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师辅导 |《中观宝鬘论》13

说明:以下法师辅导笔录,为道友个人行为。如有错漏之处,向上师三宝忏悔,请道友们批评指正。

《中观宝鬘论》第十三课

诸法等性本基法界中,自现圆满三身游舞力,

离障本来怙主龙钦巴,祈请无垢光尊常护我!

为了度化一切众生,请大家发无上殊胜的菩提心。

发菩提心之后,现在继续宣讲《中观宝鬘论广释》。现在正在讲第一品别说因果。别说因果有增上生和决定胜的两种因果,正在讲决定胜。

决定胜因果的因或者修法就是抉择二我空,或者抉择真实义当中离有、离无边的殊胜道理。现在我们讲的这一段内容当中,龙树菩萨教给我们很多殊胜的关要,就是如何了知一切万法的真实意义,这种实相是如何安立的。了知之后我们再不会愚昧,可以说打破了无明。无明打破之后就生起了殊胜的智慧光明,有了这样的殊胜光明,不管自己的见解,还是修道、果,都是非常殊胜的。因此抉择殊胜的空性对于修持佛法、抉择因果等都有非常大的帮助。

现在抉择的是第三个科判离一多因,通过离一多因的方式来破有实法自性成立,前面也破掉了一切万法实有的一、实有的多,对于无自性、实有都做了观察,予以了破斥。今天接着讲这个内容:

若坏或对治,有亦可变无,

有者非有故,坏治何改变?

是故依涅槃,不成灭世间。

这个颂词主要宣讲一切万法无自性的缘故,所以并不是通过自己坏灭,有自性的坏灭或者通过其他对治法的坏灭。讲到了这个内容之后,再进一步讲到:所谓灭世间,并不是通过生起殊胜的涅槃功德之后,把以前有自性的世间灭掉。那么怎么样理解呢?前面我们讲过,实际上一切万法的本体、本性就是无生的,一切世间自性就是寂灭的,所以只是了知这个道理,修证现前这个道理而已。

“若坏或对治,有亦可变无”,这个意义,可以说是对方的观点,或者说中观宗接着对方的这个问题来进行观察,也可以这样理解。“若坏或对治,有亦可变无”的意义怎么理解呢?“若坏”,对方是这样讲的,一切法的自性是离开二边的,这样一种存在自性的法是自然坏灭。这个“坏”字,即它自己本体灭亡,或者通过其他的对治法,比如把瓶子摔碎或通过铁锤把它砸了叫对治,通过对治使有变成无。

“若坏或对治,有亦可变无”,如果一切万法有它自己的本性,我们就可以顺着你们的观点说:它是自然坏灭的,或者通过对治法让有变成无。如果有自性,“有亦可变无”,因为这个“有”是有自性的缘故,有它的本体就可以安立“有变无”的可能性。

但是下面我们观察说:“有者非有故,坏治何改变?”,因为有自性的法是不存在的缘故。“有者”是有自性的法,“非有故”,整个世间当中不存在一个真实有自性的法,既然没有一个真实有自性的法,怎么可能通过“坏治”来改变它呢?“坏”就是有自性的法自然灭亡,或通过其他的对治法让它灭亡、让它改变,没有这种安立。

为什么讲到“坏治”呢?因为这是针对两种观点,第一种观点:有些人没有学习佛法的时候,认为瓶子等法在没有遇到毁坏缘的时候是自然安住的,遇到了毁坏的缘之后,通过这种对治让它改变,一般没学过细无常的人会这样执著。为了对治这种执著,我们说这样对治怎么可能改变?不可能的,因为它没有自性的缘故。“坏”,就是平时我们讲到的自然灭亡或刹那生灭。学过佛法,有了细无常的概念之后,我们说:这个法是有自性的。那么这个有自性的法是刹那刹那生灭的,它自己灭亡的,而不是通过其他法,它自己每一刹那本性就是灭亡。有细无常的观点当然是比较好的,但是如果认为有一个有自性的法在刹那生灭,这是不对的,是没办法安立的。要打破这个观点,我们说“坏治何改变”,因为所谓的前提有自性的法都不存在,怎么可能说这个有自性的法是自然坏灭,这个有自性的法是通过对治来坏灭,那么就无法安立了。第一个颂词就讲这个意义。

后面两句的意义是让我们知道世间本性涅槃。“是故依涅槃,不成灭世间”,在我们的观念当中有时候会产生这样一种邪见----这个世间本身是有自性,它存在本体的,通过修道生起了涅槃的功德之后,依靠涅槃来把世间毁坏掉,然后进入到一种涅槃境界当中永享快乐了。但是这也是不对的,因为一切万法的本性不可能通过“坏治”而改变,所以这个世间怎么可能通过涅槃的对治而使它重新灭亡呢?它本身就是灭亡的,就是无自性的。现在我们通过修持这样的法性,主要是现前它本身的这种无自性,现前它本身的涅槃而已。所以绝对不可能执著通过一个实实在在的涅槃,对治掉一个实实在在的世间,然后获得一个实实在在的解脱。小乘当中有这样的认知,作为大乘的中观者来讲,这种“见”妨碍抉择无二空性慧,没办法真正获得解脱。此处对这个问题做了观察。

如果问,由于一切法自性超离有无二者的体性,一切有实法是自然灭亡还是像瓶子以锤而摧毁等一样是以对治而使自性存在变成不存在的?

一切法自性超离有无二者的体性,是中观宗一直强调的,而且对于小乘者讲,要证悟这种殊胜的解脱必须要现前无二边自性的本体。对方听到了这种名词、说法,就说由于一切法是自性超越有无二边的。下面提的问题显示对于超离有无二边的这个问题没有真实理解,还是认为有一个有自性的法,它灭掉之后就超离了有和无,因为这个法可以显现的缘故,有自性,超离了无的边,它是可以灭亡的缘故又超离了真实的有边,他认为是这样超离有无二边的,所以他提的问题也没有离开这种实执。

虽然在口头上讲自性超离有无二边,内心当中好像也是这样认定,但实际上根本没认清真正的超越有无二边的本体。一切有实法是自然灭亡的、刹那刹那的生灭自然灭亡?还是像瓶子通过锤而摧毁的一样,是通过对治法?铁锤就是瓶子的对治,铁锤出现的时候就能够将瓶子彻底摧毁,通过对治使本身有自性的法变成不存在的,是哪一种情况?

下面我们观察哪种情况都不对,自然灭亡也不对,对治灭亡也不对。不对的原因,就是它的“基”错了。他认定有一个实有的法,这个基础是自然灭的,还是其他把这个灭的?我们说他提的问题不对。

对此加以观察,从一开始有实法自性就存在,这在名言中也是不可能的,

对此观察的时候,从有实法显现的时候,从一开始所谓的有一个有实法的自性存在,这在胜义谛当中不存在,在名言谛当中也是永远不可能存在的。胜义当中一切万法是离边的空性,当然不可能有所谓自性法存在;名言谛当中它有显现,但是所谓的有实法的自性是永远不可能存在的。

有些地方提到有实法,就是讲这些有为法、能够起作用的法,在因明、《中观庄严论》当中所讲的有实法,都是讲能显现的法、起功用的法。有些地方讲有实法,在中观当中有时有实法是专指有自性的法,专指实有的法而言。所以,麦彭仁波切反复教导我们,分清场合来观察所谓的有实法等是非常关键的。这个方面有实法自性存在,我们就知道他是执著这个有实法是有本体、有自性的。我们说从有实法开始的时候,就不可能有它的自性存在,名言当中也不可能显现。

因此认为自性存在的有实法又怎么会自然坏灭或以对治摧毁而变成不存在呢?

怎么可能说有实法的自性是存在的,其本体却又是自然幻灭的,或者通过对治毁灭?都不可能。

绝不会变成。“有者非有故,坏治何改变?”,就是讲这一句。

然后下面讲:

《中论》云:“若法实有性,后则不应无,性若有异相,是事终不然。”

《中论》中的这个颂词是什么意思呢?“若法实有性”,如果有一个法是实有的、有实有的自性,那么刚开始的时候有实性,“后则不应无”,后面的时候就不可能消亡,因为它有自性的缘故。刚开始的时候有自性的显现,就是有实有本体,所以后面就不可能变成没有。“性若有异相”,有自性的法,如果有变化的意向,“是事终不然”,这样一种事情是绝对不可能出现的,不可能真实安立的。“性若有异相”,也就是在针对这个颂词当中所讲的,有自性的法,有意向改变了,是通过自然灭亡而改变呢?还是通过对治法改变?“是事终不然”,都没办法安立的,因为这个法有自性的缘故,怎么可能自然毁灭?!有自性的法,怎么可能通过对治法毁灭呢?!这是永远不可能的事情。《中论》中这个颂词和此处的意义可以说是一个含义。

正因为这样,依靠获得涅槃不会使原本自性存在的世间轮回重新灭尽,因为本来自性不曾存在,所以是为无增无减的法性。

通过前面的道理,因为一切万法本体不存在的缘故,我们就可以知道:“依靠获得涅槃不会使原本自性存在的世间轮回重新灭尽”。获得涅槃可以使世间轮回灭尽,这是小乘宗、中观宗都承许的。是不是通过涅槃使以前有自性的法、有自性的轮回灭尽呢?也不是这样理解的。轮回世间本身就是灭尽的,本身就是不存在实有的。所以并不是通过实有的涅槃来使实有的轮回灭尽而获得解脱,因为轮回世间的自性本来就不存在,有它的显现,但是没有它的实有。因为没有实有的缘故,我们才可以说灭尽世间而获得涅槃。如果这个世间是实有的,谁能够灭尽?修什么法也没办法使它灭尽。

所以我们讲了,要安立一个殊胜的解脱道必须要安立它的殊胜的本意,不知道它的本意而安立的时候有很多矛盾之处,所以“是为无增无减的法性”,这样一种涅槃或者轮回和涅槃二者之间是无增无减的法性。轮回和涅槃无增无减也是在大乘的教言当中很多地方都提及到的。“无增”,这种涅槃的自性是没有什么增加的,并不是以前没有,现在重新出现一个本体,这个增加的自性是没有的。“无减”,就是讲这种轮回并不是以前有自性,现在自性减弱了,然后怎么怎么样,不是这样的。实际上轮回和涅槃二者之间本来就是无增无减,都是平等性的,只要你证悟了世间的本性,就获得涅槃的本体,或者说世间的本体本来就是涅槃的自性。这方面就叫做无增无减的法性,了知这种本体就了知了万法的实相了。

丑四、佛不说世间有边之原因:

佛不说世间有边的原因主要是针对一些外道的见解,外道提出了十四种边界,外道的这种十四种边界佛不授记,这叫做十四无记。这是在佛法当中非常著名的十四无记法。对于这十四个问题佛陀不回答、不授记,所以叫十四无记。

对于这样的问题是什么含义呢?一个角度,提问者在提问的时候,他是抱着有边和无边的这种基础来提问的,所以佛陀回答有,就落到了有边;佛陀回答无,落到了断边。或有些地方讲,他在提这个问题之前,如果佛陀回答有边的话,他就有一个好像回遮的问题早就准备好了,答案早就准备好了,佛陀如果说无,他就会说如果无怎么怎么样,有什么过失。有些地方讲,很多外道集中在一起商量之后,想要把佛难倒,把佛难倒之后他们自己好像很厉害,但是佛陀早就知道了。佛陀一切智智当中知道了他们有这种不好的发心,或他们不是殊胜的法器,所以佛不回答。

佛陀不回答有两种说法。第一种,因为佛陀不回答,当时提问的外道一下就知道佛陀是遍智了,因为早就知道他们提问的动机,或者如果这样回答、那样回答不对,这样都知道了,所以外道当时就生起了信心。还有一种,就是此处讲的有智慧的人,他就知道佛陀是遍智了。为什么佛陀是遍智呢?因为佛陀知道该说不该说、该答不该答的这种差别,而一般人是根本不知道的。所以这个方面讲佛不说世间有边的原因,主要一个问题还是在于问者是否是法器,如果是法器,佛陀就给你做真实的回答,不是法器给你回答之后,不是落入有就是落入无,还有一个原因就是显现出佛陀是遍智。显现出佛陀是遍智又怎么样呢?佛陀是遍智,佛陀宣讲了一切空性,一切离边的空性是最究竟的真理,值得我们去学习,值得我们去修法,就是这样一种含义。佛不说世间有无的原因主要是在讲这个问题。

世间有边耶?问时佛默然,

如是诸深法,非器前不说,

故诸智者晓,佛陀为遍知。

“世间有边耶”,是十四种无记其中一个问题。十四种无记法实际上就是外道将六十二种边见归纳总结成十四种问题。怎么了解这十四种问题呢?这十四种问题在《入中论》中讲过,《四百论》、《庄严经论》中都学过、都讲过。

那么这里怎么理解世间十四种无记?他是这样提问的,首先第一大类有四个问题:世间有边、世间无边、世间亦有边亦无边、世间非有边非无边。即世间有边吗?世间无边吗?世间亦有亦无吗?世间非有非无吗?第二类有四个问题:世间是无常吗?世间是亦常亦无常吗?是非常非无常吗?第二类对世间是否常、无常提出了四个问题;第三类的四个问题是:佛涅槃之后有、无、二俱、双非,这四个问题和前面是一样的,有、无、亦有亦无、非有非无,这是第三类的四个问题。这就是十二个问题了。后面两个问题是:我和五蕴是一体?我和五蕴是他体?总共是十四个问题,叫做十四提问。“问时佛默然”,佛对十四个问题不回答,不授记。这就是前面我们讲过的,是很出名的,在佛法当中非常著名的十四无记。

“如是诸深法,非器前不说,”为什么佛陀不授记十四个问题呢?他们所提问题中的“世间”如何理解呢?在《日光书》中,堪布讲世间就是五蕴的意思。那么世间的五蕴到底有没有边际?所谓世间的五蕴是无自性的法,实际意义上它是无自性的。既然是一个无自性的法,你说它有边无边二俱双非这个方面,就没办法安立了,无自性的法,你说它是常、无常,怎么怎么样也是没办法安立的。所以,世间有边、无边,这个方面佛不回答。因为一切万法是空性的、无自性的,如果佛陀说世间有边,五蕴有边,就堕入了有边了,如果佛陀说无,就会落入断边,就是这样一种问题。对于佛陀涅槃之后有、还是无,这个提问以前我们讲《庄严经论》的时候也是提过,他们在提问的时候把佛看成一个一般的凡夫人:凡夫人死了之后到底是有,你的精神是灭不灭等等等等。佛陀不是凡夫人,佛陀的智慧早就超离了凡夫人的境界了,佛陀这样不可思议的智慧身,根本不可能说是有,还是没有的,不可思议的一种本体。这么甚深的问题回答之后,外道是没办法接受的,所以对于佛涅槃之后有无二俱双非,这方面是佛不回答的。

对于我和五蕴一体、他体,我们说这个问题不该问,为什么不该问呢?因为我和五蕴如果两个都存在,可以说二者是一体还是他体,比如瓶子和柱子,这两个都存在的法到底是一体还是他体,但是这个我本身就不存在,问一个不存在的法和一个存在的法到底是一体他体,这个问题没提对,不该提这个问题。因为外道不通达无我的观点,他认为我存在,他就提问我和五蕴二者之间一体吗?我和五蕴是他体吗?实际上我不存在,我本来就是假立的法,不可能和五蕴是一体或他体,都不可能安立的。佛陀实际上在其他地方早就回答了,这些问题是回答过的,并不是说佛陀不知道,一下把佛陀给考住了、难住了,回答不出来,并不是这样的,所以佛默然有他的必要,观察到了这样一种事情的必要,佛陀默然。“如是诸深法,非器前不说”,这个提问题的外道是非法器,不是真正接受空性的法器,也就是说不是接受人无我、法无我的法器,给他宣讲世间是无自性的或我无自性等等,他就接受不了。

“故诸智者晓,佛陀为遍知”,佛陀通过不授记的方式,有智慧的人就了知了佛陀是遍知。为什么佛陀是遍知呢?佛陀很清楚什么时候该回答,什么时候不回答;对于哪一类问题该回答,哪些问题不该回答;对于法器可以回答,对非法器就不回答。佛陀对这些问题非常清楚的缘故,就可以知道佛陀是遍知。

当宣说轮涅二者自性不成立时,他宗将六十二种恶见归为十四边,

佛陀在宣讲一切轮回涅磐二者自性不成立的时候,“他宗”是外道,将六十二种恶见归纳成十四边,十四种问题。

而向佛陀提问:我与世间有边吗?当他们这样发问时,佛陀默默不语而住。

这是一个代表,前面我们讲过十四种无记的所有问题。我和世间,就是我和五蕴到底是有边还是无边呢?有的时候讲我和五蕴有边无边,但是有些地方像《入中论》的注释当中直接讲世间有边吗?无边吗?亦有亦无?非有非无?当他们这样提问的时候,他们是从哪个地方出发的呢?认为我存在、五蕴存在,所以他有这样一种问题。带着这个问题来提问世间到底有没有边?当他们这样发问时,佛陀默默不语而住。

为什么呢?因为一切法自性无生,不能授记差别事人无我的差别法具不具有边等。因为一切万法本身是无生的,你提的这个问题,“我”是人我自性,“世间”是自性不成的自性。所以佛陀不能授记或者不能回答,差别是人无我的差别法。人无我的差别法,此处理解成五蕴的自性,在五蕴的差别法上面安立一个人我空性,就是说只有五蕴的本体而没有真正的人我的自性,所以,差别是人我的差别法具不具有边。那么这样的五蕴到底具不具有边呢?这方面就没必要做回答了,因为一切万法的自性是无生的。对方提问的时候是安住在有自性的本体、有自性的意乐去提问题,所以佛陀如果跟他直接说有或者无,这也是不对的,对方也没办法得到真实利益。如果佛陀说实际上一切万法是无自性的,这样讲时,他是非法器,没办法接受,从这个角度来讲他不是法器,佛陀也不会给他宣讲这么甚深的法。

由于照见他们不能堪为宣说无我等法门的法器,于是才没有授记,原因是:以蕴的迷乱作为根本,经久串习所生而自以为是地将它称为我,它成为爱的本体而由爱的力量推动的“众生”。

为什么不授记呢?实际上这个“我”是假立的,以“蕴”作为迷乱的基,以蕴的迷乱作为根本。“经久串习所生”,而将五蕴执著为我。这样一种五蕴的本体或者这样的我成为爱的本体,产生“爱取”或者产生“贪爱”的本体,通过爱的力量推动了这个众生,一般众生的实际情况就是这样的。这些众生是怎么产生的,怎么样通过爱的力量所推动的。

如果没有长期修习耽著此的对治法,那么很难以打破这种耽著。

那么如果这些众生没有长期修习耽著此的对治法,这个“此”字就是讲我----人我或者五蕴。耽著的对治法就是无我空性或者蕴无自性。如果长期修持这样的人无我,或者长期听闻了人无我空性、蕴无自性的教言,这时佛陀回答的时候一下子就很清楚了。但是如果没有长时间修习的缘故,宣讲的时候是很难以打破这种耽著的。甚至于他提的问题,内心当中牢牢执著我是存在的、世间是存在的,他想佛陀给他回答一个真实的这种答案。当然他内心所期待的答案应该是在五蕴有自性的情况下来回答的。但如果佛陀说我不存在,五蕴自性空,这样回答的时候,一下子就和他自己内心当中所想的答案就差了十万八千里,这个时候可能会出很多问题,要不然就诽谤,要么就发狂。从这方面佛怕他们生邪见堕地狱的缘故,佛陀根本就不做授记,根本就不回答。

正由于此极其深奥之法暂时在非法器众生前没有宣说,也正是因为这一点,诸位聪明的智者就能知晓由于现量照见所有应说与不应说的缘故大能仁佛陀为遍知。

因为这么甚深的法在非法器面前佛陀没有宣讲,甚至于佛陀刚刚证道的时候对于一切众生都不想讲法。为什么?佛陀说:我证悟了离有离无光明的法,太深了,太殊胜了,没有哪个众生能够真实地接受,所以给他们宣讲是没什么意义的,还是自己独自安住林间比较好一点。后面通过梵天再再劝请之后,佛陀开始逐渐传法,逐渐逐渐对于法器面前开始传讲空性,四谛、十六行相、无我空性、如来藏光明等等,一切一切的法有次第地宣讲,所以对于非法器面前佛陀是没有宣讲的。因为这一点不授记或者在非法器面前没有宣讲,或者在这个颂词中的意义就是十四种无记法,对于这十四种无记法没有授记的缘故,正是因为这一点,所以聪明的智者就能够知道,由于现量照见应说、不应说的缘故,佛陀就是遍智。

佛陀并不是不了知,因为佛陀已为他众详细宣说了万法的真如。

那么是不是佛陀不知道十四种问题的答案呢?实际上并不是的。在其他场合当中,佛陀在其他的法器面前对于这种十四个问题是做了回答的。如果在五蕴无自性的基础上再说的时候,什么时候证悟了涅槃,这个五蕴就可以说是到达边际了。如果不修持,五蕴的流转是无边际的,这个方面也可以了知。或者对于无自性的法进行观察的时候,五蕴的本体是无自性的,无自性的法不存在有边,也不存在无边,也不存在亦有亦无,也不存在非有非无。

对于这个问题最能够体现的是《中论》的思想,中观的思想。中观的思想是破有无是非。破有无是非,就是五蕴本身就是空性的,所以也不是有边,也不是无边,也不是二取,也不是双非,全部都不是。常、无常也是同样的道理。世间也不是恒常的。如果按照世俗谛的角度来讲,世间不是恒常的,五蕴不是恒常的。如果按名言谛的角度来讲,五蕴可以说是无常的。从另外一个角度来讲,五蕴是无自性的缘故,也不存在所谓的无自性的法,它是恒常或无常的法,这方面也不会这样回答。

佛陀涅槃之后是有是无呢?这个方面也是从法身不可思议,从化身的角度,都可以做回答的。如果从法身的角度来讲,可以直接回答没有生灭。佛陀从来没有动过法界,在法身的角度来讲,哪里有什么生灭,哪里有什么涅槃不涅槃的问题,都不存在。如果按照化身的角度来讲,只要是所化众生的善根存在,佛陀的化身、佛陀的身体不断显现在世间当中,所以从这一方面都是做回答的。那么我和五蕴怎么样呢?实际上我和五蕴不是一、不是异,因为我不存在的缘故。这些方面都做了详尽的回答。

如颂云:“诸法恒常体性空,所有佛子灭实法,一切世间皆空性,单空外道所假立……”

“诸法恒常体性空”,佛陀经典当中讲的,一切万法本性是空的,诸法恒常是体性空的。“所有佛子灭实法”,所有佛子就是讲法器,佛陀对这些法器、所有佛子就讲到了一切万法无自性的道理,这些法器的佛子了知之后,灭除了一切有实的执著,了知一切世间皆空性。那么对于一切世间空性的法,“单空外道所假立”,单空外道这个“单空”也可以说是邪空,执著邪见空性的外道所假立的这十四种问题,实际上都是不符合于实际情况的。单空外道所假立的是什么?所假立的这个问题,他们所提出的问题实际上并不是真正的问题,或者说没有真正了解到无自性的方式,从有自性的方面提出这个问题,也不是真正能够难得住佛陀的。

下面讲第三个科判:

辛三(广说决定胜之摄义)分三:一、甚深法乃佛所说;二、于此畏惧之过患;三、教诫国王亦应通达深义。

壬一、甚深法乃佛所说:

这样一种决定胜的法、非常甚深的法是佛陀宣讲的。为什么是佛陀宣讲的呢?因为真正对于一切万法最极通达的就是佛陀。在《中观庄严论》的颂词要结束的时候,也是讲到了其他世间、声闻、缘觉、外道没有想无量因,没有现量见到一切万法的自性,怎么可以宣讲一切万法无自性呢?是根本没办法宣讲的。所以说甚深的法是佛说的。为什么这样说呢?佛陀已经现证了,佛陀已经享受过,现在已经了知了,然后在宣讲,这是非常正确、非常了义的。

我们如果跟随佛陀所宣讲的空性修下去,就可以获得无量无边的大乘三摩地,然后可以获得菩萨位,可以获得佛位。我们获得佛位之后又可以给其他迷惑的众生宣讲空性、打破无明,让他们开始趋入正道,开始修持。这样一灯一灯的方式,一灯接一灯地传下去的时候,很多众生就接连不断地从轮回中获得解脱,接连不断的众生就会超凡入圣,接连不断的众生成佛。从这个方面讲宣讲空性的法义是非常必要的。

如是定胜法,深无执无住,

此乃见一切,圆满佛所说。

“如是定胜法”,前面讲到的决定胜的法,“定胜”就是决定胜,那么决定是殊胜的,这是观待于增上生而言。增上生就是以增上的方式来产生,从恶趣到善趣,善趣到人天,一个一个增上产生的。决定胜不是这样的增上生,而是决定殊胜,获得圣者果位是决定殊胜的。

这样一种空性的因果的决定胜法“深无执无住”。“深”是讲它的本体是很甚深的,一般凡夫难以通过分别念去揣测。“无执无住”,一切万法的本性没什么可耽著的,也没什么可以安住的,如果有安住就说明他有自性,但是因为无自性的缘故,所以没有安住。无住两个字,在后面颂词当中还会出现很多次。无住是空性的一个异名。印度的论典当中喜欢用“极为不住”来安立空性的名字。在藏传佛教当中讲离戏的空性。离戏的空性也好,极为不住也好,都是一个意义。我们讲这个意义呢,为什么这样提出来?提出来的意思是说我们以后看到无住的时候,如果出现在这些场合当中,无住两个字就是讲空性的异名,就是讲极为不住的本体,空性就是极为不住的。所以无执是它的异名,无住也是它的异名。

“此乃见一切,圆满佛所说”,如果我们了知、修持就可以获得殊胜的功德。那么这是谁讲的呢?“此”,即空性,这个决定胜的法是遍知一切的圆满功德的佛陀所宣讲,所以极其可靠。

这样的决定胜法,难以通达、深不可测、对任何边全然无有执著,无有自性成立之安住或所依。

这样的决定胜难以通达、深不可测,就是讲第二句当中的“深”字----“深无执无住”的“深”,难以通达的缘故,深不可测的本体。“对任何边全然没有执著”,“任何边”可以归纳到四边当中,即有无是非的四边。有时候我们说四边八戏,八戏讲到八不中道或者八戏,上师讲八戏可以归纳到有边、破有边当中,主要是有边方面的八种方便破掉了,它的范围要窄。四边的范围要广。有的时候讲三十二种增益等等很多很多讲法,但是实际上有无四边都可以全部包括。对于任何边,就是对于有无四边全然不执。为什么全然不执呢?因为一切万法本身就没有四边。没有四边,我们就说没什么可执著的。了知之后,无可执著。并不是说不了知,我不执著。根本没生起定解时不执著实际还是一种执著。“无有自性成立之安住”,没有自性成立的安住,这叫做无住,无住就是极为不住。为什么极为不住呢?因为一切万法没有自性可以安住的法,或者没有一个所依。

如果通达了如是道理并进一步修习,则可获得三乘之果。

了知了这个道理进一步修习之后,三乘的道果都可以获得。当然小乘或二乘,他自己所通达的极为不住的空性只是一部分而已,破掉有边的一部分。那么大乘的空性才是最圆满的空性。但不管怎么样,如果小乘修持大空性的一部分,照样可以获得解脱果,所以此处讲获得三乘之果。

此道是照见一切的圆满正等觉在《三摩地王经》等中宣说的。

《三摩地王经》、《般若经》,还有很多殊胜的二转法轮经典当中也宣讲了,三转法轮当中也是讲过很多殊胜的空性的见解。

声闻、缘觉的见解也归属在其中。

声闻缘觉的人无我空性或者十二缘起等也是可以归纳在空性当中的。

《三摩地王经》中云:“若知无边一切法,彼等人众恒安乐,于法非法无分别,一切以心戏论分……”

在经典《三摩地王经》当中是这样讲的:“若知无边一切法”,如果能够了知无量无边的一切法、轮回涅槃所摄一切法的本性。“彼等人众恒安乐”,了知一切万法的法性的人众是可以获得安乐的。

“于法非法无分别”,对于法和非法没有什么分别。“法非法”,以前在学《金刚经》的时候也是提到过,法和非法有不同的安立:有时候安立“法”为善法,“非法”为恶法。实际上善法也好,恶法也好,本体是空性的。对于善法和恶法没有什么可以分别、别别去执著的,这是法和非法的一种安立方式;还有一种安立方式,法是有边,非法是无边。认为瓶子柱子存在的这个叫法,它们的空性叫非法,或者是有实无实的意思。对于有实无实、显现和空性,有没有可以分别的呢?有实无实法和非法的本性平等自性空,没什么可分别的,所以叫“于法非法无分别”。

“一切以心戏论分”,为什么无分别呢?因为法和非法、有实无实、显现和空性、胜义谛和世俗谛等等这一切,都是通过心的戏论而分的。在本性当中没有这些所谓的法、非法的定义,也没有这种执著的本体。所以是通过众生的戏论来分别的。为了让有戏论的众生逐渐逐渐趋入无戏论的意义,佛陀也是这样宣讲,分类成法和非法,应该断掉恶法取正法,或者这是显现的法,是非法的空性,怎么怎么样修持可以达到无戏论当中,这方面都是通过观待众生的戏论而分别的。所以我们知道佛陀的讲法犹如手指一样,手指所指的月亮是无自性的,我们不应该耽著,这是中观的论点或者般若经的论点怎么怎么样。佛陀讲得很清楚,这就像船一样,过了河之后这个船要舍弃掉,不可能过河之后还把船背着走。所以说:“法尚应舍何况非法”,在《金刚经》当中也是讲得很清楚的。

站在最高的角度来讲,一切这样的文字或者佛法的执著,成佛的概念、度众生的概念,都叫戏论,都叫执著,在真实义当中没有众生可度,真实义当中没有佛道可成,这也是《金刚经》当中讲的究竟的意趣。不是说让我们不修法,主要是说不要耽著实有的佛可成,不要耽著实有的众生可度。如果这样反而成不了佛,反而度不了众生,只有安住佛和众生无自性当中才可以成佛,安住在这个境界当中才可以真正度化众生,所以“实无众生得灭度者”,也就是这样的含义。

壬二、于此畏惧之过患:

对于空性生起畏惧的过患怎么样呢?这方面下面宣讲。

宣讲空性的功德、宣讲畏惧空性的过患极其有必要。现在的众生有时候容易堕入两边。如果没有把功德讲好,没有把过患陈述清楚,有的时候我们就会私心自释,会按照我们的想法随便去讲,随便去诽谤。所以佛陀早就在经典中讲,如果这样诽谤空性有什么什么果报,有什么什么巨大的过患,讲得很清楚。了知之后诚信佛语的人就不敢轻易地去诽谤,对于不了知的法义佛陀讲过,如果暂时不了解,可以“等舍”,等舍很重要,等舍就是放在这个地方暂时不要去观察,也不要因为我的智力不够,所以我对这个空性诽谤怎么怎么样,这是不对的。对于我们智力没办法到达的法义,我们就把它放在这个地方,发愿以后智慧成熟的时候再来去通达它,这方面也是非常必要的。很多大德的教诫后学弟子的时候,后学弟子说《中论》看不懂,《般若经》看不懂怎么办?有大德说不要紧,先把它供起来,供起来之后你去天天顶礼、天天供养、天天发愿,因为对境是很殊胜的经论的缘故,这样做之后你的智慧会增长,你的障碍会消弱。到了一定时候你的智慧增长、障碍消除之后,自然而然就慢慢慢慢能够生欢喜,慢慢就趋入了,这也是一个很殊胜的方式。所以不管怎么样,都是教导我们对于听不懂的法,对于暂时没办法接受的法,不要率而去诽谤,不要马上去诋毁,马上抛弃,这不是一个智者的做法。在《庄严经论》中,第二品成宗品最后一个颂词也讲得很清楚,对于这些甚深的法等舍很重要,放在那个地方暂时不要去管它,过一段时间之后自己会慢慢通达的,从这方面讲得很清楚的。

惧此无住法,众生欣乐住,

未越有与无,凡愚徒遭损。

怖畏非畏处,自损亦殃他。

“惧此无住法”,“无住”前面讲过就是空性的意思,众生对于无住空性的法义非常恐怖。为什么很恐怖呢?因为在空性当中讲了,没有我、没有众生、没有五蕴,没有道、没有佛果,这些方面都讲了。讲了之后他就把无有理解成纯粹不存在,所以对于无住的空性极其恐怖。

“众生欣乐住”,按照众生的串习、众人相续中的执著“欣乐住”,“住”和“无住”是对照的、矛盾的。无住就是空性;“住”是讲有自性的法存在,认为世间是住的,世间住就是讲世间是存在的,世间是有自性的。众生很乐意接受或者很乐意看到宣讲世间怎么安住,或者怎么怎么样坏灭等等,好像有自性的东西跟他讲的时候很容易接受,对无住的法就很难以接受,所以这个方面是完全来自于众生无始以来的习气使然。

“未越有与无”,众生因为没有超越有和无而落入常见和断见,所以“凡愚徒遭损”,自己遭殃而已,白白的遭殃。实际上对于遭殃、受痛苦之后,对自己的痛苦是没办法消除的,是徒劳而已的一种痛苦。[41:38]

“怖畏非畏处,自损亦殃他”。“非畏处”前面讲过的,是不应该生恐怖之处叫“非畏处”,是空性。法界的实相不是应该生畏惧之处,是应该通达之处、欢喜之处。对于非畏处如果生起怖畏而诽谤,“自损亦殃他”,一方面自己如果对于非畏处舍弃,就没办法获得解脱;如果再加上诽谤就是彻头彻尾的堕地狱了;如果再把这种邪见广泛地写成书,或者在其他地方广大的宣讲,使很多人相续当中对于空性产生这种不好的看法,就是把众生也导入恶趣当中了,对佛法也做了极大的损害。

对于以相执如何耽著也无住之此法心怀畏惧的众生,由于无始以来耽著我的力量所致,欣乐贪执无而现为有的自性成立之安住,

对于以相执如何耽著也无住之此法,这个就讲到了不管你怎么耽著,不管给它加上什么样的相执,但是一切万法的自性都是无住的,一切万法的本性都是无住的,我们想它住、怎么耽执,我们通过很多很多方式去加鉴别,怎么样去想要挽留或者想要安住,实际上万法的本体不会通过我们的想法而改变的。一切万法的本体,佛陀出世、佛不出世,反正他的本体就是这样的,都是无住的本体。

对于这样无住之法心生畏惧的众生,是由于无始以来耽著我的力量。这个“我”字以前讲过,“我”字就是体性的意思、自性的意思,广义来讲包括人我和法我。广义来讲“我”就是自性或者实有,因为无始以来耽著实有的力量所致,所以“欣乐贪执”,众生非常高兴贪执无而现为有的自性。一切万法的自性似乎有自性,但是这个自性观察起来是无而现为有,好像是把没有的东西现为有,就是无而显现的法。成立之安住,认为这个自性是有一种实执安住的,对这个法还是非常耽执、非常的执著。

执著本来实有以及前有后无,以致于未能越过常断之见,

这是常、断之见的因,常、断之间的安立。常、断之见的因是实执,就是实有的执著,认为诸法实有,有这个基础就会产生常见、断见。这个地方讲到“执著本来实有”,什么叫做本来实有呢?前有后亦有,叫做本来实有。这个法以前有,现在还有,这个法还会再再下去,这叫做常见。对于一切万法的自性,执著它是不断灭的,这叫做常见,执著本来实有而产生的常见。执著前有后无,叫断见,比如这个法以前是有的,而且这种有是一种自性有、实有,后面它就不存在了,不存在之后就是断灭,所以,这叫做先有后,通过先有后无的执著而产生断见。中观宗是不是断见呢?不符合断见的体性。断见的体性就是先有后无,我们说中观宗先有后无,以前把先有的法让它没有了,不是这样的。我们讲过很多次,中观宗从来没承许这个法是本来有自性的,从它一生起就是无自性的,我们只是如理如实地抉择它的无自性而已,从这样的阶段看起来似乎是把一个先有的法让它没有了、断掉了,不是这样的,实际上就是对一个本来不存在的法,要如理如实地抉择本来不存在的状态而已。所以,中观宗不符合断见的体性。无论如何这个断见的帽子扣不到中观宗的头上。有时候我们在观察的时候就要看这个体性,它的体相是怎么样的——你说中观是常见,它不符合常见的体性;你说断见,符不符合断见的法相?这方面观察的时候,根本不符合,没有它的法相,无论如何也安立不了断见或者常见的过失。

沉湎其中,对缘起离边之义全然不知的愚者们必将以颠倒执著而遭受祸殃,就像抓住黑蛇身体的中央一般。

没有超离有无产生了常断见,沉溺在常断见当中,对于缘起离边的意义全然不知的愚者,必然通过有无的颠倒执著而遭受祸殃,就像抓住黑蛇身体的中央。

黑蛇是一种毒蛇,很厉的一种毒蛇。如果我们抓蛇的时候抓到身体的中央怎么样呢?黑色的脑袋马上就转过来照着你的手就是一口,马上就中毒,马上要死亡。所以抓蛇必须要掌握主要窍诀,就是要抓它的脑袋,七寸就是抓脑袋。一个师傅告诉我怎么抓蛇,我知道怎么抓但是从来没抓过,他说看到蛇的时候,用一根筷子或者小棍子,慢慢把它的头点住,把头摁住之后,它就不会动了。左手用棍子把它摁住了,右手伸过去抓住它的头,它就被抓住了。我理论上早就知道,但是我从来没有实际抓过。就是不能抓中间,反正抓中间之后他脑袋马上就过来伤害自己的。

所以此处也是同样的道理,如果你对于常见、对有和无没有离开,就会受到这样执著的伤害,就像抓住黑蛇的身体一样。

再者,惧怕本不该惧怕之处甚深义的这些愚夫,如果阐明是自性空性实相之义,则认为是遮破现相的断见而妄加诽谤,

他怎么样遭殃的呢?怎么样遭损的?就是前面讲到遭损的。还有怎么样自损殃他呢?

再者,“惧怕本不该惧怕之处甚深义的这些愚夫”,就是“怖畏非畏处”的意思。如果阐明是空性实相,对他讲一切万法自性是空性的,他就会认为是遮破现相的断见,认为对一切万法的自性地遮破了,一切万法的自性是空性的。这就是对一切现相诽谤的,遮破一切现相的断灭见而妄加诽谤。而妄加诽谤,对谁诽谤呢?对空性的意义进行诽谤,对于讲空性者进行诽谤。

倘若开示万法的本性中不成立善恶,结果有些人就认为只要修行真如就可以,而弃业果于不顾。

如果给他开示说一切万法的本性当中、实相当中善恶是不存在的,结果有些人就认为只要修行真如就可以了,既然在万法实相当中不存在善恶,那么我就不需要取舍善恶了,因为善恶不存在,我就修空性,直接修行真如,就可以了嘛。在修行空性真如的时候弃业果与不顾。

对于前一类人,刚刚学佛法的人居多。前一类人,听了空性之后诽谤这种现相,是刚刚学佛法的人最多的;后面这一种人,听了胜义当中或者本性当中不存在因果,是在学圣乘的人比较多,诚信大乘、诚信空性义,但是对所相信、所信仰的空性不了知,这方面修行圣乘法的人比较多,比如汉地的禅宗就属于这一类,还有藏地学大圆满、大手印这一类,反正对于非常高深的教法——一切都不执著、一切不存在这方面的法,错误理解了本性当中不存在善恶,并不是说现在我们处在世俗当中的凡夫,现在就没有善恶了,并不是这个意思。他错误颠倒认知抓住一个,既然说胜义当中没有善恶,那么就不需要去取舍了,从这方面就比较多的。

不管怎么样,两个方面我们都要避免,尤其是现在已经在学习空性,学习禅宗、大圆满、大手印这方面有些胜解的时候,这个歧途是无论如何要避免的。

前面讲自损,那么如何殃他呢?

并且,对他众也如是宣扬,而将所有愚昧之辈领入邪道,结果不能获得任何善趣与解脱,因此,既是自我损毁也殃及他人。

然后把很多没有智慧的愚昧之人引入邪道当中。本来这些人好不容易得到了人身,好不容易对佛法生起了信解,想要修持这些了义的教法,但是通过一个邪知识把他领入了邪道了,这就是让他失毁暇满,让他失毁信心,让他堕入恶趣,没有比这个更可怕的事情了。

所以,有的时候如果自己没有能力那也是自损而已,你没有能力给别人讲,讲了别人也都不愿意听,这个方面主要是伤害自己;如果是自己有一点名声了、有点地位了、有点名气的时候,也有能力的时候,在大庭广众当中宣讲这种对业果错误的认知,那个时候影响就大了;如果还不满足于这一点,还要把这个观点写成文字,这个伤害就更大了。如果单单是讲法,也许就是当时这一个小时当中的听众是一些伤害,它的伤害力还不大,讲完之后就算了。如果写成书留存在世间当中,很多人看到之后生邪见,那么过失非常严重。所以如果佛法不注意的话,那么就是自损损他,不能获得任何善趣,也不能获得任何解脱。

静命论师的《中观庄严论自释》中说:“捕杀鸟类等,只是杀害了对自他利益微不足道的有限生命,

捕杀鸟类或者杀动物、杀马牛等等,实际上看起来是很大的过失,但是所杀的对象:“是杀害了对自他利益微不足道的有限生命”。你不杀它,它自己也很快就会死亡,你杀了它之后当然有过失,这个过失是你和它之间的过失,对于自他的损毁方面观待后面来讲,这叫做微不足道。并不是说杀生没有过失。所谓的微不足道,实际上是观待空性而言,观待于后者的过失来讲,前者是微不足道的。但是我们真正看十善业道的时候,杀生的过失是非常严重的,但是从那个角度来讲,你不观待空性,也不和对空性对比的时候是很严重,但如果和空性对比的时候就是微不足道了。

而舍弃空性,则已经损害了遣除一切众生无明黑暗之灯的法身因,因此,诸智者对此当小心谨慎。”

舍弃空性有两个意思。第一种舍弃空性就是自己舍弃空性。如果是自己舍弃空性,对你来讲,能够遣除你相续当中无明黑暗的因,法身的因已经舍弃掉了,所以从此之后你就没办法获得解脱了。还有一种舍弃是什么呢?不但舍弃而且诽谤,而且一种诽谤的意义在里面。还会进行诋毁,并且对于其他众生也是这样宣讲。如果是这样的话,那么损害了遣除一切众生无明黑暗的法身因,让其他的众生法身慧命由此中断。这个过失是极其严重,《中观庄严论》的自释,麦彭仁波切的注释当中对这个问题也是交代得很清楚的。“因此,诸智者对此当小心谨慎。”

壬三(教诫国王亦应通达深义)分三:一、教诫若证深义则无损恼;二、认清深义;三、宣说二无我。

癸一、教诫若证深义则无损恼:

国王尽己能,避殃如此行。

为王汝不恼,如实依教说,

出世间法理,不依二真性。

国王,就是呼唤词,即国王啊怎么怎么样。“尽己能,避殃如此行”,应该尽自己最大的力量。“避殃”,就是避开对于诽谤空性等这种祸殃。“如此行”,应该如此行持。怎么样形持呢?在此处没讲。但在讲义中讲到了,就是应该通达缘起性空,通达现空双运,这样行持的话才对业果不会诋毁。在行持业果的时候才不会对业果生起实执。所以,这方面讲的时候应该如此行持才能够避殃,在讲义当中下面要提到的。

“为王汝不恼”,“恼”字就是伤害的意思。为了让国王你不受到伤害,前面的颂词也讲到很多人不通达空性所受到伤害了,龙树菩萨说为了让国王你不受到伤害,现在我“如实依教说”,“如实”就是理证,“依教”是教证。如理如实的理证和教证和合起来给你宣讲空性出世间的法理。这个出世间的法理是什么?不依二真性。“二”就是二边的意思,不依靠二边、不依止二边的真实法性、空性,我现在真实给你宣讲。证悟了空性、了达了甚深义,就不会损恼了。

作者教诫道:“国王啊,尽己所能避免颠倒受持空性的这些祸殃之因殃及自他的方便即是这样的,

要“尽己所能”避殃,我们要避开这些祸殃、这些殃及自他的方面是这样的,下面就是说现空双运的意思必须要如此通达。

如果了达空性缘起之义,就会明白现空无违。

在了达空性的时候,了达空性缘起、缘起性空非常有必要。如果通达了空性缘起的真实意义,就会明白显相和空性实际上并不相违,并不抵触。认为显相空性抵触恰恰就是刚刚学空性的人最容易犯的毛病。如果要避免这种认为现空抵触、现空没办法和合的问题,必须要通达空性缘起、缘起性空的含义。也就是说在缘起的时候,因为是缘起的缘故,就是空性的。

一切万法依缘而起,所以本性无自性,空性的缘故,才能够缘起。缘起和空性就是一个意义两个名字,一个意义两个侧面。现和空,是两个名称一个意义,一味一体的两面,这个是非常重要的。如果我们认为显现是一个,空性是一个,无论如何把显现和空性分成两个,我们怎么样也圆融不了了,没办法圆融。因为我们说显现是空还可以理解,然后又返回来空是现的时候,要出问题了。为什么空是现就出问题呢?我们认为显现是空还可以理解,比如显现的时候它的本体不存在,显其实就是空,好理解。空就是现呢?空就是不存在,就是没有,空就是现怎么可以理解呢?如果空就是现,石女儿不就成了显现了?!不是这样的。现和空是一个意义,两个反体而已。空是显现的空,二者之间没有离开,如果通达了二者是一体的、双运的法,现就是空、空就是现,非常轻松就可以通达这个殊胜的含义了。必须要了知这样一种空性缘起之义。

如果不了达,现空之间就成了相互排斥。

如果没有了知空性缘起的意义,如果没了知现空无违的意义,那么显现和空性之间就成了相互排斥了,就认为显现就是不空的显现,空性就是不现的空性,这个方面就讲了二者之间是绝对没办法圆融、互相排斥的。

如若是缘起,则务必要承认自身成立为空性。

那么如果我们要承许一切万法是缘起的,必须要承认它自己就是空性的、本体是空的。本体是空性,才可以缘起。

因为自性成立与缘起相违,

因为自性成立的法和缘起是相违的。如果自性成立就不需要缘起了。前面我们讲过,如果它本体存在的话,还需不需要观待个因产生呢?不需要观待因。为什么不需要观待因呢?我的自性就是成立的,我不需要观待任何法,任何法和我无关,就是因为我观待了因,我的法才产生,所以我的法绝对是无自性的。如果我的法有自性,那就没办法缘起了。所以,这个方面讲到因为自性承许与缘起相违,这和前面的意思连接的,如果是缘起则务必要承认自身成立为空性,自身本身是无自性的才能够缘起,因为自性成立和缘起是矛盾的。

所以依因而生果等名言的安立丝毫也不合乎道理,

如果认为自性成立,通过因而生果,果观待因、因能够产生果法等等这方面世间的安立是丝毫不合道理的。

认识到这一点后,通达二谛仅是以名称而安立,应当如此而行。”

应该知道所谓的二谛单单是名称而已,没有一个实实在在分开的世俗谛和的胜义谛,实际上这种二谛单单是一个名称的差别,本体是完全一致的。应该这样行持就会避殃,就会离开自损损他的过失。

因此,为了国王你不遭祸殃,而今依照如实的理证和可信的教证为你宣说:出世间甚深法理,即是了义经中所说的不依于二边的真谛。

所谓的出世间的甚深法理,如果我们安心待在世间,也就不用讲了。如果我们真正要获得出世间的果位,必须要通达出世间的甚深法理。那么出世间的甚深法理到底是什么呢?就是了义经当中所讲的不依于二边的真谛,不依于二边的实相,或者不依于二边的这种空性。

《慧海请问经》中云:“智者通达缘起法,于诸边见皆不依,了知具因有缘法,无因无缘法非有。”这一教证前文中也引用过。

前段时间我们学的时候也引用过这个教证。“智者通达缘起法”,通达缘起法就是无自性的法。“于诸边见皆不依”,边见就是有见和无见,对于有和无的这种边见,都是不依靠、不依止的,因为它不是真正的中道义了。“了知具因有缘法”,了知具因有缘,这个法可以产生,这叫缘起的意义。“无因无缘法非有”,无因无缘的法是绝对没有的,也可以说是一切万法无因就不可能产生。第二个意思无因无缘法非有,如果不是缘起的、有自性的法是永远不存在的。如果是有自性的法,就不可能有因缘,所以不可能叫无因无缘的法。无因无缘的法也可以叫做自性成立的法,这是永远不可能有的。

癸二、认清深义:

超越罪与福,具有深解义,

怖畏无住处,自他未品味。

“超越罪与福”,真正的空性或者真正的轮回的本性,是超越了“罪与福”的自性的。罪业和福业的这种自性都已经超越了。“具有深解义”是什么意思呢?佛经当中具有深解。深解就是甚深的解释,对于这种无二、对轮回的本性,做最甚深的解释的大义,叫做“超越罪与福”。“超越罪与福”的本体,是佛经当中所宣讲具有真正地最深地去解释这种解脱道的大义的方式,就是“超越罪与福”的方法。佛经当中讲了很多怎么样获得出世间道,怎么样获得解脱道这种大义。但是真正对于这种出世间道做最甚深解释的,就是二转的了义经,就是超越罪福的这种解释的方法。所以叫做“超越罪与福,具有深解义”,有这个含义。

“怖畏无住处,自他未品味”。无住,前面讲过是空性的意思。对于无住空性怖畏的“自”和“他”,“自”是内道当中一部分学者,“他”就是外道。“未品味”,对于这种无住的空性意义,是从来没有品尝过的。所以必须要认清深意不要怖畏,应该发起欣乐心、发起精进勇猛心,去闻思去实修。

成为轮回之因的罪恶与福德法实际不成立,因而超越了罪与福、甚深经典中全面解释阐明的大义,外道他宗与自宗内道的声闻决定钝根种姓、畏惧不该怖畏之处的学人们不能如理了知、未能品味到的深义,应当为你讲解。

轮回之因就是罪恶和福德,即恶业和善业。实际上它的因如果不成立,果就不会成立了,“因而超越了罪与福”。

外道它宗和自宗内道的声闻决定的钝根,他们畏惧不该为怖畏之处,不能够如实了知、不能够品尝到这种甚深的含义,应当给国王讲,因为国王是个法器,前面已经讲过了。所以对于国王应该宣讲,或者说是在座的道友,都应该是能够接受决定胜的法义的法器,是可以宣讲的。

我们应该按照科判所讲的一样,认清深义之后,在讲解、在学习的时候认真地学,认真地体验。如果我们真正对于空性的意义有体验的时候,很多粗大的烦恼根本生不起来的。现在我们认为学了空性之后,没有起到作用,这是一个理论,是没有什么意义的。实际上这并不是一个什么没有意义的法,而是说我们学了之后只是浮于表面,只是浮于词句,内心当中没有去体验它。

打个比喻来讲,我们认为这种无常法是一种很浅的法,那么我们就认为这是没有什么大意义的法,但是我们如果真正地去修四加行的时候,内心当中如果真正对无常这个意义生起一种觉受的时候,生起一种体验的时候,我们就会觉得、我们就发现这个无常的法加持力是非常大的。我们生起无常之后,马上就会对世间的一切盛世,对于世界的一切执著,马上就淡下来了,没有任何兴趣了,这就是对无常法体会之后产生的这种法义,很明显的。

空性的法,它是讲一切万法究竟的实相。如果我们在学完之后没有浮于表面,而真正去修行之后有所体会的话,真正空性在内心当中有一种体验之后,对于一切万法的实执在我们生起体验的时候就泯灭了。这个时候我们内心当中的粗大的烦恼根本生不起来,绝对生不起来。而且真正对空性有正确的体验之后,对于因果极其诚信、非常诚信。这个方面就是讲这个法的加持力是非常深的。

就怕我们学完之后,觉得这个简单,听过了,这样推理,推理完之后就可以了。如果是放在这个角度,我们可能就没办法去体验甚深法义的这种高深之处了。如果我们去体验,就觉得法的加持力是非常深的。所以以前有很多大德也是讲过,如果你真正有信心体验,皈依的法都是很深的,没有体验的话,《密集金刚》这样最高的法,对你来讲都是没什么意义的,没什么加持力,就是这样的。

所以我们说空性的法再再讲,龙树菩萨也是再再讲,很多大德再再讲,最甚深的法也是这样的,这是很甚深的法、最有加持力的法,但是我们学完之后没感觉,这不是因为法不对,或者经过这么多年之后法的加持力消散了,不是这样的。法的加持力永远在,学者的相续和法没有相应,不是法的过失,而是我们内心的过失。所以,我们在学习空性的时候,应该知道它本身的价值。

知道它本身价值之后,怎么样体现它的价值呢?必须要对法义生起强烈的信心,反复要去生起定解,生起定解之后必须要找时间去修,有一分钟修一分钟,有两分钟修两分钟,这样修下去的时候,空性的意义就融入到你心中去了。法融入心,就是你的心变成了空性的状态了,你的心变得空性的状态,还有什么实执的状态呢?没有实执状态。所以这样修下去之后,慢慢慢慢修下去肯定会有结果的。如果我们想现在也不修、明年也不修,以后突然就开始证悟了,这是不可能的。这是无因生,是顺势外道的观点,承许因果的人不可能这样承许的。

对于这样空性的意义,应该好好地认知,对于空性的正所缘应该观想,除了观想正所缘之外,像前面我们再再提到过的要修空性的时候,必须要祈祷上师,祈祷上师加持你证悟,和空性相应,还要清净罪障、圆满资粮、持守清净的戒律,这些内因外缘具备之后它的果才生,否则是很难生起的。

这方面的意义很深,非常甚深,我们在学习的时候,有的时候担心出现这种障碍。现在我们诠法很少出现障碍,整体来讲很少出现障碍,上师三宝经常来加持,我们每天供护法,所以讲很甚深的法的时候大的障碍几乎没有出现。但是每个人的障碍就很难避免,整体的障碍不出,但是我们单个人的障碍在学空性的时候会不会出现,就不好说了。所以学习深法的时候,就像道高一尺魔高一丈一样,你学的法越深,障碍就越容易显现。所以,什么时候我们中断学习空性,或者出现其他障碍使自己中断,都非常可能,平时念这些遣除障碍,或者是供护法、祈祷上师加持,这方面都是非常有必要的事情。

今天就讲到这个地方。

所南德义檀嘉热巴涅

托内尼波札南潘协将

杰嘎纳齐瓦隆彻巴耶

哲波措利卓瓦卓瓦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