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师辅导 |《中观宝鬘论》24

说明:以下法师辅导笔录,为道友个人行为。如有错漏之处,向上师三宝忏悔,请道友们批评指正。

《中观宝鬘论》第二十四课

诸法等性本基法界中,自现圆满三身游舞力,

离障本来怙主龙钦巴,祈请无垢光尊常护我!

为度化一切众生,请大家发无上的菩提心!

发了菩提心之后继续宣讲《中观宝鬘论广释》。现在已经讲到第二品轮番说因果。轮番说因果分了三个科判,首先是宣讲决定胜的因果,再宣讲增上生的因果,最后复说决定胜的因果。三个科判当中现在在讲第二个科判,着重宣讲对四种法的贪著或者四种恶业必须要清净。现在讲的是对女身的贪著,如果对女色有贪著的话,也是一种修道的障碍,所以着重通过理论加以破斥。

卯二、理当谴责:

装满粪便瓶,外饰亦厌弃,

不净自性身,赃满何不厌?

首先用比喻来宣讲,好像里面装满了粪便、外面装饰了珍宝的瓶子,从外表看起来似乎是清净的,但是从里面自性观察的时候,它是一种不净的自性。从它的整体观察的时候是需要舍弃、需要抛弃的一个本体,这是“装满粪便瓶”这句话的意思。

下面是意义,“不净自性身,赃满何不厌?”同样道理,不清净本体的身体,充满了肮脏的本性,为什么不厌弃呢?一方面讲,瓶子和身体有相似之处,里面都是不清净的,有一个稍微不同的地方,身体的外面实际上是和瓶子的外面没法相比——身体的外面还是一种肮脏的自性,虽然表面看起来似乎是经常清洗的缘故,比较清洁,但是皮肤的自性也是一种不净的。如果从这方面观察的时候,内和外都是充满肮脏的自性,就应该更加厌弃了。

比如,装满不净物的瓶子,即使外面擦得干干净净,并用装饰品美化,但也令人感到讨厌。

装满不净物的粪便也好,或者呕吐物也好,瓶子外面即便是擦得干干净净,而且用各种各样的装饰品美化了,但是,如果知道了它的本性是一个装粪便的瓶子,一般的人都会感到讨厌的。

同样,对于由各种肮脏物充满具有不净自性的身体,为什么不厌弃呢?理由相同之故。

同样道理,对于由各种各样脏物充满、具有不清净自性的身体,前面已经观察了,对于女身已经做了详尽的观察,所以,我们对于由各种各样肮脏物充满具有不净自性的身体,应该有一个很清晰的认识了。既然它的本体是不清净的,就应该厌弃,理由相同。如前面这个肮脏的瓶子,如果知道它是肮脏的自性就应该厌弃讨厌。现在,女身也是同样的,如果知道她是一种不清净的本体,也应该生起厌弃心。

理当厌弃而不应贪爱。

如果是理由相同的话,对于女身应该生起厌弃不应该贪爱。但是,现在众生的作意,对于这种肮脏的瓶子,了知之后基本上不愿意去接触,但对于女身,知道不净之后,但还是千方百计地去追求、去想获得,相续当中很难生起一种厌弃心。对于这种观点来看的时候,就不合理。通过两种比较,让我们知道贪恋女色、贪恋女身这方面是一种非理作意。

若汝贱粪秽,于令净香鬘,

饮食成不净,此身何不厌?

“汝”可以是指国王,或者也可以指我们的心识。我们自己如果非常不喜欢粪便,贱就是非常讨厌的意思。对于这个粪秽非常厌恶,不喜欢粪秽的自性。那么,对于这个身体应该也不喜欢,也应该厌弃,为什么?因为这个身体是不清净的自性。怎么样呢?

下面就观察“于令净香鬘,饮食成不净”的缘故。本身在没有接触身体的时候,这些香和鬘都是很清净的自性,还有饮食也是清净的自性,但是,一旦接触了自己的身体之后,全部变成不清净了。为什么不厌弃?知道这个身体绝对是一个非常不净的,外和内都不净。“香”就是冰片等这些妙香、香料,“鬘”是指花鬘。花鬘带在头上也好,或者戴在脖子上也好,时间稍微长了之后这些花鬘就被身体皮肤上的汗水染污了,然后逐渐变成一种臭秽的自性。所以,自己的身体是不清净的。

还有饮食,在没有吃进去之前,不管是米饭也好,还是蔬菜也好,实际上都是很干净的,但是一旦从嘴吃进去,经过咽喉到胃里面消化,最后通过肠子肛门排出来之后,彻底成了不清净的粪便。我们就知道这样一种身体完全是一个不清净物的加工厂,任何一些清净的东西只要接触身体就会变得不净,从这方面知道了身体里外都是不净的。对于这种能够使一切清净物品变得不清净的身体理应生起厌恶心。从这个方面观察的时候,就让我们更加清楚地认识到这个身体绝对是不清净的。这些理论在《入行论》当中也是作过详细观察的。

假设你讨厌外面擦拭的不净物,那么将本是清净的冰片等妙香与花鬘、饮食进入它的内部而变成腐烂不堪的不净物,对于这般令人发呕的身体,为什么不加以厌恶呢?应当厌恶,

外面擦拭的不净物,是指涂在外面的不净物。如果我们讨厌外面擦拭的不净物,如果不小心涂在外面的不净物我们都是非常非常厌恶的,对于这些本体不清净的身体应当厌恶,为什么呢?下面讲理由。

将本是清净的冰片等妙香,冰片有的时候是一种药,有的时候是一种香料,冰片的妙香、清洁的花鬘,还有各种食物和饮料,当这些东西接触到自己身体的时候,很快就会变成腐烂不堪的不净物,这就说明自己的身体内部是非常不清净的。如果自己的身体内部是清净的,或者外部是清净的,那么接触到自己身体的各种各样的物体不会在短时间当中变得非常不清净。就是因为自己的内外都不清净的缘故,所以清净的东西接触到自己的身体也会变得不清净。

对于这般令人发呕的身体,应该加以厌恶,而绝不该迷乱赞叹,进行沐浴、清净擦拭等。

对于这样的身体,内心当中应该产生一种厌恶心,而不应该迷乱地、没有丝毫理由非常狂热地去赞叹身体,或者去沐浴、清理擦拭身体。是什么意思呢?就是说我们不应该认为这个身体是清净的而去做这些事业,以极度迷乱、贪著的方式来做这些事业。必要性的,比如为了修道或者身体的健康做沐浴、清理擦试,这是基本的,佛陀在律藏当中也是开许的,而且要求学佛尤其是出家人或者居士等,在必要情况下必须要进行沐浴或者进行清理擦拭。

这方面不是说佛陀不知道这个身体不清净,或者前后矛盾,有些地方让我们要厌恶它,不要进行沐浴,做清理和擦拭,有的地方说是要沐浴擦拭,不是这样的。实际上有些地方说要厌恶,主要是打破我们对身体的过度贪执,如果有过度的贪执,就不应该通过过度贪执的这种心和意乐引发,然后进行迷乱的赞叹、沐浴等等。但是,有的时候为了自己的身体能健康修道,有必要性的沐浴清理擦拭方面是开许的。还有,佛法修行者的形象如何有时候也关系到佛法整体的形象,为了考虑到有些其他不信佛教的人的这些想法,或者考虑到有些信士的想法,为了保持他们清净的信心,也是有必要在外边清洁方面稍微尽一点努力。

从佛陀的侧面来讲,洗不洗干净都是平等、清净的,但是,观待这些有分别心的凡夫、教内的信众或者教外的一般人,为了他们的信心,为了让他们对佛法、对清净的正教产生信心或者产生信心的助缘的缘故,要求这些修行者的行为必须要随顺世俗,从这方面也是有宣讲的。

所以,此处说不应该赞叹沐浴、清理,和有些地方说应该进行沐浴和清理是不矛盾的。主要是我们要行于中道,即不能过度地不管这个身体,也不能过度地去赞叹爱护这个身体,抛弃了这两边之后,佛陀开示了修行者应该行持的中道,中道当中可以保持身体的健康、顺利的修行的基础,或者保持其余人的信心等等有很多必要,这方面都可以如理如实地办到。

《宝蕴经》中说:譬如,凡愚欲求将炭变成白色而擦拭,结果穷尽而已。

在这个经典当中首先讲比喻,比喻有些凡愚、比较愚蠢的人,想要把黑炭通过擦拭或清洗的方式变成白色,实际上都是徒劳无益的,结果穷尽。结果穷尽是什么意思?穷尽是白费的意思,结果是一种白费力,这是一层意思。还有一层是对照下面的意义观察的时候,即便把这个碳擦试穷尽,把它毁灭了,实际上都不可能变得清净,都不可能变成白色,因为它的自性是黑色的。自性黑色的东西要把它通过擦拭的方式变白,即便是它最后已经没有了,也不可能变成白色。

同理,愚者虽沐浴、擦拭身体,然亦不能使之清净,死主最终会将之灭尽。

同样道理,愚者在不知道身体本性的情况下,或者认为身体本性清净,想要通过沐浴擦拭的方式让它变得更加清净是做不到的事情。愚者虽然沐浴擦拭,但是也不能够使不清净的身体最终变得清净。有时候我们每天洗澡也好,或者说是隔天也好,不是真正通过这个方式能够让它变得清净,只不过是不会过度的肮脏、不使它变得更加臭秽而已。

里面也是同样的道理,我们再怎么清洗外面的皮肤,但是里面的内脏或者肠子等等,都没办法通过这些清洗方式变得更加清净,因为它自性就是臭秽的缘故。死主最终会将之灭尽,即便是我们怎样想办法,最后也是灭尽的自性,死主也会将这个不清净的身体灭尽。即便是我们死亡,不清净的身体都不可能变成清净的。

寅三、思维与女身相同自身亦为不净:

前面是主要观察的女身不清净,是不是单单女身不清净呢?和女身相同,我们自己的身体是同样不清净的自性,必须要认识到自己身体不清净,灭除对他身、女身贪执的同时,也应该通过观察自身不净而灭掉对自己身体的贪执,对自己的身体贪执也是一种障碍,如果过度贪执,会造成修道方面的障碍。前面我们讲过,如果对自己的身体过度贪执,导致时间精力等等不会大部分或者完全投入到修道当中,为了保护自己过度贪执的身体之缘故,就会虚耗很多精力和时间,从而导致暇满人身浪费。观察自己身体不净而厌弃也是修道的一大如理作意。

如于自或他,粪便皆厌恶,

自他不净身,为何不生厌?

犹如对于自己的粪便也好,他人的粪便也好,是同等厌恶的。“自他不净身,为何不生厌?”对于他,就是说其他人的身体不清净,我们观察应该生厌。同样道理,对于自己身体观察时也是不清净的,同样也应该生厌。比喻,就是对于自他的粪便都厌恶,因为不净的缘故,自性不净。意义,对于自他的身体也应该厌恶,根据是什么?同等的不净,所以是从不清净的侧面讲,都应该生起厌恶心。

对于无论是自己还是女人等他者洒在外面的不净物,心里感到不舒服、厌恶无比。

自己的粪便也好,或者女人等他者撒在外面的不净物,自己看到接触之后都会感到不舒服,非常厌恶。

同样,自他的不净身体,连同支分、容貌,为什么不厌恶?

自己和他人的身体从里到外,整体到分支,乃至于下面讲的容貌等全部都是不清净的自性,对连同容貌在内的自他之身体应该产生厌恶心。产生厌恶心实际上有一个目的和必要,主要是打破过分贪执身体而导致障道的这种因素。并不是说让我们生起厌恶之后又怎么样,实际上我们如果对于身体过度贪执就不可能去清净修道,打破之后还要如理作意,一定要把自己的身体用在持戒、听闻修行佛法上面,自己的身体虽然不清净,但是,通过这个不清净的身体也能够达到最后的解脱道或者生起清净的功德,有这样的必要性。

因为它无有丝毫优点,所以倍加珍重而贪爱实不合理。

因为它,这个它是讲身体,自他的身体实际上没有丝毫的优点可言,这是从它的本体来讲的,并不是说有些地方赞叹暇满人生的时候,说这个身体可以作为增上生的因,可以作为小乘道和大乘道及修密乘的所依,不是说没有这些优点,而是从他自己的身体清净部分,有没有一个坚实的清净呢?根本没有丝毫的清净。从清净方面作为优点的话,可以作为可耽之处呢?这个方面是丝毫也没有的,是从身体的肮脏、没有真正的清净部分说没有丝毫优点,从这个方面倍加珍重、贪爱这个身体实在是不合理的。

《吉祥施请问经》中云:“如是不净此蕴身,世间慢者谁敬之,具凡愚心彼如前,执持无知呕吐瓶。

如是不净此蕴身”,如是不清净的这个蕴身,主要是讲一个色蕴的身体,“世间慢者谁敬之”,如果我们知道身体是不清净的,世间的慢者不可能去亲近它、敬重它。为什么称之为世间慢者呢?“慢者”可以从两个方面理解:第一个,是讲我慢,就是说一般的人具有我慢。我慢是什么意思,这个慢字是讲我执的意思,认为有一个我,认为有一个我这样的人就称之为我慢。所谓的慢就是把没有的东西去真正地执著。七种慢当中有我慢,这个我慢把无我执著成有我,称之为我慢。世间慢者,可以说是我。对于这个不清净的蕴身,有我的人怎么可能清净它呢?因为法相不同的缘故。我所执著的、贪爱的东西必定应该是一个清净的,但是,这个蕴身观察时也是不清净的,因此不应该去恭敬它;世间慢者从另外角度来讲也算是一种比喻,就是傲慢的人。世间上傲慢的人他的心一般都是高举的,这种高举的心态所执著的东西都是一种高档的或者比较清净的,这样很高傲的一个人,他会不会执著不清净的法呢?比如对粪便、对垃圾根本就是不屑一顾的,不会去进入,如果身体是不清净的,世间具有我慢的人,我们叫傲慢了,真正很高傲的人怎么可能去恭敬它呢?完全不可能的。这两者体性是不同的。

具凡愚心彼如前”,如果不了知身体是不清净的,而认为它清净,有一个叫作具凡愚的心,就没了知它真正不清净的自性。彼如前执持,像以前那样执持身体是清净的是不应理的,好像无知呕吐瓶,在无知的情况下去执著一个肮脏呕吐瓶一样。如果我们知道这个瓶子是不净的,就不会去执著它,如果我们通过一个愚痴的心,不了义这个呕吐瓶的不净,就会执著它,所以是具凡愚的心。如果我们了知蕴身不净,就不会执著了。如果说具有凡愚不了知它的不净,就像以前那样仍然会执著这种不净的身体,还会贪爱它。

这方面实际上是划分了两个层次。如果我们了知了色蕴身体的不净,应该不会再去恭敬它了。但是,如果我们现在还在贪执它就说明还没了知,或者还没有对这个身体的不净产生一种定解。是要说明这样一个问题,因为执著和不执著来自于是否知道它的本体不净。因此,现在我们必须要了知身体的不净,从而退出对身体的实执。

丑三、故贪女人不合理:

如女身不净,汝自身亦然。

是故于内外,岂非应离贪?

九孔流不净,自虽常沐浴,

不了身不净,为汝说何益?

如女身不净,汝自身亦然”。实际上也是上文的过渡,因为上面已经讲到犹如女身不净类推我们的身体也是不净的。此处说如女身不净,前面我们了知了,那么,汝自身呢?国王你的身体,或者男身自己的身体也是不清净的。

是故于内外,岂非应离贪?”对于这些内内外外的法是不是应该离开呢?都应该离开。这个内外是说自身和女身两者共同的内外。女身和自身里面是不清净的,外面表皮也是,以此来划分内外的。还有一种内外,就是自己的身体称之为内,自己身体以外的女身等称之为外。如果从这个层次来划分内外,也就是说自己和女身的身体等其余的身体都是不清净的,对于自和他的一切身体都应该平等离贪,不应该再生贪著了。

下面再进一步讲根据,为什么不应该生贪呢?下面进一步宣讲不清净的自性,再一次复习不清净的教义。

九孔流不净”,实际上是从九种孔窍当中源源不断地流出不净物。九孔以前讲过,两眼、两耳、两鼻孔加上嘴和大小便道,称之为九孔。在这九孔窍当中源源不断地流出各种各样的不净物,细微的孔穴如毛孔等这些就不算了,大的、比较大的孔穴是九种。从外表这些孔穴当中流出不净,就可以推知里面是不清净的。比如我们看到一个工厂外面有一个管道排出污水,就会知道里面肯定在生产这些污水,或者里面肯定是有污水的来源,如果我们通过这些孔窍流到外面的不净物观察,里面肯定是生产不净物的来源,我们知道九孔流不净,说明自己的身体里面是完全不清净的自性。

自虽常沐浴”,自己在外面表皮上面,虽然经常沐浴,但是也没有办法清净整个不清净的身体。《四百论》注释当中也是讲了个比喻,有个人经常用这些水来冲洗厕所的外面,他是想把这个厕所变得清净,但是,仅仅是在外面清洗这个厕所,对于它自己的本性来讲是没办法使它变清净的。所以,我们里面如果不清净的话,只是在皮肤上面经常去沐浴擦拭,实际上也没有办法使自己身内或者自己身体的本体变得清净。从这方面讲,自己虽然经常沐浴,但是如果不了知身体的真实不净性,为汝说何益?那么对你宣讲这些不净性的教言,让你抛弃贪执心,有什么利益呢?就没什么利益了。

作者教诲道:女人的身色从体性来讲本为不净,你自己的身体也与之相同是不清净的。

女人的身体从体性来讲是不清净的,我们自己的身体和女人的身体是同样不清净的。因而,从里里外外而言,对他者与自己的身体难道不应该要远离贪著吗?理当远离。所以,从里外观察的时候,对于他者的身体应该远离贪求,对于自己的身体也应该远离贪求。这个道理必须要了知,必须要深刻地明白并反复地加以串习,再再串习之后就能够熄灭对自身和对女身的这些非理贪求。

原因是:根门或九种孔隙中流出各种不净物,即便自己每天都直接沐浴、清洗,但自身仍然是如此肮脏。

在九根或者九种孔隙当中,流出各种不净的物体,有些是口水、鼻涕、眼泪、耳屎,或者是大便、小便等各种不净物,即便自己每天都在直接沐浴、清洗,但是能不能够中断这些不净物的流出呢?实际上我们清洗外面没办法中断里面不清净物不断流出,是没办法直接中断的。因为自己的身体本身是一种不清净的自性,怎么样清洗自身仍然是很肮脏,从生下来乃至死亡之间,即便是每天都在沐浴,自身里面仍然是肮脏的自性。

如果没有通达这一点,那么我对国王你讲说又有什么利益呢?

如果没有知道自己身体的本体不净,即便怎么样给你宣讲都没利益可言!也就是说,自己执著这个身体是清净的,每天要去通过沐浴使它变得清净,如果自己的实执非常严重,龙树菩萨在此处讲的这些不净观的教义,或是通达自己身体不清净的教义讲了之后,也没办法真正触及到内心的执著,没办法打破自己对身体的实执。所以,这种教法就成了无有意义的教法了。我们应该缘这个教法去认真地观察,认真地了知这个身体的本性绝对是不清净的,在这方面修持的话,此教义对我们来讲就成为一种有利益的、能够直接帮助我们的教义。仅是徒劳而已。是没什么意义的。因而,理应通达身体为不净,所以应该通达身体的不清净性。

丑四、谴责依止、赞叹女人之士:

有些人的智慧被蒙蔽了,内心当中执著女身非常清净,开始依止女人,通过很多诗歌等赞叹女人,对于这种人进行呵责,因为他是通过非理作意而引发的一种极其颠倒的行为,不单单是自己处于颠倒当中,而且他所造的这些诗歌、文章,别人看了之后会更加地产生一种迷惑。其他不知道取舍的凡愚人看到这些文章之后,会对女身更加产生一种非理作意的贪执。从这个方面说对于妄乱写文章、赞叹女人的人必须要严厉呵责,应该知道这是一种不正确的做法。

于此不净身,美语作赞叹,

呜呼真伪愚,呜呼士所耻。

无知暗遮蔽,众生数多为。

求此起争论,如为不净犬。

于此不净身”,是说女人的身体是不清净的。但是,有些颠倒的人对于如此不清净的身体,还用了很多美好的语言来赞叹,赞叹女人的身体如何美丽,犹如莲花一样,犹如清净的明月一样等等,用很多这种语言作赞叹。

呜呼真伪愚”,这是一个讥讽的口吻,谴责的口吻,就是说呜呼啊,这种做法真是非常愚痴的,也是智士所羞耻的。智士就是有智慧的人,真正通达了女身不清净的这些有智慧的人,在他们面前是一种耻辱之处,所以说不应该盲目地以美语去对女身作赞叹。

无知暗遮蔽,众生数多为”。因为相续当中有无知,对女人的身体有一种愚痴,因为这种无知黑暗遮蔽的缘故,了达不了女人的本体不清净,所以说众生数多,“数多”就是大多数的众生,这个为字和下面连起来,“众生数多为,求此起争论”。很多众生为了求此,这个此字就是讲女人,就是女人的身体。大多数的众生为了得到女人而生起了很多的争论。“如为不净犬”,好像是为了得到不净物而打架的狗一样,很多狗在争夺粪便的时候打得不亦乐乎,为什么会互相之间打架?实际上就为了争夺这不净物、一团粪便而已,就开始打。所以很多自诩为高等动物、有思维能力的人,很多的争论纠纷,乃至于很多的战争,很多的痛苦都是来自于追求女人。

那么,追求女人的因是什么?前面讲过,“无知暗遮蔽”,就是对女人身体无知的黑暗遮蔽了他的思维和智慧之后,认为对方是清净的,是一种安乐的源泉,开始不惜一切去争论。从这方面就可以看得出来很多了。小到人和人之间争风吃醋的现象也好,家庭之间,部落之间,国家之间,实际上很多因缘都是为了争夺女人而生起来的。因此,历史上很多把女人划为红颜祸水当中了,实际上很多事情、很多战争都是因为女人引发的,以此作观察的时候也有这样一种判定方式。当然,是不是自性的问题,上堂课当中已经讲过了,女人的本体是无记,既不是什么祸水,也不是什么清净的物品,而是无记的,关键是你对她的看法,你认为她是生贪的对境,还是生嗔的对境,通过自己的想法而产生各种不同的结论。总之,如果盲目地对女人赞叹依止的话,是应该呵责的,应该是一种谴责之处。

未经观察而信口开河者贪爱不清净的女人这个身体,没有经过详尽观察,信口开河的人,内心当中贪爱女人,口里面也赞叹追求女人的这样一种方式等。

寻思诗人以诗学的形式加以赞叹,运用宛如莲花、好似青莲诸如此类的词藻,实在令人感到稀奇。

寻思的诗人,没有真正出世间的佛法智慧,这些寻思的诗人通过诗学的方式美化赞叹这种不清净的身体,使用的词句非常非常多,看过这些赞叹女人的诗,都知道他是用了很多的修辞方式,此处大概讲了几种,有些地方讲,女人犹若莲花一样,莲花是很清净可爱的一种自性,青莲花也是这样。他们通过莲花、青莲花等来表达所谓的女人是一种清净的本体,是值得贪爱的对境。还有前面讲过有些人认为女人犹若明月一样清净、纯洁等等,用了很多很多词藻。在智者面前实在感到稀奇之处。

真是无有惭愧,娇柔造作。呜呼!愚者由于不了知而蒙在鼓里。

这个写诗的人也是因为无知的缘故,他自己也被蒙在鼓里,对于不清净的对境误认为清净而进行赞叹。前面我们讲过了,没有智慧的人看了这些诗学作品之后,加深了无明愚痴,彻头彻尾被蒙在鼓里,也是激发了内心当中对女人的贪心,对女人追求的这种贪心也加深加重,从而开始拼命的去追求。这方面就是写者和看者都是因为不了知的缘故。

呜呼!由于本该极力呵斥反而高度称赞的缘故,唯一是智士所应耻笑的对境。

对于一个本来应该极力呵斥的对境反而高度赞叹,这种做法就成了具有智慧之人所耻笑的对境。在有智慧的人看来这些对境是应该呵斥的,而不应该赞叹,但是,有些人反而去赞叹,所以有智慧人看了之后就会耻笑他的这个做法。

因为颠倒误解真义而不如实了知妙义遮障内心的这所有众生,在欲界世间中,虽然也有其他原因引起,但许许多多或大多数都是为了贪恋女人的欲望,而导致部落首领、亲友等相互之间发生争论。

这是解释“无知暗遮蔽”。真实意义有很多种,有胜义谛当中的真实意义,有名言谛当中的真实意义。此处当然对于女人的本性如幻如梦空性这方面是不知道的,是完全误解的。在名言谛当中,即在世俗当中女人身体也是一个不清净的自性,苦谛所摄。因为不了知、误解这种真义,认为她是清净的、实有的,而不了知妙义,以此缘故遮障内心,通过无明而遮障内心所导致争论。

在欲界世间当中,(当然色界是不存在的,色界对女人的贪心是绝对没有的,)在欲界的欲贪当中,虽然有其他原因引起了争论,就是和下面互相之间发生争论连接起来的。发生争论的因,虽然也有其他原因,比如国土,有的时候是水源,或是其他的一些问题引起争论的也有,但是许许多多或者大多数都是因为贪恋女人,不能满足自己的这种欲望,开始爆发的争论,导致了部落首领之间,一些比较大范围的国家和国家之间,或者是部落之间,还有亲友之间,互相之间发生争论。本来是亲友,但是因为女人的缘故,兄弟、亲戚朋友反目成仇的情况非常非常多。

这就像为了不净物所有狗发生冲突而争执不休一样。

打个比喻讲,不净物本来应该抛弃的,但是很多狗为了争夺不净物而发生冲突,开始争执不休,所以,女人的本体实际上是非常不清净的。但是,愚笨的人不了知,处于这种旁生、像狗一样的思维当中,开始爆发了很多很多的争论。

这是从相似的地方,不是说女人和这个不净物是完全相同的,并不是从这个角度去讲的。从女人身体是五蕴的角度来讲就是相同。不了知她的本性而认为她清净、可贪,这种思维就类似于狗的思维一样。不了知是一种愚痴。不了知而发生争论,这里比喻意义从某些方面相似,因此可以使用这个比喻,实际上此比喻是让我们对于所贪的对境其本性不净有一种突出的说明作用,为了让我们明确的知道是不清净的缘故,也有这样一种必要性。

自以为是安乐之因,但实际只是罪业与痛苦而已。

在追求女人的时候,认为女人这个外境是一种安乐的自性,是安乐之因,只要得到了女人,就意味着得到了安乐。但实际意义上这只是一种种罪业的来源,是罪业的本体,或者是一种痛苦的自性而已。因为在追求女人时的这种作意、贪欲也是一种烦恼。不单单这种贪欲,而且为了得到女人,会做很多非法的行为去追求,很多罪业都是由些产生的。这种罪业会产生痛苦,这是以后的痛苦;在追求的过程当中,它的本体就是一种痛苦:当自己没有追到或者在追的时候,这种心理和身体都会引发痛苦;得到之后,在短暂的快乐过后又会趋于平淡,以前的追求心、贪欲心熄灭之后,又觉得没有什么了,这也是一种痛苦。为了得到新的安乐,就开始见异思迁,去追求其他的女人,这是从此角度安立的;如果追求到之后,女人变心了或者其他的情况出现时,也是一种痛苦的因……很多很多,所以实际上这是一种罪业和痛苦的因。

《涅槃经》中云:“罪业根源是女人,彼心即是电本性,具有贪心之男士,畏惧之因即女人。”

《涅槃经》是这样讲的,罪业的根源是女人,对于能贪者来讲,他的相续当中产生罪业的根源是因为贪著女人,对于所贪的女人他不知道是不净的,然后产生一种贪欲心,他的所缘境、对象是源于无明产生的,从这个方面观察罪业的根源是女人。

彼心即是电本性,彼心的“彼”可以说是女人,女人的心就是电的本性。电的本性是无常,这个地方电的本性主要是讲变化很快的意思。我们说闪电它变化非常快,女人的心态变化也是非常快。即便是在得到之后都非常可能变化。变化之后自己想到以前为了得到女人花费了这么多时间、金钱和精力,但现在她的心轻易就变化了,这也是引发痛苦的因缘。

还有,彼心即是电本性的缘故,说明对方不是一个恒常的,并不是一个真实可贪的自性。如果是恒常的还可以说得过去,你去追求这个,恒常的缘故可以得到。但是,这些心都是刹那刹那变化的,有时候起伏非常大,即便得到之后又会引发新一轮的痛苦。

所以具有贪心的男士应该知道,畏惧的因就是女人,而不是安乐之因。应该知道这是引发畏惧的因,如果没有女人就不会有很多畏惧,当然,是不是没有女人之后所有问题都没有,倒不是从这个角度讲的。从前面所讲的大多数的争论及烦恼都是通过女人引发的,如果对女人有贪爱,因为女人而产生的各种各样的畏惧全部都会引发。如果对女人的贪心断掉之后,因为女人而引发的这些非常多的畏惧心全部会斩断。

《胜月女授记经》中云:“贪欲奴隶即砍断,头目手足将断除,以贪堕入众生狱,以贪转生饿鬼畜……”

在这部经当中讲了贪欲的奴隶。贪欲奴隶是讲如果一个人的心非常不自在,或者一个人的贪心很大,他就变成了贪欲的奴隶。成奴隶之后将被砍断,会得到一种砍断的后果,这个后果是怎么样的呢?

一种砍断就是头目手足将断除,因为贪恋女人的缘故,他也会做出很多非法的事情。在做非法事情的时候,有可能导致头目手足被砍断的结果,当然不是所有人,这是可能出现的事情。在世间当中很多人争风吃醋的时候,通过这些情仇、情杀也好,或者通过情敌之间的一种对抗,开始砍断手足的、挖眼睛的,或者砍断头颅之类,有很多事情出现,是指有可能出现这种情况。

即便是今生当中没有遭受头目手足被砍断的这种果,但是,像后面的三恶趣之果也会感受的。以贪堕入众生狱,众生狱就是有情地狱。下面是讲三恶趣,因为这种贪欲心最终会堕入众生有情地狱当中,通过贪欲心也会转生饿鬼、旁生。这个方面引说上中下三品,如果是上品贪肯定会堕入地狱的,中品贪堕入到饿鬼,下品贪堕入到旁生。单单是从贪欲来讲直接可以导致三种结果,如果通过贪欲而又引发了其它的杀生等等很多罪业,还要进一步地观察。贪心本身还有通过贪心引发的罪业而导致的这些恶果,都是可以直接或间接来进行观察的。

子三、破贪女是乐因:

我们认为贪女人是快乐的因,但是,这个科判讲贪女人是不是快乐的因呢?破除贪女人是快乐的因,根本不是快乐的因。此颂词对我们来讲是非常重要的,从这个理念来讲,为什么不能够贪女人的道理讲得非常深邃。如果把这个颂词真的能够详尽通达,也能够熄灭对女人的强烈贪心。

搔痒则安乐,无痒更安乐,

具世欲安乐,无欲更安乐。

这是从比喻和意义对照进行观察的。

首先前两句是讲比喻,比如一个人得了麻风病或者皮肤病,他的皮肤非常痒,这时候如果搔痒的话就会感到快乐。我们每个人都有痒的感觉,当搔痒的时候会觉得非常舒服安乐。得了麻风病或者皮癣病、皮肤病的人,他浑身上下到处都在痒,不挠痒的时候就非常痛苦,搔的时候感觉会非常安乐,就会有一种安乐的感觉产生。搔痒则安乐,我们知道这个意义。

无痒更安乐,但是,在有智慧的人看来,搔痒的时候能够得到一种安乐,但是,如果麻风病或者皮肤病好了,无痒的时候难道不是更安乐?!这种搔痒得到的安乐必定是一种病态引发的,是通过病引发的一种痛苦。为了制止这种痛苦然后去搔痒,主要是在有痛苦有病根的情况下去做这个事情时,是一种痛苦的因。有智慧的人看到这些麻风病,在《四百论》当中也讲过这个问题,还有其他的一些论中也讲过,一个麻风病人他手也断了脚也断了,头发、眉毛全部脱落了,是在非常可怜的状态当中,他在靠近火的时候,或者在搔痒的时候觉得非常快乐,自己也在呼喊非常快乐。但是,真正旁边一个正常人来看他这种快乐,会觉得非常恐怖。为什么恐怖?得了这么严重的病,手脚都断掉了,身上流着脓,头发都没有了,还觉得很安乐,这种搔痒时的快乐,在正常没有得病的人看来是非常痛苦的,觉得这种安乐绝对是不能够追求的,怎么也不愿意得到这种安乐。无痒更快乐!对于正常人来讲,有没有通过搔麻风病的痒得到了快乐?这种快乐是没有的。他有一种更殊胜的安乐,没有病就没有痒,没有痒就不用去搔,不用搔就得不到这种快乐,这种快乐虽然没有,但是他的无痒更快乐。这是比喻。

下面讲意义。具世欲安乐,无欲更安乐。一般的人认为追求女人或者追求世间的妙欲,得到之后是一种安乐,认为拥有女人之后,很多的安乐就有了。但是,在离欲者看来,无欲更安乐。追求女人这种安乐,在离欲者来讲是没有的,但是,他知道追求女人或者女人的本体等等这方面都是一种痛苦的因。自己的相续当中贪欲很重,为了止息这种很强烈的贪欲心而追求女人依止女人,当你在追求、依止女人的时候,相续当中这种贪欲的痛苦息灭了,这是息灭痛苦之后引发的一种安乐。

但是,在智者看来追求女人的心态也好,或者追求、依止女人的过程,就像麻风病得病之后去搔痒而得到快乐一样,对他来讲是一个极大恐怖之处。他知道无欲是更安乐的,如果离开了对五欲的追求,会处于一种更快乐更安乐的境地。这方面就是“具世欲安乐,无欲更安乐”。

为什么很多修行者能够一生一世当中清净地修法?为什么对于这些女色根本不会动这些邪念头呢?实际他通达了这个意义,通达了“搔痒之安乐,无痒更安乐”这种更高层次的道理,通达之后,寻这个道理去修持,相续当中离欲的时候,他是处在一种非常清净的、非常安静的快乐当中。

有些修禅定的书中讲了,追求女人或者得到这些享受的安乐,它是非常粗大的快乐,没办法和很细微的快乐比,很细微的快乐就是此处讲的离贪、离欲。还有一种细微的快乐是禅定的快乐。安住禅定的时候,这种很细微的快乐是远远超胜追求女人、得到女人这种粗大的快乐,绝对远远超胜的。

因此,很多有智之士根本就不去追求,或者说首先从理念上知道之后,他会把自己的心提到一个更高的层次,当心到达一个更高层次的时候,对于为了得到女人或者以为女人是乐因的实执,就会逐渐逐渐地灭除。应该知道无欲更安乐的意义。

以前,观音上师在国外的时候,很多人给观音上师提问题“您出家这么多年,对女人、性这些有没有一种追求?有没有一种希望心?观音上师讲了这个颂词。他就说我没有,为什么没有?因为追求性爱的这种安乐,相当于麻风病人搔痒的安乐。在无痒的时候更安乐,我知道这个意义,之后通过修持,实际上现在对于女性或者对性爱方面是没有兴趣的,因为我知道无痒更快乐这个道理。也是这样讲的。对我们来讲也应该通达这样一种意义,可以从更高层次或从另外一个方面来帮助我们打破对女人这种非常疯狂的执著心。

黄水杂症的类别麻风或皮癣病,如果用手指搔痒,则表面似乎有些许利益的安乐,但搔痒只是暂时舒服,因此认识到搔痒并不是安乐以后依靠药物等去除病患才会真正安乐。

黄水杂症类别的一个支分就是麻风病或者皮癣病,得这个病的时候皮肤很痒,如果用手指搔痒,表面似乎能够得到一些安乐,但是搔痒只是暂时的舒服,而且这种暂时舒服只是止息痒的痛苦而已。痒的时候非常痛苦,搔痒的时候把痒的痛苦止息,止息时这种假立的安乐,错误的认知这是一种真实的安乐,但是实际上不是。因此,应该认识到搔痒并不是快乐,而是痛苦的因,应该依靠药物等去除痒这个病患,当我们的病患的痒不存在之后,就会真实安乐的。处在无病的状态当中,处在无痒状态当中,才是真正的快乐。

同样,具有追求世间五境欲望的人们,享受欲妙表面似乎快乐,但实际上只是痛苦伪装的舒适而已。

五境,此处主要在讲女色、贪女。同样道理,具有追求世间五境欲望,把贪女人的这种执著放大到对世间五妙欲这种对境作观察的时候,全部都是一样的原理。内心当中对五妙欲有很大的贪心,所以就拼命去追求,当得到的时候,以前那种贪心止息了,止息之后似乎是一种快乐了,所以,享受欲妙表面是快乐,但实际上是一种痛苦的自性,表面是一种舒适,本体是一种痛苦。

因此,依靠对治而使恰似皮肤发痒病一样的欲乐销声匿迹则更为安乐,所以应当远离贪执欲乐。

所以,依靠对治而使恰如皮肤病发痒一样的欲乐销声匿迹,通过对治就是前面所讲的一样,皮肤不是有病吗,依靠药物把皮肤发痒的病消掉,之后皮肤发痒的痛苦就没有了。我们对于女色,对于这些妙欲有一种贪执及追求心,现在我们要依靠一种对治,要知道所谓的这种安乐,就犹如搔皮肤一样的快乐,这种虚假的快乐应该远离,通过对治把这个贪欲心息灭了之后,就处在一种更快乐的离贪的安乐当中。

《念住经》中云:“喜爱欲乐交欢者,彼将恒常受痛苦,摧毁烦恼之欢喜,彼即恒常享安乐。”

在《念住经》中讲,有些人喜欢欲乐,喜欢交欢,就是男女之间的一种性爱,彼将恒常受痛苦。如果很耽执这种所谓的虚假安乐,将恒常感受痛苦。总的来讲,这是流转轮回的主因。分别来讲的话,这种贪欲心会引发三恶趣和分别的痛苦。所以将恒常受痛苦。

摧毁烦恼之欢喜另外一种欢喜就是摧毁烦恼的欢喜。当我们把这个贪执的烦恼摧毁之后,内心当中能够得到一种非常宁静舒适的、一种深层次的、从内心深处引发的欢喜心,这叫作摧毁烦恼的欢喜。比如阿罗汉的欢喜,菩萨的欢喜,佛的欢喜,都是一种摧毁烦恼的欢喜,还有一些离欲的仙人,在压治了粗大烦恼之后,都能够处在一种欢喜的状态当中。彼即恒常享安乐,如果有了这种安乐、欢喜,就能够恒常的享受这种安乐。

癸三、修不净观之果:

如是观则汝,纵未成离贪,

然由贪薄弱,于女不贪著。

如是观,通过前面这样一种修法。观想的人就是国王,当然也包括我们。纵未成离贪,即便没有马上成就离贪的果位,像阿罗汉一样,然由贪薄弱,但是因为这样的不净观必定是对贪恋女人的一种直接对治,如果你能够精进修持,就能够使这个贪心薄弱下来,由于贪心薄弱之缘故,于女不贪著,对于女色就不会再贪著,就没有什么贪著心了。这是修不净观一种明显、比较粗大的、暂时的果。

现在我们如果通过不净观能够让自己的贪心薄弱,当然也应该是一种经由之道。因为这个颂词也讲到一个真理,什么真理呢?有些人他一修马上离贪了,这是上根利智者,但毕竟是很少很少的,千万不要认为一修的时候没有马上成就离贪果,就说这个修法不殊胜。修了之后,如果能够达到使贪欲薄弱,也是一个很大的进步,以前我们贪心很重,现在通过修这个法让我们的贪心逐渐薄弱了,而导致对女人不再像以前那么贪执,也是一个大进步,也是修法过程当中的一大成就。如果对女色不贪执的时候,很多罪业痛苦都会止息,最重要的一点是能够使心更清净,能够用一种更清净的心来观修出离心、菩提心,来观修空正见。有这样一种更大的辅助,如果能够熄灭或者减弱对女人贪心的话,这是非常值得重视的一种成果。

假设承认这一点而观察身体不净的自性,那么国王你纵然并没有一开始就成就离贪之果,但依靠稍许串习的妙观察慧,也能使贪欲越来越少而使贪心明显淡薄。

如果承认前面的修法,生起定解之后开始观察自他身体的不净,国王虽然没有开始一观察、观修马上就成就离贪的果位,但是,依靠稍许串习的缘故,依靠稍许串习的妙观察慧,也能够使贪心越来越少,而使其明显不足。

由此不会对女人过分贪恋,到最后甚至自己的妻室也能离开。这样观察时,对其余的女人就不会过分贪恋。修到最后的时候,即便是自己合法的妻室,对她的执著也能够离开,因为其是不净的缘故。

《念住经》中云:“此世间及他世界,怖因之中女最畏,恒常远离女人者,此世他世皆安乐。”

《念住经》中讲,在这个世间和其他世间中,所有的怖畏因中女人是最堪以怖畏之处,所以,恒常远离女人者,此世他世皆安乐。恒常远离女人,真正要修成,主要从内心当中离贪是最重要的。因为已经处在这个世间当中,通过自己的业力能不能够真正到达一个没有女人的地方?即便到了一个没有女人的地方,内心当中的贪执没有制止的话,仍然是一种煎熬。因为内心当中对女人的贪执非常严重,到了一个看不到女人的地方内心会更痛苦。

从这方面讲主要修这个法应该是在内心当中去反复观修,内心当中去生起一种觉受、一种真正的果。这是主要的。当然为了内心当中离开对女人的贪心,暂时远离女人的所缘是有必要的。比如现在我要修这个法,是处在有很多女人的地方观修呢?还是要挑选一个相对安静远离女人的地方观修呢?选择后者。因为对境现前的时候,内心当中的贪欲心很容易引发,容易引发的缘故,再再去压制的话效果不大,如果想要从内心当中离贪,选择一个远离女人的环境修下去的话,因为所缘很少,能保持一种更好的环境基础,在此更清净的基础上,如果能够使用不净观的正所缘,反复去观察,内心当中因为没有其余更严重障碍的缘故,不净观的觉受就容易产生。即便后面碰到一两次女人的话,内心当中的烦恼就不会像以前那么猛烈了。所以,在这样的环境当中修持下去,不净观容易成就,不净观成就之后再到女人多的地方去也不会受到伤害。

壬四、(制止贪猎)分三:一、以是今生后世诸苦之因而遮止;二、依止恶行劣友之过患;三、值遇良友生欢喜。

下面讲第四种恶业——制止贪猎。

有些人喜欢打猎,上至国王,下至一般的人都对打猎有一种兴趣,此处主要教导的也是国王,像印度国王,看历史是喜欢打猎的,汉地的国王这方面也是非常喜欢打猎,把狗、老鹰放出去,很多部队开始去围剿到猎场中去打猎,觉得很欢喜。虽然打猎也是一种能够引发快乐的因,但这是恶业、痛苦的因缘的缘故,所以必须要制止贪猎、打猎。现在,有些人相续当中肯定还有这个习气,拿个猎枪然后去瞄准野兽“啪”一枪打死,觉得很舒服。这实际上就是以前打猎留下来的不好的习气,现在,我们要从道理上知道这是很严重的一种因果,以此缘故,必须要遮止。以打猎为例,像钓鱼,有些人对钓鱼特别上瘾,觉得钓鱼也是一种享受,但实际上和打猎是一样的。以打猎钓鱼类推其余的杀业都必须要坚决地戒除。

癸一、以是今生后世诸苦之因而遮止:

短命怖及苦,地狱根本因,

以猎野兽例,坚决常戒杀。

因为打猎、杀生是短命的因,怖畏的因,痛苦的因,地狱的根本因。从这方面观察的时候,通过猎野兽为例,教导学佛者坚决常戒杀,内心当中发很坚决的决心一定要戒杀,而且是恒常地戒杀,绝对不能够因为一些相似的快乐或者口腹之欲,造下这么严重的罪业。此处讲到短命、怖、苦、地狱根本因,都是通过杀生而引发的,必须要恒常戒除。

如同我们自己在其他生世中,以杀生的等流果与异熟果就是损害他众感受短命,让别人受到畏惧,自己就会感受惊惶失措的恐怖。

我们自己在其他生世中造了杀生的罪业,通过杀生的等流果和异熟果就会感受痛苦。异熟果,它就是一种地狱。还有地方讲异熟果也有短命这个感受,这方面前面也有说法。不管怎么样,因为杀生会有等流果、异熟果。

下面介绍一下,损害他众,这个可从两个方面解释:第一个损害他众可以从一种作者等流,这是一种等流果。为什么叫等流果呢?以前喜欢杀生、打猎,现在今生当中还是喜欢损害他众,这种意乐心还存在着。这可以解释成一种等流;还有就是损害他众作为一种因,它的果是什么呢?感受短命。因为损害他众的缘故,今生当中寿命短暂、经常夭折,就叫感受等流。让别人受到畏惧,因为打猎的时候让别人或者让对方感受极其恐怖,通过这个等流果,自己会感受惊慌失措的恐怖,有这个因,自己的心也经常容易受惊、害怕,而感受惊慌失措的恐怖。

多病贫穷等痛苦。因为在打猎的时候会伤害别人,使别人伤害累累等等,所以这是导致多病的因。贫穷的因,在杀死别人时相当于断除别人的受用,相当于减短了别人的财富受用,从这方面讲也是贫穷的直接因,以后自己也会感受贫穷等很多痛苦。

异熟报应极其漫长,异熟报应主要是讲地狱等三恶趣的痛苦。

而无间地狱的根本因就是狩猎野兽、断除命根等,这是严重的过患,无间地狱的根本因就是打猎、断除命根,这是非常严重的过患。

以此为例,恒常要义无反顾的、坚决行持能断除杀生的一切罪业的对治法,

以猎杀为例就知道有这么大的过患,要义无反顾的、没什么考虑的,为了后世不堕恶趣、不受痛苦,为了能够顺利地修行正法,为了利益很多众生等等这样一种因素,所以要义无反顾地发誓戒杀,坚决行持能够断除杀生的一切罪业的对治法。这些对治法就是了知过患之后内心发誓,发誓之后守持不杀生的戒律,守持这样一种对治法。

如果从更高层次来讲的时候,就是缘众生修慈悲心、菩提心。如果内心当中对众生产生一种悦意慈爱,就不会去想杀他们。真正的非常了义比较究竟的对治法,就是内心当中生起一种无造作的菩提心,菩提心生起时,会恒常地保护众生,为了保护众生甚至不惜自己的生命。如果能够为了保护众生而愿意舍弃自己生命的话,想想看自己还可能去杀别人吗?去杀害旁生吗?根本不可能。因为为了保护对方连自己的生命都愿意付出的缘故,根本不可能去杀害对方。在《庄严经论》当中也是讲过,菩萨不可能造杀生的因的缘故,就是对众生生起犹如母亲,或者犹如独子般的菩提心,所以不可能造杀生的罪业。

《谛实品》中云:“国王汝莫杀生灵,一切士夫最惜命,是故欲求寿无疆,心亦不思杀生命。”

对国王说,你不要杀生,一切士夫、一切众生最珍爱的就是生命。如果你想要求长寿无疆,内心当中连思考都不要思考去杀害众生,更何况真实去实行。

癸二、依止恶行劣友之过患:

如涂不净身,毒蛇极恐怖,

依谁令众生,畏惧彼真恶。

如涂不净身,毒蛇极恐怖”有两种解释。两种解释的方式首先是按照颂词讲第一种,按照注释讲第二种。第一种就是如涂不净身的毒蛇,如身体上面涂了不净的毒蛇是极恐怖的,或者说身体上面沾满了不净身的一种罗刹,会像毒蛇一样非常恐怖。这是比喻。“依谁令众生,畏惧彼真恶”,依靠谁,这个谁就是讲恶友,依靠恶友如果能够令众生产生畏惧,他真是非常可恶的,应该远离。

这是从颂词上面解释第一种讲法。第一种讲法是如涂不净身,毒蛇极恐怖,完全是从比喻讲的。

下面就是讲第二种。

无恶不做的恶友以杀生的鲜血涂抹不净的身体而血淋淋,令人感到毛骨悚然。

第二种解释,如涂不净身这一句解释成恶友。这个恶友以杀生为利,以杀生的鲜血涂抹了不净的身体,令人感到毛骨悚然。

下面讲比喻,就像贪婪血肉的罗刹或毒蛇口中流出毒水唯一损害他众一样。这种恶友就像吃人肉的罗刹,或流出毒水的毒蛇一样,伤害众生,令众生非常恐怖。

依附勤于造罪的凡夫恶友,将令一切众生恐惧、痛苦,真是可恶至极,因而务必要弃之千里。如果我们依附勤于造罪的凡夫恶友,将令一切众生恐惧痛苦,只要依附他的众生全部都是产生恐怖和痛苦的因,这种恶友是可恶至极的。从这方面观察的时候务必要弃之千里。

《毗奈耶经》中云:“依止恶友人,善妙不得见。”

如果依靠一个恶友人的话,善妙是无影无踪的,整个一切的善妙法根本不可遇见。依靠恶友人的这个人相续当中善妙的正见、行为全部都没有了,全部不可见了。这是讲依止恶人的过患。

《三摩地王经》中云:“恒常随观佛陀教,永时莫依罪恶友,广依一切善友伴。”

“恒常随观佛陀教,永时莫依罪恶友”,恒常随观佛陀教的这个人,永远不要依靠罪恶友,应该广依一切善友伴,依止上师和善知识。教诫我们弃离恶友而结交法友。

癸三、值遇良友生欢喜:

如涌大雨云,农夫皆生喜,

依谁令众生,皆悦彼真善。

犹如天空涌现大雨云的时候,农夫看到就欢喜了。依谁,这个谁就是善友,依靠善友如果能够令众生都欢喜的话,这个善友就是真正的善良友伴。所以应该生起欢喜心依止。

比如,春季时节,如果雨云纷纷涌现,主要依此而生存的诸位农夫各个兴高采烈。比喻讲,在春季需要下雨的时候,如果雨云纷纷涌现,依靠这个雨云生存的农夫看了之后就非常高兴。什么意义呢?依赖国王等奉行正法之人而得以生存的一切众生将皆大欢喜。以国王为例,如果能够依靠像国王等这些奉行正法的人,得以生存的一切众生将皆大欢喜。因为国王修善法,而且教导众生修善法的缘故,依靠这样的人就会生起很大的欢喜心。

真是善妙无比,依之能成为高尚法行,具足一切法行者,因此何时何地都应依止。如果依靠国王能够成为高尚法行,能够成为具足一切法行的人,何时何地都应该依止这样的善友,而抛弃恶友。

今天就讲到这里。

所南德义檀嘉热巴涅

托内尼波札南潘协将

杰嘎纳齐瓦隆彻巴耶

哲波措利卓瓦卓瓦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