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师辅导 |《中观宝鬘论》08

说明:以下法师辅导笔录,为道友个人行为。如有错漏之处,向上师三宝忏悔,请道友们批评指正。

《中观宝鬘论》第八课

诸法等性本基法界中,自现圆满三身游舞力,

离障本来怙主龙钦巴,祈请无垢光尊常护我!

为度化一切众生,请大家发无上的菩提心!

发了菩提心之后,现在继续宣讲《中观宝鬘论》的广释。现在正在讲第一品别说因果,此处宣讲决定胜。决定胜的修法,前面讲过流转的次第和流转的比喻,现在讲第二个科判,断除轮回的次第。其中的颂词解释已经讲完,现在正在宣讲其别译。

别译讲声闻、缘觉到底有没有证悟法无我的问题,或者他们所证悟的空性,无我空性的本体,到底应该属不属于空性的范畴。有些宗派讲声闻、缘觉和菩萨所证悟的空性是完全一致的,而且认为唯识宗所宣讲的观点和中观宗所宣讲的观点是不一致的,密意不相同。

比如在《现观庄严论》中,弥勒菩萨讲到了三乘证悟的高低。声闻是最低的,缘觉的证悟比声闻高,菩萨或者佛所证悟的境界要远远超胜。而在《理集论》、《入中论》的自释中、《佛护论》中讲到似乎是声闻缘觉已证悟一切万法无自性,证悟法无我空性和菩萨的证悟相等的。有些宗派认为这些大祖师的密意没办法圆融,有抵触之处,所以应该按照中观宗的观点,也就是三乘证悟有高低,声闻、缘觉应该圆满证悟法无我空性。对这个问题从这之后开始分析,下面内容都和上述这些观点有关联之处。

在这里应当稍加分析,印度诸大祖师的密意不可能不一致。也就是说在这个地方有必要分析,喇拉曲智仁波切在本论注释结束的时候有说明,是对其他宗派的一些回辩,并不是对这些大德、对文殊菩萨化身的大祖师有什么不好的看法,也不是对这些宗派有什么看法,而是当时有很多人再再地找他辩论,给他说了很多观点,为了回复这些辩论,在注释中宣讲一些问难和破斥。这里宣讲的意义是这样的,只是为了回复有些人对他的辩论而作的观察。

在这个地方需要稍加分析,分析什么呢?印度诸大祖师,比如广大行派的弥勒菩萨、无著菩萨或者甚深见派的龙树菩萨、月称论师、圣天论师等,印度诸大论师与唯识宗和中观宗的大祖师的密意不可能不一致,绝对是完全一致的,这在全知麦彭仁波切《定解宝灯论》第二个问题结束的时候讲过,实际上龙树菩萨和无著菩萨或者弥勒菩萨的意趣完全是圆融无碍的。此处也是讲不可能不一致。

因此《理集论》中说声闻缘觉也需要证悟法无自性,这是有必要的。《理集论》就是中观的诸论典,比如前面讲过的《龙树六论》、《龙树五论》、《入中论》、《佛护论》等等,中观《理集论》中说到了声闻、缘觉需要证悟法无自性。《入中论》自释中月称论师使用教证说明声闻、缘觉也需要证悟一切法无自性。在中观论典中讲声闻缘觉需要证悟一切万法无自性,宣讲这个是有必要性的。

有什么必要呢?也就是为了制止声闻部耽著自道为至高无上以及舍弃大乘的过患。中观论典中讲声闻缘觉也要证悟法无自性,需要证悟法无我。无自性就是无我的意思。在《新月释》中讲过了,所谓的一切法无我就是指声闻、缘觉能够证悟的这一切法无我,也就是说他在证悟人我空性的时候,这一部分法无我叫做一切法无我,否则就和《入中论》第六品的自释“无我为度生,由人法分二”矛盾,所以此处意思要证悟法无自性就是能够证悟的这部分法无自性。

在中观宗中所讲的声闻缘觉要证悟法无自性当然是有必要性的,没有直接讲声闻缘觉证悟圆满的人无我空性,而是说声闻缘觉要证悟诸法无自性,为什么要这样讲呢?这样讲是有一定必要的。

有什么必要呢?有两个必要:第一,为了制止声闻部耽著自道至高无上;第二,舍弃大乘的过患。以前在讲智慧品注释的时候讲到两种声闻,一种叫入道声闻,一种叫傲慢声闻。入道声闻,就是通过声闻中的人我空性观点实修实证,确确实实已经入了小乘的五道,或者乃至已获得了小乘的罗汉道,叫做入道声闻;傲慢声闻就是根本没有证悟小乘自宗中所讲的无我空性,他认为已经证悟了,认为只是见到了四谛十六行相就可以了,根本不需要证悟所谓的空性,所以叫傲慢声闻。

真正的入道声闻也承许必须要证悟空性,比如人我空。人我空性是空性所摄的,必须要证悟。入道声闻承许空性,傲慢声闻因为自己认为证到了小乘的道,并没有证悟所谓的无我空性,他认为不需要证悟空性,不需要大乘中所讲的空性,所以叫做傲慢声闻。

在这句中两种声闻都有。“制止声闻部耽著自道为至高无上”,这句话讲入道声闻虽然证悟了罗汉道,但是还是耽著满足于自己的声闻道是至高无上的道,通过这样的道可以获得究竟解脱,有这种耽执。《理集论》中讲声闻、缘觉要证悟法无自性,是为了制止这一部分入道声闻认为自道至高无上的观点而进行的观察。

“舍弃大乘”,是讲傲慢声闻,以前堪布在讲中观的时候讲过。

罗汉对于大乘中所讲的一切法无自性的境界是无法通达的,但是他承许是佛说、是真正的佛法,他对于大乘可以接受。只不过按照他的境界把所谓空性理解为他自己的证悟能够相应的部分空性。比如《般若经》中讲的色空、受空、想空乃至于识空,全部理解成粗大的五蕴空,都是能够断掉的空,所以他对大乘可以接受。

而傲慢声闻不接受,他认为大乘是非佛说,大乘教法是佛涅磐之后魔化现的龙树等士夫所臆造的,所以对大乘进行诽谤、舍弃。《中观理集论》中所宣讲的空性,是有这种必要而宣说的。

并非是说声闻、缘觉有遍知的究竟解脱道。声闻缘觉需要证悟法无自性,并不是说声闻缘觉有遍知的究竟解脱。因为大乘主要就是证悟一切万法的本性——无自性。中观讲二乘需要证悟法无自性,并不是说他们有大乘中所讲的获得最究竟遍知的解脱道,而是有某种必要,前面已经讲过了。

小乘承许四谛十六种分类当中的空性无我只是补特伽罗独立自主的实体不存在。小乘承许两种声闻中的傲慢声闻,傲慢声闻认为:见到四谛十六行相就可以获得解脱了,不需要证悟空性。既然不需要证悟空性,那么对于四谛十六行相中的空性无我,比如苦谛当中也有无常苦空无我,这里的空性无我如何解释呢?这不是讲空性吗?他们就说苦集灭道四谛各有四种分类,比如苦谛下面有无常苦空无我的四种行相,其它三谛下面也各有四种行相,所以说四谛十六行相。

这里面所讲的空性无我只是补特伽罗独立自主的实体不存在。补特伽罗独立自主的实体不存在就是讲外道的离蕴我、神我等等,从这方面讲到了空性和无我的意义。

应成派不单单承认粗大的无我,而且已明确地指出:前面他们认为补特伽罗独立自主的实体不存在的无我实际上是承认一种粗大的无我。应成派不单单承认粗大的无我,从另外一种解释的方式,应成派单单承许他们只是见到了粗大的无我,只是对外道所遍计的我不存在这一部分见到了,而根本没有真正见到俱生我。因为真正要见到俱生我必须要牵扯到空性、五蕴的无常,或者五蕴众多的空性,或者粗大五蕴不存在的空性。如果只是见到或者抉择了补特伽罗的独立自主的遍计我不存在,是无法获得解脱的。

所以此处的意思就是说应成派单单承许他们所安立的无我是粗大的无我,或者应成派不单单承许这种粗大的无我需要遣除,而且已明确地指出细微的我也必须要遣除。

将蕴假立的我本身法相不成立,这是细微无我,如果未通达此理,就不能断除无明我执,倘若未断除无明我执,就不能获得穷尽业惑蕴的解脱。应成派的论典中很明确地指出,将蕴假立的我本身法相不成立,我的体相没有,就是无我、空性的意思。

所以傲慢声闻千方百计要避免有空性的安立,中观宗说,如果真的要获得解脱,没有办法避免空性的安立,必须要抉择将蕴假立的我本身的法相----俱生我本身的法相,是没有的,而且作为我的设施处的五蕴实有的法相也是不成立的,能够抉择俱生我空,叫做细微无我。

真正要了知细微无我,必定要牵扯到空性的意义。如果没有通达我的本性空,或是五蕴的本性空,就不能够断除无明我执。前面我们安立轮回的本体、比喻时已经讲到了此意义。所以我们讲五蕴本性空的时候,并不是像应成派所讲的一切万法本性空,作为我的设施处粗大的五蕴的体性空,是肯定要观察要安立的,不得不牵扯到空性的涵义。

如果没有通达此理,就没办法断除无明我执,如果没有断除无明我执,就不能获得穷尽业惑蕴的解脱。把业惑和通过业惑产生的后有的五蕴统统穷尽的解脱道是没办法获得的。

密意是指如果没有通达色等也不成立常有、唯一、整体的自性,那么我所执就有存在的可能,而并不是说必须像大乘所说那样证悟的意思。此处所讲到的要通达无自性,密意是说如果没有通达色等,色等就是色受想行识五蕴的本体,五蕴的本体如果没有通达它不成立常有,安立它无常的自性,没有打破它的唯一,比如安立它众多的自性,还有要打破它整体的自性,而是各个别别分开的自性,那么我所执就有存在的可能性,我所执就肯定存在,因为五蕴和我之间的关系,我是在五蕴的上面所假立的,在假立我的时候又可以将五蕴执为我所。所以如果没有打破常有、唯一、整体的五蕴的执著,那么我所执就有存在的可能。所以必须要通达蕴无自性。而并非必须像大乘所说那样证悟一切的粗粗细细的五蕴全部无自性,并没有这种意思。

大乘的七种特法中,所缘大就是指《般若十万颂》等。大乘有七种特法,主要是鉴别于小乘。小乘没有的七种特点,在《庄严经论》中已经讲得很清楚。

所缘大就是七种大之一。所谓的所缘,小乘的所缘单单是声闻部的三藏,大乘的所缘是大乘的无量三藏,比如此处的《般若十万颂》,“等”字中还包括大乘的修多罗、三藏。在大乘的七种特法中,所缘大就是指《般若十万颂》当中所讲到的无量无边的空性。

由于声闻不能证悟这些,但是无我与单空从法界的侧面来讲一模一样,因此四谛十六相的安立并不是实际的真如。大乘七种特法中的所缘大,大乘的智慧所缘的是《般若十万颂》中的所诠意义。

那么声闻能不能证悟《般若十万颂》当中所讲的所有意义呢?只能证悟部分。在《般若十万颂》当中所讲到的人无我空性这一部分,可以缘,可以证悟,但是整体十万颂当中的含义,声闻是绝对不可能证悟的。

无我和单空从法界侧面讲一模一样,小乘已经证悟了无我空性。无我与单空,单空就是讲空性的意思,无我和空性从法界或者从实相侧面讲是一模一样的,只不过空基不相同或者说法不相同,实际上无我就是一种空性。所以此处讲真正的小乘所证悟的境界应该是空性,因为无我和空性从法界的侧面讲是一模一样的缘故,小乘必须要见到法界的一部分。必须要见到法界,也就是说必须要见到空性的意思。

从这个方面观察的时候,四谛十六相的安立并不是实际的真如。前面傲慢声闻认为见到四谛十六行相不需要见到空性,只是“见谛则解脱”就可以了,在智慧品中也是讲“见谛则解脱,何需见空性”。

通过前面的分析我们知道,四谛十六行相的安立并不是实际的真如,就是说四谛十六行相并不是小乘圣者入根本慧定时的所境。

真正的小乘入根本慧定的所境是什么呢?单单的无我空性。空性这部分是他入定的所境。所以四谛十六行相,无常苦空无我或者苦集灭道有十六种行相,这十六种行相有十六种安立。这十六种安立是不是真正的入定智慧所缘这种实际的真如呢?并不是真正的实际的真如,实际的真如就是无我空性,所以小乘圣者入定见的就是无我空性而已,而不可能在入定的时候能够见到四谛十六种行相安立的。所以此处讲四谛十六行相的安立并不是实际的真如。

既然不是实际的真如,为什么在小乘道当中又安立四谛十六行相的修行次第呢?是不是没有意义?并不是没有意义的,下面讲安立四谛十六行相的必要性。

只是为了对资粮道中次第成熟相续、圣者后得断除其他增益引生定解才各自分开的。四谛十六行相各自分开安立,并不是真正的入定所见的真如实际。

这样分开安立的必要性是什么?是为了在小乘圣者获得见道之前,在资粮道中能够次第次第使自己的相续成熟,才安立了四谛十六行相的修法。这是第一个必要性,是在资粮道中能够次第成熟相续的缘故。

第二个必要性是在圣者后得的时候。在圣者入定的时候,是见无我空性的。在出定的时候不是唯一的见无我空性,是为了断除其他增益,引生定解。

断除什么增益呢?比如为了断除一切万法是常有的增益,引发一切万法是无常的定解,这样安立无常;为了断除一切万法是安乐的增益,而引发一切万法是苦的定解而安立了苦。

所以四谛十六行相各自分开安立,第一是为了在资粮道中次第成熟相续而安立;第二是圣者后得为了断除其他增益而引出正确的定解如是如是才各自分开的。所以四谛十六行相并不是真如实际,不是小乘圣者入根本慧定的所境。

而真实解脱道即是如实证悟不染增益之戏论的无我或空性实相,四谛十六行相各自分开并不是真如实际,真实的解脱道、真实的所缘或者真实的圣者智慧的所缘境是什么呢?就是如实证悟不染增益的戏论的无我,此处的无我按照小乘的角度讲就是人无我空性,或者就叫空性实相。只不过在小乘当中讲空性实相这个词比较少,讲无我的这个词比较多。前面讲过了无我和空性法界的侧面讲一模一样,所以如果证悟了无我肯定是要证悟空性实相的。而真实在入定的时候只是见到了无我的空性实相,不可能真正将十六行相作为实际的所缘,实际的真如。

比如,分别猫眼珠的种种颜色与无常等差异的分别念虽然次第生起,但一个无分别识现量见到一切对境行相并不矛盾。这是对照前面意义的比喻,分别猫眼珠在《中观庄严论》中学习过,猫眼珠就是猫之眼珠,也叫天珠。天珠是一种宝珠,宝珠上面有种种颜色,白的、黑的或者加起来是花的等等。我们要分别去观察,缘天珠上面的白色或者黑色,分别缘它的颜色、无常、变异等等这种差异的分别念是次第升起的。因为是分别念缘各种颜色、无常,所以分别念是次第生起。但是一个无分别识,比如眼识,现量见到所有的差别行相是不矛盾的,不相违的。这是两种比喻,一个是分别念次第缘、次第生起,一个是无分别念同时见。

对照前面是什么意义呢?第一句,从分别猫眼珠的种种颜色无常等差异的分别念次第生起,对照前面的“只是为了对资粮道当中次第成熟相续,圣者后得断除其他增益引生定解各自分开”,对于四谛十六行相可以单独地一个一个去认知,这是无常、苦、空、无我等等,次第生起来的,次第去缘的,就是讲在资粮道当中成熟相续的次第,还有断除增益引生定解的次第。

一个无分别识现量见到一切行相。这是讲入定的时候,小乘在入根本慧定的时候,是一个时间当中见到一切行相,并不是分别分别地见十六行相,而是说在入定的时候见到无我的实相,见到无我空性。

这两者是否矛盾? 不矛盾。安立十六种行相和在入定的时候将无我作为实际的真如,这二者之间并不矛盾,以这个比喻主要是为了说明前面的问题的。

声闻部没有通达这一点,真正傲慢声闻对这一点没有通达。

《六十正理论》中说:“法智之末尾,于此有差别……”,在《六十正理论》中讲,法智的末尾与此有差别。法智是什么意思呢?就是讲获得见道的第一刹那见万法的智慧。比如通过修行超越了四谛一法,之后进入见道,进入见道的第一种智慧,见到真如、无我的第一个智慧叫做法智。

法智的末尾,末尾就是之后的意思,第一刹那之后,第二刹那、第三刹那、第四刹那,叫做法智的末尾。于此有差别,“此”字就是讲第一刹那所见到的真如,如果后面的末尾或者后面所见到的法和第一刹那所见到法有差别,那么就有过失。有什么过失呢?下面就要讲过失。

如果承认见道之智慧无常、自相等有着各不相同的差别,那么尚未通达微小的缘起实相也无自性,更何况大部分的缘起实相呢? 如果承认见道的智慧,见道的智慧即法智,叫做第一刹那见道的智慧。这个后面意义上面还有一个末尾的意思,在注释当中没有,但实际上这里面有末尾的意思。就是说承许见道之智慧之后,见到了第一刹那智慧之后这个末尾,无常还有其他的法的自相等有着各不相同的差别。

有什么过失呢?尚未通达微小的缘起实相无自性,更何况大部分的缘起。在入根本慧定的时候,或者获得见道的时候,第一刹那的所缘和第二刹那的所缘、第三刹那的所缘全部都不一样,因为对方的观点,在入定的时候次第见四谛十六行相,因为他承许见四谛十六行相就获得解脱,见谛则解脱,而我们说必须要见空性,所以在入定的时候只能见到无我实相,而不可能见到四谛十六行相。如果承许见道智慧之后,第一刹那见道了,后面的无常、苦、空、无我等等自相各不相同。在入定的时候,十六刹那当中各不相同,每一部分微小缘起的实相无自性都没有通达,因为四谛十六行相当中,无常、苦这些法都是分开缘的,所以对于每一个微小缘起的实相都没有通达无自性,更何况大部分、整体的缘起实相更不可能的。

这是讲见道的入定智慧。如果在见道入定智慧的时候还没有通达所谓的四谛十六行相很微细的缘起实相,那么大部分的缘起、粗大的缘起,更不可能通达。粗大的缘起讲凡夫地资粮道或者加行道的时候,通过缘总相的方式了知缘起实相。是不可能了知的,为什么呢?因为在入定的时候,这种无分别智都没有办法了知这些缘起实相,更何况凡夫这么粗大的分别心,怎么可以了知缘起实相。所以在入定的时候唯一的所缘就是无我空性,从刚开始的智慧到最后的智慧都是无我空性作为所缘境,在入根本慧定的时候,无分别智的对境就是这个。而不能按照对方的观点说四谛十六行相在入定的时候各不相同,第一刹那见道的法和第二刹那见道的法都是十六种不同的法,这就叫做承许见道的智慧之后,无常、自相等有各自不同的差别,如果是这样的话,那么连微小的缘起实相无法通达,何况是大部分的缘起实相,更加没法通达了。

下面归纳说:你们的观点有圣者也未见依我假立之缘起实相一味性的过失,因为四谛的一法性存在各自分开的部分。”按照你们的观点承许的时候,就有圣者也没有见到依我假立的缘起实相一味性。通过我观察之后了知无我,叫做依我而假立的缘起实相。实际上所有的在入定的时候通达依我假立的缘起实相都是无我,这种无我的实相是一味的,是没有分别的。

按照你们的观点承许的话,圣者也没有见到一味的无我的自性。因为见道的时候是十六个法分别分别、次第次第地见,所以一切万法的自性就是无我性。按照你们的观点,有圣者也没有见到无我的一味性的过失。为什么呢?因为四谛的唯一的法性存在各自分开的部分,就存在四谛十六种行相各自分开的部分,所以是无法安立的。

(这个双引号不知道是从哪来的,双引号应该是多余的。)

就是为了遮破于圣谛一现观执为若干次第的戏论,也为了遣除将无我实相执为有实以及我自性有生复自性灭的见解。

圣谛一现观就是在见道的时候,是一个现观,一个现证。在一个现证当中就见到了无我。把一种现证、一种现观执为若干次第,就有十六种见的分类,见道十六种。为了断除这种戏论,《六十正理论》中说:“法智之末尾,于此有差别……”等等,这个颂词在破这种观点。此为这个颂词的必要性。

也为了遣除将无我实相执为有实,无我实相是一种空性,是一种空性的实相。在入定的时候见到无我实相,为了遣除将无我实相执为有实,比如在空性当中都是无我实相的,但是如果按照四谛十六行相中无常、苦等等,就是把无我实相执为有实。为了遣除将无我实相执为有实的戏论,所以宣讲这颂词以破之。

以及我自性有生复自性灭,为了遣除所谓自性的我,我有自性生、自性灭的观点,就讲到了胜义谛或者究竟实相中是无我空性的。如果安立了无我空性,这个我就是无我的,是无我的话,就没有所谓的我自性生、自性灭的观点了。小乘的圣者究竟的所见应该是无我空性,而不应该按照傲慢声闻讲是四谛十六行相,四谛十六行相是十六种次第法别别显现。所以把实相的一味分成了很多很多次第,有这些过失。为了遣除这些过失之故,讲了三种不同的必要性。

这一部分不是特别好懂。

同样,《四百论》中所说的“一者向恶趣”,意思是说,恶劣士夫舍弃空性,或者对空性颠倒执著,另一种人将空性执为真实,只有证悟的殊胜士夫才能抵达寂灭涅槃的法界,如云:“胜者趣涅槃。”

在《四百论》中讲“一者向恶趣”、“胜者趣涅槃”,这是什么意思呢?就是说对于空性必须要正确地认知,比如傲慢声闻对于空性就没有正确地认知,这一类众生是向恶趣的。就是说恶劣士夫舍弃空性,比如傲慢声闻说不需要空性,只需要见道四谛十六行相就够了,不需要真正的空性,这已经舍弃了空性。若舍弃了空性,导致对空性正法的抛弃、舍弃,有了舍法罪,而且对它有诋毁,造了严重的罪业,最终要堕恶趣的。

或者对空性颠倒执著,也是向恶趣的。对空性颠倒执著,听到空性的词句之后没有正确认知空性的含义,认为所谓的空性就是无有因果、断无、断灭,什么都不存在,这叫做对空性的颠倒执著。有这种颠倒执著错乱了因果,肯定也会堕入恶趣的。

另一种人将空性执为真实,这句话有两种理解。第一种,执著空性是真实的,这种也没有真实通达空性的含义,虽然承许空性,认为空性确确实实是真理,但是他认为空性是真实的,这一类的士夫,没办法真正趋向涅槃。与下面“只有证悟的殊胜士夫才能够真正地抵达寂灭涅槃的法界”,是一种解释。

另一种解释,将空性执为真实,“执”并不是平时我们所思维的执著的执,而是通达的意思,理解的方式不一样了。怎么理解?另外一种人通达了空性的真实意义,之后就证悟了万法实相,只有像这一类证悟的殊胜士夫才能够抵达寂灭涅槃的法界。所以我们如果不知道空性,无法真正趋入法界,没有真实通达空性,也没有办法迅速趋向法界,只有正确的或者真实的通达了空性真实义,才可以抵达寂灭涅槃的法界。

如云:“胜者趣涅槃。”胜者就是殊胜的士夫,殊胜的士夫知道万法空性,就可以趋向涅槃。不管是通达了小乘的人我空性,还是通达了大乘的法我空性,只要通达了空性,就有趋向涅槃的机会了。

如此一般情况讲述完毕之后再来看特殊情况,一般情况就是大小乘共同承许的证悟人无我;到底有没有证悟法无我叫特殊情况。

有时候说小乘证悟人无我空性就可以获得解脱了,大小乘共同就这样讲的。而有些大乘的经典中讲必须要证悟法无我空性,比如前面《理集论》中说声闻缘觉要证悟法无我,因为小乘的经典、论典当中,法无我这三个字是没有的,或者法空或法执的概念是没有的。他们的四种不知因就是一种非染污无明。

此处提到了法我空的必要性,前面讲过为了制止声闻耽著自道至高无上和舍弃大乘的过患,所以有必要讲特殊之道,特殊的情况就是二乘到底有没有证悟法无我空性, 这和大乘接轨了。大乘直接讲要证悟法无我空性,小乘到底证不证悟法无我空性呢?有些地方讲完全不证悟,有些地方讲完全要证悟,有些地方讲证悟一部分,学《定解宝灯论》时有这三种情况。

对于这个问题怎么样理解的,下面次第分析。

即是说胜劣两种补特伽罗的寂灭之道——法无我与人无我,胜补特伽罗是讲大乘的根性;劣补特伽罗是讲小乘的根性。胜劣两种众生、两种补特伽罗的寂灭之道,分别是圆满通达法无我空性和圆满通达人无我空性。

这两者只是从反体的角度,才有见解的高低之别,而法界的本体并无不同的分类。这两者是人无我和法无我。反体的意思就是空基,《定解宝灯论》当中也是讲二者只是空基有差别,空相并无差别。所以人无我和法无我只不过是从空基的侧面有见解高低,比如人无我的空基只是讲这样的人所缘的人无我到底存不存在,是不是空性的,而法空、法无我的侧面就大了,它的侧面很多,一切万法,或对于无分微尘、无分刹那,乃至于有边、无边,有、非、非有、非无比较微细的地方都已经抉择了。所以这二者都是从反体——空基的角度有见解的高低。

而法界的本体并不同,法界的本体就是空性。从空相方面,二者都是空性的,平等的,这两个角度来讲没有不同的分别。

比如,汪洋与瓶中的水除了多少的差别以外,仅在水的方面无有差别,并且作用也同样是解除干渴的逼恼。打比喻讲,汪洋大海中的水和从汪洋大海中取出来的瓶中之水,二者只有多少的差别。这就是对照前面二者之间只是反体的差别,一个是汪洋的水,一个是瓶子里的水,反体的空基方面有差别,才有见解的差别,见解高低,一个多一个少,一个深一个浅。仅是水没有差别,汪洋的水是水,瓶中的水还是水,没有差别,对照前面说法界的本体并无不同分类这个角度讲。

并且作用也同样是解除干渴,汪洋的水喝了也是解除干渴,瓶中的水喝了也是解除干渴。同样道理,修持法无我空性也是为了解除热恼,修持人无我空性还是为了解释热恼。从解除热恼、真正从烦恼当中解脱的角度来讲也是作用相同的。

之所以说是一切圣者之母、一切圣者究竟遍知之一乘,也是由于所见的法性无有丝毫高低等之别,是“寂灭不二门”。换一个侧面再讲,之所以说是圣者之母,谁是圣者之母?空性是圣者之母。《现观庄严论》云:“四圣众母我敬礼”,就是讲四圣,声闻、缘觉、菩萨、佛这四众的母亲就是般若空性。之所以说般若空性是一切圣者之母,就是因为所见的法性没有丝毫高低的差别的缘故。

一切圣者究竟遍知之一乘。之所以称之为法性、空性是一切圣者究竟遍知的一乘,暂时分三乘,究竟是一乘。为什么究竟分一乘呢?一切万法的自性没有高低的差别,一切万法所知的自性没有差别,能知的自性也没有差别。从这个角度来讲,究竟安立一乘。在《入中论》要结束的时候,讲到了暂时三乘究竟一乘的观点,就是从空性的侧面安立的。

之所以说空性是一切圣者之母,空性是一切圣者究竟遍知的一乘,就是由于所见的法性没有丝毫高低的差别的缘故,这叫做寂灭不二门。寂灭不二门的意思就是获得寂灭的唯一方法,唯一的一种方便就是空性,除了空性之外,要获得寂灭是非常困难的事情。

对具德月称论师在《入中论》的本颂及自释中所说的一切内容也唯一要按照这种方式来掌握。具德月称论师在《入中论》的本颂和自释讲到了看似矛盾实际上是一致的问题。如果按照这个方式来掌握的话,就不会有丝毫矛盾,没有按照这个方式掌握就有矛盾。

比如前面我们讲《入中论》本颂,讲第一品的时候,“彼至远行慧亦胜”,菩萨到了远行地的时候,智慧才超胜声闻缘觉,这是本颂;自释当中讲声闻缘觉必须要通达一切法无我、法无自性。第六品有个本颂和解释:“无我为度生,以人法分二”,也讲了这个本颂。然后自释讲到在佛经当中也讲,声闻缘觉圆满地了知、圆满地修人无我,还没有圆满的修法无我,讲得很清楚。

前面后面的本颂的自释看起来有抵触,但按照此处所讲的内容去观察掌握的时候,就能够真正地知道月称论师的实际观点,就是所谓的一切法无自性,并不是讲大乘当中圆满的法无我的意思,就是讲他能够通达的这一部分。按照宁玛派的观点看,完全能够真实通达这种非常深奥的意义。

此处讲具德月称论师《入中论》的本颂和自释所讲的一切内容也需要按照这种方式来掌握,就是凸显了这样的问题。

龙树师徒显示种种方便来摄受诸声闻学人,因而说:“假设他们对大乘有胜解心,即便不能修成,也可避免诽谤,不致于失毁相续。”龙树师徒就是龙树菩萨和他的弟子圣天论师,或者月称论师和他的传承弟子。显示种种方便来摄受声闻学人,用了很多很多方便来摄受。其中包括声闻缘觉要通达法无我空性,必须要证悟空性才能解脱。这样讲有两种情况:

第一种,如果声闻缘觉看到这个教词之后,对于法无我空性能够有所认知,比如入道声闻已经真正证悟了人无我空性,证悟了部分的法无我空性,对他们来讲,看到了龙树菩萨师徒论典当中所讲的意义,他们就会进一步学习真实的法无我空性,这时候就会发心入大乘,最后成佛。对于入道声闻有直接教化的作用。

第二种,对于傲慢声闻,他们看到这些词句、正理,也知道声闻学者必须要通达法无我空性,这时候他们会放弃邪见,就是此处所讲的,假设他们对大乘有胜解心,通过前面的词句:一切的声闻缘觉也必须要通达法无我空性。法无我空性在大乘中是直接宣讲的。这时假设他们能够对大乘有胜解心,即便他对大乘的空性不能修成,也可以避免诽谤大乘空性,不至于失毁相续,有这种必要。

第一种必要,直接引导入道声闻让他们趋入大乘而成佛,第二种必要,引导傲慢声闻,让他们放弃诽谤大乘的观点。

前面对一般的意义和特殊的意义,到底小乘有没有证悟法无我空性作了观察。下面也是这一类,但是有另外不同侧面的观察。

另有些人说:“《四百论》中所说的‘以一法空性,即一切空性’……是指如果证悟了依于补特伽罗而假立本身不成立的空性,也就能证悟万法皆空的意义。前面两句,如果证悟一个法空性就能够证悟一切法空性,因为一个法的空性就是一切万法空性的缘故,《四百论》原文就是这样的。所以对方就以这个颂词作为教证,讲证悟一个法的空性就能够证悟一切万法空性,所以声闻缘觉证悟了依于补特伽罗而假立的本身不成空,就证悟了人无我空性之后,也能够证悟一切万法皆空的意义,所以对方的观点是说,声闻缘觉可以圆满证悟一切法无我空性。宁玛派自宗讲声闻缘觉能够证悟部分的法无我空性,对方说声闻缘觉绝对要证悟圆满的法无我空性,教证就是这个颂词,因为一个法的空性就是一切万法的空性的缘故。

那么下面就开始做分析。

实际上,这是针对特殊补特伽罗而言的,而并不是其他补特伽罗。这个颂词讲特殊补特伽罗,最利根的补特伽罗,他可以证悟的,因为他的根性非常的利,所以通达了一个法空性,可以类推证悟一切万法的空性,这是根性决定的。不是不分根性的所有利根、钝根的补特伽罗都能够通过见一个空性而见一切空性,这是不可能的事情。

还有一种方式,一法空即一切空,是讲离一切戏论的空性。离一切戏论的空性是什么意思?第一种解释,前面解释完了,就是针对利根讲的;第二种解释,以一法空性即一切空性,这个地方所讲的空性,并不是指所有意义上的空性,比如人无我空性,这个地方一法空性并不是单单指人无我空性,一法空性就是讲究竟离四边的空性,如果你能够知道一个法是离四边的空性,那就能够推知一切万法是离四边的空性,是从这个角度来讲的。

这方面从两个侧面讲,一个是从法的角度讲,这个颂词中空性的法义是界定的,界定到了究竟离戏的空性层面,如果能够通达了一个法的离戏空性,肯定能通达一切万法的离戏空性,是就法而言。另一个角度,这个颂词是就根性而言,最利根的根性可以见一个法空性,从而见一切法空性,但是其他众生并没有这样的。所以讲,而并不是其他补特伽罗能够证悟的。

应成派凭借众多理证阐示了缘起性空的含义,诸位声闻学人却不能通达并且予以否定。这是讲理证。为什么说其他众生没办法证悟呢?最好的例子就是这样的,应成派通过很多很多理证来阐释一切万法缘起空性的含义,阐释一切万法离戏论的含义,但是声闻学人他们已经能够通达人无我空性,按照你们的观点,他通达人无我之后,对应成派凭借众多理证抉择的缘起空性也能够通达,但是诸位学人却不能通达,并且予以否定。他听到空性的时候生起极大的恐慌,对于没有解脱道、没有众生、没有佛、没有烦恼、没有轮回等等不能通达,而且予以否定,从这个角度已经讲得很清楚了,以一法空性即一切法空性这是特殊的根性而言。直接打破了对方的观点。下面引用小乘经中的观点予以证明。

不仅如此,而且经中说:“圣者马胜讲说一遍缘起的四句,舍利子便通达,舍利子对目犍连讲了两遍,他方领悟。”更何况说所有钝根的声闻行人了。这一段讲根性绝对是有贤劣的,不能一概而论,不能说了达一法空就了达一切空是指所有根性而言的。

在小乘中有这样记载,圣者马胜(五比丘之一),他的威仪最为调柔。当年舍利子尊者和目犍连尊者为了寻找本师,历尽千辛万苦,有一天,舍利子尊者在街上见到了马胜比丘,对他的威仪特别折服。他就去问:你的师父是谁,讲什么样的教言。马胜比丘给他讲:师父就是释迦佛,他讲的教言很深很多,我没有完全通达。舍利子说:没有完全通达不要紧,你就讲一部分让我听一听。马胜比丘讲一遍缘起四句,大概意思:诸法因缘生,诸法因缘灭,我师大沙门,常作如是说,一切诸法因缘而生,一切诸法因缘而灭的,我的师父大沙门经常这样讲。就讲了一遍缘起的四句,舍利弗听到之后当下就得到了见道,一下就通达了,非常利根。 舍利子非常高兴地回去了,目犍连看到这么高兴,就说:为什么这么高兴,是不是找到师父了?他说:是找到师父了。然后问讲的什么教言,他就念了一遍,念了一遍之后没有通达,然后又念了一遍,连讲两遍,目犍连才通达的。

是什么意思呢?二位圣者是在释迦佛教下最殊胜的大弟子,他们的根性都有这样的差距,舍利弗尊者一遍通达,目犍连尊者两遍通达,根性上有差别的。更何况说所有钝根的声闻行人了,其他的钝根声闻行人没有这样差别那谁能安立呢?所以这个教证不能适用一切根性。

假使对于一切人来说智慧都无有差别,那么安立根基的利钝、乘的高低、果的胜劣也就毫无意义可言,结果一切都成了应成派。在《定解宝灯论》中讲得很清楚,假如对一切人来说,没有智慧高低的差别,那么安立根基的利钝——这个是利根,那个是钝根,乘的高低——大乘小乘,果的胜劣——大乘的果殊胜,小乘的果下劣,全部毫无意义了,结果一切的一切全部变成应成派。声闻部、有部变成应成派,经部也变成应成派,根本没有什么所谓的乘的高低这些差别,是不可能成立的,所以《四百论》中的教证不能一概通过引用这种方式理解。

下面用另外一个教证说明声闻缘觉必须要圆满通达一切法无我空性,远离四边的法无我空性都要通达,这个时候才能够证悟声闻罗汉果。

有些人声称:《根本慧论》中说:“佛能灭有无,于化迦旃延,经中之所说,离有亦离无。”因此,诸位声闻也证悟了远离四边的无我才遣除常断的。在《根本慧论》中讲,佛能够知道有无或者佛能够善灭有无边,佛了知或灭掉有无边之后,在《化迦旃延经》中讲“离有亦离无”,迦旃延尊者——藏文称嘎达亚那,对他讲要离有和离无,双离有无两边。《化迦旃延经》是小乘经,是在律藏《律本事》中的一部分,讲要离有离无。对方就抓住《化迦旃延经》中的离有离无,他说小乘经典中已经讲到离有离无了。对方认为离有和离无中的有无就是四边当中的有无,有无是非当中的有边和无边,经典中讲的离有离无的这个有无就是有边无边,所以必须要打破有边、无边,打破有边、无边不就离开了四边了吗?

实际上分别观察的时候是可以打破有边、无边,把第一边和第二边再合起来观察是亦有亦无、非有非无。重点在通达第一边和第二边,分别来讲,把有边和无边打破,合起来的有边和无边更加没有自性,就比较容易通达。

这地方讲的离有离无在后面注释当中讲了。因此诸位声闻也证悟了远离四边。远离四边和远离二边,基本上是一个意义的。如果真的远离二边就能够远离四边。所以他们认为这个有无就是有边无边的意思。通过这个教证就很清楚说声闻经中已经讲到了远离四边的无我了,而且只有证悟远离四边的无我才能够遣除常断,才能够获得解脱果。除了应成派远离四边的空性外,修持自续派的观点没办法获得罗汉果,没办法获得解脱;修持唯识宗的观点没办法获得解脱;修持《俱舍论》中无我的观点无法获得阿罗汉,在他们的教法中这样讲的,所以用这个教证说必须要证悟远离四边的空性才能够遣除常断。

对于对方的观点,回答的方式有两种,一种就是本注释中讲的“即便有迦旃延这样的教言”,从这个角度讲;另外一种是在有和无方面去解释。

什么叫有?什么叫无?有和无并不是指有边和无边当中的有无。有,就是讲在名言谛当中有一个实实在在的补特伽罗在获得增上生和决定胜,有字的意思就是要离有,离什么有呢?离一个有自性的补特伽罗。如果你认为有一个有自性的补特伽罗,这个有没有离开有边,所以必须要打破所谓补特伽罗的人我有自性,这叫离有。离无就是说如果你认为在名言谛当中根本没有业果,那么这种无见会堕入恶趣。前面这个有见,离有的有,你认为有业果存在,有一个实有的补特伽罗在流转,有见可以生善趣,无见堕恶趣,这两个都不是解脱道。所以要离有离无,离开了有边无边之后你才可以获得解脱。

这个教证并不是我们自宗随便解释的,在《宝鬘论》的注释当中,对于有和无后面要做非常详尽的解释。所以离有离无并不是有边无边的有无,而是世间正见存在叫有,不存在业果这种断灭叫无。离开有和无之后才能够获得中道的解脱。

下面是第二种解释。

即便有迦旃延这样的教言,但是所有声闻并不一定都能证悟,即使迦旃延尊者证悟了这样的观点,或者有迦旃延尊者这样的教言,但是所有声闻不一定证悟。

为什么不能证悟呢?按照大乘的讲法,对方也是大乘宗派,像目犍连尊者、舍利子尊者、迦旃延尊者、须菩提尊者,这些全部都是菩萨幻化的声闻。是菩萨幻化的声闻的缘故,他们对于法无我空性绝对是能够证悟,而且是在般若法会上通过问答的方式来抉择,舍利弗提问须菩提回答,须菩提提问舍利弗回答,最后佛陀说如是如是,给予认定的,这些能够在大乘法会上作大乘的法无我空性对答的全部都是菩萨的化身。所以说即便是迦旃延尊者能够通达,所有声闻、真实的声闻不一定能够证悟的。

假设他们一致承认这一教言并通达,那么为什么不承认一切大乘中所说这般不可估量的教义是佛说,因为他们是如来的弟子之故。如果其他的声闻弟子都能一致承认这个教言——离有离无,就是讲离有边离无边所有圆满的法无我空性,都能够承认这一点,而且能够通达、证悟,那为什么不承认大乘经典中所说的不可估量的教义是佛说呢?为什么还要对大乘教义产生恐怖呢?为什么还要对大乘的教义谤以非佛说呢?不可能的。

因为大乘的中观或者《般若经》都是在广大地宣讲一切离有离无的教义,如果他们能够承认、能够通达,那么就不可能再说这个不是佛说,因为他们是佛弟子。是佛弟子,那么对于这样的教义就可以承许是佛说。因为从根本上已经承许了离有离无的法无我空性的缘故,只不过这个颂词当中是略说,如果把略说无尽地放大,再广说很多倍,那么还是同样能够接受,同样能够证悟。所以从这个理证来讲,离有离无的有无并不是有边无边的有无。

可是,他们不但一口否认还妄加诽谤。假使他们承认这一点,但也不一定是通过证悟而遣除常断的。如果他们证悟了离边,那么也就不会有堕入寂灭边的现象了。假设他们承认这一点,“这一点”就是有无,有边无边。这是假使说,前面已经讲过了,实际上他们是一口否认,而且妄加诽谤的。假如他们承认有边无边,也不是通过证悟而遣除常断的。前面对方的观点,他提问的时候“因此诸位声闻也证悟了远离四边的无我才遣除常断的”,这个回答是根据这一句来的,假如他们也承许离有离无边,也绝对不是通过证悟离有离无边而遣除常断的。

为什么绝对不是通过证悟的呢?如果他们证悟了离边,那么也就不会有堕入寂灭边的现象。真正通过现证的方式证悟了远离有边无边这么圆满的空性,就相当于初地菩萨获得见道一样。如果真正的现证触证离边空性,绝对不可能堕入寂灭边了。声闻缘觉还堕入寂灭边,弃离轮回,最后入于无余涅槃,这叫做堕入寂灭边。假如真正通过证悟离边空性而遣除常断,他们就绝对不可能堕入寂灭边。

为什么不可能堕入寂灭边呢?因为离边的、最究竟的空性和大悲绝对是双运的,没有任何的差别。《现观庄严论》当中讲“智不住三有,悲不滞涅槃”,这是从两个侧面讲,但实际意义上,全知麦彭仁波切在《般若摄颂》、《现观庄严论》对照的注释当中讲过,如果真正证悟了离边空性,绝对不会堕入寂灭边,因为这是大乘佛子才能证悟的。所以一旦证悟了圆满的空性,根本不可能有堕入寂灭边的现象。由此也可以推知,即便他们承认有无,也不可能像你们所说的一样----诸位声闻证悟了远离四边的无我,他最多是一种通达,是一种信解而已,而根本不可能是证悟的。如果证悟了离系四边,无缘大悲心当下就可以同时被引发的,无缘大悲心生起来之后怎么可能我自己要入涅槃,不管众生,这个情况是根本不可能的,这些理证是非常尖锐的。

针对中观自续派和中观应成派对于声闻的无我方面有稍微不同的地方,下面次第宣讲。

印度的堪布烟拉番巴等许多大德以及自续派以下的论师在诸声闻面前承许,只需独立自主实有的补特伽罗为空性便可,而无需加上无实的鉴别,不必要证悟蕴无自性。印度的一个堪布叫做烟拉番巴,以他为主还有很多大德,还有自续派以下的论师,像清辩论师、智藏论师等等,这些自续派的论师在对声闻宣讲空性的时候,没有讲要证悟蕴无自性,只是说证悟了独立自主实有的补特伽罗不存在,实有的我没有,没有所谓的实有的我就够了,完全可以获得解脱,不需要加上蕴无自性、证悟蕴空、体性空等等无实的法空的鉴别。

无实是什么意思呢?就是法空,无体性、无实有。只是讲补特伽罗空,而不是说法空,不加法空的鉴别。自续派和应成派的观点密意完全一致,说法稍有不同,度化的方式不同而已。

下面分析他们的密意,为什么说不需要证悟蕴无自性呢?什么密意呢?

他们的密意是指:如果不执著我,那么也不可能执著我所。如果断掉了独立自主实有的补特伽罗,证悟了空性,就不可能执著我所。因为我所是在我的情况下才有的,有了我才会有我所,没有我也不可能执著我所。所以他们不讲要证悟蕴无自性、蕴无常或者众多,只是讲证悟人无我空性就够了,为什么要这样讲呢?如果不执著我,也不可能再执著我所。

由此便可断除我执、灭尽业惑,如果不执著我和我所,就可以断除我执,可以灭尽业惑,从而无有障碍、无有欺惑获得自利解脱,这就完全够了。

而且,实执和执著自性成立是所知障,所以声闻、缘觉无需断除。实执和执著的自性就是讲执著蕴的自性存在,蕴的自性并不是粗大的蕴,比如从色蕴的侧面讲,就是无分微尘;从识蕴方面讲,无分刹那,有实执,和执著的自性,这是所知障。所知障对于声闻缘觉来讲无需断除,他们追求的是自我解脱,只是想从轮回当中获得解脱,要从轮回当中获得解脱,断烦恼障,就是证悟人我空,证悟人无我空就可以了。所知障虽然有,但是对于声闻缘觉来讲不需要断除。

就像斩断舌头而不能执味一样,断掉我执,从而对身体受用任何事物都不会执为我所。打比喻,如果是舌头断掉了,就不可能再通过舌头去执著味道。因为真正执著味道是通过舌头去执著,舌头断掉之后就再不可能执著味道了。同样道理,若我执断掉了,也不可能再有我所的执著。因为我所是在我执的基础上才可以有的缘故,所以断掉我执,从而对身体受用(身体受用就是我所,从蕴、色蕴等方面讲的,或者色蕴、受蕴、识蕴方面讲)任何事物都不可能执著我所的。

如果单单在五蕴上宣说染污法与清净法,那么贪著色等而品味是染污法;认识其过患后出离即是清净法。如果单单是在五蕴的本体上面宣说染污和清净,染污法就是轮回法,清净法就是涅槃法,在五蕴上要讲轮回和涅槃,怎么样去区别?

什么是染污呢?就是有漏的五蕴,漏就是烦恼的意思,有漏的五蕴怎么安立呢?就是贪著色、身等而品味,也就是轮回的体性,就是在有漏的五蕴上执著有漏的自性,所以就是染污。

认识到这种贪著,染污法的过患,然后修出离道,就是清净法,清净法或者涅槃法这个五蕴叫做无漏五蕴。

在五蕴上宣讲染污和清净,区别有漏五蕴和无漏五蕴。

了知色等为无常与痛苦从而解脱耽著世间与世间的受用,达到金子与粪便平等的境界…… 了知色受想行识五蕴的自性是无常或痛苦的自性,然后解脱对世间和世间受用的耽执,可以达到金子和粪便平等的境界。在《百业经》中讲很多,罗汉获得解脱之后虚空和手掌平等,金子和牛粪平等。怎么样达到平等呢?金子也好,粪便也好,我们认为它有高低贵贱的差别,就是来自于我、我所执。如果泯灭了我、我所执,就不可能有差别了。金子和粪便,从无常、痛苦的角度完全是平等的。从这个方面观察,真正了知了色等无常痛苦,金子和粪便都是无常痛苦的自性,哪里有高低的差别,这个“等”字,前面讲手掌和虚空,或就罗汉来讲,左边有一个人用旃檀涂满了他的身体,右边有一个人用刀子、斧头劈砍他的身体,他对二者都是平等的,不可能有生起贪心和嗔心的差别。为什么?因为我执泯灭了,我执泯灭之后,贪和嗔这样粗大的烦恼不可能再生起。

如前引用《根本慧论》中所说“内外我我所,尽灭无有故,诸受即为灭,受灭则身灭”的教证。前面已经讲过这个意思了。

所以,对补特伽罗加上无实的鉴别,证悟它的方便就是需要通达蕴无常等,这是应成派的特法。

前面说自续派和应成派稍微不一样。自续派不加无实的鉴别,直接宣讲我空就够了,不抉择蕴为无自性。应成派对于补特伽罗加上无实的鉴别,证悟它的方便就是证悟通达蕴无常等。除了抉择补特伽罗空之外,还要加上无实的鉴别,就是法空,加上无自性的鉴别,蕴无自性必须要证悟。

那么证悟蕴无自性的方便是什么?需要通达蕴无常等。五蕴是无常的、众多的等等,通达之后就是泯灭我所。前面自续派没有单独讲蕴无自性,因为我断掉我所就不会执著。应成派就是说我不存在,然后直接抉择我所是不存在的,要通达五蕴的无常等。这是应成派的特点,实际意义是一样的。为什么说自续派和应成派究竟密意一致?前面喇拉曲智仁波切也分析了,他们的密意是指,如果不执著我,那么也不可能执著我所,没有单独抉择我所的不存在。应成派单独抉择,通达蕴无常等,所以通达蕴无常等这是应成派的特法,而自续派没有这样宣讲,但究竟密意完全一致的。

有些人说:这只是讲说宗派的差别,而诸位圣者证悟无有差别。有些人讲这只是说宗派的差别,这句话是什么意思呢?这句话也是另外一种观点:自宗或者在佛法中,大乘和小乘所证悟的境界是有差别的。这堂课刚开始说,声闻证悟的是最低的,缘觉证悟的是中等的,菩萨证悟是最高的,证悟有高低的差别。他们说所谓的三乘圣者证悟有高低的差别,只是宗派的安立,实际情况是诸位圣者证悟无有差别,按照我们自宗的观点,声闻、缘觉、菩萨证悟的见道完全是没有差别的,完全相同、平等的。

驳:如此一来,佛陀与阿罗汉也无有差别了,因无有差别,果必然需要相同。如果三乘见道无差别,那么佛陀与阿罗汉也没有差别了。因为佛陀、阿罗汉同样是无学,都是通过见道而圆满修道之后的果位。因没有差别,比如证悟了离四边的空性的因没有差别,果肯定也是相同的,所以证悟阿罗汉就相当于成佛,佛果和阿罗汉的无学果也相同,因为都是经历见道、修道等五道圆满之后获得了无学果。所以有佛陀和阿罗汉也相同的过失了。

一般来说,三类种姓界性与根基摄受的差别、上下乘的所诠等方面差异极其悬殊。下面讲了自己的宗派,大乘小乘证悟绝对不可能相同的。

三类种姓界性,就是三乘声闻乘、缘觉乘、菩萨乘的根性,有很大差别。

还有根基摄受的差别。种姓界性从类的因缘讲,善知识摄受的时候有差别。但是有一个问题,比如说佛世的时候,声闻、菩萨、缘觉的种姓都是同样在一个善知识——佛面前听法。既然是一个上师,为什么有这样差别呢?这叫做摄受差别,根基摄受的差别。虽然同时在佛面前听法,佛陀摄受声闻乘众生的时候宣讲四谛、十六行相、出离心、戒律、人无我空性;摄受缘觉众生宣讲顺观、逆观十二缘起;对菩萨众生宣讲二无我空性、六度四摄的教法。所以同样一个上师摄受的方式是有差别的。

上下乘的所诠方面差异极其悬殊。上乘的大乘的所诠就是广大的空性等等,下乘的所诠人无我空性等等,有很大差别的。所以因有差别,果绝对是有差别的。种姓有差别,摄受的方式有差别,大小乘的所诠意义有差别,所以他们证果方面绝对是有差别的,差别是非常大的。

因此,大乘唯识虽然也被称为有实宗,但此宗只是耽著二空的智慧而已,在胜解行位从数量与时间的方面提前修行,仍旧历经数劫兢兢业业地积累二资粮而断除粗分所知障有什么障碍呢?因为他们自宗也承许要转依的缘故。

这一段话讲大乘和小乘证悟不可能相同。此处以大乘唯识宗为例宣讲。

大乘唯识宗虽然被称为有实宗,因为不是空宗,自续派以上称之为无实宗,唯识宗以下,唯识宗、有部、经部这些称为有实宗。虽然名称为有实宗,但是此宗只是耽著二空的智慧而已,这是一种不同的说法,有时候讲他耽著依他起,此处讲他只是耽著二空的智慧。什么是二空智慧?能取所取空,能取和所取是空性的,耽著二取空的智慧,认为二取空的智慧是实有的,单单耽著这一点。

在胜解行位从数量时间方面提前修行,数量的意思是说他使用大量的教证、理证,依靠大量的了义的经典,或者说是修行数量等等,叫数量方面;从时间方面就是说从小资粮道到见道之前一个无数劫,叫做时间方面;提前修行,他在证悟无我空性之前,已经提前了很长时间,提前无数个劫来修行了。

仍旧历经数劫兢兢业业地积累二资粮,数劫就是一个无数劫,一个无数劫有很多很多的小劫,所以叫历经数劫。历经数劫兢兢业业的积累二资粮,然后断除粗分所知障,粗分所知障就是前面所讲的耽著二空的智慧。他提前这么长时间修行,要断除小小的粗分所知障有什么障碍呢?肯定可以断除的。

为什么呢?因为他们自宗也承许要转依的缘故。唯识宗自宗也承许转依,转依就是把分别念转成无分别智慧。他们自宗要转依,前面耽著二空的智慧是一种分别念,他们自宗需要转依的缘故,所以要通过修行之后执著二空的这种分别念必定要转依成无分别智慧,所以必定要证悟无分别智慧意识,他肯定可以证悟的。

这个意思就是说大乘唯识宗从种姓方面讲,入的是大乘,发了菩提心,从数量和时间方面提前修行,兢兢业业地积累二资粮,所以最后在初地的时候断掉了二障,证悟了空性,需要这么长时间才能够断除,那么声闻缘觉钝根者又怎么可能在短暂的时间,三生当中就证悟圆满的法无我空性,这是根本不可能的事情。

所以从这个角度讲,三乘的证悟不可能完全相同的。小乘证悟的见道相当于大乘见道,或者小乘的罗汉相当于见道的说法完全是立不住脚的。

尽管对有些利根声闻来说不一定,但作为钝根平凡者以微不足道的智慧在短暂时间里修行无我,结果获得圣道及证悟万法无自性这一点也是不合理的。

逐渐地分析这个问题。这一段话的意思,作为钝根的声闻要在极短的时间当中和大乘唯识宗的证悟完全平等,这是做不到的。唯识宗证悟法无我空性需要这么长时间,小乘钝根者证悟法无我空性需要三生的时间,这是绝对不可能的事情。

尽管对有些利根声闻来说不一定。什么叫利根声闻?利根声闻就是前面所讲的菩萨化现的声闻。对于利根声闻来讲下面这个理论是不一定的,在短时间当中没办法修行无我、没办法证悟无我,这个理论对利根声闻来讲不一定,但是对于绝大多数真实的声闻来讲是决定的。

作为钝根者自续派,上师讲,自续派意思藏文当中有两种理解,一个叫平凡者,一个叫自续。这里从平凡者的角度讲,因为从自续派角度讲,很难以真正理解的,所以连起来看就是平凡钝根者。

前面是利根声闻,下面讲平凡的钝根者,是平凡的也是钝根的,鉴别于菩萨化现的利根声闻,前面唯识宗的智慧只是耽著二空的智慧,他的耽著很鲜少、智慧很猛厉。真正的平凡钝根者他的智慧是微不足道的,而且时间短暂,利根声闻三生当中可以现证见道,或者三生当中可以真正获得声闻罗汉果,所以短暂时间当中修行无我,结果获得圣道和证悟万法无自性这一点也是不合理的。真正的证悟和大乘菩萨一样的圣道,或者证悟一切万法圆满无自性这一点无论如何不合理。

从理证上观察,大乘小乘证悟的高低差别并不是像对方所讲的一样只是讲宗派的差别而已,不单单是宗派的差别,而是实际情况就是这样的。所以没办法安立三乘证悟是一味的,三乘证悟是平等的,只能安立菩萨的证悟最高,声闻的证悟没有菩萨高,低很多,必须要这样安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