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师辅导 |《中观宝鬘论》26

说明:以下法师辅导笔录,为道友个人行为。如有错漏之处,向上师三宝忏悔,请道友们批评指正。

《中观宝鬘论》第二十六课

诸法等性本基法界中,自现圆满三身游舞力,

离障本来怙主龙钦巴,祈请无垢光尊常护我!

为度化一切众生,请大家发无上菩提心。

发了菩提心之后,现在继续宣讲《中观宝鬘论广释》,现在讲第二品“轮番说因果”,分了三个科判,现在讲第三个科判“复说决定胜因果”。此处主要是在宣讲成佛的正因,以佛陀的三十二相为例宣讲因果法——决定胜的因和果。

宣讲三十二相的因果主要是让我们知道,佛陀的殊胜妙相是修持殊胜的因而引发的。这样的因一方面需要很长时间去熏习,另一方面修习的方式必须要正确。开始进行大乘道入道的时候,必须要知道,通过菩提心、大悲心和无二慧三种因,引发殊胜的修行。如果这种修行圆满之后,一方面可以获得殊胜的法身功德,一方面可以获得殊胜的色身功德。色身功德此处是指三十二相八十随形好,一方面是自利圆满的表示,一方面通过这样的妙相也可以做殊胜利他的事业。

今天继续讲第二十二种以下的妙相:

引导如法事,汝感无见顶,

犹如无忧树,纵广量等同。

此处讲到了这样一种因,感得两种果报:一种因主要是讲“引导如法事”,对于如法的事情,教导别人去做,而且自己也通过身先士卒的方式引导别人。如果经常能够对于如法的事,自己去做、引导别人善巧去做的话,就可以感得无见顶相的殊胜果报。

无见顶相这里讲“引导如法事”,有些地方讲无见顶相的因,通过顶礼殊胜的对境可以引得无见顶相的果,在《前行》等其他的论典中有这样的宣讲。还有一些地方讲如果对于上师、善知识等进行接送,比如上师要出去的时候负责送,回来的时候迎接,这样也可以感得无见顶相等殊胜的妙好。此处是通过引导如法的事情修持圆满之后,就可以获得无见顶相的功德。

“犹如无忧树,纵广量等同”,这是第二十三种相。是讲身体的纵广相等,无忧树的高和宽是相等的,同样道理,如果能够引导如法事,“纵广量等同”,他的高和长也是相等的,身体方面可以如实地实现。

二十二无见顶相:自己身先士卒引导行持如法之事,由此可感得顶上肉髻善住即无见顶相;

佛陀示现为善知识或者示现成大王、大臣等等,在因地的时候,对于如法事情非常明了地了知,然后指引众生去做,在指引众生做的时候,自己也是身先士卒地引导众生去做。如果这样修持,就可以感得顶上肉髻善住,这称之为无见顶相。

无见顶相是说从哪个位置也见不到佛陀的顶,这是一种非常殊胜的妙相,是不可思议的福德所感召的果报。否则有时我们就会想不通,为什么想不通呢?佛陀足底的金轮相可以看得到,为什么看不到佛陀的顶相呢?有时候觉得是一种矛盾,但这并不矛盾。这是通过修持不可思议的善因,感得的一种不可思议善果。

二十三、身纵广相:如同无忧树,顶踵之高等于张臂之长的身纵广相。

顶和踵,踵是脚跟的意思,头顶和脚跟之间的高,相当于张臂之长的身纵广相。也就是说,顶到踵的高度和把双臂张开之后的长度是相等的,这称之为身体的纵广相等相。

长时而言说,真实柔和语,

王感广长舌,且具梵音声。

此处讲到了“长时”宣讲真实柔和语,一方面讲是真实的语言——谛实语言,一方面是讲柔和的语言。真实的语言就是离开了欺诳或者狡诈等的发心而宣讲的语言,称之为谛实语或者真实的语言。柔和的语言是让众生听了之后相续中非常舒服的软语。如果长时间宣讲真实和柔和语,就可以感得广长舌相和梵音声相这两种相。

二十四、广长舌相:以长期为他众无有谄诳而说谛实优美柔和之语,

通过长期修持而不是很短的时间,长时间去修持为他众没有谄诳而说谛实语,前面也提到过,说妄语、谄诳语会感得非常不好的果报。如果长时间说正直语或者谛实语,从现在的角度来讲自己内心当中很端直,所说的语言也是很端直的。如果我们经常在说话的时候,带些讽刺挖苦或者带一些歪歪曲曲谄诳的语言,实际上可以从你的语言推知内心并不是如是正直,对于修行者来讲这方面也是要注意的。

前段时间我们在学《俞净意公遇灶神记》的时候讲过,灶神也对俞净意公讲过,说话的时候喜欢说很多随风讪笑、挖苦等等语言,是很伤阴德的事情。有时候看起来是随随便便在讲,话头中不观察在讲,但实际上语言是代表内心的,很多内心当中的状况通过语言、身体来进行表达,因此,说不如法的语言说明内心当中就是不正直。如果能够从语言方面改正,从内心当中也是愿意舍弃这种过失的,我们应该知道说歪曲语言的过患,说谛实语的功德,一步一步开始改正,在说话的时候一定要注意自己的语言。

在很多地方讲过,语言不注意的话就是种祸之门。种祸之门就是说世间当中会感召很多祸害,在出世间佛法当中会造成很多罪业。所以说语言也可以造善法,也可以造极其强烈的恶业。比如谤法等等方面就是属于语言所造的罪业,除此之外,比如离间或者妄语等等都是语言不注意而造的。所以,必须要知道过患而经常说谛实语,经常说优美柔软之语。

如果这样长时间修学了:

国王你,可以感得舌形广长、展则覆面的广长舌相;

国王如果长期修持,最后成佛的时候能够得到广长舌相。广长舌相就是把舌头伸出来直接达到顶际位置,把整个面部全部盖住。有的经典当中记载,佛陀示现广长舌相可以覆盖三千大千世界,佛陀在有必要示现的时候,而且其他众生也能够接受,或者能够有福报看到的时候,有这样的示现。一般来讲佛陀示现就是展开之后能够覆面。

在公案当中也有记载:以前佛陀在去化斋的时候,去一个国家调化众生,当地这个国王是属于外道的国王,他害怕自己的民众见到佛陀之后生起信心抛弃他们的教法,所以就规定佛陀来化缘的时候,任何一个人都不能开门,任何人不能给佛陀供养,否则罚款500元。佛陀在城里面走了很长时间,没有一个人敢出来供养。

后来有一个妇女拿着很差的、准备倒掉的食物,碰到了佛陀之后就想供养佛陀,不知道佛陀会不会接受。佛陀知道她的心思,就接受了。这个妇女也是通过很欢喜的心供养。当时佛陀就说,通过这个供养佛陀的功德善根,造下了升天的很多果报,在人天当中辗转回返,最后可以获得成佛果位。当时给这个妇女做了授记。

给这个妇女做授记的时候,当时在她身边是她丈夫或其他一个男子、一个婆罗门,听到佛陀给这位妇女的授记,他就说:佛陀为了得到供养说大妄语,供养这么一点点不好的食物,怎么可能获得这么多功德,最后还可以成佛呢?佛陀当时就示现了广长舌相,把舌头伸出来直接达到顶际。收回来之后,就问这个婆罗门:你的教典当中有没有记载,能够具有这样广长舌相而说妄语的呢?这个婆罗门说:在我们的教典当中,如果有这样一种相的话,绝对不可能说妄语,只不过我不知道,为什么供养这么差的东西,会有这么大的福报。他对这个非常疑惑,对佛陀不说妄语这方面他确确实实是打消疑惑了。

他就问:为什么这么小的因,会感这么大的果?佛陀就说:你见过无忧树吗?回答:见过。佛陀说:无忧树的种子有多大,还达不到芥子的1/4。这么小的种子,不可能长这么大的树。他说:我亲眼见到的。佛陀说:如果无情物都有这么大的感果功德的话,何况佛陀通过三无数劫修持、功德圆满,一切罪障消除,真的是一切遍智,作为福田来讲就更加不可思议。

这样开示之后这个人就生起大信心,他就开始呼喊:真正的福田已经到了,该把门打开了,为什么还把门闭着不出来呢?他自己就去交罚款,开始请佛。其他人也纷纷交罚款,然后就要请佛,最后国王听到之后也受到感动,就把这个规定给废掉了,最后佛陀在这个国家顺利地度化了很多众生,连国王在内都进入了佛门。这就叫做广长舌相,佛陀在世的时候也曾经示现过这样殊胜的功德相。

二十五、得梵音声相:言语具无边功德而成具梵音者;

通过修持长时间言说真实柔和语的缘故,佛陀成佛之后,语言具足无边功德而成就具梵音者。一般来讲有六十四种梵音,也有六十种的说法,《大乘经庄严论》中说法品也是提到过,每一种殊胜的梵音都是做了观察和抉择的。概括来讲,这种梵音具有很多不可思议的功德,众生听到梵音百听不厌,而且是随类得解。不管是什么样的众生,听到佛的一句话之后,全部可以按照自己的根器、自己的种性、自己的语言通达。而且佛陀的语言,坐在第一排的众生听了之后不会震耳朵,坐到最后一排的众生听到之后也不会感觉听不清楚,有很多很多殊妙的功德。这些只是大概介绍一下梵音声相的功德而已。

对于梵音声,也可以有另外一种解释:

或者也可以解说成,梵是指涅槃,与获得涅槃相同之音声。

所谓的梵就是清净、涅槃的意思。所谓的梵音就是和涅槃相同的声音,佛陀可以如是宣讲。佛陀所宣讲的声音,都是指导众生获得涅槃、引导众生趋入涅槃之道的声音。

恒常不间断,宣说谛实语,

感得狮颌轮,具力难胜伏。

此处讲恒常不间断地宣说谛实语,会“感得狮颌轮,具力难胜伏。”“狮颌轮”的相就是像狮子一样双颊饱满的相。“具力难胜伏”,具有这种殊胜的妙力,其余魔众等根本难以胜伏,成为语言之王的这种功德,其来源就是恒常不间断地宣说谛实语。

前面是从真实柔和语的侧面宣讲,此处是讲长期宣说谛实语,因的侧面稍微有不同的地方。不管怎么样,对于此处所讲的因,必须要反复去思维,即便我们学习这种善因,不会马上得到佛的这种相好功德,但是在修道过程当中这些谛实语也是必须要说的,这种善法的因必须是要修持的。如果不能够说谛实语,如前面所讲,肯定会说颠倒的语言,这对我们修道来讲也是没有很大的利益。

宣讲这个的目的就是为了遮止我们认为:成佛还非常非常久远,是还很久远的事情,三个无数劫之后才能成佛。既然我马上得不到这些殊胜的妙相,那我学这些因有什么用呢?学这些因有暂时的功用,也有究竟的功用。究竟不间断修持这些因,最后三十二相就可以成就。在暂时修持的时候,今生后世都可以获得增上生的功德,也可以成为决定胜的助伴。从这方面我们也必须要如实地了知、如是地修持。

二十六、狮子颌轮相:以了知说谛实语的必要后连续不断长久唯一说谛实语,

首先必须要通过学习知道宣说谛实语的必要。然后连续不断长久唯一说谛实语。对我们来讲也是必须要如是生起定解。如果以前自己比较习惯于说谛实语,通过学习这种因果教授之后,更加坚定地了知说谛实语的功德和必要性。如果以前并没有习惯说谛实语,也就是说以前习惯于说虚妄语,现在要我们改正,刚刚开始的时候确实有点困难。但是像这个地方讲的一样,首先要知道谛实语的必要,然后从现在开始内心当中发愿一定要尽量开始说谛实语,当串习成熟之后,我们就不喜欢说虚妄语言了,唯一喜欢说谛实语。说谛实语也可以得到护法神或者上师等等的欢喜摄受,有很多殊胜的功德。

可以感得两颊丰满的狮子颔轮相,具有魔等他众难以胜伏之威力,成为语王。

一方面可以感得犹如狮子一样两颊是丰满的,说谛实语最后成佛的时候,两颊也是丰满的,这是一种功德。而且还具有魔、外道、世间众、其余他众难以胜伏的威力,成为语言之王。佛陀的语言,谁也没办法堪能,就像狮子吼一样。如果能够经常宣讲谛实语,他的语言极其具有威力,可以将众生在最快的速度当中引导进佛门。

尤为敬承侍,随理而行持,

感齿极洁白,具泽且平整。

尤为恭敬地承侍众生,而且是随顺正理而进行行持。如果能够做这种善因,那么就有它的相好。什么样的相好呢?就是牙齿方面的相好:牙齿非常洁白,这是讲第一种;第二种牙齿方面的功德,“具泽且平整”,具有光泽而且非常平整。

现在众生的满业方面也有不同的,在人道当中有些人的牙齿就非常非常好看,又白而且又整齐,没有什么其他的牙齿方面的疾病。有些人的牙齿就不是这样的,很宽、有黄、有的时候往外凸出来,有的时候也许都有可能长成獠牙的样子,这方面就是以前没有修持这种牙齿,对于这些善因修持得少或者没有修持。所以我们了知了以后,佛陀因为修持了这种善因,对于众生恭敬承侍,而且随顺正理而行持,自然而然牙齿方面的功德就会具备,见到这样的牙齿之后当下就会生起殊胜的信心。

二十七、齿鲜白相:以无有狡猾之心尤为敬重、恭敬承侍众生,随从正理而行持,可以感得所有牙齿极为洁净、白如海螺的牙鲜白相;

通过修持没有狡猾之心,对于众生做承侍的时候,一心一意地是为了利益众生,为了真正地恭敬承侍众生。真正要恭敬承侍众生也必须要像《入行论》所讲的正因一样,为什么我们要恭敬承侍众生?有很多必要性。一切众生都对自己有直接的、间接的恩德,一切众生都是平等的,一切众生都曾做过自己的父母,一切众生都是积累六度的正因,作为菩萨来讲对众生需要报答恩德等等很多很多作意。了知这些作意之后,我们在对待众生的时候狡猾之心就不可能再存在了。

如果把这些问题知道得很清楚,有必要多看《庄严经论》当中所讲的这些殊胜作意。菩萨的很多作意,在《大乘经庄论》当中讲得非常多,前面我们在学习的时候大家的收获还是很大,所以这方面讲的很多很多。五十三种作意,都是从这个角度讲了很多殊胜的必要性。

遣除了狡猾之心之后,对众生尤为敬重,非常恭敬地承侍众生,通过各种各样的方式,身体、语言和其余的行为恭敬承侍众生,这是一种因。

还有“随从正理而行持”,世间的正理、出世间的正理,对于这种世间正道和出世正道完全明明清清地了知,不偏离这样的正理,随从这样的正理而行持,就可以感得殊胜的相好。

可以感得所有牙齿极为洁净,所有的牙齿是非常洁净的,而且白如海螺一样的“牙鲜白相”。第二十七种相主要是从牙齿鲜白方面突出它的果。

二十八、齿平整相具有光泽,无有高下的齿齐平相。

所谓第二十八种相好就是讲牙齿平整、具有光泽、没有高下,也就是说没有参差不齐的高下,从这个方面讲叫“齿平整相”。

无有离间语,长久而串习,

感得四十齿,悉皆齐而密。

此处是讲第二十九、三十种相好,它的因是没有离间语,断绝挑拨离间,而且长久串习这样的善因。如果这样做,就感得四十齿。佛陀有一个相好,就是四十齿相,四十颗牙齿。第三十种相就是“悉皆齐而密”,四十颗牙齿都是整齐而密的殊胜相好。

二十九、四十齿相:以不杂离间语、长时修习真实语可以感得上下各具二十四齿相;

这个也许是有错字,上下各具二十四就成了四十八了,但是这里讲的是四十齿相,二四十齿相也许“四”字是多余的。如果这个“四”字是多余的话,就是上下各具二十齿。或者说上下各具二十,然后就是四十齿相,后面加个“十”字也可以理解。反正这个里面可能有问题,要不然就是多了一个“四”字,要么就少了一个“十”字,上下各具二十的四十齿相。把这个“四”字不要,如果删掉的话,就是上下具二十齿相,总共是四十齿。

三十、齿齐密相无有内外参差不齐、平等无有缝隙的齿根密相。

第三十种就是讲四十颗牙齿无有内外参差不齐的现象,非常整齐,而且很平等,无有缝隙。我们的牙齿都有缝隙,佛陀的牙齿非常整齐,而且是没有缝隙的。虽然有四十颗,一个一个可以点出来四十颗,但是我们这么明显的缝隙,在四十颗齿相当中难以看出来,看不出来的,这是一种相好。此处的差别,二十九主要是从四十颗数量讲的,第三十主要是从密而讲,齐而密。二十八是具有光泽,没有高下。这方面各有侧面不同。

无有贪嗔痴,仁慈视有情,

感得目绀青,睫如牛王相。

它的因就是内心当中平息了贪嗔痴,以无贪、无嗔、无痴的这种仁慈而“视有情”,经常用这样的眼光看着众生有情。有些人的眼光非常仁慈、慈爱,有这样一种特点。如果他的眼神当中有仁慈的话,相续当中肯定不会有贪嗔痴,具有贪心的眼光和仁慈的眼光是不相同的。尤其是有些比较精通相术的人,他看到那些眼神的时候,这个眼神是怎么样的眼神,他都能看得清清楚楚。或者说世间有经验的人,可以看出某个眼神是具有贪心的眼神,眼神目露凶光就是一种嗔心比较炽盛的,有些是愚痴的、很模糊混沌的眼神,离开贪嗔痴之后,看众生的眼神是仁慈的。如果经常仁慈地看着有情就会感得两种果:第一是感得“目绀青”,自己的眼睛犹如蓝宝石一样的绀青相;第二方面是睫毛方面的,“睫如牛王相”,眼睛的上下睫毛犹如牛王一样,非常黑而且互相不混杂的殊胜妙相。

三十一目绀青相和三十二牛王睫相,下面分别宣讲:

三十一、目绀青相:无有对自方贪执、对他方嗔恨、对中等者愚痴的情况,

一般对自方生贪,对于他方很多的时候都是生嗔心,对于无情无怨的中等者大多都是一种无记等舍,也就是一种愚痴的情况。远离这些:

以愿他众得乐的慈心目视众生。

内心当中要想:愿这个众生能够得到安乐。自己所看到的任何一个众生,看到一个人,内心当中想愿这个人能够得到安乐;看到一只蚂蚁的时候,就想愿这只蚂蚁能够得到安乐;看到一切旁生的时候,内心也想愿这些旁生都得到安乐。这些方面都是在内心当中修慈悲心。修慈心已经达到某种量的时候,才可能在见到任何众生的时候都产生这种作意。

如果我们平时在修行的时候,内心当中没有经常习惯于愿众生得乐的这种慈心的话,一走出房子看到众生的时候,各种各样的心态都可以产生,有时候贪嗔痴的心都能产生。如果我们真正要经常做到以慈心看众生,必须要有反复观修慈心的功德,必须要反复修持慈悲心。

在下座之后,在自己离开房子之后或者是在看到众生的时候,因为在座上面的这种等流,或者通过修法打坐时候的这种功用,在下座的时候看到众生时,这种功用没有消散,自然而然就愿这些众生能够得到安乐,或愿众生离开痛苦,这种心态才能产生起来。这个因应该是很殊胜的,怎么样培养这种因,怎么样让自己内心当中经常具备这种殊胜的发心,也是来自于经常串习,尤其是打坐修行得到的功用是非常明显的。如果是这样的话,以愿他众得乐的慈心目视众生:

可以感得双目具光、犹如蓝宝石般的目绀青相;

佛陀双目眼光非常清净,如蓝宝石一样,颜色是绀青的这种殊胜的妙相。

三十二、牛王睫相:睫毛浓黑互不混杂的牛王睫相。

牛王有一个特点,上下睫毛浓黑互不混杂。如果长时间修持,无贪嗔痴仁慈视有情的这种功德善因,佛陀的睫毛也是浓黑互不混杂、超过牛王非常多倍的这种殊胜妙相就可以获得。

以上介绍了佛陀的三十二妙相和它的因。下面是结尾教诫受持。

庚三、结尾教诫受持:

如是略为因,此等三十二,

狮子大士相,如此当谨知。

“如是略为因”,前面已经简略宣讲了作为因的这些修法,然后“此等三十二”是讲它的果。三十二相的因也是略说了,三十二相的果也已经进行了宣讲。狮子大士就是佛陀,有的时候把佛陀比喻为狮子。这些三十二相就是狮子大士的妙相。

“如此当谨知”,如果我们想要获得这种妙相,应该知道。或者说现在我们在学习佛法,所皈依的佛陀究竟具备什么样的妙相呢?究竟这个妙相是修什么样的善法而获得的呢?这是必须要谨知的,也必须要了解对佛陀生起信心的必要性,也是有必要学习的。

以上这三十二相,是大士牛王狮子(指佛陀)久经数劫由众多福德所形成的妙相。

前面的三十二妙相,是大士牛王狮子,有时称牛王,有时称狮子,“久经数劫”,经过了很长时间,有些地方讲一百劫专门修相好,在《俱舍论》中讲,在圆满三个无数劫的资粮之后,专门再以一百个大劫修相好这一种说法。这是《俱舍论》的一种说法。实际上佛陀从刚开始的时候就一直在修持这种善心,一直在修持这种善根,所以在三个无数劫的功德圆满之后,这些福德的等流自然而然就会形成了。

因此,要心领神会并加以修行。

对于这些所讲到的因果必须要心领神会,而且尽量加以实行。

要想修成此因必须以恭敬加行与恒常加行的方式努力精进。

我们要想修成这样的因,就不能够三天打鱼两天晒网或者通过不恭敬的心态来修,如果真的要把这个因修成、最后修到量的话,那么要具有两种加行:恭敬性的加行和恒常性的加行。前面我们说恭敬性的精进也好,恒常性的精进也好,这两种也是一个意思。

对于这种因必须有一种恭敬的态度,对于这种因和果有一种诚信。内心当中没有丝毫玩弄、不诚信的心态,或者邪见等等全部抛弃,很恭敬地去行持。还有就是恒常行持,自己没成佛的时候都要行持。

如果在因地的时候有这种恭敬性和恒常性的加行,成佛的时候,虽然没有新的功德获得,但是内心当中对善法的意乐永远不会枯竭。我们现在有时候就缺少这种因,恭敬和恒常性都是缺少的,缺少的话还是要多去观察这些因果之间的奥秘,因和果之间的关系,多多观察生起定解之后,恭敬心和恒常性都可以生起。

修行因的过程,也是随学先前诸佛的足迹,因果的关系与各果的特点,是以清净愿力衔接的。

“修行因的过程”,前面讲过获得三十二相的善法称之为因,实行这个因的过程,实际上也是随学诸佛足迹的过程。佛陀以前也是修了这种因之后,逐渐超凡入圣,历经十地之后获得了佛果,三十二相就非常明显的显现。现在我们能够随学这样的因,而且在随学因的时候这些心态——主要的前方便,如菩提心、大悲心、无二慧,这些因全部都具备的话,我们也可以超凡入圣,也可以历经十地成佛,我们也可以具备三十二相八十种随行好。这方面也是随学诸佛的足迹。

“因果的关系与各果的特点,是以清净愿力衔接的。”我们必须要知道,因和果之间的关系和各果的特点了知之后,必须要发大愿,发了大愿才能够真正地对于因去修持,才可以获得这种果,这叫因果的关系。因和果之间的关系,通过清净的愿力衔接,如果没有愿力衔接的话,很难以去行持,所以发广大愿是一个殊胜的修法。

我们现在很多情做不到,在修持善法之前,为了想让这样的善法广大无边的成熟,唯一的方便就是尽量发广大愿。我们的愿越小,善根成熟的时候,它的范围就越窄,我们的愿越小,我们的勇气就越窄。我们愿力越大,我们的勇气是无限扩展的,或者我们的愿力越大,所获得的善果也就无量无边。有这种关系在里面。所以在修学这种因果之间关系的时候,必须要发广大愿。

最好的发愿就是普贤行愿品。念普贤行愿品实际上全部包括了十方诸佛菩萨一切广大愿的精华。不要说真实去行持,单单是通过胜解心去念一次,都可以消尽相续中的五无间罪,这样的功德佛陀都没办法全部宣讲完,这个方面在普贤行愿品颂和长行文中都讲得很清楚。所以经常念诵普贤行愿品,对自己发广大愿或者获得殊胜的功德,也是具有非常大的必要性。

比如,供养佛时,口诵“善逝如来汝之身,眷属寿命与刹土,殊胜妙相等功德,唯愿我等成如是。”

下面举例说明,比如供佛的时候我们要发愿,发什么愿呢?就是下面这个颂词。在释迦牟尼佛的仪轨后面也有这个颂词。平时我们在念完的时候,是念藏文的音,实际上意义就是“善逝如来汝之身……”的意思,就是修完佛仪轨之后,发愿这个功德速速成熟。

我们在供佛的时候,也可以念这个:善逝如来的身体是怎么样的,我要得到;你的眷属多少,我要得到;你的寿命有多长,我也和你一样得到;你的刹土是如何成就的,我也如是成就;还有一切殊胜的妙相等一切的功德,反正只要你拥有的功德,“唯愿我等成如是”,唯愿我等也能够成就如是的功德。

我们知道释迦牟尼佛的身相、寿命、眷属、刹土、妙相是不可思议的,只不过在一般凡夫众生面前,示现的身相是平时讲的丈六金身。丈六金身有的时候和其他时间出世的佛比较起来显得矮小,实际上佛陀的这个身相只不过是在众人面前这样示现而已,他的身相在地上菩萨(登地以上的菩萨)面前所示现的报身是无比广大的。所以我们发愿获得如来的身,也不完全是单单这个化身而已,佛陀的报身等也要获得。

佛的眷属是无量无边的,在公案当中所记载的眷属也很多,还有天界的、无量无边世界的大菩萨眷属,完全无法衡量。

佛陀的寿命,像前面所说的一样,显现上佛陀获得成佛果位之后只活了四十多年,但实际意义上,佛陀成佛之后的寿命是无有穷尽的。像这样一种佛的寿命,我们也获得。

佛的刹土,示现上面好像是娑婆世界不净刹土,这和佛当年所发的愿有关,当年佛陀发愿受持不净刹土,犹如白莲花一样的发心,发愿专门摄受不净刹土当中极其难以调化的恶劣众生,所以才有当今我们学习的机会。实际上佛陀的刹土,已经成就了佛果的刹土是非常清净的。就如具髻梵天和舍利弗尊者所辩论的那样,具髻梵天看到佛陀的刹土是非常清净的刹土,而舍利弗尊者认为是不净刹土。当时佛陀说你们不要争论了,然后用脚趾压脚下的土地,一加持的时候显现出无比庄严的刹土。佛陀说我的刹土恒时是这样的,并不是我现在变个戏法,加持一下就变成了这样的了,不是这样的,恒时都是这样清净的,只是众生业力深重见不到而已。佛陀自己修成的刹土是非常清净的,像这种修成刹土的功德我们也要获得。

还有佛陀的殊胜妙相,三十二相,这是在人间凡夫人面前如此示现的,这样的殊胜妙相等功德,我们全部要获得。

在供养的时候如是发愿,这样发愿后这一次供佛的果,就能够如是成熟,能够按照我们所发的愿成熟。

诸如,供养鲜花等,当以“妙好间饰,众相花敷,行境相顺,见无违逆”来印持发愿。

还有就是在供养鲜花等的时候,也要发愿。此处是《随念三宝经》中“圣随念佛经”当中的一段:“妙好间饰,众相花敷,行境相顺,见无违逆。”

“妙好间饰”,“妙好”是讲八十随形好,“间饰”是讲在佛陀的三十二相之间做为严饰,就叫做“妙好间饰”。

“众相花敷”,“相”就是讲妙相,“众相”就是讲三十二种妙相,三十二妙相犹如鲜花一样非常非常庄严,这是讲三十二相八十随形好。

“行境相顺,见无违逆”,“行境”是讲佛的行境,佛陀示现在众生面前的时候,是跟随众生的意乐、根基而示现的。行境主要是指佛,从佛的侧面来讲就叫行境。“相顺”的“相”字是讲众生的相续。佛陀怎样示现呢?和众生的相续都是和顺的。因为众生的善根福德,能够见到佛陀,佛陀就相顺于他们的根性而如此显现,所以佛陀所示现的一切行境,与所化众生的相续都能够和顺。

“见无违逆”,任何众生见到佛陀的相好的时候,见到佛陀的时候都没有丝毫的违逆之心,每一个众生见到佛陀的时候都是非常欢喜的。

通过念诵这种经文进行印持和发愿,最后我们也可以获得三十二相八十随形好,也能够获得“行境相顺,见无违逆”的功德。这是教我们怎么样发愿。

以此等为例都要了知。

以此为例都可以了知的。当然我们可以看到这两个例子,在发愿时都是随顺当时的事情,比如供佛的时候,就要随顺供佛这个事情,发愿我们要成佛,发愿我们要成就像佛一样的功德。供花的时候要“妙好间饰,众相花敷”,通过供花我们也能够获得这种“众相花敷”,也可以获得三十二相八十随形好。这方面都可以有针对性地发愿。如果我们没有这样有针对性地发愿,就念诵《普贤行愿品》发愿,或者念诵《弥勒愿文》回向品,还有本论后面文殊菩萨的发愿二十颂、文殊愿、法王如意宝所造的《愿海精髓》,这些都是殊胜的愿文,如理发愿就能够获得无量无边的功德。所以我们在讲法或者法会结束之后都要发广大愿,也有这样的必要性。

尤其是菩萨的一切修行之先,以上述的悲心菩提心最为关键。

尤其是菩萨的所有修行之前,作为前导的是什么呢?大悲心和菩提心。生起大悲心、菩提心是最关键的。在《广论》中也讲过,大悲心、菩提心应该作为菩萨的主要修持。如果我们不懂得这样的道理,只是在念诵仪轨之前念诵一遍词句或者意念一下发菩提心,是远远不够的,因为大悲心、菩提心是非常关键的,所以我们要励力让大悲心、菩提心真正在内心当中生起来,生起来之后在一切修行之间,通过这种大悲心、菩提心的摄受,所有修行真正成为大乘的资粮。但是如果我们还没有修行的时候,还没有真正生起的时候,也可以忆念文句,忆念意义相似的发愿,这也是非常关键的。

《华严经》云:“如剑法之一切因,先以步法为前导。同理,修学遍知果位故通达一切佛法亦先以真实安住为遍知果发心之殊胜意乐为前导。

比喻和意义结合,比如练剑的时候,学习剑法的一切因首先要以步法为前导,步法要非常熟练,步法熟练之后剑法才能够出神入化。同样的道理,要修学遍知果位、通达一切佛法,在这之前也必须真实安住在为了遍知果发心的殊胜意乐上。现在为了得到遍知果,有了这样发心的殊胜意乐为前导,现在这些所有的法则为成佛之因。

如幻师之一切事之先应修成咒语悉地,同理,示现一切幻化之佛陀与菩萨一切对境,初当现前成就发心之愿,即悉皆成就。

第二个比喻意义结合,就好像幻术师,幻术师要真正开始幻变象马之前,要表演这样的事业之前,咒语的悉地必须要成就,首先要成就咒语。咒语念灵验了,开始念的时候才可以显现象马,如果咒语没有念灵验,就会当众出丑,没办法变化出这些象马来。所以要真正做变化之前,必须要成就咒语悉地。同样道理,如果要示现菩萨和佛的一切行境,在此之前“初当现前成就发心之愿,即悉皆成就。”如果发心、菩提心成就了,后面的一切幻化就能成就,菩提心就像咒语一样,成就之后才可以幻化象马一样的佛和菩萨的一切行境,这是成就的因。

如一切配药以水为前导,同理,菩萨行愿一切积资净障之先以为遍知果发心为前导。

这是第三组喻意,好像配药之前水要准备,水就是前导。同样菩萨行愿一切积资净障,菩萨要发愿、行愿的一切积累资粮、清净业障之前,“以为遍知果发心为前导”,必须要以为了得到遍知果位的这种大菩提心为前导,才可以真正的成就积累大资粮,很快的时间当中清净罪障的这样一种殊胜的修法。

如人一切事以命根为先,同理,菩萨真实受持一切佛法,皆以菩提心为前行。”

第四组喻意,犹如一切事情以命根为先,也就是说,众生要做一切事情或者众生的一切事情能够成就必须要有命根,同样“菩萨真实受持一切佛法”之前,都是以菩提心为前行的。这个地方再再赞叹菩提心,应该作为一切佛法的前导。

《慧海请问经》中云:“呼气吸气是人之命根前行,同理,菩萨之大悲即是真实修成大乘。”

人的命根前行就是呼气吸气,同样道理,菩萨的大悲心是真实修成大乘的前行。要真正修成大乘,内心当中的大悲心绝对要想方设法地引发出来。如果内心当中真实无伪的大悲心没有引发出来,很难真正进入大乘。

己三、随好因果未广说之缘由:

随好八十种,由慈等流生,

本论恐繁冗,未于王汝说。

前面讲了三十二相,下面宣说八十随形好。此处有八十随形好的果,就是说八十随形好的果没讲,还有八十随形好的因也没有讲,只是讲到了共因。共因是什么?“由慈等流生”。八十种随形好是通过修慈心的等流而产生的,这个就是共因。那么不共因呢?比如说这种相好、这种随好,它的因是什么?那种相好、随好是什么?八十种的每一种都像三十二相一样有一个因。但是共因是什么呢?共因就是慈心。所以随好八十种是“由慈等流生”。

“本论恐繁冗,未于王汝说。”《中观宝鬘论》中怕文字太多、太繁冗了,所以就没有宣讲,应该参阅其它论典,或者说应该首先修持共因。什么是共因呢?就是要修慈心。如果能够修慈心的话,实际上这就是八十随形好的共因,这个共因如果能够修成,后面也能够逐渐成就这些随好的功德。

妙相和随好之间的差别是怎么样的呢?在佛陀的身相上面,具备三十二相、具有八十种随形好,在其余内容介绍的时候,三十二妙相是属于总相,八十随形好是属于细相。在每个妙相当中可以分成很多很多微细的部分,很多微细的部分可以成就,比如佛陀的手,可以成就佛陀手的功德的随好,比如指甲的颜色是赤铜色的,这也是一种随好,这是手当中的一个细相。三十二相是总的,佛陀身上有三十二种特征,三十二种很明显的相。八十随形好就是再详细地说三十二相当中比较微细的,所以前面说“妙好间饰”,就是说妙好、八十随形好是间杂在三十二相当中作为装饰的。所以要分析的时候就是总的方面三十二相就可以了,细微地再看时,还有八十种随形好。这是三十二相和八十随形好的差异。

能代表其他功德的八十种随好,即是由愿众生得乐之慈心的同类因所生。

代表其他功德,即细项的这八十种随好,是通过愿众生得乐、恒时在修四无量心的时候那种慈心得来的,慈心就是愿众生得乐的这种作意,愿众生得乐的这种状态。实际上这个看起来很简单,如果真的要付诸实施,真正要修持的时候,如果能够恒时生起愿众生得乐的这种慈心,我们相续当中绝对不可能产生伤害众生的心态。比如两个人面对面的时候,我内心当中愿对方得快乐,愿对方得到安乐,那么如果我的内心保持在这种状态当中,我是绝对不可能有竞争心、嫉妒心、贪心、嗔心,这些都不会有的。把这种众生扩大或者扩大到其他种类的众生的时候,比如怨敌或者其余的旁生或者地狱众生等等,如果内心当中愿每一个众生能够得到安乐,那么我内心当中绝对不可能生起怨恨和烦恼,这是肯定不可能有的。

所以真正能够把慈心修动了,能够感受到慈心,慈心的威力是非常大的。弥勒菩萨的名字叫“慈氏”,他的因就是唯一修慈心,所以名字一直不变,一直叫慈氏,叫弥勒,成佛的时候名字也叫弥勒佛,他就是唯一修持慈心。弥勒菩萨坐的时候他的白光可以照射很远的地方,而且相貌特别端正。所以修慈心对于自己调心、度化众生来讲,都有很大的必要性。而且慈心强的人有时候不说话,不做什么其他的事情,单单是让别人看一下,慈心的威力就现出来了,对方马上就被你的心所夺了,不用修怀柔了,你的慈心就是你的怀柔。真正慈心修圆满、到量的时候,其他众生自然而然就对你产生一种恭敬、慈爱,这就是修慈心真实不虚的果。

如果我们要修慈心、修悲心,就要在内心当中去作意,不需要在外在去示现什么样一种相,不需要一定要表现一个什么样子。你就是打坐,把这些慈心的功德、慈心的修法掌握之后,天天作意修慈心、修悲心,如果这样修持的时候就成为大菩提的前行,有很多很多功德,息灭灾祸等无量无边的功德。下面还要讲慈心八德,慈心八德实际上只是以八种功德作代表进行宣讲,实际上慈心的利益是无量无边的,学到后面的时候我们会对慈心生起很强烈的信心。

关于各自决定的因,唯恐篇幅冗长而没有对国王你详细阐述。有关共同之因的详细内容当从他论中了知。请精进参阅。

一切相好的因——供施、承侍、说真实语等大多数都是由慈悲心所推动。

“各自决定的因”,八十随形好各自决定的因,就怕篇幅太长没有再做详细宣说。

“一切相好”,即随行好,一切相好的因就是通过前面所讲的供施、承侍、真实语等等一切,反正这些都是通过慈悲心推动,以慈悲心带动修持成为真正相好的因,如果没有通过慈悲心带动的话,这些因不一定成为真正相好的因。所以慈悲心是特殊的或者最关键的因,其余的供施、承侍、说真实语能不能真实成为相好的因,还要看你的作意:如果你的作意是世间八法的作意,用世间八法的作意推动去供施、承侍就很难讲;如果你的作意是出离心,那么供施、承侍就变成了得到阿罗汉的因;如果你的供施、承侍等是慈悲心推动,那么最后就成相好的因,成为成佛的因。

无论上供下施多么广大,也不可能与慈心相提并论。

表面上的上供下施要比较的时候,有时候上供下施和慈心做比较的时候,就是讲单独的上供下施。我们就不能想:这种上供下施如果是慈心所摄受会怎么样。这个不是这样的意思。如果出现这样一种并列相比较的时候,这种上供下施往往就是指没有慈心摄持的一种单纯的上供下施,那么这种上供下施不管形象外表上再多么广大,实际上根本不可能和慈心的功德相提并论。

《月灯经》中云:“虽供无量尽其多,铺遍诸刹俱胝数,一切佛前作供养,不及慈心之一分。”

虽然供养无量无边非常多的供品,而且把供品“铺遍诸刹俱胝数”,在俱胝数这么多的刹土当中铺遍了,然后在一切佛面前作供养,这个功德应该是非常大的。但是这么大的功德“不及慈心之一分”,根本不及修慈心的一分功德。所以想在最短的时间当中得到最大的功德,这就是方便善巧。内心当中仅仅生起这种慈爱众生的心,不要说真正生起来了,现在为了升起到量的慈心,在上座的时候观想一次,功德也是非常大的。再再观想时,它的功德就再再在增长,而我们的心也再再在变,从狭隘变得广阔,从自私已经变成真正慈爱众生的慈心,慢慢慢慢我们的心就会从凡夫心转变成菩萨心。修行就是这样转化的过程,否则没有一个什么真实的修行。

由此足可证明,成就相好的主因也是慈悲菩提心。

通过前面的教证可以证明,相好的主因就是慈悲菩提心。

己四、转轮王与佛陀相好之差别分三:一、果之差别;二、因之差别;三、宣说比喻。

庚一、果之差别:

一切转轮王,虽有此等相,

净严及明显,不及佛一分。

先讲第一个“果之差别”,在《俱舍论》的颂词和注释当中都讲过和这里差不多的内容。

一切的转轮王虽然也有这种三十二相八十随形好,但是从“净严及明显”方面来讲的时候,“不及佛一分”,连佛的一分都比不了,否则因果就会错乱。佛陀修了三无数劫得到的相好,转轮王一次作意佛陀就可以获得,这是根本不可能真正相比的。所以真正比较的时候,在庄严、清净、明显方面,佛陀三十二相八十随形好远远超胜转轮王。超胜的界限或真正超胜在哪里呢?“不及佛一分”,反正再多也不及佛一分,连佛一点点也比不上的。

如果有人问:既然说转轮王也具有相好,那么他们与佛陀有何差别呢?

积累大福德的一切转轮王虽然也具有这些相好,但与诸佛的相好差距悬殊,由于无有违品之垢染,清净悦意而庄严无比,无有能障,一切的一切部分均十全十美,因而明显、威严,是诸佛的相好,而相比之下,转轮王的相好不及其一分。

转轮王只有积累大福德,才能够真正统治四洲成为金轮王。转轮王虽然也具有这种相好,但是和佛的相好比较起来差别太远了。

佛陀的相好是没有违品的垢染,一切所障、一切所对治全部没有了,违品的垢染全部消尽了,所以佛陀的相好清净悦意、庄严无比。能障就是障碍的意思。没有障碍的缘故,佛陀所有部分,一切一切的所有部分,都是十全十美的,没有丝毫缺陷。如果把转轮王的相和佛陀比较起来:这个地方有缺陷,手还不够长,或者那个地方有什么缺陷,一下就比较出来了。但是佛陀的这种相好十全十美,没有一点点缺陷。“因而明显、威严,是诸佛的相好,”这是诸佛的相好。

“而相比之下,转轮王的相好不及其一分。 ”为了遣除佛陀与转轮王之间相好差别的怀疑,宣讲了这个颂词。

庚二、因之差别:

前面是果,现在是因,所修持的因也是不相同的。此处没讲佛陀所修的因,但实际上前面讲佛陀修这个因是大悲心、菩提心、无二慧作前导摄持的,时间是三个无数劫。这些因前面已经讲过了,此处没讲。此处在讲转轮王的因,实际上根本没有这么复杂、这么严格,大悲心、菩提心、无二慧这些都不要提了,三个无数劫也没有。所以通过这种因所修出来的相好和佛陀是绝对没法比的。

轮王尽所有,妙相及随好,

由于能仁王,一分净心生。

百俱胝劫中,专一积累善,

亦非能形成,佛一毛孔相。

转轮王尽所有的妙相和随好的因是什么呢?“由于能仁王,一分净心生。”能仁王就是指佛陀。他的这种相好也是对于佛陀产生一分信心,产生一分信心就产生了这样的妙相、随好。从这方面比较的时候就很明显,他的因是对佛产生信心而产生的,产生一分信心就可以产生。应该来讲与佛相比应该是很微劣的因,他的果也不可能是非常圆满的。

“百俱胝劫中,专一积累善,”如果按照转轮王这种积累善法的方式,再加上一百个俱祗劫,很长很长的时间当中专一积累能够获得转轮王的这种善根,“亦非能形成,佛一毛孔相”,也不能够形成佛的一个毛孔相。这个方面会不会说:他积累百俱祗劫这么长时间的善根,还不及佛一个毛孔。这是什么原因呢?三个主要的因——菩提心、大悲心、无二慧根本没有。因为没有这些因的缘故,单单是依靠增上生的状态当中积累资粮,这个发心、心量确确实实是太小了。也就是说,积累这种善根的质量不是很好,所以说以什么样的心态去积累善根,就得到什么样的果。

现在我们学习这个颂词,也是让我们要把心胸打开,不要净想着自己。如果净想着自己,我们的作意就是自己,如果我们作意单单是自己的话,所做的资粮最后只能够成就少分,通过这个速度修下去,在经过三十个无数劫都修不成佛。

知道了这个问题之后,把自己的心胸打开,缘一切众生,缘一切众生好像是自己吃亏了,实际上自己的所缘境无量无边广大的时候,要具备菩提心、大悲心、无二慧,具备了这些之后一念作意的功德,就远远超出以前我们无数劫的善根功德。我们在修善法的时候,方法必须要掌握,方法掌握之后,在短时间当中就可以成佛,否则就像转轮王一样,一百个俱祗劫当中专一积累善,最后得到的果还不及佛的一个毛孔相,就这么可怜的一种善根。

佛陀与转轮王相好之因也有着显著的差别,转轮王的妙相随好尽其所有,也是由对能仁王如海功德自性具有清净心的一分因所产生。

转轮王所有的妙相功德也是对于具有无量功德的佛产生了一分清净心,就产生这种妙相。因为佛是无尽的福田,最殊胜的福田就是佛陀。如果能够对佛产生一分信心,就可以获得转轮王果位。现在我们在座的如果听这个颂词对佛陀生起了一分信心,按照颂词授记的时候就可以获得转轮王了。但是只不过我们求这个转轮王没什么大必要。通过菩提心摄受能成佛果,这个方面才是要求的。还有前面我们讲过,对佛顶礼也能够成就转轮王果位,也都是对佛产生信心而产生的。

转轮王的相好圆满之因,历经百俱胝劫始终如一积累的善根,也无法圆满形成佛身一毛孔的功德。

就像前面讲的一样,按照这种积累资粮的方法,方法不变的话,以这个速度累加到百俱祗劫的时候也不能够成就佛的一毛孔功德。如果把这种积累资粮的方法转换一下,真正通过殊胜的大菩提心摄受的话,百俱祗劫就会积累很多很多的功德,百俱祗劫真的这样修,可能都成佛了,何况是佛一毛孔的功德呢?!所以同样的时间当中、同样的因,不相同的作意、不相同的发心,感得的果报是非常非常悬殊的,此处以佛陀和转轮王作比较就可以知道。

例如,有一个小孩儿因为以对本师佛陀的信心而供养一捧土也转成阿育王,有许多诸如此类的公案。

对佛生一念信心作供养,会得到的果报就像阿育王一样,阿育王在佛世的时候,和另外一个小孩在做游戏时,看到佛和阿难尊者托钵化缘走过来了,当年的阿育王还是小孩子,对佛产生了信心,然后把他的玩具——这些土的如意宝、五谷杂粮等等,供养给佛陀。佛陀很慈悲,知道他有供养的心,弯腰下来接受了,接受完之后告诉阿难尊者,把这个土拿回去涂抹在我的房子里面,涂抹在我的住房上面。之后佛陀授记,这个小孩以后会做国王,而且他当国王后会大兴佛法,并为我建造八万四千塔。另外一个小孩帮助他供养佛,他会变成阿育王的大臣。当时以对佛陀这种微量的信心供养了一捧土,最后就变成了阿育王,感得这种福报。有些地方讲阿育王是属于铁轮王,属于第四等转轮王。

除了这个之外,在《毗奈耶经》等佛经中还讲了其它很多公案。再比如说胜光王,胜光王是印度的一个大国王,他能够得到这么大的福报,也是对一个圆觉供养了一个无盐的热饭团而形成的。还有以前有个顶生王,也叫做自主轮王,自主轮王的福报非常大,在很长时间当中统治整个四大部洲之后,又统治四大天王天,最后在三十三天和三十六代帝释天王平起平坐,享受半帝释之位。这个果报的因是什么呢?以前他用一捧豌豆撒向佛陀,有几颗豌豆掉到了佛陀的钵盂里面,有几个豌豆接触到佛的心口,通过这种微小的善根,最后就变成了自主转轮王。在佛教的经论中有很多这样的公案,翻开这些公案之后都可以产生诚信的,所以这些转轮王的因很微少,佛陀的妙相因极其广博。

庚三、宣说比喻:

犹如日光芒,微似荧火光,

诸佛之妙相,微似转轮王。

通过比喻一一对照进行宣说的时候,如果进行比较:犹如日光芒和萤火虫的光芒。真正二者比较的时候,“微似”的意思就是太阳光和萤火虫的光只有少分相同。“诸佛之妙相,微似转轮王”,同样道理,诸佛的妙相和转轮王的妙相也只有稍微的相同。“微似转轮王”,只有一点点相同,不可能完全相同。

犹如太阳照耀世界的光芒,与萤火虫的光相互之间只有微少部分相同。而诸佛的一切妙相与转轮王也只是部分相似而已。了知这样的原因后理当对诸佛不可思议功德生起坚定不退的信心。

了知这些原因后,应该对佛陀不可思议的功德生起坚定不退转的信心,帮助我们对佛产生信心。为了得到佛的功德,也是要诚信他的因,因为本品是讲因果——杂说因果。轮番说因果,对于增上生的因果和决定胜的因果交替宣讲,我们也知道了:佛的功德是通过不可思议的资粮而来的,而积累资粮的方便是以大悲菩提心、无二智慧为前导,这样才可以真正生起来。所以对于因和果都必须要产生一种诚信,这也是我们学习本品、本论,对整个因果、二资粮的重要性和系统性学习完后,产生定解的一种方法。为什么要学习这样的论典呢?原因与目的即是如此。

教王中观宝鬘论中,轮番说增上生决定胜因果第二品释终。

轮番宣讲增上生、决定胜的因果第二品讲完了。

今天就讲到这个地方。

所南德义檀嘉热巴涅

托内尼波札南潘协将

杰嘎纳齐瓦隆彻巴耶

哲波措利卓瓦卓瓦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