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师课堂 | 大乘宝性论02

第2课

觉囊全知朵洛瓦 造论

仁波切 译讲

【课前发愿】

顶礼释迦牟尼佛:

酿吉钦布奏旦涅咪扬大悲摄受具诤浊世刹

宗内门兰钦波鄂嘉达尔后发下五百广大愿

巴嘎达鄂灿吐谢莫到赞如白莲闻名不退转

敦巴特吉坚拉夏擦漏恭敬顶礼本师大悲尊


上师瑜伽速赐加持:

涅庆日俄再爱香克思自大圣境五台山

加华头吉新拉意拉闷文殊加持入心间

晋美彭措夏拉所瓦得祈祷晋美彭措足

共机多巴破瓦新吉罗证悟意传求加持


无上甚深微妙法 百千万劫难遭遇

我今见闻得受持 愿解如来真实义

为度化一切众生,请大家发无上殊胜的菩提心!

【上师开示】

明天没有课,然后后天讲佛陀的功德,也给大家念一下麦彭仁波切的世尊仪轨的传承。

下周一二《维摩诘经》、周三上《父母经》,周四五上《宝性论》。

没有课时,可以稍微散乱一下,喝喝茶,喝喝咖啡。我原来喜欢喝咖啡,后来不敢喝。后来去挪威和瑞典,到处是咖啡店,跟他们一段时间之后又想喝了。后来又有人不让喝,所以我的生活也是在矛盾当中。

不管怎么说,有时候不用上班,不用上课,一两个小时也行,聊聊天,看看花,听听布谷鸟的声音。那是很吉祥的鸟。

藏地人说,如果听到布谷鸟,你正在做哪件事时,你一年都会做那件事情 。所以人们喜欢早点吃饱,防止肚子饿时听到布谷鸟的声音。

今年我空腹的时候听到了,不知道我会不会饿死,应该不会,这个年代。

所以,听听声音,看看花,稍微放松一下,心态好一点,再闻思学习。这样好一点。

(上师念传承)

我们在讲《宝性论》时,可能与《大乘经庄严论》有点不同,后者主要讲菩提心的利他,我们经常有一些饶益社会的理念,可以讲。

可能《维摩诘经》和《妙法莲化经》讲到空性和佛经的功德,也有世间比较喜欢听的一面。

包括我们讲的《善生经》和《孝经》与世间人的心态比较相应的道理。

《宝性论》如来藏的教义比较甚深。具有一定的所谓的专业性,而且我们大多数世间人也许对此理念不太习惯,包括我们有些佛教徒,对此中的教义比较陌生。或者难以通达 。因为一方面是众生具有的功德,非常隐藏,另一方面,是佛菩萨才有的,虽然众生皆具足,但对我们来说比较甚深遥远。

所以在生活中了解的法,不是特别多。所以在讲的过程中,不会有特别多的公案,和人间佛教的道理,或者生活佛教的道理,这些恐怕也没办法想,否则可能会对教义有所遮障。

所以在学习过程中,与其他经典的内容也许有所不同,希望听者做好思想上的准备。

因为可以讲是一种与平时的生活习惯和概念有所不同的,这时,可能有些人不一定听得懂,一直坐飞机,希望在坐飞机之前,坐火车回去好一点。不然坐飞机时间长了有点累。

有的人对佛教的专业比较陌生,这也是情有可打原的。比如没有学过金融、哲学、物理化学,外行人听的话,非常费力,觉得不知道在讲什么。

有时候我们不是这个专业的,也对此学问没有爱好,听课还是很困难的。

以前读书时,喜欢听的课一直等待,不喜欢的课,好象这一堂课有点想办法,要么看其他书,要么装病请假,要么睡觉或者怎么度过。

我看我们众生的根基和意乐是不同的,有些对大乘佛教非常有信心,有的人没有信心。包括前面的念诵,有些人不知道在唱什么,听也听不懂。如果有信心的兴趣的人,觉得非常欢喜,觉得时间太短了。

所以我提前和大家要求,如果 听课,希望即使听不懂,每天如理如法地听,接到传承,自己慢慢私下看看书。很多不是一开始就懂,慢慢积累的话,会懂的。

我以前初一时很多不懂的,到了初二时回头一看,初一很简单。同样的道理,我们正在学习时,不是特别懂。在学习其他的论典时,再反过来看,会比较清楚。

所以我们听《宝性论》,昨天好多人是好奇心来的。后面除了极其坚持 的一部分,这部分是很可爱的,不论讲什么一直春夏秋冬,不管东南西北,对闻法的意乐非常强。

其实我们藏地在寺院或者社会上,有非常虔诚的。包括法王在世间,一直听课从来没有拉过的修行人。有些虽然智慧不是特别高,但听法的意乐在一生中是非常重要的事情 对待,这是很好的。我是特别欢迎。每次听课积极有热情,有信心欢喜 心精进心的这种人,听受大乘佛法是非常有意义的,因为听闻的功德也是很大的。

修行功德那么大,但听一句的功德也是非常大的。

前面对精进听课的人,希望再接再厉,不断地听闻学习。因为一起学习的机会应该是无常的,世间的任何事情 并不是自己想象的那样。所以每人对自己的人生包括希求善法,有一种无常心。一开始趋入,中间修学,最后越来越坚定的作用。

接来下讲《宝性论》。昨天我们刚讲了缘起和因缘,尤其是现在有的人对《宝性论》的作者有不同的看法和说法。应该昨天对一些道理遣除了怀疑。并且我们以教证理证完全说服对方的不同看法和说法。

谁的手机?最好不要经常迷着手机。原来有一人成绩还不错,后来迷手机,状态不太好,我昨天找了他,狠狠批评了他。如果在家出家人整天沉于手机网络,虽然没有自杀,但已经接近自杀了。

学院的喇嘛和觉姆已经遮止了,以后我们可能也会,具体没有想好。如果用得好,学习方面也比较方便。我去过很多地方的原因,长期考虑也是……我有时上下楼梯,看到有的人一直看着手机,寺院这样,城市 里更不用说了。

不用太沉迷了,尤其在上课学习时,一定要入于状态上,如果心不在状态,身体在听法的行列也没有多大的意义。

昨天讲无著菩萨与《宝性论》有因缘,因为依靠他的智慧境界才得到了。他也跟兜率天有殊胜的因缘。

以前《大唐西域记》中有个公案。他和狮子觉和世亲论师关系比较好,有些说他们都是兄弟,或者有说是弟子。都有往生的发愿。他们私下发愿,谁到兜率天就回来报信。

狮子觉圆寂后没有回来,世亲论师也一样,有人说他们到地狱了。有一天无著菩萨出现境界,原来是一个天子,是世亲论师回来报信了。六个月可能刚开始去了没来得及。

无著问,狮子觉到哪里去了?他说,我看到他在,但他在外院,每天沉迷于歌舞中,根本想不起来。

他还要问,弥勒菩萨怎么样,讲的法怎么样?他说,弥勒菩萨讲的法就是你平时讲的法。不过弥勒菩萨讲的法声音特别好,听者没有厌烦心。

我想狮子觉发愿到兜率天的人,还是沉迷 于歌舞 ,忘记了人间,忘记了报信的事。

还有象弥勒菩萨的金刚语的传授,听者不会有厌烦心。我们世间人讲着讲着,有表情魅力,听者可能不会觉得特别累。如果讲者讲得不好,好象听者度日如年特别痛苦。

所以讲《宝性论》不知道大家可能很痛苦,佛经中说,你可以和讲者打个招呼回去,佛陀也说善哉善哉。

如果有意乐的话,听闻大乘佛法是有生之年非常难得。我想在人生中最有意义的事情 就是听闻大乘佛法了。每个人的判断标准不同,我个人的想法是这样。

自己也是在年轻时,用了一定的时间听受大乘佛法,不是一年两年,应该是几十年同样的心态,这也是一种意乐。相信大家对教义、慈悲的教义和空性的教义应该有同样的兴趣,所以应该共同发愿,遇到这样的论师特别了不起,龙猛菩萨、无著菩萨、弥勒菩萨,他是下一个佛,其他菩萨的功德也是非常了不起的。

所以我们真的还是非常有缘,这样的话,弥勒菩萨的教言我们还是很有缘的,要在这里说一下。尤其是弥勒菩萨的教法,按《大悲经》的教义,佛陀对阿难说过,如果我们即生当沙门行善法,在弥勒佛时一定成就。包括破戒的僧人,都能重转生到首度眷属。

其他经典中,也有这方面的教义。

一方面结上善缘,一方面在释迦佛教法下,受持戒律,如果有机会的话出家。如果以前出过家,但也不要破坏见解。 其他人没有出家的机会,但要受三皈五戒,是非常有意义的。

《宝性论》是弥勒菩萨,他是贤劫中,释迦牟尼佛的下一个佛,按朵洛瓦的讲义,分为四部分。

论名中,梵语的版本是比较多的。十七八世纪,其他宗教已经毁坏了,许多梵本失坏了,现在找到了残缺的版本。

甲一、契义之论名:

梵语:玛哈雅那俄达绕单札西札

藏语:特巴钦布杰喇密单究

汉语:大乘宝性论

玛哈是大的意思 ,雅那是乘的意思 ,俄达绕单札是无上续的意思(汉语中是宝性论。这样的话,)是宝性,佛性的意思 。宝的话,就是如来藏,就象《宗镜录》中说,宝珠在何处,即众生心是。

众生的心如同宝珠一样。

当然这种说法方面,可能包括一些学术界的人,一切众生具如来德相,一切众生皆是佛,到底哪个对?其实是没有差别的。具足和是,有共同的意思 。

论是西扎的意思 ,藏文叫单究。与经不同,是论。

论的话,世亲论师说过:

对治烦恼敌 救护恶趣众

救治称论典 余宗无此二

论典有两个特点,一是对治烦恼的敌人,一是救护恶趣众生。因为依靠这种论典,一是对治烦恼,一是不下堕。不然世间的一些论典,学着学着会下堕。

其他的宗派 没有的,会让你堕恶趣和增加烦恼的。比如一些世间的书,看完自然生贪心、嗔心、傲慢心,如何杀生偷盗等,不是真正的论典。

大乘的意思,象《大乘经庄严论》中讲的一样,具七大,《六般罗密多》说法有点不同。大观察 、大方便、大证悟、大事业……观察和随顺有点不同,智慧、精进、方便、事业讲了七大。这在声闻乘里是没有的,具有七个特点的法叫大乘

乘有因乘果乘,有车的意思 。果乘是到达 目标地,因乘是依靠它来到达目标地。大乘是依靠这个思想到达正觉的果位。

为什么叫小乘?因为希求自我的解脱,依之能自己到达,不能度脱所有的众生,也不能通达 万法的实相,这有乘的差别。

简单地说,大乘的法,讲佛性如来藏,而且学习,不堕恶趣,且断除烦恼,这叫大乘论。

广说有很多内容,简单地字面过一下,与大家结上善缘。

甲二、成办大义总顶礼:

顶礼一切佛菩萨!

藏地的后译派译师,可能克什米尔那里翻译的,为了获得圆满,唯一藏传首先顶礼佛菩萨。这是译礼。

于此大乘宝性论,随同具德圣者无著之注释而

宣讲分四:

一、契义之论名;二、成办大义总顶礼;

三、具殊胜义之正论;四、解说圆满造论事宜。

科判唯有藏传比较重视。现在有一种思维导图,就是每一个题目下面分为很多小题,与主题接近,再分下去,象树一样一层一层分下去。包括西方思想逻辑学科学比较契合,论文要通过,一定要与主题分题要契合,而且下面的分题要一层一层剖析,这种情况,佛教很早年,1300年左右,这种分析方法,特别适合现在的一些高等学校的理念,论文和思想的分析。

所以这里所谓的科判是对每一个颂词的你想要的 ,有分品,然后大科判和小科判。

总说品

甲三(具殊胜义之正论)分三:一、安立论体:二、广说分支;三、圆满所为。

乙一(安立论体)分三:一、总纲义;二、对应经教;三、次第固定之理。

丙一、总纲义:

总纲有所有的意义的圆满宣说。最利根者,根据宝性论这几个字就全部明白了。中根者,根据这一个偈颂就知道所有的内容,其他根基,就需要下面的一一解说。

所以总纲很重要。

佛法僧界觉,功德佛事业,

略摄全论体,此七金刚处。

七个金刚处,有次第性。

如果讲者有次第性,不会混乱 ,完全明白。作为听者,也是能断除一切增益怀疑,他也是完全明白其中的道理。

所以七个金刚处的道理,非常重要,这可以分为几个方面。

《宝性论》共有五品。

前面的总品,这里面首先是,内容与大家指点一下,我们所学所得,就是得到三宝的果位。

这里的三宝与平时所说的不同。

所的方面有三个,佛法僧。

佛宝是圆满自他二利的佛陀。法宝是远离一切贪欲,具有道谛和灭谛的。

僧宝也是具足二种智慧和不退转的僧宝。

小乘里讲到四位比丘以上的僧团为僧宝是不同的,主要是道谛和灭谛在圣者的相续中,叫僧宝。

象《现观庄严论》中讲到二十个僧伽,都是皈依的对境。有一些稍有一些退转的,个别的,但倒在地上一样很快会复回。

这三方面是所得方面。

所证悟的是什么呢?

如来藏,叫界,叫种性。

在众生位时,它虽然自性清净,但被各种烦恼遮障着,叫界,也叫如来藏。

这是我们所证悟的。当然依靠上师的窍和教义可以明白,不一定马上看得到,这是真实所证悟的。

证悟的本体是什么?

自性清净的佛,每人具有。

通过上师的窍诀通过修行,把障碍去除,现前菩提,这是证悟的本体。

功德品中,功德是当我们证悟之后,一是法身的离戏果,色身的异熟果。

然后讲到了事业,有了这些功德,可以相应地所化众生,让别人也能证悟。

佛法僧三个,界,如来藏,菩提,功德,事业,一共这些法。这是全论的七个内容。叫七个金刚处。

为什么叫金刚?它可以摧毁别人,但不被摧毁。它自己的本体不会被穿破。这七个法都如金刚一样。

处,从语言和文字来讲。因为《宝性论》是很多语言文字,这是证悟的依靠处。或者基础,或者证悟的最主要的根本。

我们在这里讲到这个偈颂要明白,全论分五品,共有七个金刚处。

这与其他译本意思 也是相同的。

接下来讲一下,如何对应经教。

丙二、对应经教:

自相系依次,总持王经序,

知三处余四,具慧佛法分。

就象我们讲《现观庄严论》要与《般若经》对应,现在没有汉文,英文有。

如何对应经教呢?

有七个金刚处,从三宝到菩提到功德事业,本体还是观念,还是依靠连续的,在佛经中也有的,依次第,先佛法僧三宝,然后如来藏,然后菩提,然后功德事业。在《陀罗尼自在王菩萨经》中有宣讲。

里面有大爱经,后来翻译的是大集经中的一品,现在找得到。不然不同的经典中也有对应。

比如三宝,也是《大集经》中增上意乐品中汉文中有宣说。如来藏或界,是《无增无减经》中有宣说,那个经典不太多。还有菩提……功德在《无增无减经》中,事业在《大方广入如来智德不思议经》中讲,还有《无上依经》中,藏文中没有,不知道英文有没有。这部经学术界有不同的说法。

它与《宝性论》比较相同,为什么当时却没有引用?如何如何?学术界有说伪经的说法不是太合理的,佛陀有一些密意在里面,汉文中有,不太长的一个经典。

这是七个金刚处在不同的经典中有。

还有《如来大悲经》是《大集经》的译品序言中讲到了三宝。佛陀是证悟一切万法平等的,法宝是三转法轮,僧众是有无量的极其调伏自相续的僧众。

前三品在序品中有讲,其他在在其他的余处,讲了六十种经之法。众生具有如来藏,有了之后就可以净除垢染。

菩萨的四种庄严,八种光明,十六种大悲,三十二种事业。都讲得比较清楚。因为这个原因,四种法中的第一个如来藏法在这里宣说得比较清楚。

最后的三处,也在这部经典中讲了如来的八十种法。这部法也是先讲了十六个大悲,名称叫菩提。经典中可以摘出。

对此有一一的宣说。

还有,过后又依照次第,讲了功德,十力四无畏十八不共法。这是第六处。

最后讲了如来的三十二种无上的事业。事业者和事业其实是同时宣说的。

在这品可以知道,如来的功德 现在可能难以见到,但逐渐可以见到。

譬如石矿中 真金不可见

能清净者见 见佛亦如是

——佛经

第三个,讲一下次第固定之理。

丙三、次第固定之理:

佛生法生僧,僧得智藏界,

终获智大觉,力等利生法。

为什么佛在前面,然后法,然后僧,然后菩提,功德,事业呢?

因为先有如来正等觉,他通达 了万事万物,首先出现了佛陀。在清净处转法轮。

就象释迦牟尼佛在鹿野苑比较偏僻,

我得甘露无为法 甚深寂静离尘垢

一切众生无能了 是故静处默然住

——《方广大庄严经》

当时佛陀没有转法轮,后来天人等请求之后,转了三次法轮。第一次在印度鹿野苑转,后来有了光明。所以先有佛陀再转法轮,后来才有了法,人们次第修行,相续逐渐调伏,才有了僧众。

最主要的是得菩提的僧众。

有了僧众之后,有了不同程度的对如来藏的本体的自然本智,就是如来藏,对其障碍逐渐遣除。

佛转法轮之后才知众生具有如来藏,不然有点麻烦。最终通过三个阿僧祇劫的修行,遣除了客尘,获得了真如智慧,是殊胜菩提。

如此,功德的支分,十力四无畏等功德具备。如此才能成办所化众生去饶益。

所以先有佛,才有法,才有僧众,才对如来藏的佛性有所了知,最后才有了菩提。如此才有功德的事业。这样的次第非常有逻辑性。

我们学习之后应该明白这个道理。

我现在喝一点水,他们翻译的让我,能不能喝水呢?我现在喝。