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笔记 | 《中观宝鬘论广释》第6课

一、科判坐标


二、内容归摄(总义):

本节课继续广说空性智慧。


A、进一步以比喻建立我执和我所执为虚妄的见解,以镜中影像为比喻,说明补特迦罗与蕴无有真实性

1、尽管依赖诸蕴而使我执成为所缘,但是真实性中补特迦罗与蕴无有自性,犹如镜中影像虽然栩栩如生,但丝毫没有真实性一样。(详见颂词1)

2、如果认识到补特伽罗是依于蕴而假立的,蕴仅仅是作为缘,便可通达甚深缘起的道理。(详见颂词2)

3、宣说证悟无我智慧为解脱之因。(详见颂词3)


B、宣说轮回和解脱无有自性

1、轮回的根本是萨迦耶见,即将蕴视为我与我所。(详见颂词4)

2、如果不修持解脱之道,轮回将周而复始,如同旋火轮一样。(详见颂词5)

三、颂词详解及重难点分析:


颂词1

犹如依明镜,虽显自面影,

然彼真实性,少许亦非有。

如是依诸蕴,我执成所缘,

犹如自面像,真性中毫无。

1-1消文释义

犹如依靠清洁的明镜,虽然在其中映现出自己面容的影像,但是那一影像在真实性中如显现那样成立少许也是不存在的。同样,尽管依赖于诸蕴而使我执成为所缘,但实际上就像自己面孔的影像虚妄一样,真实性中补特伽罗与设施处的蕴这些一丝一毫也不成立自性。(源自《中观宝鬘论广释》)

名词解释:缘自相续的五蕴妄计为我的识,即是我执。其耽着之境,称为补特伽罗或人我。耽执似乎成立的法与补特伽罗,就是所谓的设施处。

1-2本颂重点

重点1:对照镜中影像的比喻,仔细思维补特伽罗与蕴的虚妄性。

对于镜面显现的影像无有真实性这一点,作为稍懂名言的世间老人也能现量通达;而我与我所所摄的诸法是否虚妄,则需要通过比较精细的智力加以抉择。本颂即是依靠浅显易懂的比喻来说明我与我所无有自性的深刻意义。

《中观庄严论释》也是用镜中影像现而不实的比喻,来说明一切万法无有自性(见“深入思维”部分)。

重点2:按照《俱舍论》的观点,很多法聚合于一处即称为蕴。所谓的色蕴,聚合了因色、果色、显色、形色等无数微尘;受、想、行、识四蕴也是众多法的聚集体。可见,所谓的“人”完全是由诸法拼凑而成,根本找不出实有的本体。

从以上角度也可以了知补特伽罗与蕴的无自性。

1-3深入思维

学习《中观庄严论释》中相关内容,进一步理解影像之比喻。

《父子相会经》中说:“如极洁镜中,如实而显现,无有自性像,炯巴知此法。”释迦牟尼佛说:炯巴你应该了知,在极其洁净的镜子中,可以如理如实地显现万事万物,但正在显现的影像,在镜子的里里外外根本不存在,一切万法正如镜中影像一样,都是显而无有自性的。

镜中的影像虽然显现,却根本没有一丝一毫的自性存在,这一点,世间任何人都是承认的。因此,依靠“影像”这一比喻,使众生了知一切万法都是无有自性的。

实际上,在未经详细观察时,面容在镜子中真真切切、毫不混杂而显现,这一点通过自己的眼识可以真实现见,并且认为镜子中的人就是自己。但是真正去分析的话,在镜子的里里外外以及镜子与自己之间的空间中,面容等即使微尘许也得不到。

那么,眼识的本体中是否存在这样一种影像呢?根本不存在。不仅影像无法找到,即使执著影像的有境也是遍寻不得,因此,不仅镜中影像的本体不成立,而且观察者的心识——执著好看、不好看的心识等感受,真正去观察时少许也不可得。

通过这种比喻可以了知:外道所承认的常有自在的我,虽然在他们的分别念前显现,可是真正通过离一多因观察时根本不可能存在;小乘宗所承认的实有法,虽然显现,却也如同镜中影像一样,无有丝毫的自性存在。

明明没有得到,却仍然执为有是不合道理的;假设没有也可以执为有,为什么不执着石女儿也存在呢?所以这是非常愚痴的一种行为。

因此,大家应当领会现而无实这一比喻的道理,正如《三摩地王经》所说:“秋季夜晚之水月,澄清无垢河中现,水月空虚所取无,一切诸法如是观。”

(源自上师《中观庄严论释》)


颂词2

犹如不依镜,不现自面影,

不依于诸蕴,我执亦同彼。

2-1消文释义

犹如不依靠显现的对境明镜就无法显出自己面容的影像一样,不依于设施处的诸蕴我执也不会产生。如果认识到补特伽罗是依于蕴而假立的,蕴仅仅作为缘,那么便可通达甚深缘起,进而领会我与我执均无自性。(源自《中观宝鬘论广释》)

2-2本颂重点

重点:通过通达缘起,了知我与我执均无自性。

如《入菩萨行论》云:“缘合见诸物,无因则不见,虚伪如影像,彼中岂有真?”因缘聚合时,一切万法可以现见;因缘不聚合时,则见不到任何一法,故诸法在名言中虽有显现,但实际上是虚假的,就如同影像一样,怎会有真实性可言呢?

这种观察本体皆空的方法,叫做大缘起因,在中观五大因中是最殊胜的,故又被称之为“因王”。依靠大缘起因来进行观察,无论是因是果,没有一个不能遮破的,统统能抉择为空性。一切诸法都是因缘生,但这样的因缘生以分别念并不容易了知,月称论师说:“由说诸法依缘生,非诸分别能观察,是故以此缘起理,能破一切恶见网。”可见,一旦通达了缘起理,什么样的恶见邪见都能破掉。(源自上师《入行论广释》)

2-3延伸思维

我们是如何认为有我的?如何来破人我?

提示:

1、所谓我,仅仅是在非理作意的驱使下,依于蕴而产生的迷乱缘起,实际不成立。这里的非理作意是指对于五蕴的本体没有正确认识。

2、由《入菩萨行论》中颂词“齿发甲非我,我非骨及血,非涎非鼻涕,非脓非黄水,非脂亦非汗,非肺亦非肝,我非余内脏,亦非屎与尿,肉与皮非我,脉气热非我,百窍亦复然,六识皆非我。”也可抉择我不存在。


颂词3

圣者阿难陀,证得如是义,

而获净法眼,复传诸比丘。

3-1消文释义

圣者难陀现量证悟了前文所说这样的无我之义从而证得见道,获得了于诸法远离怀疑的法眼,之后亲自为诸位比丘数数宣讲,所有其他比丘由此也获得解脱。因此,解脱的主因即是证悟无我的妙慧。(源自《中观宝鬘论广释》)

法相名词解释

净法眼:也叫做法眼净,是获得见道的别名。小乘的见道是现见四谛,获得初果。大乘的见道是现见诸法无自性,获得初地。

3-2本颂重点

重点:解脱的主因即是证悟无我的妙慧。

3-3相关教证(以下教证说明无我正见的重要性)

1、《中观四百论》:宁毁犯尸罗,不损坏正见,尸罗生善趣,正见得涅槃。

2、《量理宝藏论》:慈等与我不相违,因非能断轮回根。无我与我相违故,现见无我彼即除。

3-4思维讨论

本颂是通过经中记载阿难陀现量证悟无我之义证得见道,之后亲自为诸位比丘数数宣说,其他比丘也由此获得解脱,以此推出空性为解脱之因。是否还可以从其他角度来宣说空性为解脱之因?

提示:空性法理能摧毁轮回的根本,当有缘众生听到菩萨宣说此法后,根据根机不同,则能获得相应的利益。

智慧浅薄的下根者通过这样的空性法就能认识五蕴虚幻不实,就像《阿含经》中所讲那样:“色如聚沫,受如浮泡,想如野马,行如芭蕉,识为幻法。”从而证得人无我空性,而获得声闻的果位。中根者则因现见顺逆十二缘起的道理,从而获得中佛(即辟支佛)或独觉的果位。上等根机者则因现证万法等性,从而获得大解脱的佛或菩萨的果位。

可见,空性是解脱的唯一因。《释量论》云:“见空则解脱,余修为其义。”[法尊法师所译《释量论》为:“空见得解脱,余修即为此。”]意思是说,见到空性之后才能断除烦恼获得解脱,而其余修行只能起辅助作用,或者说只是现前它的方便。所以,所有想获得解脱的人士,皆应对空性法门产生信心,并认真闻思修行。(源自上师《圣般若摄颂浅释》)


从下面颂词开始,属于科判“遮破束缚解脱自性成立”,说明束缚和解脱均无自性。

颂词4

何时有蕴执,尔时有我执,

有我执有业,有业亦有生。

4-1消文释义

只要对蕴执为我与我所,也就是说在未以正理推翻俱生我执的耽著境——我与我所之前,始终会有我为自性的执著与蕴为整体的耽著,于此期间,依其而产生的我与我所执也就存在,因为将蕴执为我的坏聚见尚未剥减的缘故。如果有我执无明存在,那么由它所牵便会积累流转轮回的引业。有业就会再度投生三有。(源自《中观宝鬘论广释》)

4-2本颂重点

重点1:了知轮回的根本非常重要,如此才能通过断除根本而出离轮回。

本颂告诉我们蕴执为流转轮回之根本,在颂词1中已经说明蕴为虚妄,由此可以说明轮回无有自性。所以通过修行无我空性,我们是完全可以从轮回中获得解脱的。

重点2:即使修行善法,也不要建立在“我”存在的基础之上。

现在有些人喜欢修行,但修行不要建立在“我”存在的基础上,否则你大乘法修不成,小乘法也修不成。佛教与外教有本质上的区别,外道大多数是常派,认为“我”实有存在,而佛教抉择“我”不存在,若有“我”的念头,修行不会圆满究竟,这是观察胜义谛必须要了解的。因为“我”是一切轮回之因,若不断除这种对五蕴聚合的执著,在三界中绝对无法解脱。(源自上师《入行论广释》)

4-3相关教证

1、《入中论》云:“最初说我而执我,次言我所则著法,如水车转无自在。”众生若有我执和我所执,就会像水车一样,永远漂泊在轮回中,毫无自在。

2、法称论师说:“有我则知他,自他中执嗔,此等尽相系,而生诸过失。”倘若有了“我”执,定会产生与之相关的“他”执,于是贪爱自方、嗔恨他方的过患依之而起,可见,我执与所有烦恼痛苦紧密相连。

4-4延伸讨论

声闻、缘觉有没有证悟人、法二无我?

提示:在《定解宝灯论》《中观庄严论释》《入菩萨行论》中都有专门分析,在《中观宝鬘论广释》中也有论述,感兴趣者可以阅读。


上师开示

在念完颂词“何时有蕴执,尔时有我执,有我执有业,有业亦有生。”的传承后,上师开示

何时有蕴的执著,就有我执;有我执,就会造业;一旦造业,就要流转轮回。

现在有些人热衷于做慈善等善法,这固然很好。但如果没有修持空性,缺乏无我的智慧,只要有蕴执或我执,今生来世都无法解脱。

所以,一定要闻思佛教的空性教义,并对中观法门产生定解,继而不断修持,这样在即生中也会有断除我执的机会。

如果没有在这方面下功夫,就算我们今生所做的善事功德显赫,仍会相续不断地转生轮回,难以获得解脱。原因何在呢?因为只有依靠空性见,才能破除我执;离开了空性见,哪怕拥有慈悲心,也无能为力,因为慈悲心和我执不是从根本上相违的。蕴执或我执一定要依靠无我的智慧来断除,这非常重要。

“何时有蕴执,尔时有我执”这个偈颂,在藏传佛教各教派寺院的中观辩论里出现得较多:“声闻、缘觉到底有没有证悟人无我……”

其实,大家为了真理而相互辩论时,若以正理加以分析就会知道,“我”是不存在的,哪有受伤者?语言也是无形的,又怎能刺伤人呢?不可能的。

了知这些道理,我们在生活中会更加坚强,在修行中会更加勤奋,在与人交往的过程中也会更加愉快和睦。否则,如果佛教徒比世间人更加脆弱敏感,遇到一点事情就阴郁沉闷,这是说不过去的。

今天我很开心,因为听说在有些佛教团体里,大家彼此之间没有相互排斥,说什么、做什么,都不会有太多害怕得罪别人的顾虑,氛围轻松愉悦。作为学习空性、拥有智慧的人,当家人、同事等身边人对自己说出刺耳的语言时,就算无法像释迦摩尼佛那样,把投向他的兵器变为花鬘,但至少也可以把语言的兵器转为道用,变为断除我执、修习安忍的方法。



颂词5

三道之轮回,无初中末转,

犹如旋火轮,彼此互为因。

5-1消文释义

如果不致力于从烦恼、业与生的染污性缘起三道中得以解脱之道,那么轮回不仅无有初始,而且边际、中间也将无有了结之时,就这样由烦恼造业,由业生苦,从中又会萌生它的同类与烦恼等,如此辗转往返生起,因此说,轮回就像旋火轮或者轮子一样彼此之间相互为因。(源自《中观宝鬘论广释》)

5-2本颂重点

重点1:本颂将轮回流转的过程生动比喻为火轮,说明轮回无有始终、相互为因的特点。

重点2:内缘起法是以缘起十二支的方式使因果连续不断而生。

缘起十二支:(一)无明:也叫痴心,即对一切万法的自性真如一无所知,它并不单单指无有明知,而是指直接与觉性智慧对立的违品——愚痴心所。(二)行:由无明中产生、依靠对自他等的颠倒分别念而积业。(三)识:由行而在识上熏染习气,并且一旦现前时,便能形成果之识。(四)名色:依赖于识而形成四名与胎位的凝酪等色即五蕴。(五)六处:依靠名色而产生眼等内六处。(六)触:如果某处(指六处中的某一种)存在,则必定产生值遇六境的触。(七)受:一经接触,必定生起苦、乐与中等(等舍)的感受。(八)爱:一旦有了受,就不可能无动于衷而置之,便会产生爱。(九)取:如果生起了爱,则不会善罢甘休,自会竭力追求所爱的对境,于是出现了取。(十)有:对于凡是这般取受而积业,称为有。(十一)生:所造之业永远不会虚耗,将随着黑白之因而投生到善趣与恶趣,即称为生。(十二)老死:从出生时起,便存在相续逐渐变异的老与相续灭尽的死,由于这两者从无常的角度而言是相同的,因此才合称为老死。此十二支完全可包括在烦恼(无明、爱、取三者)、业(行和有)与痛苦(其他七种)三者中,它们彼此互为因果,从而使众生犹如旋火轮般接连不断地流转于世间。(源自上师《中观庄严论释》)

5-3相关教证

1、《圆觉经》:“一切世界始终生灭。前后有无。聚散起止。念念相续。循环往复。种种取舍。皆是轮回。”

2、《杂阿含经》:“彼愚痴无闻凡夫无明所覆。爱缘所系。得此识身。彼无明不断。爱缘不尽。身坏命终。还复受身。还受身故。不得解脱生老病死忧悲恼苦。”

5-4延伸讨论

如果对方说:“所谓大悲心就是救度一切众生的心态,因此菩萨也没有离开众生之见,或者说没有断除对众生的执着。若已断除对众生的执着,当众生被加害、产生痛苦时,就不会救助;若有众生之见,当众生受害感苦时,就会对受害者生起贪执,对损害者生起嗔恨。这样的话,大悲心也会有过失。”如何理解?

作答:事实并非如此。菩萨现量了知苦谛无常、苦、空、无我四相,与之无有丝毫相违的悲悯众生的大悲菩提心会自然生起,或者说对执着实法的众生(指众生将本来无常、无我的五蕴聚合体执为常有独一的我)自然而然心生悲悯。并不是与有情之见、命见、补特伽罗见连在一起,所谓我与补特伽罗的一本体虽然不成立,但是只是对刹那行之相续的法假立为有情,想要遣除有情的痛苦也是心里自然而然生起的。(源自上师《释量论·成量品广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