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师辅导 |《中观宝鬘论》64

说明:以下法师辅导笔录,为道友个人行为。如有错漏之处,向上师三宝忏悔,请道友们批评指正。

《中观宝鬘论》第六十四课

诸法等性本基法界中,自现圆满三身游舞力,

离障本来怙主龙钦巴,祈请无垢光尊常护我!

为度化一切众生,请大家发无上的菩提心!

发菩提心之后,现在继续宣讲《中观宝鬘论广释》。现在讲尾义。尾义宣讲了由谁所造和由谁所译两方面内容。

首先讲第一个科判,前面讲过这部论是龙树菩萨所撰著的。

甲四(末义)分二:一、由谁所造;二、由谁所译。

乙一、由谁所造:

下面对于《中观宝鬘论》是否应该归摄在《理聚论》中的问题做观察。

有些智者认为此论应放在《教言集》当中,而不能算在《中观正理集》之列;

有些智者认为《宝鬘论》是对国王的教言,应归摄在《教言集》中,比如《亲友书》等归摄在《教言集》中,不能算在中观系列当中,不能算在《中观正理集》之列。有一部分智者是这样认为的。

有些论师则将此论列为《中观六论》之一。

一部分论师认为它可以属于《中观六论》,可以将此列为《中观六论》之一。下面讲尊者自己的观点。

本来,中观与教言并不相违,主要是针对国王宣说二规的取舍。

中观也好,教言也好,实际上都是不相违的,中观也是属于一种修法的教言。

《中观宝鬘论》主要是针对国王宣讲对于二规——世规和法规,或者对于增上生、决定胜的取舍,在此处做了详尽观察,或者说有针对性地进行了宣讲。

不单单是讲述君主法规,也详细说明了甚深的二无我并涉及到了《十地经》等中所说的许多内容。因此,正如《入中论》一样,

在《宝鬘论》中,不单单讲述了君主法规,在此处也详细地宣讲了甚深二无我的问题,对于如何抉择法无我、人无我,在本论中都有详尽的说明,所以此处说也可以归摄在中观当中。

除了甚深见之外,还涉及到了广大行的地道方面的修法,就是《十地经》中所安立的内容,比如前面讲一地到十地的时候,基本上都是《十地经》中所宣说的内容,因此正如《入中论》一样,《宝鬘论》也可以算成《中观论》。《入中论》能不能算成《中观论》?《入中论》绝对可以算《中观论》,《入中论》一方面讲到了甚深二无空性,另一方面涉及到了《十地经》所讲的很多内容。此处讲“正如《入中论》一样”,大家都知道《入中论》属于《中观论》,同样的道理,《宝鬘论》也可以以此根据而算在《中观论》中。

纳入《中观论》之列而算在《中观理集六论》中,

这句话断句像前面所断的一样,实际上并不是说《入中论》可以纳入《中观理集六论》,而是说如《入中论》可以算在中观的体系中一样,所以说《宝鬘论》是属于龙树菩萨所造的,可以纳入《中观论》之列,可以算在《中观理集六论》当中。前面是以《入中论》作比喻让我们便于理解,后面要引出的意义是说《中观宝鬘论》实际上是可以算在《理集六论》中。

如同《显句论》的结尾将此论也算在其中一样。

《显句论》是月称菩萨对于《中论》所做的词句上面的解释,在《显句论》的结尾把《宝鬘论》也算在中观论当中一样,所以根据可以成立说宝鬘论可以属于《理集六论》。

所以喇拉秋智仁波切自己的观点是承许《宝鬘论》属于中观六论。

乙二、由谁所译:

由教法前弘时期法王梵天花(指国王赤松德赞)的发愿力,住于佛地的莲花生大士等若干成就者上师及众多班智达出世后,使得雪域显密正法的朝阳冉冉升起,

首先介绍第一个译本,最早的翻译是在赤松德赞国王时期,通过国王的发愿力,在藏地雪域聚集了住于佛地的莲花生大士、布玛莫扎尊者、静命论师等等若干成就者上师,还有众多班智达都从印度到藏地弘扬佛法,使得雪域显密正法的朝阳冉冉升起。

印度堪布布雅嘎绕札巴及雪域唯一明目藏地的化身译师噶、焦、祥三位当中的噶瓦拜则由梵语翻译成藏语并校正审订。

这是第一次翻译的情况。就是通过印度堪布,这里面所讲到的布雅嘎绕札巴,还有嘎、焦、祥三大译师,三大译师当中噶瓦拜则他们合作从梵语翻译成藏语,并校正审定。

后来,印度堪布谢嘎那嘎瓦玛、藏地宁玛派大译师僧人巴仓·尼玛札巴结合印度三个版本,根据圣者龙猛师徒不共意趣再次翻译校勘审订。

第二次翻译的时候,是通过印度的大堪布谢嘎那嘎瓦玛,还有后面的大译师尼玛札巴,就是巴曹日称,翻译《入中论》的大译师,他们合作之后结合了印度三个版本,根据龙树师徒的不共意趣再次翻译,再次校勘审订。

前面的译本多数保留邬金与汉地等各自的方言,而在藏语上运用起来极不方便,

以前有些译本在翻译风格上面,很多都保留了邬金和汉地的很多方言,因为一部分经论是从邬金等这些地方流传过来的,有些是汉地的译师,或者说藏地的译师、汉地译师,跟随汉论的经典翻译过去的,所以有的时候也是保留了汉地的方言,纯粹在藏语上面运用起来很不方便。

(后面的译本)遵照金刚手化身大尊主国王赤热巴坚的指令而相合西藏语言翻译,不是以直译为主,而是意译,因此行文鲜明、突出意义为一大特点。

后面翻译起来的时候,主要是跟随相合于西藏文法语言的风格进行翻译的,不是直译,而是意译为主,所以行文很鲜明,意义很突出,这就是一大特点。这里交代了翻译本论的情况。

可以肯定,先前的译师们全是住地菩萨,因为《无垢光》教证中已明确指出他们是所有佛典的结集者。

可以肯定一点,先前出世的这些大译师都是登地的菩萨,都是住地的菩萨。因为在《无垢光》的教证中,(这个《无垢光》不知道具体是指哪一部注释,或者哪一部论典)已明确指出他们是所有佛典的结集者。

而且荣索班智达在宣讲宁玛派特点的时候,指出六大特点,即六个与其他宗派不共的特点,其中一个就是译师殊胜,即翻译家殊胜。那么译师殊胜是从哪个地方体现的呢?这些译师都是登地的菩萨,绝对是菩萨化现。所以和其他的译师显现上面不相同,在敦珠法王的佛教史中说,后面有些译师冬天住在靠近尼泊尔的地方,夏天住在藏地,一直这样搬来搬去的,而以前的译师并不是这样的,他们都是佛菩萨的化身,有这样一种说法。麦彭仁波切的《光明藏论》中有颂词说具足六优宁玛派,具足六优就是具足六大特点的意思,其中一个就是译师殊胜,所以我们可以肯定以前的译师都是住地菩萨的化身,这是毋容置疑的。

此言:

意海中生稀有之妙语,佛教如照四洲之日月,

具足善义璀璨之光芒,成为茫茫苍生一胜道。

此处主要是讲龙树菩萨《宝鬘论》颂文的一个特点。它的特点是喻意对照解释,怎么样通过喻意对照呢?大海当中出现日月的传说,通过以前印度的一些诗学、印度的传说当中,日月是从大海出来的,仙人搅拌大海之后,从大海中出现日月,跟随这个传说而讲的,所以这里面有一个海和日月,实际上就是跟随这个传说安立的。

那么它的意义是怎么样的呢?它的意义是“意海中生稀有之妙语”。比喻龙树菩萨的智慧大海、殊胜的意海中产生的稀有妙语,这种妙语就像日月一样,这个妙语是什么呢?即是指《宝鬘论》而言。

“佛教如照四洲之日月”,堪布讲次序解释该句时应为“如照佛教四洲之日月”。怎么理解呢?佛陀的整个教法犹如四大部洲,龙树菩萨的《宝鬘论》犹如日月一样,日月能够照亮四大部洲,所以龙树菩萨的《宝鬘论》能够开显、照亮整个佛法的意义。所以,翻译的时候是“佛教如照四洲之日月”,上师解释的时候是“如照佛教四洲之日月”,意义上稍微有一点差别。

“具足善义璀璨之光芒”,本论具足很殊胜的意义,具足善义璀璨的光芒,“成为茫茫苍生一胜道”,在本论中开显的增上生、决定胜的意义,能够成为一切众生以此获得善趣、获得殊胜解脱的一种所依,成为一种殊胜的圣道。

凡是善说珍视佛亲言,理由等持王经可为证,

具足清净四理之此论,诸善缘士为何不希求?

这个颂词主要是教诲要希求殊胜论典,对于这样殊胜的《宝鬘论》应该产生一种希求心。为什么应具有希求心?此颂通过理由证成《宝鬘论》与佛陀的亲口所言无二无别,所以应该希求、应该珍视。

“凡是善说珍视佛亲言”,凡是宣讲增上生、决定胜的善说,应该珍视为佛陀亲言一样,与佛陀亲口宣讲之义无二无别。

理由是什么?“理由等持王经可为证”,也就是说在《等持王经》,即《三摩地王经》中的意义可以做为根据。什么根据呢?佛陀亲自宣讲的这一类,还有佛陀的化身宣讲的这一类,佛陀加持的大德所宣讲的这一类,都可以安立成与佛陀的亲言无二无别。

“具有清净四理之此论”,一般来讲,清净四理是观待理、作用理、法尔理、证成理。此处的清净四理实际上是四相的意思,具有四种法相,具有四种法相就可以安立这个论典是佛陀亲言的。

哪四种法相呢?在本论280页《劝发胜心经》的教证中讲:具有意义,而不是不具义;具有法而不是不具法;是调伏烦恼的,而不是不调烦恼;宣讲涅槃功德,而不宣讲轮回功德。280页这个教证中讲的四个特点可以说是四种法相,以四种法相宣讲此论实际上就是殊胜的论典,就是佛陀亲言无二无别。

“诸善缘士为何不希求?”具有信心、智慧的善缘智士为什么对这样的论典不希求?应该产生信心,应该猛力地趣入。

轮回之法外道亦不贪,欲入解脱宝洲美宅者,

若持空性大悲游舞力,谁人懈怠偃卧床榻中?

这个颂词的主要意义是说,我们不应该贪恋轮回,不应该以轮回作为依靠处,应该依靠空性大悲藏的力量或功用,然后趋入于殊胜解脱道。

“轮回之法外道亦不贪”,“外道”两个字,上师说有两个意义:实际上在藏文当中,一方面可以理解成外道;另一方面外道的意义不是很明显,另外一种意思就是依靠的意思,或者驻留的意思,驻留或者依靠处。解释的时候,我们不应该以轮回之法为依靠,我们不应该驻留在轮回之法当中,有这个含义在里面,所以这个外道应该这样理解。我们对于轮回之法不应该贪恋,不应该以轮回之法为依靠处,为驻留之处,我们要从轮回法当中脱离。

“欲入解脱宝洲美宅者”,此处把解脱比喻成一种宝洲的美宅。

“若持空性大悲游舞力,谁人懈怠偃卧床榻中?”从比喻的方面讲,如果一个人想要到达宝洲,想要享用宝洲美宅,就不能懈怠偃卧自己家乡的床榻,不要妄想不劳而获,必须要不断地行进,不断地进取。如果你很懈怠,偃卧在自己家里面的床上,还梦想到达宝洲中的美宅,这是绝对不可能的事情,如是懈怠根本无法到达宝洲。同样道理,我们如果贪恋轮回之法,认为轮回之法是依靠处、是究竟的驻留之处,我们就不可能发起空性大悲游舞的力量,完全不可能通过守持空性大悲的力量到达殊胜的解脱道。

这个颂词的意思是必须要精进,不能认为轮回是实有的,轮回是有依靠处的。而应知道轮回之法不可以堪忍,轮回之法没办法依靠,必须要进入正道,通过守持空性大悲游舞的功用而趋入解脱道。功用是什么意思呢?我们在修道的时候,必须要勇猛精进,要守持空性大悲游舞的这种功用,要发起这样功用,这样才可以到达解脱的宝洲。就好像一个人要去宝洲,必须要发起功用开始上路,然后乘船入海取宝一样。如果贪著轮回之法,驻留在轮回中,永远不可能使用空性大悲藏游舞功用而获得解脱。

累劫之中拥有明媚日,尚未遣除久熏之愚暗,

顿然能驱散之自然智,依于如此听闻俱生缘。

这个颂词主要是教诲必须要精进听闻。

“累劫之中拥有明媚日”,明媚日就是外在的阳光。外在的阳光在累劫都出现在世间当中,即便明媚的日光已经出现在世间很多劫了,但是有没有办法通过外在的阳光遣除有情内心的黑暗呢?没办法通过外在的阳光驱散久熏的愚暗,所以说“尚未遣除久熏之愚暗”。外在的阳光无法遣除有情或者我们自己内心中长久熏习的愚痴黑暗。

能够驱散愚痴黑暗的是什么呢?“顿然能驱散之自然智”,真正能够把内心愚暗遣除的只有自然智慧,所以我们要努力发起自然智慧,要努力生起自然智慧。

自然智慧的缘是什么呢?“依于如此听闻俱生缘”。要真正获得自然智慧,必须要依靠如此如理听闻的俱生缘,以听闻妙法或者听闻《宝鬘论》作为俱生缘,再进一步修行,内心中就能够生起自然智,生起自然智慧后,无始以来躺卧在我们相续中的愚痴黑暗,在生起自然智慧的一刹那马上就能遣除,所以必须要精进听闻。

下面这个颂词讲,在听闻的时候不能够满足,不能够认为自己已经多闻了,不能认为自己智慧已经了不得了,然后就不再听闻。这是不行的,即便是多闻仍然要好好听。

多闻喜不自禁而陶醉,仍于浩瀚无垠所知法,

以极喜慧苦行而受持,智者精彩传记当拜阅。

有些人听了一段时间之后,多闻了一些之后,喜不自禁而陶醉,觉得已经满足了,已经足够了,不需要再听闻了。但实际上,除了我们听闻的这一点法之外,还有浩瀚无垠的所知法,而这些浩瀚无垠的所知法,都需要自己听闻,所以我们现在听闻了一点点教义时,绝对不能因此而显得喜不自禁,以此而陶醉。

“以极喜慧苦行而受持”,什么叫极喜慧呢?极喜慧就是初地菩萨的智慧,“极喜”两个字就是讲初地。初地菩萨的智慧怎么样?初地菩萨的智慧已经得到无分别智,超越了凡夫地,但是初地菩萨以他的智慧,还要通过苦行而受持广大的菩萨道,受持无量无边成佛的方便。初地菩萨都还要用很多很多苦行来受持。前面我们学三地菩萨的时候,三地菩萨都还要对于正法听闻极其地苦行。

“智者精彩传记当拜阅”,如果要了知这些情况,应该拜阅智者精彩的传记,应该看看变成智者之后是怎么样闻法的,怎么样为了追求正法而苦行。

这个颂词主要是教诲我们,因为我们现在的心有时候很容易满足,实际上是不是真的已经到达了一种界限而满足的呢?很多时候我们自己的满足都是一种妄念,是一种非理作意的满足,实则根本没有到达满足的界限,我们就认为满足了,这是比较常见的情况。我们自己觉得听了这么多了,这个论典、那个论典……听了十几年了,已经够了。但在尊者的后文中,以“极喜慧苦行而受持”作为例子宣讲,极喜地的菩萨都还要通过很多苦行去受持浩瀚无垠的所知法,何况是我们呢?对于要修行的法都还没有真正遣除疑惑,因此必须要精进地听闻。

我接触的部分道友认为40岁之后就不用听了,教证是法王讲的。确实法王这样讲过,从小开始修持佛法,到40岁之后基本上见解稳固,就可以实修了。但是上次我和一个道友谈论的时候,他说到40岁就可以实修了,为什么呢?因为法王说的。我说你学佛多久了?他说学了七八年了。我说你真正到佛学院学佛有多少年了?他说两年了。我说法王说40岁修法,并不是说你39岁开始接触佛法,40岁就可以修法的意思。

法王是指藏地佛法比较兴盛,从小的时候开始学,从小的时候开始入佛门,经过二三十年闻思之后,到了40岁正见、定解会很稳固,这时可以专门去实修,而不是说你学两三年到40岁,40岁就是个完全的标准,绝对不是这个意思。如果真正听闻了十几二十年时间,内心很多疑惑已遣除,定解很稳固,这时可以修行。所以不要断章取义地理解,确实这个话是说过,我自己也听到过,但是这里面的意义必须要通达的。

有时候是以时间做为界限,法王说的意思,是从小开始学习,七八岁开始学,学到40岁,这时就可以去修;有的时候并不一定是以时间来做标准,而是观察内心中对于法义有没有产生真正不退转的信心、不退转的定解,以此作为标准,内心对所修的法真得没有怀疑,全部遣除疑惑了,这时就可以去一心一意地修行;在没到达这样的界限之前,应该通过负责的心态好好地听闻。当然,闻思是比较辛苦的;虽然辛苦,但这是有意义的。前段时间我们讲过这个问题,对此要正确地看待。

具离慧眼过咎士夫中,欲妙肮脏粪便之池内,

享用不净昆虫蠢蠢动,丧失法之容颜真可悲。

这个颂词主要是示现对于众生发厌离或者增上悲心的意义。

有些众生是“具离慧眼过咎”,具备离慧眼过咎的士夫,就是说一些士夫没有慧眼,没有真正能择法、能辨别正法的慧眼。

“欲妙肮脏粪便之池内”,把这些众生比喻成粪便中的不净昆虫。一方面,粪坑中的昆虫在享用不净粪;一方面在不净粪中,这些昆虫还在乱动。乱动就是在造很多罪业的意思。同样道理,一般凡夫人没有智慧之眼目,对于犹如粪便一样的妙欲极其贪执,这叫做“妙欲肮脏粪便之池内”。

实际上整个世间充满妙欲,相当于粪坑中充满了肮脏的粪便一样,不了知实相的凡夫人,在充满五欲妙欲的环境当中,一方面在享用不净妙欲,另一方面在享用的同时造下了很多贪嗔痴引发的杀生偷盗邪淫等等罪业,所以这些众生“丧失法之容颜真可悲”,好像一个人的脸很脏一样,这些众生因为丧失了正法的缘故,相续中充满了罪业,充满了业惑,对于这些众生真是感到可悲,非常之悲惨。

精髓佛法妙鼓音,天人亦生欢喜心,

如云中出苍鸣声,孔雀翩翩而起舞。

此处通过喻意对照的方式进行宣讲。两个比喻,第一句、第二句是一个比喻,以妙鼓音和天人生欢喜做比喻。天界有天鼓妙鼓,当天人想听法的时候,妙鼓自然会产生法音,天人战胜阿修罗的时候,妙鼓就会发出“天人胜利了,阿修罗失败了”这种声音。妙鼓发出声音之后,天人自然而然就生起欢喜心。这个比喻所对照的意义就是“精髓佛法”,或大德宣讲精髓佛法的妙鼓声,有缘众生听了之后自然而然就会产生很大的欢喜心。

“如云中出苍鸣声”,这是第二个比喻。云中出苍鸣声,尤其在夏天,乌云密布的时候就会自然发出龙音,这个龙音就叫苍鸣或打雷。很多地方讲打雷就是龙音,就是苍鸣声。当孔雀听到苍鸣声的时候,非常欢喜,翩翩而起舞;有缘的修行者听到了能够解脱轮回、成就大菩提道的正法之后,也会高兴地翩翩而起舞,内心真正感觉到了法喜充满的境界。

所以,此处讲有善缘的人听到正法之后应该生起欢喜心。

世间八风未接触,业惑冰雹未摧毁,

前无令喜极稀奇,正法花园当欣赏。

此处也是喻意对照,主要是以花园作比喻。

“世间八风未接触”,未接触的含义是,花园中没有荆棘石块等扎伤脚的这些不好的东西,整个花园很干净、平坦。再者,花园没有受到冰雹、霜冻的摧毁,是完整无缺的。人们到了这样的花园时会非常欢喜,在里面走的时候自己的脚不会受到伤害,花园没有受到冰雹等摧毁,所以花朵开得很好,很完美,在花园里面欣赏的时候,自然而然产生欢喜心。

《宝鬘论》中宣讲的意义“世间八风未接触”,意思是说我们学习这样殊胜的论典,不会受到世间八风荆棘的伤害。前面讲花园中没有这些扎脚的东西,在此论典中也不会宣讲让我们受到世间八法伤害的教义。

“业惑冰雹未摧毁”,对照来讲,学习这部论典能够使我们明辨业惑取舍之处,摧毁烦恼、罪业,或者说业惑没办法摧毁我们的相续。

这样的正法“前无令喜极稀奇”,前面我们没有学习过,或者凡夫地的时候根本没有这个法,学习之后获得圣者地就会感觉非常稀奇。这样一种“正法花园当欣赏”,应该好好地学习趋入这样的正法。

通达善说缘起性,一味无生之本义,

具有千目之天王,尽其所见岂能比?

要通达佛陀善说的精髓缘起性——一切万法缘起性空的本性,一味无生的本义,需要什么来通达呢?必须要以殊胜的智慧才能通达善说缘起性。即便是具有千目的帝释天王可以同时周遍见到欲界、下界的很多很多法,“尽其所见岂能比?”他能够看到这么多法,但是他那一千个眼睛能不能和照见缘起性空的智慧眼相比呢?根本没法相比。

《四百论》的作者是圣天菩萨,在他的传记中讲,在他去和外道辩论的途中,树女神要他的眼睛,于是他布施了一只眼睛给她。后来和外道辩论的时候,外道实在辩不过了,就说你辩得很厉害,但是为什么你只有一只眼睛?圣天菩萨说我只有一只眼睛,但我能够看到万法实相,帝释天有千眼,但他根本看不到万法的实相。

有一千只眼睛的帝释也见不到万法的实相,但是通达缘起性空的智者,他的智慧眼能够见到万法的实相。佛陀所宣正法的精髓就是一味无生的本义、一味无生的缘起性,这种本性唯一由智慧眼能够通达,而不是说世间当中具有很高地位和权势的帝释天能见到。连帝释天王都没办法见到,更何况说其他的一般的人呢?

此处主要是说缘起性很甚深,通达缘起性的智慧更为稀罕,这比世间所有的高高的地位或圆满的财富都还要值得追求,教诲我们对于生起缘起性空的智慧必须要产生极大兴趣。

下面讲缘起性空的特点。

锐利锋芒虽未磨,然依智慧刃秘藏,

成百上千之结缚,顿时斩断即特法。

此处是以世间的刀刃和智慧的刀刃做比较。

世间的刀刃必须要再再地磨之后,才能够显出它很锋利的自性。智慧的锐利锋芒,虽然没有以世间的磨刀石来磨,但是通过听闻经教,依靠智慧刃的秘藏,成百上千的结缚顿时被斩断。结缚是烦恼的意思,指贪嗔痴或者烦恼障所知障等等。智慧刃的秘藏,是在佛典中的一切精华,或对于非法器根本不开显的秘密的教法,即缘起性空。一个时间中都能够把这些成百上千的结缚斩断,这就是缘起性空的特法,这就是智慧刀刃的特法。

世间的刀刃经过很多次磨之后,虽然很锋利,但能不能斩断我们相续中的结缚呢?完全没办法斩断我们相续中的烦恼结缚。这种烦恼结缚只有通过智慧的刀刃才能斩断,所以智慧的刀刃在每一个修道人的相续中必须要生起,生起之后还必须要让它再再地敏锐,再再地锋利,不断地修持之后,就可以一下子斩断我们结缚在轮回中的所有烦恼。

畅饮获得极喜者,遍知佛教甘露味,

无数诣至寂灭果,闻而心中生净信。

这句话的意思是很欢喜。上师讲第一句中有个很欢喜,即很高兴的意思。

为什么很高兴很欢喜呢?“畅饮获得极喜者,遍知佛教甘露味”,这还是在讲佛法甘露非常非常殊胜,因为很多修行者畅饮佛教缘起性空的甘露之后,获得了极喜。这个极喜并不是指极喜地,而是指极其欢喜的果位,实际上是对照佛地,对照佛地的功德,获得了遍知佛教的功德。遍知佛教,即获得佛果。通过这样的教义,获得极大欢喜,获得佛果,获得这样一种甘露味。

“无数诣至寂灭果”,无数众生依靠佛教的正法、依靠缘起性空的正法,诣至了寂灭果。所以“闻而心中生净信”,听到传记的时候,听到教法的时候,应该心中产生净信,尤其听闻缘起性空的教义之后,知道它是宣讲万法的实相,讲解一切万法的本性,而且很多很多修行者依靠缘起性空之道,通过品尝甘露味之后,全部都到达了寂灭的佛果,所以现在我自己听闻此教义时,也应再再地生起净信,再再地生起欢喜心。

犹如田间生绿苗,一切农夫皆欢悦,

自缘福分河流涌,清洗颜面之莲花。

好像春天田间生绿苗时,农夫看到田间生起绿苗就会非常高兴、非常欢喜,当我们听闻正法、领悟意义时,也应该产生这样的欢喜心。

“自缘福分河流涌”,自己相续中的缘分、福德,好像河流不断涌现一样,通过福德之水不断地涌流,可以清洗我们内心的污垢,正如一个人用清水再再地洗脸,他脸上的污垢就会变得好像莲花一样清净。

如果我们相续中福德再再地涌现,就能够清净我们的相续,使我们的相续越来越清净,最后变得极为清净。如何获得福德呢?福德和智慧的福分来自于修持。而真正修持的来源就是《宝鬘论》这样的论典,《宝鬘论》中讲了增上生和决定胜,讲了福德资粮和智慧资粮的累积方法,教诲我们锲而不舍再再累积。如果能够依靠《宝鬘论》的教义再再地熏习,我们的福德就会像河流一样不断地涌现。如果相续中福德不间断,内心相续中的烦恼经过福德之水流的清洗,就会逐渐变得薄弱,乃至于彻底消尽。

如不通言之婴儿,执著水月为实有,

圣者自现虚幻中,愚者非理视颠倒。

第一句第二句主要是讲凡夫人的状态。凡夫人就像没办法真正通过语言了知意义的婴儿。婴儿执著什么都是真实的,把玩具等认为真实的,所以将婴儿比喻成没有什么智慧,颠倒执著的凡夫人,执著这一切无自性的法为实有。此处以水月为例,水月是一个虚假的法,就像婴儿会执著水月是实有的一样,凡夫人执著虚幻法是实有的。

圣者的自现是什么?“圣者自现虚幻中,愚者非理视颠倒”,圣者通达一切自现的法为虚幻,理解一切万法本来都是无自性的,圣者如理如实地通达证悟一切万法的虚幻;在圣者了悟的一切虚幻自性中,愚者非理视颠倒,凡夫愚痴者不了知是虚幻的,进而非理作意,认为这一切虚妄是实有的法。

这里点明了凡夫和圣者之间的差别,以此让我们去除颠倒而证悟一切万法的虚幻性,证悟一切万法的空性、无自性。

善说纯金所制成,新颖项链赐光辉,

成为其敌疑虑见,无可比拟皆消失。

这个颂词主要是宣讲本注释的特点。前面解释了龙树菩萨的颂文特点。此颂开始讲喇拉秋智仁波切所作注释的特点。

首先是通过比喻进行宣讲。好像是一条纯金打造的项链,它会发出光芒。一个人把这样的纯金项链戴在自己脖子上做庄严时,他的敌人看到了这样的装饰,会不会高兴呢?敌人看到他带的装饰绝对不会欢喜,绝对不会高兴,因此不会待在这个带项链的人面前,敌人就会在他面前消失。因为敌人对纯金打造的项链可能有兴趣,但是这个项链带在自己怨敌的脖子上,则不能堪忍,所以不愿意待在其面前,自己自动会消失。

这个比喻所对照的意思是,喇拉秋智仁波切的注释中讲了很多自宗的观点,讲了很多不共的关要,这个注释善说就像纯金打造的项链一样会发出光彩。有一些对于宗派执著很严重的人,对于自他宗派有很大分别的人,会认为这是他宗的观点或者是宁玛的观点而已,所以见到此注释时,见到这些道理时,不乐见,生起疑虑,或者生起一种不堪忍的忧愁,对于这样无可比拟的光辉没办法忍受,“皆消失”。皆消失的意思是不学、不受学这样的意趣,对于本注释中所讲的很多空性教义不接受,所以比喻成消失,如前面所讲的一样,这全人就消失了,不愿意和它面对面。此处讲这些人见到这样的善说时,不愿意受学这样一种意义,然后他自己就隐遁了。

智慧青莲所孕育,句义甜美之花汁,

相合智者蜜蜂意,为辨别法而奉献。

既然很多人不愿意见到这种注释,造这个注释有什么含义呢?有什么必要性呢?实际上造这个注释,相合一些智者的意义,可以让他们辨别这些了义、不了义的法,所以是为了他们而奉献的。

此处也是通过喻义对照的方式进行宣讲。如果有青莲花出现,那么青莲花当中必然会具备甜美的花汁,有花汁就会引来蜜蜂享受花汁。尊者的智慧就像青莲一样,他的智慧生起之后,自然而然就会具备甜美的句义,会具备甚深的句和义。将句义比喻成甜美的花汁,有莲花就会有甜美的花汁,有智慧就会出现善妙的句义。

善妙的句义会“相合智者蜜蜂意”,对于一些有智慧的人,能够相合他们的意趣,或者说他们的智慧能够接受这样的说法,能够接受这样善妙的句义。为了他们能够辨别了义、不了义的法义的缘故,奉献了此注释以及甚深的讲解方式。

恶分别井极欺惑,充满傲慢之青蛙,

正士秉性大海中,不喜趋入自餍足。

这里通过井蛙和大海的比喻宣讲。井蛙和大海的公案在《前行》和《定解宝灯论》的颂词中也出现过。

井里面有一只青蛙,他觉得自己了不起,觉得自己在井中自由自在,唯我为大。有一天来了一个大海的青蛙,井蛙就问海蛙从哪里来?大海有多大?大海很大。到底多大,有没有我的1/4呢?根本不止。有没有一半大呢?根本不止。难道说和我一样大吗?它说不止不止。最后井蛙根本不相信有这么大的一个容器,所以它跟着海蛙到大海去看,一看到的时候脑袋爆炸而死亡。

这个比喻讲井蛙很傲慢、很自大,觉得自己方方面面了不起。但是它这样的想法实际上是恶分别,所以叫“恶分别井极欺惑,充满傲慢之青蛙”。有些人相续中并没有很广大的智慧,但是他认为自己所通达的非常圆满,对于其余犹如大海一样的教法没办法去了知,所以是“正士秉性大海中,不喜趋入自餍足。”对于正士秉性能够趋入的这些无量无边的大海,即了义、不了义的分别、空性的分别、如来藏等等的法,正士秉性能够趋入的大海,却不愿意趋入自餍足,认为自己听闻一些正法就足够了。

有一些心性不宽广的人,或智慧很狭窄、充满非理作意的人,对于宣讲真正空性教法或极其殊胜了义教法的讲解方式,是不会喜欢的。但是不喜欢又怎么样,即便是不喜欢或者不能接受,但是对这样的教法越辩论越体现出自己的傲慢,越体现出自己的无知,最终只会彻底失败。

在本注释当中就有很多这样的辩论,实际上对于甚深了义的讲法和究竟法界的认知方式都不圆满,然后再再地提问、再再地辩论,就像一个井中的青蛙,自己感觉很满足一样,但是越辩论,越没有办法真正树立自己的观点,越来越显出自己不好的秉性。

地藏劣性铁基上,绘制图案锦缎般,

此实相之真胜义,融于何者当观察。

“地藏劣性铁基上”,地藏,是在地里面埋藏的铁块。在这个铁块的基础上,没办法绘制犹如锦缎一般的图案,因为二者没办法相融合。埋藏在地里面的铁是很下劣的,锦缎一样精美的图案在它的表面上是没有办法绘制的。以此比喻可以了知,劣性的心性就像这个铁一样,在这样下劣的秉性上面,真正实相的真实义是没办法融合的。

铁为什么叫劣性呢?因为相较于黄金等来讲,它是很下劣的,而且铁的自性很坚硬,坚固难化。将地藏的铁块比喻成有些人的相续,有些人的相续是很下劣的心性和秉性。就像很下劣的铁没办法和精美的图案相融合一样,实相的真实义“融于何者当观察”,实相的真实义不可能融入下劣的秉性中。

有很严重宗派执著的人的相续中不可能融入实相的真实义,对这个问题应该观察。也就是说,自己的心性应通过修炼正法的方式变得贤良,只有在贤良的秉性上面,才堪能真正最后融合实相的真实义,如果有很多邪分别,在这个邪分别的本体当中是没办法领悟真实义的。

低等树木之顶端,不生白色旃檀花,

徒劳无义之琐事,身为智者谁沉迷?

低等树木,此处讲荆棘树。荆棘树的顶端是不可能产生白色旃檀花的。如果一个人沉迷徒劳无义的琐事,怎么可能产生证悟的花朵呢?是不可能产生的。

什么叫徒劳无义的琐事呢?上师讲对于不该学的东西再再学,不该讨论的东西再再讨论,这些法就是徒劳无义的,你对这些法再再学之后,最后只是和别人争辩轮回中的胜负而已,不要徒劳无义于无必要的辩论。

正如在低等树木的顶端不可能开出白色旃檀花,在徒劳无义琐事的因当中,怎么可能产生出证悟或者超出轮回的善妙智慧花朵?不可能的。所以“身为智者谁沉迷?”真正有智慧的人谁会沉迷在这些没有意义的琐事当中?这是不可能的事。

实际上这都是有一些专门所指,在后面当中还要写,有些人专门给尊者喇拉秋智仁波切说很多通过嗔恨心的辩论,通过嗔恨心宣讲很多争论的语言。针对这些话、这些徒劳无义的事情:对于这些教法,对于其他了义的教法、说法,对于其他智者的宣讲,做这些徒劳无义的事,怎么可能有善妙的结果呢?不可能有善妙结果,所以说“身为智者谁沉迷?”

坚实庄严教丝线,穿连宝珠之秘诀,

置于正士众会间,自高称奇天人赞。

此处是喻义结合。一个很坚固的线上面穿了很多宝珠,把由很坚固的线所穿成的宝珠,如果放在很多人的众会当中时,会受到很多人的赞叹,很多人都会高兴接受这串线穿的宝珠。此处对照的意义是《宝鬘论》的注释也有这个特点。

坚实的线比喻什么呢?就是整个佛教的教义,整个佛教的教义犹如坚实庄严的线一样。以佛教的教义作为丝线,上面穿了什么呢?穿了很多秘诀。秘诀就是这些大德不共的讲法。很多对于佛教了义的教义作开显的秘诀,是在整个教法的基础上,通过宝珠来贯联的,喇拉秋智仁波切的《宝鬘论》注释,就是以教法作为线,里面穿了很多宝珠一样的秘诀,像龙树菩萨究竟的讲法,月称菩萨的讲法,还有无著菩萨的讲法,前译派的讲法等等这些秘诀,犹如穿在线上的宝珠一样。如宝珠一样的注释如果置于正士众会面前,放在这些真正很公正的人面前,“自高”,自然显出它的高尚,自然显出它的伟大之处,“称齐”,也会受到很多人的赞叹和赞赏。

照亮雪域之祖师,前译教派得授记,

化身智者及译师,深恩厚德不可思。

主要是赞叹前译教派的殊胜性。

“照亮雪域之祖师,前译教派得授记”,真正能够照亮雪域的教法,实际上就是莲花生大师等这些开宗祖师,前译的教派,还有得到授记的化身智者和得到授记的这些译师,他们的深恩厚德是不可思议的。

我们在学习《中观庄严论释》的时候,麦彭仁波切引用宗喀巴大师的观点也是这样讲的,实际上能够真正地把佛法引进雪域的人,静命论师、莲花生大士,还有很多化身的大智者,以及很多大翻译家,由于他们的弘扬和加持,现在佛法才能够延续下来,才能够不中断,所以真正来讲的时候,他们具有真正不可思议的深恩厚德,必须要忆念,必须要了知,来自于殊胜的祖师、化身智者及译师们的加持和恩德,才能够有如是的结果,应该感恩。

下面讲回向,把造注释的善根如理如是地发愿回向。

此理福德之甘霖,洒向佛教诸大地,

夏季繁荣之景象,无边众生得欣慰。

此处比喻好像云中之甘霖撒向大地的时候,会出现夏季一样的繁荣景象。尤其是在藏地,基本上夏季是最繁荣的,夏季雨下来之后,百花盛开,庄稼开始生长丰收,很多青草欣欣向荣。

同样道理,“此理福德”,通过造这部殊胜论著,将殊胜理教的福德甘霖洒向整个佛教的大地,通过善根的加被,一切众生闻思修的事业和佛法的弘扬,就像夏季一样显现繁荣昌盛的景象,无边众生依靠此善根,愿他们都能够获得极大的欣慰,增上生和决定胜都能够如理地获得。

愿以悲手长久护,有海众者大魄力,

以菩提心屡屡涤,导师菩萨遍国度。

发愿回向在整个世间当中,在整个国度当中遍满导师菩萨。如果能够在整个世间中遍满导师菩萨,通过导师菩萨的威力,自然而然就能够救度众生,将有海众生救度出来。

“愿以悲手长久护”,通过慈悲的手长久地护持有海的众生。有海就是讲三有大海。

“大魄力,以菩提心屡屡涤”,菩萨相续中具备殊胜伟大的愿力,具备大魄力,如果能够通过菩提心的水屡屡洗涤的话,那么他就会越来越清净。教导修学佛法的人也应该发起大菩提,而且通过菩提心清净的水,屡屡地洗涤我们相续中的愿心、能力,再再地发菩提心,自己的能力再再地增长;再再地发菩提心,自己的相续越来越清净。最后就像一个人把她的脸洗得很干净后显现在别人面前一样,菩萨因为再再地发菩提心,他的相续非常清净,这样一种清净的菩萨显现在众生面前,他就会成为导师,就能成为引导众生趋向于解脱的菩萨,所以愿这样一种菩萨周遍整个国度。

愿以如摩尼宝德,赐予净心光明智,

荷担弘法利生业,智成就者满此世。

回向愿智者、成就者充满世间。

“愿以如摩尼宝德”,智者、成就者相续当中具备犹如摩尼宝一样的功德。

“赐予净心光明智”,摩尼宝能够赐予所欲,遣除疾病或衰败等等,而且能够散发光明。同样的道理,愿这些智者、成就者也能够赐予有情清净的心,赐予有情光明智慧。

“荷担弘法利生业”,愿真正荷担弘法利生事业的智者、成就者周遍整个世间。

方位僧团和合清净戒,法行胜利鼓声常回荡,

白法吉祥天神相协助,三地善相名称缘显著。

方位是十方的意思。充满所有方位的僧团叫“方位僧团”。此处讲愿僧团和合,以僧团和合的力量和清净戒律的力量,就能够显出犹如胜利鼓声一般的事业。天人打败阿修罗,主要是因为团结。天人团结一致打败阿修罗的时候,鼓声就会自然响起来。如果修行正法的僧团能够和合、能够守持清净的戒律,“法行胜利鼓声常回荡”。“法行胜利”,是指修持正法或弘法利生一切顺利,相当于获得了胜利一样,就可以常常回荡在世间。通过这样一种加持力,白法吉祥天神也是相协助的。也就是说,正法越兴盛,天神的力量也就越强大,白法方面的吉祥天神也会恒常协助。

“三地善相名称缘显著”,在三地中殊胜的善相、善名称、善缘都能够显著出来。三地是什么?有地方讲是三界的意思,即欲界、色界及无色界;有地方讲三地是天界、人界和龙界。

不知虚空自吹自擂声,急奔乌鸦汇集之前时,

依威严金刚步一妙音,驱至私欲莽莽丛林中。

这里也是喻义对照。比喻下劣者就像猫头鹰,善士就像乌鸦。

这是什么样的意义呢?“不知虚空”的意思是,猫头鹰有的时候不知道天亮了。一般来讲猫头鹰昼伏夜出,白天太阳出来的时候它的眼睛看不到,晚上的时候它的眼睛非常明亮。有些时候猫头鹰不知道天亮了,然后乱飞跑到了乌鸦聚集的地。乌鸦和猫头鹰是宿敌,所以乌鸦白天看到猫头鹰时,很多乌鸦就会一起去攻击它。

乌鸦有一种特点,它叫的时候有一种特别的叫声,跳的时候是左边跳一下,右边跳一下,很少一步一步地走。当猫头鹰乱飞到乌鸦聚集处时,听到乌鸦叫声、感觉到乌鸦跳的时候,就会非常恐怖,吓得马上躲到莽莽丛林中。

意义是什么呢?有些下劣的人犹如猫头鹰一样不知天高地厚,自吹自擂,觉得自己精通很多教法,然后怎么样怎么样。“急奔乌鸦汇集之前时”,乌鸦汇集在此处,比喻成很多很多智者汇集的地方。如果你这个不知天高地厚的猫头鹰跑到很多乌鸦汇集的智者面前时,“依威严金刚步一妙音”,如果你和他辩论,他通过殊胜了义的讲法,迈出精通教理的金刚步和发出妙音的时候,你猫头鹰根本没办法堪忍,会被驱赶到私欲的丛林中。私欲是什么意思呢?相合于私欲,就是自认为自己很了不起,实际上是一个傲慢者,没有什么殊胜智慧,真正和智者辩论的时候,对于智者宣讲殊胜圆满了义的教义和深刻的道理的妙音,以及辩论时踏的金刚步,没办法忍受,马上就跑掉了。

金刚步,前面讲乌鸦跳的时候,乌鸦左蹦右跳,像金刚步一样,猫头鹰一看到金刚步的时候,一听到叫声的时候,马上就跑掉。劣者如果到智者面前辩论时,遇到智者证悟的力量或甚深的教理,没办法待下去,马上藏到了私欲的丛林中。

吉祥殊胜之佛尊,三轮巨响虽隐晦,

愿得忆正法总持,不忘受持至有际。

这是发愿弘扬佛法。“吉祥殊胜之佛尊,三轮巨响”,三轮巨响就是三转法轮的巨响,三转法轮——初转、中转、后转。三轮的巨响虽隐晦,宣讲三转法轮的殊胜佛陀已经入灭了,受持、集结教法的阿罗汉等入灭了,从迦叶尊者之后的七代付法者也入灭了,还有二圣六庄严也全入灭了……虽然宣讲正法、受持正法的大德已经隐晦,但是也愿我们“得忆正法总持”,对于整个正法能够获得总持不忘的智慧。

“不忘受持至有际”,从现在到三有的边际,我们都要不忘受持妙法,弘扬妙法。佛陀等虽然入灭了,但是我们是佛弟子,能够承担起弘扬佛法重担,所以乃至于三有之后际,我们都要发愿获得忆念正法的总持,不忘受持乃至于三有之间。不忘受持的目的是什么?不忘受持是为了自己享用和让众生享用,也就是发愿弘扬佛法和发愿利益众生。

以前法王再再讲过,龙树菩萨在有些地方讲发愿的时候,把所有的发愿归摄成两个方面。归摄哪两个方面?一个是生生世世修学佛法,这是靠近自利方面;生生世世弘扬佛法,这主要是靠近他利方面。

实际上我们生生世世所做的事情,不外乎就是自利他利,真正的自利就是生生世世能够修学佛法,他利就是生生世世弘扬佛法。所以如果时间不够,要发愿就发这两个:生生世世能够修学佛法,生生世世能够弘扬佛法。此处也是这样发愿的。

俱生三学财妙身,智成就者总摄持,

断除欲心毒性伴,成为博爱众生亲。

回向愿众生俱生获得三学财妙身体。

“俱生三学财妙身,智成就者总摄持”,生生世世一生下来就具备戒定慧三学的财妙身,生生世世都能够值遇殊胜的智者和成就者,得到他们总的摄受。

“断除欲心毒性伴,成为博爱众生亲”。这两句也是发愿。

前面两句,一个是获得三学,一个是依止上师。后面两句主要是相合于大乘发愿,愿断除相合于自己犹如毒药一样的欲心私利的伴,成办他利,真正变成博爱众生的亲友,变成普度众生的菩萨。

此依佛语正善说,然若有心痴迷染,

获得证悟圣者前,忏悔祈愿赐清净。

这是一种忏悔谦虚词和发愿词。

“此依佛语正善说”,《宝鬘论》注释是依靠佛语和真正的善说而造的。

“然若有心痴迷染”,但是如果有过失,或者说虽然是依靠佛语和善说,但是如果内心有痴心、有迷惑、有染污的话,现在就在获得证悟的圣者面前忏悔过失,自己内心中由于愚痴、迷惑或垢染而引发的过失全部忏悔。忏悔之后,祈愿证悟的圣者赐给我清净。也就是说,一方面,如果有错误,就把错误彻底忏悔掉;另一方面,如果我内心中有愚痴和迷染,祈愿圣者加持我清净这些迷染、获得证悟。这是发愿和祈祷的内容。

跟随这个颂词,在这次讲闻中,比如像我在讲解,有些不懂的地方请教了上师,还有些地方尽量查了资料,但是我想肯定还有很多没有完全领悟的,或者讲解错误的,尤其是有些教证查不到资料,有时是对照前后文的意义来看这个教证的意思是什么,有时是看句义来理解、解释,有时内心也没有完全的把握这样解释是无误的,但也不是乱讲的,按照前后文对照之后,或者尽量觉得是这样理解之后而讲的。但是这样讲的时候有些地方肯定是有错误的,尤其佛语很甚深,所以借这个颂词的机会,也是在证悟的圣者面前,在诸佛菩萨、根本上师面前,诚心诚意忏悔过失,祈愿赐予清净的悉地。

此《教王中观宝鬘论广释》,一方面想利益周围那些依止自己的求学者,

为什么要造这样一种广释?下面是后跋文,这些跋文中说,一方面是想要利益周围那些依止自己的求学者而造这部广释。

一方面发愿自己世世串习善说,

还有为了自己生生世世能够串习这样一种殊妙善说的缘故,通过造论的方式来做近取因,也就是说,现在自己造这部论典就可以发愿生生世世当中都能够清净善说,都能够串习善说,种下非常善妙的佛法习气。

以此为缘,自寿七十岁时于前译教法拉宗寺附近齐美静处,于诸佛陀化现的诸多善知识前得受甘露教言者,

尊者造是70岁时造的本论典,造的地方是在前译教法的道场拉宗寺附近的齐美静处,尊者自己是在很多佛陀化现的善知识面前听闻教法的。从他老人家的传记可以知道,他在文殊师利菩萨、诸佛化现无二无别的麦彭仁波切面前依止过、听过教法,也听过文殊大圆满的教法,在诺洛丹增仁波切和根华仁波切等很多大德面前都听过教法,而且他自己本身也是殊胜化身的自性,法王仁波切说喇拉秋智仁波切绝对是阿弥陀佛的化身,这是毋容置疑的。在尊者传记中讲他是陈那菩萨的化身,以及莲花生大士二十五位大弟子之一的化身等等。尊者是一位真正的菩萨化现者,具有菩萨的智慧,显现上依止过很多犹如佛陀一般的善知识,听受了教法。

拥有堪布秋智或者夏哲单毕嘉灿撰写,

喇拉秋智仁波切名字叫秋智,有的地方叫梭伦秋智,还有另外一个名字叫做夏哲单毕嘉灿。

所有破立词句,是针对有些对自己怀恨加以辩驳者,而绝非是遮破前辈大德的教言。

在本注释中,也有一些破立的词句,对于他宗或其他人的一些讲法有些破,安立自己宗派的词句。为什么要安立这个词句呢?当时有些人对喇拉秋智仁波切有嗔恨心,然后以怀恨心和他辩论,为了制伏这些人而写了一些辩论的词句。“而绝非是遮破前辈大德的教言”,并不是遮破某些宗派或前辈大德的教言,不是针对宗派而辩论,也不是针对以前的大成就者来辩论。主要是针对个别对自己有嗔恨心而进行辩论的人,为了遮破他们而写的,这方面交代得很清楚。

下面是刻印的愿词。论典刻印时,有时候是施主要求造论者写刻印的愿词,有时候是造者、作者亲自写,有时候是其余人帮着写。在《中观宝鬘论》的最后,麦彭仁波切亲自写了刻印的愿词。现在喇拉秋智仁波切也是自己写的刻印愿词。

嗡索德:

圆显佛教龙树尊,刻意教授诸法王,

明三士道所有轨,稀有典籍宝鬘论,

圆满开显佛教的龙树尊者,“刻意教授诸法王”。诸法王,就是佛教的法王,比如乐行贤王就属于法王,是守持佛法的国王。这部论是《诫王宝鬘论》,是刻意教授法王的论典。开明三士道——下士道、中士道、上士道所有的道轨。“稀有典籍”就是《宝鬘论》。

示不了义了义教,非分有寂善妙诠,

无尽法施如意树,为续佛教而刻印,

这部论典能够开示了了义和不了义的教言。

“非分有寂善妙诠”,什么叫非分有寂呢?我们首先理解分有寂,就可以知道非分有寂的意思了。分有寂的意思是,小乘在修学的时候把三有和寂灭涅槃分得很清楚,通过分别有和寂来进行宣讲阐释。大乘的教言非分有寂,为什么讲大乘的教言是非分有寂呢?是按照了义的层面讲的。虽然大乘在共同的时候也分别这是轮回的、这是寂灭涅槃的,但是在讲了义的时候,不把三有和涅槃分得这么明显,不是像左边一个轮回右边一个涅槃,三有和涅槃之间是无二等性的,通过无二等性的方式来进行诠解,所以叫非分有寂善妙诠释。

“无尽法施如意树,为续佛教而刻印”,能够做无尽法施的如意宝树,为续佛教而刻印。

上师解释的时候,这里面好像也有一个论名的意思,广释名称好像分别了义不了义等,当时我没记清楚。在这个颂词中有一个广释的名称,前面只是有个《中观宝鬘论广释》,没有提到广释具体的名称,在这个颂词中有一个具体的名称在里面,但到底是指哪一个,不是很清楚。当时上师有没有详尽地一个字一个字翻译,到底这个名称叫什么?反正有一个辨别,是不是辨别了不了义或什么问题,也有一个论名在里面。总之,为了使佛教延续而刻印这样一种注释。

讲修闻思修顺缘,所得善资无死云,

普降吉祥之妙雨,利乐时节硕果丰。

以讲修佛法、闻思修佛法的顺缘所得的善资,犹如无死的大云一样,云中好像云集了无死的甘露。无死,就是讲无死甘露——天人的无死甘露,喝了之后就不会死亡。

此处把这样一种善资粮比喻成无死云,在无死云中会普降吉祥妙雨,降下来之后,“利乐时节硕果丰”,利乐众生,跟随时节而获得丰收的果实。

愿具宿业善缘者,不散无义八法事,

离懈怠网昼夜中,传出讲辩著妙音。

此处通过刻印,鼓励后代学习者应该不间断地通过讲辩著弘扬佛法。

“愿具宿业善缘者”,这些生生世世修学佛法、宿业清净具善缘的人,不要散乱于无义八法的事情。“不散无义八法事”,世间八法是没有意义的,愿这些具善缘者不要散乱于没有意义的世间八法事当中,离开懈怠的网,在昼夜当中传出讲辩著的妙音。

整个佛法是通过讲辩著来进行弘扬的。讲解、辩论和著书,通过这三种方式来进行弘扬,这也是智者的三大游戏,真正有智慧的人做游戏就是讲辩著的游戏,主要通过讲辩著弘扬正法。

愿住各方诸君主,如法而行政权坚,

弘法利生为根本,堪作完美之法王。

这也是在刻印的时候,愿君主能够如理护持弘扬佛法。也就是说,愿住各方的君主,这些大大小小的国王、大臣或者一方的君主“如法而行”,通过《宝鬘论》当中所讲的而行,而使政权坚固。“弘法利生为根本,堪作完美之法王”,在教法和国政两方面都能够完美的法王,愿如是成办。

善神喜兆日月辉,魔众毒气已消散,

三地有情如圆劫,安乐光明如虚空。

“善神喜兆日月辉”,善神非常的欢喜,通过善神欢喜的兆头、预兆,来开始遣除一切不吉祥的事情。“日月辉”比喻教法、证法犹如日月一样光明。日月出来之后,黑暗毒气会消散,所以通过善神喜兆和日月辉,能够遣除魔众这些毒气,使之全部消散。

“三地有情如圆劫”,圆劫,即是劫初圆满劫。圆满劫时一切都很安乐、吉祥。现在基本上属于诤劫,并不像圆满劫时那样人们有神通,身体也会放光明,衣食都是自然的等等。愿三界有情就像圆劫一样安乐光明如虚空,获得殊胜的安乐,安乐光明犹如虚空一样无量无边,非常清净广大。

愿凡结缘有情母,暂时常享增上生,

不久轻易而成就,众生至尊之果位。

刻印的时候,因为很多施主出钱,所以愿凡是结缘的犹如老母一样的有情,暂时常享增上生的果位,不久轻易就成就决定胜。众生至尊的果位就是佛果。

现在我们实际上每天回向时,也要这样回向,和我们结缘的所有犹如母亲一样的有情,都能够暂时获得增上生的果位,究竟轻易而获得佛果,获得决定胜的果位。

愿吉祥!

以上就讲完了《中观宝鬘论广释》,这次讲解也很圆满,感恩上师的加持和护法神的加持,三宝的加被。

下面我们通过殊胜的愿文做清净的回向,主要是把善根如是地观想作意:

首先把善根上供根本上师法王如意宝,索达吉上师等一切高僧大德,自己的上师,以及世间当中持教的高僧大德,愿这些高僧大德们能够身体健康,长久住世,弘扬佛法。这是一个回向。

回向清净的教法能够在世间、能够在十方普遍地弘扬。我们在回向的时候也这样作意回向。

将我们所有的善根回向给轮回中一切老母有情,愿一切老母有情离苦得乐、究竟成佛。

也就是说,回向的时候主要是相合于教法兴盛、大德住世、众生离苦得乐这三个大的方面作意回向,其余方面诸如自己暂时的戒定慧的功德等,也可以作意回向,主要还是为了利益众生而做清净的回向,把善根供养给诸佛菩萨,供养根本上师。

根本上师如何回向,我也如是回向,这也是一种殊胜的作意。如果按照我们的分别心回向,是杂毒的,因为有时候有三轮执著,但是我们把善根供养给诸佛菩萨,供养给上师法王如意宝、仁波切等等,像这样的话他们怎么回向我们如是回向,就可以获得清净三轮的殊胜回向。

所以,为了弘扬佛法,为了利益一切众生,为了众生能够真正成办增上生、决定胜,来做非常非常清净的回向。

下面开始念愿文,按照次第念诵这四个愿文:《普贤行愿品》、《愿海精髓》、《大圆满发愿文》、《前译教法兴盛发愿文》。

所南德义檀嘉热巴涅

托内尼波札南潘协将

杰嘎纳齐瓦隆彻巴耶

哲波措利卓瓦卓瓦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