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师辅导 |《中观宝鬘论》34

说明:以下法师辅导笔录,为道友个人行为。如有错漏之处,向上师三宝忏悔,请道友们批评指正。

《中观宝鬘论》第三十四课

诸法等性本基法界中,自现圆满三身游舞力,

离障本来怙主龙钦巴,祈请无垢光尊常护我!

为度化一切众生,请大家发无上的菩提心!

发了菩提心之后继续宣讲《中观宝鬘论广释》。

现在讲第三品积累菩提资粮,包含积累福德资粮和积累智慧资粮。前面已经观察了福德资粮和智慧资粮的分支,今天讲通过积累二资粮所产生的功德。

丁六、积累二资生功德之理分二:一、所生五种共同功德;二、所生二十五种特殊功德。

科判是从五个方面讲共同功德,还有二十五种特殊功德。

戊一、所生五种共同功德:

共有四颂。

由法王位安。

这是第一类大功德。因为行持前面的正法缘故,国王的王位得以安定。如果今生中能行持正法,通过因果不虚的道理,果报成熟时,一定可以使自己的王位得到安定。

至于说今生中国王的王位不安定、失去王位,这不是今生行持福德和智慧资粮的果,而是前世的恶业所导致的。比如乐行贤王本来和龙树菩萨修持金丹术已获得长寿,应该不会死亡也不会失去王位。但他的王子为了获得王位,祈求龙树菩萨布施头颅。龙树菩萨的头颅布施完之后,他自己也去世了。从这个方面观察的时候,这可以说是以前的一种业。如果今生所造的业今生成熟,那么在今生中不可能有丝毫障碍。如果业在后世成熟,这个业所导致的果报绝对是颂词当中所安立的“有法王位安”,通过奉持正法的缘故,王位绝对会得以安定。

一、由于奉行正法所生的这些功德,对国政无害,因而可以使王位安定兴盛。

前面讲到积累福德和积累智慧资粮,有布施和很多的积累智慧资粮分支等等,有很多很多的修法。如果能够一心一意地完全奉行正法,就会产生一定的功德,其中第一类就是对于国政绝对无有害。由于相续中的福德极其增上,同时没有行持恶业、无有违缘之故,所以国政无害,从而使王位得以安定兴盛。

名声之华盖,广大遍诸方。

这是第二大类功德。因为奉行正法的缘故,可以获得大名声,这里将名声比喻成华盖,让人见而生悦,或是一种荣耀的标志。如果行持这样的正法,他的殊胜名声会传遍十方,也就是“名声之华盖,广大遍诸方”。

二、人们传扬“某某人对弘法利生做了如何如何的事”而使美名的胜幢、华盖广大遍布诸方。

大德行持正法的缘故,人们得到了这些利益。如此一来,不单单人们会传扬,而且境内的非人和白法天神都会帮助行持如是二资粮的这些大德,帮他们弘扬美名。有的时候,大德们的功德虽然是隐蔽的,但是慢慢慢慢地人们都会知道他的功德,其原因就是不单单人在弘扬他的名字,还有非人、护法神和白法天神都在弘扬他的名声,所以他逐渐就会获得美名的胜幢。

群臣尽敬重,死缘何其多,

生缘何其少,彼等亦死缘。

是故恒修法。如此常修法,

自与诸世间,悉皆心悦意,

以此为最佳。

第三类主要讲到“群臣尽敬重”的功德。如果国王能够奉行正法,下面的群臣都会敬重他,这样国王就能够有力地摄持群臣,让他们尽心尽力地为国王或为人民做事业。

接下来劝诫必须修持正法,而且现在就要修持,不能拖延时间。“死缘何其多,生缘何其少”,为什么现在就要开始修持正法?因为在整个世间当中,死亡的因缘多之又多,生存的因缘少之又少,即便是这些生存的因缘,彼等也会变成死缘。因为最终必定死的缘故,或者说不能确定何时死的缘故,应该恒时修持正法。

思维的重点须放在“彼等亦死缘”,意思是一切全部都变成死缘。我们观察世间的地水火风,还有战争饥荒等等无量无边的因缘,都可以导致一个众生或者很多众生瞬间死去。如果在这个时候死去了,那么自己的生命、身体、名声眷属以及广大的财富等等是完全没有意义的。了知此问题后,尊者教导我们不要贪执现在的这些有为法,而应一心一意地修持正法。

以上是从死缘非常多的角度来观察的。如果不观察的话,我们会认为没有死缘,或者死缘离自己很远。但一经观察,就会发现死缘就在自己的身边或死缘非常多。我们的平常生活实际就是穿梭在很多很多死缘中,侥幸没有碰到死缘,是因自己的福德和三宝的加被。在死缘中生存,实际上死缘非常容易现前。死缘一旦现前,自己马上就会死。又因为死的因缘有很多,自己什么时候死?死在什么地方?以什么方式死?完全不能确定。有可能死在床上,有可能走路时死了,有可能死在其他城市里等等,在一切因缘中都有可能死缘现前而死去。

除此之外,我们还要知道生缘非常少。所谓生缘就是令自己能够生存下去的因缘,比如衣食房屋、其余的朋友等等。这些生缘非常少,即便能获得这些生缘,这些生缘也会变成死缘。这里可以从两个方面理解。第一个方面,比如饮食,我们认为饮食是生缘,但饮食也可能变成死缘。如果自己饮食不当,或吃了有毒的、变质的食物,都有可能变成死亡的缘;还有房屋也会倒塌等等,这样都有可能变成死亡的缘。

再进一步思维,即便这些生缘没有变成死缘又能怎么样呢?我一辈子吃这些东西还没有中毒过,自己的房子一次也没倒过,生缘都还没有变成死缘。即便从现在到自己死亡之前,这些生缘没有变成明显的死缘,但是实际意义上,这些生缘还是死亡的因缘。《中观四百论》的注释中,月称菩萨有一个比喻。一位刺客刺杀国王,最后被国王的卫兵抓住杀掉了。从他策划刺杀国王开始,其中每一步都是自杀。我们不能说最后一步才是死缘,实际上从他开始策划到最后被杀的每一步都成为死缘,都是自杀。

由此我们知道从现在到死亡之前,我们现在的衣服、饮食、房屋等等,这些都是为了死而受用的,为了死而准备的,因为最后必死的缘故。从大的角度侧面观察,这些全部都变成死的因缘,没有哪一个是真正的生的因缘。我们是不是通过享用这些就永远不会死呢?如果我们因为拥有生缘而永远不死,那么保持这种状态就可以了。我们保持好的房屋、衣食等,我们保持它,因为它是自性的生缘。如果是自性生缘,绝对不可能死亡。但不管怎样受用,我们最后还是死。从大规律观察的时候,所有的生缘全部变成死缘。这是从比较细微、广大、周遍的方面去观察,生缘必定成为死缘的意义。

“是故恒修法”,既然我们每个人没办法逃脱一死,那么现在就要为死亡的到来做准备。不应该回避这个问题,不应该认为这是忌讳的问题而不能谈论,这些都是世间人的观念。在佛法中,我们早早就要学习面对死亡,学习正确观待无常的到来。死亡是很正常的事情,每一个人都要经历它。问题是死亡来临时,我们怎样应对?如果在生的时候没有为死亡的到来做准备,那么在死亡时就会手忙脚乱。没有丝毫的资粮,又没有做丝毫的准备,用什么来抵挡死主呢?没有办法。

一类人在生的时候,早早地皈依佛门或出家修行,积累了很多很多资粮,这些资粮是死亡时真正能够面对死神的最有效的武器。这一类人死亡时会非常镇定,要么安住在殊胜的禅定中,要么安住正念往生,这些都是修行正法的果。即便没有这么明显的果,那么佛陀也讲过,一生中守持清净戒律、积累殊胜资粮的人,在死亡来临的时候没有痛苦,四大解体的时间非常短,而且痛苦极其轻微。如果是罪障深重的人,四大解体时,他会非常痛苦,并且解体时间很长,痛苦也非常长。有些罪障很重的人迟迟死不了,实际上他死亡的过程非常长,也就是他自己在生的时候没有修持福德,积累很多罪障的缘故,他在死亡时就要感受犹如地狱一般的痛苦,死了之后在中阴继续恐怖,度过中阴之后堕入恶趣,感受更加猛烈痛苦。这些完全来自于在生的时候有没有真正地认真看待和修持正法。如果能认真看待和修持,在死亡时就有所准备了。

现在我们都愿意为以后的生存做准备,比如积累一些粮食。但是大德也说,我们是不是也应该为了后世积累一点资粮呢?我们仅仅考虑为今生积累很多钱财、资粮,但从来没考虑过如何为后世积累一点资粮。实际上如果有为后世积累资粮的心,我们就会减少贪著世间八法,尽量专注在修持正法上。今生积累的资粮越多,后世也就越快乐,修行正法也会越顺,这是完全无欺的因果规律。“是故恒修法”,所以从这一方面考虑时,就一定要好好地正视正法,好好地修持正法。

“如此常修法,自与诸世间,悉皆心悦意”,如果能这样恒时修法,自己和其余世间都会悉皆心悦意,都会安乐的。自己奉行正法,也让别人奉行正法,或者因为自己奉行正法的缘故,给世间带来吉祥,所以自他都会因为修持正法的缘故而身心安泰。“以此为最佳”,在所有的做法中,恒常修法是最好的。

三、奉行正法能摄受眷属,这是一种规律,由此不仅堪为诸方的皈依处,而且也会赢得自他诸位属臣的恭敬爱戴。

第三类功德,一心一意地断掉恶业,奉行正法的话,能够赢得眷属,能有效地摄受眷属。世间很多人都有一种权利欲,在这种权力欲的推动下,喜欢发号施令,同时需要很多人为他服务,如果有这些人的时候,他就高兴,没有就会痛苦。如果想得到这样安乐,必须了知它的因,这种因就是奉行正法。

如果没有奉行正法,即便能够摄受眷属,但往往摄受不住,今天跑两个,明天跑三个,最后一个眷属都不剩。没有这样因的话,虽然有这个心态,但是也不一定能摄受住。如果自己能够奉行正法,比如断掉杀生、偷盗,断掉邪淫,或断掉妄语、离间语等,通过行持正法,通过善业,自然而然就能够摄受眷属,自然而然就能摄受住眷属。即便自己不求,自然而然地会有很多眷属投奔自己。法王如意宝没有要求很多人依止自己,但是通过他的证悟功德,通过正法的力量,很多众生自然而然地投奔到法王如意宝的座下求法。所以说自己会成为诸方的皈依处,自己是一种真正的可靠之处,值得信赖之处(皈依处也是一种值得信赖之处或归投依靠之处的意思),很多人自然而然就会归集到自己身边。

以前佛陀因地时,转生为一位大王的大臣,这个国王也是长时间奉行正法,广行布施,爱戴臣民。后来国王想做一面很大的鼓,鼓声响起需威震四十里。百姓听到鼓声就知道应该奉行正法,或者知道国王要行布施,要做大集会。国王问下面的大臣谁能做这面鼓,大家都不敢答应。这时佛陀因地的化身说“我能做到,但做鼓的所有材料都需国王提供”,国王答应了,现在国家的财力非常雄厚,只要他能做出鼓,材料随便用。

这位大臣得到授权后,就把国库的所有东西全搬出来,放在城门口、市门口布施。只要是需要财富的,不管什么人都可以来取,沙门、婆罗门、无依无靠的人都可以来取。消息越传越远,很多很多国家甚至离这个国家很远的人听到消息,纷纷来取东西,而且取完之后认为此处是好地方,于是定居在这里。过了三个月,国王问鼓做完了没有,大臣说鼓做完了,现在请国王骑上大象,我们一起去听这面鼓,去看这面鼓。国王出去后发现一路上到处都是人民,就问为什么这么多人,以前好像没有这么多人民,而且这些人民都在赞叹国王的功德。国王走了一圈后问鼓在哪里?大臣说鼓就是人民发出来的声音,一般的木头和动物的皮没有办法弘扬国王的功德,所以就做了另外一面鼓,让大家交口称赞国王的功德,而且十方国家的人民全部以国王为皈依处。

如果奉行正法的话,自然而然能够成为一切的皈依处,而且能够赢得一切人民,自己的臣属也好,他国的臣属也好,都会恭敬爱戴国王。上面的公案主要是菩萨帮国王行持正法,如果国王自己去做,绝对能达到这个目的。这就是因为奉行正法得到眷属,这是一种规律。

经中云:“若以自然美名德,具悦众生之威力,获得伪德恭敬者,燃起难忍嫉妒火。”

“若以自然美名德”,如果能奉行正法,自然就会获得美名和功德,而且可以获得具悦众生的威力,这是规律。其余“获得伪德恭敬者”,有些人只是获得一些伪装的功德,或通过狡诈获得恭敬。他们看到他人通过行正法而生起美名功德时,就会“燃起难忍嫉妒之火”。这里讲到如果能修持正法,一方面自己能获得美名功德,有具悦众生的能力;另一方面自然产生王位安乐的功德;而且还可以自然降伏怨敌,这个意义在前面讲过。

《解忧书》中云:“如是诸众生,悉皆面临死。”

下面开始教诫,因为无常的缘故要修持正法,从《解忧书》中的教证开始宣讲。

“如是诸众生,悉皆面临死。”一切众生全部要面临死亡,没有哪一个众生生而不死的,没有听说过,也没见过,乃至怀疑都没有怀疑过,每一个众生生下来之后必定要死亡,这是一种规律。有些世间天神可以安住八万四千劫,但八万四千劫之后还是要死亡的。天仙、神仙、玉皇大帝或帝释都是要死亡的,所以说一切众生生即会死,这是有为法的一种规律。

现在我们是众生的缘故,终究会面临死亡。一想到终究会到来的死亡时,应该有忧虑心、恐惧心,乃至于死亡没来之前,必须要考虑应该怎么做?修持什么样的法?

因此,务必要迅速修行正法,因为自己的住宅等无不成为死缘。

所以必须迅速,不能拖延,不能说以后再修,甚至到老年的时候再修。实际上我们是否有步入老年的机会都不好说,很多人在少年时就死亡了,很多人就像我们这个年龄段就死亡了,所以说我们能不能够顺利步入老年?这不好说。我们都没有确切的根据认定自己一定能活到60岁,然后再开始修法。即便能活到60岁,我们看看自己的身心这么衰败,还有修持正法的所依吗?还有这样的精力吗?非常不确定。所以修法要趁年轻,趁有精力的时候好好修行,千万不要拖到以后再修。

所以从现在开始必须要了知死亡必定会到来,现在就要做好准备。“因为自己的住宅等无不成为死缘”,自己的住宅、资产、儿女或名声、地位等等,这些对自己死亡没有帮助,反而有可能是促进自己死亡的因缘。

死缘极其众多,尽管存活的因缘也有微乎其微的部分,但也面临着挚友所欺、房屋倒塌、食不消化等的威胁,

在整个世间中,死亡因缘非常多。各种各样的疾病,可知的不可知的,也许以后还会冒出来很多不知道名字的、无法对治的疾病等等,这样的死缘很多。如前面所分析的一样,因为现在造业过重,导致自然灾害很多,战争的威胁也在逐渐加重,从很多很多方面仔细观察的时候,就会发现死缘非常多。其中也有存活的因缘,存活的因缘在整个死缘中仅属于微乎其微的部分。但即便是这一部分因缘,也面临着很多变质的可能,比如挚友包括亲友,亲友反目,或亲友所欺,自己的亲友将自己杀死等等导致死亡的因缘也很多。自己的房屋也有可能倒塌,饮食也会不消化等等,这些威胁实际上都是存在的。

虽然自以为积累财产是生存之缘,但诸如为了积财而丧命,实际上这些也没有不成为死缘的。

我们认为如果积累了财产就可以顺利地生存下去,但所积累的财物是不是真正的生缘呢?还要观察。为了积累财物,在积累财物的过程中,会遇到死缘。有很多因为积财而死亡的案例,比如在外面做工的人,或者在外面挣钱的人,为了挣钱而丧命,这样的事情非常多。即便挣到钱后,别人眼红财富,绑架或抢劫等等因谋财害命而导致丧命的因缘也非常多。

所以虽然认为积累财产是生存之缘,但是这些也会变成死缘。即便没有遇到这些,这些也全部都是为了死亡而准备的,所以全部都变成死缘。

所以,与为了生存而积累财产相比,更应当恒常修行正法。

如果我们现在有一种积累财富的心,与积累财富的心相比,我们更应该积累的是正法资粮,更应该积累正法的财富。所以在经论中教诫修行者,永远不要停止积累的是什么?圣者七财。信戒闻舍惭愧慧七种法称之为圣者七财。圣者七财是所有修行者不能间断积累的财富,并且一直要有一种极大的希望去积累它。与这样的圣法相比,我们必须大大地削弱积累其余财富的愿望和希求心,不能够把主要精力放在积累财产上,应该将其放在积累正法资粮上。为了积累资粮而追求财富,为了积累资粮得到饮食,这完全是主次问题。所以上师以前在讲《入行论》时教导我们,必须把主要精力放在正法方面,其余的法放在次要方面。如果把主要精力放在追求财物上,修行佛法就成了业余、次要的事,这样我们离解脱道还是非常遥远的,并且这样修行下去,很有可能最后是琐事恶业占上风,善业或资粮处于下风,这样我们很难获得善趣、获得解脱。

《教王经》中云:“生老病死如磨纹,死主恶魔如信使,死缘思维不可及,无不成为死缘事,此身食养终归亡。”

“生老病死如磨纹”,磨纹,就是平时推的磨上的纹路,通过时间的推移,磨纹会越磨越浅,最终完全消失。生老病死也是如此,它令我们的生命、财富等全部消失殆尽。每个人有生就会有老病死,有生就会有死。所以在生老病死的控制下,我们的生命就像磨纹一样,绝对不是可靠的,越使用越浅,最后完全消失。所以我们已经知道自己有生老病死的痛苦,生命肯定会逐渐逐渐地消亡。

“死主恶魔如信使”,死主恶魔犹如信使一样,或者理解成信使总会到来的,死主的恶魔总会到来,而且什么时候到来,我们不知道。或另外一个意思,恶魔死主犹如信使一样,总是在给我们传递死亡的消息。我们不需要走很远,看一下龙泉水念经的那个地方,每天经过就知道躺着的这些尸体就是信使,是死主恶魔给我们带来的消息。不要认为我从尸体旁边走过,我没有死,我很幸运,他们很可怜。不知道什么时候自己也会躺在这个地方。所以死主恶魔都会带给我们消息,让我们知道自己终究会死亡。躺在那个地方的人也许早有准备,也许根本没有准备,但是突然死亡了,死亡之后也仅是一具尸体而已。活着的时候我们再怎么样爱护、保护的身体,最后都变成这样一种自性,在尸陀林中短短的时间内全部变成老鹰的食物,如果在内地更短的时间里化成一堆灰,什么都不剩下。所以我们即便是怎么样爱护,怎么样不愿意面临死亡,但死亡终究会到来。

“死缘思维不可及”,我们对死缘思维的话,就不可及,意思是根本没办法真正去思维它的边际。

“无不成为死缘事”,一切行住坐卧都会变成死缘。即便是现在的身体,我们通过很多的食物滋养它,但它最终还是归于死亡,变成燃料或虫子、老鹰的食物。这里讲到世间的正理、世间的规律,我们不能漠视、小看这个问题。一个人的修行是否成功,要看他内心中对无常的观念,是否生起得透彻,是否生起得猛厉。如果对无常的道理,没有产生非常清晰或很猛厉的认知的话,我们就会认为自己不会死,今天不会死,明年也不会死。在今天、明年不会死当中,我们就会耽著世间法,就会推延对正法的修习。如果认为今天可能会死亡,那么我们就不会再有兴趣忙碌其他的事情。佛陀教给我们思维死亡无常的道理,实际上就要让我们生起这种紧迫感,生起无常心。有了无常心,就不会将意乐放在世间八法上。

以前的大德是这样讲的,如果早上没有修持一座无常,整个上午都会在世间八法当中度过;中午不修无常,下午又在世间八法当中度过。这些大德的教言确确实实是非常有力量的。如果我们不思维无常,肯定因为内心有常执的缘故,就会忙于世间八法。反之,如果思维了无常,知道无常即将到来,为了对付无常只有修法,这样自己的心就不会再有世间八法的念头,从而把心放在修持正法上。而且在这种心态的摄持下,修持正法的质量是极其可观的,是很可靠的。如果没有这样一种心,我们修法像付税一样敷衍了事。每天念诵的功课是必须完成的任务。在这种心态的摄持下,念的质量到底如何?不好说。即便打坐也成了一种任务而已,不得不打坐。

如果内心中真正有无常的鞭策,那么修法就要追求质量了。因为我们知道在死亡来临之际,只有正法才有利益。所修的正法到底在多大程度上能够帮助自己,这要看你自己的修法质量到底有多高。如果你以世间八法的心或懒散的心去修持正法,它的质量应该算次品,修的善根质量是次品。这种次品的善根在临死时到底能不能帮到自己?这是存疑的,是不敢相信的。如果我们修法的质量在临终时发现全部是废品或次品,我们就没有办法真正生起悦意了。如果由无常推动,我们就会有一种真心实意的心,远离世间八法的心,这样修持的善根质量应该非常高。如果一辈子都修持高质量的善根,在临死时确实不需畏惧,最上等的修行人会在高质量积累善根的过程中现证法性,或绝对有一种往生极乐世界的把握,临死时内心会产生一种真欢喜。

所以内心中无常观的深浅程度,直接关系到我们自己修法质量的高低。这是不可漠视的,不能把它看成前行,不能把它看成共同加行,认为我现在已经学过了。这不是修过两三天的问题,而是内心中对这个问题到底有没有生起一种非常深刻的觉受?有没有非常深刻的定解?如果没有,那么必须继续努力。

“无不成为死缘事,此身食养终归亡”,前面讲过,就是注定要死。

如果能够做到这样恒常修法,那么一切世间与自己,自他二者都会以行法而舒心悦意或者心满意足。

如果能够这样恒常修法,那么所有的世间,还有自己,自他二者都会通过行持正法而舒心悦意或心满意足。

这种快乐是最好不过的,并且仅此足矣,因此要如是而行。

通过修持正法得到的快乐,是所有的快乐中最好的。所有经由方便得到的快乐中,通过正法得到的快乐是非常好的,而且是无罪的,是佛陀开许的。所以说“仅此足矣”,我们知道通过修持正法能得到快乐就够了,应该这样了解之后行持。

也许有人会想:如果恒常唯一修行正法,那么就不需要成办世间的受用了吗?

有些人会这样想,前面不是在教育我们要唯一行持正法,那么我们如果把心思全部放在正法方面,还需不需要专门抽时间去成办世间受用?如果我们不抽时间去成办世间受用,我们修道的资粮从何而来?

我们发愿成佛,发愿超越三界。如果我们在下一世或下下世没有获得超离三界的果,那我们在轮回中又有什么受用来修持正法呢?下面答复这个疑问。

这顺便可得,因而无需刻意去成办。

实际上不需要专门积累,顺便就可以得到。什么顺便得到呢?就是唯一以出离心、菩提心摄受去修行正法,虽然自己的内心一刹那也没有想过我这个善根成熟在世间,但是通过出世心摄受积累的善根,顺便就可以获得世间的受用。

所以我们发愿成佛,即便没有成佛,需要在轮回中流转,通过修行正法的力量,也会唯一转善趣,而通过修持善法的力量在善趣当中唯一得安乐,这是顺便得到的,“因而无需刻意成办”。

这是我们内心的一个大疑惑,如果能够想清楚,就可以放心地将所有的善根全部回向出世间道,全部回向众生,全部回向成佛。不会想到我怎么样,我自己留一点钱或者留一点什么善根,这一部分善根是成熟我下一辈子的钱财、房子的,我们根本不需要这样去想,发愿的时候不需要这样发愿,回向的时候也不需要这样回向,而是唯一回向大菩提。在这个过程中,世间的这些受用顺便可以得到。

《妙臂经》中云:“譬如有士为果故,生长稻谷非为秸,得稻谷后无励力,禾秸之堆顺便生。

打个比喻,“有士”就是有士夫,比如农民,农民为了得到果实开始下种,下种之后稻种生长稻谷,他自己并不是为了得到禾秸,但最后得到稻谷时,不需要“励力,禾秸之堆顺便生”,就会自然而然地产生很多很多禾秸。

如是有者欲菩提,造福虽非为受用,然而犹如禾秸堆,未成之中成受用。”

同样道理,有菩萨欲求菩提果,开始造集广大的福德。他在造集广大福德时,没有发心是为了自己的受用。所以我们在布施时,不用想自己的异熟怎么样,不用想别人给你回报、报答等,或这个布施的善根以后得到什么异熟果,这些都不用去想,不用想自然就可以得到。如果想这些的话,就只能得到异熟,得不到大菩提。如果为了得大菩提,我们不想异熟果,这样会在得到大菩提的同时,得到所有的受用。所以造福的时候虽然不是为了自己的受用,但犹如稻谷丰收的时候,禾秸堆自然而然获得一样。

“未成之中成受用”,意思是我没有想成办受用,但是在不想成办受用当中,受用自然成办。好比我们煮饭时烧柴火,不想制造这些灰出来,但是当饭做熟之后,灰自然就有了。所以我们在修福德、修善法时,不要想如何成熟在受用方面,而应一心一意地回向大菩提。如果真正回向大菩提,一切世间受用自然而然就能成办。

由法眠安稳,安乐而觉醒。

因为行持正法的缘故,睡眠安稳,睡得非常舒服。“安乐而觉醒”,在睡眠的过程中,也是很安乐的,第二天早上醒过来时,也是在安乐的境界中醒来。因为一心一意行持善法的缘故,没有损害的因,那么在睡眠和醒觉的时候当然都是安乐的。

四、如果加害对方,结果就会整天顾虑重重,心里怀着“他曾经害过我”的憎恨而彻夜难眠,醒觉时也是心神不安,

这是从反方面来宣讲。如果自己不行持正法,内心总是怀着一种烦恼,尤其是加害对方的烦恼,结果通过这样的烦恼,导致自己整天顾虑重重,心中怀着他曾经伤害过我的嗔恨,睡觉时也难以释怀,所以彻夜难眠。醒觉时继续受嗔恨的影响,还是不舒服,心神不安。

菩萨的殊胜法就是不加害对方,这样一来也就无有怨敌的畏惧,也不会因耿耿于怀而心烦意乱,依靠正法可心安理得地入眠,并且在安乐的状态中醒来,因而要努力修法。

从它的反方面,菩萨是行持殊胜正法者。因为行持的殊胜正法,他没有加害对方的意乐,也没有加害对方的加行,所以当他生起殊胜的意乐时,根本没有畏怖的怨敌,所以他不会因为怨敌而耿耿于怀、心烦意乱,这些全部都已远离了。依靠正法,他在白天安乐,睡觉时也是心安理得地入眠,醒来时也是在安乐的状态中醒过来,因而要努力修法。

这里讲到一系列的情况,从早上醒过来的这一刹那就是安乐的状态,白天也是安乐的状态,睡觉之前也是安乐的状态,所以睡着后全是安乐。如果能够行持正法,所有身心都会得安乐。如果行持非法,就会因行持恶业的缘故,内心中会有不安乐的因素一直存在,所以他在白天晚上,或者在一个人时,在大庭广众当中,都会因行持非法的缘故而心神不安,导致很多不安的因素等。

由内无过咎,梦中亦见乐。

“内”是指内心。因内心没有烦恼等过咎的缘故,所以在梦中、在做梦的时候也见到安乐的对境。大家都有做美梦的经验,做美梦时很舒服,醒过来时回想美梦的梦境也很舒服。所以如果自己能够行持正法,梦中也会经常经历善梦,这实际上也是一种果。有人说梦是假的,你又何必执著!一方面我们不要执著梦,但是梦境实际也算是一种验相。梦境有时可以检验一个人的修行。如果我们经常性地做不清净的梦,经常性地做恶梦,这就说明在白天或平时行持的时候,内心烦恼较深重,罪业较深重,这些相白天的时候不一定显出来,但在梦境中,会通过梦境的方式呈现出来,这是一种标准。如果我们白天恒时对上师三宝有信心,恒时发菩提心或忏罪,它的这些相也会在梦境中体现出来,所以这也是一种检验的标准。不执著是一回事,它自然显现的相是另外一回事情。所以梦中见安乐,至少说明它是一种行持正法的果。

五、意乐清净的内心无有贪嗔等过患,因而验相表现在甚至梦中也见到欢喜快乐的瑞兆。

“意乐清净的内心,无有贪嗔的过患”,因为行持正法,制止十不善业而修持十善法,乃至于发大慈悲心饶益众生,所以内心中完全没有贪嗔的过患,因再再串习修法,在晚上睡觉的时候,它会以一种验相的方式而呈现。在梦境中会经常听闻正法,或经常喜欢修法,或经常见到佛菩萨,经常见到上师而产生信心等等,这一系列快乐的瑞兆都会出现。

《毗奈耶经》中云:“造福今喜后世乐,二者欢喜极欢喜,诸业成熟见极喜,去处善妙后世喜。”

如果一个人造福的话,“今喜后世乐”,意思是现世快乐,后世也快乐。“二者欢喜极欢喜”,意思是今生和后世在欢喜当中的极其欢喜。“诸业成熟见极喜”,这些善业成熟之后,自己能够见到极其欢喜的对境。“去处”,后世的“去处善妙”,后世也是欢喜的。这里讲到了造福的种种利益,也是高度赞叹必须要修持福德。因为高度赞叹福德的缘故,相信佛语的这些修行者,就会对造福德比较兴趣而趣入的。

第二个科判所生二十五种特殊功德,所讲的基本上都是让我们生欢喜之处,没有让我们很难过的。如果我们成办了这些因,那么这些善果全部都会获得。

戊二、所生二十五种特殊功德分二:一、广说;二、摄义。

己一、广说:

有十九颂。

竭力孝父母,承侍种姓主,

善用忍行施,柔语无离间,

实语始终行,获得天王已,

依旧成天王,故当依此法。

颂词当中,第一类讲到了因果。因是八种善法,果是获得天王之后又获得天王。

首先讲因的八种善法。第一种善法是“竭力孝父母”。通过慈悲心摄受,竭尽全力去孝顺自己的父母,是获得天王的因。

“承侍种姓主”,种姓主是指自己的种姓当中、家族当中的尊主,自己种姓当中的尊主称之为种姓主。对家族中年长的尊主必须也要善巧承侍,这是第二种。

“善用”是第三种,合理合法、如理如法地使用无罪的饮食,这叫善用。“善用”实际上也叫避免邪命,避免通过有罪的方式得到财食,即断掉恶业而依止善法来获得饮食,叫善用饮食。在家人有善用的标准,出家也有善用的标准。

“忍”是修持安忍。“行施”就是讲行持布施。“柔语无离间”是指两种语业,恒时对别人说柔和语,让别人听起来很舒服悦耳的柔和语。

“无离间”,是指不要在人和人之间挑弄是非、行持离间的恶业,语言离开离间的过失。

第八种是“实语”,始终行持真实语,也就始终要说真实语。真实语有两类,一是不欺骗别人,一个是利益众生,以这两个方面作为标准,前面也讲过。

以上是八种因。如果行持这八种因,它特殊功德是什么?“获得天王已,依旧成天王”。如果能够圆满行持这八种因,他会连续不断地再再变成天王。天王是安乐、善报中一种突出的果报,天人的受用都非常圆满,更何况成为天人之主——天王,他的安乐、福德就更加圆满。

“故当依此法”,所以应该依靠这八种因来修持,可以让我们在增上生、在善趣中能够获得天王的果位。

一、主要以大悲为前行而用衣食等孝养父母双亲,

这里讲到要以大悲为前行。如果以贪欲等为前行孝养父母双亲,好是好,但并非很清净。这里讲到以大悲为前行,用衣食等孝养父母双亲。

自姓种族恭敬的诸位主尊也要承侍,

在自己的种姓种族中有一些主尊或长官等,这些人也是需要承侍的。

善加享用无罪的衣食等自己的受用,

活在世间必须要有衣食等受用。但是不能用非法的手段获得衣食受用,必须要用无罪的手段。此处讲到要善加享用无罪的衣食。

修行安忍、发放布施,

这里讲到两类因。第一个因是讲要修行安忍,了知安忍的方式,了知安忍的修法,获得它的功德之后,一心一意地制止自己的嗔心,尽量对别人发起大悲心而修行安忍。

“发放布施”,在布施对境现前时,要打破吝啬心,以利益众生的心态尽量发放布施。

语言无有粗暴温文尔雅。

在说话的时候,尽量离开一切粗暴的语言,尽量做到说话温文尔雅,让别人见到就生起欢喜心。

无有挑拨离间之语,

人和人之间有时候喜欢挑拨离间,但挑拨离间会引发极其严重的罪业。尤其在佛门当中,道友和道友之间,或者寺院和寺院之间,上师和弟子之间,上师和上师之间等等,挑拨离间、两舌的罪业尤其严重。《前行》中讲到这是非常、极其特殊、严重的两舌罪业,所以必须知道过失后,于内心生起定解,发愿永远离开挑拨离间。

唯一说真实语。

从头到尾、自始至终唯一宣说真实的语言,宣说利他的语言。

只是在这一生期间奉行此八法,以此可感得天王的果报,尔后仍旧屡屡成为天王。

只是在这一生中奉行八法——前面所讲的八种正法、八种因,通过此因可以感得天王果报,天王的果报穷尽之后,又屡屡转成天王。作为菩萨来讲,他是以一切身份度化众生的。帝释天也修持很殊胜的十善才转生为帝释,他也有善心教诲别人修行正法,并且用很多方便鼓励众生行持善法。

《贤愚经》中有一个公案。有一段时间,南瞻部洲没有人行持正法,而且欺诈等恶业盛行。帝释天看在眼里很着急,一方面他本来是修持善法而成就的,另一方面如果人间修善法的人少了,升天的就少,这样他的眷属就少了,势力就减弱了,与阿修罗打仗的时候就打不赢。所以从这些角度考虑,他很忧虑世间的人不修善法。后来他变成狮子王,还有很多眷属跟在后面游行南瞻部洲。他发布一个命令,只要是不修善法的全部送给他吃,而且他幻化了很多不修善法的人,并且首先把这些幻化的人吃掉了。这样之后,他说如果是不修善法的人就变成我的食物,全部吃光,如果修善法的人就给他供养很多钱财,鼓励他等等。他吃掉几个幻化的人之后,大家全部很害怕,于是纷纷修持十善,最后帝释天达到了让别人修十善的目的。所以南瞻部洲人在生的时候断掉十恶,修持十善,死亡之后纷纷升天。

从这个公案可以知道,天王也愿意鼓励人们修十善。如果菩萨通过菩提心摄受变成天王,通过天王的特殊身份,他要求别人修十善的力量更大。南瞻部洲的很多人对帝释都有一种崇敬心,认为他是正量。如果以他的身份要求大家修善法,很多人都会响应的。所以我们也不要认为我不是追求天王果位,当然我们不是追求天王果位的,在有些地方讲乃至于菩萨的果位都不要究竟追求,唯一追求是佛果,严格来讲就是这样的。但在行持菩萨道的过程中,菩萨会有很多方便,他的权利越大势力越大,他教诫的范围也就越大,实际上他圆满的功德大了,利益众生的范围就大了。从这个角度来讲,为什么要以一种悲心摄受或菩提心摄受要修持善因得到天王果位的原因也就是这样的,所以应该行持这样的法。

因此,要依止连续获得如是增上生人天安乐的正法。据说作百次供施便可感天王果报。

如果做一百次上供下施,通过这样一种善根就可以获得天王的果报了。

每日三时施,三百罐饮食,

不及须臾间,修慈一分福。

此处讲到在没有财富的情况下,怎样修持极其广大的善根,这里教诫我们修慈心、修慈悲观。此处通过对比让我们明白福德非常大。

此处的时间是每日三时,每天早上中午晚上三个时间段,每天当中的三个时间;所布施的是三百罐饮食,每一罐中有60种蔬菜或非常殊胜的美味。这样经常布施的功德是很大的,但此处在较量的时候说,“不及须臾间”,须臾是很短的时间,不如在很短时间中缘一切众生修持慈悲心的福德,连修持慈悲心的一分福德都不能及。

所以我们要了知这个问题,打破以前的一些旧观念。我们旧观念认为修心没有功德,做外表的这些布施是有功德的,实实在在把钱放在别人手上,实实在在我去供僧了,实实在在我看到大家修起来了,自己也满足了,这些有功德!坐在那个地方修慈悲心,自己觉得没有功德,这是我们一个错误的观念。

此处主要通过对比的方式打破这种观念,当然我们不要偏堕一方,有能力的时候都要做。为了圆满福德资粮,方方面面都需要去做。但此处如果我们没有钱财,或者修心的功德到底大不大呢?这里讲即便是做这样的布施,都不及在须臾之间缘众生修慈心的一分福德,根本连它的一分福德都不比不上,所以这个福德是极其广大的。

下面就讲修持慈心的八种福德:

人天等慈爱,彼等亦守护,

意喜身乐多,无有毒刃害,

无勤事得成,感生梵天界,

纵然未解脱,亦得慈八德。

如果修持慈心会有八种功德。第一类就是“人天等慈爱”,如果自己修持慈悲观,就会获得人天众生的慈爱。获得这些人天的慈爱,实际上会表现在很多地方,比如一个人走到大众当中,自然而然别人就对他非常好,很悦意,很慈爱他,他自己的很多想法,尽管没有开口求助,但是很多人都会主动问需不需要什么帮助等等,像这样会自然而然地感得很多很多他人的慈爱。感得别人慈爱,一方面别人看起来很舒服,另一方面是很多事业必定成办。

“彼等亦守护”是第二大类。这些人和天不单单慈爱你,而且恒时守护你。人道的众生守护能力有限,天道或鬼神道众生的守护能力比人要大得多。《二规教言》中讲到,我们要成办事业,如果有天人垂手提携的话,很多事业自然成办。一亿个人也不一定有一个天人的力量大,所以如果能够得到这些天人的守护,很多很多事业无勤成办。

第三大类是“意喜”,是指自己的内心恒时生起一种欢喜,内心恒时安乐。

第四个是“身乐多”,自己的身体的安乐也很多。第三类是心的安乐,第四类是身体的安乐。

第五、第六就是“无有毒刃害”,第五类是无有毒害,第六类是无有刀刃等害。世间有很多毒,比如某某人下毒,或者是毒虫、蛊毒等等,有很多我们看起来、想起来就非常恐怖的、毛骨悚然的东西。但如果你恒时修慈心,这些毒害全部远离。

以前世尊转生名字叫大施菩萨的时候,入龙宫取宝。他在路上遇到了一个很大的海,而且海中有很多莲花,每一朵莲花下面都有毒蛇缠绕,一般人根本过不去。菩萨缘这些毒蛇修慈心,修让他们安乐的心。当他的慈心修圆满时,毒蛇全部睡觉了,全部熄灭了毒害。在过很多危险地方的时候,也有罗刹,这些食人罗刹主要是通过人的味道进行辨别,修善法的人身上发出一种香味,修恶法的人身上发出一种臭味。这个人身上发出的是香味,罗刹就问他跑来干什么?他说我想要利益南瞻部洲的众生而去大海中取宝。罗刹说这里离大海很远很远,你这样走到什么时候才能到?于是罗刹抱起他飞了很远的距离,到龙宫门口才放下来。由此可见,罗刹对于修慈心的人也极力帮助。我们都说罗刹吃人,非常暴恶,但是这些罗刹也喜欢有功德的人。

到龙宫门前,两条大毒龙虎视眈眈地看着他,他也是坐在那里开始修慈心,慈心圆满的时候,那两条大毒龙开始睡觉了,他就踩在龙头上面过去。到了龙宫的时候,龙王非常吃惊:我的龙宫前有七条大沟,每个沟里都充满毒蛇,城门口还有两条大龙守护,一般人根本到不了,这个人绝对了不起,于是对他非常恭敬,给他供养如意宝。菩萨得到如意宝后从大海飞回到南瞻部洲。这就是慈心完全修圆满后,世间非常厉害的毒龙都会被调化,更何况区区世间这些小小的毒物,更加不会被它所伤害。

所以我们如果愿意保护自己的话,就修慈心。如果慈心真正修圆满时,不好的外境自然就会断掉。“刃”是指兵器,如果自己修慈心,会永远离开兵器的伤害,如枪、炮和刀枪等等,所有这些兵器的伤害,全部都会远离。所以修慈心的功德非常大。发自内心的慈心一旦功德成熟时,外在的这些东西都会随心而变。反过来,如果自己相续中的恶心多,通过恶心就会变现毒物、兵刃等等。如果内心充满慈心,一心愿众生得乐,此时外在的毒、刃就不会再存在,这些是唯心所现的道理。如果我们通达这个道理,就会对为什么会获得这些功德产生定解。

第七是“无勤事得成”,在整个世间中,他无勤就可以成办内心的愿望,不需要劳作,只要内心稍微作意就可以成办,这就是无勤事得成。因为他发心愿众生得乐,他修的时候完全安住在愿众生得到安乐的意乐当中,这种因串习得很多很多时,那么实际上愿众生得乐,他自己也能够得到安乐,这也是无勤得到安乐。

“感生梵天界”是第八种功德,通过修慈心能够生在梵天界。这里有两个意思,第一个意思就是上师在《大智度论》中讲的,为什么佛陀讲感生梵天界呢?因为当时印度人对梵天最尊敬,最想得到的果就是梵天的果。所以佛陀讲,如果你能修慈心,你就能够得到梵天的果。这样一来很多人愿意修慈心,实际上他的想法是得梵天的果,但实际上如果能够修慈心的话,暂时和究竟的利益都能直接或间接地获得;还有一个问题慈心属于四无量之一,梵天所修的主要法也是慈心,所以通过修慈心得到梵天界的果也是必然的。

“纵然未解脱,亦得慈八德。”如果慈心修持圆满时,能够得到菩提心,能够获得最究竟的佛果,纵然没有获得解脱,在没有获得解脱之间,也会获得上述的慈心八德,通过慈心所获得的八种功德,所以修慈心有很多必要性,我们一定要修持慈心。一方面可以获得慈心八德,我们对八种功德一个一个仔细思考的时候,就会对修慈心观产生一种兴趣。而且慈心也是菩提心的正因,我们真正要生起菩提心,慈心作前导。如果慈心生起来了,菩提心一引即发,很容易生起来。它就是菩提心的坚实基础,如果坚实的基础一旦打牢了,要产生菩提心是非常非常容易的,菩提心一生起那就是菩萨了。所以从这个角度来讲,我们也要修慈心。其实无论从哪个方面讲都要修慈心,这里讲到了慈心的很多功德。

倘若有人心想:如果无有所布施的财物,难道就没有其他办法积累资粮了吗?

对于比较贫穷的人,或者知足少欲的这些修行者,没有布施的财物,那么是不是没有办法积累资粮呢?下面开始回答这个问题。第二就是二十五类当中第二类。

二、下面以比喻来说明还有更为殊胜的资粮,

下面通过比喻对照的方式宣讲,比财施还要更殊胜的资粮就是修心,而且是修慈心。

三百罐饮食是《鸡豆医疗术》中所说,

“三百罐饮食”,其出处是什么呢?是“《鸡豆医疗术》中所说”,是在这部医书当中讲到的。

能煮十斗粥的陶瓷罐,煮三百罐,具有六种味道,舌的境、根、识三者接触即感到舒适的佐料品种,或者具有六十种蔬菜这般丰盛的饮食,每日三时中认真布施,

这里讲到所比较的对境是能煮十斗粥的陶瓷罐,然后煮三百罐,每一罐中具有六种味道,而且舌头的境、根、识三者接触时会感到非常舒适,佐料品种也完全具备;或者从另外一个角度来讲,里面具备六十种蔬菜这般丰盛的饮食;每日当中三时,这里讲到布施的时间,是每日三时这样布施,而且布施的时候非常认真。这样布施的功德应该很大。但下面讲:

也比不上在一须臾间修愿众生得乐之慈心的广大福德少许的部分。

这样也根本比不上在很短时间当中、在须臾中修持愿一切众生得到安乐,因为慈心的所缘。慈心的体相就是缘众生得乐,所以我们在修慈心时愿众生得到快乐。它的所缘境是现在不具安乐的众生,愿他们得到安乐,我们就这样作意、这样想,在很短时间中修持,它也可以获得极其殊胜的福德。前面三百罐饮食做布施的福德,完全不及它的少分。而且前面我们讲过,如果能够修慈心,身心会非常快乐。从暂时、究竟的利益来讲,修慈心都有极其大的必要。

《因缘品》中云:“每月千供施,如是行百年,不及慈众生,十六分之一。”

此处讲得更清楚、更具体,或较量时候的功德更悬殊。“每月千供施”,每月中一千次的上供下施,这样行持一百年,功德极其殊胜。但是“不及慈众生”,不及缘众生修慈心十六分之一的功德大,这里讲到了它的功德非常超胜。

修慈心的功德在现世中也成为人天之主尊而受到一切众生慈爱,

这是八类功德中的第一大类,修慈心的功德在现世中成为人天主尊。成为人天主尊,不一定要变成国王。有的时候在人天当中,别人自然而然拥护你、喜欢你,这是实际意义上的主尊,没有主尊的形式,但实际上具有主尊的意义,受到一切众生的慈爱。

那些非天也以仁慈护佑,

人天之外的飞天,天神、鬼神等等也通过仁慈心保护你,帮助你成办很多很多事业,赐予你吉祥,遣除障碍等等,这些天人的力量非常大。

正如慈力王的传记那样。

慈力王是世尊在因地时的一个菩萨。慈力王专门修慈力,当时出现瘟疫、灾荒等灾难时,他通过慈心的功德,得到其余天神的帮助,或者他自己通过慈心的力量消除了很多灾难等等。就象慈力王的传记中所记载的,修持慈心能得到众生的慈爱和非天的仁慈护佑。

无有嗔恨而常常心旷神怡,身体安乐。

两种安乐:

因为相续中慈心充满,对众生没有不悦意心、嗔恨的缘故,常常心旷神怡,就是意喜,内心恒时安住在安乐的状态中;

然后是讲身体安乐。通过修慈心,自己的身体也会恒常无病,恒时安乐。

无有毒物、人非人之兵刃的危害。

这是第五、第六。第五是无有毒物的危害,第六是没有人非人的兵刃危害。

第七是讲:

无勤当中万事遂意,如愿以偿。

“无勤当中”,不需要勤作、不需要奋发勤作,无勤中一切的事业都可以随愿成就、如愿以偿。

第八类:

后世将转生到梵天世界,

后世自己会生到梵天。梵天是离开欲界,具有安乐的梵天界,其安乐非常清净。

《涅槃经》中对相关公案有明确记载。

如果想要广大了知的话,可以翻阅《涅槃经》。

即便他人嗔恨,但由于自己能够修行慈心而心平气和,从而可行持自他二利。

自己在修慈心的时候,即便对方对你心怀嗔恨,但因为自己修慈心的功德而心平气和,或通过修慈心感化他人,他人也能将嗔恨转为心平气和,从而可行持自他二利,所以也是行持自他二利的一种殊胜方便。

经中云:“谁知他烦乱,彼前自寂静,彼行自与他,二者之利益。”

“谁知他烦乱,彼前自寂静”,任何一个人了知他烦乱的时候,在他面前“自寂静”,修持调伏自心的慈心。“彼行”,这样行持的话,能够得到自他二者的利益,或者行持自他二者都获利的方法,就是唯一地修持慈心观。

慈心观没有什么不好修的,实际上就是缘众生获得安乐,这是总的前提。当然我们在上座修时,需要了解方方面面具体的修法。如果真正想要修,对慈心有兴趣,我们可以翻阅系统地宣讲修慈心的方便。《心性休息》和《广论》中都有修慈心的方式,有些地方专门有阐述修慈心观的方法。如果真正想修,要广泛地参阅资料,了知修法之后,就可以每天上座修持慈心。这是无勤积累资粮、无勤获得巨大福报的一种殊胜方便。

即便依此暂时没有能从三有中解脱,但眼前也能获得修慈心之法八种功德。

即便通过这样修持,暂时没有立刻从三有中获得解脱,但也绝对也能获得修持慈心的八种功德。

若令诸有情,坚发菩提心,

常得如山王,稳固菩提心。

第三大类讲到如果能够劝请众生,让众生发菩提心,然后让众生坚固自己所发的菩提心,那么我们也能通过这样的果常常获得犹如山王一样稳固的菩提心。菩萨相续中的菩提心犹如山王一样稳固,我们现在的菩提心也许还没有生起,也许生起了也不稳固。那么我们如果真心想要获得稳固的菩提心,除了自己对生起菩提心的正所缘再再观想、串习,或者修它的因等等,以及积累福报之外,劝别人发菩提心,也是让自己能够生起非常稳固的菩提心的一种方便、善巧。所以我们自己先掌握发菩提心的窍诀,菩提心的体相,还有这些因等等掌握之后,经常劝别人发菩提心,别人发了之后想方设法地稳固他的菩提心,如果自己能够做到这些,那么同样道理,通过这样的果自己也可以常常获得犹如山王一样稳固的菩提心。

三、如果能让那些没有发菩提心的有情发起殊胜菩提心,并且想方设法令他们坚定不移,

这个就是因,意思是有些没有发菩提心的有情,自己劝他发菩提心,对他宣讲发菩提心的重要性和不发菩提心的过患,介绍发菩提心的善巧方便以及积累资粮的方式等等,让他从没有菩提心而生起菩提心,生起之后再想方设法令他们的菩提心坚固。

那么依此等流,自己将在今生与后世中恒常获得稳如山王般的菩提心。

通过这样一种等流因,也就是同类因,自己也能在今生或后世中恒时获得稳如山王一样的菩提心。这是修持正因之后,它的果报成熟,那么自己生起菩提心是非常非常容易的。如果做不到这些因,虽然自己想生菩提心,有可能是非常困难的。有些道友在今生就很容易引发菩提心,一引即发,这肯定是前世的因缘。有些人怎么想生也生不起来,就是不具备因缘的原因。因此我们如果要生起菩提心,像前面所讲的一样,生起菩提心的各种各样的因缘都要具备。那么现在自己知道了引发方式,一方面自己对这个修法深感兴趣,愿意修持;一方面也劝告别人来发菩提心,自己也能获得这样一种果。

经中说:于装有佛身舍利之藏、七种珍宝所造、面积等同三千世界之佛塔,每日广作种种供养,远远比不上将一位所化众生安置于大菩提道的福德。

佛经中讲到对装有佛身舍利、七种珍宝所造,面积等同三千大千世界佛塔,而且每天在佛塔前做种种供养,这样的福德很殊胜。但是将这个福德进行比较时,它远远比不上一个菩萨通过善巧方便,让所化众生发起菩提心,并将他安置在大菩提道的福德。此处说安住在大菩提道,就是让他发心,劝请他发菩提心就是将他安置在大菩提道。

这是月称菩萨在《四百论释》中引用的。

《四百论释》讲义中引用过这样一种比喻,而且在《四百论》的颂词中也讲过,一个人死了之后,有两个朋友,一个朋友是给他办后事,将他的后事安排得很圆满;另外一个朋友抚养他的儿子,将他儿子抚养长大。那么这两个事情哪个意义更大?抚养他儿子长大成人的意义更大。因为他的血统依靠这个原因没有中断,而且他的事业依靠这个没有中断,这是比喻。意义是什么呢?佛陀涅槃之后,一个菩萨给佛陀修建高达梵天的珍宝舍利塔,另外一个菩萨劝导其余有情发菩提心,后者的福德更大,如此处所讲一样。此处一个人修舍利塔,相当于做后事一样;一个人让众生发菩提心,就相当于让他的家族事业不中断。劝请众生发菩提心,实际上就是延续佛陀的事业。佛陀的血统是什么?实际上就是发菩提心,成菩萨之后,不断修习成佛,不断不断地引导众生。

从这方面观察的时候,如果我们引导一个众生发菩提心,这个福德是非常巨大的,而且对佛法兴盛,对佛陀家族的延续,更加具有实际意义。而且真正发了菩提心之后,他的善根不中断。而舍利塔再高大,它都有倒塌的一天。劝请一个人发菩提心,并让他坚固的话,他再用一灯传众灯,他又让很多人发菩提心,这是无形的,他内心的功德是不容易消亡的。从这个方面讲的时候,我们就知道为什么有这样殊胜的对比了。

由信离无暇,依戒生善趣。

凭依修空性,不执一切法。

此处讲三类。第一个“由信离无暇”,如果内心对业因果产生坚信而取舍的话,就能够远离八无暇。“依戒生善趣”,如果今生能好好地行持戒律,守持五戒、十戒、比丘戒等等,通过这样的功德可以转生善趣。“凭依修空性,不执一切法”,凭依修持自己所通达的空性,那么就会不实执一切法,也就能从实执、业、二取当中解脱出来,超凡入圣乃至究竟成佛。

四、资粮之中以信心对业果诚信不疑而奉行取舍,结果永远不会转生到无暇之处。

在所积累的资粮中,如果能够以清净的信心,对业果诚信不疑,然后开始奉行取舍的话,通过这样一种因,永远不可能转生到无瑕之处。如果转生有瑕之处,生生世世可以听闻、修行佛法,就会迅速成就。如果一旦转到了无瑕之处,遇不到佛法,没有空闲修佛法,自己成就的时间就会大大地延长,而且自己在无暇中也会造恶业,也会感受很多的痛苦。

五、依靠持戒转生到人天诸善趣中。

通过守持清净戒律的功德,止恶行善的缘故,可以转生人天等善趣。

六、凭着修习所通达的甚深空性而感得具有减少功德之违品、不失对治的不放逸,并对一切诸法无执无著的智慧。

现在讲到要通达空性、修持空性。凭借我们修习所通达的甚深空性,这叫有正见。而不是说对空性没有正见就修空性,不知道自己所修的是什么,不是这样的。真正通达了空性的正确含义,然后反复串习,就能感得下面的功德:第一,减少功德违品。我们想要生起功德,有很多违品和障碍,修空性是最殊胜的一种减少违品的方法。

“不失对治的不放逸”,我们想要不放逸,修空性实际上就是最好的一种不放逸,而且是对治中的最佳对治。所有的对治当中,安住空性的对治是最好的。

“并对一切诸法无执无著的智慧”,最后可以引发对一切万法没有实执的智慧,对减弱烦恼或根除烦恼有直接的关系。

正直具正念,思维得智慧。

恭敬证法义,护法具智慧。

四类当中,第一类是正直。“正直具正念”,主要是讲在听法闻正法的时候,没有不好的、狡诈的心理,通过正直心去听法,也会具足正念,内心恒时获得具足正念的果报。

“思维得智慧”,如果思维所听闻的正法,自己会获得很敏锐的智慧。

“恭敬证法义”,如果对于正法和讲法的法师,能够恭恭敬敬的话,就可以证悟法义或通达法义。最初是通达法义,究竟证悟法义。

“护法具智慧”,对于自己所听闻的正法守护,不让自己所听闻的正法遗忘,这叫护法,这样护法就能具备非常敏锐的智慧。

七、以信心十足的清净意乐在闻受正法等时,无有狡猾的心理而保持正直的心态,

这个就是因。在听法的时候,对所听闻正法很有信心。同时发心也很清净,为了众生离苦得乐等等,具足清净的意乐听受正法,这个时候没有狡诈的心理,保持这样正直的心态。下面讲果:

由此可获得内心正直、具有正念的聪明才智。

自己在后世或者说通过听法的果,在今世当中都有可能引发内心正直、具有正念的聪明才智。因为自己所听的是殊胜的正法,听的方式是正直的方式,它的因感得果,最后可以获得内心正直、具有正念的聪明才智。

如果我们在学法的时候,内心正直、具有正念就是一个法器的标准。如果我们的心总是不正直,如果我们的心总是处于谄诳的心态,我们就不是法器。正法对我们的相续来讲,我们不可能成为直接调化对境,因为内心谄诳,成为我们接受或消化正法的障碍。如果我们的内心处在这个阶段,首先要突破谄诳,需要花费很多很多的时间和精力才能突破。如果我们的心没有谄诳,内心安住在正直状态,直接就是所化,正法直接能融入你的心。此处为什么将内心正直作为一个功德来进行宣讲呢?实际上作为法器来讲,如果内心不正直,很难和正法直接相应,因为这种不正直的心是一种不清净的心,而正法是清净的对境,所以不清净的心没办法容纳清净的正法。然后具有正念,恒时不忘十善所缘的这种聪明才智。

八、平时思维正法,可获得智慧藏或大智慧。

在听闻之后,平时就一心一意思维所听闻的正法。我们不要认为这没有什么意义,或者思维正法、看书只是为了考试、讲考、笔考或辩论,不是这样的。实际上在平时讲完之后,看书时能够认认真真地思维正法,它有直接的、殊胜的果,是什么果呢?因为思维正法就可以获得智慧宝藏,或可以获得大智慧,有了大智慧就更加能够很轻巧地驾驭法义,从而能够很轻巧地趋入,如是因如是果,都是这样一个一个地累积的。

九、对于妙法与说法者恭恭敬敬行事可感得通达法义。

对于妙法本身很恭敬,对说法者很恭敬,这样可以感得通达法义的果,我们自然就能够通达法义。有些特殊根性或善根成熟的众生,他对妙法或说法的上师恭恭敬敬地承事,虽然刚开始他很鲁钝,不懂法义,但是后面因为对上师承事的缘故,突然之间一下子通达所有的法义。这样的公案在佛教史中层出不穷,这就是因果不虚。所以我们自己如果能对妙法和说法者恭恭敬敬,也能够感得这个果。我们现在有能力闻思经论,有能力思维经论,在此基础上恭敬妙法和说法者,这样双管齐下,我们就能更快地通达法义。

十、为使所闻受的一切正法不失去而加以护持,将成为具有敏锐智慧者。

自己听闻了正法,为了不失去所听受的正法,自己一直从很多方面进行护持。比如思考、打坐修行或讨论等等,一方面是为了护持自己所听闻的正法,让正法不失去,这样的护持“将成为具有敏锐智慧者”。

有些人智慧不一样,类型也不一样。有些人的智慧很深,但是不快,他在慢慢慢慢思考的时候,可以思维到很深很深的地方,但必须要慢慢思考,静下心来思考才能达到。而有些人的智慧很敏锐、反应很快,一说马上就能反应,马上就能知道,这叫很敏锐的智慧。有些人的智慧又敏锐又深,所以智慧有很多层次。这要看自己是哪一种,有些是马上能够领悟的;有些是马上能领悟,但是领悟得不深,而且很容易忘;有些刚开始不容易领悟,但慢慢想的时候,越想越深,最后获得很深的智慧;有些时候又快又深,这样的情况也有。这些都缘于以前不同的因串习的强弱而导致不同的果报。

这些都是在讲我们怎么样获得殊胜智慧。还有一些人有自己的方式,在其它论典也讲过。比如舍利弗尊者,佛陀的弟子当中智慧第一。舍利子尊者智慧第一的因是什么呢?在有些公案中讲到,主要是在很早很早以前,有一位缘觉的法衣破损了,当时没有针线,没办法补,舍利子尊者就供养了针和剪刀,并且供养之后发愿获得超胜的智慧,因此果报成熟后得到了智慧第一。此处所讲的智慧资粮分支,依靠修持智慧资粮分支能获得智慧本体,另外还有像舍利子尊者这样,供养一些针线、剪刀,然后在殊胜对境面前发愿,愿力成熟功德现前,从而得到智慧第一的果报。

总之,各种各样的因都有,此处所讲的主要是对正法听闻、思维、恭敬等等,从这方面而获得智慧。我们现在听闻正法时,如果能以这样的正因来对待,肯定也能够获得大智慧,因果不虚的缘起缘故。今天讲到这里。

所南德义檀嘉热巴涅

托内尼波札南潘协将

杰嘎纳齐瓦隆彻巴耶

哲波措利卓瓦卓瓦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