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师辅导 |《中观宝鬘论》35

说明:以下法师辅导笔录,为道友个人行为。如有错漏之处,向上师三宝忏悔,请道友们批评指正。

《中观宝鬘论》第三十五课

诸法等性本基法界中,自现圆满三身游舞力,

离障本来怙主龙钦巴,祈请无垢光尊常护我!

为度化一切众生,请大家发无上殊胜的菩提心。

发了菩提心之后,现在继续宣讲《中观宝鬘论广释》第三品积累菩提资粮——积累福德资粮和智慧资粮。福德资粮和智慧资粮的分支前面已经做了观察,二资粮的共同的果也已宣讲。现在讲不共的果。不共的果就是跟随不同的资粮、不同的分体,有二十五种果,前面讲了十种,今天从第十一种开始宣讲。

依凭闻正法,施法无障碍,

感得伴诸佛,迅速成所欲。

此处讲闻法和施法无障碍的话,可以感得经常值遇诸佛、迅速成办所欲的殊胜果报。“依凭闻正法”和后面的“无障碍”连在一起观察,“施法”和“无障碍”一起观察,也就是说,闻正法和施正法无障碍,就可以获得下面的果。

听闻正法的障碍就是傲慢和不清净的发心等,如果遣除阻碍,恭恭敬敬、如理如法地听闻,就能常值诸佛,经常和诸佛相遇,或者经常可以和上师、善知识相遇。不管怎么样,如果恭恭敬敬听法,生生世世会值遇正法,值遇宣讲正法的善知识,或者说,能够值遇一切诸佛。

第二个方面是传法的时候无障碍。传法的障碍有很多,比如不清净的发心,或此处讲到的对于秘诀吝啬等方面,都是属于施法的障碍。如果在传法时远离这些障碍,它的果也能够常值诸佛,常值善知识。

值遇诸佛外的第二个果就是闻正法和施正法能够迅速成办一切所欲。

两种殊胜的功德合在一起是第十一种果。

十一、依靠在闻受正法与平等进行法施的过程中,无有吝惜秘诀等过患的障碍,可感得恒常依止诸佛,承蒙摄受,并且一切所求之事无有阻碍迅速得以实现。

在闻受正法的过程中必须要远离障碍,前面已经说过。这里讲到平等进行法施,对于希求正法的人或真正的法器必须平等进行法施,不能以不平等的心态进行法施,比如对于和自己亲近的人就愿意传法,和自己不亲近的人就不愿意给他传法;或者愿意摄受有势力有权利的人,给他传法,不愿意给贫穷的人传法等,这些都不叫平等法施。真正的法施必须平等,只要是法器,只要是对方相续中有求法的意乐,就需要进行法施,这才是平等的法施。

闻法和进行法施的过程中,要无有吝啬秘诀等过患。在注释中讲,无有吝啬秘诀等过患,主要是就法布施而讲。进行法施时不能认为这个秘诀只有我能够领受,我自己能够保密,如果我讲出去,别人就知道了,就和我平等了,我自己就没有超胜别人的地方了。这就称之为对于甚深法义、秘诀的隐藏,有吝啬的过失。

在传法的时候必须把明显的意义和自己所领受的不共秘诀等意义平等地进行宣讲,只不过在宣讲秘诀时要观察对境是否能接受。自己领受了很多,是不是要一股脑地全部说出去呢?不一定。关键要看当时在传什么法,和当时的法义是否有牵连,或对方能不能接受秘诀。如果对方不能接受,自己不是吝啬秘诀,而是守护对方的相续,让他不生邪见,或者出于对法宝的恭敬心暂时不传授,不是此处所说的范围。此处主要讲法施时的障碍必须遣除。

闻受正法可感得依止诸佛,诸佛当中包括善知识。如果能这样听法、这样做法施,通过它的等流,通过相近的因的缘故,我们就能生生世世和诸佛相遇,和诸佛相遇就能见到诸佛的相好,听闻诸佛的妙法,可以供养诸佛,在诸佛面前发下广大的誓愿,可以在诸佛面前听闻发菩提心、修菩萨道的秘诀等等,有很多很多无量无边的利益。同样,如果恒常依止善知识,能够得到善知识的摄受,听闻修持的方式,得到善知识的加持,迅速证道,也有很多无边的利益。所以,如果想要恒常依止诸佛,要遣除闻受正法和法施时的障碍,远离这些障碍进行听和讲,就可以得到这些功德。

承蒙摄受,并且一切所求之事无有阻碍迅速得以实现。内心如有所求,比如想要获得戒定慧的功德,或者在修法时远离一切障碍等,自己一切的善愿、一切善的所求全部可以无阻碍的方式迅速得以实现。

关于此等的教证,

“此等教证”,在听法和做法施时能够不求利养或远离障碍进行讲闻,有很大功德。下面引用教证进行宣讲。

《迦叶品》中云:“恭敬说法者,不求利养也,不思唯偈颂,所闻法示他。”

“恭敬说法者,不求利养也”,可以从两个角度做观察。第一,从听闻的角度,听闻时必须远离傲慢、不恭敬等障碍,恭敬说法的人;第二,听法的意乐不是为了追求利养,而是为了得到殊胜的解脱,为了真正利益众生。总之,听闻时要远离这些障碍。

“不思唯偈颂,所闻法示他”,是从说法者方面进行观察。说法者要不吝惜秘诀进行传授。“不思”就是不要单单停留在这个问题上, “唯偈颂”就是只讲很简单、很少量的法,至于其他广大甚深的法却有所保留。也就是说,传法时不要思考唯一给别人宣讲一两个偈颂。“所闻法示他”,自己所思考、听闻到的法都要给别人开示、传授。在传法时应远离这些障碍,尽心尽力地传授正法。

“恭敬说法者,不求利养也”,这两句也可以从说法者的角度讲。恭敬说法,不是随随便说法,而是有一种对正法的恭敬态度,对正法负责的态度,真正想要让正法流传下去的态度。在说法时,必须要有恭敬的态度。不求利养,说法时不追求名闻利养。

下面两个解释是一样的。

这部分主要讲听法和闻法时远离障碍的方式。

《念住经》中说:“听闻演扬妙法已,尽力弘扬之智者,趋至断除老与死,至高无上之果位。”

这个教证首先讲听闻。我们在学习佛法时要听闻,听闻所演扬的妙法之后,自己必须尽力弘扬。其他人在演扬妙法时自己要恭恭敬敬、远离傲慢心地去听闻,听闻并通达教义之后必须尽力把所听闻的教义弘扬开来。第一个方面是恭恭敬敬地听,第二个方面是恭恭敬敬地弘扬,这就叫做听闻的智者。如果能够做到这一点,“趋至断除老与死”,必定能趋至断除老和死至高无上的果位。老和死实际上包括生在内,如果断除了老和死,就不可能再有生,没有断除老死的缘故,就必定有生,生和老死是因和果的关系。此处讲断掉了老和死,也是间接说明断掉了生,如果我们不在轮回当中随业而转生,实际上就获得了解脱,因此第四句说“至高无上之果位”,肯定能趋至断除老和死、生死轮回的果位。

对于正法以恭敬的心态听闻、恭敬的心态尽心尽力地讲解,它的果位就是这样的。所以有时讲法有点厌倦的时候,看到这些颂词和教证,就会产生一种信心。这些确实就是佛陀开示的因果之道,如果能听闻、修学、弘扬佛法,所得的果绝对无量无边,最终定能获得无上解脱。

与财施相比,法施更为殊胜,

下面进行比较,布施中有财布施和法布施,与财布施相比,法布施功德更为殊胜。

《弥勒狮吼经》中云:“三千世界遍黄金,以此布施一切众,讲说四句一偈颂,如是饶益非如是。”

假如把整个三千世界遍满黄金布施给一切众生,功德极其巨大。如果一个人对于另一个人讲解乃至一个偈颂,如此所产生的饶益 “非如是”,由此产生的果是前面的功德无法比拟的。一个人能讲解一句偈颂,而且单单给一个人讲解,都能积累这么巨大的功德,何况恒常给大庭广众的众生讲解,这样的功德就更大了。理由前面介绍过,能苏醒众生佛法的种姓、令其生起解脱的信心、修持无生法身慧命的缘故,产生的利益和功德非常深远。

能够通过清净的心做法布施,功德非常大。如果讲法时不清净,追求名闻利养,虽然因很殊胜,但是果非常微劣。如果以清净心传讲正法,因很广大,果也非常广大。也就是说,能够如法听闻、讲解佛法的功德利益,与通过贩卖佛法或者以收取供养的方式来得到正法,两者之果根本不可比。

关于不忘而受持所闻之一切法的功德,《善逝秘密经》中云:“受持妙法之福德,一切佛陀极郑重,俱胝劫中作宣说,然而不能说究竟。”

对于我们所闻的正法不忘记而受持,也就是说我们现在听了法,下去之后要再再地复习,复习的目的是为了不忘失我们所听的法,能牢牢记在心中。如果能不忘而受持所闻的法,其功德在经中是这样讲的:若能如前所讲那样受持妙法,即使一切佛陀极其郑重地在俱胝劫中宣讲其福德,也无法宣说究竟,其功德根本没办法说完。从这个方面我们也可知道,如果能够好好用功受持法义,即便没有做其余的功德,它的功德也非常巨大。

无贪成法利,无吝增受用,

无慢成主尊,法忍获总持。

这个颂词讲四种因果。

首先是无贪。“无贪成法利”,如果能够知道妙欲的过患,从内心中抛弃对妙欲的贪执,内心恒时安住在无贪的状态,通过修持无贪就能够成就法利的果。在修行正法的时候,通过修行正法获得的利益是通过无贪而成办的,如果自己能安住在知足少欲的修行当中,生起这种境界,我们想要追求的法利都可以迅速获得。相反,如果相续当中有其他贪执,会成为成办法利的大障碍。

“无吝增受用”,如果能对欲妙、财物等经常串习舍心、无吝啬心,因为舍弃了吝啬心的缘故,会再再增长受用。

“无慢成主尊”,修行者在修行过程当中发现了傲慢的过患、谦卑的功德之后,内心恒时悉除傲慢,身体和语言也悉除傲慢的行为,因为谦卑的缘故,自己将会成为一切人恭敬的主尊。这就是缘起规律。如果觉得自己非常了不起,在别人面前非常傲慢,由傲慢的因会导致变成奴仆、受人使唤的果报。因无慢反而变成主尊,这就是因果规律。

“法忍获总持”,法忍即无生法忍,如果对于一切万法无生、空性的见解能够忍受,安忍一切万法的空性,听到一切万法空性的时候无所畏惧,内心当中能够接受,这叫做法忍。修持法忍能获得总持,总持就是不忘陀罗尼的智慧。前面讲过通过布施童女能够获得不忘陀罗尼的总持。如果在正法方面,在空性方面再再抉择,抉择之后产生定解,内心不畏惧,欢喜修持,通过这种因也能获得不忘陀罗尼的果。

其它论典中讲过另外一些获总持的因。

佛陀十大弟子中闻法第一的阿难尊者,他就是总持第一,在佛陀面前听到的法全部不忘,所以最后集结三藏的时候让阿难尊者上法座,由他把在佛陀面前所听闻的一切经藏一字不漏全部背诵出来。当他宣讲“如是我闻”的时候,下面的长老就开始哭泣,是不是佛陀又来了?佛陀是不是没有涅槃、圆寂,又开始宣讲正法了?其实是阿难尊者在复述佛陀所讲的一切法。

佛陀要求阿难当侍者,阿难尊者提了几个要求,比如佛陀穿过的旧衣服不穿,佛陀吃剩下的饭不吃,以前在佛陀面前没有听过的法必须重讲一次,如果这些条件满足了,可以当侍者,不满足则不当。由此佛陀知道他的心非常清净,因为如果没有这些要求,别人会认为阿难是因为贪求佛陀的好衣食而当侍者。因为施主给佛陀供养的全部是最高档的衣料做成的法衣,所以阿难尊者说不穿佛陀的旧衣服;施主给佛陀供养的饮食也是最高档的,所以阿难尊者说不食用佛陀剩下的食物;还有一个条件就是,如果我不在的时候不要讲法。因为发心非常清净,这些要求佛陀都答应了。因为阿难尊者有不忘陀罗尼智慧,多闻第一,所以能把佛陀讲过或者复述过的法全部牢牢记在心中。“多闻第一”不是听得很多全忘掉了,是听得很多全部记住了才叫“多闻第一”。

阿难尊者获得不忘总持的因是什么呢?很久以前他供养一个阿罗汉满满一钵斋饭并且发愿:就像钵盂中装满饮食一样,愿我以后相续中充满正法;就像钵盂放在地上稳固不动一样,愿我所听受的正法全部不忘失,牢牢在相续中记住。通过这样一种愿力最后得到不忘总持的果。

获得总持的因很多,如果有能力就再再串习无生法忍,来获得不忘总持的果;另外就是有机缘的时候对于殊胜的对境,比如我们的上师,如果能供养斋饭并且像阿难尊者这样发愿,肯定可以获得的。因为单单供养一个阿罗汉都是这样,上师是大乘菩萨,是真正最殊胜的对境,这样供养、发愿决定能获得殊胜的总持,这也是一种殊胜的因缘。《经庄严论》中也讲过,对于法义反复不断串习可以获得不忘陀罗尼。

通过修持禅定的力量也可以获得不忘陀罗尼。

通过前世的报德,也就是通过殊胜的报也可获得殊胜陀罗尼。像阿难尊者获得的就是报德的陀罗尼。修持无生空性后世得不忘陀罗尼,也是一种报德。不管怎么样,不忘陀罗尼是一种特别殊胜的功德,要通过修持不共同的因才可以真实获得。

十二、不贪著妙欲可成就一切法利,因贪执而破戒后忘失所闻,并以积累妙欲而导致一事无成。

“妙欲”就是色声香味触五种,加上法尘就是六妙欲。我们所看到的物品或有情,听到的妙音,闻到的妙香,尝到的妙味,还有身体所感到的妙触,就叫做妙欲。不贪著这些妙欲,才可以成办一切法利,或者说通过不贪著妙欲的因,最后可以成就一切法利这个果。

下面从反方面讲它的因。

“因贪执而破戒后忘失所闻”,如果贪执五种妙欲可能会破戒。戒有很多,有身语的戒和心方面的戒。如果贪执妙欲,在身体方面做偷盗、杀生、邪淫等等行为,有可能破身体方面的戒。即便没有在身语方面破戒,从了义的、高层次的教法戒律来讲,内心产生贪欲心和不清净的念头,都算是破戒。破戒会导致过患,过患增长就会蒙蔽自己的智慧,所以以前所听闻的正法全部会忘失。“并以积累妙欲而导致一事无成”。如果自己一心一意扑在积累妙欲的事情上面,最后自己所修持的正法将会一事无成。

此处讲“无贪成法利”,要从正面、反面两个方面来进行观察。

十三、串习舍心而毫不吝啬能使受用增之不尽,这是自然规律。

相续中了知一切有为法的自性,了知痛苦的因缘、无常的本性之后,再再串习舍心,内心就可以打破吝啬心,使受用增之不尽,这是一种自然规律。越贪越吝啬,受用就越减少,如果反复串习舍心,受用反而会增之不尽,这就是因果律、自然规律。一般世俗人不了知这种规律,认为不给别人我才能增长受用,给了别人就增长不了,这就是“业果愚”,对于如是因如是果不了知不明白,会产生这种颠倒行为。佛弟子知道了因果规律,随顺因果规律而行,想要使受用增长,那就串习舍心,打破吝啬,就能使受用增之不尽。

十四、无有我慢的相续中一切功德自然而然生起,因而成为上上下下众所敬仰的主尊。

一个人很谦卑,相续当中没有我慢,在这样的相续中,一切功德可以自然而然生起。一个人越谦下越能够见到别人的功德、自己的过失,见到自己的过失愿意改正,通过这样的等起发心之后,自己相续中以前有的功德会再再增长,以前没有的功德会再再生起。通过这样一种基础,相续中的功德会自然增长,最后得到充满。如果相续中功德充满,就能够变成上上下下一切众生所敬仰的主尊。

也就是俗话所说的,傲慢的山冈上存不住功德水。

俗话中讲,傲慢的山冈上存不住功德水。陡峭的山上水肯定会往下流,一个人相续很傲慢,傲慢的相续就犹如陡峭的山冈一样,在这样一种陡峭的山冈上留不住功德水,所有的功德全部会漏失。

其依据,在《宝箧经》中说:“文殊,譬如大海初存时,首先存于一切大地内之低处,尔后水流将无勤而流淌。同理,无有我慢之菩萨无勤而现前佛陀之一切法。”

现在我们这个海不是大海初存的时候。经典中讲,真正大海初存的时候,水首先存于一切大地内的低处,慢慢慢慢盈满之后无勤地流淌。“同理,无有我慢之菩萨无勤而现前佛陀之一切法。”无有我慢的缘故,相续中就可以慢慢生起、累积功德,这样的菩萨无勤可以现前佛陀的一切功德法,这些功德通过打破傲慢、相续安住于谦卑的状态中完全可以生起来。以前也讲过,有很多观察的方式可以打破我慢,安住在谦虚的状态中也有很多修法。回忆以前所讲的内容之后,尽量使自己谦虚下来,尽量使自己卑下,不要生起傲慢。如果生起傲慢,功德无法增长,而且在别人眼中显现傲慢的形象,也不一定他人能信服。如果一个人很谦卑,别人就能够真正认为对方相续中具备功德。

十五、以对空性法门无所惧怕而全然接纳的法忍可获得不忘陀罗尼。

对空性法门无所畏惧而全然接纳的法忍,就是无生法忍。如果能对无生法忍产生一种接纳的心,然后再再串习这样的因,最后自己相续中就可以获得不忘陀罗尼。所以说,对于空性法门要通过理证或其余方式再再抉择,不要产生畏惧心。前面讲第一品的时候讲过,产生畏惧是对于空性没有全然了知的缘故,如果真正正确地去抉择空性,相续中不会产生畏惧。不产生畏惧,就可以获得不忘智。

此处是以空性为例,对于其余高深的教义起初没有完全理解的时候也要发愿将来要通达。

以授五精华,及作无畏施,

诸魔不能侵,成大威力最。

此处是讲两种因,获得两种果。

第一个因是授予五精华,五精华注释中有讲。第二个因是作无畏布施,在别人畏惧的时候赐给他无畏,保护他。

这两种因可以获得两种果:第一个是“诸魔不能侵”,在修道的过程中一切魔众无机可乘,因为相续中具备这样殊胜的因的缘故,果成熟之后所有魔众完全没办法侵害。这是通过功德自然形成的威力;第二个果是“成大威力最”,就是说能够成就最大威力者,就像佛陀一样具备大威力。

十六、将糖、酥、蜂蜜、芝麻油、盐等五种精华恭敬授予他众,

五精华就是糖、酥油、蜂蜜、芝麻油(香油)、盐巴等,都是可以找得到而且不是很贵的东西,实际上它是一种精华,一般的众生如果能够享用这些精华,体力会增长,这就是它的近因,通过赐予增长别人体力的五种精华的缘故,自己获得能力,获得一切魔众无机可乘的果,这是第一种因。

作为受到怨敌恐吓者的护送者,解救他们于危难之中而作无畏施,

这是第二种因。有些人受到怨敌的恐吓,有些众生受到杀害的恐怖时,自己去解救众生于危难当中,或者放生等,就叫做无畏施。以此正因,可以获得下面的果。

依此可使一切魔众无机可乘,具足无爱子力等成为大力之最的佛陀。

“依此”,就是前面讲过的授予五精华和作无畏布施,它的果非常可喜。第一,一切魔众无机可乘。有些人一生修法没有什么障碍,修行非常顺利,一切魔众根本无法靠近他的身体,原因就是以前修过这些殊胜的因。现在如果我们能够修持这样殊胜的因,最后果报成熟,也会使一切魔众在我们相续中无机可乘。

实际上,受到魔众的侵害还是非常可怜的,如果果报成熟,想轻而易举地从魔众的侵害中解脱出来不是很容易的事情。我遇到过一个居士,他遭到魔众的伤害,每天念很多经、很多心咒,但现在魔还在缠绕他。听到这样的消息,想到他们身心不得自在,处于魔众的控制之下,很令人伤心。如果没有修持殊胜的妙因,果报成熟的时候被魔众缠绕,无法顺利修法,也是很无奈的事情,还不如现在经常作无畏施,作殊胜的因,比如此处讲的授予别人五种精华等,以后肯定可以得到魔众无机可乘的殊胜果。一方面这是龙树菩萨的金刚语,另一方面,这些因果都来自佛经,经典开示之后龙树菩萨摘录于经典中,并在此处宣讲。

第二类是“具足无爱子力成为大力之最的佛陀”。“无爱子力”也叫做那罗延力。《随念三宝经》的注释中也讲过那罗延力。佛陀的每一个关节中都具备那罗延力。在《抛石经》当中,佛陀把巨石一下子抛到梵天界,这就是那罗延力。

无爱子力是一种非常大的力量,有很多对比的方式,此处没有详细讲。比如十个人的力量相当于一头牛的力量,十头牛的力量相当于一头青牛的力量,十头青牛的力量相当于一头红牛的力量,十头红牛的力量相当于一头小象,十头小象相当于一头大象,一直加上去,加到罗刹力,十个罗刹力相当于半个那罗延力……多少个那罗延力是佛陀的力等等。无爱子力就是力量非常强大的意思。如果我们想成为大力士的话就要做这样一种因,具足这种因,就能具足无爱子力等,无爱子力是其中一种,还有最后成为大力之最的佛力。佛陀在整个三界中力量是最强大的,完全是在因地时修持了正因,因而获得无爱子力。而且此无爱子力完全是父母所生力,一生下来就具备这种力量,而不是神通力,不是禅定力,不是修行所得力。由此可知,造了这样殊胜的因,决定会有殊胜的果。

下面讲获得六种神通。

佛塔供灯鬘,暗处置灯盏,

油灯加油汁,依此得天眼。

它的果是得到天眼通。得到天眼通的因是什么样的呢?偈颂讲通过缘起,如是因就有如是果。如果想通过修法得到天眼通,主要依靠安住在禅定当中,比如说依靠第四禅,在禅定中作意获得天眼,出定后自然就获得天眼通。有这种天眼通的修法,在《俱舍论》等经论中有讲。

此处讲报德,如果真正造了这样的因,就会获得这样的果。此处讲了三种因:

第一种“佛塔供灯鬘”,佛塔也包括坛城,如佛学院的坛城,在佛塔前供养油灯或者花鬘,就是获得天眼的因;

第二种,“暗处置灯盏”。在黑暗的房子中来来去去的人很不方便,如果在黑暗的房子中,或者在来来往往的路上置灯盏,方便别人走路,也是获得天眼的因;

第三种,“油灯加油汁”。在佛前的油灯里加油汁也是获得天眼的因。我们经常可以看到坛城里很多人拎着油壶,挨个房间去加油,一看就知道,这样加油是获得天眼的因,这些人以后肯定会获得天眼。

当然,获得天眼只是一种暂时的果报而已,按照《法华经》的教证,通过在佛前供灯,最后绝对会成佛。究竟的果位是在佛位,天眼只是暂时的果位,近视眼当然更不可能得了。以前没有在佛前供灯,或者吹了佛前灯,会得到不好的果报。如果能在殊胜的对境前供养油灯、发清净愿,一般的眼根都比不上,绝对可以获得天眼通,很多隐蔽的东西、很远很远对境的东西都可以看得非常清楚。这里讲到因和果之间的关联。

十七、在佛塔上供酥油灯、花鬘等,

在佛塔上、佛堂中、坛城里,如果能供养酥油灯、花鬘等,这是第一种。

在漆黑一片的暗室内放置灯盏,

这是第二种,在很黑的房子里放置灯盏。以前是油灯,现在是牵电灯,或者放蜡烛等,都是一样的。或者在道路当中放火炬、牵电灯,方便别人来去,这也是一种因。

现在学院大路上都有路灯,我看到有道友在小路旁边挂灯,意图很明显,方便道友们在狭小的巷子里走路,绝对是通过清净的意乐引发,来做这样一个因。如果以前做了,希望现在还能继续做。以前没有做,如果自己的房屋正处在路边位置上,现在放置一些灯盏,也是积累大福报的一种方便。

为油灯加油,

很多大佛殿都有大油灯,用金龙鱼或者酥油加油,让灯一直长明,这也是一种因。

依此可获得天眼,如阿那律尊者的传记一样。

依靠这样的方便可以获得天眼通。

阿那律尊者在佛的弟子中“天眼第一”,他的因有几种说法。

以前阿那律尊者是强盗首领,鞋子破了,想要补鞋,到了佛殿当中。因为看不见的缘故,用宝剑把灯芯挑正了,挑正之后油灯大放光明,他便看到了佛陀。这是一种讲法。

法本注释中的讲法是,他在供佛的油灯中加了点油。本来灯很暗看不清佛像,加油之后灯亮了起来,他看见佛像这么庄严,就发愿把油灯供养给佛陀,发愿依靠这样的因缘,以后常常获得天眼。总之,通过这种因,他获得了“天眼第一”的果报。

很微小很微小的善根,但是因为供养了很殊胜的对境,发了正确的愿的缘故,果报就如此成熟了。如果我们每天供灯的时候也能够以清净的意乐发这样清净的愿,每个道友都会获得天眼第一,而且最后决定成佛。这就是因果规律。

供养佛塔时,敬献妙乐器,

铃铛螺及鼓,依此得天耳。

这个偈颂讲获得天耳通。天耳通就是很微细、很远的声音都能够听得清清楚楚。获得它的因就是供养佛塔的时候,敬献妙乐器,敬献铃铛、海螺、鼓等,通过这种供养就可以得到天耳通。在佛塔上悬挂能够发出美妙声音的铃铛、风铃等,以此供养殊胜的对境,发清净的愿,就可以获得天耳通。

十八、在对佛塔作供养时,有条件则献上乐器、铃铛、声音动听的海螺以及妙鼓,依此将获得天耳通。

这里讲的是以美妙乐器来供养,直接以美妙音乐来供养也是相同的,弹奏乐器也好,音响中所放出来的音乐也好,把这样的妙音供养佛陀、佛塔等殊胜的对境,也可以获得如是功德。

不举他过失,不说诸残疾,

随护他心故,获得他心通。

这句讲他心通。他心通就是说别人内心中的种种想法自己能够知道,别人起心动念自己也很清楚。

在上师调伏弟子的时候,他心通是一种殊胜的方便。弟子的起心动念他都能够知道,知道之后有意无意地透露出来,弟子就非常恐怖,内心当中不敢产生不好的念头。尤其在上师面前的时候,或者说知道上师有他心通,弟子内心当中一产生恶念,自己就会警醒:上师有神通,上师知道自己的恶念。这也是上师调伏弟子的一种方便,是很殊胜的让弟子快速入道的方便。如果没有神通,调化众生很困难。如果有了这个神通,将其用作弘法利生方面,将有意想不到的收获。

佛法并不以获得神通作为最终目的,但是以获得神通作为自己圆满资粮的方法、调化众生的方便,佛陀是赞成的。《般若经》中专门有一种神通波罗蜜的修法,佛陀在《大般若经》当中也讲过神通波罗蜜种种分类、功德和修法。《庄严经论》第八品就是“神通品”,对神通的因,神通的修法、作用,讲了很多很多。

如果一个修行者有神通,他可以积累很多福报,刹那之间积累很多资粮。比如有神足通,可以到清净的刹土中面见佛菩萨,在佛菩萨面前顶礼供养,听闻佛法,都是自己相续圆满功德的方式。而且有神通的话,可以通过自己的能力遣除众生的贫穷,帮助众生从种种困难和障碍中解脱。不但自己能积累资粮,也是救护众生的最大方便。

所以,对于神通应该有正确的观念,不能一味排斥,也不能一味追求。其余的法不学,其余的法没有兴趣,专门去追求神通,这样很容易走火入魔,非常容易步入歧途。很多大德有时候说要获得神通,有时候说不要追求神通,都是有密意的。我们对于神通的态度摆正之后就知道,求神通不是为了骗利养、获得广大的名声,而是可以自利利他,做成佛的事业。如果有了神通波罗蜜,菩萨成佛的速度将非常迅速,经典中也是这样记载的。

获得他心通可以通过修法的方式,比如通过禅定,安住在禅定当中作意获得他心通,出定后自然就获得他心通;也有通过念心咒获得神通;有些则是借助缘起,具备某几种药,配合在一起,服用之后就可以获得神通,很多很多。

此处讲的是报德他心通,如果修了这样的因就会获得这样的果。通过报德获得的他心通是比较稳固的。

“不举他过失”,经常隐瞒别人的过失,不说别人过失。

“不说诸残疾”,对于身体有残疾的人,自己当面也不说,背地里也不说。

“随护他心故”,以一切方便保护别人的心,想方设法不伤害别人的心。自己内心当中有非常善良的心念,通过这种因就可以获得他心通。

十九、在无有必要的情况下,不揭露他者三门的过失,

有必要的时候,作为上师或道友,为了他改正错误,可以揭露他的过失。但是如果自己没有能力,或者在没有必要的情况下,不要揭露别人的身体、语言或意的过失。

当面背后从不谈论说瞎子等残疾缺陷,

当面不说别人,尤其是有残疾的人。有残疾的人本身内心比较自卑,如果当面说他瞎子、聋子或通过表示让他知道你在骂他,也是在伤他的心。当面说他,会令他非常难过,有些人会发火,有些人当面不敢发火,内心也会极其难受,极其伤心。

当面不能说,背后也不能说。背后也不能谈论某某人有缺陷等。所以,当面、背后都不谈论说瞎子等残疾缺陷。

随从护持他心,

随从别人的心,护持别人的心,别人哪个方面容易产生不好的情绪就尽量不要讲,保护别人的心念。

想方设法不伤别人心,由此可获得了知他众种种心的他心通。

想方设法不要伤害别人,不要刺伤别人的心。有些性情忠厚的人就是这样,自己不会说伤害别人的话,和别人在一起谈论的时候也总是让别人不要去伤害他人的心。

通过这样的修法,就可以获得了知他众种种心的他心通。佛陀的他心通是最究竟最圆满的,因为圆满修持了种种善因,佛陀的神通丝毫也不会退失。

律藏等中说,甚至说一般人或旁生的过失,过患也相当严重,

此处从反方面教导我们不要说别人的过失。说别人过失有很多过患,不说过失则可以获得很多功德。律藏当中讲,别说是一般人,就是说旁生的过失,也会有严重的过患。

《极乐愿文大疏》中有一个公案。一个赶车人有两头牛,他给两头牛起了两个外号,一次关键比赛的时候因为他喊两头牛的外号,两头牛不给他出力,害他输掉了一千两银子。后来他要报复,两头牛便说,你不应该在大庭广众当中说我们的外号。知道这个原因之后他就问该怎么办?牛说你应该在大庭广众当中表扬我们、说我们的功德。第二天比赛他下了更大的赌注,在大庭广众中说他那两头牛的功德,两头牛拼命拉车,最后给他赢了很多钱。

因此,如果说旁生的过失也有过患。劫初时旁生能够听懂人的语言,也能够和人直接对话。现在虽然旁生显现上听不懂人的话,(是不是真的听不懂我们也不知道),也不能和我们对话,但如果说旁生的过失,内心的发心不正,从最起码的角度来讲,说过失也是因为看不起它,随便说其过失,认为没有因果,加上说过失时会有粗语或恶语,发心不正,再加上恶语和对境,所以有产生过患的因。

下面讲特殊对境尤其不能说过失。

经中说尤其是如果评说菩萨的过失,则过患无量无边。《宝积经》中云:“何者分别菩萨行,当知彼等乃疯人。”

佛经中讲,如果评说菩萨的过失,过患更重。从前面的意义来看,“分别菩萨行”指分别菩萨的行为,说菩萨的过失。如果说菩萨的过失,就是一个没有理智的疯人,此人相续中马上获得巨大的过患。

说菩萨过失的人根本不考虑自己利益,疯子就是这样,不考虑自己利益,在大庭广众当中裸体奔跑、食用粪便等。我们会奇怪他怎么会这样做,不考虑自己的利益吗?疯子根本考虑不了自己的意义。如果我们评说菩萨的过失,和疯人的性质一样,就是把自己的利益完全不当一回事。如果我们真正考虑自己的利益,为自己的后世负责,必须要知道这是很严重的因果,千万不要说菩萨的过失。尤其在佛教团体中有很多菩萨,如果我们随便评说某某人什么什么过失的话,即便我们在说的时候不一定觉得这是过失,但按照因果律来讲,这就是大过失,而且此处讲过患是无量无边的。尤其前面我们讲过,到底菩萨隐藏在哪个角落,在哪个地方,你根本不知道。从这个角度讲,我们随随便便评论任何人,都有可能在评论菩萨的过失,有可能造下严重的过患。

虽然通过忏悔,过失、果报会减轻,但是一边造罪一边忏悔,会延误我们成就,如《入行论》所讲:“登地久蹉跎”。如果想从凡夫登到初地,总是边忏悔边造罪,会延误很长时间。作为一个想要快速成就的人来讲,要把《宝鬘论》或其他佛经论典中所讲的这些过患牢牢记在心中,避免这些过患,才可能从粗粗细细的障碍中不沾染过患,迅速修持解脱道而成就。

施履及车乘,服侍羸弱者,

乘骑奉上师,智者得神变。

下面讲神变通。得到神变的因,第一种是施舍鞋子或车,别人没有鞋子给他布施鞋子,别人没有车乘给他布施车乘。

第二种是“服侍羸弱者”,生病的人或者老年人、幼小的小孩子,生活无法自理,或者行走起来非常困难,看到之后发起善心,搀扶他,或者帮他做一些日常生活的事等等,就叫做“服侍羸弱者”,这个因也能感得神变。

第三种就是“乘骑奉上师”,上师是一种殊胜对境,如果能够给上师供养车马也可以得到神变。

神变就是一可以变多、多可以变一,神通的范围更大一点,神变主要是指一变多、多变一。

此处没有讲神足,神足就是很快的时间可以从此处到达彼处。这里主要从神变方面观察。

二十、对一切贫穷者施予鞋、车乘,

这是第一大类。贫穷的人买不起鞋子,走路的时候很不方便,而且没有鞋子在冬天也会非常寒冷,看到贫穷的人没有鞋子给他布施鞋子,没有车乘的时候供养车乘。当然供养车乘要有一定的能力才行,没有能力不一定供养。或者有种情况,自己在车上看到没钱的人买不起车票,给他买车票也算是一种供养车乘,让他行路比较方便。汽车也好,火车也好,坐船的时候也好,很多人因为没钱无法乘坐,或者没钱逃票被抓住了,这时给他买票,也是由善心引发的一种善行,也是一种布施车乘的方式。

搀扶无法行走的羸弱者,

老人、小孩等羸弱者身体很虚弱,无法行走,自己见到之后主动搀扶、帮助,或者他们在家里生活无法自理时帮助他提水、做饭等,这些都叫做“服侍羸弱者”。

以乘骑侍奉上师或者供养车辆,侍奉上师得以休息,

第三类是对于殊胜对境的上师通过乘骑侍奉,或者供养车辆,侍奉上师得以休息,这也是一系列正因。

了知修行如此之因的智者可获得一变多、多变一等神境通。

如果圆满修持这些因,就可以获得一变多多变一的神境通。

下面讲宿命通。

为法而行事,忆念法句义,

法施无有垢,故得宿命通。

获得宿命通主要是了知自己和其他人前世的事情。了知这些事,一方面是调伏众生的方便,另一方面自己如果能够了知宿命、了知前世,对精进修道有很大帮助。宿命通对圣者来说不一定有必要性,但一个凡夫人相续当中如果获得宿命通,能了知前世,对业果的道理更加相信,就会倍加精进。比如说,我们回忆前世当中在地狱界如何如何受苦,在饿鬼界如何如何受苦,在无始轮回中如何如何受苦,或者说以前是如何兴盛,自己当帝释天的时候是怎么样的,当转轮王的时候是怎么样的,一回想现在是这么一种情况,对于高低转化、兴盛衰败的无常变化,对于地狱的痛苦、无始的轮回,有更加深刻的理解,修道就会极其精进。

佛陀在世时有很多修行人相续当中有宿命通的缘故,极其精进。有一个比丘,他前世堕入地狱,这一世生而为人,能够回忆以前堕地狱的事情。一想起地狱的事,全身毛孔马上流出非常臭秽的脓血,把法衣都染成花色,只要一回忆地狱马上就这样,每天要洗好几次,所以佛陀开许他里面多穿一件衣服。因为深刻了知地狱的痛苦,知道如果再不修行还要堕入地狱,还要感受这样的痛苦,他非常精进地修行,最后获得阿罗汉果,从轮回当中彻底获得解脱。有很多这样的例子,说明如果能回忆前世,肯定不会像现在这样懈怠。所以说获得宿命通有这样的必要性,对于度化众生有很大的帮助。

获得宿命通有三种因,第一是“为法”,为了正法兴盛而行事,此处是指修建经堂。如果能够为了正法的兴盛而修建经堂,就能获得宿命通。

第二是“忆念法句义”,对于正法的句义进行忆念。比如现在背诵经典、论典,实际上就是再再忆念法句义,因为在背的时候要对法句反复忆念,忆念很多次才能够背下来。当自己背熟以后,一忆念法句的时候,意义就能现出来,这是一种忆念法句义的方式。通过再再复习也是忆念法句义的方式。现在有很多道友在背诵法义,背诵对于宿命通确实是殊胜正因,背诵的道友还是要知道这一点,知道因之后会有更加强烈的信心,从不同方面去促进他不中断去背诵忆念。

第三个是“法施无有垢”,做法施的时候没有垢染。垢染有很多种,图回报、希求名闻利养、颠倒宣讲都是垢染。在做法布施时通过没有垢染的方式来宣讲就可以获得宿命通。

二十一、为了正法而苦行兴建经堂,

为了正法的兴盛,为了僧众能够闻思修的缘故,通过苦行而修建经堂是获得宿命通的因。现在很多道友在帮忙修大经堂或小经堂,日日夜夜通过苦行来做。按照这个教证,以后除了可以获得六欲天宫殿果报之外,肯定可以获得宿命通。上师前段时间讲过,修经堂可以获得六欲天宫殿的果报。而且,对殊胜对境方面做苦行的缘故,最后决定可以获得解脱,获得佛果。

有些道友有这样的能力、因缘,通过修建经堂积累善根获得果报,当没有能力的时候,内心产生随喜心,相当于我们也在修经堂,以后也可以获得这样殊胜的果报。

如是念念不忘而铭记正法的一切句义,

如果能念念不忘,铭记正法的一切句义,也是一种因。

当年佛陀在世的时候,当时没有法本,没有文字,没有经书,很多修行人全都是记在内心当中。当时很多比丘都通达三藏,整个三藏都能背诵。而且,佛陀涅槃之后六庄严等大德住世的时候,他们的弟子们也很会背诵,比如功德光的弟子,对整个律藏能够完整背诵的有五百个。以前大德的修行能够达到这样的程度,现在没办法,不要说三藏,一两个论典都很难记。不管怎么样,如果我们对正法句义再再串习、念念不忘,这也是获得宿命通的因。

对以前听闻的所有法要再三回忆,

以前听过的法要听完就放在那儿不行,过段时间要再去回忆、温习,通过这样的练习,以前所听闻的法要不会马上忘记。

不图回报的法施无有颠倒宣说等罪垢,

做法布施,也就是讲法的时候,首先要有很清净的心,不求回报,自己完全是为了佛法的弘扬,为了让听者能够通达法义,知道法义,能够将法义流通下去,这就是不图回报的法施。

“无有颠倒宣说等罪垢”,颠倒宣说就是错误地宣讲,这是有罪垢的。以前上师也讲过,在讲解时,有比较可靠的注释讲义就参考注释讲义而宣讲,如果没有注释,自己明明知道不能解释,这时不能故意乱说。如果自己实在没办法解释,就说自己不懂,没办法解释,这样做就不会造颠倒宣说的罪垢。

还有一种情况是,我自己是这样理解的,我认为这句话就是这个意思,就讲出来了,后来发现和实际意义不符,这是不是颠倒宣讲呢?不是,因为没有故意颠倒宣讲的发心。因为在理解这个颂词的时候,或者这个颂词从字面意思来观察的时候就是这样理解的,这种情况宣讲是没有过失的。明明不知道还故意颠倒去讲,这样不行,完全是一种罪垢。

上师以前讲过,如果不是故意讲错,因为理解错误而讲错,这不算过患。如果上师没有这样说,很多人都不敢去讲法,害怕一旦讲错了怎么办。谁能够保证宣讲时一点错误都没有?都会有的,干脆不讲了,这样不行。所以只要是自己通过有传承有注释的方式讲,或者是自己通过清净的心去理解,理解之后去讲,这都是可以的。

依此将获得回忆自他先前诸世的宿命通。

通过这些因能够获得回忆自己和其他人先前诸世的宿命通。

经中云:“数百劫中极罕见,于此妙法生欢喜,欲解脱求功德者,切莫寻求世间事。”

什么东西是数百劫中极罕见的呢?就是妙法。这从佛法出世的情况可以推知,《大圆满前行》中讲过明劫有多长时间,明劫出现之后马上就是多少俱祗暗劫,所以正法是数百劫中都极为罕见的,这是从法出世的角度来讲。

如果从每个人的相续来看,我们能够遇到正法,在数百劫当中也极其罕见。我们不要认为随随便便就能遇到正法,这在很多劫当中都是非常罕遇的。所以说现在遇到了,于此妙法应该生欢喜,要以极其大的欢喜心去做忆念法句、清净法施等事情。

“欲解脱求功德者,切莫寻求世间事”。想要求解脱,想获得佛法功德的人就要追求妙法,不要去寻求世间的事。追求世间的事无法让你获得解脱,无法让你获得佛法功德。要想获得解脱和佛法功德,必须在妙法中求,在妙法中精进。这个教证也是鼓励后学者对于妙法应该产生极大的兴趣。

如实尽了知,诸法无自性,

故得第六通,永尽一切漏。

此处讲获得漏尽通。漏就是烦恼,一切诸漏全部断掉,所有烦恼彻底灭尽,就叫做“漏尽”。“漏尽通”,是可以很清楚地知道什么是获得解脱的正因,什么是真正获得解脱的果,对于这些问题清清楚楚地了知。

获得漏尽通的因是什么呢?就是如理如实完全了知一切万法无自性。“尽了知”就是彻底了知。“诸法”就是轮回和涅槃所摄的一切法,有为和无为所摄的一切法。诸法尽了知,就是对于万法无自性彻底通达。不是说仅仅远离了有边,对远离无边等没有通达,不是这样的,而是远离一切戏论,对所有一切万法无自性完全彻底地了知,最后就可以获得“永尽一切漏”的漏尽通。

二十二、如实彻底了知一切万法在胜义中体性不成立,进而加以修习,将获得现量知晓灭尽三界烦恼障的离果与解脱道等的第六通,即永尽一切漏的最殊胜神通。

如理如实彻底了知一切万法在胜义中体性不成立,然后在这个见解上加以串习,加以修习,就可以获得现量知晓灭尽三界烦恼障的离果和如何获得解脱道的第六神通,即永尽一切漏的最殊胜神通。“离果”就是离开了一切烦恼障之后的果。阿罗汉相续中有漏尽通,佛陀相续中也有漏尽通。当然,佛陀相续中的漏尽通是最殊胜圆满的,而阿罗汉相续中的漏尽通并不如是圆满。

《般若五百颂》中云:“尽寻不得法,心不现有实,法性善知故,具慧得菩提。”

“尽寻不得法”,指对一切法做最究竟的探寻时根本得不到一切法的自性。“心不现有实”,因为对境中所寻的一切法不存在的缘故,能了知的心也不现有实法,不现一切万法有实的自性。“法性善知故”,对一切万法的法性善巧了知的缘故,具慧的菩萨能够获得菩提果。

为度诸有情,了真如等性,

大悲润修行,成具殊胜佛。

此处讲最后可以获得佛果,它的殊胜的因有两个:首先是“为度诸有情,了真如等性”,为度化一切有情的缘故,了知一切万法真如平等性,一切万法在真如中都是平等的;而且,不单单了知空性而行持,在了知空性的同时“大悲润修行”,也就是智悲双运,通过大悲心来浸润自己的修行。通过悲智双运修行的缘故,最后可以成就具有最殊胜功德的佛果。

二十三、为了救度一切有情脱离轮回,了知真如的智慧即通达万法平等的智慧资粮,

在救度一切有情脱离轮回的菩提心摄持下,了知真如的智慧即是通达万法平等的智慧资粮,了知轮回和涅槃的法都是平等的,无有高下。

并非是单空而是以大悲浸润,修行证悟空性的智慧与大悲藏,

自己在修真如的时候,不是单单修一个空性,而是在修空性时通过大悲心浸润。如果没有大悲心浸润,菩萨在修行时很容易堕入小乘,所以了知空性、修行空性的同时要修持大悲心,这样就不可能堕入小乘,恒时在大乘道当中修行,最后可以获得圆满。大悲浸润之后,修行证悟空性的智慧与大悲藏,叫做“大悲空性藏”,是成佛最主要的因,是菩萨最主要的修法。

比如,见道圣者的根本慧定一体三智相无余修行完全清净究竟时,三智或布施等一切功德无不齐全而成为具一切殊胜相的如来,也就是成为遍知佛陀,

“一体三智相”中的一体可以理解为一座,在一次根本慧定之中。初地菩萨才开始有真正安住根本慧定的功能。在一次根本慧定当中,三智相是无余修行的。《现观庄严论》中对三智的解释是:遍智、道智、基智,或者叫一切相智、道相智、一切智。一般来讲,遍智是讲佛陀的智慧,道智是讲菩萨的智慧,基智是讲声闻缘觉的智慧。三种智慧各有不同的相,一共175种相。菩萨在一座根本慧定当中,对于所有175种相同时修行,了知一切三智相所有的本体、自性,即“见道圣者的根本慧定一体三智相无余修行”。在出定的时候,菩萨对于三智的每一种相要别别去训练、串习。

修行达到完全清净是在佛地,初地菩萨有这个功能,而完全清净达到究竟是在佛地。所以说,三智或布施等一切功德无不齐全,成为具一切殊胜相的如来,也就是成为遍知佛陀。

因为证悟轮涅或诸法平等性与大悲紧密相联的智慧即是成佛的主因。

前面讲初地菩萨有三智完全平等而修的修法,此因再发展下去,修圆满的时候就可以成佛。它的因就是了知轮回涅槃平等与大悲紧密相连的智慧。这样的智慧在菩萨地时可以获得,然后再再串习达到圆满就可以成佛。此处讲的意义是怎样获得佛果殊胜的功德?要获得殊胜佛果的功德,就要在因地时修持了知万法真如智慧的同时,以大悲心润泽。通过这样的主因修持,到初地获得圣者的功德,再修持下去就获得佛果。证悟轮涅平等与大悲相连是成佛的主因之故,具备这样的主因,绝对可以获得佛果。

种种愿清净,佛刹即清净。

这是讲第二十四种功德。

佛刹是否得以清净关键看你的愿是否清净。菩萨在因地发很多很多愿,然后渐次现前、清净这些愿,当这些愿彻底清净的时候,佛刹就修圆满清净了。此句主要讲的是发如是愿可以成就如是的果。菩萨的修行是以大愿作为联系的,生生世世当中投生,生生世世当中修法,全部都是通过大愿来联系。如果没有大愿连接的话,很多修法没办法相续。《庄严经论》当中也是这样宣说的。

此处以种种愿作为因,佛刹得清净作为果。

二十四、十万、无数、十大愿等各种愿力远离自私自利之作意,清净无垢,将来待自己成佛的佛刹唯一出生纯净的有情而得清净。

“十万”就是十万大愿,菩萨在发愿时发十万大愿;还有“无数”大愿,菩萨登初地时发无数大愿、无量亿的大愿;“十大愿”,把所有无数愿归摄到普贤十大愿王当中;以及其他各种愿力。我们平时念的《普贤行愿品》,就是普贤菩萨的十大愿,它归摄了菩萨的无数愿。如果我们在念的时候能够发清净心,远离自私自利的作意,相当于同时也在发无数愿,很多菩萨所发的愿我们也在同时发,不管现在能不能行持,即便现在不能行持,发愿的功德都是非常巨大的。此处讲远离自私自利的作意,清净无垢,这叫“种种愿清净”。这个因圆满之后,将来待自己成佛的佛刹唯一出生纯净的有情而得清净,这是果。因为愿清净,果成熟的时候唯一出生纯净的有情也得以清净。这就是刹土得以清净的修法。

所有世间界直至某尊佛陀调化所化众生的一切世界,即是佛刹。

“所有世间界”是佛刹;乃至于“某尊佛陀调化所化众生的一切世界”,这些都是佛刹。

佛刹中具有圆满清净、广大住处和受用也是来源于多发清净愿。

佛刹中有很多圆满清净的功德,广大的住处和受用。为什么会有这么多呢?主要是因为菩萨在因地时发了无数清净大愿的缘故,所以愿成就,刹土就成就。

阿弥陀佛的极乐世界也是因为阿弥陀佛在因地的时候发了很多殊胜的愿,然后再再修炼这个刹土,再再把功德回向给这个刹土,他的愿圆满的时候他的刹土也就修成了。只要能够往生到极乐世界的众生都是唯一出生纯净的有情。只要往生极乐世界的众生,不可能现前粗大的烦恼,而且在刹土当中修行绝对不可能堕落,不可能回转。之所以有这样一种殊胜的功德,都来自于因地时候的发愿。清净所发的愿,通过圆满很多资粮来庄严这个愿,最后这个愿成就,只要我们往生极乐世界,绝对成就,绝对成佛,除了成就成佛之外没有第三条路可以选择。

这些功德完全来自于多发清净愿。所以说,现在我们多发清净愿,也有助于以后成佛时摄受很多众生。

经中云:“如龙王显示,云集虚空界,如是佛以愿,出现诸刹土。”

这里是比喻和意义对照。“如龙王显示,云集虚空界”,云是云彩、乌云,很多云集在虚空中完全是通过龙王的因,如果没有龙王为因,就不可能发生很多云积聚在虚空界这种情况。“如是佛以愿,出现诸刹土”,同样道理,刹土的因就是佛陀以前所发的愿,如果没有以前佛陀所发的愿不可能出现刹土的情况。

宝献能仁王,得放无量光。

这是第二十五类。如果以珍宝供养能仁王佛陀,就可以放无量无边的光芒。

二十五、以珍宝供养能仁王佛陀将获得放射遍及无边光芒的功德。

关于以上所有内容多数来源于诸大经典,当从中了知。

前面所讲内容多数来自于经典,由龙树菩萨做了摄集。如果要广泛了解,应该通过经典了知。

己二、摄义:

故知业果理,随同而行持。

恒常利有情,即利汝自己。

应该知道前面所讲业果的道理,随同因果规律而行持。这就是一种殊胜修法。如果恒常利益有情,实际上就是利益自己,其根据前面已经讲过了。

因此,依照奉行上面所说的业果善资则所生果报的因果规律或者随因而生果的道理后实地加以行持,

依靠奉行前面所说的业果善资所生果报的因果规律,或随因而生果的道理,随理而行持。

实际上就是要恒常利益其他有情,这自然也就是利益大王你自己。

把这些修法的核心摄集起来,就是恒常利益其他众生。恒常利益众生就是在利益修行者自己。

《嘎雅够热经》中云:“文殊,诸菩萨之行为当从何入手,依于何者?文殊答言,天子,诸菩萨之行即从大悲入手,依于有情。”

一个天子问文殊菩萨,菩萨的行为从哪里入门呢?依靠什么才能修持?文殊菩萨这样回答,一切菩萨的行为从大悲入手。修持菩萨的行为,首先要生起大悲心,所以说从大悲入手。它的所依就是有情,没有众生有情,大悲根本就没有对境。

可见,菩萨的无量善行与佛果的无量功德的原因也是由这一甚深方便的威力所生。

菩萨的无量善行如六度和四摄等,和成佛后获得的无量果法功德,都是由前面所讲大悲和利益有情的甚深方便所产生的。

《菩提心释》中云:“一切声闻离贪故,岂非获得下菩提?倘若未舍诸有情,则得圆满佛菩提。”

贪,就是大贪,大贪就是大悲心的意思。一切声闻因为离开了大悲心,没有大悲心作为入手的缘故,难道不是只获得三乘菩提当中最下的菩提吗?他们只能获得声闻罗汉果或者缘觉罗汉果,因为他们离开了大悲心,所以只能获得下菩提。“倘若未舍诸有情,则得圆满佛菩提”,佛菩萨没有放弃有情,对有情没有离开大悲心的缘故,最后就获得了圆满佛菩提果。通过两者对比就会知道,因有差别,果就有差别。

《摄正法经》中说:“世尊,诸菩萨之身业无论如何,语及意业无论如何,以见解趋入有情,随大悲……思维成办利益一切有情,思维我修行成办安乐之法。”

《摄正法经》讲到,诸菩萨之身业不管怎么样,语及意业不管怎么样,都要通过见解趋入有情,了知有情是成佛的所依,生大悲心是入门,然后通过见解趋入利益有情这一行为。菩萨随着大悲心的牵引而开始思维一切修法,思维如何成办利益一切有情,随大悲心而“思维我修行成办安乐之法”。由大悲心牵引的缘故,开始思维如何成办利益一切有情安乐之方式,思维之后开始趋入善法的修行。此处也是教诫我们不要离开大悲心和有情来观察抉择。

《经庄严论》中云:“愚者勤自乐,未得恒受苦,坚持喜利他,涅槃成二利。”

《大乘庄严经论》中讲没有智慧的人恒时追求自己的快乐,但是根本得不到自己的快乐,恒时通过自利心引发而恒时受苦。“坚持喜利他”指菩萨。菩萨喜欢利他,而且坚持利他的行为,最后获得涅槃,自他二利全部成熟 。这方面也是教导我们以大悲心引发,依靠有情来圆满菩萨道的教义。

教王中观宝鬘论中,积菩提资第三品释终。

所南德义檀嘉热巴涅

托内尼波札南潘协将

杰嘎纳齐瓦隆彻巴耶

哲波措利卓瓦卓瓦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