一切显现的怖畏,或觉得无法理解深入而生畏惧等;可是宿植深厚福德者,经全面深入闻思修习后,这类疑惧即会消失无余。

因此于遇到佛法的中途,切不可因暂时不理解而生起疑惧心,毁坏自己进一步的闻思修习。诸学人当谨察自相续,若对空性有惧,即证明了自己需勤奋精进,痛下苦功闻思,不然极易失坏解脱道。(源自上师《四百论讲记》)

难点:我和我所的法,称为人我;我和我所以外的法,叫做法我。

我和我所的法全部证悟为空性,叫做人无我;我和我所以外的法全部证悟为空性,叫做法无我。(源自《中观庄严论释》)

1-3相关教证

圣天论师说:“不知无怖畏,遍知亦复然,定由少分知,而生于怖畏。”

1-4公案

当年龙树菩萨从龙宫取出般若经等大乘经典,并著述中观论典时,一些小乘根器者闻到诸法无自性的法义,惊惧得口喷鲜血;众多有增上慢的声闻行人也不断诽谤龙树菩萨为首的大乘论师,说这些士夫是魔王的化身等。(源自上师《四百论讲记》)

1-5延伸讨论

听闻空性法门时,听者需要具足什么条件?

提示:如《中观四百论》云:“质直慧求义,说为闻法器,不变说者德,亦非于闻者。”若要真正听受空性妙法必须具备三个条件:首先,闻者要质直——相续中必须远离贪著自宗和憎恶他宗的偏执,朴质率直安住,如是坦直开阔的内相续才易于接受了解善说深义。其次,闻者必须要具足一定的分别妙慧,能够分析辨别善说恶说,这样才能不随他人转,如理趋入正法。最后,闻者对真实义需要有希求心。除此三条之外,许多高僧大德补充了两条:第一、闻者对佛法和上师必须生起恭敬。第二、必须专心听闻上师的传法。(源自上师《四百论讲记》)


颂词2

谓我不成无,我所非非有,

愚者如是怖,智者无所惧。

2-1消文释义

如果宣说空性之义,有些凡夫愚者会口出此言:我现在自性成了不存在的,其他后世也就不会有我存在,我所拥有的蕴也虚无缥缈,后世也同样不复存在,而忧虑我与我所为断灭,致使一切愚夫惶恐不安。对于完全领悟了真如义的智者来说当然是无所畏惧。(源自《中观宝鬘论广释》)

“谓我不成无,我所非非有”:“我不成”,意为“我现在自性成了不存在的”;“无”意为其他后世也就不会有我存在。“我所非”意为我所拥有的蕴也虚无缥缈,“非有”意为后世也同样不复存在。

2-2本颂重点、难点

重点:许多人容易将“无有自性”理解成绝不存在,即断灭见,于是诚惶诚恐,产生恐惧。实际上,如月称论师所说:“无有自性的含义并不是‘没有’的意思,而是指执著它纯属一种迷乱的意思,称为虚妄欺惑性。”愚者智慧浅薄,望文生义,将空性理解为绝对不存在,所以生起忧虑。智者通达现空无二,所以无畏惧。

难点:凡夫容易持受“若现则空不合理、若空则现不合理”这种现空相违的观点,从而产生常见、断见。《中观宝鬘论广释》中说:我们要明白,尽管轮涅的一切法自性为空性,全然无有断除轮回、获得解脱,但名言显现存在并不相违。

2-3相关教证

《中观四百论》:“生死顺流法,愚夫常习行,未曾修逆流,是故生怖畏。”

2-4延伸讨论

愚夫为什么会畏惧空性法呢?

提示:世间愚夫对空性正法生畏惧,其原因是他们自无始轮回以来,一直随顺实执串习流转生死之法,由于长久熏习,内心实执恶习深厚,而对逆生死之流到达彼岸的般若空性法,他们却从未修习,因此他们对空性法会感到十分陌生。

由于空性法直接与实执习惯相违背,他们会不由自主地生起不理解、无所适从甚至怖畏的反应。《大智度论》中云:“般若之威德,能动二种人,无智者恐怖,有智者欢喜。”有智慧者是往昔串修过般若法的有情,愚者由于往昔没有修习过般若法,一直随顺生死轮回串习实执恶习,以此犹如习惯于黑暗的猫头鹰见日光或如井蛙见大海一般,为般若之巨大威力所惊惧。

总之,若要对空性正道生起信解,必须如法依止善知识,勤积资粮,精进串修,如是方能逆转自己顺生死流转的恶习,依空性甘露法息灭一切业惑苦因。(源自上师《四百论讲记》)


颂词3

无余此有情,皆源于我执,

具我所执众,佛唯利彼说。

3-1消文释义

依赖于近取五蕴而假立的这所有异生无余来源于我执与我所执的烦恼,恰恰是由于这一点所致,他们才对宣说无我心生畏惧,正是为了避免此种现象,使一切凡愚从轮回中得以解脱,也就是唯一利益具有我与我所执的芸芸众生,佛陀才于一切了义经中广说了空性。(源自《中观宝鬘论广释》)

3-2本颂重点、难点

重点:了知流转轮回的根源——我执,破除我执是解脱的关键。

3-3相关教证

《入中论》:“慧见烦恼诸过患,皆从萨迦耶见生,由了知我是彼境,故瑜伽师先破我。”

3-4思维讨论

《中观四百论》云:“空无我妙理,诸佛真境界,能坏众恶见,涅槃不二门。”

诸法空性无我的妙理,是法界究竟实相,是诸佛圣者的行境,若以言语解释实相空性,可以如是诠指。《现观庄严论》中云:“般若波罗蜜,四圣者之源。”内道的声闻罗汉、辟支佛、菩萨、佛的果位,皆来源于般若空性法,《般若经》中对此有多处强调,由此可见修习空性法的重要意义。

若能通达缘起空性真义,即能摧坏三界一切恶见,因三界一切恶见,不外乎由常见断见而衍生的执实边见,若能以缘起性空正见对治,即可彻底毁坏这一切执著实有的邪恶见解。

而且般若空性是获得涅槃的不二法门,也即唯一法门,若不证悟空性,任何解脱果位也不可获得。(源自上师《四百论讲记》)


颂词4

谓有我我所,胜义中颠倒,

彻知真如者,不现彼二故。

我执生诸蕴,我执实虚妄,

虚妄之种子,所生岂能真?

4-1消文释义

所谓“我与我所都真实存在”的这一执著在胜义中是颠倒的,因为于现量彻知诸法实相真如者的所见前并未出现我与我所。所以,建立此为虚妄。由我执的烦恼所生的诸蕴并非真实,因为我执在胜义中不成立,故而是虚妄的。作为因的种子是虚妄的,它生出的果也不可能真实,因为虚妄的因中根本不具备产生真实果的能力。(源自《中观宝鬘论广释》)

4-2本颂重点、难点

重点:此处“胜义”,指胜义谛,是万法的实相,在远离戏论之圣者的智慧前真实不虚,故而称为“谛”。

难点:如何理解我执和诸蕴的关系?缘自相续的五蕴妄计为我的识,即是我执。其耽着之境,称为补特伽罗或人我。

4-3思维讨论

本颂词建立我与我所是虚妄的方式是什么?

提示:以圣者瑜伽现量未见而建立。

诸位瑜伽行者遵照上师佛陀出有坏及其随行的诸位大德巧妙宣说的圣教,通过无误的方便途径认真修行,修行趋于究竟时,无现入定中明确领受人无我与法无我,有现后得时明确领受见二千、三千及无数世界等自境互不混淆的对境,这就是瑜伽现量。(源自上师《解义慧剑释》)


颂词5

由见蕴不实,即可舍我执,

我执断除已,后蕴则不起。

5-1消文释义

如果对蕴这般加以分析,就会发现蕴为恒常性、唯一性等绝不真实。倘若再进一步修行,那么现见依之而假立的我与我执自性不成立后便可舍弃我执与我所执,因为生起了与执著相直接相违的智慧。我执一经断除,由彼所生的一切业惑必将泯灭,其后苦蕴也将永不再现。(源自《中观宝鬘论广释》)

5-2本颂重点

重点1:分析蕴为恒常性、唯一性等绝不真实。

此处通过圣者境界中瑜伽现量来抉择;此外,还可以通过共同五大因(金刚屑因、离一多因、破有无生因、破四边生因、大缘起因)来分析(有兴趣者可以通过学习《中观庄严论》《中观根本慧论》《四百论》等进一步了解)。

重点2:断除我执、我所执的利益,就是“后蕴则不起”。

5-3相关教证

《根本慧论》中云:“内外我我所,尽灭无有故,诸受即为灭,受灭则身灭。”如果能将对于内执受的五蕴,以及外摄受的诸法,依次执为我与我所的萨迦耶见灭尽,就能遮破包括欲取、见取、戒禁取以及我语取在内的四取。如果此等四取能够灭尽,则具备三有之相的受生也会随之而灭尽。

5-4公案

获得小乘罗汉果位的迦叶尊者和文殊菩萨之间有这样一段值人深省的公案:

迦叶尊者常以神通观察,只要给这些有缘众生传授佛法,他们马上就能获得小乘阿罗汉果位。但文殊菩萨经常提前给他们传授大乘佛法空性法门,因为这些人是小乘根机,接受不了大乘空性法理,结果生邪见甚至毁谤而堕入恶趣。后来迦叶尊者实在有点接受不了,就到佛陀那里去“告状”:我明明知道传法后他们能获得解脱,但文殊菩萨每次都抢在我前面给他们传授大乘空性法门,结果这些众生全都堕落了,您说文殊做得对不对?佛陀说:文殊菩萨做得对,因为宣讲大乘空性法门的利益很大。迦叶尊者不解地问:他们都堕落了,怎么还对呢?佛陀告诉他:虽然宣讲大乘空性法门后,他们会因生邪见等而堕入恶趣,但他们相续中已经种下空性法门的种子,所以很快的时间中就能从恶趣解脱出来,而且极短的时间就会遇到大乘佛法而获得佛果。而你给他们传讲小乘法,虽然暂时能获得阿罗汉果位,但会很长时间入于希求自我解脱的灭尽定中,后来还要依靠佛的劝请才能从中出定并进入大乘。若依文殊菩萨的教化方式,在入定时他们早已获得了佛果,并任运展开了度化众生的事业。当时佛陀讲了这样的教言。

表面上看来,我们让人学显宗、密宗等大乘佛法,已经毁坏了众生的根机,因为他们没有遇到大乘佛法,就不会有生邪见、毁谤等极其过分的行为,由此导致的可怕后果也不会存在。但实际上,就像《入行论》里面所讲那样,谁与之结缘也会获得殊胜的解脱。的确,即使我们对般若法门生不起真实的正见,也应与之结缘,这有很大功德。大多数众生因为迷惑太深的原因,一讲到空性法门就没兴趣。六祖在《坛经》中也说:“世人愚迷,不见般若。”确实,愚昧而执迷不悟的可怜世人,不可能对殊胜的般若法有兴趣。(源自上师《圣般若摄颂浅释》)

5-5延伸讨论

学习中观只是丰富我们的理论吗,对我们切实利益是什么?

提示:学习中观能坚定我们的信心,更重要的是通过学习中观趋入空性智慧,能够使我们破除我执,获得解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