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师辅导 |《中观宝鬘论》30

说明:以下法师辅导笔录,为道友个人行为。如有错漏之处,向上师三宝忏悔,请道友们批评指正。

《中观宝鬘论》第三十课

诸法等性本基法界中,自现圆满三身游舞力,

离障本来怙主龙钦巴,祈请无垢光尊常护我!

为度化一切众生,请大家发无上的菩提心!

发菩提心之后,现在继续宣讲《中观宝鬘论广释》。现在讲第三品积累菩提资粮——也就是积累福德资粮和积累智慧资粮。福德、智慧两种资粮是成就菩萨或者成就佛果最殊胜的因,如果具备了两种资粮、圆满两种资粮就可以成佛;如果不圆满、不积累就无法成佛。前面已经讲过积累二资粮的必要性,为了遣除初学者相续当中对于需要三个无数劫积累二资粮,或者认为佛道难成的恐怖,宣讲不应懦弱的道理——没有懦弱的根据和理由。

以上内容已经讲完了,今天讲第四个科判。

丁四(二资之本体)分三:一、教诫离违品而依本体;二、三毒与相反之果;三、真实二资

讲完这些必要,遣除懦弱心态之后,我们就要真实趣入二资粮的积累,这讲到了二资粮本体的问题。这有个连接文,还有真实积累二资的道理。

首先第一个科判就是教诫离违品而依本体。我们在积累二资粮的时候,一切的贪嗔痴这些是属于违品,如果相续当中具备这些违品,真正要趣入清净的二资粮那是无法做到的。所以在这个科判当中讲,必须要远离贪嗔痴为必要,也就是要远离二资粮的障碍,然后依靠清净的本体进行积累二资粮。

戊一、教诫离违品而依本体:

了知贪嗔痴,是过尽断除,

知无贪嗔痴,是德敬依止。

了知贪心、嗔心和痴心是过失,或者说是一切过失的来源,所以我们必须要正确认知贪嗔痴的过患,然后要发愿斩断贪嗔痴的过患。

知无贪嗔痴,就是了知无贪、无嗔、无痴的善法是功德,或者是功德的来源依处,所以必须要恭恭敬敬依止无贪无嗔无痴的善法。这就讲到远离三毒要依靠本体,本体讲无贪嗔痴的殊胜功德。

作者教诲道:了知平庸而贪求欲望之对境的贪心、怒气冲冲的嗔心与不知取舍的痴心是众多痛苦的来源而成为大过失后要彻底予以断除;

龙殊菩萨教导我们,必须要了知平庸而贪求欲望的对境的贪心。平时这些贪嗔痴称之为平庸的贪嗔痴,有些地方也称之为自相的贪嗔痴。为什么要加以鉴别?因为在贪嗔痴当中有些是大贪大嗔大痴,这些都是智慧摄受的,全部都属于功德法。内心中对于对境产生一种欲望心和非理作意而引发的叫做平庸或自相的烦恼。在一些经论中讲到要依止大贪等,这些大贪要么是指大悲心,要么是指殊胜智慧的本体等,所以这些根本不是平庸或者自相的烦恼。此处是要了知平庸自相的、对于外境非理作意引发的一种贪求的欲望,对于对境的贪心必须要了知它的过患。

怒气冲冲的嗔心,对于不舒服的对境,或者让自己对伪劣的对境产生一种嗔恨心,这叫引发自己怒气冲冲的嗔心,也是一种平庸或者自相的嗔恨心。

第三种是不知取舍,不知道对境的本性,对于这样的对境不了知取舍。比如说前面所讲的贪心和嗔心两种,实际上对于贪心和嗔心就应该舍,或者说这个对境应该是一种舍弃的对境,而自己不了知这个应该舍,反而去取,这叫不知取舍。对这样的法不了知取舍,这是一种愚痴、是一种痴心。学习佛法主要是从各个层次打破我们相续中的无明痴心,了知取舍处,了知取舍处才能够知道我们修法顺利趋入清净的正道。这样的三毒是众多痛苦的来源,因为它们是烦恼的缘故,能够产生罪业之因的缘故,所以称之为众多痛苦的来源,而变成一种大过失之后必须要发愿彻底予以断除。

了知无贪、无嗔、了达实相而无痴的善根是一切功德的源泉后,要恭敬依止。

通过学习经典和论典,了知无贪、无嗔、无痴。前面刚开始我们讲《宝鬘论》时讲过,无贪无嗔无痴不是一种无记法,而是贪嗔痴的真实违品,是一种纯善法,我们必须要了知无贪的功德、无嗔的功德和了达实相、无痴的功德。实相有很多层次:比如世俗的实相,像无常不净等这些声称世俗的实相,了知这些世俗的实相自己也不会产生粗大的愚痴,也不会有粗大的无明;深层次的实相就是万法的自性空性或者光明的本体,如果了知这些实相,肯定能从根本上绝对斩断无明。了知这些的善根是一切功德源泉之后,要对无贪无嗔无痴的善法产生一种欲求心,然后恭敬依止。恭敬依止的意思是让我们好好去修持,内心当中要升起这样的一种境界。

戊二、三毒与相反之果:

前面讲过三毒和三善根,就是我们在积累二资粮时候必须要排除三毒,依止三善根而积累二资粮。第二科判讲到从三毒引发的过失和通过三善根引发的功德,从本体和它的果再进一步分析之后,我们的相续当中就会彻底地引发必须要斩断三毒、必须要依止三善的坚定决心。

由贪转饿鬼,以嗔引地狱,

痴多成旁生,相反得人天。

由贪转饿鬼,是通过贪心引起贪心增上,这个众生在死了之后或者后世就会转入饿鬼。此处所讲的贪心转饿鬼为例,还有其余的情况。是不是今生当中贪心很强烈,下一次必定转为饿鬼?这也是从总体方面讲的,普遍来讲的。如果你相续当中有这样的贪心,而且这样的贪心圆满,肯定下世异熟就是饿鬼的。至于有一些人前世积累很大的福报,他的福报要引发很多世的人天善果。今生当中串习了贪心会不会马上无间就堕饿鬼当中?是需要观察的。但是我们可以肯定的一点是,如果以前我们曾经造过大福报,本身要长时间转成人天,但是如果今生当中再再串习贪欲心,再再串习烦恼心,即便我们没有马上堕落恶趣,但是我们感受这样人天善趣的时间就会大大缩短。也就是说,这样的烦恼、罪业会消尽自己的福德,就是这样的一种本体。

总的来讲业果是绝对不会虚耗的。我们必须要了知一套因果和另一套因果之间不会重复。今生当中有些人杀生或者通过造恶业得到了很多顺缘,得到了很多福报,有些人就会说:“这个人通过造恶业而得到了安乐。”有些人今生当中造了很多善法,修桥补路或者修行佛法,但今生当中频频遭受很多违缘,频频遭受很多障碍。别人说:“你看他通过修善法得到了这么多的痛苦。”这是只看现世情况而不观察前后世而导致的。实际上今生当中这个造恶业的人,这种恶业是后世引发痛苦的因;在今生当中造恶业,他所感受的安乐是前世的善根所引发的。这实际上是两套因果,不是一套因果。

同样道理,一个善人今生修了很多的善法,这些善根来世必定会成熟。今生他自己在造善法的形象、状态当中,似乎在感受痛苦,一般人就会把这二者联合起来,实际上他今生当中的这种痛苦是前一世的罪业直接引发,这是两套因果。我们把这两套因果的问题分析清楚之后,就会知道:现在我们修持善法,第一个绝对是以后安乐的因;第二个今生当中的善法可以缩短我们前世造恶业的痛苦,可以缩短或者将内心当中还没有成熟的痛苦习气忏悔掉,这是要积极修持善法的一种根据。

此处也是由贪转饿鬼等为例,下面三个都是依此类推,总的和特殊的必须要详加分别。

以嗔引地狱,通过嗔心杀害或者通过嗔心打击众生,它的异熟果就会把众生引到地狱中去感受难以忍受的痛苦。

痴多成旁生,相续中愚痴心增盛,绝大多数会堕到旁生当中。

这是三毒果。相反得人天,是相反的果。前面讲无贪无嗔无痴和三毒相反,既然和三毒的本性是相反的,它的果也绝对相反的。前面三毒转三恶趣,此处三善是得人天的善果,总的来讲就是三善趣,此处归纳就是得到人和天的殊胜果报。

以上述的一切罪恶仅说是堕恶趣,而于此具体分析来说明:

前面讲到了罪恶堕恶趣,没有详细分析如何对应的问题。在这个颂词当中对于一切罪恶如何分别堕恶趣或者怎样堕恶趣进行宣讲。

贪执受用等而转生饿鬼界,

今生如果对于受用、名声、其他有情极其贪执,果报就是导致转生到饿鬼界。也就是说,今生中这种贪心是一种根本烦恼,根本烦恼是对外面的法再再需求、再再寻求的一种心态。这种心态的果报就是导致后世中自己怎么寻求资具也无法获得,此处饿鬼就是一种典型的代表。饿鬼就是它一旦得到饿鬼果报,得到饿鬼身体的时候,通过罪业现前在哪个地方都不随意的,要得饮食得不到饮食;想得到清净的水,得不到清净的水;想要比较合适的温度也得不到。在很多地方讲,在饿鬼的境界当中,冬天的太阳都是寒冷的,夏天的月亮都是炎热的……它自己想得到的所有的境全部相反,全部是事与愿违,这就是以前贪心增盛而感受的果报。所以如果我们不想转生饿鬼界的话,必须要斩断对一切受用的贪执。

以加害他众的嗔心而引入地狱,

嗔恨心、伤害心指伤害别人、排斥别人的一种心。通过这样的心引发最后到地狱当中感受伤害或通过嗔心伤害别人的一种果报。地狱中一切都是显现痛苦的状态。这就是在因地的时候嗔心极其增盛,再再串习嗔恨心的缘故,就会将这些众生引到地狱当中。

以愚痴虽有引至善趣的情况,但大多数投为旁生。

愚痴也是一种烦恼,通过愚痴也有引至善趣的情况。这个引至善趣的情况如何理解?比如说愚痴有两种愚痴:真实义愚痴和业果愚痴。相续中的真实义愚是不是一种愚痴呢?是一种愚痴,但是这种愚痴是对于真实义不了知的愚痴,比如对于无我空性、对于法界的实相不了知,为追求后世而造善业,这是通过真实愚痴引发的善因。这种愚痴引发的善因会导致有漏善趣的果报。

为什么?因为相续当中有真实义愚,对无我空性不了知的缘故,这个善根不可能成为出世间的善根,只能成熟在轮回当中,而通过真实义愚引发的是一种造善法,断除杀生、断除偷盗等,这些是一种善,这种善业果成熟的时候必定不会虚妄,肯定会成熟到善趣当中,这两种因引发的果就是投生到轮回当中的善趣。

所以,投生到轮回的善趣的因是决定的——一个是真实义愚,一个是他的善法。真实义愚引发的善业绝对只能投生到六道轮回当中的善趣。如果斩断了真实义愚,通过无我空性摄受,善根就成为了出世间的善根。也就是说通过真实义愚有引生善趣的情况,但大多数都是投生旁生。

另外一种则属于业果愚。对于业果不了知的状态就是一种业果愚痴。大多数众生相续中的愚痴烦恼是自在的缘故,通过这样一种业果愚而造业,最后大多数投生到旁生中。

这是一种说法,对照贪嗔痴而引生三恶趣。

另外一种说法是要看它的强度:上品贪心转生地狱,中品贪心转生饿鬼,下品贪心转生旁生。或者说上品嗔心转生地狱,中品嗔心转生饿鬼,下品嗔心转生旁生。还有上品愚痴转生地狱,中品愚痴转生饿鬼,下品愚痴转生旁生。也有这样的对应方式,在不同的经论当中有这样宣讲的。

此处按照第一种说法,由贪嗔痴各自的等流因而引发各自的等流果。

以与之相反的三种善根则获得天趣及人趣。

与之相反,和前面三毒相反的三种善根就是无贪无嗔无痴,修行串习圆满之后就可以获得天趣和人趣,获得善趣的果位。天趣和人趣总的来讲是一种安乐的所依和修道的所依,因为此处主要是和二资粮做一个对接,二资粮要做一个承前启后的内容。

下面紧接着宣讲积累二资粮。虽然个别的菩萨在恶趣当中也有积累二资粮的情况,但是对于初学者来讲,如果一旦堕到恶趣当中,相续当中的福报不深厚、菩提心不稳固的缘故,很难积累二资粮。从这个方面我们知道如果生到善趣就可以获得安乐,可以顺利地积累两种资粮。

断除三毒所生一切业的善法暂时获得天、人身份,究竟得证菩提。

断除三毒所生,就是无贪无嗔无痴一切业的善法,暂时可以获得天人的身份,也就是共下士。究竟证得菩提,就是通过天人的身份、善趣的人身再进一步修道,就可以获证菩提道,有这样一种说法。当然暂时获得天人身份,究竟获得菩提道,这也是相续当中有出离心以上的善心摄受,尤其要有菩提心摄受。如果能够以菩提心摄受三善根,那么暂时绝对转生人天,究竟绝对得证佛果。

《三摩地王经》中云:“以不净观常息贪,以安忍力除嗔恨,依智慧力遣愚痴,将获佛赞之菩提。”

《三摩地王经》中讲到相续当中有贪嗔痴,要依靠它的对治。

贪心的对治就是不净观。因为认为生贪心的对境悦意、清净,然后产生贪心,如果要将这样的贪心熄灭,就要观对境的不净、不悦意,这就是一种正对治。如果相续当中真正能够常常串习不净观,能够熟练地升起或者如量的升起不净观,当我们如量升起不净观的同时,相续当中对有情的贪执当下就熄灭了,不可能再产生。

以安忍力除嗔恨。同样道理,嗔恨心的所缘是一种违逆的、不堪忍受的违品。如果要断除这样的嗔恨心就是修它的正对治——修安忍力或者有些地方讲修慈悲观。通过修慈悲观,相续中慈悲心产生之后就可以遣除嗔恨,嗔恨的因斩断就不可能再产生嗔恨。此处安忍和嗔恨是直接对照的,在《入行论》第六品讲要除嗔恨就是修安忍,通过安忍力来除嗔恨。

依智慧力遣愚痴,愚痴就是一种无明,不了知对境的一种无明状态叫愚痴。只要我们相续当中没有智慧,就会产生愚痴。相续中对于对镜的一切万法的体性有所了知,这种了知的能力就叫做智慧力。如果相续中产生了这种智慧力,愚痴就不可能再有,这二者是直接矛盾的。我们如果真正想要遣除愚痴,就要拼命升起智慧,而升起智慧的所缘除了佛法的所缘之外,没有一个再清净的所缘。所以要闻、要思、要修行,通过闻思修就可以产生闻慧、思慧和修慧,通过这三种智慧就可以遣除细细的、不同层次的愚痴。

将获佛赞之菩提,菩萨这样修持,通过无贪、无嗔、无痴的善根引发,最终可以获得佛陀所赞叹的大菩提果。

戊三、真实二资:

舍过取功德,是增上生法,

以智尽执著,乃决定胜法。

舍弃前面的过失而取功德是一种增上生。然后如果再以菩提心摄受这样的增上生法,就变成了福德资粮。

以智尽执著,乃决定胜法。通过智慧来遣除对于三轮的执著这叫做决定胜。如果相续当中通过菩提心摄受这样的决定胜就变成了智慧资粮,是这样一种本体。

这叫真实二资,是增上生法、决定胜法怎样变成福德资粮和智慧资粮的道理。在大乘的修法中需要福德和智慧两种资粮,而现在我们要引发的果是大菩提果,要成为大菩提果,增长生和决定胜必须要成为大乘的福德和智慧两种资粮。如何成为大乘的福德和智慧资粮?除了菩提心摄持之外,没有其他的原因,再没有其他再近的因。因为这里讲的增上生和决定胜,如果能以菩提心摄受就变成二资粮,这叫真实二资粮。

舍弃三毒的一切过失,取受三种善根的功德

舍弃三毒的一切过失,取受三种善根的功德。三种善根就是和三毒相反的无贪、无嗔、无痴,必须要舍弃三毒,取受三善根。

暂时是摆脱恶趣增上生之法,成为以菩提心所引发的福德资粮。

这样修持暂时可以摆脱恶趣,获得增上生或者善趣,如果以菩提心摄受,就成为通过菩提心所引发的大乘的福德资粮。

无误了知缘起之义而尽除对万法之实执的一切方便,是决定胜之法,称为菩萨智慧资粮。

无误了知缘起,一切万法因缘和合而产生的缘故,一切万法完全周遍无自性,就叫做无误了知缘起之义,能尽除对万法的实执。只要我们真正如理如实通达缘起,对于万法的实执——执为有和无(我们知道万法是有的,万法是无的,就是有和无的实执),通过真实地了知缘起可以彻底消尽,这叫做无误了知缘起之义,就能够尽除对万法的实执。这些方面是决定胜之法,如果以菩提心摄受就成为菩萨智慧资粮。

我们应当认识到贪等所生的不善业及无贪等所生的有漏善业等如梦之理,

我们应该知道通过贪等所产生的不善业也是如梦的,无贪等所产生的有漏善业也是如梦的,都是如梦如幻的。为什么都是如梦如幻呢?一句话讲,都是缘起所生法;只要是缘起所生法,没有一个是实有的;只要是缘起所生法,都是梦幻一样的自性。

知道了贪等所产生的不善业,这个不善业为什么是梦幻的?讲得很清楚,是贪等所生。这个不善业就是贪等所生,它依靠了因缘,不善业是一种果、是一种状态。这样的不善业依靠贪心、嗔心、痴心等,再加上相续中的这些非理作意等引发之后,产生了一个不善业的状态,所以这样的不善业是一种果,它是依缘产生,这个不善业本身是如梦如幻的。

无贪等也是同样的,也是对于外境无贪,或者说有漏善业也是通过无贪等的因缘引发之后,才能有一个所谓有漏善业的状态,它本身也是因缘而产生的缘故,绝对不是实有的。所以这一切都是如梦。

下面引用教证说明。

《宣说诸法无生经》中云:“不缘贪心如是嗔,痴心永时皆不缘,了知诸法如虚空,谁知此理成君主。”

不缘贪心,就是对于贪心是不缘的,因为它自性空的缘故。如是嗔,就像贪心不缘一样,如是嗔恨心的本体,也是不缘的,也是无实有的。痴心同样永时皆不缘,不是现在我们观察时不缘,实际意义上它的本体依缘而产生的缘故,永远不可以缘。

了知诸法如虚空,以贪嗔痴为例,再类推其余诸法。了知诸法我们就可以对照前面颂词中贪等所生不善以及无贪等所有的,了知诸法如虚空,我们以贪嗔痴为例观察皆不缘的时候,也可以了知其余无贪等所生的有漏善业、无漏善业以及一切万法都是犹如虚空一样。自性空性如虚空,虚空只是一个相似的比喻而已,虚空和空性的意义最接近,所以以虚空作比喻;而不是说我们看到虚空就看到了空性,了知虚空就了知空性,实际意义上根本不是这样的。

谁知此理成君主,如果谁能够了知这个道理就会变成君主,这个君主就是佛法的君主。佛法当中君主是谁?佛法当中的君主就是佛陀。谁能够真正了知缘起的道理,谁就能够成为佛陀,这在经典、论典当中有很多——见缘起即见佛。真正测定完全证悟了空性、完全证悟了缘起(佛陀就是完全证悟缘起的证悟者),他就成为佛法的国王、佛法的君主。

丁五(二资之分支)分二:一、略说;二、广说。

戊一(略说)分二:一、福德资粮之分支;二、智慧资粮之分支。

前面已宣讲完二资的本体。下面对于福德资粮和智慧资粮的分支进行宣讲——福德资粮摄哪些法?智慧资粮摄哪些法?如何了知?如何积累?

己一(福德资粮之分支)分三:一、兴建应供境;二、供养应供境;三、遮止供非应供境。

庚一(兴建应供境)分二:一、新建应供境;二、供养已有应供境。

对于想要积累二资粮的菩萨,以前没有的应供境,自己必须要新建,重新建立;已经有的应供境,自己必须要去供养。

辛一、新建应供境:

兴建起敬仰,佛像与佛塔,

壮观之经堂,广设敷具等。

诸宝所铸造,形状极庄严,

佛像端坐于,精制莲花上。

这里讲到要新建能够让人们起信仰的佛像,佛像是佛陀身体的所依,佛身的代表。佛像不管开光没开光,只要是一个佛像显现,绝对是佛陀的幻化,肯定是佛陀幻化。对于这样的佛像如果能够产生信心,当下就种下了成佛因缘。这样新建的佛像能够让人们升起敬仰,能让人生信,这就是最初种下成佛金刚种子的一种殊胜方便。

很多大乘经论都鼓励后学的菩萨或者国王等施主,要广大地建立佛像所依,有这样殊胜的方便。此处讲是能够产生敬仰的佛像,还有一些众生所造的佛像,也许从工艺来看,并不能让我们看到马上产生敬仰,这倒是有可能的事情。但是我们对于工艺不佳的佛像,千万不要妄加评论:“这个佛不好,这个佛不庄严”,这样说实际意义上已经造下了罪业。

以前有个人拿着一尊文殊菩萨像请阿底峡尊者开光,他就问:“这个文殊菩萨像怎么样?这个文殊菩萨像好不好?”阿底峡尊者说:“文殊菩萨没有什么好不好的,文殊菩萨都是好的,只是做工稍微差一点。”然后把这尊文殊菩萨像放在头顶上求加持。这就是以前这些大德给我们做示现。一般众生很容易不经观察之后就妄加评论好或不好。其实,对于所缘境是一尊佛像,是极其严厉的对境,如果能够恭敬、赞叹、供养就能够获得极大的福德;对于这样的应供境如果诋毁、说不公正的言词就会获得罪业,这就是一种缘起法。对于佛像是否能够生起我们敬仰这个问题,也是一种态度。

还有一些人对于佛像并不起敬仰,也有看到佛像之后反而诋毁的。但是我们应该知道,即便他予以诋毁也是种下了成佛的因,也是最终获得解脱的因缘,佛像成为接引众生的一个方便,它确确实实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只不过有时有些大德有必要教导,比如你修了经堂,经常里面修了佛像,没有人在里面闻思修,认为这些是没有必要的,如果这样发展下去,只是发展外在的所依,没有发展内在的闻思修,最后佛法完全成为影像的佛法,不是真正的佛法。真正的佛法必须要通过闻思修使学者相续当中产生一种佛的智慧,这叫转法轮,即佛菩萨相续当中的法义通过这样的方式转到所学的众生相续当中。佛法的实际意义就是这个。所以有些大德为了提倡闻思修行,为了提倡真实义的佛法,为了使佛法不会很早隐没,过早进入形象期的缘故,有必要的时候也在呵斥说:盲目地修建这些寺院,修建很多佛像,没有大必要。

从另外一个角度讲,这些佛像出现在人们面前,就能够引导众生向善,能够在相续当中种下成佛的种子,这是另外一回事情。所以,在讲这些的时候,我们要从不同的必要、不同的方面去理解。如果不理解大德的密意,大德说:“修佛像没有大的必要”,我们开始诋毁某某地方又修过什么佛像,没有必要。这有可能就造罪业。所以,我们知道很多旅游区当中即便没有闻思修行,但是有个很大的佛像在那里,大家就会认为这是一个很殊胜景点,然后去参观,这样就能够种下解脱的因。如果单从这个角度来讲肯定是有极其殊胜的必要性。

因此,对于这两种情况,我们应该这样去理解:主要还是应该发展僧众或者在家居士闻思修的智慧,然后在此基础上发展佛像的事业或者修建佛塔,这是两全其美的事情。从这两个方面都可以理解的。所以此处也是在鼓励菩萨在积累福德资粮的时候造佛像,这是一个迅速积累福德资粮的方便。

然后是佛塔,这是佛的智慧所依,佛意的所依。我们对于佛陀的智慧是没办法见得到的,但是佛塔代表佛陀的智慧,只要我们对佛塔转绕、顶礼、供养,所缘是佛陀智慧所依的缘故也能够种下极其殊胜的功德。这是新建佛塔。

壮观之经堂。经堂是僧众闻思修的所依处,如果僧众没有一个所依的经堂、寺院,这些闻思修的事业难以展开,所以有必要的时候要修建壮观的经堂。

广设敷具等。经堂中敷具或僧众的用具必须一应俱全。建佛像,建佛塔,建经堂,在经堂中广设这些敷具、坐垫,比如僧众的坐垫或者其余的所依,如果能够通过清净的发心来置办、供养,这就是一种圆满福德资粮的方便。

下面讲铸造佛像。诸宝所铸造,形状极庄严。如果自己有能力,要通过金银等珠宝来造佛像。所造的佛像也应该做到极其庄严,令人见而生信。这样的佛像是端坐于精致莲花座上(这个莲花是莲花座的意思)。莲花座是通过很好的工艺,由很好的画师描画之后,把佛像安座在非常精致的莲花上。这是让我们要通过珠宝、很多宝物造佛像,如果实在没这个能力,画佛像、做小泥塔、泥像或者用石头雕刻,都是可以的。

国王你要大力兴建令人肃然起敬、由珠宝等材料所造的佛像,

国王是大施主,是有能力的人,所以国王可以大力兴建让人们肃然起敬的、由珠宝等材料所造的佛像。

装有殊胜舍利的佛塔,

佛塔也是殊胜的所依,在这个佛塔当中最好有佛陀的舍利子。有了佛陀的舍利就和佛陀无二无别,如果能够供养转绕这个佛塔就和供养转绕佛陀无二无别,这方面必须要修建。在佛法兴盛的地方都有佛陀的舍利塔,这确实给后人留下了一个积累资粮的方便。

诸多经典存放的僧众经堂,

存放经典的所依、僧众闻思修的所依,就是经堂。

这个经堂要做到材料美观、布局雄伟壮观

经堂要做到材料很好,而且布局雄伟壮观的,如果能够这样建造功德非常大。尤其是经堂中如果有僧众闻思修,功德会翻倍增上,这是增上的一种因缘。如果修完经堂之后,比如一个寺院建完之后没有闻思修,有没有功德呢?肯定有很大的功德,但是如果经堂修完之后,僧众使用经堂闻思修,在建经堂的时候或者建造完之后,这个人的功德绝对是翻倍的,大大地增上,有这样的一种机缘。

如果自己能够独立承担就独立承担,没有办法独立承担就随喜。比如现在我们修经堂的时候,不管是大经堂、小经堂,如果自己通过清净的发心随喜,实际上也相当于在新建经堂,有这样殊胜的功德,这也是圆满资粮的殊胜方便。上师也讲:实际钱并不缺,但是让我们与经堂结缘的缘故,要供养钱都是可以的。如果有这样殊胜机会的时候放弃不做,以后即便想做,也不一定有这么殊胜的机会。因为大家都知道佛学院的经堂确实都是完全使用在闻思修行上,在里面讲了多少经?做了多少次佛法的闻思修行?如果能够这样做的功德非常大。

广泛铺设僧众所坐的敷具,

在经堂中广泛铺设僧众要坐的座垫敷具,也是积累广大福德的一种方便。

并且安排管理员等,饮食用具要应有尽有。

这样的经堂修完、敷具放完后,要安排合适的管理员好好管理经堂,僧众的饮食用具要应有尽有,尽量不要缺乏。

暂且不说珍宝材料所造的大型佛塔,甚至由下等材料造小泥塔,哪怕中柱只有针大小、顶盖仅有松树叶大小,福德也不可估量。

如果能够用珍宝等材料造一个大型的佛塔,当然功德是更大的,非常大的。如果没有这个能力,单单是通过下等材料比如用一些泥巴,通过泥巴来造佛像、小泥塔,功德也是非常大的。哪怕中柱(就是装藏的时候中间有一个立柱)只有针那么大小,佛塔佛像的顶盖只有松树叶那么小点,福德也是不可估量的,也是非常大的。

《白莲经》中云:“何者壁面色图画,百福德饰圆满身,自绘抑或令他绘,彼等皆将得菩提。”

做此福报的人终将会得到菩提果,就是最后的善根会成佛;在成佛之前,暂时的安乐更不用讲了。也就是说,这样的功德尚且能够引发成佛的善根,何况说其余暂时的善根呢?肯定会引发的。

何者:任何一个人。

壁面色图画:在这些墙壁的面上用颜料色彩等图画。图画什么?百福德饰圆满身,这是讲佛陀或者菩萨,佛陀或者菩萨等身相是百福德圆满的。百福德的“百”字并不是一百种的意思,而是极其多的意思,叫百福德。这样百福德圆满的身相如果能够绘画,不管是自己(如果有能力自己绘画)或者给钱请别人来绘画,彼等皆将得菩提。如果自己没有这样绘画的能力就印刷佛像结缘供养,这样肯定也可以得到很大的善根。

精心建造由种种珍宝所成的佛像、形状庄严,端坐在能工巧匠精心绘制的精美图案莲花垫上,由所有宝珠庄严得赏心悦目。

要建造这样一种佛像:由种种珍宝所成——有些佛像是黄金的,有些是白银的等等。这样由种种珍宝所成的佛像,而且造佛像之后通过很多宝石来进行装饰,其形状是很庄严的。

如果按照世俗的眼光来看,这是无有意义的事情,浪费人们的财产;但是如果按照佛教的因果观或者按照大乘的经典来讲,现在所造的佛像是福德圆满的所依,如果能够发心清净通过珍宝或者珠宝装饰,福德是非常巨大的。我们应依靠佛经论典,不能够跟随世间人的说法,世间人的心态绝大多数是观现世量,而且在观现世量中都不是正量。我们在世间能够看到这些世间人写的书和文章,如果我们没有正知正见就觉得他们说得有道理,但是他们所讲的这些都是一些相似的道理。我们真正值得依赖就是三清净观察得到的佛经论典,必须要依靠这些,这些才是究竟的量。此次讲珍宝所成的佛像形状非常庄严。现在世界上最好的佛像工艺——尼泊尔的工艺,尼泊尔佛像工艺大家是公认的,自己看到佛像马上就产生信心,做得非常庄严。

要造佛像的时候,有些人讲要造这些形象很庄严的佛像,端坐在能工巧匠精心绘制的精美图案莲花垫上。莲花垫要通过能工巧匠精心绘制,由所有宝珠装点得赏心悦目。

《华严经》中说一切文字经函是法身的舍利,也就是色身。

在《华严经》当中讲文字经函是属于法身的舍利、正法的舍利,也就是说,文字经函是真正的色身,是法身的舍利。文字经函就是代表佛陀的色身,如果能够缘佛经论典供养、礼拜或者印制、书写、恭敬,实际上和恭敬法身舍利、恭敬佛的色身无二无别。所以,我们在面对这些经典论典时,也必须要有规矩:不能放在地上,不能够从上面跨过去,这都是我们学佛最起码的戒律,因为它代表佛陀。

还有,在这些文字经函上尽量不要去乱涂乱改,因为这是佛陀色身、法身舍利的缘故,所以我们在上面划杠或者画黑坨,就是在佛的脸上、身上画东西一样,这是应该注意的一个问题。有时如果要改,有改的方式,不能够把它涂掉、划掉。严格来讲,在这些书本上都不能够做注释的。很严格应该是这样,但是有些时候可能上师没有着重讲,是不是有些地方有开许?这个有不太清楚。反正就是这样,文字经函属于法身的舍利,是色身。

一切佛像等是由众生的福报、缘分(和佛陀菩萨的)愿力及大悲而化现的。

一切佛像——我们现在能够看到唐卡相、纸像、铜像、泥像、塑像等等,所有的佛像都是众生的福报和众生的缘分,还有佛陀菩萨的发愿力、大悲心和合起来之后在众生面前示现的。既然如此,那么一切佛像都能够代表佛陀本人。我们在缘佛像的时候,最好能够看到佛像就认为这是真正的佛,而不要认为这是一个佛像,这是一个泥巴做的像,不要这样想,要观想这个是真正的佛陀。在皈依戒当中讲:哪怕是一个破碎的佛像,也要认为这是一个真正的佛宝,然后把它拿起来放到头上顶礼之后,放在一个清静的地方做供养。对于这方面有很多所做的,原因即是如此。

《白莲经》中云:“化现诸多佛像已,饶益众生行善法。”

化现诸多佛像,也就是佛陀在不动法身的同时,化现诸多佛像,对众生进行饶益,让众生行持善法。现在我们有福报,到处都可以看到佛像。确实是这样,这是我们的福报,如果等到法灭的时候,你怎么寻找?根本连一尊佛像都看不到,连一尊佛陀都看不到,灭佛的时候根本见不到这些佛像。现在我们建造佛像的时候应该知道这是一种善根,见到佛像的时候尽量恭敬,尽量内心中认为这是真正的佛,我们应想:如果突然今天佛陀从外面进来了,我们对佛陀的态度是怎么样的?肯定是非常恭敬,非常欢喜,肯定会对佛陀做最清净的顶礼、恭敬的供养。

同样道理,按这个地方的讲法,这些佛像都是真正的佛。如果这些佛像都是真正的佛,我们见到这些像的时候,内心当中最起码要产生一种清净心,认为这就是真正的佛,与真正的佛无二无别。如果我们能够产生清净心的当下,就已经积累了很大的善根、很殊胜的善法,如果再能够合掌顶礼、能够供养,福报会再再增长。为什么说在佛教徒的家里面需要有佛堂,需要挂佛像?需要经常供水或者供养顶礼呢?现在我们有限的人生当中尽量对这些所依、对福报显现的佛像能够接上最殊胜的缘,能够缘佛像增上最殊胜的善根。

所谓的泥塔小像,是殊胜法身的影像或者真正色身、工巧所成,

此处以泥塔小像为例。泥塔小像在藏地非常兴盛,作一个铜模,铜模里面有很多小像,然后用泥做出来之后,里面就有很多佛像。虽然有的佛像看不清楚,分不清楚眼睛、嘴,但这实际上代表佛本身,而且通过开光之后,他就是佛像,泥塔小像是殊胜法身的影像,是法身所幻化的影像,或者直接讲就是真正的色身,工巧所成的一种色身。

遇到这一切,就等于现见佛陀,

遇到这一切就相当于现见佛陀一模一样。这里讲了这个真实的道理,如果我们没有了解这些道理,为什么佛教徒对于这些泥像要去顶礼,是不是一种偶像崇拜?从世间眼光来看起来当然是没有意义的,但是在佛法当中,这些佛像都是佛陀工巧的幻化身,等于佛陀一模一样,我们对于这样具备圆满一切功德的佛陀,如果能够恭敬供养就和真正供养佛陀一模一样的道理。对于一切佛像都要产生定解。

产生定解还有一个问题,前面所讲的,能够帮助我们对一切佛像产生一种清净观。以前因为我们认为“这只是一尊像而已,怎么怎么样”,但如果真正能够知道这个道理,我们就会尊重一切佛像、所有的佛像。有些时候看到一些哈达的口袋上面印了佛像,说句老实话,这个工艺确实太差了。但是不管怎么样,这种佛像还是一种佛像,按这个地方观点来讲还是佛陀的幻化,和佛陀色身是一样的,那么对待这一类像也不能够随便,不能随便乱扔到脏地方去,根本不行的。即便是遇到做工不行、工艺很差的所依时,还是要像真佛一样对待,要有这样一种定解。

而智慧法身不会显现于我们前眼。

(应该是眼前,原文看样子是打印倒了。)而智慧法身不会显现在我们眼前,能够显现在我们眼前的是色身,是一些法身的影像。真正的智慧法身会不会显现在我们凡夫人的肉眼面前呢?根本不可能。不要说是在我们的面前,就是登地的菩萨面前不可能真正显现佛陀智慧法身,只是以报身的形象度化菩萨而已,所以真正的智慧法身是不显现的。

对此,经中云:“善逝无穷尽,善法如影像,真如善逝无,世人见影像。”

这句话的意思是说,善逝就是佛陀,无穷尽和善法连起来,佛陀无穷尽的善法犹如影像一样可以显现。“真如善逝无”,真如就是法身,法身和真如此处是一个意思;真如善逝相当于佛陀的法身; 无就是不显现,在我们的面前不显现。所以,在世人面前只能见影像,佛陀的智慧法身不可能显现。

自己的心如果能平等起信,那么所依无论怎么也好,都会获得真佛的加持,这样的教证与公案多之又多,因而应当心生欢喜。

此处要突出的一个问题是:我们的心要清净、要平等起信。平等起信的意思是不能够缘一个很高很大或珍宝所做的佛像产生信心,缘一个很小的佛像或者泥土造的佛像就没信心、随便毁坏、随便处置,这是不行的。如果我们能够像前面所讲的一样,不管对于高大珍宝的佛像,还是对于这些小泥塔佛像,都能够平等起信心,这个所依的质量和它的工艺不管怎么样,如果相续当中能够产生一种平等的信心,都会获得真佛的加持。因为我们获得加持是由我们的信心而获得的,我们的信心强就能获得强大的加持,我们的信心弱只能获得弱小的加持,没有信心就根本没办法获得加持。

此处强调我们能够依一切佛像平等起信,这种清净的信心引发,我们就能够获得真佛的加持。显现上小泥塔像,如果我们能够知道它是真佛的示现,我们就能够获得真佛的加持。如果对于很高大的珍宝佛像我们没有信心,即便像世界上最著名的拉萨觉沃佛像,如果没有信心,当然见了之后能够种下善根,但是当下能不能获得真佛的加持?根本没办法获得。

因此,主要就是看自己内心当中信心的强弱是否平等、是否清净。这方面教证、公案在经典论典中有非常多。我们讲一个最普遍的——老妇人对狗牙产生信心的公案,在《前行》中也讲过。这个老妇人供养恭敬的对境,她认为就是佛牙。但是这个佛牙实际是他儿子三次去印度回来都忘记给他母亲带一个所依,最后走到家门口的时候实在没办法交代,如果这次再不带回去老母亲就会自杀的,早就给他交代清清楚楚:“这一次如果你再不带一个印度的加持品或佛像,我绝对在你面前自杀。”他走到家门口才想起这个问题,到了家门口他把一只死狗的牙齿拔下来,用很好的绸缎包裹交给母亲说:“这个是真正的佛牙。”老母亲一听是真正的佛牙,马上就放在供台上,用清净的信心去做清净的供养,清净的顶礼。她的信心——对这个狗牙的信心就是佛牙,对她来讲就是佛牙,对这个狗牙产生是佛牙的信心。最后在狗牙上面掉下很多舍利子,而且她死的时候出现很多虹光,她清净的信心引发她成就了,依靠这个狗牙成就。

这个地方讲得很清楚,还不是一个佛像,还不是一个我们所谓的所依,就是一个狗牙,她就能够在清净的信心引发下得到这么大的加持,依靠这样得到成就。这是一个最能够说明问题的公案。如果我们对于自己所见到的一切佛像都能够像佛一样对待:祈祷、供养、求加持,自己的清净心就能和佛相应,而不是说外境怎样,应该了知这一点,心生欢喜。

如《绕塔功德经》中云:“供养现在我,供未来舍利,平等起信心,福德无差别。”

佛陀说:供养现在我,“现在我”就是当时佛陀在印度说法的时候真身的示现,真正的化身。佛陀说:现在这些众生供养我这个真身和未来我涅槃之后,我的遗教弟子和末法弟子见不到我,能够见到我的舍利,见到我的舍利塔,能够产生清净的信心,能够供养未来显现的舍利,如果平等起信心福德无差别。当然我们没有出生在佛世,没有真正见到佛陀,这是非常伤心的事情,但是佛陀讲得很清楚,佛陀为了利益后代的众生、后代的弟子,留下了舍利,现在在世界各地还有很多佛舍利塔,如果我们缘佛舍利塔能够平等起信心,福德无别。关键在于我们能不能够对舍利产生真佛的信心?如果能够产生,在所依面前尽量顶礼、转绕、尽量供养、祈祷、念经,就和在佛的法座面前、佛真身面前做这些事情完全无二无别。

这个科判主要说新建应供境。为什么要新建应供境?喇拉曲智仁波切引用这么多教证就是让我们能够产生一种信心。一方面如果我们在座的道友(上师的意思以后很多可能会成为大德了)如果成为大德,根据这里的教诲,有能力的时候要多兴建这些所依、兴建佛塔等等,这样能够得到很大的福报。以后的众生缘这些所依也能种下入道的善根。从积累福德资粮方面讲,的确没有丝毫欺惑。

辛二、供养已有应供境

殷重而护持,正法比丘僧。

已有的应供境是什么?正法和比丘僧是已有的,应该供养已有的应供境。殷重,就是不能随随便便的,内心当中产生一种信心,追求福德之心或者成佛之心。护持正法,就是护持正法经典,还有护持已有的比丘僧众。正法直接能够告诉我们取舍的所依。佛陀导师已经入灭了,但是对我们来讲很幸运的一点就是佛陀的经典,还有很多大菩萨所造的注释留在世间,依靠这些经论能够让后学弟子知道哪些应作,哪些不应作,这些方面都能够清楚地指示,所以,正法也是代表佛陀的。

还有比丘僧是延续佛陀教法慧命的担负者,如果没有这些比丘僧众,佛法就会完全隐没。如果有如法的比丘存在,清净的佛法也会住世的,而且佛法一代一代传下去就是靠这些比丘僧为主的修行者,所以现在修行者应该好好地护持他们。因为国王是有力量的人,不管是从外境上面或者从资具方面讲,能够让比丘僧、让修行者安安心心修道,安安心心弘法利生,就是将佛法的慧命、殊胜佛法延续下去的殊胜方便。所以,能够做这些,就是福德的资粮,就能够积累极其大的福德资粮。

殷重护持先前已有的正法经典与比丘僧众,使之饮食、资具免遭怨敌损害。

应该殷重护持以前已经有的正法经典。对于现在已有的正法经典,我们也有责任护持,以前。经典都是通过手抄的,有些通过木刻板,现在是通过先进的技术大量印刷,我们看到正法经典的时候要殷重对待,千万不要产生一种排斥心。当然,现在我们处于正法流通多的时代,但如果不注意对正法有一种排斥:“这个我不要了,或者怎么又发了这个经典,发了好多次又发了。”实际上这样的语气态度,从比较严格的角度、从微细的角度应该说是一种过失。因为这样的正法经典很难得到的,是非常珍贵的,即便是我们已经有了或者怎样,还是应该发起一种殷重心,知道佛陀出世难得,佛陀出世转法轮很难得,能够将这些正法集结传下来很难得。以前的汉族高僧到印度辛辛苦苦求法,九死一生把这些经典带回来,然后翻译出来流通到现在,观察这些因缘非常不容易。所以现在我们即便不能弘扬,也必须要护持,已有的经典我们要护持。即便是很少人看经典,但很多人都愿意印经,这也是需要鼓励的善法。不管怎么样,不管看的人很少,反正他发心去印制实际上也是护持正法经典的一种做法。

对比丘僧众必须要殷重护持,使比丘僧众的饮食、资具免招怨敌损害,不要因为怨敌而使比丘的饮食、资具断绝。如果比丘的饮食、资具断绝,作为一个显现在欲界的修行者,真得很难用功修道。这个地方意思就是说,让国王作为一个外护,尽量护持佛法的弘扬。真正内护来讲,从里面护持的就是比丘僧,能够把佛法如理如法通达,如理如法修证,如理如法弘扬传下去,这方面是内护,主要是僧众修行人做的事情。国王在外面护持,对饮食、资具尽量提供方便。

作为我们在座来讲,要不然就是内护,要不然就是外护。如果我们有能力,我们就内护,把佛法如理如法通达,如理如法修持,如理如法的弘扬;如果没有这个因缘,有外护的因缘也可以作为一个佛法的施主。不管身份是出家还是在家,如果在家也可以做外护,提供资具或者有能力提供饮食也可以;出家也可以,如果你以后当大和尚有钱也可以做外护,可以让修行人好好的办道,让他们修行,我自己去发心,自己去找饮食。这些历史上也有很多,现在也有。

不管怎么样对我们来讲,两个要选一个做:如果我没有能力去搞建设,没能力搞很多钱,我就好好地修法、闻思修行;有能力,我就做其它的。为了让佛法能够弘扬下去,能够如理如法的修行,这些都是应该做的。这样做并非无果,它就是一种福德资粮。

经中说:如若恒常不断修法施、无畏施与慈悲心,修复陈旧腐朽之所依,则暂时也获得长寿、不为魔害等广大利益。

经中说,如果恒常不断地修法施,长时间做法布施,长时间讲经说法,把法义布施给其他众生,这是一种功德。长时间做无畏布施——就是经常性放生,将怖畏的众生从怖畏的境界中解脱出来,这叫无畏施。放生,有时是让众生免遭杀害,有时是众生处在畏惧的时候,解除他的畏惧、给他安慰、或者给他钱财资助,从畏惧当中解脱的是无畏施。长时间修慈悲心是第三种功德。

修复陈旧腐朽之所依,陈旧腐朽的所依是什么?就是身语意的所依。比如说佛像放得时间很长了,或没有保护的缘故很陈旧,慢慢烂坏了;或者佛塔时间很长了,开始歪斜、裂缝,白色开始脱掉等等,看起来陈旧腐朽;或者是经典损坏,这些叫做陈旧腐朽的所依。如果把这样的佛像、佛塔、经典修复,这样做就是第四个法——修复腐朽的所依。

法施、无畏施、慈悲心,再加上修复腐朽的所依,所得的功德是什么?暂时会获得长寿,不为魔害等广大利益。如果这样做,善根成熟后世绝对长寿,而且魔障没办法伤害自己,这就是它的巨大功德。对于这样的因和这样的果,应该产生一个清静的定解,这样才愿意做它的因。我们都不想短命、经常受到魔害,不悦意的事情我们都不想做,那么我们现在必须要做它的因——要么恒常做法布施,要么做无畏施,要么修慈悲心,要么有能力去修复这些陈旧腐朽的所依,把即将倒塌的经堂、马上要烂掉的佛像或者佛塔修复,修复完后后面就会得到如是殊胜的果报。

又云:“现见佛塔已,何者复修造,是故具大力,身高无畏惧。

现见佛塔已经腐朽了,佛塔快要倒塌的时候,这个人开始把它重新修好,这个人将来具有大力,后世中因为修复佛塔的缘故,具有大能力,身高,无畏惧,这就是其极其殊胜广大的功德。

在很早以前有个国王,他看到一个菩萨从兜率天下降时所乘的一只六牙白象,颜色掉了,他就用自己的资具把它修好,之后感得果报在天界当中长时间感受极其广大的果报。在释迦佛出世的时候,他转生为商主之子,和他同时一起产生了一头黄金大象,这个大象连大便都是黄金的,而且他一切资具全部都根本不需要操心,乃至于国王对大象产生了很大的贪欲心,想要得到,但是根本得不到,因为这是他自己的福报所形成的。

后来见了佛陀之后产生信心想出家,佛陀开许他出家。出家之后他成了比丘去修行,但是这个黄金大象一直跟着他,他在哪个地方打坐,大象就在旁边蹲着,很多人都去看,这么殊胜、这么稀奇的事情,他就没办法修行,但是他不知道怎么样把它弄走。他就告诉了佛陀,佛陀说你说三遍“现在我不要你了。”比丘就说了三次“现在我不要你了”。说了三次之后,大象就从地下隐没了。这是以前对菩萨降生时所乘大象的塑像稍做修复,他所得的果报确实是非常巨大的。这就讲到了具大力、身高、无畏惧,是修持正因后如理如是获得这样的果,而且最后获得解脱果。

庚二、供养应供境:

黄金宝璎珞,佩诸佛塔上,

金刚金银花,珊瑚及珍珠,

帝青吠琉璃,蓝宝供佛塔。

对于应供境应该供养,此处所做的供养基本上都是国王的标准,我们没有这个标准,确实找不到这些东西。对国王来讲应该有一些高档的东西供养,对佛子也应该在福报具足的情况下以最好的东西来供养。但是如果没有,那么跟随自己的经济能力,自己有什么能力就以清净的发心尽量供养就可以了。或者说现在我们就可以随文作观,观想以黄金乃至吠琉璃、蓝宝石供佛,这些都是可以的。

黄金宝璎珞,佩诸佛塔上,在佛塔上面以黄金和宝璎珞供养。金刚就是金刚宝,金银花就是金花和银花,黄金做的花和白银做的花朵,用珊瑚和珍珠进行供养。

帝青和吠琉璃是两种珍宝。所谓的帝青叫做帝释宝珠,帝就是帝释的意思,帝释宝珠的颜色是青色的,所以叫帝青宝。

吠琉璃,也叫远山宝,它是七宝之一。什么叫远山?远山就是须弥山,主要是从它的产地而得名的。须弥山的南面是吠琉璃的本体,就叫吠琉璃宝,所以吠琉璃称之为远山宝。它的产地就是须弥山的南面,质地莹彻有光,具有其它真宝无法破损的一种自性,而且其它的物品接近琉璃的时候,就变成和它一个颜色。有些地方吠琉璃也叫做帝释的髻珠,帝释发髻中的珠就是吠琉璃所造的,是七宝之一的殊胜珍宝。

蓝宝就叫蓝宝石。以这些珍宝供养佛塔能够获得极其殊胜的福德。

如云:“世间所有乐,皆供三宝生。

经典中讲世间的所有安乐都是供养三宝产生的,所以现在我们得到的安乐,或者以后我们想要得到世间出世间的安乐也要供三宝,这是总原则。

下面讲怎样供养、用什么东西来供养。

以许多精美金顶、珠宝璎珞佩在所有佛塔上

有能力的时候给佛塔做金顶,或用很多珠宝璎珞装饰在佛塔上面。

金银材料所做的美花与金刚宝、珊瑚、珍珠各种奇珍异宝、帝青宝,及由这所有珠宝所成的吠琉璃、蓝宝石供养佛塔,在佛塔上系上美花等,涂敷妙香,如此这些的等流果暂时长久获得的利益,经藏及律藏中有许多公案。

如果能够做上述功德,就可以通过同类因产生的等流果获得暂时长久的这些利益,究竟也可以获得殊胜涅槃。经藏和律藏当中也有很多公案讲了这个问题,详细的内容我们可以参阅律藏《贤愚经》、《杂宝积经》等这些宣讲因果的书籍。

讲一个很简单的例子,善和比丘以前是个建造佛塔的工人,刚开始造的时候他对佛塔产生了轻慢心,造完之后产生了很大的信心,他把自己所有的工资买了一个金铃供养给佛塔,因为供养的功德生生世世当中他的声音非常好听。

当年国王要去讨伐指鬘的时候,路过佛陀的精舍听到一比丘正在念经,念经的声音非常好听,不但人不走,就连马、大象都不走,都竖着耳朵听这个声音,不愿意走。国王说:谁在念经?先把讨伐的事情放下来,去问一下是谁。他对佛陀说他要见这个比丘,佛陀说你先交钱。他说如果见到我要供养10万元,佛陀说你先交钱,如果先看到人肯定是不会供养的。他首先供养,供养之后就看到是一个很矮小的比丘,声音确实非常美。问因缘的时候,佛陀授记这个因缘——以前他给佛塔供养一个黄金铃铛,他生生世世的声音让每个人听到之后全部都产生极大的欢喜心,就是这样一种殊胜的等流果。

这是其中一个公案,还有很多殊胜的公案举不胜举。所以,现在如果有能力的时候,在佛塔、经堂供养铃铎,供养殊胜的供品,供养花朵、供养珍宝,供养香花灯等等,功德都是不可思议的。如果长时间这样做,自己相续中的福德就会快速累积,成为自己助道的因,而且生生世世当中获得一切安乐。

《花积总持经》中说:“游戏狮子当知,善逝阿罗汉、真实圆满正等觉具无量功德,

游戏狮子,是一个讲法的对境,一个菩萨。游戏狮子应该了知,善逝阿罗汉指佛陀,真实圆满正等觉具有无量功德。

是故供养其之异熟也无量;

因为所供对境功德无量的缘故,能够给佛陀供养的异熟果也是无量的。

游戏狮子,善逝无论安住抑或涅槃,一切供养者即如是,以三乘中一乘而涅槃;

善逝安住时,就是佛陀住世的时候,能够亲自供养,或者佛陀涅槃之后供养佛像,所有的供养者即如是,以三乘中任何一乘而得涅槃。三乘指声闻乘、缘觉乘和菩萨乘。看他当时的发心和他的种姓,反正给佛供养后,在三乘任何一乘当中肯定会获得涅槃,肯定会获得殊胜解脱。

游戏狮子,见善逝阿罗汉真实圆满正等觉而心得清净,以清净心供养、承侍财和妙衣等一切,当知何者若于具善逝涅槃之芝麻许舍利佛塔作供养,其异熟与前等同。

如果见到佛或者见到佛像产生清净心,通过清净心引发供养承侍财产、妙衣等一切资具,当知任何一个人对佛陀芝麻许的舍利塔做供养,它的异熟果与前相同,就是见到佛陀和见到佛陀的舍利塔做供养,二者的异熟果是相同的。

于善逝之供养无有分别或他体。”

于善逝的供养无有分别就是对于佛陀的舍利塔或者对佛陀的像等做供养,实际是和佛陀的本体没有分别的,没有他体的。

又云:“游戏狮子,供养善逝百年抑或千年,以一切舒适资具承侍,或者,何者于善逝涅槃之佛塔,以菩提心真实摄持而供养一朵鲜花或者撒一捧净水或者香水或者花片或者涂香后以欢喜心驻足言‘顶礼佛陀出有坏’,游戏狮子,依此功德彼者经劫或百劫或千劫,甚至十万劫中也无倒堕恶趣之处,于此不应生怀疑、疑惑、犹豫。”

这里讲到两种对比:一个人对于佛陀在百年或者千年中通过一切舒适资具承侍供养;另外一者在佛陀涅槃之后,对于佛陀的佛塔以菩提心摄持,单单仅供养一朵鲜花、一捧净水,或者通过香水、花片涂抹,做了之后很欢喜,开始驻足发愿言:“顶礼佛陀出有坏”。这样一种人的功德经过一劫、一百劫、一千劫乃至于十万劫当中,根本不可能堕恶趣之处,因为他通过菩提心对这样的对境做最殊胜承侍供养的缘故。所以对这样的因果道理不应该产生怀疑,不应该产生疑惑和犹豫。

这些都是佛陀亲自讲的,对于这样的应供境应该以自己最大的力量来进行供养。尤其是在听闻了这些之后,自己在供佛的时候就有了力量,如果不知道这些,供养一段时间之后也许就不愿意做了,说:“这个事情很麻烦很复杂,不做了。”这样白白失去了积累资粮的机会。知道这些道理之后,自己愿意在一些时间、一些机会中对于极其殊胜的佛塔、佛像、佛舍利或者涅槃塔等等做殊胜的供养,能够获得真实义。

一方面我们需要进行精进地闻思修行,另一方面也需要多做这样的福德。

于诸说法师,供养及承侍,

做生欢喜事,六法敬依止。

除了前面对佛的供养之外,对宣讲正法的上师也要做供养和承侍,做令上师生起欢喜的事情。

六法敬依止,通过前面所讲的六法恭敬依止。前面六法在颂词当中不是很明显看到这六法,但是在202页和203页的地方大概有这六种法:一是对僧众修建经堂,广泛铺设卧具,安排管理员,饮食用具,这是四种;在204页使之饮食、资具免招怨敌损害,他的饮食不要遭怨敌损害,资具不要遭怨敌损害,这些加起来是六种。

如前面这六种承侍一样,对于说法师也如是通过六法恭敬依止。这只是对着前面的意义稍微有点相似的地方,但是刚刚讲的这个六法敬依止是不是这六法,还不敢确定。如果以后有确定的答案可以重新讲。这个方面我理解是:前面的颂词全部翻完,但是没有一个真正能够对应的地方,前面所讲的六法是从新建应供境的福德资粮的支分开始讲的,这一段当中有对于僧众供养的六种事,说法师也可以包括在里面,因为他不是佛像、也不是佛塔、也不是其他的,包括在僧众当中,如果这样理解也是可以的。

此外,对修行正法与讲经说法者供养,以妙衣等物品及铺设坐垫等恭敬承侍,做令他们欢喜的一切事,以前面所说的六法毕恭毕敬依止。

此外,如果能够对修行正法者,修行正法的人虽然没有讲经说法,但是他一心一意在修行,对他供养的福德也是非常大的。还有对讲经说法的人供养,福德也是非常大。通过妙衣物品还有铺设坐垫等恭敬承侍,做令他们欢喜的一切事情,不要违逆他们的心,依前面所说的六法毕恭毕敬的依止。

此处讲对于修行正法的人,整个道场的人都是修行正法的人,如果能够以这样的对境做供养,福德非常大。还有对说法师,缘起来讲是这样的,只不过要他看说法时愿不愿意接受,如果不愿意接受就不要供养了,如果愿意接受的话就供养。

还有作为自己的身份,以后如果要做说法师,要看自己的发心,看自己的实际情况:如果只是为了得到这些供养承侍,让别人做令自己欢喜的事情,这样的发心就是不净发心。如果有这样不净发心,讲经说法也不是清净的。如果自己的发心确实很清净,没有名闻利养牵引,有出离心摄受或者真正是为了摄受利益供养者,为了让他积累福报,这样接受、以清净心摄受是可以的。

从自己的角度对其余的说法师应该有一个供养心;然后对自己来讲,如果自己是说法师,要看自己发心和意乐的实际情况处理。

事师而恭聆,服侍与问讯,

及诸菩萨前,恒常敬供养。

对于这样的上师应该好好地承侍,恭恭敬敬的听法,就是事师而恭聆的意思。

服侍与问讯,做需要做的事情,通过问讯方式来进行恭敬。这两句主要是讲自己的上师。除此之外,其余不是自己的上师但是是菩萨,有真正登地的大菩萨和一些发菩提心的凡夫菩萨,还有其他的菩萨面前,虽然在他面前没有听闻正法,但是因为他是菩萨的缘故也需要恒常恭敬供养。

讲法时,以承侍上师的方式恭敬聆听,

自己在上师讲法的时候,通过承侍上师的这种方式恭恭敬敬地听法。

做他们的随从等,尽力奉行他们需要的一切事,

做上师的随从,尽力地奉行上师所需要的一切事情。现在我们在依止上师的时候需要这样的发心,为什么这样讲?因为此处在讲福德资粮,上师是一个殊胜的对境,如果能够在上师面前真正非常恭敬地听法或者好好做上师的随从,当然做上师的随从也需要有因缘,没有因缘也不一定做得到,做上师随从的时候也需要尽心尽力做。

上师需要做的一切事业,比如说上师现在事业很广大,有弘法利生的事业,还有其他的事业,不管怎么样,自己以上师为对境,做上师的事情就是在积累福德的资粮,这样不是做无意义的劳作。如果自己有能力,比如用电脑、摄像或者写文字,其余各项的发心,如果是在这里能够好好做就是尽力奉行上师需要的一切事情,这就是在积累广大的福德。

如果再加上是密乘上师这个标准看,功德就更大,完全超胜服侍一切三世诸佛的或者比给三世一切诸佛做事情的福德还要超胜。所以有机会的时候不要视为负担,应该视为一种庄严,视为自己福报的显现。如果有一种清净的发心做事情的时候质量就会高;如果没有清净的发心,虽然事情做了,但是有利还是有害就不好说。

问讯请安,菩萨无论身份好坏,都是包括天人在内的应礼处、应供处。

菩萨的身份,不管是出家比丘身、居士身、乞丐身,还是国王身都好,如果他是菩萨,都是天人在内应该顶礼之处、供养之处。

因此,对于不是为自己讲法的一切菩萨,也要恒常恭敬而以所作所为供养。

对于这样的菩萨,虽然没有给自己讲法,但是也需要同等恭敬。前面讲法的上师需要恭敬,不是给自己讲法的其余菩萨,也需要恭恭敬敬做供养。

《东山部律仪》中说:“舍利子言:‘世尊,于初发心菩萨亦应顶礼;甚转为旁生之菩萨亦顶礼。’

舍利子说对于初发心的菩萨也应该顶礼,对刚刚发菩提心的人应该顶礼,甚至于对显现上转为旁生的菩萨也应该顶礼。它的身份很低劣,是一个旁生的身份,但是毕竟它是发了菩提心的菩萨的缘故,对它也需要顶礼的。有时菩萨显现为旁生的形象,《极乐愿文大疏》中讲菩萨显现成达西,一个猪的形象,这头猪住在一个地方,也是要利益众生的。看到佛学院这头猪的时候,我不知道它是不是达西菩萨的化身,看它好像天天睡觉,但是按《极乐愿文大疏》讲这些菩萨也是化现为猪的形象,这头猪在佛学院住这么长时间,是不是像达西菩萨这样的化身呢,还是不好说的,只是一种不好说的情况。所以大家有时候供养一下,如果它是菩萨,供养殊胜的菩萨也是很殊胜的功德。

所南德义檀嘉热巴涅

托内尼波札南潘协将

杰嘎纳齐瓦隆彻巴耶

哲波措利卓瓦卓瓦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