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师辅导 |《中观宝鬘论》25

说明:以下法师辅导笔录,为道友个人行为。如有错漏之处,向上师三宝忏悔,请道友们批评指正。

《中观宝鬘论》第二十五课

诸法等性本基法界中,自现圆满三身游舞力,

离障本来怙主龙钦巴,祈请无垢光尊常护我!

为度化一切众生,请大家发无上的菩提心!

发菩提心之后,继续宣讲《中观宝鬘论广释》。现在讲到第二品轮番说因果。

丁二(轮番说增上生决定胜之因果)分三:一、决定胜之因果;二、宣说增上生之因果;三、复说决定胜因果。

戊二(宣说增上生之因果)分二:一、承接文;二、正义。

己二(正义)分三:一、成办增上生之因;二、断除恶趣之因;三、以弃非法而行正法摄义。

现在在讲第二个科判的末尾——以弃非法而行正法摄义。

前面讲到正法和非法的差别,然后讲到恶友和良友的差别。现在教导我们依靠良友舍弃恶友,依靠正法而抛弃非法,通过这个方面进行摄义。

庚三、以弃非法而行正法摄义:

故应舍非法,不懈依正法。

所以,应该舍弃非法,通过不懈怠、精进的方式来依止正法。归摄的意义就是这样的。

综上所述,对于自他今生来世有害的一切非法,务必要断除,绝不能马马虎虎,不辨是非,

综上所述,根据前面的观点作摄义,对于自己和他人今生来世有害的所有非法,必须要认知它的祸害,从根本断除。对于抛弃恶业、抛弃非法方面必须认真,不能够马马虎虎,不辨是非。如果现在我们马马虎虎不辨是非,就会导致后世当中感受极其强烈的痛苦。凡夫人相续当中所有的痛苦,基本上都是前世对于非法马马虎虎或者没有真正地断除而导致的结果。除了在地狱等三恶趣方面感受异熟果之外,在人道乃至于阿修罗等善道当中也感受一切的痛苦,在这个问题上面绝对不可马马虎虎。

因而恒时要小心翼翼或一丝不苟,刹那也不做非法之事

所以我们必须要长时间的、恒时小心翼翼,一丝不苟地作取舍,刹那也不做非法之事,这就是我们的目标,或者内心当中的愿力,必须要这样发愿。为什么这样鉴别?因为现在内心当中还有很多烦恼,还有很多做非法的习气,也许在失念的时候,也许在烦恼现行控制不住的时候,还会去做非法之事。但是我们内心当中要发愿尽量地刹那也不做非法之事。如果内心当中有很深或者很坚固的愿望,在平时的烦恼、罪业要现行的时候,因为内心当中的誓愿力很强的缘故,就能够有效地阻止、遮止,最起码能够有效地拖延它。这样一种誓愿很重要。如果我们平时没有发愿刹那也不做非法之事,而是一种不管烦恼现起不现起、恶业做不做都无所谓的心态,那么在烦恼现行的时候,绝对百分之百跟随自己的习气而去,更加没办法遮止罪业的现行。所以,刹那也不做非法之事,实际上是要我们尽量地发一个最猛烈的愿,尽量不要做不如法的事情。

唯一修行对自他有利的妙法。

在断除非法之后唯一应该做的,就是对自他今生来世暂时和究竟绝对有利的妙法,必须要弃恶从善。

《因缘品》中云:“纵未得漏尽,此时莫放逸,如母兽杀狮,放逸而遭殃。”

漏尽,就是解脱,一切烦恼全部消尽称之为漏尽。我们还没有得到漏尽的时候,此时绝对不能够放逸。

如母兽杀狮,放逸而遭殃。母兽杀狮这个典故不是很清楚。看意义,应该是一只母兽杀了狮子。一般来讲兽是指食草动物等,一只普通的母兽能够把狮子杀死,说明狮子是因为放逸而遭殃的,字面上意思应该是这样。我昨天翻了一下《因缘品》,《因缘品》是以前印度大德法救论师集积的佛语,在汉译当中叫《法集要颂经》,藏语翻成《因缘品》。它当中有很多品,也许在藏译当中因缘品是其中一品,把因缘品作为这部论典或者这部经的名称。其中,第六品放逸品有一个相似的教证,前面两句差不多,后面两句是这样的:“放逸魔得便,如狮子捕鹿。”如果我们放逸,魔就得到方便,就好像狮子捕鹿一样。鹿是没什么能力的食草动物,而狮子是兽中之王,如果狮子去追一头鹿,鹿肯定会遭殃的。就像狮子捕鹿一样,如果我们放逸,魔得便,我们自己肯定会遭殃的。汉译当中讲狮子捕鹿,此处叫母兽杀狮。两个方面都可以解释,大家可以参考。

《弥勒经》中云:“不放逸者证菩提,所有一切佛正法,根本之门法理道,即不放逸与精进。”

《弥勒经》讲不放逸者能够证得菩提。不放逸,就是说我们在取舍善恶方面必须要小心谨慎,千万不要处在马马虎虎、不辨是非的放逸状态当中。如果一个修行者不放逸,在取舍善恶等方面兢兢业业、一丝不苟,绝对会证得菩提。

所有一切佛正法,根本之门法理道。根本之门就是入门的方便,或者根本方便。根本的法理之道,就是不放逸和精进。平时需要处在不放逸当中,恒时、清净地做取舍,还需要精进,恭敬性、恒常性地精进。《庄严经论》中也讲过,精进有两种,一种是恭敬性的精进,对善法要有很恭敬的心态,不能够随随便便或者根本不恭敬,这样绝对不行。第二种是恒常性的精进,不是一两天的精进,而是乃至于没成就之前,乃至于没获得佛果之前必须要精进,这样的不放逸和精进是一切佛正法根本的门,根本法理之正道。如果依靠不放逸和精进,就能够证得菩提。

前面第二个科判增上生的因果讲完了,下面讲决定胜的因果。

这里所讲决定胜的因果和前面戊一所讲的决定胜因果,它的侧面有所不同。前面决定胜的因果主要宣讲空性的教义,空性方面决定胜的抉择方式、证悟的果等。在此处复说决定胜的因果当中,侧重于证悟决定胜的其余因,或者主要宣讲其余方便方面的因。虽然科判中也有无二慧,但是主要抉择的还是大悲心、菩提心,或者怎么获得三十二相的因和果,以及随好的因果。我们可以从科判、颂词和讲义当中做个辨别。前面的决定胜主要宣讲空性慧的抉择,第三个科判当中主要侧重从整个决定胜——整个大乘菩萨果、大乘佛果的因和果这方面宣讲的。

戊三(复说决定胜之因果)分四:一、无上菩提之主因归纳为三而学修;二、学修成就佛陀三十二相之因;三、随好因果未广说之缘由;四、转轮王与佛陀相好之差别。

己一、无上菩提之主因归纳为三而学修:

要获得佛果有很多因,把主因归纳成三种,方便我们学习。

欲自世间众,得无上菩提,

菩提心为本,坚固如山王,

悲心遍十方,不依二边智。

首先,想要自己和其余世间的众生获得无上菩提,必须要圆满正因、修学正因。获得菩提的主因有很多,此处归摄成三种进行安立:菩提心,大悲心和无二慧。

第三、四句讲到了菩提心,菩提心为本,坚固如山王,菩提心是获得大菩提的根本,我们相续当中必须要生起非常坚固的犹如须弥山王一样的菩提心。这样一种不造作的、真实无伪的世俗菩提心必须要首先生起来,如果生不起来,绝对无法进入大乘道。能否进入大乘道的区别,或者说大小乘的差别,就是内心当中是否发起了菩提心,内心当中有了菩提心,就算作菩萨,就是真正地进入大乘。内心当中没有发起菩提心,就不算是大乘行者,也不算是菩萨。所有的菩萨周遍绝对是有菩提心的,没有菩提心的菩萨一个都找不到。所以菩提心是大乘摄入佛道的根本,必须生起非常坚固犹如须弥山王一样的世俗菩提心,而且这个世俗菩提心必须非常的清净,是无伪的、不造作的。

第二个因是悲心,悲心遍十方。遍十方是讲所遍,所遍就是十方一切众生。能遍者,能发者,就是自己相续当中的意乐、悲心。所遍,就是一切众生。遍十方,就是讲大乘的悲心不鉴别任何众生,只要是在轮回当中流转的众生都是发悲心的对象,乃至于在讲十种悲心的时候,声闻缘觉的罗汉也是作为大乘菩萨发悲心的对象。这样的悲心周遍苦苦、变苦、行苦的一切众生。平时,一般人的悲心周遍于苦苦,看到非常痛苦的众生就容易生起悲心,或者有些人普通的悲心只能够周遍于亲友,比如母亲对儿子的悲心,或者我们对亲戚朋友、熟人的悲心,而对于其余的天人、怨敌,就不一定周遍了。而菩萨的悲心必定是周遍一切的,周遍三苦,周遍亲友、中等者和怨敌,周遍一切所有种类的众生。悲心遍十方,说明悲心必须要极其清净。

第三个主因是不依二边智。二边就是有边和无边。不依二边的智慧就是讲空慧、空正见或者空性慧。真正的空性慧离有离无,既不是有也不是无,关于这个问题,前面我们在讲第二个科判和第一品末尾的时候已经讲了很多,不依二边智就是讲真正殊胜的智慧。

这三种因就是菩提的因。《入中论》当中也是这样讲的:“大悲心与不二慧,菩提心是佛子因”。佛子之因,实际上就是大菩提的因。获得菩萨地之后佛子必定会修持成佛,所以说它是成佛的因,和说它是菩萨佛子的因,实际意义上没大差别。从《入中论》我们就知道,《入中论》的依据就是按照《宝鬘论》的这个颂词,颂词中讲到获得无上菩提的三种因,就是菩提心、大悲心和无二慧,这三种因必须要修学。

国王如果希望自己与深处轮回其他世界的这所有众生,获得无上大菩提法王之果位,首先如树根般的无上菩提之根本或因即是生起大乘心,

国王也好,或者说在座的所有道友也好,如果希望自己成佛,希望身处轮回其他世界当中的所有众生都能够获得大菩提法王的果位,都能够成佛,必须要在最初的时候了知正因,然后趣入正因的修持。所以此处教诫,首先,犹如大树王的树根般最重要的根本,也就是无上菩提的根本因,就是生起大乘心。大乘心就是大菩提心,大菩提心的体相是愿菩提心的体相,为利众生愿成佛,为了利益众生的缘故希求成佛的果位,必须要产生这个愿心。这种心表面看起来很简单,只要观想一下、作意一下,似乎就能够生起“众生很可怜,我要度化众生,为了度化众生我要成佛”的愿心,好像就这么简单。实际上必须要知道众生是处在怎样痛苦的状态当中,对于众生所处的粗粗细细的痛苦和集因必须要了知,必须要真心实意愿他们从轮回和痛苦当中获得解脱。

和前面所讲的一样,我们发誓成佛,但是如果对于所成菩提的体相到底如何、对于所成的佛一无所知,那么我们发愿成佛就成了一句空话。我们要成佛必须知道佛的体性究竟如何,佛的威仪智慧功德相好等究竟如何,之后自己才真正愿意成佛,否则对所缘都不清楚,要让众生离开怎样的痛苦、处在怎样的快乐当中都不知道,自己要发愿成的佛是怎样的一无所知,这时说我发了菩提心,完全是空话、妄语而已。所以,必须要清楚地了知这些之后自己所发的心才正确,才是真正的正因,否则就不是正因。当然,“我愿意为了利益众生成佛”,这样作意思考一下也是有功德的,但是,要让内心当中真正发起菩提心的正因,不了知这些分支的道理是绝对不可能生起来的。

而生起大乘心也有四种因,菩萨种姓如果没有发心,则由善逝或其声闻劝请;

要生起大乘心有如下的四种因。其因也有四种缘、四种力或者五种力的说法,具体说法可参考其他大乘经论,这里就宣讲大乘的四种因。

第一种因,具有菩萨种性者。菩萨种姓已经具备,但是还没有成熟,还没有苏醒,这时没有发心的话,由善逝劝请,或遇到了佛陀,佛陀劝请他发心。他本身有菩萨种性,然后佛陀再劝他发菩提心,一下子就能够引发菩提心。或其声闻劝请,这个声闻是广义的声闻,是佛弟子的总称,不能单纯地理解成小乘的声闻。《入中论》注释当中对于声闻有两种解释,一种解释是包括大乘菩萨在内都称之为声闻;第二种是修小乘道自我解脱的修行者叫声闻。此处的声闻不应该作狭义解释。如果按狭义解释,小乘声闻自己都不愿意发起菩提心,自己都不愿意去成佛,何况是劝别人发心。所以这个声闻应该理解成广义的声闻。比如文殊师利菩萨在佛陀教下示现声闻相,劝请释迦牟尼佛最初发心,当时现的是比丘相,他实际上是大乘菩萨,是安住在大乘道的佛子,所以这个声闻就是广义的声闻,指佛弟子。

要么是佛陀亲自劝请,要么是佛的弟子劝请来发心,这是第一种因。

听讲赞叹圆满菩提及菩提心功德;

第二种因,在讲经法会当中听闻赞叹圆满菩提的功德,知道圆满菩提有这么殊胜这么大的功德之后,准备要得到这个果位。菩提心是什么?菩提心就是得到圆满菩提的因。菩提心发起后有很多殊胜的利益,想详尽了知可以看《华严经》,略一点归摄内容宣讲的是《入行论》第一品菩提心利益,其中对于发菩提心的功德有比较广的宣讲。

在听到佛陀的功德和菩提心功德之后,内心通过这个因而触动,他的种性通过这种方式而苏醒。很多时候我们也是通过听闻菩提和菩提心功德之后开始发心的,很多道友听了上师讲《入行论》之后都愿意发菩提心,这就说明在法会当中或者在其他光碟等当中听到圆满佛果的功德,听到菩提心功德之后,相续中本具的大乘种性由此触动而苏醒,这是第二种发大乘心的因。

目睹众生无依无怙等油然生起悲心;

这里的悲心作菩提心解释。

第三种因,看到这些无依无靠的众生,见到他们痛苦的惨状,内心实在是不忍,不忍之后想要救拔他们的痛苦而生起悲心,以悲心为缘,想到我要救拔他的痛苦,怎样才能救拔痛苦?除了成佛之外没有一个救拔众生痛苦的方便。见到众生的痛苦为因从而生起悲心后引发菩提心,这就是从悲心为因而生起大菩提心的第三种方式。也有一般众生见到众生痛苦而发悲心、发大菩提心的情况。

亲见善逝之身相后生起欢喜而发心。

第四种因,见到善逝,见到佛陀的身相——三十二相八十种随行好后,生起极大的欢喜心,发愿我也要像佛陀一样成佛。以前释迦佛在因地的时候也是见到佛的身相,生起欢喜心,然后将身上的璎珞供养给佛陀,发愿要变成和佛一样的自性,通过这样的发心最终入道成佛。

亲自见到佛的身相也有不同的解释,比如生在佛世——佛出世的世间,见到佛身相之后发心;还有,没有生在佛世,比如现在我们已经处于末世,看到佛的画像、塑像,知道佛的画像塑像都这么庄严,实际上佛真正的真身更加庄严,从而生起欢喜心而发心;还有一种情况就是在净土,通过自己修神变修神足,到净土之后见到佛发心。

共有此四种,这是按照《十法经》中所说的。同样,还有依靠增上缘善知识等与积累资粮之力等修成的世俗菩提心即愿行二心,不被违缘所动摇稳如山王。

除了这四种因之外,还有依靠增上缘善知识等四种缘,四种缘当中原文只举了一种缘,即增上缘,也就是善知识。如果我们依止一个大乘的善知识,通过善知识的增上缘,就可以发起菩提心。

此处讲到四因、四缘、四力,四因已经广说了,四缘只是讲了增上缘的善知识,其余在《庄严经论》当中讲过,生起悲心的四种缘——因缘,所缘缘,增上缘等,可以了解一下。积累四种力或者五种力,《白莲花论》和《庄严经论》都有宣说。在这里只讲了积累资粮之力,通过以前自己积累过资粮之力而生起菩提心,这个“等”字包括其余三种或者四种力。

世俗菩提心包括愿菩提心和行菩提心。在《入行论》当中讲过,愿心是为了众生愿意成佛;行心,就是为了成佛而真实实行六度等。胜义菩提心就是无分别智慧,入定时的无分别智慧是胜义菩提心。此处是讲在生起胜义菩提心之前要入道的话,必须要生起世俗菩提心,世俗菩提心就是愿行两种心的自性。这样一种心很稳固,不被违缘所动,稳如山王一样,非常清净、非常稳固的这样一种菩提心,必须在相续当中立即生起。

而菩提心的主因即是缘遍及无边的众生而愿他们离苦的悲心和不依二边证悟离边的智慧。

此处的讲法是把菩提心作为最主因,然后生起菩提心的因又是大悲心和无二慧。或者依靠悲心而发起菩提心,或者依靠通达无二慧而发起菩提心,这就是平时我们讲到的发起菩提心树立大乘种性的两种方便。一种方便是苏醒色身种性。要苏醒色身种性,主要是大悲心,大悲心是苏醒色身和法身两种种性中色身种性的因。此外依空性而苏醒法身种性。这方面在《中观庄严论》注释最后部分讲过。但在其他注释当中,如甲曹杰大师的注释就没有这样分,甲曹杰大师认为无上菩提的主因就这三种,没有再进一步把大悲心和无二慧作为发起菩提心的主因来讲。

此处讲菩提心的主因是缘遍及无缘众生而愿他们离苦的悲心,有了让他们离苦的悲心,就会生起菩提心。缘遍及无缘众生之后,不依二边证悟离边的智慧。二边就是有边和无边,内心当中远离这二边的戏论,而证悟离边的空性慧。真正的证悟是在初地。在作为菩提心因的时候“证悟”可以理解成通达、了知。证悟或者了知、通达的解释要看出现的场合,此处我们讲生起菩提心的因或者登地的因的时候,最初的时候这种证悟可以作很多种解释,通达、了知都是可以的。

所以,要从对这三种主因诚信不移开始修学。

如果我们要成佛,这三种因必须要了知,必须要对这三种主因是成佛的因这样的道理生起诚信不移的定解,之后必须要脚踏实地的开始实修,开始修学,令菩提心、大悲心和无二慧逐渐逐渐生起和圆满。

《菩提心释》中云:“未生菩提心,永不得成佛,成办自他利,非有他方便。”

《菩提心释》是龙树菩萨所造的论典,也是对菩提心作解释的。

如果我们内心当中没有生起殊胜的菩提心,永远不可能得到成佛的果位。如果我们想要成办自利和他利,除了菩提心之外没有其余方便。

自利和他利,并不是说现在我们在世间得到一点饮食叫自利,我帮别人一点忙就叫他利,没有这么简单。这个自利甚至超过了声闻的自利。声闻的自利能得到阿罗汉的果,已经从轮回当中得到解脱,应该说是自利圆满了。然而声闻的自利并不是真正的自利,还没有圆满,真正的自利圆满,绝对是成佛,获得佛果的时候自利才圆满,获得佛果的时候他利才圆满。所以,我们如果想要成办自他利的话,除了菩提心之外,绝对没有其他方便。

或者从另外一个角度来解释,世间当中的一些自利,也是因为佛具备菩提心成道之后所开示的增上生的方便,从这个角度来讲也可以说成办自利,没有其余的方便。或者说声闻罗汉为什么能成声闻罗汉,就是因为佛教导的方便。那么佛成佛的因是什么?菩提心。所以即便是声闻能够得到罗汉果成办自利,除了菩提心之外,绝对没有其余方便,这就是教导我们不要有其余想法,必须要脚踏实地地修持菩提心,让内心当中生起殊胜的菩提心。

世俗与胜义两种菩提心或者空性大悲藏是同一含义。

世俗菩提心、胜义菩提心,有的地方讲两种菩提心,或有些地方讲空性大悲藏。空性就是胜义,大悲藏就是大悲心方便,是从世俗方面讲的。空性大悲藏和世俗胜义菩提心实际上是一个含义。

这位阿阇黎(龙树菩萨)的其他教言中也说:“欲入大乘之法门,消除黑暗息热恼,犹如日月菩提心,经劫精勤方可生。”

这位龙树菩萨的其他教言当中也是这样讲的,我们想要进入大乘的法门之后消除黑暗,息除热恼,就要生起犹如日月一样的菩提心。日对照前面的消除黑暗,月对照前面的息灭热恼,日和月作用不同。想要具备如日月一样自性的菩提心,经劫精勤方可生,通过很多劫精勤修持之后,才可以真正产生。此处讲到了大菩提心不是很容易生起来的,相似的菩提心很容易生起来,真实无伪无造作、清净的大菩提心很难生起来。经劫,不一定直接从字面上理解为一个劫、两个劫,经劫精勤,需要经过很长时间,或者内心当中我们要发这样一种决心,即便要经劫修行,我也要去实修。就像阿底峡尊者所讲的一样,大乘菩提心,殊胜菩提心就是最为殊胜的成佛的正因。为了生起这种菩提心,即便我经过了几千个劫,或者很长时间的劫,我都要去努力生起来,就是要表达一种决心。

为什么要有这么大的决心?就是因为这种心不生起来绝对无法成佛。菩提心生起之后要成就佛果就很简单、很容易。我们如果没有把这个重点抓住,不知道这个方便就是生起菩提心的方便,在其余的方面无论怎样去修,修持很长时间,还是无法真正获得解脱。如果知道成佛的因非菩提心莫属,即便让我们经过几千个劫去修持也愿意付出。从这个方面就知道它是主因。

几千个劫看起来时间很长,一方面是表达一种决心,即便经过这么多劫我都要努力修持,说明对菩提心已经生起定解;另一方面,从无始轮回比较起来,我们流浪生死已经无数大劫,现在我只需要经过几千劫生起菩提心,这也是值得的,因为生起菩提心之后就可以进入大乘道而成佛;另外,关于经过几千劫,有的地方讲不一定都要这么长时间,如果修菩提心的时候具备方便善巧,相对来讲比较短的时间当中也可以生起。要从这几个方面理解“经劫精勤方可生”。

详细内容当从大乘经典注疏及《华严经》《般若八千颂》等及《入中论》中得知。

此处是归纳性的略说而已,详细的内容必须要广阅大乘经典和注释,比如《华严经》《般若八千颂》《入中论》等等,这些大乘经论当中对于菩提心的教授讲得很清楚,《入菩萨行论》当中对于最初没生起菩提心如何生起,生起之后如何安住,安住的时候如何增长这三个次第讲得尤其清楚,如果真的要想生起菩提心,必须要详细看这些论典。

《慧海请问经》中说:“能得佛果之法有一种,即不著自己安乐之大悲也。”

能够得到佛果的法就是一种,怎样的一种呢?就是不耽著自己的安乐之大悲。如果耽著自己的安乐,大悲心就无法生起来。不耽著自己的安乐,愿一切众生都获得安乐,这样的大悲心就是成佛的唯一方式。

这是前行

大悲心是生起大菩提心的前行,生起大菩提心可以获得佛果,这是前行的意思,是讲大悲可以作为成佛的前行。

圣龙树菩萨以缘所有众生的大悲心而造的论典中说:宣说究竟一乘无上菩提之三因这一点,本人在资粮加行位时通达后获得初地时,现量证悟空性而经行圣道。

对于三因,龙树菩萨自己完全现证实践。

最究竟来讲,没有三乘只有一乘。龙树菩萨自己在资粮道和加行道时通达三种因,然后进行修持,进而获得初地,现量证悟空性而经行地道。他最后证悟空性获得圣者果位,造殊胜的论典,也是经由三种因,修持三种因,圆满三种因之后,才获得圣果。他自己的体验也就是如是。

另外一种说法是在月称论师的《明句论》中,月称论师讲龙树菩萨以缘所有众生的大悲心而造中观论典,在资粮道和加行道通达三种因修持之后,证悟空性经行圣道,也有这样的说法。

不管怎么样,我们知道龙树菩萨的确已经实践了,所有的佛子都应该通过实践这三种因而进行证悟,如果没有三种因则难以证悟。此时,我们就知道这三种因绝对是生起菩提心的殊胜正方便,必须要对这个问题生起定解而进行实行。

己二(学修成就佛陀三十二相之因)分三:一、劝勉听闻;二、真实宣说;三、结尾教诫受持。

佛陀成就三十二种妙相也是有原因的。三十二种妙相是果,是色身所表现的果。要获得殊胜的三十二种妙相的因是什么呢?它的正因必须要了知。了知了正因后果就可以获得;如果没有真正修持正因,就不可能获得果。这也是在讲决定胜的因果。真正的最殊胜的解脱就是佛果,非佛果莫属。佛果的一个侧面三十二种妙相的因是什么?下面一个一个宣讲,让我们知道并通达,然后也可以尽自己的力量逐渐逐渐修持妙相之因。

庚一、劝勉听闻:

大王若欲求,大士卅二相,

庄严汝身体,如是当谛听。

大士就是佛陀。国王你如果想要得到佛陀的三十二种妙相来庄严你的身体,对于妙相的因和妙相的果、因果之间的关联,这些问题必须要好好谛听。

现在我们也追求成佛,但是我们的身体是凡夫身体,有很多缺陷,而佛陀的色身十全十美,具有三十二种妙相,这样的妙相完全是通过修持善法而获得。并且,这种善法不是通过修一两次得到的,而是再再的修持无数无边的资粮之后获得的。

当然,如果获得转轮王也有三十二妙相,但是,转轮王的妙相和佛陀的妙相在很多地方是有差别的。真正获得转轮王是通过修持十善、特殊十善,或者有的经典说,乃至于对三宝或佛像作一次顶礼,从身下大地所压到金刚地基之间的所有微尘都是自己做转轮王的次数。如果是这样,我们获得转轮王时必定获得转轮王的相好,三十二相必定有。从这方面讲三十二相这个因也是通过修善法来获得,但是,我们要知道为什么获得佛的相好需要修持无量无边的资粮,而转轮王的相好则有的地方讲不需要修持这么多善法的原因,二者之间还是有很大差别的。

为了使上面所说的三因在相续中生起增长,务必依赖要积累资粮这样的方便而趋入资粮道。

为了使前面所讲的三因在相续中增长,必须要通过积累资粮的方便而趋入资粮道的修行,进入资粮道开始真正地积累资粮。

作者称呼道大王,如果要以能表示大士佛陀的殊胜功德的三十二妙相而使你的身体也变成庄严无比的妙相之因与果相,因果相联而宣说,你要专心谛听。

作者称呼说大王,如果你真正要以能够表示大士佛陀的三十二妙相庄严自己身体的话,必须要了知这样一种无比妙相的因和无比妙相的果,就是具体宣讲三十二种妙相这样一种果法。在下面的颂词中,因果相联而进行宣讲,你必须专心谛听。

庚二、真实宣说三十二相:

敬佛塔应供,圣者及长者,

感得手足轮,所饰转轮王。

首先讲第一种千辐轮相的因和千辐轮相的果。千辐轮相的因就是对于佛塔、佛陀、身相或者应供、圣者及长者进行敬礼、供养。世间能够应供之处就叫应供。如果能够修持这样一种善法,就能感得手足轮所饰转轮王。一般我们看佛像的双手和双脚掌心当中有非常明显的千辐轮相,这叫作手足轮。手足轮是转轮王的福德或者一种相好,转轮王的手心足心也有这样的千辐轮相,此处是以比喻对照的方式来进行宣讲,如果你能修持这种善法,就能感受转轮王一样的千辐轮相的相好功德。

如云:“积累一切白法故,弃离一切罪业故,于正等觉出有坏,所谓供依亦赞说。”

积累一切白法,弃离一切罪业,就是为了积累一切白法,为了弃离一切罪业的缘故,对于正等觉出有坏,所谓供依亦赞说。“供依”的供是供养的意思,依就是所依,也就是佛塔——佛意的所依。或者“供”就是应供处,依就是所依。“亦赞说”,不单单是供养,而且要赞叹、赞颂。如果我们想积累一切白法功德、弃离一切罪业,对于佛陀的所依及其余应供处必须要供养、赞叹。下面具体宣说。

1、千辐轮相:这其中的佛陀也运用佛塔之词,

在其中,佛陀也用佛塔的名词,也就是说敬佛塔。佛陀也使用佛塔的名称,因为佛塔和佛的本体没有差别,有的佛塔中有佛舍利,而佛塔本身也是佛陀意的所依,或者是佛的智慧的代表。所以说佛陀也好,佛塔也好,有时就是讲一个意义。

因而对装有遗体之藏及佛陀的加持所依,佛塔与应供入灭尽定等圣者僧伽以及《俱舍论》中所说的“虽非圣者然而于,父母病人说法者,最后有者之菩萨,供养功德无有量”,

对于装有遗体之藏,还有佛陀的加持所依——佛陀的头发、牙齿等,或者装有佛陀遗体、舍利等的佛塔。

应供入灭尽定等圣者僧伽,已经成为应供的入灭尽定的圣者僧伽,真正的圣僧。

以及《俱舍论》中所说的,虽然是凡夫但也是应供处的有五种情况——“虽非圣者然而于,父母病人说法者,最后有者之菩萨,供养功德无有量”。这五种所供虽然不是圣者,都是凡夫,但是对其进行供养也有很大功德。一是父亲,父亲如果是个凡夫,但是对父亲供养的功德很大;二是母亲,母亲虽然是凡夫,对母亲做孝敬和供养,功德也很大;三是病人,病人虽然不是圣者,只是凡夫,但他是特殊的对境,是非常痛苦的一种对境,如果能够对病人发起善心而去尽心尽力的照顾,提供安慰,提供饮食,功德无量;四是说法者,虽然是没有证道的凡夫,但是他能够宣讲正法,对这样的说法者进行供养功德无量;第五种是最后有者的菩萨。最后有者的菩萨,是按照小乘的说法。如果按照大乘的观点,最后有者的菩萨应该位登十地了,无论如何不可能安立在凡夫当中,他绝对是圣者。此处最后有者的菩萨是小乘的说法,以释迦佛为例,自他出生或者出家修苦行,到他在菩提树下修得菩提果之前,纯粹是凡夫的身份,这个阶段是最后有菩萨,在金刚座的时候证得菩提,此时才变成了佛陀。对于最后有的菩萨,虽然是凡夫人,但是去供养他的功德也是没有量的,因此,对于凡夫但是特殊的对境进行供养的功德非常大。从这个颂词来讲,如果能够对这五种应供进行供养,最后也能够得到千辐轮相的相好。

父母、堪布、阿阇黎、病人等以及比自己年长者,

对父亲、母亲、堪布、堪姆等(此处的堪布专指传戒的上师。现在的堪布是指法师,真正的堪布是传沙弥戒、比丘戒等的上师。)、阿阇黎(自己的依止上师),以及病人等和比自己年长的老人,进行照顾。阿底峡尊者还讲过,对于远道而来无依无靠的人,如果能够很好地接待照顾他,赐予他安慰的话,和修大悲空性藏的功德无二无别。所以,对年老的父母、远道而来的客人、生病的病人关怀照顾,和修大悲空性无二无别。

对于这些对境,恭恭敬敬,尽心尽力承侍,

如果我们真正对于这个颂词当中所讲的因和果之间的道理生起定解,那么对于这些功德法也能够很有兴趣的投入。如果没生起很强烈的定解,导致相续中没有非常清净的意乐,没有很猛烈的发心,虽然上述这些对境现前,我们也不一定愿意去做,或者虽然做,也不一定能够长期做。如果能够对于因果很清楚地知道,生起强烈的定解,见到这些对境的时候,就会很欢喜地愿意去做这些事情,虽然在照顾和接待时肯定会有些麻烦和劳作痛苦,但是想到这些巨大的因果,想到巨大的福报的时候,肯定会愿意去做的。

能感得震慑他者之威严的吉祥手足掌千辐圆满轮相严饰的转轮王的福德。

如果这样做,能够感得手掌足掌中显现千辐圆满轮相所严饰,可以震慑他者的威严的转轮王福德。

王恒于正法,稳固真受持,

由此当得成,足善住菩萨。

2、足善住相:

第二种相是足善住相好。国王你如果能够恒时对于正法稳固地受持,通过这样的因可以得到足善住菩萨这样的功德。

上师以前第一次讲时,这个“菩萨”解释成佛,就是超越了菩萨位之后的佛,因为此处三十二相是佛的功德。这里的菩萨和前面的转轮王有相似之处。也就是说,能够获得菩萨的功德或者是超越菩萨的佛的相好功德,从两个方面解释都可以。

正如所谓的“以令安住四洲之众转入善法”,

所谓的“令安住在四洲当中的众生,全部能够趋入到善法当中”,这方面是讲到对于正法稳固受持。

希望国王你恒常如实真实履行承诺的誓言,

作为一个菩萨国王,发愿令安住四洲的人尽量转入善法。现在我们也发愿让众生都能够转入正法。

稳固不退真实受持妙法,

现在我们也已听闻妙法,听闻之后应该尽量通过稳固不退的方式真实守持妙法。对于这样的妙法,不要让它退失,尽量传播弘扬,或者自己修持的时候尽量能够守持这样的妙法。

以此因可以感得成为双足跟平铺而善住的菩萨。

通过真实不退地守持妙法的因可以成就双足跟平铺而善住的菩萨。此处是双足跟,也有其他注释当中讲是双足平铺而善住的菩萨。

因而,应当致力学修。

以施与爱语,利行及同事,

感得成吉祥,手足缦网相。

四摄就是布施,爱语,利行,同事。因为恒时修持四摄的善因,能够感得成吉祥手足缦网相,犹如鹅王的璞一样,手指之间没有缝隙的殊胜相好。

3、手足缦网相:以对一切众生布施、爱语、利行与同事四摄,具德国王你可以成为具备所有手指中间无有空隙,犹如鹅王般网缦紧连的指纹相者。

修持四摄法,国王就可以成就手指之间没有空隙的妙相,现在我们的手指之间有空隙,看到佛的画像好像也是有空隙的,但是真正佛的妙相来讲,中间是没有空隙的,犹如鹅的脚中间有璞相连,相当于这样。是不是就像这样呢?佛就成就这样的相好了。当然不是这样的。大概从这个方面表示一下,有这样一种相似之处,让我们了解一下到底怎么回事。

当然通过修持四摄法这么妙的因,得到的果绝对是难以思议的。上师以前讲过,网缦紧连是一种光明,不是由实质的肉连在一起,而是由光明连在一起,根本没有空隙。

我们要发愿以后看到佛相的时候,想到学过的,这就是第一种相、第二种相,第三种相就是这样的,鹅王般网缦紧连的指纹相……一看到时绝对引发大信心。而不是现在我们没办法想,看到佛像也没画出来,其他的也没办法思考到底是怎么样一种妙相。

施授最上等,极丰之饮食,

感手足细软,七处隆满相。

这个是讲第四第五两种相。

施授最上等,极丰之饮食,如果能够给其余众生授予最上等、最高级的、极丰盛的饮食,能够感得手足细软,手和足非常纤细柔嫩这样一种相好。而且,还可以感得七处隆满相。就是说施授上等极丰之饮食这一个因,能够感得手足细软和七处隆满两种相。

如果我们有足够的财力,或者自己有技术,能给道友奉献出好的饮食,这个果是不会虚耗的,圆满之后能成就三十二相当中的两相。当然还没有圆满的时候,如果通过发真实的意去给别人施授好的饮食,也有不可思议的功德,绝对不可能空耗。如果我们发愿以此因缘成佛,这样一种授予最上饮食的正因,乃至于成佛之间不会空耗,逐渐不断不断地成熟它的果报。如果能够了知这样的正因,真实去做,最后绝对能感得殊胜果报。

4、手足细软相:以恭敬施授他众味道鲜美、营养丰富的上等饮食可感得吉祥手足纤细、柔嫩。

如果能够通过非常恭敬的心态施授他众,不管是一般的世间人也好,还是佛学当中的道友也好,给他们施授味道鲜美营养丰富的上等饮食,就可以感得吉祥手足纤细而且柔嫩这样一种殊胜的相好。

5、七处隆满相:身体高大,

这是总说,如果能够真正布施好的饮食,总的来讲会感得身材高大,下面讲七处圆满。

双手背、双足背及双肩、后脑无不丰满,而饱满隆起,即身七处隆满相。

首先是两手的手背非常丰满。大家可能都知道一个叫戒严师的道友,不知道他修了什么因,手长得非常好看,手背和小臂非常圆满,看上去像画的佛像,很相似,非常好看,一看到他的手就会想到他肯定是修了很殊胜的因,要不然不可能无因无缘的感得这样一种令人见而生悦的相好。

另外就是双手臂、双足背、双肩、后脑都饱满隆起。后脑,有的地方讲是后颈。即身七处隆满相,没有缺陷,很圆满,看起来令人见而生悦。

不害作放生,感身广洪直,

长寿指纤长,足跟广满相。

如果能够不害众生并做放生,这两个因可以放一起讲,也可以分开讲。不但不伤害众生,而且经常放生,果是什么呢?感身广洪直,自己的身体非常端直、非常高大。所以,以后想要得到这样的果,就不要害众生,而且经常以清净心放生,自然能够感得身材高大端直的果。还有长寿,长寿虽然不是三十二妙相之一,其也是不害放生、放生的果。另外就是感得手指非常纤长,足跟广满的相。

6、身广洪直相:自己以悲心而无有害他之意,并且解救一切待杀的众生,而感得观不厌足庄严身相,令人赏心悦目,不歪不斜,端直高大。

通过悲心引发不伤害众生,而且经常解救一切待杀的众生,如此施行就能够感得这个殊胜的果报,就是生下之后的身相观不厌足。如释迦佛在降生的时候成千上万的人确确实实看过佛的身相,看多少次、看多长时间根本没有满足的时候。他的父王看到之后自然就礼拜。他的父王最后说,我礼拜佛陀前前后后有四次,真心实意地礼拜他。佛陀回到故乡的时候,他的父王和很多人去迎接,当时很多人想看热闹,到底是儿子礼拜父亲,还是父亲礼拜儿子呢?他的父王一看到他已经成就了圆满正等觉,不由自主很恭敬地在佛足下顶礼。很多人看到之后觉得不合理,心生讥嫌,说为什么父亲对儿子礼拜呢?他父王说,我对我的儿子礼拜现在已经是第四次了,从刚生下来看到他的相貌之后,前后总共四次恭敬礼拜。佛陀的三十二相看起来非常庄严,很多人不要说听佛讲解、得到佛加持,单单看到佛陀的身相生起极大信心而皈依佛法发菩提心的人非常多。所以一个人的身体庄严,像佛那样的不用说了,即便不像佛那样,世间当中一个出家人如果长得很庄严,都能够摄受众生,很多人看到相貌就信佛的也有,不管所信的程度深浅,是不是会退转,单单靠端直的相貌也能够做利益众生的事业。这完全是通过善业而引发的身材端直高大的果报。

7、指纤长相:随心所欲住世万寿无疆,

佛陀因为以前不伤害众生、再再放生、利益众生的缘故,可以随心所欲地住世,万寿无疆,否则就和因果不符了。观音上师也讲过,佛陀在三无数劫当中修持善法,成佛之后才住世81年,无论如何和因果不符。为什么佛陀会在众生面前只示现81年的寿命?一方面,佛陀出世的时候所选的时间,就是大概人寿百岁的时候,所以佛陀住世的时间,也基本上相应于当时的时间;另一方面,有些弟子相续当中有常执,有恒常的执著,为了让他们生无常心而趋向于解脱和出离的缘故,佛陀就在81岁示现涅槃。弟子看到连一切功德圆满、一切罪障消净的佛陀都要示现无常,像我们这样的凡夫为什么不死亡呢?所以必须要抓紧时间修道。因佛陀示现涅槃而修道获得解脱的众生不计其数,我们就知道佛陀降生乃至涅槃,没有哪一个事情不是在度化众生,乃至于佛陀示现涅槃都是在度化众生,以此让众生产生一种紧迫感和无常观,真心实意开始修道而趋入佛道;此外还有佛陀三身的差别。佛陀在人间、在印度示现的是应化身,应化身随着众生的因缘而出生、还灭。众生的善缘成熟,佛陀的应化身就自然显现。众生所化的因缘尽了之后,应化身相就随之隐没。由此可知,如果真正修持不害众生,并做放生,可以感得随心所欲住世无量劫,能力和示现二者并不矛盾。

一切手指纤长

通过放生感得手指非常纤长之相好。

其中几种相前后有些相似,看的时候要对照注释注意其中的差别。前面第四相是从手足纤细柔嫩方面讲的,这里则是手指纤长。

8、足跟满相:足四部分外突即足跟满相。

这些方面确实没办法去观想到底怎样足四部分外突,而且是一种相好。一些注释讲脚跟的四边广大称之为外突。这是第八种相好——足跟满相。

弘扬正受法,感吉祥妙色,

足踝骨不露,身毛上靡相。

对于法不单是正确领受,而且弘扬,能感吉祥妙色。吉祥妙色是弘扬正受法的第一种果,感得身相纯金色。第二种果是足踝骨不露,脚的踝骨不外露。现在我们的踝骨露得很厉害,越瘦的人露得越厉害,而佛陀的踝骨完全不露,有些地方讲佛膝盖的骨头也不露。第三种果是身毛上靡相,身上的毫毛一一右旋上靡。

9、身金色相:自己真实受持的一切句义,毫不吝啬地加以弘扬,感得非同寻常的吉祥妙色,令人见而生喜。

我们现在受持的一切句义,不但自己通达,而且毫不吝啬地弘扬给其他众生,就能够感得吉祥妙色,就是身金色相,令人见而生喜。很多地方讲到佛陀的身体是紫磨金身,身相是金色的。

10足踝端厚相:足踝骨端厚,不外突不显露。

如前所述,佛陀的踝骨是端厚的,没有向外面显露的情况。

11、身毛上靡相:所有毫毛一一右旋上靡。

佛陀毛孔当中的毫毛,每一根毛都是右旋上靡的。

恭敬受与施,工巧等明处,

感锐利智慧,腨如鹿王相。

如果能够恭敬地听受工巧等明处,能够给别人施予自己听受的工巧等明处,感锐利智慧。这个不是相好,如果能够做这样的因,自己听受工巧等明,授于别人工巧等明,那么自己的智慧会非常敏利。

腨,有些地方讲是小腿,有些地方讲是小腿肚子。腨如鹿王相,逐渐地细圆下去。

12、腨如鹿王相:自己在学习所知明处工巧等一切事之时,恭敬而受迅速而持,也如此授于他众,你可以成为具有犹如鹿王般股肉纤圆的腨如鹿王相者,并且成为记忆善妙心思敏锐、智慧高超者。

自己对于所知的工巧明、医方明等明处,恭敬的领受,迅速的行持,不忘记。也如此授于他众,因为五明是成佛的主因,佛是遍智,一切所知包括在五明当中,菩萨也必须要通达五明,在明处当中,自己非常恭敬地领受,迅速而持,并且把技艺等传授他人。如果这样,你可以成为具有犹如鹿王般股肉纤圆的腨如鹿王相者,像前面讲的腿肚子或者小腿的肌肉就逐渐细圆下去,犹如鹿王相。并且成为记忆善妙心思敏锐、智慧高超者。而且通过受、施工巧明处等,自己的记忆善妙,心思敏锐,智慧高超。所以,如此行持会感得这样的果。

若求己财物,以速施禁行,

感手过膝相,成世间导师。

如果在别人求自己财物的时候不吝啬,迅速地布施,并行持禁行,能够感得手过膝的相。禁行两字,禁和行要分开讲,禁就是禁止一切不如理的作意,如悭吝、不恭敬等。行就是如理的行持,比如很快的布施、恭敬地布施,或布施善妙的物品等。禁行,也包括在断恶行善两方面。手过膝盖这个相,不是指坐着能够过膝盖,坐着的时候谁都做得到,而是指站起来的时候,手完全可以过膝盖。以速施禁行的因,感得手过膝相,而且最后成为世间导师。

13、立手摩膝相:当他者索求自己的财物时,来者不拒,速疾施舍,志坚意决,

别人向自己求财的时候,自己内心当中必须要完全没有悭吝心,了知财物无常的道理,而且知道把财物布施给别人能够成为自己成佛的助缘,且有很多殊胜的功德,尤其是学过《宝鬘论》之后,对于自己的财物迅速地布施能够感得妙相、成为世间导师的缘故,内心对因果产生定解,就会来者不拒,而且速疾施舍。速疾施舍也很有必要,如《大乘庄严经论》所讲,别人向你求施的时候,如果你拖延很长时间,最后即便给了,别人也不一定需要了,因为已经过了最佳时间。所以真正要布施的时候,什么时候要就什么时候给。刚开始的时候可能还有一些吝啬、舍不得或者思前想后的情况,但是,了知因果之后,数数行持,行持到比较熟练的时候,自己就会产生迅速施舍的态度。志坚意决,就是说自己布施的时候确确实实非常坚决,布施之后也不会后悔。有时众生经常觉得这个东西没用,可以布施,过段时间又后悔。如果有这样的心态存在,它的果不清净,后悔心严重者甚至会把自己的功德全部销毁,以前的布施就算白做,轻者则即便感果,果也是不清净的。

以此禁行可感得立手摩膝、身体轻快,成为世间之导师。

以上功德可以感得身体轻快,非常轻松。现在我们的身体很沉重,做什么事情都很麻烦,如果能够经常做布施,像世间人讲得一样,自己会感得心念敏利,身体很轻快、身轻如燕的善果,最后成为世间之导师。

亲友互离间,真实作调解,

感吉祥阴藏,密而不露相。

这是讲感得了马阴藏相。亲友互离间,如果在亲友等众生处于离间的时候,能够真实做调解,破除离间,使之合和,就能够感得吉祥阴藏,密而不露,就是男根阴藏密而不露,犹如神马一样。

14、阴藏相:真诚调解亲友之间相互不和的关系,使之和睦相处,可感得如同大象与神马一样阴藏相。

如果能够真实调解亲友之间的不和睦,就是前面所讲的离间这种情况,使之和睦相处,最后感得犹如大象或者神马一样的阴藏相。

博施诸精舍,及舒适卧具,

感得如纯金,极其柔滑色。

感得身柔滑色,或者身金色相的因是什么呢?博施诸精舍。能够再再地布施很好的房子、精舍。当然这必须要有比较雄厚的财力。要把很好的房子施舍出去,还是比较困难的。实际上这也是一种良性循环,自己现在能够经常做布施,财富就会越来越多。刚开始布施一元钱,两元钱,慢慢自己的财富不断增加的时候,就可以布施好的房子,还有舒适的卧具。如果越来越悭吝,一点不愿意布施,恶性循环越来越穷,即便是看到这些相好因的时候,自己也是望尘莫及,心有余而力不足。如果真正要逐渐圆满这些功德,要依靠佛法的指导去修持,逐渐可以做到这样的布施。

15、皮肤细滑:慷慨施授殊胜受用、美妙精舍、舒适卧具,可感得宛若无垢纯金般极其柔滑的金色。

前面第九个相已经讲过身金色相,这里又讲身金色相,它的不同之处在于,前面是讲佛陀的妙色,这里不单是纯金的颜色,而是着重于极其柔滑的特点,应该从这方面去区别。

予以无上权,如理随上师,

感一孔一毛,白毫庄严相。

予是施舍、施予的意思,无上权就是国政。乃至于能够把国王的权位布施给别人,能够如理如法地跟随上师,依教奉行,感得的果是感一孔一毛,一个毛孔只生一根毛,而且和前面第11个身毛上靡相对照起来看,一孔一毛,每根毛右旋上靡。

白毫庄严相,而且在两眉正中有根白毫,拉出来的时候长达一肘,缩回去时在眉间右旋安住,这就是白毫庄严相。

16、身毛右旋相:授予国政等无上的权力,如理依师言教奉行,可感得一一毛孔唯生一毛;

如果能够布施国政,如理依师言教奉行,即依教奉行,可以感得每一个毛孔唯生一毛,而且是生毛右旋。

17、眉间白毫相:眉间白毫庄严。

言说美悦语,随顺他善说,

汝感肩头满,上身如狮子。

因是言说美悦语,让别人听了之后非常舒服,而且随顺他善说,只要是别人的善说,自己都随顺,不仅口里随顺,心里也随顺。如果能够这样,能感得妙相“汝感肩头满,上身如狮子。”

18、肩头圆满相:听闻时,令人感到语言优美动听,思维时令人舒心悦意,心满意足,

在自己正在言说的时候,让听者感觉语言非常优美动听,而且思维它的意义的时候令人舒心悦意,心满意足,这是一种因。

随顺他人善说而随喜赞叹,

别人的善说自己内心当中很随顺很随喜,而且随喜赞叹。

你可感得肩头圆满。

19、狮子上身相:上身平正端严如狮子。

服侍患者愈,感得肩臂圆。

本性安稳住,感得最上味。

服侍患者,让这个患者痊愈,可感得肩臂圆满。

遇事不乱,加上给众生妙药,感得最上味。佛陀的相好之一是,能够感得即便最差的食物食用时也是最上的美味。

20、肩膊圆满相:以为一切患者以药等服侍护理等使之病愈,而感得肩膊圆满。

主因是护理病人,使病人的病痊愈,会感得肩和胳膊非常圆满。当然这只是感得妙相的因,其余世间很多护理病人之后得的果在其他地方会讲。

21、得最上味相:有条不紊稳重坚固,为病人施药等可感得下劣食品进入口中也变成最上妙味的最上味相,

有条不紊,稳重坚固,遇到什么样的事情都是不慌乱很稳重坚固地去处理;另外,如果能够经常给病人布施药品,以此二因可以感得,即便是最差的食物进入口中也变成最上妙味的最上味相。

就像商人供养世尊与阿难腐烂马料的公案那样。

佛传当中有这个公案。佛陀和他的弟子在当地准备安居,国王答应供养世尊三个月,他想自己独吞功德,一个人供养佛陀,就下令这三个月当中谁都不准供养佛陀。国王遇到一个梦兆,相师让他闭关,便把供养的事情忘掉了,自己没有供养,下面的人民也不敢供养,导致佛陀和弟子到处化不到缘。后来有个商人看到这种情况,就问马麦能不能供养?世尊同意了,之后三个月当中佛陀和弟子只能依靠腐烂的马料为生。当时阿难非常难过,圆满的佛陀舍弃王位出家,现在却只能食用这么腐烂的马料。佛陀见到后就说你不用伤心,我吃下去的全部都是最好的饮食。阿难尊者当时有没有修得最上味相也不好说,反正当时佛陀给他加持,让他吃佛陀钵盂当中的腐烂马料,阿难吃的时候发现百味具足。这个完全就是因为以前的正因——遇事不紊乱,或是给病人施舍药物,感得最差的食物吃的时候都是最香的,都是最上的味相。完全是一种善法感得一种善果,因果绝对不虚。

今天就讲到这里。

今天有月食,大家就应当尽量修善法,尽量念咒,功德增长十万倍。从佛法的角度来讲,月食的时候,月天子遇到罗睺魔,他感到非常恐怖,求佛陀加持,佛陀给他加持之后解除了罗睺这个危险。之后佛陀便制定在日食和月食出现的这两个时段,无论修法、修本尊、念心咒、读诵大乘经典等等,做任何善事的功德都是增长十万倍。这样能够帮助月天子尽快摆脱恐怖,有很大的必要性。所以,每次在月食的时候,佛学院都要念经,有时候半夜都敲锣起来念,我们也遇到过很多次,因为它的功德非常大。以前上师讲过,日月食期间修本尊很容易相应,念心咒功德非常大,是非常非常吉祥的时间。

所南德义檀嘉热巴涅

托内尼波札南潘协将

杰嘎纳齐瓦隆彻巴耶

哲波措利卓瓦卓瓦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