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师辅导 |《中观宝鬘论》05

说明:以下法师辅导笔录,为道友个人行为。如有错漏之处,向上师三宝忏悔,请道友们批评指正。

《中观宝鬘论广释》第5课

诸法等性本基法界中,自现圆满三身游舞力,

离障本来怙主龙钦巴,祈请无垢光尊常护我。

为度化一切众生,请大家发无上菩提心!

发菩提心后继续宣讲《中观宝鬘论广释》,现在讲第一品别说因果。此品当中已经宣讲了增上生和决定胜的概念,现在讲增上生之因的十六法,也宣讲了其他外道、一般世间人不具备或不俱全十六法的情况。现在讲“倒行彼等之果”。如果顺行,即奉行十六种因,可以获得增上生的果位;如果不奉行这十六种因,或倒行这些因会获得很多不悦意的果。现在所讲的不悦意果主要是指等流果,前面讲过了杀生、损害等等这些不善业各自所感的等流果。

今天继续宣讲。

不施感贫穷,邪命受欺惑,

骄傲致种贱,嫉妒威德鲜,

忿令貌丑陋,不问智者愚。

在颂词当中,首先讲不布施或偷盗。不布施,后世的果报会感受到非常贫穷。如果处在贫穷的状态,不管是在世间过生活,还是在出世间修佛法,过于贫穷有时会导致方方面面的不方便,或者内心当中会感受很多痛苦。如果有一定的资具就可以顺利地修道,此处主要是从修学佛法的角度讲的。我们可以想一想:如果把过多的精力和时间放在追求人生的财富上面,就不会有很多时间去修行佛法、思维佛法了。所以从这个方面说:过于贫穷确实是一种道障。

“邪命受欺惑”——只要自己通过不正确的方式、通过各种各样不正当手段的生活都称之为邪命。如果习惯于邪命,在后世当中就会受到欺惑,因为邪命是一种谄曲或者不正直的状态,这种因成熟的果报就是在后世当中自己也会受到别人的欺惑。

“骄傲致种贱”——每一个人都认为自己有某种超胜别人的地方,有时是种姓,有时是智慧、福德,或者人缘、相貌,反正都有一种傲慢的资本。如果自己认识不到种种世间方面的种姓或相貌等都是有为法、是坏灭的法,而通过这种方式来压低自己的傲慢,如果经常生起傲慢心,后世就导致种贱或成为非常下贱的一种人。

“嫉妒威德鲜”——如果自己不忍别人的福报或者智慧等,经常内心当中产生一种嫉妒,自己后世当中威德很少,种种的威德不具备,非常稀少。

“忿令貌丑陋”——主要是嗔恨或者忿恚等,如果自己经常愤怒,会使自己的相貌丑陋。现在很多人都喜欢自己的相貌长得端正,要想自己的相貌长得端正必须要具备相貌端正的因,如果不具备这种因,虽然内心当中想要自己长得端正,但是通过业果导致还是会显现非常丑陋的。

“不问智者愚”——不问智者,就是相续当中通过傲慢认为自己各方面都超胜别人,虽然自己内心当中有些不清楚的地方,但是认为其他的智者和自己一样,自己已通达,从这方面生起傲慢心,不问其他智者取舍之处,那么在后世当中会感受愚痴的果报。

不与取或者以吝啬不慷慨布施、不恭敬而施授导致贫穷;

前面讲过不与取导致自己受用缺乏。此处除了不与取之外,还通过吝啬心所引发不慷慨布施,也就是对于应该供养的上师三宝,应该布施的乞丐或其它一般的旁生等,没有经常做慷慨布施,或在布施的时候没有恭敬而施授,那么会导致贫穷。

邪命感得受到他人欺惑,因为是谄诳行为的果报;

前面讲五种邪命或其他的邪命,如果习惯这种邪命,下世的果报是受到他人的欺惑。因为这种邪命是一种谄诳的行为,通过谄诳的行为,在后世当中就会感受别人的欺惑。宣讲这些业因果的道理,实际是为了纠正现在我们相续当中很多狭隘的想法。狭隘的想法主要是——今生当中我获得名声、财富,就会享受好的生活。但是在学过佛经、经论之后,我们知道即便是通过邪命的手段得到了这些钱财,得到了富贵,但是这只是很短暂的享受,在后世当中会感受很多不悦意的果报。学习了这些论典之后,如果相续当中对于因果的真理生起一定的正见,就会想:“即便现在获得了很多殊胜的果报,但是后世还要感受难以忍受的痛苦”。从这个方面思考时,就会放弃这些邪命,放弃想通过邪命去谋求财富的想法。

以种姓高贵等而骄傲自满,感得生生世世中种姓卑贱;

种姓高贵,就是从前在印度这些所谓的种姓制度非常森严,从前有很多所谓的种姓问题——如果自己生在高官子弟的家里或者书香门第等,就认为自己的种姓是很高贵的,以此生起骄傲自满情绪。或者种姓高贵只是生起傲慢的一法而已,还有前面我们讲颂词的时候,提到过这些相貌庄严、财富圆满、智慧超人等等,是通过自己的习气或者福报而获得的;如果在获得这些时候没有反观内心,反而以此作为傲慢的资本,那么在后世当中就会感受到种姓卑贱,受到别人的歧视。因为现在自己种姓高贵的时候,自己高高在上歧视别人,通过这种因果的关系,自己在生生世世当中,不是一生一世,是生生世世当中都会感受种姓卑贱的果位。

以对他人的美满忍无可忍的嫉妒感得威德鲜少、软弱无力;

嫉妒心,也是修行过程当中一个大障碍。如果我们相续当中有嫉妒,对于别人种种的富贵圆满等等忍无可忍,没办法忍受。嫉妒生起的当时就是一种令自己的心非常不平静的状态,内心当中因为生起嫉妒心而感受非常不自在而极其不舒服,当时就是一种痛苦。因为嫉妒属于五毒之一,五毒的本性就是一种恶业,通过这样的恶业必定会感受不悦意的果报,除了异熟果之外,还要感受等流果。此处的等流果是因为嫉妒而感受威德鲜少、软弱无力。现在很多人在人群当中非常害怕,说一句话也不敢说,做一点事情也不敢做,这种情况就称之威德鲜少或者软弱无力的一类人。

忿怒感得相貌丑陋等色泽不美;

经常生嗔心,经常引发愤怒的心,会感受到相貌丑陋的果报。因为在愤怒时,一旦相续当中怒火冲天的时候,当时他的脸就扭曲了,脸、脖子胀得通红,自己的脸也是不端正的,自己的思想开始不受控制,当时就是这样的情况。通过这种愤怒的情绪,这样的恶业会导致堕恶趣的果报。在等流果上面体现时,主要是生生世世当中自己的色泽不美、相貌极其丑陋,令人见而不悦。

由我慢所致不依止、不请教通晓取舍的智者而感成为不明取舍的愚者。

通过我慢所致,如果自己知道了对方是智者,他知道很多取舍之处,那么自己没有我慢,通过其他的因缘没有请教,不会产生这样的果报;或者自己不知道对方是智者没有请教,也不会有这样的果报。只要是自己知道对方是智者,自己通过我慢心所引发认为:我为什么要向你请教,我们都是平起平坐的;或认为你知道的我也知道,从这方面通过我慢引发,如果不去依止智者,不请教通晓取舍的智者,后世当中就会变成不明取舍的愚者。对于这些事理,不明取舍之处而变成愚者。

对于以上果报,有些讲法中,将短命等作为感受等流果,杀心众多等作为同行等流果,分成这两种,

其他的讲法,在其他经典、论典当中,把等流果分为两类。比如说,我们在学前行时把它也分成两种,在心性休息当中也是分两种。把等流果分两种,一种叫做感受等流,一种叫同行等流。感受等流,比如以杀生为例,如果以前杀生,那么今生感受等流果的时候短命多病,短命多病就称之为感受等流果。这种等流果主要是感受以前的业。感受以前的业叫做感受等流果。

“杀心众多等作为同行等流果”,同行等流果有些地方翻译成造作等流。造作等流只是讲同行,和什么同行?和以前所造的业同行。比如以前自己很喜欢杀生,那么在等流果上面体现时,一类是感受短命多病,另外一类就是一种习气。同行等流就是一种习气、一种习惯——就是以前喜欢杀生,现在也喜欢杀生。

“杀心众多”——即便是皈依、学佛之后,看到这些鱼,一看到的时候就想杀;看到猪,就想杀掉它;或看到虫子的时候,没有根据、没有来源就想把它踩死,这就叫做杀心众多。这种杀心众多说明相续当中的杀业、杀心的习气是非常严重的,所以除了感受这些果报之外,还会体现在同行等流果方面;这样的同行等流果又导致自己情不自禁去杀生的一种动机、习气。比如有时候我们说:我的习惯控制不了,我控制不了我的习惯,除了杀生之外还有偷盗、邪淫、妄语等等,总是管不住自己,这就体现了以前自己曾经杀生很多。所以,一方面是感受等流,一方面是同行等流,分成这两种。

关于成熟在外境上的增上果等详细内容当从他论中了知。

成熟外境,有些地方说是一种其它果,这里说是一种等流果。此处讲在外境当中成熟,是一种士用果,在前行当中士用果主要是在生生世世相续当中这种业再三成熟。在外境当中成熟,比如:杀生、偷盗这种罪业怎样成熟在外境上,感受到这些不悦意的外境当中,这方面有其它地方讲,所以此处就没有讲士用果,只是从等流果方面做一些比较详细的介绍。

以上是等流果。下面讲第二个科判,异熟果。

癸二、异熟果:

人道即此果,诸初往恶趣。

“人道即此果”是承接前面的科判。前面的科判讲等流果,这个等流果是怎样成熟的?是在人道成熟的,所以叫做人道即此果。在造这样的恶业后自己会堕落恶趣,从恶趣当中出来又感生为人的时候,就会引发前面科判当中所讲到的不善业的等流果。这些前面所讲的不善业等流果,全部都是在又重新生而为人之后,在人道当中感受的不悦意的果报。这种不善业直接的果报是什么?就是异熟果。“人道即此果”就是在人道当中会感受这些等流。

“诸初往恶趣”的“诸”字就是指这些诸不善业。前面的这些不善业,初往恶趣——就是最初成熟的时候,应该是在恶趣当中成熟的。异熟果和等流果二者之间比较起来,等流果已经轻得多了,真正难以忍受的果就是在今生当中死后,马上要成熟的异熟果,这个异熟果就叫做“诸初往恶趣”。最初的时候它是在恶趣当中成熟,比如杀生或者偷盗行为等,真正它的果报就是在恶趣当中,或者堕地狱、堕恶鬼、堕旁生,在三恶趣当中辗转流转,从三恶趣出来之后还有一种果报,这种果报叫做等流果。人道即此果,诸初往恶趣,它的异熟果主要讲在恶趣当中成熟这样的果报。

如果有人问:这些不善业的报应仅有等流果吗?

这种不善业的报应是不是只有等流果呢?因为前面是直接讲的等流果方面。

并非如此,这些不善业道所有果报中居于首位的异熟果,是要去往地狱、饿鬼、旁生所摄的恶趣中。

在注释当中没提及到人道,没解释人道即是果的意思,但是在贾曹杰大师的注释当中,就比较明显讲到了这样的等流果是指在人道当中感受而言的。最初的时候应该在恶趣当中成熟,从颂词的意义来观察也是这个意思,并不单单指能成熟等流果而已,还会成就这样的一种异熟果。有时说:造了这种恶业之后,它会有花报,还有一种果报的说法。有些花报主要是在今生当中的现世报,现世报报完之后还会在恶趣当中受异熟果,感受完异熟果之后还要感受等流果,除了等流果之后还有增上果,还有士用果......我们认为造一个恶业没什么,但实际上一个恶业造了之后,会感受很多次果报,或者很长时间要感受果报。所以,我们对这种业果问题千万不能够马虎,千万不能够把它忽略过去。如果现在我们把它忽略,但是以后我们会感受很多很多难以忍受的果报,这个时候就难以忽略了。比如现在我们感受别人的讽刺,或者现在我们感受贫穷,感受很多很多病苦,实际意义上这就是等流,这是以前我们忽略业果的报应。所以现在知道这种道理之后,就不能够在很重要的业果方面再次忽略了,必须很详细地了知,很详细地做取舍。

而不善业当中居果报首位的就是异熟果。异熟果就是讲异时成熟,造业的当下不会成熟,在以后会成熟。“异”是在以后的意思,以后会承受这个果报。很多地方异熟果主要是讲下一世,主要是在后世当中会承受这样的果报,是要前往地狱、饿鬼、旁生去感受这些恶趣痛苦。恶趣的痛苦可以去看《正法念处经》或者前行、广论等等,很多地方都讲到了恶趣的无量无边的痛苦。

《菩提心释》中云:“地狱旁生饿鬼界,诸多真实之痛苦,一切众生遍感受,彼为有情害所生。”

龙树菩萨有部《菩提心释》,其中是这样讲的:地狱、旁生和饿鬼,这是三恶趣。“诸多真实之痛苦”,在恶趣当中,有很多很多真实难以忍受的痛苦;“一切众生遍感受,彼为有情害所生”,一切堕在地狱或堕在三恶趣当中的众生都要普遍或恒长时间去感受这样难以忍受的果报;“彼为有情害所生”这些所感受的痛苦是有情害所生,“害”字就是有情的害业,导致受伤害的这个业,实际就是一种罪业,通过恶业所产生的。

《十地经》中说以上品不善业下堕地狱、中品转为旁生、下品投生饿鬼。其密意是说,相对而言,饿鬼比旁生心思敏锐,因而容易解脱。

《十地经》当中讲到三品堕落在三恶趣当中的情况。其中上品不善业,以杀生为利,所杀的对境——杀父、杀母、杀罗汉,所杀的对境是上品的;杀生的意乐非常猛烈,通过这样强烈意乐引发的杀业也称之为上品杀业。以此类推,造了上品不善业的人会下堕地狱,中品的罪业会转为旁生,下品投生饿鬼,这和一般的讲法稍有不同。一般的讲法当中是:中品转为饿鬼,下品转为旁生,因为转饿鬼的业要比转旁生的业粗重,有些地方是这样说的。为什么此处说中品转旁生,下品投生为饿鬼?《十地经》的密意是相对来说,饿鬼比旁生心思敏锐。饿鬼虽然感受很多饥渴难忍的痛苦,从痛苦的角度来讲,有些地方是远远超胜旁生的;但是从另外一个角度说,饿鬼能够思维,心思比旁生要敏锐,比如一头猪和一个饿鬼比较起来,这头猪的心思非常迟钝,很呆笨,还有其它的牛、马等等比较起来都比较呆笨,饿鬼比它心思敏锐,所以相比容易解脱,因此,按照这个地方的密意来说,中品转为旁生,下品投生饿鬼。但不管怎么样,造了恶业,如果没有忏悔,都会堕到恶趣当中感受痛苦的。

现在我们处在善趣当中,很安乐地坐在道场当中在闻思修行,有时难以体会到这些旁生或者三恶趣的痛苦。但是为什么佛经论典当中再三要求我们去观想,要求我们思维?如果现在我们处在安乐当中的时候,没有一种忧患意识,没有取舍业果的心,当我们这一次的人身失去之后,很有可能马上就转生到三恶趣,转成三恶趣之后我们再观想时,一系列的痛苦就会在我们自己的身上真实体现出来。以前是一种观想、一种假设,现在真地堕到三恶趣当中的时候,就变成了一种真实地感受了,所以从这方面再三了解三恶趣的痛苦,再三了知它的因,对于修道者来讲是非常关键的。

癸三、善业之果与其相反:

所谓不善业,异熟已宣说,

一切善业果,与彼相反现。

所谓不善业的异熟果及等流果前面已经宣讲了,异熟果堕三恶趣,等流果就是前面所讲的短命乃至下面一系列的痛苦。

“一切善业果,与彼相反现。”所有善业的果报是“与彼”(这个“彼”就是不善业)和不善业的果报是相反而显现的。就是一切善业的果的异熟是什么?就是投生在三善趣当中,在三善趣当中受生。它的等流果:以不杀生为例,如果不杀生就会感受人天的果位,人天的果位享受尽之后,又生在人间时就会感受长寿、无病这一系列安乐;断绝偷盗就会感受到财富、富裕等等很多很多殊胜的安乐,它的果和不善业的果是恰恰相反的。

所谓这些不善业的异熟果,正如前文所说,除此之外的一切善业道的果报则与之恰恰相反而出现。

不善业的异熟果前面已经讲过了,除了不善业的业和果之外,善业道的果报是恰恰相反而出现的。

同样也需要明白,等流果、士用果也与之相反,异熟果投生善趣等。

下面就稍微广说。同样需要明白:反过来,此处所讲的善业的等流果是和前面所讲的不善业相反的;士用果也是再三增上善心等;增上果就是投生在风景优美的地方,投生在这些非常容易存活的地方等,这方面和前面相同;而最关键的异熟果是投生在善趣当中,比如现在我们投生善趣,说明这是以前我们造了善业的异熟。造了善业的异熟会投生善趣。

还有一个问题,在经论当中再三见到过的:有些人在今生当中杀生,但是后世当中转生在人间、转到天界当中。这个问题并不是说今生当中杀生的果报成熟了之后,通过杀生的果报、杀生的业投生到人天善趣当中,实际不是这样的。佛陀也说过这样的情况,就是他以前造得很殊胜的善业,这个殊胜的善业导致他一生又一生的连接不断地投生在天上、人间,这是以前他造的这些殊胜的善业还没有穷尽的缘故,所以今生当中虽然显现在造恶业,但还是再三投生到人天。当他的善业穷尽之后,通过杀生的果报在极长的时间当中堕在地狱当中,或者在三恶趣当中难以成熟,这在公案当中也有提及的。

总之,业果绝对是不可能虚耗的,作为修行者,对于业果的问题最初是需要抉择的,最初需要通过大量的精力投入,必须要生起定解。一方面,比如《宝鬘论》当中,通过这样的教言直接讲这种业会承受什么样的果,给我们讲完之后,我们直接就可以知道——杀生会感受三恶趣的异熟果,还会感受短命多病等的等流果,还有杀心炽盛的果位都会感受的。还有一类就是直接讲公案,这些公案直接能够打动我们的心,通过《贤愚经》、《百业经》等等因果的公案,我们就知道了杀生有这样的果报,如果供养上师三宝有这样果报,马上就可以明白,马上就可以做取舍。所以我们看这些教言和公案是最能够引发我们相续当中对业果诚信的殊胜方便。

总而言之,要深深思索业迅速而大幅度增长、不造不会临头、造则毫厘不爽等道理。

这是讲在思维业果不虚的方面,主要的思维之处就是要深深地思索业迅速、大幅度增长。业造了之后迅速大幅度增长----造了一点点小的业,但是增长速度是非常快的。佛陀经常说,比如无忧树的种子比芥子还小,但是种下去之后,它每年生长速度非常快,种子这么小所长的树却非常大,这也是作为业果迅速增大的一种比喻。实际意义上,这只是一种相似的比例,我们平时造了很小很小的业,但是最后真正开始增长、成熟的时候,这种增长速度和范围是非常难以思议的。所以我们对于业果千万不要因为这是一个小的业果就开始忽略它,开始胡作非为;认为这个是小的善业就忽略它不去做,实际都是不对的。必须要思维这样的业是大幅增长的道理。

要思维“不造不会临头”,如果没有造这种业,不管是善业还是恶业,如果没有造,业果都不会降临在自己的相续当中。比如没造杀生的业,就不会堕到三恶趣当中,就不会感受短命或者多病的果报。反过来,如果没有造布施的业,也不可能平白无故地能享受很多财富。不造,是不会临头的。如果再把这个问题扩大——这样一种解脱业如果没有造,解脱的果也不可能降临到自己头上;如果我们要感受解脱的果,那必须要去造解脱的业,造了解脱业之后肯定就会降临。所以,不造不会临头。

“造则毫厘不爽”,造了之后丝毫也不会错乱。这个“爽”就是错乱的意思,造了之后丝毫也不会错乱的,完全不可能错乱。不可能造了这个业,成熟到那种果报;或者别人造的业我来成熟,我造了业,别人来成熟;在相续与相续之间,还有因和果之间的关系,都不会有错乱的。如果造了这样的业绝对不可能错乱,除非它出现违品。比如,我们造了善业之后,经如造了布施业,如果又升起了强烈的后悔心,“我不该把这个钱供养上师,不该把这个钱布施给乞丐,如果我没布施,现在我就可以买这个东西的……”如果产生了比较猛烈的后悔心,所造的布施业就被后悔心已经烧毁了。还有嗔恨心出现的时候,或者有时自己比较喜欢炫耀“你看我供养多少僧众,或者我造什么样的善根”,经常在别人面前故意炫耀,这种炫耀就是销毁自己善根的因,这就称之为出现了违品。造了恶业,按照自然规律绝对是不会错乱的,但是造了恶业之后,产生了极大的后悔心,通过拜佛或念咒的方式忏悔,这种业也可以不成熟。这是特殊情况。如果没有出现这些情况,按照它的自然发展规律,绝对是不会错乱的。对这些问题必须要长时间地思考,引发定解。

壬四、别说善不善业之果:

贪嗔痴及彼,所生业不善,

无有贪嗔痴,及彼生业善。

不善生诸苦,投转诸恶趣,

善业生善趣,世世享安乐。

这里讲到了善业和不善业各自的果。

首先讲“贪嗔痴及彼,所生业不善,”不善的业是什么呢?是贪嗔痴。贪嗔痴的本体就是一种不善业——内心当中生起贪心、嗔心、愚痴的状态,它的本体就是一种不善业。除了贪嗔痴的本体之外,“及彼所生业”,这个“及彼”的“彼”就是前面的贪嗔痴,贪嗔痴的本体是不善之外,贪嗔痴所产生的业也是一种不善。我们可以这样来分析观察,比如内心当中生起一种贪心,生起贪心本身的状态就是一种烦恼,或者说这种烦恼本身可以引成一种不善业,生起贪心之后再进一步去偷盗,这种偷盗是通过贪心而引发的业,叫做及彼所生业,三毒的本体和三毒所产生的业都是不善业。

“无有贪嗔痴,及彼生业善。”如果去掉了贪嗔痴,没有贪嗔痴的状态,这就是善业,本身就是善业。除了无贪无嗔无痴本身是善业之外,“及彼生业善”,通过无贪无嗔无痴所产生的种种业也是善业。在这个地方讲的无有贪嗔痴,我们通过明和无明之间的对比可以知道,无有贪嗔痴时,会出现一种中间情况,中间情况就是一种无记,比如贪嗔痴是罪业,我们都知道,那么无贪无嗔无痴我们可不可以理解成一种无记状态?既没有贪、又没有嗔、又没有痴,贪嗔痴都不存在的无记状态有可能理解成这样的情况。但是此处讲的无有贪嗔痴,不是指无记的无贪、无嗔、无痴,而是指贪嗔痴的违品。贪嗔痴的违品就是善和恶二者之间一种直接的相违,就像明和无明,讲十二缘起时的明和无明,和这种道理一样的,就像亲和怨的关系一样,所以此处的无贪嗔痴实际上是一种远离了贪嗔痴之后的善心,绝对不可能是无记心。所以没有贪、没有嗔、没有痴这种善心是一种十善业,通过无贪无嗔无痴所产生的其他的动作,也是一种善业。

“不善生诸苦,投转诸恶趣,善业生善趣”,前面讲到善业和恶业方面,下面再讲善业和恶业所产生的不同果报。

“不善生诸苦”,不善的业会感受很多的痛苦。“投转诸恶趣”,让我们反复地流转在恶趣当中。生诸苦和投转恶趣,这方面也有稍许的差别。生诸苦就是不管是善趣的痛苦,还是恶趣的痛苦,都是通过不善业产生的;投转诸恶趣就是讲不善业可以导致我们在善趣当中去感受其它的痛苦。前面“生诸苦”是总说,后面“投转诸恶趣”是别说。

“善业生善趣,世世享安乐。”通过造善业,会牵引我们到善趣当中,在世世当中也会享受安乐。

贪心、嗔心、痴心,后面的“及”字是说不仅三毒体性的不善业,而且由彼所生的业也全包括在不善业的范畴内。

贪嗔痴的本体就是一种不善业。颂词当中的“及彼”,不但是三毒的体性本身不善,而且通过三毒所产生的业也全部都是不善业的范畴。也可以说是身语意,贪嗔痴本身是一种意,在内心当中是一种意的状态,通过这种三毒引发身语,这些全部都是一种不善意的范畴。

由它们所生的身语业是不善业,因为,轮回是胜义不善业,

通过这些不善业,或者通过这种不善业的范畴,包括了这些所产生的身语业都是不善业。通过贪嗔痴所产生的身语业都是不善业。因为这里说“轮回是胜义不善业”,“胜义”是一种究竟或者本体的意思,不能理解为世俗和胜义中的那种胜义。有些地方讲胜义是讲它的体性;有些地方讲胜义是指殊胜意义的意思;有的时候讲是它的本体。此处的胜义就是一种究竟,本体是一种不善业,它的轮回就是一种究竟的不善业。

这些不善业成为轮回之因,脱离轮回自性的涅槃是胜义善。

这些不善业,就是前面所讲的三毒和通过三毒所产生种种的身语业,这都是导致轮回的因。也就是说轮回的因和轮回的本体都是不善业所包括的。“脱离轮回自性的涅槃是胜义善”,善业和前面相反,尤其是脱离了轮回自性的涅槃境界,就是胜义的善业,就是究竟了义的善法!

相反,也要明确不仅是无贪、无嗔、无痴三种根本体性的善业,而且由它们所生的一切身语业均是善业。

无贪、无嗔、无痴前面介绍了,不是贪嗔痴之外的无记,而是贪嗔痴对立的善法,这种对立的善法是无贪、无嗔、无痴的三种状态,根本的体性是一种善业。当我们相续当中处于无贪、无嗔、无痴这种善业本体的时候,它的本体就是一种善法,而且由它们所生的一切身语业均是善业。比如通过无贪引发的知足少欲,通过无嗔而引发的安忍等这一系列都是善业,全部都是善业所摄的。

三门及三毒的一切不善业导致善趣与恶趣的所有痛苦。

通过身语意三门或者贪嗔痴三毒,一切不善业会导致善趣和恶趣的所有痛苦。就是我们在善趣当中也会感受这样的痛苦。在善趣当中比如前面所讲到的被诽谤或者短寿等等,这些是在我们的人身上面感受的;或者天界三十三天的天人,他们和阿修罗作战的时候,被阿修罗的兵器砍伤身体感受到痛苦,有时候头被砍断而死亡的这些痛苦,就是体现了一种善趣的痛苦,这些善趣的痛苦实际上也是来自于三门的不善或者三毒的不善。

这些问题就比较复杂,学过《俱舍论》等会知道里面有引业和满业的差别。总的来说,能够身为人天,他的引业绝对是善业。但是在满业当中,有些满业是会让我们感受安乐的,人趣当中安乐;有些满业是让我们在人趣当中感受痛苦。所以,只要是在善趣当中,所有痛苦实际上都是来自于三门和三毒的不善业,由此引发的,这主要从大的方面讲。还有一些特殊的情况,不一定是从业而引发的,所有的痛苦是不是全都是业?这要分情况,有些确确实实是业,有些不一定是业,有些痛苦还可能是善业引发的痛苦,善业引发的痛苦也是有的。有些病痛是不是完全都是杀生等的业呢?不一定。比如有时候是四大不调引发的,四大不调引发的疾病主要是一种因缘和合之后产生的痛苦,这种病痛不一定就是业,不一定是以前的不善业引发的,所以这个地方是从主要的侧面、大局的层面来讲,如果特殊的分析,还有很多可以分析的地方。

善趣的痛苦、恶趣痛苦也是这样的。

同样的,异熟果均招致所有恶趣。

这种三门的不善和三毒不善的异熟果都可以招致恶趣果。以前我们也引用过一些论典讲过,有时我们认为生起贪心好像无关轻重,但是如果真正生起一念贪心,本体是不善法,是三毒之一或五毒之一。一念贪心这种业,能够导致我们堕恶趣,嗔心、愚痴心、我慢、嫉妒全部都是我们堕恶趣的正因。我们在一天当中生起很多无数念的贪心,无数念的愚痴心,无数念的嫉妒心,真正按照业果的关系观察,每一个念头就是我们一次的生死,第二个念头又是一次生死的因,所以对于意业,不可不慎。其实我们对意业要非常慎重,否则没有好好知道这个道理,就会无数次地投身轮回当中,在一天当中都已经创造了很多投身恶趣或者投身轮回的因。我们生善心也是这样的,升起一念善心就是一次生天、人间的一种因,生第二念又是一次,从这个方面进行观察。只不过这种因缘有时要在很多劫之后才成熟,慢慢的成熟,这样也是有的,但是从它的因方面已经完全具备了。

还有一个问题就是:能不能够成熟?按照十二缘起的角度还要看今生当中对于这个业有没有爱取去润泽,如果造了这个业,再通过爱取去润泽,很快就会成熟这样的果报,很快就会成熟。因此从这方面说,这些不善业的异熟果都可以招致所有的恶趣。还有,业成熟的越快,相对来讲果报就轻一些;如果成熟得很慢,它的果报就越来越大,越来越重。现在我们造一个很小很小的业,如果这个很小的业马上成熟,还没有辗转增长得很多,马上成熟的时候,它的果报相对比较轻微一点;如果这个小小的业拖了几个劫之后再成熟,这种业变成很大很大一个业,就是这种本体。所以这样的业,它也会增长广大,有增长广大的这种特点。

三毒之业可以用下面的比喻来说明:从前,有两个渔夫遇到了水罗刹化现的一个人,水罗刹对他们说:你们一个去点火,另一个准备烹调,我去收集大量的鱼回来我们好好美餐一顿。于是大家就照着它所说的去做了。

这是一个故事,或者一种比喻,这种比喻说明什么样的道理呢?实际就说明三毒之业。下面开始做对照:

同样,贪欲就像水罗刹一样贪得无厌地收摄多种多样的欲妙,积累恶业;

水罗刹说:我去收集大量的鱼。这个水罗刹的行为就表现成一种贪欲,贪欲像水罗刹一样是贪得无厌的,只要我们相续当中存在贪欲,就会通过贪欲的引发和敦促去收摄各种各样的妙欲。收摄妙欲后,还有一种体性就是完全不知足,你得到这种资具,通过满足妙欲你就满足了,是根本不可能的。所以,得到妙欲后,这种贪心,还会因为得到妙欲又开始增长,又开始追求更多更好的资具。这种贪欲的本体就会收摄各种各样的妙欲,积累恶业,通过收摄很多妙欲,在这个过程当中就会积累各种各样的恶业。

嗔恨犹如烹调鱼一样,能被由它所引起的与他众争论不休、刺伤感情等所焚毁;

所谓的嗔恨就像烹调鱼。前面说准备烹调,让另外一个去烹调。烹调实际就是一种嗔恨心的表现。嗔恨犹如烹调鱼,这种等起被嗔恨引起的,与他众争论不休,导致了刺伤感情等情况所焚毁。这是讲烹调鱼,就像鱼被焚毁、被烹调一样,我们的相续也会因为嗔恨引发与他众争论,刺伤感情,然后相续被它焚烧干净,或以后会因为这种嗔恨的罪业,在地狱火当中被焚烧。这方面主要是讲嗔心。

痴心之业如同火借风势般,对贪嗔二者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由于它能涣散一切取舍,因而应当致力于无有三毒的善根。

所谓的痴心就是前面讲的:一个去点火,点火比喻这种痴心,痴心的业如同火借风势,火如果有了风的吹动,火势会越燃越大,所以贪心和嗔心如果有了痴心加入,贪心和嗔心这种本体,它们二者之间的状态会越来越推广。也就是说,为什么我会贪?为什么会对一个本来不值得贪的东西疯狂贪执,原因是什么?就是我们不了知这个本体,它的本体根本不是一个所贪的对境。我们对此迷惑的缘故就是痴心在作怪。痴心加进去的时候,对不应该贪的东西开始疯狂地贪著。嗔也是一样的,为什么我们会嗔呢?就是因为愚痴。我不知道这种对镜本体是不应该被嗔恨的,因为不了知本体的缘故,对于这种嗔恨心也会逐渐逐渐地增长。痴心断掉之后,就好像人的命根断掉了,人的命根断掉之后其它的一切根全部都会自然而然会消失的,这是在《四百论》当中所讲的道理。

我们之所以有贪心和嗔心就是因为内心当中有一个愚痴,这种愚痴是对于一切诸法的本性(不管是世俗的本性还是胜义的本性)都没有如理如实地认知,没有如理如实认知的缘故对于本不该贪、不该嗔的物体生起了贪嗔心,这种痴心就像生火一样,贪心和嗔心因为有了痴心的推动就会更加增长广大。

因为痴心涣散一切取舍,具体表现在贪和嗔上面,贪和嗔就是涣散一切取舍的:应该取的不取,应该舍的不得。“因而应当致力于无有三毒的善根”,所以我们首先应该断掉痴心。断掉痴心这种正确的因来自力于学习佛法,学习佛法就知道一切万法的本体到底是怎么样的——世俗谛的本体怎么样?胜义谛的本体又是怎么样的?我们自己摄受的本体怎么样?我们的心法的本体怎么样?通过这样学习之后,就把这些分析得很清楚,我们就会对这一切万法的本体如理如实地认知。贪心和嗔心它不是一种如理如实认知的状态。要如理如实认知,必须通过认知万法的本体,认知之后我们就不会盲目地去贪嗔了。所以,首先要学习佛法,生起正知见,有了正知见之后贪心和嗔心就很难以生起,学习佛法就是这样一种过程。

只不过,在这里面有一种情况是:我们学了佛法之后,为什么贪心和嗔心不随着我们的知见而消失?有这样一个问题。实际上我们在学习佛法之后,知道了不该贪不该嗔的道理,我们相续当中无始以来形成的贪心和嗔心的这种习气,并不会因为我们认知万法的本体自然就消失的。所以第一步我们通过学习认知;第二步,就是通过这种知见,去真正压制贪心和嗔心的生起;或者修持万法的体性,通过这种见修行,最后再获得熄灭贪嗔痴的果。我们千万不要认为学了佛法之后,马上就可以熄灭烦恼,这是不现实的事情。

《华严经》中说:“若成无暇,则不可救药……”

在《华严经》中说,如果变成了无暇体性就不可救药。为什么会讲这个教证呢?实际就是说如果相续当中的贪嗔痴非常严重,就会堕在无睱之处,如果堕在无睱之处时就无法修法,从这个角度就称之为无可救药。所以我们如果真地要生于暇满之处,必须要脱离无暇。脱离无暇就是从严重的罪业当中解脱出来,修持善法,生在暇满之处,这样的暇满是一种善业的体现。得到暇满的人身,绝对是一种暇满因的体现,如果变成无睱的时候就不可救药了。这间接说明了不善业因果之间的关系。因为如果有了不善业就会感受无暇,如果得到了无暇,就不可救药了。

所以,务必要谨小慎微。三门善业的异熟果,总体来说是一切善趣,分别而言,辗转投生在赡部洲等处,生生世世中享受安乐。

身语意三门善业的异熟果,总体讲是生在一切善趣当中;分别来说,辗转投生在南瞻部洲或者北俱卢洲等任何一处,生生世世当中都会享受安乐。这主要看我们自己相续当中的业是否深厚,或者我们在造业的时候是否有其它不善业所间杂。如果我们在造善业时发心很纯正,或者加行很圆满,那么它生果的力量就大;如果我们发心不强或很勉强地造,虽然可以投身在这些安乐之处,但是时间会很短。还有一些情况,我们在造善业的过程当中,比如我们花一个小时造一个善念,如果从刚开始到后面这一个小时当中,我的心很清净、加行很清静,在这个善业引发后面的果时,从刚开始到最后,全部都是一种安乐的状态,不可能有其它的状态。如果我们在造善业的过程当中,偶尔产生了一念恶念或产生了一念怀疑,如果在这个善业当中有这一念,以后在成熟的时候,感受这种身份的时候,中间会出现一系列的违缘、障碍,导致自己在感受果报的时候,中间不会是完全纯粹的安乐,也会出现这样的情况。这方面讲了生生世世当中感受安乐。

认真思维这些道理以后理当努力弃恶从善。经中说:“死后去往他世界,众生不得力所生,然凡造业不泯灭,黑白如实成熟果。”

“死后去往他世界”,这是每一个众生、每一个有情不可回避的一种结果,也是有为法的一种体性。生际必死,我们死了后因为相续当中的业没有清净的缘故,死了之后不可能断灭,也不可能不再流生、不再投转了。虽然死了,在相续当中,投生后世的业又圆满了,所以死后就会去往他世界的。

“众生不得力所生”,这句话讲胜义谛的道理。“力所生”是什么意思?以前我们学《心性休息》的时候,讲“我”有十种异名,当中讲了众生、受者、补特伽罗、士夫、力生、力主,这些都是它的异名。“力所生”三个字就是力生,是“我”的一种异名。“众生不得力所生”,就是众生虽然去往他世界,但是众生不得力所生,没有找到一个实在投生的我,这是“众生不得力所生”的意思。虽然找不到一个实在投生的我(前面这个“力所生”就是“我”的一个异名,就是一个实实在在的“我”)平时我们认为有一个实在的“我”投生了,“我”是从前世到现在,从现在“我”又投生到后世,好像有一个实在的“我”,但从胜义谛观察,不得力所生,根本没有实在的“我”投生。

虽然没有实在的“我”投生,“然凡造业不泯灭,黑白如实成熟果”,但是如果你造了这个业,你所造的业不泯灭,就会通过所造的黑白业如实地成熟善趣或恶趣的果报。这个经典的意义就是说,在胜义当中虽然没有实在的“我”投生,但是在世俗谛当中业果根本不虚耗,还是会跟随这样的业果去投生的。

辛二、奉行之方式:

当以身语意,断诸不善业,

恒常奉行善,此说三种法。

我们应该知道:“当以身语意,断诸不善业”,应该通过身语意断除一切不善业,通过身语意恒常地奉持善业。

“此说三种法”,为了让我们真正去修行的缘故,在此处颂词当中讲到了三种法。在注释当中讲到的断除不善业是第一种,恒常奉行善是第二种,颂词当中比较明显的就这两种。不明显的是什么?甚至连梦中也不造罪,是要奉行的是第三种,“此说三种法”从这方面解释时就是从这个角度理解的;还有一种“三种法”从字面上看是应该奉行身语意的三种善业,从这个方面也可以说;或者说三种法,就是讲前面的十六种因归摄成布施、持戒、安忍这三种法,所以应该奉行三门的三种法。从各方面可以理解其含义。

了解了这样的业果道理之后,就要下定决心、立下坚定誓愿:

前面主要是让我们了解业果不虚的道理,在了解了业果不虚的道理之后,每一个人都想自己过得好,如果想要自己今生过得好,或生生世世过得好,或者以这样一种增上生做梯阶,要修持决定胜。不管怎么样,了解业果道理之后,下一个应该做的就是下定决心立下坚定誓愿真正去行持了。这方面非常关键。

要行持这种断恶行善的行为,需要恒心、勇气;如果没有恒心,没有勇气,我们要真正斩断恶业,要奉行善法,实在是太不容易了,非常不容易。一般的众生容易犯的毛病,就是三天打鱼两天晒网,或是热血沸腾的时候,什么都愿意做,等血液冷下来的时候,什么都不愿意做,这就是一般众生最容易犯的毛病。所以我们在学习佛法的时候,很多地方都是教诫我们要保持初心,最初的心最可贵,我们要把这最初的这种心延续下去,绝对会成就。没有不成就的可能性。

所以要取舍业果,听了之后也许会有感触,有感触是远远不够的,因为我们的这种感触是来自于听闻,这种来自于听闻的智慧是非常肤浅的、极其肤浅,很容易就消失、消亡了。听闻这种意义只是学习怎么样思维的方法,真正的道理教给我们怎么样去思维,教给我们之后,下一步必须要长时间串习这种正见,遣除怀疑、遣除争议,这方面是来自于广大的思考。就是平时我们讲完之后下去需要看书,看书的意思有“复习”的含义。我们在课堂上已经接受了思考的模式,思考的方法接受了,下面是不断的复习、不断的稳固正见。稳固正见是在思考的过程当中,会遣除很多的怀疑,内心当中对所听闻的法义进一步生起定解,生起定解之后落实在自己的生活当中,落实在自己的修行当中,这就称之为闻思修的次第。此处在了知了业果道理之后,要下定决心立下誓愿去做。

从身、语、意着手制止一切不善业,甚至连梦中也不造罪,时时刻刻三门奉行善业道。

这是所谓的三法当中的一种解释。三种法,第一种就是身语意必须要着手制止一切不善业,这是总说。“甚至连梦中也不造罪”,这个方面真正圆满的时候应该是二地菩萨。二地菩萨的十善业道极清净,连他在梦中也不会去造罪的,这是二地菩萨圆满的时候。但是这个时候要求这些初学者是不是不现实?实际上也不是不现实的。梦中不造罪,如果在白天的时候对于这种不善业制止得非常圆满,或者经常提起正知正念,这种白天的串习会带到梦中去。当我们在梦中的时候,还会显现造罪这样的机缘,犯戒的因缘还会显现;当我们在梦中遇到这样的情况,因为白天的串习太猛烈了,在梦中一旦要犯戒的时候马上就能够遮止;或者在犯戒之后马上就能够认识到、马上就能够忏悔,这也是一种梦中不造罪的体现。虽然不像二地菩萨这么圆满清净,但是如果白天串习非常强,在梦中也可以保持不造罪。所以从这个方面说白天必须要制止一切不善业,甚至于在梦中也不能够造罪。当修持善法习惯的时候,或者断恶行善的修法习惯之后,在梦中不造罪是可以做得到的。“时时刻刻三门奉行善业道”是第三种,除了白天晚上不造罪之外,在时时刻刻当中,还要三门奉行善业道。

明确了前文中所说的行止十六种法,乃至包括所舍诸法的动机也该严加制止,为此这里宣说了依于三门的三种法。

“明确了前文中所说的行止十六种法”,行止是什么意思呢?“行”就是行使的意思,“止”就是禁止的意思。前面的十六法当中有些是遮止的,有些是必须要行持的,比如说遮止的法有十三种,行持的法有三种,都叫做行止的十六种法。了知这个之后,乃至包括所舍诸法的动机都应该严加制止。什么叫所舍诸法的动机?所舍弃的这些法,不能够做的贪嗔痴等等,连我们生起贪嗔痴的动机都应该严加制止,不要让它现行。就是想要生起贪心、生起嗔心的这种念头、动机也必须要严加制止,这是非常严格的遮止不善业的方式。

“为此这里宣说了依于三门的三种法”,依靠身语意的三种法,就是前面所讲的制止一切不善,甚至梦中不造罪,时时刻刻奉行善业道,这方面讲了三种法。还有一些是前面十六种当中归摄了三种法:布施、持戒、安忍,这三种法是三门应该依止的。

辛三、奉行之果:

依此法解脱,地狱饿鬼畜,

且得人天中,王位圆满乐,

禅无量无色,能享梵等乐。

这样奉行的果是怎么样的?奉行的果,“依此法”就是通过前面的这种善道、通过这样的因,能够解脱三恶趣。解脱三恶趣——解脱地狱、解脱饿鬼、解脱旁生这样的一种果报,就是从三恶趣当中解脱出来。

“且得人天中,王位圆满乐”,一方面是解脱了三恶趣,不需要去感受三恶趣当中痛苦;从另外一个角度,奉行的善业能够使我们在人天当中感受很多圆满的安乐。“王位圆满乐”,而且在南瞻部洲等这些地方可以享受王位的圆满快乐。“禅无量无色”,还可以在十善的基础上修持禅定,获得禅无量无色的安乐。这个禅可以说是四禅,无量可以说是四无量,无色就是四无色界。四无色界的修法就是这样的。“能享梵等乐”,通过这些修法可以享受梵天等的快乐。

依靠刚刚所讲的引业之法这一善道,其异熟果能脱离地狱、饿鬼、旁生这难以忍受的恶趣,转生在善趣的六欲天及四洲的人类中,

这些善业道如果真的行持,通过这种引业之法,可以摆脱三恶趣的痛苦;可以转生在善趣的六欲天当中,享受无量无边的安乐;或转生在四洲的人类当中,感受自己的安乐。

既拥有健康无病等美满的幸福,也获得转轮王等显赫国政的权势。

在人道或在人天当中享受安乐的时候,可以拥有健康无病的身体或很庄严的相貌,还有获得转轮王,或者一些辅相大臣等显赫国政的权势,这些全部都是通过这样的善因所引发的善果。对于它的必要性,前面讲过就是作为增上生,从共同的侧面,修持这种善因绝对会获得这些善果,这是从共同的业果方面讲的。如果从修道侧面讲,可以理解成共下士这样一种修法是三士道当中的共下士,依靠增上生善趣的身份可以进一步修持佛法,生起出离心、菩提心,最后成佛。从这两个角度理解都可以的。

不仅如此,而且由修行四禅、四无量、四无色定所感果报,还可以经劫享受梵天等上界的安乐。

不仅如此,如果在修持十善业的基础上再修持一些特殊的十善,或者这样的一种力量加强,或在十善业的基础上再修持四禅定、修持四无量心、修持四无色定等等,这些方面所感的果报可以在很长的时间当中,感受梵天或者四无色天等上界的安乐。

或者说,这十善法是禅天色界等果的本体。

这样的十善法是禅天或色界果的本体,因为在禅天和色界当中没有这样的恶业,没有恶心,全部都是善法的本体,都处在善业状态当中。这就是十善法,是禅天色界等果的本体,也可以理解是禅天和色界等等,它们离开了不善业的发心或加行,恒时处于善法意乐当中,可以从这个角度来理解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