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笔记 | 《中观宝鬘论广释》第7课

一、科判坐标


二、内容归摄(总义):

本节课继续学习轮回和解脱均无有自性的道理。

将蕴执为我和我所而造作流转轮回之业,如果不奉行随解脱分善法,就会如旋火轮一样再再地投生三有轮回,无有了结之时。


本节课学习解脱之法

1、以中观的破四边生因通达依于蕴而假立的缘起无生,进而灭尽由坏聚见所产生的我执及其种子。随之,善法等业与蕴结生的生也就消失无余。(详见颂词1)

2、证悟空性能够灭尽诸苦及苦因,应是无所畏惧之处。(详见颂词2)

3、宣说解脱之自性:

1)于无余涅槃之时永尽烦恼;(详见颂词3)

2)无实自性成立的解脱不合理;(详见颂词4)

3)解脱是有实法不合理;(详见颂词5)

4)涅槃的真实含义。(详见颂词6)

三、颂词详解及重难点分析:


颂词1

于彼自他二,三时亦未得,

故能尽我执,业与生亦尔。

此见因果生,彼等泯灭已,

不思真实中,世间有无性。

1-1消文释义

此种缘起,自己、他者与自他二者以及在三时中自性不生,因而得不到或见不到生的有实法。由此可见,通达了依于蕴而假立的缘起无生后再加以修习,便能灭尽由坏聚见所产生的我执及其种子。随之,善法等业与蕴结生的生也就消失无余。如此见到轮回的因果产生与此等因果穷尽而通晓万法真如性的有情,根本不会认为真实性中世间此蕴自性存在以及名言中少许也不存在,这是因为他们了知缘起远离常断之边。(源自《中观宝鬘论广释》)

“自他二”,指自生、他生、共生;

“三时亦未得”:过去不生,犹如烧坏的种子;未来不生,犹如石女儿;现在也不生,因为如同刹那性无有空闲。既然三时均无自性,当然由其所生的真实事物就了不可得。

1-2本颂重点、难点

重点1:以破四边生因抉择万法本体无生

一般世间人认为:一切万法产生的方式不外乎四种:自生、他生、共生和无因生。如果有一种实有,那么所产生的法也想当然会认为是实有的。

如果四种实有的生因都不存在,那么果也不可能成立实有,由此抉择一切万法为空性。

重点2:中观派在抉择胜义谛时的五大推理或四大推理

观察一切万法的因即是金刚屑因;观察一切诸法的本体,即是离一多因;观察一切万法的果,是破有无生因;观察因果二者,就是破四边生因;观察所有法的因、体、果则是大缘起因,这就是中观派的共同五大因。如果破四边生因包括在金刚屑因中,就是四大因;或者除缘起因以外,中观有四大因。一切万法的因、体、果,通过上述因全部可以抉择为空性。(源自上师《中观庄严论释》讲解)

难点:一般人容易将空理解为没有,将显现视为真实,应如何理解缘起和空性的关系?

《根本慧论》中云:“众因缘生法,我说即是空,亦为是假名,亦是中道义。”中观派将自缘起而生的一切法,都解释为自性本体为空。自缘起而生的法,只不过是依靠其自身的设施处而安立的假名而已,如同马车一样。所谓缘起性,也就是远离常断有无等边戏的中观道之真实大义。

如果诸法的自性存在,则缘起不合理;反之,如果诸法自缘而起,则不应该存在自性。哪怕其中一个条件不具备,诸法就不会产生,因为这一切都是依靠因缘而显现的,所以这种现分是以他法伪装而成的,这种虚假之法并不存在自性。

依靠因缘缘起的现分是虚伪或者可以说是世俗名言中安立的法,它是由现分与自性不成立的法相聚合而成的,所以是远离了有无的中观道,如同水月一般。(源自上师《中论释》)

1-3相关教证

《慧海请问经》:智者证诸缘起法,悉皆不依边执见,了知有因具缘法,无因无缘法非有。

1-4延伸学习

破四边生(自生、他生、共生、无因生)

如《根本慧论》中云:“诸法不自生,亦不从他生,不共不无因,是故知无生。”任何法都不是从自己而生,如果是自己产生的,则有无义生、无穷生的过失;也不是从他法而生,否则,即有火焰生黑暗等一切生一切的太过;也不是从自他二者中产生,因为有前两种过失的缘故;也不是无因生,否则有结果恒时存在或恒时无有,以及因缘之勤作无有意义的过失。(源自上师《中论释》)


颂词2

听闻尽诸苦,此法无妄执,

怯无畏处者,不知故恐惧。

2-1消文释义

听闻这能灭尽诸苦及苦因、具足功德利益的中观法缘起真如性以后,对实相义无有妄执或错乱的诸位智者无所畏惧,因为对于非为所惧之处的对治法本不该畏惧。对于甚深之义心怀怯懦的所有愚者由于全然不知实相义才导致惊恐万分。(源自《中观宝鬘论广释》)

2-2本颂重点

重点:空性法门应该是欢喜之处。

世间人和小乘行人,听到空性就接受不了,但仔细想一想,空性能将三界难忍的痛苦统统息灭,这应该是值得高兴的,为什么还要怕它呢?我们怕的,应该是令自他产生痛苦的法。

如果有人不但不会给你带来痛苦,反而将你的一切痛苦去掉,天天帮助你、饶益你,那你为何不亲近他呢?如《入菩萨行论》中云:“执实能生苦,于彼应生惧,悟空能息苦,云何畏空性?”

般若空性本身有两种力量,诚如龙猛菩萨在《大智度论》中所言:“般若之威德,能动二种人,无智者恐怖,有智者欢喜。”世间愚者闻后会生大恐怖;反之,有智慧的人听到空性法门会特别欢喜。(源自上师《入行论广释》

2-3延伸讨论

为什么愚者会畏惧大乘法,而不敬信修习大乘菩提道呢?

提示:如《中观四百论》云:“如是甚深法,愚夫生恐惧,如是劣根者,怖最稀有法。”犹如对如是甚深法义,愚夫会生起恐惧,同样胜解根器低劣者,会怖畏最极稀有深广的大乘妙法。

有许多士夫怖畏大乘深法,是因他们的胜解根器下劣。此处所言的甚深法,可理解为甚深缘起空性法;而最稀有法,指广大甚深的六度万行,即难舍能舍、难行能行的大乘菩萨所行持之法,与佛陀深广不可测度的智慧功德。

世间愚夫,他们愚昧无知实执深厚,心量智慧狭窄,一旦听闻到能作所作皆为缘起无自性的空性法门,如五蕴皆空,内无眼耳等六根,外无色声等六尘的这些法语时,他们无法接受,甚而生起恐惧之心。同样道理,有些人根基十分钝劣,他们恒时执持自己卑劣的境界,即使已入佛道,他们对最极稀有的深广大乘正法及佛陀不可思议的智慧功德境,也会生起畏惧之心。如对大乘菩萨所修的六度万行,三无数劫积资度生的难行,佛陀的四无畏、十八不共法等功德,劣慧者听后,以凡情或小乘行人之证境去测度衡量,结果不但不生信心,反而视为可怖之处,难以接受。(源自上师《四百论讲记》)


颂词3

涅槃中无有,此等汝不惧,

于此说无有,汝何生畏惧?

3-1消文释义

如果对方说:这是恐惧之处。因为空性否定了我与我所的对境,由此而生畏惧,获得解脱时永不存在蕴,则无有所得与能得,因而惊慌不已。

驳:声闻部你们也必然承认,一切无余涅槃都不存在有漏的这一切蕴,那么,为什么你们对此不害怕呢?因为理由相同之故。如果对此不惧怕,那么此处说无余涅槃的阶段无有三种烦恼,完全符合事实,你们对此为何畏惧? (源自《中观宝鬘论广释》)

3-2本颂重点

重点1:“无有”指无有三种烦恼(烦恼、业、生),这三种烦恼可以通过空性对治。

重点2:此颂词意在打破对空性法的畏惧心,通过对方自己承许的观点引导:现在我们所宣讲的就是进入无余涅槃的道理,既然你也承许趣入无余涅槃,为什么要生畏惧呢?

3-3延伸学习

在小乘宗中,唯有增上慢声闻对大乘有看法,他们认为,现见四谛十六行相的真理,即可断除障碍而获得解脱,并不需要修持诸法无自性的空性。

关于四谛十六行相,是指苦、集、灭、道四谛中,每一谛各有四种行相——苦谛有无常、苦、空、无我四相,集谛有因、集、生、缘四相,灭谛有灭、静、妙、离四相,道谛有道、如、修、出四相,总共有十六种行相。个别小乘宗认为,只要证悟了这十六种行相,便可解脱三界、出离轮回,用不着现见大乘所讲的法无我空性。


其实,仔细观察就会发现,十六种行相中的“空”相与“无我”相,就属于大乘所讲的空性。但小乘宗并未觉察到这一点,因此对大乘信士开始辩论。(源自上师《入行论广释》)

3-4思维讨论

本颂是通过经中记载阿难陀现量证悟无我之义证得见道,之后亲自为诸位比丘数数宣说,其他比丘也由此获得解脱,以此推出空性为解脱之因。是否还可以从其他角度来宣说空性为解脱之因?

提示:空性法理能摧毁轮回的根本,当有缘众生听到菩萨宣说此法后,根据根机不同,则能获得相应的利益。

智慧浅薄的下根者通过这样的空性法就能认识五蕴虚幻不实,就像《阿含经》中所讲那样:“色如聚沫,受如浮泡,想如野马,行如芭蕉,识为幻法。”从而证得人无我空性,而获得声闻的果位。中根者则因现见顺逆十二缘起的道理,从而获得中佛(即辟支佛)或独觉的果位。上等根机者则因现证万法等性,从而获得大解脱的佛或菩萨的果位。

可见,空性是解脱的唯一因。《释量论》云:“见空则解脱,余修为其义。”[法尊法师所译《释量论》为:“空见得解脱,余修即为此。”]意思是说,见到空性之后才能断除烦恼获得解脱,而其余修行只能起辅助作用,或者说只是现前它的方便。所以,所有想获得解脱的人士,皆应对空性法门产生信心,并认真闻思修行。(源自上师《圣般若摄颂浅释》)


颂词4

设若如是许,解脱无我蕴,

于此破我蕴,汝等何不喜?

4-1消文释义

如果对方说:灭尽痛苦的解脱自性成立,因而我们不畏惧。

解脱既无人我,也不存在自性成立的蕴,假设自他都需要承许解脱是遮破我与无我等一切戏论之边,那么对于此处破析我与蕴自性不成立而决定是空性,你们声闻部为何不高兴,因为你们承认解脱之时不存在蕴。(源自《中观宝鬘论广释》)

4-2本颂重点

重点1:此处科判为“灭尽边执称为解脱”,意为解脱仅仅是灭尽边执的状态,没有实实在在的自性。

重点2:此处对方观点的核心在于:认为解脱自性存在,此为所依;如果解脱的自性不存在,就会生起畏惧。

本颂驳斥的核心在于:声闻部也承认解脱之时不存在蕴,而此处破析我与蕴自性不成立而决定是空性,二者并不矛盾。

重点3:如果对方提出:涅槃是无实法。

但这种无实法,是不可能以自性而成立的。因为在获得灭尽苦谛、集谛的境界之前,涅槃并不存在,因为无需观待的涅槃并不存在的缘故。如果需要观待,则以其自性就不可独立存在了。所以,安立无实自性解脱不合理。(源自上师《中论释》讲记)

4-3相关教证

《普明现前菩提经》中云:“谁不知空性,彼不晓涅槃,故实无实灭,故而知空性。”

4-4延伸学习

如何理解究竟涅槃?

《四百论》中云:“究竟涅槃时,无蕴亦无我,不见涅槃者,依何有涅槃。”证入究竟涅槃界时,无有诸蕴,也无有依蕴假立的补特伽罗,既无补特伽罗我,则不见有现证涅槃者,如是依何者而说有涅槃呢?

有情依修道智慧寂灭五蕴相续,断除一切迷乱分别念,证入无余涅槃时,一切二取迷现皆融入法界,此时既无有五蕴,也无有人我存在。

既无有人我五蕴存在,依彼等安立的涅槃又怎么存在呢?世尊在《阿含经》中说:“永尽诸苦即名尽,乃至永断诸蕴、爱尽、离贪欲,名为寂灭涅槃。”涅槃是尽灭一切轮回苦谛所摄的五蕴人我等法,如是所依的补特伽罗不存,能依涅槃不可能实有存在。

真正的涅槃解脱,不是一般凡夫人以分别心所能想象的,在真实证入涅槃时并无任何能依所依的分别,那时一切二取法皆已消融于寂灭之境。在凡夫心目中,往往以为获得究竟涅槃果位者,像本师释迦佛那样有三十二相八十种好的佛身,然这些身相只是在众生面前的一种幻化,是一种非了义的显现。《金刚经》中说:“若以色见我,以音声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见如来。”由此着手,即可彻底打破小乘行人对涅槃解脱的实有执著。(源自上师《四百论讲记》)


颂词5

涅槃尚非无,岂是有实法?

5-1消文释义

如果对方说:灭尽蕴的解脱是有实法。

驳:涅槃的灭谛尚且不存在自性成立的无实法,又岂能是自性成立的有实法?绝对不是。(源自《中观宝鬘论广释》)

5-2本颂重点

重点:解脱不是有实法。

若有任何法都不依靠他法,而是自己能单独成立存在,这种法即可说为实有。然而这种法于任何处任何时都不会有,以诸法必定会是从因缘生起故。如《四百论》云:“若有任何法,都不依他成,可说为实有,然彼皆非有。”

5-3相关教证

《根本慧论》:“若有不空法,则应有空法,实无不空法,何得有空法?”

《中观庄严论释》:“万法若有一成实,诸所知成永不现,万法无一成实故,无边所知了分明。”


5-4延伸学习

进一步了解解脱实有不合理。

《中观四百论》中云:“离缚所缚因,若有余解脱,彼都无所生,故不名解脱。”远离此等能系缚的集谛、所系缚的苦谛、解脱方便因的道谛,如果有其余的灭谛解脱,则它无有所生之处,因此不能名为解脱。

在内教中,小乘行人不了解无为法唯有名言而无实体,他们认为无为涅槃解脱是实有常恒之法,由此生起常有执著,许灭谛涅槃实有。而实际上,所谓的灭谛解脱,即是依道谛远离能系缚的业惑集谛和所系缚的轮回苦谛,也即依方便断除痛苦轮回及轮回业因,寂灭一切痛苦流转及流转因缘。

《经庄严论》中说:“解脱唯迷尽。”轮回唯是二取执著迷现,若断除对这些迷乱显现的错误认识,体悟无生,即是获得涅槃解脱。因此涅槃解脱,即是依道谛远离能缚的业惑集谛与所系缚三界轮回苦谛,由此现前的境界,假名安立为灭谛,其实并无实体。若除此之外尚有一个真实存在的灭谛解脱,那谁也无法找到其所住处,无法找到其来源,而且这样的解脱对谁也没有饶益,不能使有情远离轮回苦谛。

本师释迦佛说过:“诸比丘,过去世、未来世、虚空、涅槃和补特伽罗,此五法唯有名言而无实体。”《般若二万颂》中也说过:“善现,一切法如梦如幻,涅槃也如梦如幻,较涅槃有胜法者,此亦如梦如幻。”一切法皆如梦幻,无有实质,故不应许解脱实有体性恒常存在。(源自上师《四百论讲记》)


颂词6

尽实无实执,当知真涅槃。

6-1消文释义

所以,我们务必清楚,执著有实、无实自性成立的一切戏论如薪尽之火一般灭尽于法界中,这才是真正的涅槃。《中观宝鬘论广释》)

6-2本颂重点

重点1:“若许有实法,猛烈贪嗔起”,猛烈的贪嗔因执着实有而产生。“若得任何处,依动惑毒蛇,所持谁之心,无住不被捉”。如果我们有实执,心处处都会产生挂碍,我们就会随着业惑而转。

重点2:声闻部承许三种无为法常有、有实法实有的这种观点不应理,实际上,只不过是对无有触碍的色法而假立为虚空;仅是对一种有为法在外缘不齐全的情况下不产生这一点而命名为非抉择灭;依靠对治的智慧远离一切有漏法称为抉择灭,因为这些不存在成实的事物。(详细分析可见《中观庄严论释》)

6-3延伸学习

如果对方提出:既然涅槃既不是有实法,也不是无实法,那么涅槃究竟是怎样的呢?

三有轮回的来去之法,是远离于缘起而生,或者轮番互相依靠而假立为有的两种戏论的。仅仅不是缘起法还不够,包括假立的戏论也一并遮破的法,才是所谓的涅槃。我们始终无法将涅槃,安立为任何有实或者无实之法。(涅槃)是远离于缘起实有与假立无实二者的。(源自上师《中论释》讲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