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师辅导 |《中观宝鬘论》28

说明:以下法师辅导笔录,为道友个人行为。如有错漏之处,向上师三宝忏悔,请道友们批评指正。

《中观宝鬘论》第四十一课

诸法等性本基法界中,自现圆满三身游舞力,

离障本来怙主龙钦巴,祈请无垢光尊常护我!

为度化一切众生,请大家发无上的菩提心!

发菩提心之后,现在继续宣讲《中观宝鬘论广释》。现在讲第三品积菩提资——积累福德资粮和智慧资粮。这两种资粮是获得大菩提最主要的助缘、最主要的资粮,本品主要宣讲这个问题。

丁二、是何果之资粮:

这两种资粮是什么果的资粮呢?除了佛陀的色身和法身之外,不会成为其它果的资粮,唯一成为大乘佛果的资粮,因为在这二资粮当中,福德和智慧包括方便和空性这两种,就像昨天所讲的一样,如果有了菩提心和空性慧的摄受,二资粮只会成就在大乘方面,而且最极致、最究竟的果报绝对是在佛位。我们应该对此产生定解。

诸佛之色身,由福资所成,

法身若摄略,由慧资所生。

是故此二资,获得正觉因,

如此总言之,恒依此福智。

此处讲诸佛的色身由福德资粮所成。

佛陀的色身有两种:报身和化身。报身是色身,化身还是色身。在摄略的时候一般讲佛陀有二身,也即佛陀的法身和色身两种。

如果再进一步分析,色身分两种:报身和化身。报身主要针对登地菩萨这类圣者,声闻缘觉这种圣者不可能见到佛陀的报身,所以,佛陀的报身唯一在大乘一地以上的菩萨面前示现。在一般的凡夫众生,还有声闻缘觉这些圣者面前共同所示现的叫做化身。报身和化身称之为诸佛的色身,是通过福资所成的,主要是福德资粮圆满之后所生成。

“法身若摄略”,法身的因、法身的资粮很多很多,如果摄略的话,就是慧资。慧资就是智慧资粮,从主要的侧面讲,佛陀的法身绝对是智慧资粮所摄的。

法身包括很多功德,像十力、四无畏、十八不共法,这些方面的功德全部包括在法身当中,都是法身的功德。有的时候我们认为法身是一个空荡荡的、什么都不存在的一种物体,实际上法身是一种智慧,佛陀的很多功德、智慧都包括在法身智当中。

报身智当中也有法身智,二者是没办法分离的,但是,色身的功德主要是从相好这一方面进行体现,法身的智慧和功德主要是从十力、四种智慧、四无所畏等等方面体现。

佛陀的法报化三身是一本体异反体的关系,我们不能认为法身是一个,报身是一个,化身又是另外一个,不是这样的。法身是佛陀的自受用,报身是菩萨面前所受用,化身是一般凡夫面前所受用,即一个本体观待三个不同的有境而分成了三身。也有一种说法,报身分两种,一个是自受用报身,一个是他受用报身。但是,《庄严经论》的观点也认为,佛陀的身是唯一的,只有一个,但是观待佛陀本人、观待菩萨、观待凡夫分了三身。这也是《庄严经论》中一种窍诀性的讲法。

资粮成为主因主要是显教的教法。显教中讲得很清楚,佛陀的色身是福资所成,福德资粮最后生成佛陀的色身,法身由智慧资粮所生成,因此,佛陀二身的主因是福德和智慧资粮。

如果在比较高的教法当中,比如在密法当中,福德资粮和智慧资粮不是主因,而是助缘。为什么是助缘呢?因为密法的观点都是在三转了义法轮如来藏的教义当中宣讲的。按照了义经典中如来藏的观点,佛陀一切的身智功德本自具足,福德资粮和智慧资粮只是遣除本具法身智慧上面的垢染而已,只是遣除客尘之后本来的自然本智显露而已。从这个方面讲,主因是每一个众生相续当中本具的法身功德,就是本具的法身,本具的涅槃。助缘是通过修持福德和修持智慧两种方法,积累两种资粮,遣除本具法身的垢障之后让它显露出来。这是显密之间稍微有一点不同的观点。

“是故此二资,获得正觉因”,福德和智慧这两种资粮是获得正等正觉的因。前面讲过这个因在显教当中是主因,密法当中就成为助缘了。

“如此总言之,恒依此福智”。总而言之,要恒常依靠这样的福德和智慧。不管是主因还是助缘,显教的修行者和密教的修行者都必须要积累福德和智慧二种资粮。作为主因来讲,福德智慧两种因如果俱全,只要是因果的法,因一俱全它的果不得不生,因此,作为显教修行者必须要励力地积累资粮。作为密法修行者来讲,虽然是助缘,但如果没有励力圆满这两种助缘,法身功德不可能无因无缘的显露。我们每个众生在轮回当中漂流了这么长时间,法身功德或者说自然本智是每个人都具备的,如果不需要这些助缘就能够自然显露的话,早就显露了。所以,从这方面观察,即便是本具的功德显露,也必须要利用它的助缘遣除它的障垢,因此也必须要励力积累福德智慧资粮,只不过积累的方式方法上面,密法中有很多善巧方便,显教观待密法来讲,就要少得多,有这样一种差别。

对于某果安立某因,上述诸佛的色身是以无缘智慧作为俱有缘,由近取因有缘福德资粮所形成,因为是历经多劫积累资粮的果报。

某果安立某因,这是总的原则。某个果,它的因绝对和它相顺,这就像稻芽的果决定观待稻芽的因,二者之间不可以错乱,这是一切因果的总原则。外面的色法、无情法是这样,有情流转轮回也是这样,修持如何的圣道获得如何的圣果同样是这样。要获得大乘的佛果,它的因必定要确定下来。

“上述诸佛的色身是以无缘智慧作为俱有缘”,此处是以主因来讲的。主因是说诸佛的色身也有近取因和俱有缘,近取因此处就是主要的因,俱有缘此处就是次要的缘,是和近取因这种主要的因一起俱有的。俱有就是同时存在不可以分离的。比如种子是近取因,种子要发芽,水土阳光等这些方面叫做俱有缘,它必定要和种子同时具备作为一种助缘,才可以最后发出苗芽。

在获得佛陀色身方面,近取的因就是有缘的福德资粮,它的助缘——俱有缘就是无缘的智慧资粮。无缘是空性无所缘的本体,有缘是有所缘,或有所执取。但是,有的地方有缘叫做有所显现,或从显现方面讲是有缘的福德资粮,从无现方面讲是无缘的智慧资粮,也就是空性和显现两个方面作为近取和俱有缘。

“因为是历经多劫积累资粮的果报”。佛的色身是经过了很多劫励力积累之后显现的果报。从显教的侧面来讲,这也是因缘法。如果是因缘法,佛陀的这些色身应该是刹那生灭的有为法。如果从密乘或者如来藏的观点来讲,它是无为法的自性,这是另外一套体系。

法身之因虽然不可估量,但归纳而言,即是由多劫修行无缘甚深智慧资粮所生。

前面讲到了色身之因。“法身之因”也有很多很多种因素、很多很多种修法,是不可估量的。如果归纳而言,“即是由多劫修行无缘甚深智慧资粮”,在很多劫当中必须要修持无所缘、一切不执著、灭除一切戏论的甚深智慧资粮,由这个作为主因最后产生的。

为什么呢?因为十力、四无畏等一切智慧本体的法,成办一切利益,如身体般而称为身,

这一句话主要是在解释法身两个字的意思。

法身当中的法怎么样理解呢?法是讲佛陀相续当中所具备的功德法,此处就是讲十力、四无畏、十八不共法,这些称之为智慧本体的法。十力等是智慧本体的功德,智慧本体的法都称之为法身当中的法。十力和四无畏等在其它经论当中都讲过,《入中论》中对十力、四无畏也有广讲,今天时间关系就不再解释十力和四无畏的本体。

这样的法能够成办一切利益,如身体一般是成办一切利益的所依,所以十力和四无所畏就是成办一切利益的所依,犹如身体一样而称之为身。为什么叫法身的身呢?从这方面讲就是有所依,它能够如身体一样成办一切利益称之为身。

还有一种解释,身的意思就是集聚的意思,从这个方面我们就很清楚,如身体般并不是说十力、四无畏真正像我们现在的肉体一样,它是犹如身体一样,从一个侧面作比喻,我们千万不要理解法身就是我们现在有头有手的这样一种身体,而是犹如身体一样可以称之为身。有些地方讲法身就是很多很多的功德法集聚在一起,集聚的意义就叫做身,就是说聚集在一起的这个集聚叫做身的意义。所以法身就是讲很多佛法、很多佛陀的功德法聚集在一块,已经完全圆满了,从这个方面称之为法身。法身(身智)也可以从这种意义来理解。

其近取因是智慧资粮,其他资粮的一切事也是俱有缘。

获得法身的近取因,即主要的因就是智慧资粮,“其他的福德资粮的一切事”布施等也称之为俱有缘。二者如前面所讲的一样,二资粮是互不分别的方式,必须要互相观待,必须要同时积累,二资粮同时圆满的时候才可以生成佛陀的二身,任何一种没有圆满都没办法生成。

因此,浩如烟海般的这二大资粮,是获得无上佛果之因,欲求迅速获得佛果依靠这样的因而成就。

所以浩如烟海一样的福德和智慧两大资粮,就是能够获得无上佛果的正因,如果我们每个人想要追求佛果,想要迅速获得佛果,不依靠这样的因绝对无法成就。没有第二条路,只有这唯一一条路,就是积累两种资粮,只不过积累资粮的方式有所不同,小乘的方式缓慢,大乘乃至密法有一生当中迅速积累资粮的方式,并不是说根本不需要积累资粮就可以成就。总之,必须要积累两种资粮之后才可以成就。

平时我们修福德等、修忏悔也是一种资粮。通过修持忏悔,如果我们真正有很深的正见,就知道我们内心当中本具法身功德,只不过因为罪障障垢而不显现。如果我们了知这一点,唯一通过修持忏悔把所有罪障连同习气全部消净,功德不显露是绝对不可能的事情,只不过我们在修忏悔的时候见解要足够高。如果单单通过一般的庸俗的方式来修持,或者只是通过一般意义上的四种对治力,只能够消除恶业的感果功能,让恶业不再感果,这是比较粗的忏悔。真正比较细的忏悔,所修持的本体都有空性的因,都有大清净的因在里面,如果这样修持忏罪的话,能够把罪障种子连带习气全都清净,这样修下去,单单修一个忏悔法,最后都可以完全显露佛果的功德,理论上绝对是这样的,这也叫做积累资粮。

平时我们有一个误区,以为供灯或者供水等才是积累资粮,忏悔不是。其实忏悔也叫积累资粮,实际上一切佛法的修持都是积累资粮的方式。修持的时候必须有很深的正见,在正见的摄持下,怎么样修都能够得心应手、圆满资粮。

所以,我们想要获得佛果,必须要依靠这样的因来成就。

总而言之,希望恒常依止这些福德、智慧资粮。

总之,希望后代的大乘行者,也就是我们,必须要恒常依止——不是一两天,必须要恒常依止上面所述和下面所讲的殊胜福德和智慧资粮。

第一颂是表示是何果之因,

此处有两个颂词,第一个颂词表示资粮是何果的因。前面讲过一个是法身的因,一个是色身的因,所以福德和智慧这两种资粮就是获得佛陀法身和色身的两种因。

第二颂教诫依止二资粮,

第二个颂词是教诫应该依止二资粮,内心当中必须要对这个问题产生定解。

应当按照《六十正理论》中所说的回向偈而了知

《六十正理论》中在回向的时候说:“此善愿众生,集修福智粮,获得从福智,所出二殊胜。”龙树菩萨说,愿我造《六十正理论》的善根回向众生,愿众生能够积累福德和智慧两种资粮,获得从这两种资粮所生的二殊胜。二殊胜就是法身和色身。这句偈颂有很多译本,这是其中一个译本。用这个译本回向就行,其他翻译方式意义都是一样的,就是愿众生能够积累资粮,获得通过两种资粮所产生的二殊胜,也就是获得殊胜的法身和色身。

通过《六十正理论》中所说的回向偈可以了知。

如《无恼龙请问经》中云:“依何缘生彼未生,彼生自性并非有,依缘之法彼空性,谁知空性即智者。”

这个颂词是在讲空性的意义,或者说再进一步地讲智慧和福德两种资粮双运的含义。

这个意义是什么?“依何缘生”,任何一个法都依靠因缘而产生,依靠什么样的缘就会产生什么样的果,因和果必定是相顺的、等流的关系,这叫依何缘生。依何缘生这一句主要是从世俗的显现来讲的。

“彼未生”是讲它的本体空性。这个“彼”字就是前面所讲的以什么缘所产生的这个法。这个法的本体未生。虽然在名言谛当中依缘而生,但是他的本体在空性当中实际上根本没有一个实有生,就是说无自性生、缘起生和未生完全就是一个意义,所以名言谛当中依缘而产生,胜义谛当中彼根本未生。

“彼生自性并非有”,这个法实有的生的自性是完全没有的。

“依缘之法彼空性”,只要是依靠缘而产生的法,这个法绝对是空性的法,绝对是无自性的法。

“谁知空性即智者”。任何一个人了知正确的空性,了知缘起性空的话,他就是一个智者。

阿阇黎龙树菩萨在《正理集》中所阐述的诸法唯是缘起如幻所有的内容,

《正理集》就是龙树六论。龙树菩萨在龙树六论中所阐述的诸法唯是缘起如幻的所有内容,

归纳而言,如此来推理:所知(有法),自性空性(立宗)是缘起故(因),如影像般(比喻)。

“所知(有法)”,就是一切有实法和无实法,以及有为法无为法,全称之为所知。这些所知“自性空性(立宗)”,它的本体无自性,是空性。为什么?根据(因)是缘起的缘故。一切有实法都是通过外在的因或者是显现上的因而产生的,无实法是观待有实法的因而假立的。因此,有实法是缘起,无实法同样是缘起;有为法是缘起,无为法同样是缘起。虽然无为法本身是无生住灭、无法缘起的,但是观待有为法安立,它的本体也可称为一种缘起。观待缘起安立的方式,犹如影像一样虽然显现,但是没有自性。

无自性也就是,无而显现无欺缘起,如同影像。

所谓无自性是什么意思呢?就是无而显现、无欺缘起,这是两个意义。第一个,显现是无而显现。《虚幻休息》中讲了很多无而显现的道理。在没有当中,在不存在的实有当中,因缘具备就显现,就是没有实有的显现,就叫作无而显现。也就是无自性的显现的意思。这是第一个,就是从无而显现。

无欺缘起,在显现的侧面讲,它就是一种因果规律,有无欺的作用,而无欺作用本身也是空性,如同影像一样。影像是无而显现的,但是也有它的作用。比如照镜子的时候,影像虽然是空性假立的,但是可以遣除脸上的污垢,这就是它的作用。

务必要通达远离承认“绝对有、绝对无”二谛无别的真如。

我们要通达二谛无别的真如。二谛无别的真如是什么样的自性呢?就是远离承认“绝对有、绝对无”。

远离承认“绝对有、绝对无”就能够通达二谛无别的真如。为什么这样讲?前面我们讲过,众生执着有和无两边,认为不是有就是无,而且这个有是绝对有,这个无是绝对无。实际上,一切万法的本性是不是绝对有?如果是绝对有,则不可能缘起;是不是绝对无?如果是绝对无,也不可以缘起。所以说一切万法的本性绝对不是此处所讲的绝对有绝对无。

为什么此处要说远离承认?和其他的中观观点一样,此处主要使用遮遣的观察方式。我们所执着的有和无,是一种观待的法,也就是戏论的法。把两种主要的戏论破掉之后,通过破掉戏论而显示空的状态,这就是中观系统当中所使用的主要方式,破掉我们的执著之后显出的没有有没有无的这个状态就叫空性,也叫中观道、中道义、缘起等等,是从这方面进行观察的。

此处讲要通达远离承认“绝对有、绝对无”之后显现二谛无别的真如。

之后缘成办二利之果而互不分离,反反复复修行缘显现许的布施等福德资粮以及无有耽著三轮等分别念、证悟离戏之智慧资粮,犹如良种的苗芽一样。

最究竟的成办二利之果就是佛果。在通达缘起性空的正见之后,我们就要缘佛果而进行修持。互不分离是讲福德智慧这两种资粮互相不能脱离,互相资助而进行修持。“反反复复修行缘显现许的布施”,这个“许”字是而已的意思——缘显现而已。我们习惯上认为显现是实有的,比如说显现了什么什么,这是我们加进去的戏论。一切法的本体只不过这样显现而已,所以,就显现而已这句话,实际上是对显现的法的实相本身状态的一种表述,不是一个实实在在的有,也不是个实实在在的无,什么都不是,就是遣除了有无之后单单显现而已,是一种离开有无的状态。

“修行缘显现许的布施等福德资粮”,这里的资粮包括其余的五度或者是四度。“以及无有耽著三轮”,三轮就是能作、所作和作业,这三种叫三轮。在修任何法善法的时候,都有三轮在里面。能修者,要不就是指我们的身体,要不就是指我们的心识,反正就是指修行人本人;所修就是讲布施等所修的法;作业就是讲在正在做的这个事情。任何一个法都有三轮,认为我存在、所作的事情存在、作业存在,就称之为耽着三轮或耽著三轮分别,不耽著三轮叫三轮体空。

在做布施的时候我们必须要知道,能施、所施和施物这三者都是无自性的,都是空性的。就是说我们在做布施的时候要安住正见,通过观察五蕴的色法乃至于无分微尘和无分刹那都不存在,从而知道人我是不存在的,现在虽然我正在做这个布施,对方也收了布施,布施的东西也有,但按照空性的教理观察时,这些都是无自性的。安住在这样一种状态当中去做布施,可以清净三轮的分别念,能够证悟离戏的智慧资粮。

“犹如良种的苗芽一样”,良种的苗芽是什么意思?就是种子很好,它要生出苗芽也必须有很好的因缘,也就是近取因和俱有缘。近取因是这个很好的种子,加上俱有缘,良种所长出的苗芽才会是很优秀的。所以,我们自相续当中要产生证悟的苗芽的话,在做因的时候必须要福德和智慧两种资粮双运而修持,最后我们自己的相续当中产生的证悟和最后所得到的果才是非常清净、非常优秀的。

以成就所成的无欺缘起能获得二身双运任运自成之果。

“以成就所成的无欺缘起”,就是通过成就所成就的无欺缘起。通过修持如是的善法得到如是的果报,这也是一种无欺缘起性。只要修持了解脱的因就可以获得解脱的果,这完全是一种无欺缘起,这样的无欺缘起就是所成就的,就是要成就所成就的无欺缘起,然后,能够获得二身双运任运自成之果。

有些对此颇为精通之人承许说:“基中观二谛双运、道中观二资双运、果中观二身双运。”

此处也是讲到基道果三个层次都是双运无二无别的这个问题。很多大德对于基道果非常精通,在宣讲时也讲到以基道果无二无别的方式来进行修持。

首先是基中观二谛双运。基中观有时着重安立在见解当中,就是见。二谛双运,即世俗和胜义二谛完全无二无别,世俗谛没有离开胜义谛的空性单独存在,胜义谛也没有离开世俗谛的显现而单独存在。

我们以前讲过所谓的世俗是胜义的世俗,胜义是世俗的胜义;显现是空的显现,空是显现的空。了解这个问题之后就知道所谓的显空、所谓的二谛是没有离开、没有分别的,不管我们证悟不证悟,二谛双运的本性就是这样的,只不过现在学习首先要了知我们所修的基到底是什么。二谛双运就是基中观的本性。

比如桌子柱子,它的本性就是世俗谛和胜义谛无二无别,如是而存在。这个柱子正在显现的时候,它是空的、无自性的,叫胜义谛,而胜义谛存在的时候没有离开柱子的显现而单独安立成它的胜义。我们说一切万法都是空性的,一切万法这几个字就是代表世俗和显现。都是空性的,就是说这一切显现的法的本性无自性。除了显现法之外叫空性,如果单独安立的话,这空性是谁的空性?我们说这个空性是柱子的空性,它没有离开柱子的本性;我们说这个空性是瓶子的空性,是张三的空性李四的空性,无论如何,这个空性都没有离开世俗本身而单有一个空性,这就叫作显即是空、空即是显。这就是基,基是二谛双运的,就是我们要修持或者要证悟的本体本身就是双运的自性,不是有不是无的双运本体。

道中观二资双运。进入道和修道的时候二资粮双运,就是此处所讲的方便资粮和智慧资粮,或者福德资粮和智慧资粮。修的时候为了证悟现前二谛双运的本体,必须要修持二资双运,也就是说,二资粮不脱离互相摄持而进行修持。

当道中观二资双运圆满的时候,就会显现它的果。果中观叫做二身双运,即色身和法身是双运的本体,也就是说对于基中观二谛双运的自性,在果中观的位置完全通达、完全证悟。这就称之为二身双运的果。

如果是中观,就是离戏,而绝不是无遮单空。

一提到中观,我们就应知道所谓中观就是离戏的意思。中观绝对不是无遮单空,因为无遮单空堕到了无边,堕到无边怎么可能是中观呢?不可能是中观,因为它没有离戏的缘故,没离开无的戏论。如果我们抉择的时候在究竟意义上认为所谓中观就是单空,就是一个空的状态,对这个空有执着,就是对空的无这方面没有离开戏论,所以根本不是究竟的中观。无遮单空作为道中观或者作为小中观来讲还是可以的,但作为究竟离戏的中观,是根本无法安立的。

下面讲“就是离戏”。所谓的戏论是什么?

所谓的戏论,就是说耽著有无、三时的心境,

所谓的戏论就是耽著有和无。前面所讲的无遮单空是落在有无当中的无边,它落在无边的缘故,就落在了戏论当中,不可能是真正的中观。而且,戏论是三时的心境,就是过去、现在、未来三种心的心境,或者是自己心很耽著的一个对境。

缘起显现许如是不成立,

“缘起显现许”是缘起显现而已的意思。“如是不成立”,哪个法不成立?就是前面所讲的戏论,有和无、三时的心境在缘起显现当中都不成立,就是这样的一种法。

我们要把问题的核心抓住。喇拉曲智仁波切在这里讲得非常清楚,也非常殊胜。我们学中观最后就是要知道缘起显现而已的这个法不是有也不是无。我们现在认为实有的法,比如我自己的身体、柱子瓶子、一切山河大地、一切有情和涅槃等,都只是缘起的显现而已。这个缘起的显现法,它不是有的法,只是我们内心认为有,而在缘起显现上是不成立的。它也不是无的法,只是我们认为它不存在,无也不是它的自性。缘起显现本来就不成立有无,不是三时的心境。我们认为的有无是众生的分别加进去的,众生的分别念把有无的概念加到缘起显现当中,就成为戏论,成了实执的因。

现在我们应该了知,缘起显现的法不是有也不是无,它是什么?就是离有离无的状态。我们看到柱子的时候,看到法的时候,就知道它本来就是离有离无的,是无有有无有无的空性实相,这样就能够很准确地认知一切缘起显现的法本身的实相。如果认识了它不成立有无的本体,就认识了一切缘起显现的实相、缘起显现的本体。认识了之后安住在本体修持就可以证悟一切万法本来如此的实相。

如果把“缘起显现许”放在心上面去观察的话,就可以了知我们这个心的缘起显现就是这样显现而已,心的心性不是有也不是无,离开有无就是它的本性。

我们刚开始修的时候是通过分别方式来修,到最后证悟了心性完全真实的离有离无,内心产生一种触证和现证,这个叫做超凡入圣,证悟了心性的本性就是这样的一种自性。所以说“缘起显现许如是不成立”这句话是非常圆满的中观见解。

因此说,除显现许外单独的中观或空性不存在。

所以说,除显现许而外的单独中观或单独空性是不存在的。

丁三(教诫积累二资不懈怠)分三:一、略说;二、广说;三、摄义。

戊一、略说:

由正理教说,令得安慰因,

成就菩提福,于此勿懈怠。

“由正理教说”,通过正理和正教宣说。正理就是通过非常殊胜的道理、根据进行观察。正教就是大乘的经和论典。通过正理正教所宣说的能够令得解脱或欢喜安慰的因就是福德和智慧两种资粮;“成就菩提福”,这二资粮是能够成就大菩提的一种因,是成就大菩提的福德或者功德。“于此勿懈怠”,对于积累福德和智慧两种资粮千万不要懈怠。

由无需感受身心的众多痛苦、能轻而易举积累资粮的正理和以三观察清净、能赐予定解的诸多大乘教中所说的发心与积资能使补特伽罗获得欢喜与安慰的这一原因,将对积累资粮生起莫大的喜悦之情。

首先是通过正理证成,积累资粮不需要感受身心的众多痛苦。

我们在积累资粮的时候会产生一些疑惑,要布施自己的手和脚,要经过这么多苦行,还不叫身心的众多痛苦吗?我们说这些不叫“身心的众多痛苦”。因为很多经论讲过,为了成佛而修持福德和智慧两种资粮所感受的苦行,比起地狱饿鬼的痛苦,比起我们无始以来在轮回当中所感受的无量无边众多痛苦来讲,根本不算什么痛苦。确实就是这样,《入行论》对此也有宣说,这些根本不算什么痛苦。

此处也很肯定的说,不需要感受身心的众多痛苦,而且能够轻而易举地积累资粮。对此经典中也讲了很多,一方面是短时间,一方面是方便和智慧的窍诀摄受,所以说自己的资粮能够轻而易举地积累。这样由正理能够证成的就是由正理说。

下面是由正教说。“以三观察清净”,三观察的清净,意思是通过现量、比量、教量三种观察而得以清净的佛谛。对于清净的佛经,通过现量观察不违背,比量观察也不违背,教量就是佛经的前后文根本没有抵触,这就叫做三观察的清净。“能够赐予定解”,这样大乘的经典大乘的教言能够赐予修道的定解。在诸多大乘教言当中所宣讲的发心的方式和积累资粮的方式,修持之后能够使修行者补特伽罗获得大欢喜或大安慰,最终的安慰就是得到佛果。所以,就能够得到安慰的这个原因,将对积累资粮生起莫大的喜悦之情。

通过对正理和正教详尽系统地学习观察之后,我们会对二资粮发心和积累的道理产生决定的心,对于自己愿意趋入积累资粮生起莫大的喜悦。只有在相续当中产生莫大喜悦之情的时候,我们才能趋入勇猛的积累二资粮。如果对二资粮的因还在怀疑,或者对二资粮能够作为成佛的因没有很大的兴趣,要去修积资粮,肯定没有非常踊跃的心。没有很踊跃的心,短时间当中怎么生起本体呢?世间任何一个法,你有兴趣去做就能做得很好;如果你没有兴趣,非常勉强地去做,必定不会持久,质量也非常低,这就是一般的原则。现在我们要对积累二资粮的道理产生莫大的喜悦之情,以此作为基,对于勇猛地积累二资粮,就会真心实意去趋入。如果真正能够真心实意的趋入,我们的心就能够真实地相应大乘的道,一旦相应之后就会成为大乘的修行者。

由于福德资粮决定是成就无上菩提的因等,因此,作者教诫道:对此,切切不可怀有“如果仅积累无边资粮则不能成佛”的怯懦心里而懈怠。

“由于福德资粮决定是成就无上菩提的因等”,福德资粮绝对是成就无上菩提的因,这个“等”是说智慧资粮也是成就无上智慧的因。不是只有一个成就无上菩提的因。作者这样教导,对于二资粮千万不要怀有“如果花了很大的功夫积累资粮之后不能成佛”这样的怯懦心态,这种心态必须要打破。

因为二资粮是三世诸佛的共道。过去,佛陀通过积累二资粮已经成就,说法四十九年,宣讲了积累二资粮的方法,他自己怎么走过来的,怎么成就的,他就把积累资粮的方式通过经典一个一个全盘宣讲出来让我们来实现。现在成佛的,也是因为圆满二资粮,以后成佛的众生绝对也必须要依靠二资粮。所以说我们不能怀疑说,我积累了二资粮,最后空耗了不能成佛,必须要打破这样的怯懦和怀疑。

依靠如上所说微小的因,能生广大资粮的道理以及慈悲菩提心随喜他者的善法、普皆回向等菩萨的善巧方便的不共特色,无有困难而集聚资粮。

我们知道通过大乘的方便能够产生广大资粮。第一个方便是小因能够生大果,积累资粮也是同样的道理,这个方面要生起定解。

第二就是通过慈悲菩提心能够产生广大的福德。生起一念慈心的福德极其广大,生起一念悲心的福德极其广大,生起菩提心本体的福德极其广大。我们如果能够在心里生起慈悲菩提心的话,本身就是无困难集聚资粮的一种善巧方便。

第三就是随喜他人的善法。大乘佛子有一个非常非常殊胜的方式,不需要劳作也能够积累资粮,就是随喜别人善法。随喜就是跟随别人的善法而生起欢喜。比如,在听法的时候,我看到别人这么认真地听法,我内心受到感动,内心跟随这种善行感到很欢喜,这就叫作随喜的状态。如果我能够生起随喜的状态,我就能够得到听法者的善根。这是一种不需要花很多精力就能够迅速圆满资粮的方式。

前面是以闻法为例。那么别人在修行,别人在发心,别人在做公益事业,比如修经堂修佛塔等,我看到的时候想:他现在通过这些行为来造这样的善法,将来肯定会获得最为殊胜的果报,这是非常贤善的事情,内心当中对他的发心和福德没有丝毫的嫉妒心,没有丝毫的不平衡心,内心很清净地随喜他的善法,这叫作真正的随喜。如果内心能够产生这么清净的心态,我就能够获得对方所有的功德。

有时候教我们去随喜佛、随喜菩萨、随喜罗汉、随喜一切众生的功德,但是这个地方有一个差别,以前讲过,在随喜的时候是不是能够跟随自己随喜而获得对方同等的福德呢?

前面讲了如果随喜能够获得对方同等的福德,这是就一般情况来讲。如果再分别的话,能随喜和所随喜二者之间境界有高低。如果能随喜者我的境界比所随喜的佛境界要低的话,我就得不到佛陀的圆满功德。那能得多少呢?能够得到和我的心相应的,和我的善根相应的这么多福德。比如我在看释迦佛传或者佛的经典时,我对佛陀的功德非常随喜,这个时候我内心处在什么状态,相应我这个状态,我能够平等地获得随喜佛的功德,对菩萨等的随喜以此类推。

还有一种情况就是能随喜和所随喜的功德善根平齐。如果我们两个的功德平齐的话,我随喜对方的时候我获得的功德和对方一样。

如果能随喜的功德善根比所随喜的超胜,虽然对方也在做,但是他的境界比我的低,那么我在随喜的时候我获得的功德反而超胜他的功德。

随喜有如是三种层次。不管怎么样我们都要随喜,对于高中低所有众生清净的善根福德,都要产生随喜心,因为只要是福德、只要是善根,就能够得到增上生和决定胜的善果。这就是我们随喜之处,应该生起欢喜之处。如果内心能够真正打破嫉妒生起随喜,我们无勤当中就能获得很多善法,这就是菩萨积累资粮的一种殊胜方式,也是对治嫉妒心理的正对治法。

第四是普皆回向。普皆回向也是菩萨的善巧方便,一个很小的善根,通过菩提心摄持普皆回向之后,它的善根能够无穷增长,增长得无有边际。

前面讲了这么多善巧方便,我们作为大乘行者,如果真正掌握这些修法,并且在平时能够运用自如,在一念之中便能获得非常多福德。我们不要愁没办法获得巨大的福德,愁就愁在我们有没有懂得怎么无勤获得资粮。我们学到这些教言,真正懂得之后,仅仅坐在这个位置上你就可以获得功德,不劳而获。当然不劳而获也是一个夸张的说法,观想也是一种劳作。总而言之,内心当中需要具备善心和见解,之后通过观想就可以获得功德。观想慈心、观想悲心、观想菩提心,无论怎么观想,每一刹那都可以获得很多福德功德。佛法主要还是在心上下功夫,如果把心的问题解决,就能无有困难而集聚资粮。

如果生起懈怠的对治法——精进心,则依靠人的身份迅速可成就大菩提,

不积累资粮的懈怠,它的对治力是精进,也就是非常勇猛的一种心态。如果我们产生了精进心,相续当中就不可能懈怠。如果产生了精进之后就可以迅速成佛。下面讲“则依靠人的身份迅速可成就大菩提”。

经中说:妙臂,此外,菩萨如是真实回向,成为狮子、猛虎、豺狼,甚至变成蚊蝇之此等众生尚且亦将成就真实圆满正等觉,何况已转成人,

《入行论》中也引用《妙臂请问经》的教言:哪怕变成狮子、猛虎、豺狼,乃至于变成苍蝇蚊子之类微小的含生,他们如果能够精进的话都能够成佛,何况现在是人。我是一个人,人是什么意思?人是在所有的六道众生、所有修持佛法所依身体当中最超胜的身体。而且现在我们获得的人身是南瞻部洲的身体,南瞻部洲的身体在人道当中又是最超胜的。人道有东胜神洲、南瞻部洲、西牛贺洲、北俱卢洲四大洲,四大洲中北俱卢洲一般来讲很少有佛法,其余三洲当中,南瞻部洲的人身是最超胜的,修持佛法是最好的,现在我们也获得了。我们获得了南瞻部洲的人身,在这么圆满的所依上,如果能够发起精进的话,为什么不能成佛?肯定能够成佛。

纵为生命何故退失获得圆满菩提之精进?万万不可。

即便为了保全生命,也不能够退失获得圆满菩提的精进。或者说,我们为了生命而退失获得圆满菩提的精进是万万不可的。其余功德没有生起不要紧,现在我们很愚笨、很贫穷、烦恼很重,这些都不算什么问题,真正的问题是内心当中有没有精进心。如果内心有精进心,以前没有的功德全部可以生起,以前有的过患全部可以减弱。如果没有精进心,即便现在我们有智慧,即便现在有福德,最后还是要堕落下去。一个人是否能够趋入正道,关键是内心当中能不能发起一个勇猛精进心。哪怕现在是一个彻头彻尾的三毒或者五毒俱全的凡夫,如果能够发起精进心,所有的过患都能次第减弱,一切佛菩萨的功德都能逐渐获得。

《宣说梦境经》中云:“功德纵然何等微,以胜心摄得菩提。”

在这部经典中讲,所做的功德哪怕再小,乃至于我们经过路边玛尼石看到观音菩萨心咒的时候能够把帽子摘下来合一个掌,这么小的一个善根也能“以胜心摄得菩提”。胜心就是菩提心。如果通过菩提心摄受的话,哪怕很微小的善根也能够成就菩提的资粮。所以,我们积累善根的方式是非常多,如果内心善心真正生起来,具备这些善巧方便,在走路等任何时候都能够轻易积累资粮。前行当中也是这样讲的。

与其他众生相比,转生为人更为荣幸,堪为了知方便的殊胜法器,因而如果内外顺缘具足,那么轻易便可成佛。

和其他的众生相比,转为人身是更加荣幸、更加殊胜的。因为人身“堪为了知方便”,什么方便?修道的方便,修道的方式方法。人,有苦有乐,智慧敏锐,可以了知修持佛法的方便,而且是殊胜法器。“如果内外顺缘具足”,内就是大乘种性的苏醒,想要修佛果的发心具备;外就是善知识摄受,遇到佛法、大乘善知识摄受。内外因缘具备之后,就可以轻松成佛。

正是考虑到这一点,(至尊弥勒菩萨在)《经庄严论》中说:“转为人众生,无量一刹那,得圆满佛故,切莫甘怯懦。”

“转为人众生,无量一刹那”,这个讲三因,就是下面注释中唐译所讲“三因菩提得”,通过三因可以获得菩提,所以不要起下劣心。

首先第一个就是转为人的众生。前面讲过,众生现在已经转为人了,在人的身份上容易获得解脱。后面从三个因来讲,就是讲人众生。做为众生的人,很多人都已经成佛了。不是说人当中没有人成佛,或者仅一两个成佛,实际上很多转为人的众生都已经成佛了,这是第一种因。所以说不要怯懦,已经很多人成佛了。以前成佛的人也和我一样,都是凡夫,都是得到人身之后修道的。现在我也是凡夫,现在我得到人身,现在我在修道,所以为什么我不能成佛?我也能够成佛,转为人的缘故,这是第一个因。

第二个是无量。无量指地方无量,注释中译为“人身及方处”,人身前面已经讲过,方处就是讲地方,无量的刹土当中,每一个刹土都有人不断地成佛,这叫无量方处。在每一个刹土当中,很多个刹土当中都有成佛的,并不单单我们这个南瞻部洲释迦佛成佛,整个宇宙当中有很多世界很多刹土,每个刹土当中都有人不断地在成佛,从这方面叫无量。所以说有什么怯懦的?其余刹土当中都有很多人不断成佛。

第三个叫一刹那,一刹那对应唐译的时节。时节就是时间的意思。就是说每一刹那当中都有人成佛。如果我们把整个世界做一个统一的观照,比如现在我们正在讲这个问题的时候,在每一刹那当中都有人在成佛,所以又有什么可怯懦的?“切莫甘怯懦”。在人身无量的刹土当中,每一刹那都有人得到圆满的佛果,所以千万不要懈怠,如果我们精进就能成佛。这些无量刹土每一刹那成佛的众生难道是无因无缘的吗?不是无因无缘的。获得人身之后精进积累资粮,资粮圆满了就成佛了。同样道理,现在我成了人,我也可以积累资粮,只要我的资粮圆满我就能成佛。这个颂词主要是打破我们的怯懦心,让我们发起对积累资粮的精进的意乐,如是引用这个教证进行宣讲。

戊二(广说)分二:一、教诫于福德资粮不懈怠;二、教诫于积二资粮不应懈怠。

己一(教诫于福德资粮不懈怠)分三:一、发菩提心之福德无边;二、以彼因而易得佛果;三、因具四无量故易成佛。

这个四无量不是四无量心的四无量,是四种无量的意思,后面还会讲到这个问题。

庚一、发菩提心之福德无边:

诸方虚空地,水火风无边,

如是许苦难,有情无边际,

菩萨以慈悲,于彼无边众,

救离诸痛苦,决定置佛位。

这个科判讲发起菩提心的福德无边的道理。为什么我们发了菩提心,功德无边呢?首先是诸方无边,就是方向无边;然后虚空无边,虚空是无边的。虚空和方向有差别,侧面上有不相同的地方;然后是地水火风四大种无边。

“如是许苦难,有情无边际”,如果说诸方虚空、地水火风无边的话,就可以承许正在受苦难的有情也是无有边际的。也即所缘的对境是无有边际的。发菩提心的所缘就是无量无边的有情,所以说所缘广大。

“菩萨以慈悲,于彼无边众”,这是讲作意。菩萨通过什么样的意乐去缘这些所缘?通过慈悲心。慈悲心本身就是清净的善法,产生慈悲心的时候,本身就能获得无边的功德,而且现在的慈悲心是对无边的众生去缘,那就好上加好。能缘是慈悲心清净的状态,所缘是无量众生,这就是“于彼无边众”的意思。

“救离诸痛苦,决定置佛位”。我们缘众生以后干什么?我们愿他们干什么?缘众生之后愿一切众生离开痛苦,把他们救离痛苦的状态,最后安置在佛位,你说这个功德大不大?这个福德是非常大的。所以说我们发菩提心之后以慈悲心缘无量无边的众生,愿他们离苦得乐究竟成佛,这个功德是非常大的。在《入行论》当中讲,假如有一个众生头痛,即便只是发愿愿他的头痛能够消失,这个福德都很大,何况现在是通过慈悲心缘无量无边的众生,让他们离苦得乐究竟成佛,这个福德绝对是不可思议的。

因此说,为什么我们要把菩提心作为最重要的修法来修持,因为它的功德力太大了,它的力量太强了。如果我们通过努力和准备,内心当中的菩提心一旦生起来,我们修大乘道的能力就会无穷地增加,功力倍增。我们如果按照现在的状态修持,很难真正地获得高境界,但是,如果我们懂得这个方便,首先励力生起菩提心,其它修法暂时不修,先放一边。为什么呢?如果我先修其它修法,因为没有菩提心的缘故,即便修了力量也不够。就好比去砍柴,砍得多不多、快不快,要看你的刀怎么样。如果刀很钝,就算拼命地砍,花很多时间也只能砍一小堆。如果你先磨刀,把刀磨快了再去砍,很快就能砍很多。修法也一样,不管修气脉明点还是其它的法,如果没有菩提心摄受,花很多力气也得不到证道。如果现在我不修其他的,就努力地修菩提心,内心真正生起无造作的菩提心,而不是现在我们观想的菩提心,之后再去修法速度就快得多了,一刹那之间就能圆满很多资粮。以前我们需要修几十年的善根,在生起菩提心之后,一刹那全部圆满,或者几万个劫的善根一刹那全部圆满,功德就是这样大。所以说真正内心当中升起菩提心,它的功德利益非常大,尤其要积累无边资粮的话,必须要通过菩提心摄受。

如《普贤行愿品》中所说:“乃至虚空世界尽,众生及业烦恼尽,如是一切无尽时,我愿究竟恒无尽……”

这也是讲菩萨的所缘、菩提心的功德。虚空是无尽的,世界是无尽的,众生、众生业、众生烦恼也是无尽的,乃至于虚空界尽,世界尽,众生业尽,众生烦恼尽,“如是一切无尽时”,如果这些无尽的话,菩提心的心愿也是恒常无尽。有这么殊胜的心态,就可以真正成为殊胜的菩萨。

不可估量的所有十方,虚空无量无边,如是地水火风都是无边无际,同样承许,苦难重重的轮回有情也无边无际。

前面讲所缘的众生非常多,能够缘所有的众生作意的话,远远比缘自己一个人、缘有限的亲属、有限的朋友去作意要殊胜无数倍,因为所缘太广大了。

大王,诸位大尊主菩萨以慈悲心驱使(发心),付诸行动(加行),将所缘境不可思议、茫茫无边的有情从轮回与恶趣的痛苦中解救出来,直接、间接必定安置到佛陀的果位。

慈悲心很重要,因为它是清净的善心。大尊主菩萨通过慈悲心这种清净伟大的善心驱使发心之后,付诸行动,把所缘境从轮回和恶趣当中解救出来,直接或间接地安置到佛果,其功德是非常大的。

从发殊胜菩提心开始就要披上坚忍不拔的盔甲,再这样去身体力行。

我们真正要发起菩提心,要披上坚韧不拔的铠甲的话,必须要从道理上清楚,为什么一定要披上坚韧不拔的铠甲,我不披又怎么样?这个问题在很多大乘经论中讲得很清楚。

比如上师正在宣讲的《广论》中上士道菩提心中因果教授部分,以及寂天菩萨的三种教授等,就是在引导我们怎样生起菩提心,怎样对菩提心生起非常正确的认识,怎样真正生起这种窍诀。这方面的课程和法本应该抽时间好好听、好好看,对自己修菩提心会有很大的收获。如果非法的、无关紧要的东西,我们不学也可以,但像前面讲的菩提心的教授这么关键的内容,我们知道多少?对这些窍诀了知多少?如果听了但是没有思考,没有好好看的话,还是不知道怎么去发心。既然遇到这么殊胜的法,我们就要重视起来,花力气好好去学习和体验。这就是最初披上坚韧不拔的铠甲的因,在经论当中已经讲得非常清楚。

此外,关于菩萨的擐甲精进至高无上,《无尽慧经》中云:“不以‘于此数劫中披上盔甲,于此数劫中不披盔甲’劫数计算希求菩提,而披上不可思议之盔甲,

经典当中讲菩萨的擐甲精进是至高无上的,为什么?因为菩萨舍弃了的这样的作意。什么作意呢?就是在这些劫当中我可以发心,在那些劫中我不发心了。如果是这样,他发心的数字有限度,就不是至高无上的发心了。要抛弃这样的想法,应该怎样作意呢?

仅此轮回之如此多前际成为一日,

从现在开始往前,轮回的前际没有开始,时间非常长。我们把所有前际当成一天。

如是十五日为半月,三十日为一月,十二月为一年,以此年数计算,于十万年间,发一菩提心,

如此漫长的前际是一天,这样累积十五天为半个月,三十天是一个月,十二个月是一年,通过这些年数计算累积下来,于十万年间发一个菩提心,

见一善逝阿罗汉真实圆满正等觉,

善逝阿罗汉是指佛陀。佛陀也是阿罗汉。我们千万不要看阿罗汉就觉得这个是小乘,这里不是这个意思,而是发了一个菩提心之后见了一尊佛。

以此数计算发恒河沙数菩提心,见善逝,而了知一众生之心行;

前面讲发一个菩提心就需要十万年,然后以这个数字为基础,发了恒河沙数这么多的菩提心,见到恒河沙数这么多的善逝之后,就得到一种果,什么果?就是能够了知一个众生的心行、根性。

以此数计算亦为一切众生发心,见一切善逝纵成了知一切众生之心行,

以了知一个众生心行为例,计算为一切众生发心,最后见到一切佛,了知一切众生的心行,这需要多长时间?需要很长的时间。但是下面讲:

然不怯而披盔甲乃菩萨无尽之铠甲。”

即便已经了知一切众生心行之后自己还不怯懦,自己的心还是没有中断作意,这就叫做菩萨的擐甲精进至高无上。我们也应该发起这样的心。如果没发起伟大的心,就会怯懦,但如果明白了道理,内心当中真实生起伟大勇猛的心的时候,我们在积累资粮方面就不会再怯懦。

《经庄严论》中云:“佛子以大勤,成熟有情众,为他一善心,百亿劫不厌。”

佛子通过大精进成熟有情众生。“为他一善心”,为了让他人产生一念的善心,菩萨百亿劫当中都不会厌倦。现在我们能不能做到?肯定会有困难。为一个众生产生一个善心,我们也许花五分钟或一个小时,就觉得自己很了不起,我为了劝他花了这么长时间。但是经论中讲为了一善心,“百亿劫不厌”,为了这个众生生起一念善心,菩萨即便花上百亿劫都不会厌倦,何况说让一切众生产生无量无边的善心,乃至将众生安置成佛,菩萨更加不会厌倦。这就是菩萨伟大的发心。

菩萨的甚深密行不是他众的行境,以这样的誓愿而行。

菩萨的甚深密行不是其余声闻缘觉或凡夫外道的行径。我们了知之后,应该按照这样的誓愿而修行。

华严经》中云:“宁愿唯我受痛苦,而我不愿令一切众生堕入恶趣,纵然我于此自投罗网,也应从地狱、旁生处、阎罗主手中赎回一切众生。

就算我自己受苦,我也不愿一切众生堕入恶趣当中受苦。就算我自投落网,自己主动到恶趣当中受苦,也应该从地狱旁生和阎罗主恶鬼手中赎回一切众生。总之,我所作一切法都是为了利益一切众生。

我为一切有情,愿将一切痛苦受蕴自身感受。

为了度化一切众生的缘故,一切痛苦都愿意感受。

我于有情说正直真实语,愿为众所信赖,真实不欺。

我对有情宣讲真实语言,愿被众生所信赖,成为真实不欺之处。

我不舍一切有情,何以故?我缘一切有情发菩提心,如是为一切众生悉皆解脱,非贪自乐而真实趋入无上真实圆满菩提……”

我缘一切有情发菩提心,为了一切众生能够得到解脱,我不贪自己的寂灭之乐,愿意真实趋入无上真实圆满菩提当中去救度众生,将众生安置在菩提道当中。

其中(对菩萨大愿)作了广述。

庚二、以彼因而易得佛果:

如是坚定者,无论醒或眠,

自真实受起,纵有放逸时,

有情无边故,常积无边福。

由彼无边因,不难证佛果。

通过菩提心为因易得佛果。前面讲了菩提心的功德利益这么广大,通过菩提心去积累资粮,佛果是不难得到的。这个颂词主要是安慰我们,怕我们对成佛产生恐怖心而退失。为了引导我们成佛,佛菩萨已经用尽一切办法,用尽所有能够使用的词句、理证、教导、比喻,我们应该好好体会佛菩萨的苦心,去受持菩提心。

如是坚定地受持菩提心者,不管是在醒觉位、睡眠位,总之,从真实受菩提心这一刹那开始,中间即便有暂时放逸的时候,但是因为他所缘的有情无边的缘故,他也能够积累无边的福德。“由彼无边因,不难证佛果”,通过无边的福德为因,这个众生不难证得佛果。

我们要清楚,立下誓愿的菩萨如此坚定不移,无论醒觉还是睡眠,从真实受此誓愿起,纵然有心不专注善法而放逸的情况,但由于轮回的一切有情无边无际的缘故,如同众生无边一样,菩萨也成了恒时积累无边福德。

立下誓愿的菩萨坚定不移的开始行持,不管他在醒觉位还是睡眠位,从真实发起誓愿开始,在中间即便偶尔有心不专注善法而放逸的情况,但是因为所缘的众生无量无边,这个菩萨也成了恒时积累无边福德。因为他相续当中善心没有失毁,在放逸、不专注的时候,并没有生起失坏菩提心的违品。因没有失坏菩提心的违品的缘故,他还是在不断地增长福德资粮。

因为具有无边的因,所以具无边功德的佛果不难获得。

因是无边而且已经具备的话,无边功德的佛果也自然可以获得。

也就是说,我们必须尽心尽力立下不舍发心的誓愿,《吉祥鬘狮吼经》中云:“谁为菩提而精进,彼等犹如山王般,高耸极坚不动摇,切莫舍弃所立誓。”

《吉祥鬘狮吼经》中讲,任何一个菩萨为了菩提而精进,他们的心应该犹如山王一样稳固,“高耸极坚不动摇,切莫舍弃所立誓”,千万不要因为一些小小的逆缘而舍弃自己的誓愿。逆缘有可能来自于外境,有可能来自于内心的状态——在犯习气的时候或者在生烦恼的时候,有可能舍弃誓愿。但是,此处教导我们不管是外面的违缘也好,还是里面的障碍也好,出现违缘的时候都应该坚忍,都应该按照经论当中所说的教言去对治,千万不要舍弃所发的誓愿。

关于发菩提心的功德,《吉祥施请问经》中云:“菩提心福德,设若有形色,遍满虚空界,较彼更超过。”

发菩提心的福德如果有形状有颜色的话,早就已经遍满虚空界,早就已经超过虚空界,整个虚空界都没有办法容纳发菩提心的福德,其功德就是这么大。

详细内容当从《华严经》等中了知。菩提心誓言坚定者所作的善根相续不断,《华严经》中云:“我若为利乐无边群生而披上盔甲,则缘利乐一切有情无边的善根无边,纵放逸或沉眠,然于昼夜中心之刹那始终增长至圆满。”

如果我为了利益无边众生披上盔甲,就是缘利乐一切有情无边的善根无边。所以,纵然在放逸沉眠的时候,昼夜当中心的刹那始终增长菩提心,最后导致圆满。

这是因为菩提心的习气存留在意识中而不间断随从的缘故。

是什么原因呢?主要是发了菩提心、坚固了誓愿的习气留在自己意识当中,没有被违品所间断,一直跟随自己的善心而随从的缘故。

此论和《入行论》第一品中所说的一切内容都来源于此。

“此论”即《宝鬘论》之“自真实受起,纵有放逸时,有情无边故,常积无边福”。《入行论》也说,发了行菩提心之后,即便是在睡眠放逸的时候福德也恒时增长。这些内容的来源就是前面所讲《华严经》的教证。

今天讲到这里。

所南德义檀嘉热巴涅

托内尼波札南潘协将

杰嘎纳齐瓦隆彻巴耶

哲波措利卓瓦卓瓦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